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82938B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82938B
CN109882938B CN201910094210.4A CN201910094210A CN109882938B CN 109882938 B CN109882938 B CN 109882938B CN 201910094210 A CN201910094210 A CN 201910094210A CN 109882938 B CN109882938 B CN 109882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ing device
air inlet
equal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942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82938A (zh
Inventor
汪先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942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829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82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2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82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2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其迎风面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换热器的横截面上的正投影依次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第一边和第二边的延长线交于点O,第一边上设有点A,第二边上设有点B;第一加热装置,靠近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第一加热装置在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C;第二加热装置,靠近换热器的第二面设置,第二加热装置在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D;线段BO与线段OD形成第一角度A1,线段AO与线段OC形成第二角度A2,负18°≤A1‑A2≤正18°。该方案使得两个加热装置能够大致对称安装,这样两加热装置便可对换热器进行均匀加热,这样就使得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比较均匀。

Description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等空调设备的换热器组件而言,换热器与输入管和输出管的相对安装位置会对产品的换热效果、整体体积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输入管和输出管与换热器的相对安装位置设置的比较合理的换热器组件以及包括换热器组件的空调设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换热器组件的空调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迎风面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在所述换热器的一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一边,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边的延长线的交点为O,所述第一边上设置有点A,所述第二边上设置有点B;第一加热装置,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C;第二加热装置,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面设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D;其中,线段BO与线段OD形成第一角度A1,线段AO与线段OC形成第二角度A2,所述第一角度A1与所述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18°小于等于正1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可用于室外机、室内机或一体式空调等结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其中,第一加热装置靠近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第二加热装置靠近换热器的第二面设置,而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可优选为PTC加热装置,这样可通过两个加热装置来加热换热器,以增强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而两个加热装置一个靠近第一面安装,另一个靠近第二面安装,而具体地,两个加热装置既可大致相互连接地设置在换热器的中部,也可相互分开地设置在换热器的两侧,而线段BO与线段OD形成的第一角度A1反映了第二加热装置偏离第二面的角度,而线段AO与线段OC形成的第二角度A2反映了第一加热装置偏离第一面的角度,而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18°小于等于正18°使得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角度值差不多,这就使得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能够大致相对换热器对称安装,这样便使得两个加热装置能够对换热器的两侧大致进行均匀加热,这样就使得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比较均匀,从而在将换热器应用到空调等上时,便能够使空调的出风温度更加均匀,进而可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所述第一边为所述第一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纵向中线,所述第二边为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纵向中线,即这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可为两个竖向平面,此时,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投影为一条直线,第一边和第二边即为投影直线,当然,第一面和第二面也可倾斜设置或越微凹凸不平设置,此时,第一边和第二边为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投影的纵向中线。
其中,换热器的迎风面为换热器迎向进风孔设置的面,在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的迎风面为换热器靠近进风格栅设置的面,即换热器对应进风格栅设置的面。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A1与所述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9°小于等于正9°。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9°小于等于正9°,这样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相对换热器更接近对称安装,这样能够使两个加热装置能够对换热器的两侧加热的更均匀,这样就使得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更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A1大于等于9°小于等于45°,和/或所述第二角度A2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45°。