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75608B - 弹性成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弹性成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75608B
CN109875608B CN201910091648.7A CN201910091648A CN109875608B CN 109875608 B CN109875608 B CN 109875608B CN 201910091648 A CN201910091648 A CN 201910091648A CN 109875608 B CN109875608 B CN 1098756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ed
excitation
elastography
generating device
excitation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916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75608A (zh
Inventor
曹艳平
郑阳
李国洋
江宇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ji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09164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756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75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75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75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756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弹性成像方法,应用于弹性成像系统,所述弹性成像系统包括:激励产生装置、与激励产生装置间隔设置的扫描装置、处理器以及成像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所述位移激励用于在所述待测材料的内部产生近场波;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反馈信号;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上述弹性成像方法有效提升了瞬时弹性成像的成功率和测量精度。

Description

弹性成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弹性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弹性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肝硬化是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威胁,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肝硬化的相关疾病。肝脏局部纤维化往往是肝硬化的早期征兆。在肝纤维化初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肝脏病变进行控制,从而遏制其向肝硬化发展。然而,由于肝纤维化初期只发生在肝脏的局部区域,在超声下不会表现出明显征象,纤维化初期难以确诊。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肝纤维化会引起病灶附近肝脏力学性质的显著变化。随着肝纤维化的发展,肝脏会逐渐变硬。因此,无创、无损、快速地对肝脏力学性质进行在体表征成为很多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目前,在肝脏力学性质的在体无创测量方面,传统技术通常会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核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等手段进行成像。以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为例,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超声探头(A超)监控机械激励在人体内部引起的弹性波的传播,对人体组织的力学性质进行在体无创定量表征的方法。瞬时弹性成像的基本流程如下:用普通B超观察患者的肋间区域,找到一条适合力学性质测量的轴线。找到后,在体表做好标记。将探头顶在待测者的肋间,手动对组织施加一定压力,使得探头与皮肤表面紧密接触。手动保持探头位置稳定。探头产生位移激励信号,在组织内引起近场机械波的传播。由探头内部的振动元件带动探头端部产生一个完整周期的正弦脉冲,持续时间为20ms。此振动会引起近场机械波以激励点为球心进行传播。探头端部的超声换能器开始对探头轴线下方进行成像,以5000Hz左右的帧频采集回声信号,采用相关算法捕捉探头下方轴线上的质点轴向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由时空位移场计算近场机械波波速。将近场机械波波波速代入近场弹性波理论[3],得到组织的力学参数。
然而,传统技术中的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获得测量参数时受操作者的操作影响较大,测量的有效深度也比较有限,有大片区域的肝脏在有效诊断区域之外,且传统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难以原位确认探头下方的组织情况,另外,传统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激励系统对成像系统有干扰,综上,这些传统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缺陷导致其瞬时弹性成像的测量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传统技术的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瞬时弹性成像的测量精度较低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弹性成像方法。
一种弹性成像方法,应用于弹性成像系统,所述弹性成像系统包括激励产生装置、与激励产生装置间隔设置的扫描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所述位移激励用于在所述待测材料的内部产生近场波;
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反馈信号;
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处理器,所述扫描装置包括超声换能器;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之前,包括:
所述超声换能器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超声回波信号;
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超声回波信号生成第一超声图像;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第一超声图像,若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满足预设均匀条件,则执行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不满足预设均匀条件,则生成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改变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的位置,并使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新的位置处施加位移激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处理器;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之前,还包括: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扫描装置与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
