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1443B -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1443B
CN109921443B CN201910175958.7A CN201910175958A CN109921443B CN 109921443 B CN109921443 B CN 109921443B CN 201910175958 A CN201910175958 A CN 201910175958A CN 109921443 B CN109921443 B CN 1099214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ection
electricity
group
sa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59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21443A (zh
Inventor
朱利民
顾定娟
马晴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ing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Xing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Xing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Xing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759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214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21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1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21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1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50Arrangements for eliminating or reducing asymmetry in polyphase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包括增效节电模块、稳定控制模块,增效节电模块主要包括由卷线轴X1、卷线轴X2、卷线轴X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一,以及由卷线轴Y1、卷线轴Y2、卷线轴Y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二,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通过特殊位置排列和主副线圈组正反向相互交叉绕制,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通过稳定控制模块控制支路控制开关进行交替工作或同时工作,由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之间的线圈相互交叉互补,因而它们之间产生的磁束也会发生相互交叠抵消,调整三相电压的不平衡,稳定电压,吸收杂波,降低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要大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单独工作之和,节电效率高达20‑57%。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输送过程中,为了避免线路损耗,供电部门会以较高的电压输送,以确保用户端的供电电压达到额定值。通常情况下,供电电压会高于额定值的10%左右,这就使用户端的工作电压普遍高于用电设备的额定值。较高的工作电压不仅不能使用电设备更有效的工作,反而是导致设备发热及过早损坏的主要原因,较高的工作电压还必将产生出不必要的电费开支及缩短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针对用电系统过剩能耗的问题,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一是清除用电系统中的瞬变、浪涌和谐波等电力垃圾,提高功率因数cosΦ;二是降低用电系统和用电设备的过剩能耗。目前应用在用电系统中的节电器按电学原理基本上可以分为系统型、滤波补偿型、调压型、变频型和电磁型五种类型,每种节电器均有其特点,如系统型节电器具有抑制瞬变及浪涌的特点,滤波补偿型节电器具有自动跟踪补偿各高次谐波和无功源的补偿,调压型节电器可以降低用电系统和用电设备超过额定电压以上的过剩能耗,变频型节电器可以降低电动机及其所带负荷的过剩能耗及调频变速控制工艺流程,电磁型节电器用于平衡三相用电系统,减少零序电流。五种类型的装置各有优缺点,其中大部分类型节电装置中电子零件众多,只要有任何的一个电子零件发生问题或损坏时,则此装置即失效,其可靠性比较差。电磁型相较而言零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传统的电磁型节电装置由于自身设计及材质的问题,在降低电磁损耗以及灵活应变方面较差,以至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能够做到稳定发挥其功效,从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节电装置的节电率要远远低于理论值。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包括增效节电模块、稳定控制模块、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零线端,
增效节电模块包括底板,主线圈组,副线圈组,由卷线轴X1、卷线轴X2、卷线轴X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一,以及由卷线轴Y1、卷线轴Y2、卷线轴Y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二;
