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70058A -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70058A
CN109870058A CN201711251954.XA CN201711251954A CN109870058A CN 109870058 A CN109870058 A CN 109870058A CN 201711251954 A CN201711251954 A CN 201711251954A CN 109870058 A CN109870058 A CN 109870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equipment
energy supply
mobil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519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70058B (zh
Inventor
李平
王建中
严峻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ab Energy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ab Energy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ab Energy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ab Energy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519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70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70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70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70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70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所述供能运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平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及供能设备;所述用户管理平台用于接收供能请求并发送至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所述供能请求包括用能设备的位置信息;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请求时生成供能指令并发送至供能设备;所述供能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对所述用能设备进行供能。本发明实现了供能系统与用能设备的对接和管理。在接收到用户请求时能及时为用能设备供能。

Description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能运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热冷能源供需矛盾及模式落后问题,亟需变革,且现有供能方案环保和安全问题突出。由于污染问题,国家实施了“煤改清洁能源”政策,不允许企业自建燃煤、燃油锅炉,但自建燃气、电锅炉成本又太高。热电厂虽然供应能力大,但受热力管网投资大,供热距离太远、用热用户分布零散等因素制约。同时,全社会用电“峰谷差”逐年加大,谷电浪费问题越来越突出,电厂、钢厂、化工厂、焦化厂等高耗能企业的大量余热、废热浪费也非常严重。如何经济、高效、环保的实现供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蓄热储能技术是解决供能矛盾的一项重要技术,利用相变储热设备可实现谷电储热峰电时释放热量使用,并可将电厂、钢厂、化工厂、焦化厂等高耗能企业的大量余热、废热回收储存,并通过牵引车运输给用户进行供暖和热水供应使用。
但是,目前只注重对储能相变材料、设备(如热水器、移动供热车)的研究,对于移动供热基本关注在点对点的应急供热,工作方式单一,每个事件相对独立,没有形成运营体系,在针对规模性需求的移动或者半移动供能方案中,没有针对移动或者半移动供能系统怎样接入用能设备(如建筑物内空调系统)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针对移动或者半移动供能系统,可实现供能系统与用能设备的对接和管理的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能运营系统,所述供能运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平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及供能设备;
所述用户管理平台用于接收供能请求并发送至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所述供能请求包括用能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请求时生成供能指令并发送至供能设备;
所述供能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对所述用能设备进行供能。
较佳地,所述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具体用于将所述供能指令发送至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和/或固定供能设备。
较佳地,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冷设备;所述移动供冷设备包括:移动储能冷源车和第一能量输送管路;
所述移动供冷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通过所述第一能量输送管路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冷源。
较佳地,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包括:第一保温箱;第一保温箱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保温箱中设有蓄冷球;
所述第一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一补水箱和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一补水箱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和热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通,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一出水口用于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所述第一补水箱用于为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较佳地,所述管路上设有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
所述移动供冷设备还包括:
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一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的冷源输出量。
较佳地,所述供能运营系统还包括:
能源中心,用于为所述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充能。
较佳地,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冷设备;所述固定供冷设备设置于所述用能设备处,所述固定供冷设备包括:
固定储冷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冷源。
较佳地,所述固定储冷装置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和热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接,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所述第一补水箱还用于为所述固定储冷装置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较佳地,所述固定供能设备还包括: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固定储冷装置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二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储冷装置,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储冷装置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储冷装置的冷源输出量。
较佳地,所述固定储冷装置还包括:第二保温箱;所述第二保温箱包括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二保温箱中设有蓄冷球;
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通过管路连通。
较佳地,所述移动供冷设备还包括:
移动储能冷球运输车,用于为所述第一保温箱和/或所述第二保温箱提供蓄冷球。
较佳地,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热设备;所述移动供热设备包括:移动储能热源车和第二能量输送管路;
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通过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热源。
较佳地,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包括:第一储热装置;所述第一储热装置包括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
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与所述第三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和冷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接,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与所述第三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三出水口用于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储热装置。
较佳地,所述移动供热设备还包括: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三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数据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的热源输出量。
较佳地,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热设备;
所述固定供热设备设置于所述用能设备处,所述固定供热设备包括:
固定储热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热源。
较佳地,所述固定储热装置包括:第四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与所述第三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和冷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接,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与所述第三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储热装置;