若所述扫描装置与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压力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压力阈值,则执行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包括:
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根据所述反馈信号对所述待测材料进行成像,得到超声图像序列;所述超声图像序列包括多帧第二超声图像;
所述处理器对所述超声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包括:
所述处理器将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代入力学公式,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将所述力学参数映射到所述第一超声图像或所述第二超声图像中,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力学参数包括弹性参数、粘弹性参数、衰减参数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反馈信号,包括:
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多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多组反馈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包括:
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多组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多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多组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多组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的参数平均值,并将所述参数平均值映射到所述第一超声图像中,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输出装置,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输出装置输出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和/或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包括: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接收位移波形,并根据所述位移波形在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所述位移波形包括单正弦波脉冲、谐波、三角波或宽频波。
上述弹性成像方法,应用于包括激励产生装置、扫描装置、处理器以及成像装置的弹性成像系统,该激励产生装置与该扫描装置间隔设置,使得激励产生装置与扫描装置空间分离,即扫描装置与激励产生装置的工作方式没有紧密的耦合关系,这样,扫描装置不会随激励产生装置的振动而发生运动,实现了在激励信号强度基本没有损失的情况下避免扫描装置在测量过程中的振动,从而提高了扫描信号采集的稳定性,降低了扫描信号后处理的复杂度,并有效提升了瞬时弹性成像的成功率和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方案A(a)和方案B(b)的示意图,两者的简化模型都为轴对称模型,虚线为模型的对称轴;圆形图为探头的正视图,反映探头的几何形状;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不同形状的探头在不同硬度(杨氏模量)的块体材料上激励出的近场波模拟结果,二维图表示激励的中轴线上节点的轴向位移随着激励时间的变化;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圆形激励与环形激励所产生的信号幅值的比较,横轴为深度,纵轴为该深度上的位移信号极值(采用了对数刻度),激励头的外径保持一致、激励幅值也保持一致;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实心激励(方案A)和环形激励(方案B)对三种模量的材料进行表征时,各个深度上的轴向位移信号极值,激励头与待测材料的接触面积和激励幅值保持一致,(a)E=2KPa,(b)E=4KPa,(c)E=27KPa;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成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待测材料的目标位置的补充方案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提供了一种弹性成像系统,该弹性成像系统包括探头和成像装置107,该探头包括激励产生装置102、扫描装置104以及分别固定连接该激励产生装置102和该扫描装置104的连接件106,该扫描装置104与该激励产生装置102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激励产生装置102开设有中空结构,扫描装置104设置于激励产生装置102的中空结构中。其中,该激励产生装置102用于在待测材料表面施加位移激励,使得待测材料内部产生近场波。扫描装置104用于向待测材料发射扫描信号,并接收待测材料反射的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携带有近场波在待测材料内部的传播信息。可选地,待测材料可以是生物组织。该成像装置107与该扫描装置104连接,用于对近场波的传播过程进行成像,得到的图像一方面可以确认待测区域材料性质均匀,没有大血管等干扰,另一方面可以该图像中获得近场剪切波的波速、频散等信息。
具体地,激励产生装置102可以为激振头。该扫描装置104与该激励产生装置102间隔设置是指扫描装置104与激励产生装置102之间存在间隙,或可以理解为它们之间没有接触,这样,扫描装置104与激励产生装置102的工作方式没有耦合关系。例如,当操作人员将该探头与待测材料的表面相接触时,激励产生装置102会相对于待测材料的表面产生振动,这时,扫描装置104却不受激励产生装置102的振动影响而发生运动,即扫描装置104始终与待测材料的表面相接触。需要清楚,本实施例对间隙的大小并不做限定,只要激励产生装置102的运动不影响扫描装置104的工作即可。分离式设计使得探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该探头还可用于非生物组织软材料的表征等。
可选地,扫描装置104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102之间的间隙为0.001mm-10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扫描装置104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102之间的间隙为0.001mm。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扫描装置104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102之间的间隙为100mm。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扫描装置104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102之间的间隙为0.01mm。可选地,扫描装置104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102之间的间隙内可放置填充物,该填充物可有效阻隔激励产生装置102的振动而引起的扫描装置104的运动,保证探头的扫描信号采集的稳定性。