主线圈组包括a、b、c、d、e、f线圈,卷线轴X1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a线圈的第一段a1、c线圈的第二段c2、b线圈的第三段b3;卷线轴X2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b线圈的第一段b1、a线圈的第二段a2、c线圈的第三段c3;卷线轴X3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c线圈的第一段c1、b线圈的第二段b2、a线圈的第三段a3;卷线轴Y1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d线圈的第一段d1、f线圈的第二段f2、e线圈的第三段e3;卷线轴Y2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e线圈的第一段e1、d线圈的第二段d2、f线圈的第三段f3;卷线轴Y3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f线圈的第一段f1、e线圈的第二段e2、d线圈的第三段d3;
副线圈组包括A、B、C、D、E、F线圈,卷线轴X1上b线圈的第三段b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A线圈第一段A1、C线圈第二段C2、B线圈第三段B3、A线圈第四段A4;卷线轴X2上c线圈的第三段c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B线圈第一段B1、A线圈第二段A2、C线圈第三段C3、B线圈第四段B4;卷线轴X3上a线圈的第三段a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C线圈第一段C1、B线圈第二段B2、A线圈第三段A3、C线圈第四段C4;卷线轴Y1上e线圈的第三段e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D线圈第一段D1、F线圈第二段F2、E线圈第三段E3、D线圈第四段D4;卷线轴Y2上f线圈的第三段f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E线圈第一段E1、D线圈第二段D2、F线圈第三段F3、E线圈第四段E4;卷线轴Y3上d线圈的第三段d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F线圈第一段F1、E线圈第二段E2、D线圈第三段D3、F线圈第四段F4;
其中,主线圈组中a2、b2、c2、d2、e2、f2线圈为顺时针绕制,其余线圈为逆时针绕制;副线圈组中A1、B3、B1、C3、C1、A3、F1、D3、E1、F3、D1、E3线圈为顺时针绕制,其余线圈为逆时针绕制;a1与A4线圈串联,b1与B4线圈串联,c1与C4线圈串联,d1与D4线圈串联,e1与E4线圈串联,f1与F4线圈串联;
副线圈组中并联后的A1和D1线圈、并联后的B1和E1线圈、并联后的C1和F1线圈依次接入电源输入端对应的相位;副线圈组中并联后的A4和D4线圈、并联后的B4和E4线圈、并联后的C4和F4线圈依次接入电源输出端对应的相位;主线圈组中的并联后的a3和d3线圈、并联后的b3和e3线圈、并联后的c3和c3线圈依次接入零线端;
稳定控制模块串联在电源输入端的总线路上,并与各并联接入电路上的支路控制开关电性连接。其中,支路控制开关包括控制节电组一的进线开关k1、k3、k5,控制节电组二的进线开关k2、k4、k6;控制节电组一的出线开关k7、k9、k11,控制节电组二的出线开关k10、k11、k12,控制节电组一的调零开关k14、k15、k13,控节电组二的调零开关k17、k18、k16。
进一步地,具有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中的任意一个顶角分别位于对方的中心点位置,且两个顶角的对边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通过稳定控制模块控制支路控制开关进行交替工作或同时工作,由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之间的线圈相互交叉互补,因而它们之间产生的磁束也会发生相互交叠抵消,调整三相电压的不平衡,稳定电压,吸收杂波,降低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要大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单独工作之和。
进一步地,稳定控制模块包括过电磁防护仿生电路、滤波放大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互感器检测电路、A/D转换电路、PWM控制芯片,电源输入端的三相总线分别依次通过电磁防护仿生电路、滤波放大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互感器检测电路、A/D转换电路连接至PWM控制芯片。其中,电磁防护仿生电路能够设置在电源输入的前端能够减少电磁干扰,提高后面的电压及电流检测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稳定控制模块还通过通讯模块连接有AI智能全息交互模块以及卫星遥感定位模块。AI智能全息交互模块相较于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更加智能,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分析精准,监测操控便捷的优点,而卫星遥感定位模块则用于对安装后的增效节电装置进行定位监控,更加便于管理。
进一步地,支路控制开关采用单向晶闸管开关,单向晶闸管开关具有体积小、工作效率高、反应敏捷、稳定性高等优点。
进一步地,主线圈组和副线圈组中线圈的导芯外部均包裹有吸波绝缘套,吸波绝缘套由内到外依次包括陶瓷纤维内层、辐射隔热降温涂层、纺丝纤维吸波层及橡胶层,其中陶瓷纤维内层厚度为0.3-0.5mm,辐射隔热降温涂层厚度为20-40μm,纺丝纤维吸波层厚度为0.1-0.2mm,橡胶层厚度为1.0-2.0mm。其中,陶瓷纤维内层绝缘性能良好并且还能初步隔热,并且导热均匀,能够将电流产生的热量均匀传递至辐射隔热降温涂层进行二次隔热,吸收电磁辐射,降低线圈发热温度;纺丝纤维吸波层用于对电压通过导芯产生的杂波、谐波进行吸收,配合特殊排列及绕制的增效节电模块,能够大大降低电磁转化中的损耗,提高功率因数,节省电能。
进一步地,纺丝纤维吸波层是由含有10-20wt%四氧化三钴的PAA电纺液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成的纤维材料。四氧化三钴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相对于用其传统制作的吸波材质,采用与PAA电纺液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成的纤维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能够对电压的杂波和谐波进行辅助吸收,进一步降低损耗。