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二补水箱,用于为所述固定储冷热装置提供供热所需的水源。
较佳地,所述固定供能设备还包括:第四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
第四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固定储热装置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四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生成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储热装置,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储热装置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储热装置的热源输出量。
较佳地,所述固定储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储热装置;所述第二储热装置包括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
所述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四进水口与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通过管路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供能运营方法,所述供能运营方法利用如上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实现,所述供能运营方法包括:
S1、用户管理平台接收供能请求并发送至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请求包括用能设备的位置信息;
S2、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在接收到所述供能请求时生成供能指令并发送至供能设备;
S3、所述供能设备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
较佳地,所述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
步骤S2,具体包括: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将所述供能指令发送至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和/或固定供能设备。
较佳地,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冷设备;所述移动供冷设备包括移动储能冷源车和第一能量输送管路;移动供冷设备包括第一保温箱;第一保温箱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保温箱中设有蓄冷球;所述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一补水箱和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冷设备;所述固定储冷装置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
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进行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补水箱为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所述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移动供冷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一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供冷设备,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供冷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供冷设备的冷源输出量;
和/或,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补水箱为固定供冷设备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所述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二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一进水口输送至第一保温箱;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固定供冷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二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储冷模块,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储冷模块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储冷模块的冷源输出量。
较佳地,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热设备;所述移动供热设备包括:移动储能热源车和第二能量输送管路;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包括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三板式换热器;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热设备;所述固定供热设备设置于所述用能设备处,所述固定供热设备包括:固定储热装置;所述固定储热装置包括:第四板式换热器;
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三出水口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移动供热设备;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移动供热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三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数据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供热设备,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供热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供热设备的热源输出量。
和/或,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移动供热设备;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固定供热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四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生成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供热设备,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供热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供热设备的热源输出量。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实现了供能系统与用能设备的对接和管理。在接收到用户请求时能及时为用能设备供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供能运营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供能运营系统中移动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供能运营系统中移动供热设备为用能设备供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供能运营系统中固定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供能运营系统中固定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供能运营系统中固定供热设备为用能设备供热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供能运营系统中固定供热设备为用能设备供热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供能运营系统中移动供冷设备和固定供冷设备同时为用能设备供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供能运营系统中移动供热设备和固定供热设备同时为用能设备供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供能运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供能运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平台1、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2以及供能设备。
用户管理平台1用于接收供能请求并发送至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2。其中,供能请求包括用能设备的位置信息。
具体的,用户管理平台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网络接入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用于进行用能、能耗等数据实时查看、设备参数设置及设备手动控制的服务端。用户管理终端分为客户使用管理终端和工作人员使用管理终端。客户使用管理终端用于供客户查看相关数据,数据异常或者有沟通需求时可以向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发送请求指令,并得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响应和提供服务。工作人员使用管理终端可以供工作人员查看相关数据,在数据异常或者有沟通需求时可以向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发送请求指令,并可以通过管理终端进行设备参数设置及设备手动控制。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用于在接收到供能请求时生成供能指令并发送至供能设备。
具体的,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是提供供能运营业务管理和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用于接收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上报的数据,实现对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的管理、控制,对采集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以及用户管理、供能调度、大数据管理与决策分析、告警信息存储、告警通知、用户远程控制及用户设置远程管理等。
供能设备在接收到供能指令时根据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对用能设备进行供能。
具体的,用能设备可以是空调系统。原空调系统包括主机(如供冷时供冷主机)、板式换热器及空调负荷侧系统。对于还没有建成空调系统的,可以不再建设主机(如供冷时供冷主机)及原有板式换热器,由储能供能系统直接对空调负荷侧系统进行供能(供冷或者供热)。
从而,本实施例实现了供能系统与用能设备的对接和管理,在接收到用户请求时能及时为用能设备供能。