上述弹性成像系统,包括激励产生装置、扫描装置、分别连接该激励产生装置和该扫描装置的连接件以及成像装置,该激励产生装置开设有中空结构,该扫描装置设置于激励产生装置的中空结构中,可以理解,该激励产生装置与该扫描装置间隔设置,使得激励产生装置与扫描装置空间分离,即扫描装置与激励产生装置的工作方式没有紧密的耦合关系,这样,扫描装置不会随激励产生装置的振动而发生运动,实现了在激励信号强度基本没有损失的情况下避免扫描装置在测量过程中的振动,从而提高了扫描信号采集的稳定性,降低了扫描信号后处理的复杂度,有望提高材料的表征准确度和表征成功率,从而有效提升了瞬时弹性成像的成功率和测量精度,有利于肝纤维化的早期筛查。
另外,激励产生装置102与扫描装置104的分离式设计给了该探头更大的自由度,可使该探头用于软材料的宏观表征,能够通过控制激励头的形状来控制信号聚焦深度,从而有助于解决传统技术在用于材料表征时遇到的近场信号强烈衰减的问题。
进一步地,该探头还包括致动元件108,该致动元件108与激励产生装置102连接,用于向激励产生装置102输出位移波形,使得激励产生装置102发生运动。其中,致动元件108与激励产生装置102构成探头的激励系统。可选地,该致动元件108可以为电致动元件108,也可以为其他能源驱动的致动元件108,本实施例并不做限定。以电致动元件108为例,电致动元件108检测到电信号后,输出设定的位移波形,从而使得激励产生装置102发生振动。可选地,设定的位移波形可以分为多个档位,如不同频率(30-200Hz)的单正弦波脉冲、谐波、三角波、甚至是宽频任意波,本实施例对位移波形的类型以及频率并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激励产生装置102与扫描装置104互不干扰,激励系统的输出波形可以更加自由,有助于对待测材料粘弹性的表征以及复杂力学性质的表征。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激励产生装置102通过与待测材料的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来生成在该待测材料中传播的一个或者多个近场波。该近场波随时间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但是更一般地为冲击型、过渡型或者周期(连续、单色)型。通常会采用机械的方式获得该振动,但是也可以通过辐射压力、通过超声高温或者通过在身体内的振动(心跳、脉搏等)来获得该振动。类似地,也可以借助在身体外部布置的激励产生装置102来获得振动。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激励产生装置102可以为低频振荡器或电机。为通过外力或内力作用使待测材料发生微小形变,通过激励产生装置102发生低频低幅振动,引起向生物组织中传播的剪切波并诱导其发生微小形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激励产生装置102为低频振荡器。具体地,在低频振荡器中,若剪切波的频率太高,则剪切波衰减太低,若频率太低,则衍射效应太强,这一切都不利于剪切波的传播。若低频振荡器中剪切波振幅太小,则使得传播深度有限,剪切波振幅太大,也会使得人体有不适感,因此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低频振荡器所产生的振动频率为10赫兹到1000赫兹,振幅为0.2毫米至2毫米。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扫描装置104包括超声换能器或光声扫描仪104。超声换能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超声换能器构成超声换能器阵列。可选地,超声换能器阵列可以为线阵超声换能器、凸阵超声换能器或相控阵超声换能器中的任意一种。光声扫描仪10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光声扫描仪104构成光声扫描仪阵列。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探头还包括扫描装置固定件105,该扫描装置固定件105用于固定扫描装置104。对应地,用于固定超声换能器的固定件称之为超声换能器固定件,用于固定光声扫描仪104的固定件称之为光声扫描仪固定件。其中,扫描装置104固定于扫描装置固定件105的固定方式不限,可以是扫描装置104嵌套入扫描装置固定件105中,也可以是扫描装置104粘贴在扫描装置固定件105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超声换能器可以是冠状、环形、2D矩阵、线性或者凸条换能器、单元件换能器、三元件换能器或者星型换能器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激励产生装置102开设有中空结构;至少一个超声换能器设置于该激励产生装置102的中空结构中,用于向待测材料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待测材料反射的超声回波信号,其中,超声回波信号携带有近场波在待测材料内部的传播信息。
具体地,中空结构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星形、三角形或分布式散点形状,还可以是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该形状只要可以构成中空结构,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其中,分布式散点形状是指由一个又一个分离的点区域构成的形状,扫描装置104例如超声换能器可设置在该点区域中。超声换能器设置在该激励产生装置102的中空结构中,这样,超声换能器与激励产生装置102的工作方式没有耦合关系。例如,此处以简单易懂的环形结构的激励产生装置102为例进行说明,当操作人员打开该探头的开关,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将该探头与待测材料的表面相接触时,此时,环形激励产生装置102也和待测材料的表面相接触,它会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即产生振动,从而在待测材料的内部激发出类似于瞬时弹性成像系统激励出的近场波。进而,超声换能器通过向待测材料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待测材料反射的超声回波信号,这些超声回波信号携带有近场波在待测材料内部的传播信息,包括近场剪切波的波速、频散等信息。
可选地,上述超声换能器可以放置于激励产生装置102的中空结构的中心处,也可以放置于激励产生装置102的中空结构的其他位置,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放置,本申请并不做限定。
需要清楚,以人或动物为例,超声换能器与人或动物的体表接触,从而获取到生物组织的二维超声图像。通过超声换能器实时获得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精确定位,根据实际需要辅助和引导探头进行精确的定位,具体地,二维超声图像中间位置的扫描线所对应的位置即为待检测区域,为实际的临床瞬时弹性成像过程提供了精确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激励头开设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所释放的空间允许置入扫描装置104或微型B超等成像部件,在实际使用时可以直接用一个探头完成对探头下方肝脏均匀程度的探查,避开大血管等非均匀组织;同时实现了探头在使用时的轴线对中的目的,进而可以对探头的轴线方向实时检测,确保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有效。并且,本实施例使用中空结构的激励产生装置102例如环形激励产生装置102,将扫描装置104例如多组超声换能器置于环形的中心,从而使激励与成像相互分离开来,具有无创、快速、操作简单和成本低廉的诸多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扫描装置104可以绕设于激励产生装置102的外表面进行设置。其中,激励产生装置102的两个端面之间所围成的外部表面即是该激励产生装置102的外表面。可选地,该激励产生装置102为实心结构。扫描装置104围绕该激励产生装置102的外表面进行设置,并且扫描装置104与激励产生装置102的工作方式没有耦合关系。这样,当激励产生装置102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即产生振动,从而在待测材料的内部激发出类似于瞬时弹性成像系统激励出的近场波。进而,扫描装置104例如可以是超声换能器,采用聚焦方式在探头的轴线方向上,向待测材料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待测材料反射的超声回波信号,这些超声回波信号携带有近场波在待测材料内部的传播信息,包括近场剪切波的波速、频散等信息。