本发明的工作方法为:在正常情况下稳定控制模块分别控制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的进线开关、出线开关以及调零开关交替启闭,保持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交替打开,交替时间为4-6h,当检测到三相数据中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较正常情况较为严重时,同时打开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的支路控制开关,由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之间的线圈相互交叉互补,因而它们之间产生的磁束也会发生相互交叠抵消,调整三相电压的不平衡,稳定电压,吸收杂波,降低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要大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单独工作之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设有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两组节电装置,并且两组节电装置通过特殊位置排列和正反向线圈相互交叉绕制,在日常情况下两组节电装置交替工作,既能够实时保障电压的稳定性,达到节电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节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当发生电压波动较大时,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可同时开启进行工作,由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之间的线圈相互交叉互补,因而它们之间产生的磁束也会发生相互交叠抵消,调整三相电压的不平衡,稳定电压,吸收杂波,降低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要大于节电组一和节电组二单独工作之和。
(2)本发明线圈的导芯外部均包裹有吸波绝缘套,其中,陶瓷纤维内层绝缘性能良好并且还能初步隔热,并且导热均匀,能够将电流产生的热量均匀传递至辐射隔热降温涂层进行二次隔热,吸收电磁辐射,降低线圈发热温度;纺丝纤维吸波层用于对电压通过导芯产生的杂波、谐波进行吸收,配合特殊排列及绕制的增效节电模块,能够大大降低电磁转化中的损耗,提高功率因数,节省电能。
总之,采用本发明的节电装置不仅能提高用电系统的功率因数,使得用电设备可节省20-57%的电能,还能够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次数及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路图;其中,R、S、T为电源输入端口,r、s、t为电源输出端,N为调零端口;
图2是本发明的主线圈组和副线圈组在卷线轴X1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增效节电模块的实体框架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吸波绝缘套的剖面图。
其中,1-增效节电模块、11-底板、12-主线圈组、13-副线圈组、14-节电组一、15-节电组二、16-吸波绝缘套、161-陶瓷纤维内层、162-辐射隔热降温涂层、163-纺丝纤维吸波层、164-橡胶层、17-导芯、2-稳定控制模块、3-电源输入端、4-电源输出端、5-零线端、6-通讯模块、7-AI智能全息交互模块、8-卫星遥感定位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3所示,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包括增效节电模块1、稳定控制模块2、电源输入端3、电源输出端4和零线端5,增效节电模块1包括底板11,主线圈组12,副线圈组13,由卷线轴X1、卷线轴X2、卷线轴X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一14,以及由卷线轴Y1、卷线轴Y2、卷线轴Y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二15;其中,如图3所示,具有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中的任意一个顶角分别位于对方的中心点位置,且两个顶角的对边相互平行。
如图1所示,主线圈组12包括a、b、c、d、e、f线圈,卷线轴X1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a线圈的第一段a1、c线圈的第二段c2、b线圈的第三段b3;卷线轴X2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b线圈的第一段b1、a线圈的第二段a2、c线圈的第三段c3;卷线轴X3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c线圈的第一段c1、b线圈的第二段b2、a线圈的第三段a3;卷线轴Y1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d线圈的第一段d1、f线圈的第二段f2、e线圈的第三段e3;卷线轴Y2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e线圈的第一段e1、d线圈的第二段d2、f线圈的第三段f3;卷线轴Y3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f线圈的第一段f1、e线圈的第二段e2、d线圈的第三段d3;
