CN109926675A -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6675A
CN109926675A CN201910248747.1A CN201910248747A CN109926675A CN 109926675 A CN109926675 A CN 109926675A CN 201910248747 A CN201910248747 A CN 201910248747A CN 109926675 A CN109926675 A CN 109926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temperature
furnace
model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87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骏
程瑞成
陶伟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Double Birch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Double Birch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Double Birch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Double Birch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87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2667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26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66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包括建立芯体加热模型,该模型对芯体表面边界热流计算,采用试验的方法求解总括热吸收率,依据实验时炉内芯体中心位置所对应的位置,求得炉膛内部各位置的总括热吸收率,对加热炉实现数学模型控制。本发明通过模型做到对炉内产品状态的实时控制,提高钎焊质量,根据传热原理,构建三维瞬态热分析模型,现采用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根据对炉内产品状态进行监控,通过建立芯体加热模型,模拟热循环曲线与测量热循环曲线基本吻合,说明该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模拟方法初步确定了钎焊工艺参数,利用模型改变模型初始参数,寻找出最佳的钎焊加热制度。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钎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主要通过冷却液将发动机的热量传递到周围环境中,已达到降低发动机温度的目的,汽车发动机散热系统内工质是在一个封闭的管路内进行循环,则要求其系统组成部件换热性能、密封性能、结构组成、使用寿命等因素要达到规定标准。因此,在散热器的钎焊过程中,要求其具备密封性和抗疲劳性。钎焊工艺直接影响到散热器的质量。如何提高钎焊的质量也就成为当前研究钎焊工艺的主要方向。
钎焊工艺是散热器生产过程中的特殊工艺,其过程:装配好的散热器通过钢丝捆绑后,经过脱脂、喷淋、烘干后,进入钎焊炉,材料上的复合层(钎料) 在氮气氛围下达到熔点温度融化后借助装配件之间间隙产生的虹吸力进入缝隙,经过降温冷却后凝固,将装配件焊接在一起。在钎焊过程中的主要关注点: 1、产品材料特性参数(如熔点温度、比热、导热系数等)。2、钎焊剂浓度满足去除产品表面的氧化膜要求。3、炉内钎焊氛围好。4、产品间距。5、钎焊温度控制。6、升温、钎焊、冷却过程的时间控制。
以NB连续式钎焊炉为研究对象,从上述6个方向研究提高钎焊工艺质量的方法。钎焊工艺提升的主要难点:封闭的炉内进行钎焊,无法直观测量温度以及实时观察产品钎焊状态。为做到炉内产品状态的实时控制,提高钎焊质量,根据传热原理,构建三维瞬态热分析模型,现采用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根据对炉内产品状态进行监控。
因此,发明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芯体加热模型,该模型对芯体表面边界热流计算方法如下:
(1)炉膛对芯体辐射热交换的单位有效热流为:
芯体表面由对流获得的单位有效热为:
q2=a·(Tf-Ts) (3-2)
则芯体在炉内获得的总有效热流为:
式中:
Tf、Ts--------分别表示炉气和芯体表面温度,K;
a----------炉气对芯体的对流给热系数,W/(m2·℃)
Cgwm-------炉气和炉壁对芯体辐射传热的导来辐射系数,W/(m2·K4);
σ0---------斯蒂芬-波尔茨曼常数,σ0=5.67×10-8W/(m2·K4);
Cgwm-------
ε------------黑度
------------角度系数
g-------------炉气
ω-------------炉墙
s-------------芯体
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将式(3-3)用辐射换热的形式表达:
其中:Φ—总括热吸收率;
Tf—炉温,K;
(2)总括热吸收率法是使用辐射形式表达芯体热流的参数,是对芯体加热模型进行的简化处理,因此,精确的计算总括热吸收率是保证模型准确性重要保证之一,由以上描述可知总括热吸收率是综合性的参数,炉子结构、热电偶安装位置、加热管的数量与间距、气体成分等因素都能影响参数的确定,总括热吸收率的计算方法分为理论计算法和实验计算法,采用试验的方法求解总括热吸收率,理论计算法如下:
可得到,
其中:εgws—导来辐射系数;
q—热流密度,J/m2s;
Tf—炉膛温度温,K;
Tg—炉内气体温度,K;
Ts—芯体表面温度,K
(3)实验法:
1)、第一种方法(表面温度梯度法):
q=Φ·σ·δT4
因此,
其中:
但是由于芯体表面温度梯度难以确定,这种方法不适合实际应用;
2)、第二种方法(焓增法):
q=G·δi
q=Φ·σ·δT4
因此,
其中:G—产量,kg/h;