本实施例中,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能设备31和固定供能设备32。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具体可根据控制策略控制移动供能设备和/或固定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能,例如优先选择固定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能,则平台将供能指令发送至固定供能设备;当固定供能设备能量耗尽,则选择移动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能,则平台将供能指令发送至移动供能设备;若设置同时使用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能,则平台将控制指令同时发送至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以解决固定储能供能场地不足或者能量不足,或者全移送能供能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及时送达而无法用能的弊端。
本实施例中,供能运营系统还包括:能源中心4。能源中心4能够接受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2的调配为移动供能设备31进行充能。能源中心可以通过充电或者其它方式将电能或者其它方式能源(如高温热源、低温冷源或者其它可转化能源)转化成某种能量方式储存在移动储能设备中,如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在移动储能设备中,或者将电能通过制冷设备(如制冰机)以类似冰的形式将冷量储存在储能设备中,或者将电能直接储存在移动储存设备中。能源中心站的优势在于集中对储能设备进行能量存储,能量转换效率高,以制冷为例,能源中心站可以采用大功率制冰机集中制冰或者类冰物。能源中心站把相关信息发送给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并接收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发送的信息。能源中心站发送给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储能设备数量(完成储能数量、正在进行储能的储能设备数量、还未进行储能的储能设备数量等)、单个储能设备充能状态(是否在进行能源转化进行储能)、单个储能设备储能进度(储能完成百分比等)、充能机器状态(如制冷的制冰机状态及工作参数[输入、输出功率等])等。能源中心站根据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发送的指令指挥进行储能设备充能调配,如储热还是储冷、安排多少储能设备开始储能等等。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通过能源中心为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和所述固定供能设备供能,其中,能源中心(即从能源中心1至能源中心X)、移动供能设备(即从移动供能设备1至移动供能设备N)和固定供能设备(即从固定供能设备1至固定供能设备M)的数量都可以为多个。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仅通过移动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能。其中,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冷设备和移动供热设备,移动供冷设备用于为用能设备供冷,移动供热设备用于为用能设备供热。
以下具体介绍通过移动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的原理:
如图2所示,移动供冷设备包括:移动储能冷源车和第一能量输送管路。移动储能冷源车包括:第一保温箱311。第一保温箱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移动储能冷源车在供冷厂待命时,操作人员在第一保温箱中放置蓄冷球。第一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一补水箱321和第一板式换热器322。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分别与第一出水口和第一补水箱通过管路连通,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和热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用能设备5通过,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与第一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管路上设有电动阀、压力调节阀、截止阀、闸阀、蝶阀、止回阀、减压阀、浮球阀和电磁阀等阀门。
本实施例中,移动储能冷源车还包括拖车头、半挂车、集装箱箱体、内胆组件、保温器材、管道管件、电气控制系统、通信及控制物联网终端等。能量输送管路还包括冷冻水泵、冷球输送通道、保温器材、管道管件、阀门、电动阀门、温度计、压力表、测量传感器、电气控制系统、物联网终端等。
当移动供冷设备接收到供能指令时,移动储能冷源车根据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移动储能冷源车到位后,使用用能设备处的固定端软管的快接头连接并固定移动储能冷源车,开启阀门,通过第一能量输送管路为用能设备提供冷源,具体的:
第一补水箱为移动储能冷源车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第一板式换热器还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一进水口输送至第一保温箱,以冲洗蓄冷球,直至蓄冷球放冷完毕或者接收到用户停止供能的请求后,停止为用能设备供冷。移动储能冷源车关闭阀门,脱开快速接头并回到供冷厂,重新充冷。
本实施例中,移动供冷设备还包括: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主要完成对移动供冷设备的信息感知、信息汇聚、设备控制等功能。具体的,用于对移动储能冷源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一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其中,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包括温度计、压力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检测器件。第一数据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第一保温箱的蓄冷球剩余能量、第一保温箱内的温度、回水及出水温度,出水压力及流量、储冷液位等。
在移动储能冷源车供冷过程中,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并发送至移动储能冷源车,以通过调节移动储能冷源车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移动储能冷源车的冷源输出量。
本实施例中,移动供热设备供热的原理与移动供冷设备供冷的原理类似,具体参见如下介绍:
如图3所示,移动供热设备包括:移动储能热源车和第二能量输送管路。移动储能热源车包括:第一储热装置312。第一储热装置包括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移动储能热源车处于待命状态时,在集中供热厂充热。第二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三板式换热器323。第三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与第三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第三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和冷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用能设备5连接,第三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与第三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管路上同样设有电动阀、压力调节阀、截止阀、闸阀、蝶阀、止回阀、减压阀、浮球阀和电磁阀等阀门。
当移动供热设备接收到供能指令时,移动储能热源车根据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移动储能热源车到位后,使用用能设备处的固定端软管的快接头连接并固定移动储能热源车,开启阀门,通过第二能量输送管路为用能设备提供热源,具体的:
第三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三板式换热器;第三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第三板式换热器还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三进水口输送至第一储热装置,以实现换热。当移动供热设备放热完毕或者接收到用户停止供能的请求后,停止为用能设备供热。移动储能热源车关闭阀门,脱开快速接头并回到供热厂,重新充热。
本实施例中,移动供热设备还包括: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移动储能热源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三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其中,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包括温度计、压力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检测器件。第三数据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进水口的温度、回水及出水温度,出水压力及流量、储冷液位等。
在移动储能热源车供热过程中,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第三数据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至移动储能热源车,以通过调节移动储能热源车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移动储能热源车的热源输出量。
本实施例中,能源中心具体用于为移动供冷设备和/或移动供热设备进行充能。移动供冷设备还包括:移动储能冷球运输车,其可为第一保温箱提供蓄冷球。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仅通过固定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能。其中,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冷设备和固定供热设备。固定供冷设备和固定供热设备均设置于用能设备处,固定供冷设备用于为用能设备供冷,固定供热设备用于为用能设备供热。
以下具体介绍通过固定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的原理,分为两种情况:
(1)固定储冷装置利用移动储能冷源车(此时移动储能冷源车不为用能设备供能)的第一保温箱制冷,如图4所示,固定储冷装置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324。当移动储能冷源车与用能设备连接时,第二板式换热器324的冷流进口与第一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和热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用能设备连接,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与第一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当固定供冷设备接收到供能指令时,第二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第二板式换热器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此时第一补水箱还为固定储冷装置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2)固定储冷装置利用另设的保温箱制冷,此时无需移动储能冷源车,固定储冷装置可自行为用能设备供冷。如图5所示,其包括第二保温箱325,第二保温箱325包括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二保温箱中设有蓄冷球。第二出水口与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通过管路连通,进水口与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通过管路连通。工作原理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固定供冷设备还包括: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主要完成对固定供冷设备的信息感知、信息汇聚、设备控制等功能。具体的,用于对固定储冷装置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二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其中,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包括温度计、压力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检测器件。第二数据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第二保温箱的蓄冷球剩余能量、第二保温箱的温度、板换一次侧回水及进水温度,板换一次侧进水压力及流量、板换二次侧回水及进水温度,板换二次侧进水压力及流量、补水箱进水流量、补水箱液位等。
在固定储冷装置供冷过程中,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储冷装置,以通过调节固定储冷装置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固定储冷装置的冷源输出量。
本实施例中,移动储能冷球运输车33还可为第二保温箱提供蓄冷球。
本实施例中,固定供热设备供热的原理与固定供冷设备供冷的原理类似,具体参见如下介绍,同样分为两种情况:
(1)固定储热装置借助于移动储能热源车(此时移动储能冷源车不为用能设备供能)为用能设备供热。图6所示,固定储热装置包括:第四板式换热器326。如当移动储能冷源车与用能设备连接时,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与第三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和冷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用能设备连接,第四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与第三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当固定供热设备接收到供能指令时,第四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第四板式换热器还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三进水口输送至第一储热装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能量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二补水箱327,用于为固定储冷热装置提供供热所需的水源。
(2)固定储热装置利用另设的储热装置实现供热,此时无需移动储能热源车,固定储热装置可自行为用能设备供热。如图7所示,第二储热装置328包括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第四出水口与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通过管路连通,第四进水口与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通过管路连通。工作原理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固定供能设备还包括:第四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固定储热装置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四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同样,第四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包括温度计、压力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检测器件。第四数据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进水口的温度、回水及出水温度,出水压力及流量、储冷液位等。
在固定储热装置供热的过程中,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根据第四数据生成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至固定储热装置,以通过调节固定储热装置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固定储热装置的热源输出量。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供能设备可以通过充电或者其它方式将电能或者其它方式能源转化成某种能量方式储存在固定储能设备中,如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在储能设备中,或者将电能通过制冷设备以类似冰的形式将冷量储存在储能设备中。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通过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功能设备同时为用能设备供能。
同样,供能分为供冷和供热。当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时,如图8所示,移动供冷设备和固定供冷设备同时与用能设备连接,移动供冷设备和固定供冷设备同时供冷的原理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当供能设备为用能设备供热时,如图9所示,移动供热设备和固定供热设备同时与用能设备连接,移动供热设备和固定供热设备同时供热的原理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移动储能冷球运输车可同时为第一保温箱和第二保温箱提供蓄冷球。
实施例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供能运营方法,其利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供能运营系统实现,所述供能运营方法包括:
步骤101、用户管理平台接收供能请求并发送至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其中,供能请求包括用能设备的位置信息。
步骤102、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在接收到供能请求时生成供能指令并发送至供能设备。
若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
步骤102,具体包括: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将供能指令发送至移动供能设备和/或固定供能设备。
步骤103、供能设备在接收到供能指令时根据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对用能设备供能。
其中,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可分别为用能设备供冷或供热。
当移动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时,步骤103中供能设备对用能设备进行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第一补水箱为移动储能冷源车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一板式换热器;
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
第一板式换热器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一进水口输送至第一保温箱。
步骤103之后,还包括:
对移动供冷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一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并发送至移动供冷设备,以通过调节移动供冷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移动供冷设备的冷源输出量。
当固定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时,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进行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第一补水箱为固定供冷设备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二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一进水口输送至第一保温箱。
当固定供冷设备为用能设备供冷时,步骤103中供能设备对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步骤103之后,还包括:
对固定供冷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二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发送至固定储冷模块,以通过调节固定储冷模块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固定储冷模块的冷源输出量。
当移动供热设备为用能设备供热时,步骤103中供能设备对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第三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三板式换热器;
第三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第三板式换热器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三进水口输送至移动供热设备。
步骤103之后,还包括:
对移动供热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三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于根据第三数据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至移动供热设备,以通过调节移动供热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移动供热设备的热源输出量。
当固定供热设备为用能设备供热时,步骤103中供能设备对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第四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
第四板式换热器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三进水口输送至移动供热设备。
步骤103之后,还包括:
对固定供热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四数据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第四数据生成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至固定供热设备,以通过调节固定供热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供热设备的热源输出量。
本实施例中,移动供冷设备和固定供冷设备还可同时为用能设备供冷。移动供热设备和固定供热设备还可同时为用能设备供热。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运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平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及供能设备;