如图1所示,副线圈组13包括A、B、C、D、E、F线圈,卷线轴X1上b线圈的第三段b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A线圈第一段A1、C线圈第二段C2、B线圈第三段B3、A线圈第四段A4;卷线轴X2上c线圈的第三段c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B线圈第一段B1、A线圈第二段A2、C线圈第三段C3、B线圈第四段B4;卷线轴X3上a线圈的第三段a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C线圈第一段C1、B线圈第二段B2、A线圈第三段A3、C线圈第四段C4;卷线轴Y1上e线圈的第三段e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D线圈第一段D1、F线圈第二段F2、E线圈第三段E3、D线圈第四段D4;卷线轴Y2上f线圈的第三段f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E线圈第一段E1、D线圈第二段D2、F线圈第三段F3、E线圈第四段E4;卷线轴Y3上d线圈的第三段d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F线圈第一段F1、E线圈第二段E2、D线圈第三段D3、F线圈第四段F4;其中,主线圈组12中a2、b2、c2、d2、e2、f2线圈为顺时针绕制,其余线圈为逆时针绕制;副线圈组13中A1、B3、B1、C3、C1、A3、F1、D3、E1、F3、D1、E3线圈为顺时针绕制,其余线圈为逆时针绕制;a1与A4线圈串联,b1与B4线圈串联,c1与C4线圈串联,d1与D4线圈串联,e1与E4线圈串联,f1与F4线圈串联;如图2所示,仅以卷线轴X1为例,对主线圈组12和副线圈组13在卷线轴X1上的绕制效果图进行解释,其余卷线轴与卷线轴X1除线圈内外和上下顺序不同外,绕制效果大致相同。
如图1所示,副线圈组13中并联后的A1和D1线圈、并联后的B1和E1线圈、并联后的C1和F1线圈依次接入电源输入端3对应的相位;副线圈组13中并联后的A4和D4线圈、并联后的B4和E4线圈、并联后的C4和F4线圈依次接入电源输出端4对应的相位;主线圈组12中的并联后的a3和d3线圈、并联后的b3和e3线圈、并联后的c3和c3线圈依次接入零线端5;
如图1所示,稳定控制模块2串联在电源输入端3的总线路上,并与各并联接入电路上的支路控制开关电性连接。其中,支路控制开关包括控制节电组一14的进线开关k1、k3、k5,控制节电组二15的进线开关k2、k4、k6;控制节电组一14的出线开关k7、k9、k11,控制节电组二15的出线开关k10、k11、k12,控制节电组一14的调零开关k14、k15、k13,控节电组二15的调零开关k17、k18、k16。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通过稳定控制模块2控制支路控制开关进行交替工作或同时工作,由于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之间的线圈相互交叉互补,因而它们之间产生的磁束也会发生相互交叠抵消,调整三相电压的不平衡,稳定电压,吸收杂波,降低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要大于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单独工作之和。支路控制开关采用单向晶闸管开关,单向晶闸管开关具有体积小、工作效率高、反应敏捷、稳定性高等优点。
其中,稳定控制模块2包括过电磁防护仿生电路、滤波放大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互感器检测电路、A/D转换电路、PWM控制芯片型号PIC16F72,电源输入端3的三相总线分别依次通过电磁防护仿生电路、滤波放大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互感器检测电路、A/D转换电路连接至PWM控制芯片。其中,电磁防护仿生电路能够设置在电源输入的前端能够减少电磁干扰,提高后面的电压及电流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的工作方法为:在正常情况下稳定控制模块2分别控制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的进线开关、出线开关以及调零开关交替启闭,保持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交替打开,交替时间为4-6h,当检测到三相数据中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较正常情况较为严重时,同时打开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的支路控制开关,由于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之间的线圈相互交叉互补,因而它们之间产生的磁束也会发生相互交叠抵消,调整三相电压的不平衡,稳定电压,吸收杂波,降低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要大于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单独工作之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稳定控制模块2还通过通讯模块6连接有AI智能全息交互模块7以及卫星遥感定位模块8。AI智能全息交互模块7相较于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更加智能,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分析精准,监测操控便捷的优点,而卫星遥感定位模块8则用于对安装后的增效节电装置进行定位监控,更加便于管理。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主线圈组12和副线圈组13中线圈的导芯17外部均包裹有吸波绝缘套16,吸波绝缘套16由内到外依次包括陶瓷纤维内层161、辐射隔热降温涂层162、纺丝纤维吸波层163及橡胶层164,其中陶瓷纤维内层161厚度为0.4mm,辐射隔热降温涂层162厚度为30μm,纺丝纤维吸波层163厚度为0.15mm,橡胶层164厚度为1.5mm。其中,陶瓷纤维内层161绝缘性能良好并且还能初步隔热,并且导热均匀,能够将电流产生的热量均匀传递至辐射隔热降温涂层162进行二次隔热,吸收电磁辐射,降低线圈发热温度;纺丝纤维吸波层163用于对电压通过导芯17产生的杂波、谐波进行吸收,配合特殊排列及绕制的增效节电模块1,能够大大降低电磁转化中的损耗,提高功率因数,节省电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纺丝纤维吸波层163是由含有15wt%四氧化三钴的PAA电纺液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成的纤维材料。四氧化三钴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相对于用其传统制作的吸波材质,采用与PAA电纺液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成的纤维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能够对电压的杂波和谐波进行辅助吸收,进一步降低损耗。