i—热焓,kJ/kg,
3)、第三种方法(断面温差法):
q=Φ·σ·(δT)4
因此,
其中:k—形状系数;
s—芯体透热深度,m;
δt—断面温差,℃,
本研究选用焓增法计算总括热吸收率,实验数据使用本研究配套的“黑匣子”实验进行采集,依据实验时炉内芯体中心位置所对应的位置,求得炉膛内部各位置的总括热吸收率,由于通过该方法求得的上下炉膛总括热吸收率是非连续性的,因此需要将上述数据连续化,因此本文将所得各点值连线成沿炉长方向分布的函数(其中x表示炉内位置点距离炉头的距离):
S2芯体加热过程数学描述:芯体在连续钎焊炉中的加热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在模型假设和上述条件下,为求得芯体的温度,需要对芯体的受热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由傅立叶定律可得一维不稳定导热的偏微分方程:
式中:
t(x,τ)——芯体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
c(t)——芯体的比热,为芯体温度的函数,kJ/(kg·K);
ρ(t)——芯体的密度,为芯体温度的函数,kg/m3;
λ(t)——芯体的导热系数,为芯体温度的函数,W/(m·K);,
c(t),ρ(t),λ(t)——均为温度的函数,
芯体受热的热流边界条件为:
qu=φuσ0(Tfu 4-Tu 4) (3-14)
初始条件为:
t(x,τ)|τ=0=t0 (3-15)
式中:
qu,q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的单位热流,W/m2;
Tu,T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温度,K;
φu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的总括热吸收率,W/(m2·K4);
Tfu,Tfb----------分别为上、下炉膛温度,K;
2s--------------芯体的厚度,m;
τ---------------时间,s,
要对加热炉实现数学模型控制,还必须将芯体导热微分方程离散成能用数值解法的差分方程;
S3芯体导热微分方程的离散:芯体的加热过程是关于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空间上,芯体内部导热是发生在厚度方向上;时间上,芯体在不同时间会停留在沿炉长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如图1所示,即将所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各自等分成许多细小的间隔,其中,Δx,Δτ分别表示为空间间隔的空间步长和时间间隔的时间步长,因此,可以将芯体厚度(n)和加热时间(i)进行划分,则位于时空网格节点上的任意节点的温度可表示成:
设n为沿芯体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节点,同时在厚度方向上等分n-1层, n=1,2,3…,n-1,n=2s/Δx;设i为时间节点,把芯体加热时间分为e层,e=τ/Δτ,对(3-10)式使用显式差分格式进行方程离散,如图2所示,可得到离散方程:
对(3-18)整理后可得:
其中:傅里叶数,
对于边界N点(上边界),由式(3-12)
同理可得:
联合(3-21)、(3-22)可得:
将(3-23)带入(3-19)得:
同理,对于1点(下边界),根据(3-11)可得其差分方程为:
综合起来,对于厚度为2s的芯体,分稳态导热差分方程为:
芯体上表面(n=2s):
芯体内部(0<n<2s):
芯体下表面(n=0):
离散方程的截断误差为:
对于采用一种差分算法求解实际问题,应考虑其稳定性和收敛性.如果在任一时间层上引入的误差在其后的计算中能得到控制,即逐渐消失或保持有界,则称差分格式是稳定的;当时间和空间网格均趋于零时,若在所有网格节点上差分方程的解与该节点上微分方程精确解的偏差趋于零,则称差分格式是收敛的,因此,对于金属内部节点,差分格式的稳定性条件为:
内部点:
边界点:
其中:毕渥数
通过式(3-26)可以知道,加热炉加热过程中,当知道加热炉炉温分布,芯体的初始温度,就可以求出芯体在炉内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温度;
根据以上差分方程进行编程,可以准确的计算出不同位置芯体内部各点的温度情况,建立芯体温度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S4模型的求解技巧:在确定产量的情况下,选择炉温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采用区间逼近的方法调节炉内各点的温度,通过芯体温度模型计算出芯体内部各点温度,找出芯体最小内部温差的炉温制度;
根据该模型编写程序,通过调整网带速度和芯体摆放间隙找到满足钎焊要求的温度,也可以模拟出芯体在炉内各位置的温度情况。
优选的,所述该方法采用的是NB连续式钎焊炉,内部采用氮气保护,炉体分为脱脂区、喷淋区、烘干区、钎焊区、冷却区以及取件区。除喷淋区,其他区域采用网带作为传动部件,喷淋区采用镂空钢条作为传动部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模型做到对炉内产品状态的实时控制,提高钎焊质量,根据传热原理,构建三维瞬态热分析模型,现采用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根据对炉内产品状态进行监控。
(2)通过建立芯体加热模型,模拟热循环曲线与测量热循环曲线基本吻合,说明该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模拟方法初步确定了钎焊工艺参数,利用模型改变模型初始参数,寻找出最佳的钎焊加热制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非稳态有限差分法时间、空间坐标划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芯体断面网格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钢温计算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一: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芯体加热模型,该模型对芯体表面边界热流计算方法如下:
(1)炉膛对芯体辐射热交换的单位有效热流为:
q1=σ0·Cgwm·(Tf 4-Ts 4) (3-1)
芯体表面由对流获得的单位有效热为:
q2=a·(Tf-Ts) (3-2)
则芯体在炉内获得的总有效热流为:
式中:
Tf、Ts--------分别表示炉气和芯体表面温度,K;
a----------炉气对芯体的对流给热系数,W/(m2·℃)
Cgwm-------炉气和炉壁对芯体辐射传热的导来辐射系数,W/(m2·K4);
σ0---------斯蒂芬-波尔茨曼常数,σ0=5.67×10-8W/(m2·K4);
Cgwm-------
ε------------黑度
------------角度系数
g-------------炉气
ω-------------炉墙
s-------------芯体
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将式(3-3)用辐射换热的形式表达:
其中:Φ—总括热吸收率;
Tf—炉温,K;
(2)总括热吸收率法是使用辐射形式表达芯体热流的参数,是对芯体加热模型进行的简化处理,因此,精确的计算总括热吸收率是保证模型准确性重要保证之一,由以上描述可知总括热吸收率是综合性的参数,炉子结构、热电偶安装位置、加热管的数量与间距、气体成分等因素都能影响参数的确定,总括热吸收率的计算方法分为理论计算法和实验计算法,采用试验的方法求解总括热吸收率,理论计算法如下:
可得到,
其中:εgws—导来辐射系数;
q—热流密度,J/m2s;
Tf—炉膛温度温,K;
Tg—炉内气体温度,K;
Ts—芯体表面温度,K
(3)实验法:
1)、第一种方法(表面温度梯度法):
q=Φ·σ·δT4
因此,
其中:
但是由于芯体表面温度梯度难以确定,这种方法不适合实际应用;
2)、第二种方法(焓增法):
q=G·δi
q=Φ·σ·δT4
因此,
其中:G—产量,kg/h;
i—热焓,kJ/kg,
3)、第三种方法(断面温差法):
q=Φ·σ·(δT)4
因此,
其中:k—形状系数;
s—芯体透热深度,m;
δt—断面温差,℃,
本研究选用焓增法计算总括热吸收率,实验数据使用本研究配套的“黑匣子”实验进行采集,依据实验时炉内芯体中心位置所对应的位置,求得炉膛内部各位置的总括热吸收率,由于通过该方法求得的上下炉膛总括热吸收率是非连续性的,因此需要将上述数据连续化,因此本文将所得各点值连线成沿炉长方向分布的函数(其中x表示炉内位置点距离炉头的距离):
S2芯体加热过程数学描述:芯体在连续钎焊炉中的加热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在模型假设和上述条件下,为求得芯体的温度,需要对芯体的受热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由傅立叶定律可得一维不稳定导热的偏微分方程:
式中:
t(x,τ)——芯体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
c(t)——芯体的比热,为芯体温度的函数,kJ/(kg·K);
ρ(t)——芯体的密度,为芯体温度的函数,kg/m3;
λ(t)——芯体的导热系数,为芯体温度的函数,W/(m·K);,
c(t),ρ(t),λ(t)——均为温度的函数,
芯体受热的热流边界条件为:
qb=φbσ0(Tfb 4-Tb 4) (3-13)
qu=φuσ0(Tfu 4-Tu 4) (3-14)
初始条件为:
t(x,τ)|τ=0=t0 (3-15)
式中:
qu,q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的单位热流,W/m2;
Tu,T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温度,K;
φu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的总括热吸收率,W/(m2·K4);
Tfu,Tfb----------分别为上、下炉膛温度,K;
2s--------------芯体的厚度,m;
τ---------------时间,s,
要对加热炉实现数学模型控制,还必须将芯体导热微分方程离散成能用数值解法的差分方程;
S3芯体导热微分方程的离散:芯体的加热过程是关于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空间上,芯体内部导热是发生在厚度方向上;时间上,芯体在不同时间会停留在沿炉长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如图1所示,即将所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各自等分成许多细小的间隔,其中,Δx,Δτ分别表示为空间间隔的空间步长和时间间隔的时间步长,因此,可以将芯体厚度(n)和加热时间(i)进行划分,则位于时空网格节点上的任意节点的温度可表示成:
设n为沿芯体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节点,同时在厚度方向上等分n-1层, n=1,2,3…,n-1,n=2s/Δx;设i为时间节点,把芯体加热时间分为e层,e=τ/Δτ,对(3-10)式使用显式差分格式进行方程离散,如图2所示,可得到离散方程:
对(3-18)整理后可得:
其中:傅里叶数,
对于边界N点(上边界),由式(3-12)
同理可得:
联合(3-21)、(3-22)可得:
将(3-23)带入(3-19)得:
同理,对于1点(下边界),根据(3-11)可得其差分方程为:
综合起来,对于厚度为2s的芯体,分稳态导热差分方程为:
芯体上表面(n=2s):
芯体内部(0<n<2s):
芯体下表面(n=0):
离散方程的截断误差为:
对于采用一种差分算法求解实际问题,应考虑其稳定性和收敛性.如果在任一时间层上引入的误差在其后的计算中能得到控制,即逐渐消失或保持有界,则称差分格式是稳定的;当时间和空间网格均趋于零时,若在所有网格节点上差分方程的解与该节点上微分方程精确解的偏差趋于零,则称差分格式是收敛的,因此,对于金属内部节点,差分格式的稳定性条件为:
内部点:
边界点:
其中:毕渥数
通过式(3-26)可以知道,加热炉加热过程中,当知道加热炉炉温分布,芯体的初始温度,就可以求出芯体在炉内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温度;