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角度A1可优选在大于等于9°小于等于45°的范围内,而第二角度A2可优选在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45°的范围内,这样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的安装位置比较合理,从而既能够确保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对换热器的加热效率,又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设置安装的更加紧凑,从而可进一步减小产品的体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对应所述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对应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面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边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夹角为β,夹角α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和/或夹角β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和/或夹角α与夹角β的差值α-β大于等于负3°小于等于正3°。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将第一加热装置对应第一面设置,比如大致设置在第一面的中部,同时可将第二加热装置对应第二面设置,优选大致设置在第二面的中部,而第一加热装置的纵向中心线与第一边之间的夹角α反映了第一加热装置偏离第一面的角度,而将夹角α设置在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与第一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比较合理,从而既能够确保第一加热装置对换热器的加热效率,又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设置安装的更加紧凑,从而可进一步减小产品的体积。而第二加热装置的纵向中心线与第二边之间的夹角β反映了第二加热装置偏离第二面的角度,而将夹角β设置在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二加热装置与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比较合理,从而既能够确保第二加热装置对换热器的加热效率,又能够使第二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设置安装的更加紧凑,从而可进一步减小产品的体积。同时,夹角α与夹角β的差值α-β优选在大于等于负3°小于等于正3°,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夹角α与夹角β的差值,从而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更接近对称设置。
其中,第一加热装置的纵向中心线为过第一加热装置的中心并位于第一加热装置的纵向截面上的线,第二加热装置的纵向中心线为过第二加热装置的中心并位于第二加热装置的纵向截面上的线。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并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连接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同时设置在换热器的中部位置,也即换热器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连接处,这样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安装在一起,从而可简化加热装置的整体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1大于等于5mm,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2大于等于5mm。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优选和换热器间隔设置,并设置在换热器的背风侧,即换热器的迎风侧的背面,也即换热器远离进风孔的面。具体地,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既可相互间隔设置在换热器的背风侧的左右两端,也可合并成一体而设置在换热器的背风侧的中部,但不管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设置在何处,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应该大于等于5mm,这样能够防止换热器与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安装的过近,减少换热器与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之间的相互遮挡和干涉,确保风能够顺畅地进入到换热器中,并与换热器进行充分换热,这样便能够确保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效率。而进一步优选地,可将最小距离T1和最小距离T2设置在大于等于5mm小于等于40mm的范围内,更进一步地,可将最小距离T1和最小距离T2设置在大于等于8mm小于等于20mm的范围内。
其中,优选地,第一加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1与第二加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2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负20mm小于等于正20mm。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之间的距离不易过近,否则会导致热量集中,无法均匀加热与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而将第一加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1与第二加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2之间的差值设置在负20mm至正20mm之间,能够确保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从而能够增大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能够加热的范围,确保空气受热均匀,进而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相互靠近的两端之间通过弧形面连接,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长度L1与所述第一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长度L2的比值L1/L2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36。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将第一面和第二面设置为平面,并同时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设置弧形面进行过渡连接,此时,可优选将第二面的长度L1与第一面的长度L2的比值L1/L2设置在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36的范围内,这样能够使第二面的长度比第一面的长度稍大,从而便能够在第一面的端部为输入管和输出管的安装预留出空间,以使输入管和输出管安装好后,换热器的两侧能够大致平齐,这样便能够使进一步使产品的结构优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翅片组和部分安装在所述翅片组内的换热管,安装在所述翅片组内的换热管的总长度之和大于等于25m小于等于36m。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换热器可优选通过翅片组和换热管组成,此时,设置在翅片组内的换热管的长度之和优选在25m-36m的范围内,这样能够确保换热管与翅片组之间具有足够的换热长度,从而可确保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制冷或制热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U形管,所述U形管的数量大于等于36个小于等于52个。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换热管优选为多个U形管组成,此时,U形管的数量优选为36个-52个,这样可确保换热管的数量,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换热管的总长度,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单排换热器或所述换热器的排数大于1。