实验例
下面将实施例1-4的节电装置以及对比例1的市售节电器分别接入某市企业的用电系统中,为期12个月,并对12个月的最后每月平均节电率以及装置的总维修次数进行统计。
经检测,实施例1-4和对比例1在12个月内的平均节电率以及装置的总维修次数如下表所示:
平均节电率 维修次数
对比例1 25% 2-3次
实施例1 45% 0次
实施例2 47% 0次
实施例3 53% 0次
实施例4 57% 0次
由上述结果表明:实施例1-4一年内的平均节电率要远远高于与对比例1的平均节电率,并且一年内的维修次数为0,也低于对比例1的一年2-3次,说明本发明的装置不仅节电率高并且设备使用稳定性高且寿命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增效节电模块(1)、稳定控制模块(2)、电源输入端(3)、电源输出端(4)和零线端(5),
所述增效节电模块(1)包括底板(11),主线圈组(12),副线圈组(13),由卷线轴X1、卷线轴X2、卷线轴X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一(14),以及由卷线轴Y1、卷线轴Y2、卷线轴Y3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节电组二(15);
所述主线圈组(12)包括a、b、c、d、e、f线圈,所述卷线轴X1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a线圈的第一段a1、c线圈的第二段c2、b线圈的第三段b3;所述卷线轴X2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b线圈的第一段b1、a线圈的第二段a2、c线圈的第三段c3;所述卷线轴X3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c线圈的第一段c1、b线圈的第二段b2、a线圈的第三段a3;所述卷线轴Y1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d线圈的第一段d1、f线圈的第二段f2、e线圈的第三段e3;所述卷线轴Y2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e线圈的第一段e1、d线圈的第二段d2、f线圈的第三段f3;所述卷线轴Y3上由内到外依次绕制有f线圈的第一段f1、e线圈的第二段e2、d线圈的第三段d3;
所述副线圈组(13)包括A、B、C、D、E、F线圈,卷线轴X1上所述b线圈的第三段b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A线圈第一段A1、C线圈第二段C2、B线圈第三段B3、A线圈第四段A4;卷线轴X2上所述c线圈的第三段c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B线圈第一段B1、A线圈第二段A2、C线圈第三段C3、B线圈第四段B4;卷线轴X3上所述a线圈的第三段a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C线圈第一段C1、B线圈第二段B2、A线圈第三段A3、C线圈第四段C4;卷线轴Y1上所述e线圈的第三段e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D线圈第一段D1、F线圈第二段F2、E线圈第三段E3、D线圈第四段D4;卷线轴Y2上所述f线圈的第三段f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E线圈第一段E1、D线圈第二段D2、F线圈第三段F3、E线圈第四段E4;卷线轴Y3上所述d线圈的第三段d3外部从上至下依次绕制有F线圈第一段F1、E线圈第二段E2、D线圈第三段D3、F线圈第四段F4;
其中,主线圈组(12)中a2、b2、c2、d2、e2、f2线圈为顺时针绕制,其余线圈为逆时针绕制;副线圈组(13)中A1、B3、B1、C3、C1、A3、F1、D3、E1、F3、D1、E3线圈为顺时针绕制,其余线圈为逆时针绕制;a1与A4线圈串联,b1与B4线圈串联,c1与C4线圈串联,d1与D4线圈串联,e1与E4线圈串联,f1与F4线圈串联;
副线圈组(13)中并联后的A1和D1线圈、并联后的B1和E1线圈、并联后的C1和F1线圈依次接入所述电源输入端(3)对应的相位;副线圈组(13)中并联后的A4和D4线圈、并联后的B4和E4线圈、并联后的C4和F4线圈依次接入所述电源输出端(4)对应的相位;主线圈组(12)中的并联后的a3和d3线圈、并联后的b3和e3线圈、并联后的c3和c3线圈依次接入所述零线端(5);
所述稳定控制模块(2)串联在电源输入端(3)的总线路上,并与各并联接入电路上的支路控制开关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等边三角形结构的所述节电组一(14)中的一个顶角与具有等边三角形结构的所述节电组二(15)中的一个顶角分别位于对方节电组等边三角形结构的中心点位置,且两个所述顶角的对边相互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电组一(14)和节电组二(15)通过所述稳定控制模块(2)控制支路控制开关进行交替工作或同时工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控制模块(2)包括过电磁防护仿生电路、滤波放大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互感器检测电路、A/D转换电路、PWM控制芯片,所述电源输入端(3)的三相总线分别依次通过所述电磁防护仿生电路、滤波放大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互感器检测电路、A/D转换电路连接至所述PWM控制芯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控制模块(2)还通过通讯模块(6)连接有AI智能全息交互模块(7)以及卫星遥感定位模块(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路控制开关采用单向晶闸管开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圈组(12)和副线圈组(13)中线圈的导芯(17)外部均包裹有吸波绝缘套(16),所述吸波绝缘套(16)由内到外依次包括陶瓷纤维内层(161)、辐射隔热降温涂层(162)、纺丝纤维吸波层(163)及橡胶层(164),其中所述陶瓷纤维内层(161)厚度为0.3-0.5mm,所述辐射隔热降温涂层(162)厚度为20-40μm,所述纺丝纤维吸波层(163)厚度为0.1-0.2mm,所述橡胶层(164)厚度为1.0-2.0mm。