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声换能器的数量为2n个,其中,n为整数;所述激励产生装置的外表面包括相对的两侧;所述2n个超声换能器中的n个第一超声换能器设置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的外表面的一侧,所述2n个超声换能器中的n个第二超声换能器设置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的外表面的另一侧。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述扫描装置104可以设置在激励产生装置102的外表面的相对两侧,例如,针对于肋骨区域的成像操作,由于肋骨呈细长的弓形,该探头可以设计成与肋骨形状近似的结构,这样,将扫描装置104沿肋骨延伸方向设置在激励产生装置102的两侧,可以更加有效地、便捷地对肋骨区域进行成像。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通过两个定位柱将多个扫描装置104定位在激励产生装置102的相对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探头还包括探头外壳110,用于容纳探头的内部结构,包括上述激励产生装置102、扫描装置104、连接件106等。该探头外壳110还可以起到保护探头的内部结构以及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的目的。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连接件106与探头外壳110固定连接,使得与连接件106连接的激励产生装置102和扫描装置104与探头外壳110的位置相固定,避免发生脱落。可选地,探头外壳110可以由塑料、金属或石英等材质构成。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探头还包括缓冲装置112,该缓冲装置112分别连接致动元件108和连接件106,用于抵消或减弱激励产生装置102运动对探头外壳110产生的作用力。具体地,缓冲装置112负责缓冲,减少激励产生装置102运动对探头外壳110带来的作用力,使得探头外壳110在激励产生装置102运动过程中基本不动。可选地,该缓冲装置112可以是拉伸弹簧、阻尼杆或橡胶条,需要清楚,只要能起到缓冲作用的装置,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该缓冲装置112容纳在探头外壳110。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探头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14,该压力传感器114分别连接上述连接件106和扫描装置104,用于检测扫描装置104与待测材料之间的压力,使探头与待测材料的表面保持一定的挤压,从而保证两者紧密接触,使得扫描装置104产生的扫描信号能够有效地穿过待测材料的表面。该压力传感器114容纳在探头外壳110。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探头还包括覆盖激振器102和扫描装置104的保护膜(图未示)。该保护膜不仅可以保护探头免受损害,而且通过对待测材料的每个新的操作使用新的保护膜,还能防止待测材料免受任何污染。优选池,该保护膜包括回波凝胶,以确保适当的超声耦合。此外,为了防止污染物从一种待测材料传至另一种待测材料,该保护膜优选是一次性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处理器(图未示),该处理器分别连接扫描装置104和成像装置107,用于对扫描装置104采集的待测材料内部的传播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对成像装置107得到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得到待测材料的弹性信息。具体地,处理器通过对扫描装置104和成像装置107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来可以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指导,二来可以分析近场波属性,从而对待测材料的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可选地,处理器可以是计算机、单片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以及ARM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还用于对激励产生装置102的振动幅度、频率、时间的控制,提供超声成像的参数控制,并处理来自超声换能器的超声回波信号。具体地,处理器将根据超声波传播速度、阵元间距以及探测深度等参数进行计算,以控制超声换能器的开启时间、关闭时间、脉冲宽度以及脉冲重复率等方面。处理器为成像操作提供了精确的参数以进行扫描式聚焦。
处理器对超声回波信号进行滤波、位移估计、应变估计等算法处理,以计算出低频剪切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速度,进而计算出生物组织的弹性信息和以及辅助成像装置重构出二维超声图像。例如,根据生物组织中弹性模量与剪切波传播速度的关系求出该生物组织的弹性模量,进而得到该生物组织的弹性信息,从而结合已有的生物组织、器官结构信息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病变诊断依据。再如对于肝组织而言,计算出的剪切波传播速度为v,则肝组织弹性模量为E=3ρv2,其中,ρ为肝组织的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对上述超声回波信号的第一次滤波主要是使用带通滤波的方法,其作用是滤除超声回波信号中的低频和高频成分,保留与超声换能器中心频率及其带宽相适应的超声波信号成分;位移估计常采用时域互相关、自相关或其他的频率处理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剪切波传播所造成的组织偏移;第二次滤波主要是平滑滤波和匹配滤波,其作用是滤除位移估计中的奇异点和增强与剪切波频率相当的位移成分;应变估计可采用最小二乘法、低通滤波差分法或小波分析等方法,其目的是从生物组织的位移分布得到应变分布,并尽可能减小由于差分(微分)过程中所带来的噪声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显示装置109,该显示装置109分别连接成像装置107和上述处理器,用于将成像装置107得到的图像以及将处理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显示,以便操作人员的后续使用。其中,显示的内容包括待测材料的二维超声图像以及对应的弹性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超声弹性成像系统进行弹性成像之前,超声换能器还用于向接触的待测体表(以人为例)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超声回波信号;成像装置107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超声回波信号形成待测体表的实时二维超声图像;探头用于根据实时二维超声图像进行定位,确定待测体表的待检测区域。本实施例中,在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时,首先超声换能器在与人或动物体等的体表接触后发射超声波信号,并通过超声换能器所接收到的超声回波信号形成待测体表的实时二维超声图像,并通过显示装置109显示出来,此时根据待测体表的实时二维超声图像引导探头在待测体表进行定位,以确定待测体表中的待检测区域。
基于同一发明创造构思,请参阅图6,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弹性成像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弹性成像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02,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所述位移激励用于在所述待测材料的内部产生近场波。