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换热器既可为单排换热器,也可为多排换热器,此时,换热器的排数大于1,而具体地,换热器既可为双排、四排等整数排换热器,也可为1.5或2.5等非整数排换热器。而换热器的排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输出管,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出口连接;输入管,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入口连接。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输出管为将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后的冷媒输出,而输入管用于将冷媒等输入到换热器中。而这里输入管和输出管既可为输入输出气体的气管,也可为输入输出液体的液态管,其中,输入管和输出管优选为具有多个分支的分流管和汇总管,这样输入管和输出管便可将气体或液体进分成多个支路而输入给换热器,同时又能够将多个支路汇总在一起而进行排出。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而具体地这里的空调设备既可为窗式空调或者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或室外机等结构,当然,也可为一体式空调。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设备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孔;进风格栅,安装在所述进风孔处;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对应所述进风格栅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的迎风面积为S1,所述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为S2,S1/S2大于等于0.86小于等于1.18。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包括壳体、进风格栅和换热器,具体地,壳体上设置进风孔,进风格栅安装在进风孔处,其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一个或多个格栅孔,这样壳体外部的空气便可通过一个或多个格栅孔而进入到空调设备内,而进入到空调设备内的空气可作用到换热器上,以便能够与换热器进行充分换热。而换热器的迎风面积S1和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S2之间的比值在大于等于0.86小于等于1.18的范围内能够使换热器的迎风面积S1和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S2相差不大,这样便能够确保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比较适中,从而可防止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过小或过大,而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过小会导致进风量不足,从而导致换热器利用不充分,这样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过大会导致进风量过多,从而会导致风量利用不充分,这样也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将换热器的迎风面积S1和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S2之间的比值设置在大于等于0.86小于等于1.18的范围内使得进风格栅的进风量与换热器的换热量相匹配,这样既能够使换热器与进入的空气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器的利用效率,又能够减小空调进出风量损耗,增大风速,提高进风效率,这样便能够提高产品的换热效果,降低产品的整体噪音,提高产品的制热和制冷效率。
其中,本申请中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指的是进风格栅上设置有格栅孔的最小面积,也即包括所有格栅孔的最小区域的面积,即这里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包括多个格栅孔之间的间隔面积,但不包括进风格栅的边框面积,比如在进风格栅上的格栅孔呈多列多排设置时,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为首尾两列格栅孔的外边缘形成的轨迹与首尾两排格栅孔的外边缘形成的轨迹围成的面积之和。
其中,换热器的迎风面积为换热器迎向进风孔设置的面的面积,在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的迎风面积为换热器靠近进风格栅设置的面的面积,即换热器对应进风格栅设置的一侧的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进风格栅在所述进风格栅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d,其中,10×S1/S2≤d≤34×S1/S2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换热器安装在壳体内后,其与进风格栅的距离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会导致换热器与进风格栅之间的距离较远,从而会增大风在与换热器接触之前的距离,这样会使风过于分散,而导致风更不易进入到换热器内,即这样会减小风速,降低换热效率。而换热器与进风格栅之间的距离过小会导致换热器与进风格栅之间的距离过近,这样会增大换热器对格栅孔处的阻挡,减小换热器的实际有效进风面积,从而也会影响风量和风速。而优选地可将换热器与进风格栅之间的最小距离d设置在(10~34)S1/S2的范围内,以使换热器与进风格栅之间的距离比较适中,从而既可降低换热器对风的阻挡,以确保进风速度和进风量,又能够减小吸风距离,以使更多的风能够穿过换热器而与换热器进行充分换热,这样便能够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提高制热或制冷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进风格栅在所述进风格栅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40mm。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换热器与进风格栅在进风格栅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可具体设置在10mm-40mm之间,这样可使换热器与进风格栅之间的距离比较适中,从而既可降低换热器对风的阻挡,以确保进风速度和进风量,又能够减小吸风距离,以使更多的风能够穿过换热器而与换热器进行充分换热,这样便能够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提高制冷或制冷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设备还包括:滤网,安装在所述进风格栅上;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对应所述换热器设置;风机,对应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换热器远离所述进风格栅的面对应所述风机的进风端设置,或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还可在进风格栅上设置滤网,这样便能够通过滤网来对进入到空调设备内的空气进行进一步过滤,这样便能够防止灰尘等通过滤网而进入到空调设备内部。同时可在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接水盘,这样可通过接水盘来收集换热器上产生的冷凝水,进而可防止冷凝水四处流淌。而空调设备还包括对应换热器安装在壳体内的风机,且换热器远离进风格栅的面对应风机的进风端设置,即是说换热器的出风侧对应风机的进风端设置,也即风机设置在换热器的出风处,而不是设置在换热器的迎风侧,这样就使得从格栅孔进入的风能够先经过换热器进行换热后再经过风机。其中,这里风机的进风端为风进入到风机内的一端。而该种设置风机没有设置在进风格栅与换热器之间,而是大致设置在换热器的后面,这样风机在工作时便能够产生吸力而使进风格栅进入的风能够直接快速地进入到换热器内,这样便能够提高风速,增大风量,从而便可增大换热效果,提高制热或制冷量。