CN201910175958.7A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Active CN109921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75958.7A CN109921443B (zh)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75958.7A CN109921443B (zh)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1443A CN109921443A (zh) 2019-06-21
CN109921443B true CN109921443B (zh) 2022-09-06

Family

ID=66963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5958.7A Active CN109921443B (zh)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2144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78462A (ja) * 1992-12-09 1994-06-24 Aikou Denki Kk 電圧降下防止付き節電装置
CN201146390Y (zh) * 2007-07-19 2008-11-05 襄樊万洲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电磁平衡节电器
CN201274231Y (zh) * 2008-05-28 2009-07-15 珠海赢电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三相平衡系统节电器
CN201733109U (zh) * 2010-08-13 2011-02-02 刘培帅 智能区间稳压三相平衡节电系统
CN102064558A (zh) * 2010-11-30 2011-05-18 张家港市沙洲特种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 三相电磁平衡节电器
CN202231434U (zh) * 2011-09-27 2012-05-23 常仁中 智能节电器
CN202616775U (zh) * 2011-10-11 2012-12-19 广州崎和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控制节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78462A (ja) * 1992-12-09 1994-06-24 Aikou Denki Kk 電圧降下防止付き節電装置
CN201146390Y (zh) * 2007-07-19 2008-11-05 襄樊万洲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电磁平衡节电器
CN201274231Y (zh) * 2008-05-28 2009-07-15 珠海赢电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三相平衡系统节电器
CN201733109U (zh) * 2010-08-13 2011-02-02 刘培帅 智能区间稳压三相平衡节电系统
CN102064558A (zh) * 2010-11-30 2011-05-18 张家港市沙洲特种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 三相电磁平衡节电器
CN202231434U (zh) * 2011-09-27 2012-05-23 常仁中 智能节电器
CN202616775U (zh) * 2011-10-11 2012-12-19 广州崎和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控制节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1443A (zh) 2019-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6657A (zh) 一种用于配电网低电压治理的串并联综合补偿装置
CN108964026A (zh) 一种用于中压配电网的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
CN108879679A (zh) 一种用于中压配电网的多目标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
US20190157871A1 (en) Series Compensation Device Applicable To Double-Circuit Line
CN110854867A (zh) 一种低压配网电能替代场景的电能质量综合优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21443B (zh) 一种基于稳定控制的智能增效节电装置
CN201414000Y (zh) 智控电杆交叉滤波节电器
CN109672194A (zh) 一种单相交流供电系统
CN203787243U (zh) 一种两档位低压零序滤波节电装置
CN203574371U (zh) Svg型配网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器
CN202887956U (zh) 单器身移相调压整流变压器
CN202260466U (zh) 低压动态无功功率三相单相混合滤波补偿装置
CN210403486U (zh) 一种多体节电设备及其控制电路
CN203277069U (zh) 一种新型电能优化机
CN103094906A (zh) 基于补偿绕组取能励磁的750kV磁控式可控高抗电路
CN203747426U (zh) 低压动态滤波无功补偿装置
CN112467756A (zh) 一种无功补偿装置及方法
CN105048464A (zh) 磁平衡消谐无功补偿装置及方法
CN204928139U (zh) 磁平衡消谐无功补偿装置
CN204130328U (zh) 多绕组零序滤波节电器
CN211183421U (zh) 节电保护装置
CN110289155B (zh) 一种多体节电设备及其控制电路
CN2419736Y (zh) 变流变压器
CN204013233U (zh) 基于平面变压器的高效pfc开关电源
CN209217721U (zh) 一种三相电平衡输入单相电输出的同相牵引供电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