所述用户管理平台用于接收供能请求并发送至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所述供能请求包括用能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请求时生成供能指令并发送至供能设备;
所述供能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对所述用能设备进行供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具体用于将所述供能指令发送至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和/或固定供能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冷设备;所述移动供冷设备包括:移动储能冷源车和第一能量输送管路;
所述移动供冷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通过所述第一能量输送管路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冷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包括:第一保温箱;第一保温箱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保温箱中设有蓄冷球;
所述第一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一补水箱和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一补水箱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和热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通,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一出水口用于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所述第一补水箱用于为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上设有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
所述移动供冷设备还包括:
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一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的冷源输出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运营系统还包括:
能源中心,用于为所述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充能。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冷设备;所述固定供冷设备设置于所述用能设备处,所述固定供冷设备包括:
固定储冷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冷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储冷装置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和热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接,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所述第一补水箱还用于为所述固定储冷装置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供能设备还包括: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固定储冷装置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二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储冷装置,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储冷装置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储冷装置的冷源输出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储冷装置还包括:第二保温箱;所述第二保温箱包括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二保温箱中设有蓄冷球;
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冷流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通过管路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供冷设备还包括:
移动储能冷球运输车,用于为所述第一保温箱和/或所述第二保温箱提供蓄冷球。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热设备;所述移动供热设备包括:移动储能热源车和第二能量输送管路;
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通过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热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包括:第一储热装置;所述第一储热装置包括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
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与所述第三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和冷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接,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与所述第三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三出水口用于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储热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供热设备还包括: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三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数据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的热源输出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热设备;
所述固定供热设备设置于所述用能设备处,所述固定供热设备包括:
固定储热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为所述用能设备提供热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储热装置包括:第四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与所述第三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出口和冷流进口均通过管路与所述用能设备连接,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与所述第三进水口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用于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还用于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储热装置;
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二补水箱,用于为所述固定储冷热装置提供供热所需的水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供能设备还包括:第四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
第四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固定储热装置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四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生成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储热装置,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储热装置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储热装置的热源输出量。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储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储热装置;所述第二储热装置包括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
所述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热流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四进水口与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的冷流出口通过管路连通。
19.一种供能运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运营方法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能运营系统实现,所述供能运营方法包括:
S1、用户管理平台接收供能请求并发送至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请求包括用能设备的位置信息;
S2、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在接收到所述供能请求时生成供能指令并发送至供能设备;
S3、所述供能设备在接收到所述供能指令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移动到对应的用能设备处并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供能运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能设备和固定供能设备;
步骤S2,具体包括: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将所述供能指令发送至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和/或固定供能设备。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供能运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冷设备;所述移动供冷设备包括移动储能冷源车和第一能量输送管路;移动供冷设备包括第一保温箱;第一保温箱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保温箱中设有蓄冷球;所述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一补水箱和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冷设备;所述固定储冷装置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