当然,在其它方案中,风机也可对应安装在换热器与进风格栅之间,这样从进风格栅进入的风便会先经过风机,然后由风机将风吹送到换热器内进行换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空调设备为空调室外机或空调室内机,或所述空调设备为一体式空调。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既可为空调室内机,也可为空调室外机,这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空调设备既能够用作室外机,也能够用作室内机,而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当然,在其它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可为一体式空调,比如窗式空调等。
其中,优选地,所述空调设备为柜式空调器或壁挂式空调器。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可优选用作空调室内机,比如柜式空调器,这样能够提高柜式空调器的性能,当然,空调设备也可用作壁挂式空调器等。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空调设备的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空调设备的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的第五个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换热器,2第一加热装置,3第二加热装置,4输出管,5输入管,6壳体,7进风格栅,72格栅孔,8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用于空调设备等,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换热器1的迎风面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在换热器1的一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一边,第二面在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二边,第一边的延长线和第二边的延长线的交点为O,第一边上设置有点A,第二边上设置有点B;第一加热装置2靠近换热器1的第一面设置,第一加热装置2在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C;第二加热装置3靠近换热器1的第二面设置,第二加热装置3在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D;其中,线段BO与线段OD形成第一角度A1,线段AO与线段OC形成第二角度A2,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18°小于等于正1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可用于室外机、室内机或一体式空调等结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其中,第一加热装置2靠近换热器1的第一面设置,第二加热装置3靠近换热器1的第二面设置,而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可优选为PTC加热装置,这样可通过两个加热装置来加热换热器1,以增强换热器1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而两个加热装置一个靠近第一面安装,另一个靠近第二面安装,而具体地,两个加热装置既可大致相互连接地设置在换热器1的中部,也可相互分开地设置在换热器1的两侧,而线段BO与线段OD形成的第一角度A1反映了第二加热装置3偏离第二面的角度,而线段AO与线段OC形成的第二角度A2反映了第一加热装置2偏离第一面的角度,而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18°小于等于正18°使得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角度值差不多,这就使得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能够大致相对换热器1对称安装,这样便使得两个加热装置能够对换热器1的两侧大致进行均匀加热,这样就使得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比较均匀,从而在将换热器1应用到空调等上时,便能够使空调的出风温度更加均匀,进而可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换热器1的迎风面为换热器1迎向进风孔设置的面,在空调系统中,换热器1的迎风面为换热器1靠近进风格栅设置的面,即换热器1对应进风格栅设置的面。
其中,图3和图4中为便于清楚地标示点的位置,将点O、点A、点B、点C、点D通过引线引出到了空白处,而点O、点A、点B、点C、点D的实际位置为其对应的引线的起始点。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9°小于等于正9°。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角度A1与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9°小于等于正9°,这样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相对换热器1更接近对称安装,这样能够使两个加热装置能够对换热器1的两侧加热的更均匀,这样就使得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更均匀。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角度A1大于等于9°小于等于45°,和/或第二角度A2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45°。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角度A1可优选在大于等于9°小于等于45°的范围内,而第二角度A2可优选在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45°的范围内,这样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的安装位置比较合理,从而既能够确保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对换热器1的加热效率,又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与换热器1之间设置安装的更加紧凑,从而可进一步减小产品的体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装置2对应换热器1的第一面设置在换热器1的背风侧,第二加热装置3对应换热器1的第二面设置在换热器1的背风侧,且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相互分离,第一加热装置2在横截面上的投影的纵向中心线与第一边之间的夹角为α,第二加热装置3在横截面上的投影的纵向中心线与第二边之间的夹角为β,夹角α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和/或夹角β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和/或夹角α与夹角β的差值α-β大于等于负3°小于等于正3°。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将第一加热装置2对应第一面设置,比如大致设置在第一面的中部,同时可将第二加热装置3对应第二面设置,优选大致设置在第二面的中部,而第一加热装置2的纵向中心线与第一边之间的夹角α反映了第一加热装置2偏离第一面的角度,而将夹角α设置在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2与第一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比较合理,从而既能够确保第一加热装置2对换热器1的加热效率,又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2与换热器1之间设置安装的更加紧凑,从而可进一步减小产品的体积。而第二加热装置3的纵向中心线与第二边之间的夹角β反映了第二加热装置3偏离第二面的角度,而将夹角β设置在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二加热装置3与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比较合理,从而既能够确保第二加热装置3对换热器1的加热效率,又能够使第二加热装置3与换热器1之间设置安装的更加紧凑,从而可进一步减小产品的体积。同时,夹角α与夹角β的差值α-β优选在大于等于负3°小于等于正3°,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夹角α与夹角β的差值,从而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更接近对称设置。