具体地,以待测材料为患者的肋间位置为例,操作人员将探头顶在患者的肋间位置,目的是让扫描装置接触到患者的肋间位置,且操作人员对该肋间位置施加一定的压力。其中,该肋间位置需满足材料相对均匀,没有大血管等引起测量结果偏差的组织或结构。可选地,该压力可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保证了探头与患者肋间表面的良好接触。在上述工作确认无误后,操作人员打开探头开关,探头中的致动元件使激励产生装置产生幅度在mm量级,符合一定波形(如30~200Hz的单正弦脉冲、谐波或任意波)的位移激励,从而在患者肋间的内部激发出近场机械波。
可选地,激励产生装置接收致动元件发出的位移波形,并根据该位移波形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其中,该位移波形包括单正弦波脉冲、谐波、三角波或宽频波。
S204,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反馈信号。
具体地,当激励产生装置在患者的肋间位置施加位移激励时,扫描装置例如超声换能器以5000Hz以上的帧频的超声波信号对患者的肋间位置进行扫描,并接收该肋间位置反射的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携带有近场波在患者体内的传播信息。可选地,该扫描装置还可以是光声扫描仪。
S206,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具体地,成像装置从超声换能器中实时接收该反馈信号,并根据该反馈信号对待测材料进行成像,得到超声图像序列。其中,该超声图像序列包括多帧第二超声图像。进而弹性成像系统中的处理器对该超声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得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之后,成像装置根据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得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上述弹性成像方法,应用于包括激励产生装置、扫描装置以及成像装置的弹性成像系统,该激励产生装置与该扫描装置间隔设置,使得激励产生装置与扫描装置空间分离,即扫描装置与激励产生装置的工作方式没有紧密的耦合关系,这样,扫描装置不会随激励产生装置的振动而发生运动,实现了在激励信号强度基本没有损失的情况下避免扫描装置在测量过程中的振动,从而提高了扫描信号采集的稳定性,降低了扫描信号后处理的复杂度,并有效提升了瞬时弹性成像的成功率和测量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在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所述待测材料的目标位置施加位移激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212,所述超声换能器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超声回波信号;
S214,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超声回波信号生成第一超声图像;
S216,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第一超声图像,若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满足预设均匀条件,则执行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的步骤。
具体地,在操作人员将探头与待测材料接触后,超声换能器向待测材料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待测材料反射的超声回波信号。进而成像装置根据该超声回波信号生成第一超声图像,该第一超声图像可以是超声灰度图像。之后,操作人员可人工观察该超声灰度图像,确认探头轴线下方材料相对均匀,没有大血管等引起测量结果偏差的组织或结构。还可以是处理器自动对第一超声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判断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是否满足预设均匀条件。可选地,预设均匀条件可以是没有大血管结构,也可以是待测材料的均匀值大于预设均匀阈值。若第一超声图像中的待测材料没有大血管,则处理器判定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满足预设均匀条件。进而,激励产生装置对满足预设均匀条件的待测材料施加位移激励。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不满足预设均匀条件,则生成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改变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的位置,并使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新的位置处施加位移激励。具体地,若从该超声灰度图像上判断组织均匀性不良,则应手动微调探头与皮肤的接触位置和轴线方向,使得探头下方组织均匀性良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涉及处理器确定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满足预设均匀条件的一种可能的实现过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S216包括以下步骤:
S216a,所述处理器判断所述超声图像中的待测材料的均匀值是否大于预设均匀阈值;
S216b,若所述待测材料的均匀值大于预设均匀阈值,则所述处理器控制激励产生装置对大于预设均匀阈值的待测材料施加位移激励。
其中,该均匀值可以表征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需要清楚,均匀值越高,表明待测材料的均匀性越好,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之前,还包括: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扫描装置与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
若所述扫描装置与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压力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压力阈值,则执行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的步骤。
具体地,第一预设压力阈值和第二预设压力阈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通过压力传感器可实时检测扫描装置与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进而处理器获取该压力,并与预设压力阈值进行比较。若扫描装置与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压力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压力阈值,则执行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的步骤。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涉及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的一种可能的实现过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实现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将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代入力学公式,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将所述力学参数映射到所述第一超声图像或所述第二超声图像中,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具体地,力学公式可以是E=3ρv2,处理器将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代入力学公式E=3ρv2中,可得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可选地,力学参数包括弹性参数、粘弹性参数、衰减参数的一种或多种。进而成像装置将力学参数映射到第一超声图像或第二超声图像中,即可得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可选地,处理器还可以得到其他特征参数包括质点位置、质点运动速度、介质密度、介质中应变、应力以及超声参数、生理参数等。