根据以上差分方程进行编程,可以准确的计算出不同位置芯体内部各点的温度情况,建立芯体温度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S4模型的求解技巧:在确定产量的情况下,选择炉温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采用区间逼近的方法调节炉内各点的温度,通过芯体温度模型计算出芯体内部各点温度,找出芯体最小内部温差的炉温制度;
根据该模型编写程序,通过调整网带速度和芯体摆放间隙找到满足钎焊要求的温度,也可以模拟出芯体在炉内各位置的温度情况。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该方法采用的是NB连续式钎焊炉,内部采用氮气保护,炉体分为脱脂区、喷淋区、烘干区、钎焊区、冷却区以及取件区。除喷淋区,其他区域采用网带作为传动部件,喷淋区采用镂空钢条作为传动部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2)

1.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芯体加热模型,该模型对芯体表面边界热流计算方法如下:
(1)炉膛对芯体辐射热交换的单位有效热流为:
芯体表面由对流获得的单位有效热为:
q2=a·(Tf-Ts) (3-2)
则芯体在炉内获得的总有效热流为:
式中:
Tf、Ts--------分别表示炉气和芯体表面温度,K;
a----------炉气对芯体的对流给热系数,W/(m2·℃)
Cgwm-------炉气和炉壁对芯体辐射传热的导来辐射系数,W/(m2·K4);
σ0---------斯蒂芬-波尔茨曼常数,σ0=5.67×10-8W/(m2·K4);
Cgwm-------
ε------------黑度
------------角度系数
g-------------炉气
ω-------------炉墙
s-------------芯体
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将式(3-3)用辐射换热的形式表达:
其中:Φ—总括热吸收率;
Tf—炉温,K;
(2)总括热吸收率法是使用辐射形式表达芯体热流的参数,是对芯体加热模型进行的简化处理,因此,精确的计算总括热吸收率是保证模型准确性重要保证之一,由以上描述可知总括热吸收率是综合性的参数,炉子结构、热电偶安装位置、加热管的数量与间距、气体成分等因素都能影响参数的确定,总括热吸收率的计算方法分为理论计算法和实验计算法,采用试验的方法求解总括热吸收率,理论计算法如下:
可得到,
其中:εgws—导来辐射系数;
q—热流密度,J/m2s;
Tf—炉膛温度温,K;
Tg—炉内气体温度,K;
Ts—芯体表面温度,K
(3)实验法:
1)、第一种方法(表面温度梯度法):
q=Φ·σ·δT4
因此,
其中:
但是由于芯体表面温度梯度难以确定,这种方法不适合实际应用;
2)、第二种方法(焓增法):
q=G·δi
q=Φ·σ·δT4
因此,
其中:G—产量,kg/h;
i—热焓,kJ/kg,
3)、第三种方法(断面温差法):
q=Φ·σ·(δT)4
因此,
其中:k—形状系数;
s—芯体透热深度,m;
δt—断面温差,℃,
本研究选用焓增法计算总括热吸收率,实验数据使用本研究配套的“黑匣子”实验进行采集,依据实验时炉内芯体中心位置所对应的位置,求得炉膛内部各位置的总括热吸收率,由于通过该方法求得的上下炉膛总括热吸收率是非连续性的,因此需要将上述数据连续化,因此本文将所得各点值连线成沿炉长方向分布的函数(其中x表示炉内位置点距离炉头的距离):
S2芯体加热过程数学描述:芯体在连续钎焊炉中的加热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在模型假设和上述条件下,为求得芯体的温度,需要对芯体的受热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由傅立叶定律可得一维不稳定导热的偏微分方程:
式中:
t(x,τ)——芯体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
c(t)——芯体的比热,为芯体温度的函数,kJ/(kg·K);
ρ(t)——芯体的密度,为芯体温度的函数,kg/m3;
λ(t)——芯体的导热系数,为芯体温度的函数,W/(m·K);,
c(t),ρ(t),λ(t)——均为温度的函数,
芯体受热的热流边界条件为:
初始条件为:
t(x,τ)|τ=0=t0 (3-15)
式中:
qu,q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的单位热流,W/m2;
Tu,T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温度,K;
φub-----------分别为芯体上、下表面的总括热吸收率,W/(m2·K4);
Tfu,Tfb----------分别为上、下炉膛温度,K;
2s--------------芯体的厚度,m;
τ---------------时间,s,
要对加热炉实现数学模型控制,还必须将芯体导热微分方程离散成能用数值解法的差分方程;
S3芯体导热微分方程的离散:芯体的加热过程是关于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空间上,芯体内部导热是发生在厚度方向上;时间上,芯体在不同时间会停留在沿炉长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因此,可以将芯体厚度(n)和加热时间(i)进行划分,则位于时空网格节点上的任意节点的温度可表示成:
设n为沿芯体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节点,同时在厚度方向上等分n-1层,n=1,2,3…,n-1,n=2s/Δx;设i为时间节点,把芯体加热时间分为e层,e=τ/Δτ,对(3-10)式使用显式差分格式进行方程离散,可得到离散方程:
对(3-18)整理后可得:
其中:傅里叶数,
对于边界N点(上边界),由式(3-12)
同理可得:
联合(3-21)、(3-22)可得:
将(3-23)带入(3-19)得:
同理,对于1点(下边界),根据(3-11)可得其差分方程为:
综合起来,对于厚度为2s的芯体,分稳态导热差分方程为:
芯体上表面(n=2s):
芯体内部(0<n<2s):
芯体下表面(n=0):
离散方程的截断误差为:
对于采用一种差分算法求解实际问题,应考虑其稳定性和收敛性.如果在任一时间层上引入的误差在其后的计算中能得到控制,即逐渐消失或保持有界,则称差分格式是稳定的;当时间和空间网格均趋于零时,若在所有网格节点上差分方程的解与该节点上微分方程精确解的偏差趋于零,则称差分格式是收敛的,因此,对于金属内部节点,差分格式的稳定性条件为:
内部点:
边界点:
其中:毕渥数
通过式(3-26)可以知道,加热炉加热过程中,当知道加热炉炉温分布,芯体的初始温度,就可以求出芯体在炉内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温度;
根据以上差分方程进行编程,可以准确的计算出不同位置芯体内部各点的温度情况,建立芯体温度计算模型;
S4模型的求解技巧:在确定产量的情况下,选择炉温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采用区间逼近的方法调节炉内各点的温度,通过芯体温度模型计算出芯体内部各点温度,找出芯体最小内部温差的炉温制度;
根据该模型编写程序,通过调整网带速度和芯体摆放间隙找到满足钎焊要求的温度,也可以模拟出芯体在炉内各位置的温度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方法采用的是NB连续式钎焊炉,内部采用氮气保护,炉体分为脱脂区、喷淋区、烘干区、钎焊区、冷却区以及取件区。除喷淋区,其他区域采用网带作为传动部件,喷淋区采用镂空钢条作为传动部件。
CN201910248747.1A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Pending CN1099266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8747.1A CN109926675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8747.1A CN109926675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6675A true CN109926675A (zh) 2019-06-25

Family

ID=6698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8747.1A Pending CN109926675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2667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8174A (zh) * 2019-08-07 2019-10-18 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炉的钢坯温度计算方法
CN110728087A (zh) * 2019-09-26 2020-01-24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三明治型多层复合材料热性能数值分析方法
CN110941882A (zh) * 2019-10-17 2020-03-31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曲线界面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7882A (zh) * 2015-09-10 2015-11-25 中南大学 一种立式淬火炉热处理阶段划分方法
CN106874591A (zh) * 2017-02-10 2017-06-20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方坯加热过程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
CN106906351A (zh) * 2017-02-10 2017-06-30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板坯温度预报模型及炉温优化方法
CN106906350A (zh) * 2017-02-10 2017-06-30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h型钢坯加热过程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7882A (zh) * 2015-09-10 2015-11-25 中南大学 一种立式淬火炉热处理阶段划分方法
CN106874591A (zh) * 2017-02-10 2017-06-20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方坯加热过程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
CN106906351A (zh) * 2017-02-10 2017-06-30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板坯温度预报模型及炉温优化方法
CN106906350A (zh) * 2017-02-10 2017-06-30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h型钢坯加热过程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彭麟: "蓄热式加热炉建模与优化设定方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赵渭国 等: "连续式轧钢加热炉在线控制数学模型与应用", 《工业加热》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8174A (zh) * 2019-08-07 2019-10-18 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炉的钢坯温度计算方法
CN110348174B (zh) * 2019-08-07 2023-06-16 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炉的钢坯温度计算方法
CN110728087A (zh) * 2019-09-26 2020-01-24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三明治型多层复合材料热性能数值分析方法