其中,第一加热装置2的纵向中心线为过第一加热装置2的中心并位于第一加热装置2的纵向截面上的线,第二加热装置3的纵向中心线为过第二加热装置3的中心并位于第二加热装置3的纵向截面上的线。
其中,优选地,第一加热装置2与所述第一面平行,第二加热装置3与第二面平行。
在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相互接触,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位于换热器1的背风侧,并对应设置在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连接处。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同时设置在换热器1的中部位置,也即换热器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连接处,这样能够使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安装在一起,从而可简化加热装置的整体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装置2与换热器1相互间隔设置,第一加热装置2和换热器1之间的最小距离T1大于等于5mm,第二加热装置3与换热器1相互间隔设置,第二加热装置3和换热器1之间的最小距离T2大于等于5mm。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第二加热装置3优选和换热器1间隔设置,并设置在换热器1的背风侧,即换热器1的迎风侧的背面,也即换热器1远离进风孔的面,具体地,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既可相互间隔设置在换热器的背风侧的左右两端,也可合并成一体而设置在换热器的背风侧的中部,但不管第一加热装置2、第二加热装置3设置在何处,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与换热器1之间的最小距离应该大于等于5mm,这样能够防止换热器1与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安装的过近,减少换热器1与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之间的相互遮挡和干涉,确保风能够顺畅地进入到换热器1中,并与换热器1进行充分换热,这样便能够确保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效率。而进一步优选地,可将最小距离T1和最小距离T2设置在大于等于5mm小于等于40mm的范围内,更进一步地,可将最小距离T1和最小距离T2设置在大于等于8mm小于等于20mm的范围内。
其中,优选地,第一加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1与第二加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2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负20mm小于等于正20mm。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之间的距离不易过近,否则会导致热量集中,无法均匀加热与换热器1换热后的空气,而将第一加热装置2和换热器1之间的最小距离T1与第二加热装置3和换热器1之间的最小距离T2之间的差值设置在负20mm至正20mm之间,能够确保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从而能够增大第一加热装置2和第二加热装置3能够加热的范围,确保空气受热均匀,进而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0所示,第一面和第二面相互靠近的两端之间通过弧形面连接,第二面在横截面上的投影长度L1与第一面在横截面上的投影长度L2的比值L1/L2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36。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将第一面和第二面设置为平面,并同时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设置弧形面进行过渡连接,此时,可优选将第二面的长度L1与第一面的长度L2的比值L1/L2设置在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36的范围内,这样能够使第二面的长度比第一面的长度稍大,从而便能够在第一面的端部为输入管5和输出管4的安装预留出空间,以使输入管5和输出管4安装好后,换热器1的两侧能够大致平齐,这样便能够使进一步使产品的结构优化。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8至图10所示,换热器1包括翅片组和部分安装在翅片组内的换热管,安装在翅片组内的换热管的总长度之和大于等于25m小于等于36m。
在该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可优选通过翅片组和换热管组成,此时,设置在翅片组内的换热管的长度之和优选在25m-36m的范围内,这样能够确保换热管与翅片组之间具有足够的换热长度,从而可确保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制冷或制热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8至图10所示,换热管包括多个U形管,U形管的数量大于等于36个小于等于52个。
在该些实施例中,换热管优选为多个U形管组成,此时,U形管的数量优选为36个-52个,这样可确保换热管的数量,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换热管的总长度,增强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器1为单排换热器或如图8至图10所示,换热器1的排数大于1。
在该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既可为单排换热器,也可为多排换热器,此时,换热器1的排数大于1,而具体地,换热器1既可为双排、四排等整数排换热器,也可为1.5或2.5等非整数排换热器。而换热器1的排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8至图10所示,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输出管4,靠近换热器1的第一面设置,与换热器1的输出口连接;输入管5,靠近换热器1的第一面设置,与换热器1的输入口连接。
在该些实施例中,输出管4为将与换热器1进行换热后的冷媒输出,而输入管5用于将冷媒等输入到换热器1中。而这里输入管5和输出管4既可为输入输出气体的气管,也可为输入输出液体的液态管,其中,输入管5和输出管4优选为具有多个分支的分流管和汇总管,这样输入管5和输出管4便可将气体或液体进分成多个支路而输入给换热器1,同时又能够将多个支路汇总在一起而进行排出。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而具体地这里的空调设备既可为窗式空调或者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或室外机等结构,当然,也可为一体式空调。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7所示,空调设备还包括:壳体6,壳体6上设置有进风孔;进风格栅7,安装在进风孔处;其中,换热器组件对应进风格栅7安装在壳体6内,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1的迎风面积为S1,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为S2,S1/S2大于等于0.86小于等于1.18。
在该些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包括壳体6、进风格栅7和换热器1,具体地,壳体6上设置进风孔,进风格栅7安装在进风孔处,其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一个或多个格栅孔72,这样壳体6外部的空气便可通过一个或多个格栅孔72而进入到空调设备内,而进入到空调设备内的空气可作用到换热器1上,以便能够与换热器1进行充分换热。而换热器1的迎风面积S1和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S2之间的比值在大于等于0.86小于等于1.18的范围内能够使换热器1的迎风面积S1和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S2相差不大,这样便能够确保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比较适中,从而可防止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过小或过大,而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过小会导致进风量不足,从而导致换热器1利用不充分,这样会降低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而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过大会导致进风量过多,从而会导致风量利用不充分,这样也会降低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而将换热器1的迎风面积S1和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S2之间的比值设置在大于等于0.86小于等于1.18的范围内使得进风格栅7的进风量与换热器1的换热量相匹配,这样既能够使换热器1与进入的空气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器1的利用效率,又能够减小空调进出风量损耗,增大风速,提高进风效率,这样便能够提高产品的换热效果,降低产品的整体噪音,提高产品的制热和制冷效率。