在此以生物组织为例,生物组织的粘弹性参数是指描述生物组织的粘弹性行为的至少一个机械性质。机械性质例如可以由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形成,因为波性质在生物组织中传播诸如超声速度、超声速度处的弥散(dispersion)、低频弹性波的衰减,或者还有与生物组织的粘弹性模型相关联的参数,诸如Maxwell模型、Voigt模型或者Zener模型。生物组织的超声参数被理解为超声速度、超声速度处的弥散的测量、超声衰减,或者也可以是超声后向散射(backscatter)的系数。另外,在时域中,超声参数例如可以由超声信号的强度、超声信号的能量、相关或者互相关系数而形成。在频谱域中,超声参数例如可以由所接收的超声信号的中心频率相对于所发送的超声信号的中心频率的偏移而形成。超声信号还可以在诸如时域-频域或者倒频谱(cepstral)域之类的变换域中获得。应理解,在上文中描述的超声参数仅出于纯粹示例性的目的而在此给出,并且绝不表示穷尽列举。生物组织的生理参数是指通过生物组织的血液流动的检测或者生物组织的器官频率。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输出装置输出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和/或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可选地,该输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扬声器、可视化设备,例如显示屏等等。例如,显示屏可以接收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和/或弹性成像图像,并对其进行显示,以便操作人员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获知该力学参数和弹性成像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确定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的一种可能的实现过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确定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的具体过程包括:
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多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多组反馈信号。
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多组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多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多组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多组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的参数平均值,并将所述参数平均值映射到所述第一超声图像中,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具体地,为增加数据可信度,需要在同一目标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在一次测量结束后,系统提示操作人员保持探头稳定,此时,超声换能器对探头下方进行成像,并将本次目标图像与上一次的目标图像进行比对,以保证两次测量时探头的轴线方向一致。上述过程重复一定次数后,该系统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显示给操作人员。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并通过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本申请所述方案与Fibrosan(传统技术)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说明本申请所述方案的优势。
从力学视角来看,Fibroscan方案(下称方案A)和本申请所述方案(下称方案B)所对应的力学简化模型分别如图2(a)和图2(b)所示。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两者进行建模,待表征的块体材料为半空间无限大均匀块体材料,材料本构关系为线弹性材料,泊松比ν=0.499977,材料密度ρ=1000kg/m3;A情况的激振头截面形状为直径d=9mm的实心圆形;B情况的激振头截面形状为外径d=9mm的圆环形;激振头运动为一个正弦波,正弦波频率50Hz,振动的峰峰值为0.2mm;观察区域为半径L=100mm,高H=100mm的圆柱。
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两种情况下近场波的传播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并提取模型对称轴线上的轴向位移分量Uy。作出轴线节点位移Uy随时间变化的时空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近场波的波前沿深度方向的运动过程。用直线拟合二维时空图上的每个深度上的位移绝对值最大值点,可以得到近场波传播的相速度,代入理论公式E=3ρc2即可反演材料的弹性模量。数值模拟给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采取B方案并不会影响组织弹性性质的反演过程。
表1两种方案下材料杨氏模量的反演结果(单位:KPa)
Figure BDA0001963441400000211
注:杨氏模量的反演过程如下:(1)在深度25-65mm范围内,在如图3所示的速度时空图上找到每个深度下位移极值对应的时间,作出时间-深度散点图;(2)用直线对时间-深度的散点图进行拟合,拟合斜率即为近场波传播速度V;(3)通过经典公式E=3ρc2反演材料的杨氏模量。
中心挖空会使得激振器向组织内输入的能量变小,有可能会降低信噪比。由于近场波沿着深度方向本身就是强烈衰减的(图4),这种能量损失需要严格控制。为此,需要确定信号的衰减水平与挖空比例的关系。仍然提取在波传播过程中每个深度上的Uy极值,并做出该极值与深度的关系,结果如图4所示。可见,采取B方案能够在信号强度几乎没有损失的情况下,提供足够的空间给超声换能器组。
以上结果已经说明了环形激励瞬时弹性成像能够在信号相较Fibroscan几乎没有损失的情况下避免超声探头在成像过程中的运动,从而降低信号处理的复杂程度,提高该方法应用于肝纤维化早期筛查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该方法除用于肝纤维化材料以外,还可以用于软材料的表征。在用于软材料表征时,由于不受人体复杂结构限制,环形探头的设计有了更大的空间。下面同样以一个有限元算例来进行描述。
待测材料为无限大的均匀块体,采用图2中(a)(b)方案对材料进行表征。(a)方案的激振器参数:d=9mm;(b)方案的环形激振器参数:dIn=25mm,d=25.4mm(这种参数选取是为了保证两种情况的接触区域大小一致)。激励信号仍为峰-峰值0.2mm的正弦信号。待表征材料的杨氏模量分别取为2KPa、4KPa和27KPa,泊松比仍为0.499977。同样提取有限元计算结果中轴线上的Uy并进行比较,结果如图5所示。可见,在接触区域相同的情况下,采用B方案能够在待测区域较深处获得很强的信号,同时能够规避A超探头在表征过程中的运动,从而提高材料表征的精度和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弹性成像系统,所述弹性成像系统包括激励产生装置、与激励产生装置间隔设置的扫描装置、连接件、缓冲装置、外壳以及成像装置;所述激励产生装置与所述扫描装置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扫描装置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缓冲装置用于抵消或减弱所述激励产生装置产生的运动对所述外壳产生的作用力,以维持所述外壳在激励产生装置运动时的稳定性;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外壳用于容纳所述激励产生装置、所述扫描装置、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缓冲装置;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所述位移激励用于在所述待测材料的内部产生近场波;