CN110728087B (zh) * 2019-09-26 2022-08-02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三明治型多层复合材料热性能数值分析方法
CN110941882A (zh) * 2019-10-17 2020-03-31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曲线界面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方法
CN110941882B (zh) * 2019-10-17 2023-09-29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曲线界面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26675A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芯体加热方法
Ou et al. Fusion zone geometries, cooling rates and solidification parameters during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i et al. Effect of subsurface thermocouple installation on the discrepancy of the measured thermal history and predicted surface heat flux during a quench operation
Zhang et al. A transient thermal model for friction stir weld. Part II: Effects of weld conditions
CN101722371B (zh) 激光焊接的焊缝/热影响区形状及其晶粒尺寸预测方法及其实现该方法的装置
Zhu et al. Flow boiling of refrigerant in horizontal metal-foam filled tubes: Part 2–A flow-pattern based prediction method for heat transfer
Niederer et al. A simple control-oriented model of an indirect-fired strip annealing furnace
CN105087882B (zh) 一种立式淬火炉热处理阶段划分方法
CN102608918A (zh) 激光熔深焊接的能量耦合自洽模型建立方法
CN109182731A (zh) 一种基于温度时间控制的高碳铬轴承钢连铸坯加热控制方法
Wu et 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heat-resistant material for high-speed aircraft under thermal environments
Strommer et al. Nonlinear observer for temperatures and emissivities in a strip annealing furnace
Lewandowski et al. Infrared techniques for natural convection investigations in channels between two vertical, parallel, isothermal and symmetrically heated plates
CN114410956B (zh) 一种间歇式铝卷退火炉在线控制系统和方法
Fei et al. Modeling of strip heating process in vertical continuous annealing furnace
JP6979516B2 (ja) 酸洗設備及び酸洗設備の運転方法
CN110029198A (zh) 一种高炉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的计算机标定方法
CN116756870A (zh) 基于数值模拟仿真的电弧堆焊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CN105234191B (zh) 一种层流冷却温度控制方法
Li et al. Calculation of heat loss of furnace body in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Das et al. Modelling of heat flow when thermal conductivity, specific heat capacity and density all are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CN109940242A (zh) 基于汽车散热器钎焊工艺的nb连续式钎焊炉温度场模型
Almahmou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a radiative flat heat pipe based heat exchanger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in the steel industry
Liang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a long finned tube heating and cooling in a multizone furnace
Hadała et al. Analysis of the slab temperature, thermal stresses and fractures compu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and average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secondary cooling zo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