其中,本申请中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指的是进风格栅7上设置有格栅孔72的最小面积,也即包括所有格栅孔72的最小区域的面积,即这里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包括多个格栅孔72之间的间隔面积,但不包括进风格栅7的边框面积,比如在进风格栅7上的格栅孔72呈多列多排设置时,进风格栅7的有效进风面积为首尾两列格栅孔72的外边缘形成的轨迹与首尾两排格栅孔72的外边缘形成的轨迹围成的面积之和。
其中,换热器1的迎风面积为换热器1迎向进风孔设置的面的面积,在空调系统中,换热器1的迎风面积为换热器1靠近进风格栅设置的面的面积,即换热器1对应进风格栅设置的一侧的面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在进风格栅1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d,其中,10×S1/S2≤d≤34×S1/S2
在该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安装在壳体6内后,其与进风格栅7的距离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会导致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之间的距离较远,从而会增大风在与换热器1接触之前的距离,这样会使风过于分散,而导致风更不易进入到换热器1内,即这样会减小风速,降低换热效率。而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之间的距离过小会导致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之间的距离过近,这样会增大换热器1对格栅孔72处的阻挡,减小换热器1的实际有效进风面积,从而也会影响风量和风速。而优选地可将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之间的最小距离d设置在(10~34)S1/S2的范围内,以使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之间的距离比较适中,从而既可降低换热器1对风的阻挡,以确保进风速度和进风量,又能够减小吸风距离,以使更多的风能够穿过换热器1而与换热器1进行充分换热,这样便能够增强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提高制热或制冷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在进风格栅1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40mm。
在该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在进风格栅1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可具体设置在10mm-40mm之间,这样可使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之间的距离比较适中,从而既可降低换热器1对风的阻挡,以确保进风速度和进风量,又能够减小吸风距离,以使更多的风能够穿过换热器1而与换热器1进行充分换热,这样便能够增强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提高制冷或制冷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空调设备还包括:滤网,安装在进风格栅7上;接水盘,设置在壳体6内,并对应换热器1设置;风机8,对应换热器1安装在壳体6内,且换热器1远离进风格栅7的面对应风机8的进风端设置,或风机8安装在进风格栅7与换热器1之间。
在该些实施例中,还可在进风格栅7上设置滤网,这样便能够通过滤网来对进入到空调设备内的空气进行进一步过滤,这样便能够防止灰尘等通过滤网而进入到空调设备内部。同时,可在换热器1的下方设置接水盘,这样可通过接水盘来收集换热器1上产生的冷凝水,进而可防止冷凝水四处流淌。而空调设备还包括对应换热器1安装在壳体6内的风机8,且换热器1远离进风格栅7的面对应风机8的进风端设置,即是说换热器1的出风侧对应风机8的进风端设置,也即风机8设置在换热器1的出风处,而不是设置在换热器1的迎风侧,这样就使得从格栅孔72进入的风能够先经过换热器1进行换热后再经过风机8。其中,这里风机8的进风端为风进入到风机8内的一端。而该种设置风机8没有设置在进风格栅7与换热器1之间,而是大致设置在换热器1的后面,这样风机8在工作时便能够产生吸力而使进风格栅7进入的风能够直接快速地进入到换热器1内,这样便能够提高风速,增大风量,从而便可增大换热效果,提高制热或制冷量。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风机8也可对应安装在换热器1与进风格栅7之间(该实施例图中未示出),这样从格栅孔72进入的风便会先经过风机8,然后由风机8将风吹送到换热器1内进行换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空调室外机或空调室内机,或空调设备为一体式空调。
在该些实施例中,空调设备既可为空调室内机,也可为空调室外机,这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空调设备既能够用作室外机,也能够用作室内机,而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当然,在其它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可为一体式空调,比如窗式空调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空调设备为柜式空调器或壁挂式空调器。
在该些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可优选用作空调室内机,比如柜式空调器,这样能够提高柜式空调器的性能,当然,空调设备也可用作壁挂式空调器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迎风面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在所述换热器的一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一边,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边的延长线的交点为O,所述第一边上设置有点A,所述第二边上设置有点B;
第一加热装置,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C;
第二加热装置,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面设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为D;
其中,线段BO与线段OD形成第一角度A1,线段AO与线段OC形成第二角度A2,所述第一角度A1与所述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18°小于等于正18°;