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反馈信号;
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处理器,所述扫描装置包括超声换能器;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之前,包括:
所述超声换能器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超声波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超声回波信号;
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超声回波信号生成第一超声图像;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第一超声图像,若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满足预设均匀条件,则执行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超声图像对应的待测材料的均匀程度不满足预设均匀条件,则生成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改变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的位置,并使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新的位置处施加位移激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处理器;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之前,还包括: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扫描装置与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
若所述扫描装置与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之间的压力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压力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压力阈值,则执行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包括:
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根据所述反馈信号对所述待测材料进行成像,得到超声图像序列;所述超声图像序列包括多帧第二超声图像;
所述处理器对所述超声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包括:
所述处理器将所述近场波的传播特征参数代入力学公式,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将所述力学参数映射到所述第二超声图像中,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参数包括弹性参数、粘弹性参数、衰减参数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反馈信号,包括:
所述扫描装置向所述待测材料发射多组扫描信号,并接收所述待测材料反射的多组反馈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包括:
所述成像装置根据所述多组反馈信号,并对所述多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多组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所述力学参数包括粘弹性参数;
所述成像装置获取所述多组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的参数平均值,并将所述参数平均值映射到第一超声图像中,得到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成像系统还包括输出装置,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输出装置输出所述待测材料的力学参数和/或所述待测材料的弹性成像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产生装置在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包括:
所述激励产生装置接收位移波形,并根据所述位移波形在所述待测材料的表面施加位移激励,所述位移波形包括单正弦波脉冲、谐波、三角波或宽频波。
CN201910091648.7A 2019-01-30 2019-01-30 弹性成像方法 Active CN1098756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1648.7A CN109875608B (zh) 2019-01-30 2019-01-30 弹性成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1648.7A CN109875608B (zh) 2019-01-30 2019-01-30 弹性成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75608A CN109875608A (zh) 2019-06-14
CN109875608B true CN109875608B (zh) 2020-10-27

Family

ID=66927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91648.7A Active CN109875608B (zh) 2019-01-30 2019-01-30 弹性成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756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0816A (zh) * 2021-04-06 2021-06-29 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超声弹性成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55127A (zh) * 2021-08-11 2021-11-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生物硬组织材料的超声共振谱测试平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67670A (ja) * 2011-01-07 2011-04-07 Hitachi Medical Corp 超音波診断装置
CN103006268A (zh) * 2012-12-28 2013-04-03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用于弹性成像的电机式自动超声探头
CN203815488U (zh) * 2014-03-12 2014-09-10 冷晓妍 医用超声波探头
CN203841718U (zh) * 2014-04-22 2014-09-24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B超专用多功能检测探头
CN105640593A (zh) * 2014-11-18 2016-06-08 爱科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测量粘弹性介质的弹性测量装置
CN205758594U (zh) * 2016-03-01 2016-12-07 孙艳翠 一种超声检查用探头架