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长度L1与所述第一面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长度L2的比值L1/L2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36;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对应所述换热器的第一面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对应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面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边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所述横截面上的投影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夹角为β,夹角α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和/或夹角β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和/或夹角α与夹角β的差值α-β大于等于负3°小于等于正3°;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1大于等于5mm,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T2大于等于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角度A1与所述第二角度A2的差值A1-A2大于等于负9°小于等于正9°;和/或
所述第一角度A1大于等于9°小于等于45°,和/或所述第二角度A2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并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相互靠近的两端之间通过弧形面连接。
5.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孔;
进风格栅,安装在所述进风孔处;
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对应所述进风格栅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的迎风面积为S1,所述进风格栅的有效进风面积为S2,S1/S2大于等于0.86小于等于1.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进风格栅在所述进风格栅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d,其中,10×S1/S2≤d≤34×S1/S2;和/或
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进风格栅在所述进风格栅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4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滤网,安装在所述进风格栅上;
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对应所述换热器设置;
风机,对应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换热器远离所述进风格栅的面对应所述风机的进风端设置,或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CN201910094210.4A 2019-01-30 2019-01-30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1098829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4210.4A CN109882938B (zh) 2019-01-30 2019-01-30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4210.4A CN109882938B (zh) 2019-01-30 2019-01-30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2938A CN109882938A (zh) 2019-06-14
CN109882938B true CN109882938B (zh) 2021-06-11

Family

ID=66927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94210.4A Active CN109882938B (zh) 2019-01-30 2019-01-30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8293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3575A1 (en) * 2004-04-23 2005-11-03 Dong-Soon Lee Heat exchanger raising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capacity
CN202792470U (zh) * 2012-09-13 2013-03-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支架、换热器和空调器
WO2018011873A1 (ja) * 2016-07-12 2018-0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内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7131565A (zh) * 2017-06-30 2017-09-05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暖式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CN107588457A (zh) * 2017-08-25 2018-01-16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107906595B (zh) * 2017-10-20 2020-08-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可变角度电加热控制方法和应用该方法的空调器
CN108775623A (zh) * 2018-06-13 2018-11-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2938A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97553U (zh) 一种厨房空调系统
CN210861410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9882938B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设备
CN210951562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07084452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07438859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2928430U (zh) 翅片、平行流蒸发器及家用空调柜机
CN206861747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0463271U (zh)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0777857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换热器
CN206317644U (zh) 车载空调
CN110748966B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07501337U (zh) 辐射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094301U (zh) 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20967247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536801U (zh) 一种换热器及应用有该换热器的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11316357U (zh) 室内换热器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763701U (zh) 除湿机
CN108518743A (zh) 空调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217929874U (zh) 一种中央水空调表冷器
CN21403866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791474U (zh) 一种节能型组合式风机盘管机组
CN2123622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32700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3040657U (zh) 室内空气处理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