CN107854140A (zh) * 2017-12-15 2018-03-30 成都优速大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便携式b超检测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5015A (ja) * 2005-03-15 2006-09-28 Toshiba Corp 超音波プローブ、超音波プローブ用アダプタ及び超音波診断装置
CN103006267B (zh) * 2012-12-28 2015-07-15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用于弹性成像的机械式压力感应超声探头
CN104644209B (zh) * 2013-11-21 2017-06-20 通用电气公司 超声仪及应用于其上的振动装置
CN103720490A (zh) * 2013-12-31 2014-04-16 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瞬时弹性检测装置
EP3315074B1 (en) * 2016-10-28 2020-04-29 Echosens Probe for transient elastography
WO2018191381A1 (en) * 2017-04-11 2018-10-18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CN108095762A (zh) * 2018-01-18 2018-06-01 北京索瑞特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探头及测量系统
CN108095765A (zh) * 2018-01-18 2018-06-01 北京索瑞特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探头及测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67670A (ja) * 2011-01-07 2011-04-07 Hitachi Medical Corp 超音波診断装置
CN103006268A (zh) * 2012-12-28 2013-04-03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用于弹性成像的电机式自动超声探头
CN203815488U (zh) * 2014-03-12 2014-09-10 冷晓妍 医用超声波探头
CN203841718U (zh) * 2014-04-22 2014-09-24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B超专用多功能检测探头
CN105640593A (zh) * 2014-11-18 2016-06-08 爱科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测量粘弹性介质的弹性测量装置
CN205758594U (zh) * 2016-03-01 2016-12-07 孙艳翠 一种超声检查用探头架
CN107854140A (zh) * 2017-12-15 2018-03-30 成都优速大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便携式b超检测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75608A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11210B1 (ko) 관심 영역의 점탄성의 평균 값을 측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9717904B (zh) 弹性成像系统
EP2881041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ltrasonic diagnosis
Hoyt et al. Real-time shear velocity imaging using sonoelastographic techniques
Chen et al. Shearwave dispersion ultrasound vibrometry (SDUV) for measuring tissue elasticity and viscosity
US9585631B2 (en)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easuring elastic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tissues using acoustic force
JP4258015B2 (ja) 超音波診断システム、歪み分布表示方法及び弾性係数分布表示方法
JP5984417B2 (ja) 振幅及び位相変調された超音波を用いた粘弾性測定
KR102309904B1 (ko) 비등방성 매질을 이미지화하기 위한 전단파 엘라스토그라피 방법 및 기기
EP050080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ement and imaging of tissue compressibility or compliance
US771320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ear property characterization from resonance induced by oscillatory radiation force
JP2017104526A (ja) 解析装置
JP4221555B2 (ja) 超音波診断システム、歪み分布表示方法及び弾性係数分布表示方法
AU2019228303B2 (en) Hybrid elastography method, probe, and device for hybrid elastography
JP4389091B2 (ja) 超音波診断システム、歪み分布表示方法及び弾性係数分布表示方法
CN109875608B (zh) 弹性成像方法
KR20140086626A (ko) 전단파의 변위 산출 방법, 전단파를 이용한 피검체의 기계적 계수 산출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Parker The evolution of vibration sonoelastography
Kassou et al.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xural wave assessed using low frequency (50–150 kHz) point-contact transducers: A feasibility study on bone-mimicking phantoms
CN209899434U (zh) 弹性成像系统
CN209899435U (zh) 用于弹性成像的探头
Saharkhiz et al. The impact of amplitude modulation frequency in harmonic motion imaging on inclusion characterization
CN109717905B (zh) 用于弹性成像的探头
RU2786332C2 (ru) Способ для измерения параметра затухания ультразвука методом гармонической эластографии; зонд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способа
Zhou et a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or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3

Address after: 100000 1501-3c, floor 15, building 1, No. 10, Ronghua Middle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Xij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4 No. 1 Tsinghua Yuan,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TSINGHUA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