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进行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补水箱为所述移动储能冷源车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所述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一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第一保温箱。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移动供冷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一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供冷设备,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供冷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供冷设备的冷源输出量;
和/或,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补水箱为固定供冷设备提供供冷所需的水源;
所述第一出水口输送水源至第二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水源转换为冷源并提供给用能设备;
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将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第一进水口输送至第一保温箱;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固定供冷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二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储冷模块,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储冷模块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储冷模块的冷源输出量。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供能运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供能设备包括移动供热设备;所述移动供热设备包括:移动储能热源车和第二能量输送管路;所述移动储能热源车包括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能量输送管路包括第三板式换热器;所述固定供能设备包括固定供热设备;所述固定供热设备设置于所述用能设备处,所述固定供热设备包括:固定储热装置;所述固定储热装置包括:第四板式换热器;
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三出水口输送水源至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移动供热设备;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移动供热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三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数据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移动供热设备,以通过调节所述移动供热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移动供热设备的热源输出量。
和/或,步骤S3中所述供能设备对所述用能设备供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将所述水源转换为热源并提供给所述用能设备;
所述第四板式换热器将所述用能设备输出的回水从所述第三进水口输送至所述移动供热设备;
步骤S3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固定供热设备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第四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生成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固定供热设备,以通过调节所述固定供热设备的电动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所述固定供热设备的热源输出量。
CN201711251954.XA 2017-12-01 2017-12-01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9870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51954.XA CN109870058B (zh) 2017-12-01 2017-12-01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51954.XA CN109870058B (zh) 2017-12-01 2017-12-01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70058A true CN109870058A (zh) 2019-06-11
CN109870058B CN109870058B (zh) 2021-03-05

Family

ID=66913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51954.XA Active CN109870058B (zh) 2017-12-01 2017-12-01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7005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5061A1 (zh) * 2020-11-17 2022-05-27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移动储能互联网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38043Y (zh) * 2000-06-27 2001-07-04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第三研究院第8359研究所 一种具有循环蓄冷的应急冷源装置
US20100301062A1 (en) * 2009-06-01 2010-12-02 Robert Zachary Litwin Single bi-temperature thermal storage tank for application in solar thermal plant
CN102287868A (zh) * 2011-07-28 2011-12-21 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利用余热蒸汽的方法及供应蒸汽、热水的移动蓄热车
CN102322760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路生吉 智能化车载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系统
CN102901149A (zh) * 2012-07-24 2013-01-30 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供应蒸汽、热水的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06052186A (zh) * 2016-07-12 2016-10-26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小型家用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6287924A (zh) * 2016-10-21 2017-01-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户侧供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38043Y (zh) * 2000-06-27 2001-07-04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第三研究院第8359研究所 一种具有循环蓄冷的应急冷源装置
US20100301062A1 (en) * 2009-06-01 2010-12-02 Robert Zachary Litwin Single bi-temperature thermal storage tank for application in solar thermal plant
CN102287868A (zh) * 2011-07-28 2011-12-21 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利用余热蒸汽的方法及供应蒸汽、热水的移动蓄热车
CN102322760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路生吉 智能化车载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系统
CN102901149A (zh) * 2012-07-24 2013-01-30 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供应蒸汽、热水的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06052186A (zh) * 2016-07-12 2016-10-26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小型家用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6287924A (zh) * 2016-10-21 2017-01-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户侧供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5061A1 (zh) * 2020-11-17 2022-05-27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移动储能互联网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70058B (zh) 2021-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2760B (zh) 智能化车载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系统
US2008006673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lar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ing gas and rock
CN103471176B (zh) 节能联动控制系统及节能联动控制方法
AU6415498A (en) Equipment and process for heat energy storage
CN202002187U (zh) 移动式新能源热能转换供热装置
CN203310003U (zh) 供热系统换热站
Kostowski et al. Methods of waste heat recovery–A compressor station case study
CN207214218U (zh) 电蓄热系统
CN207064188U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US11502628B2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109870058A (zh) 供能运营系统及方法
CN204478354U (zh) 一种冰蓄冷空调控制系统
JP2014010631A (ja) エネルギーネットワークの最適運転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9870057A (zh) 一种供能运营系统
CN203718923U (zh) 节能联动控制系统
CN105318500B (zh) 一种建筑能源控制及分项计量系统
US20100006255A1 (en) Energy recuperation system
CN109442533A (zh) 一种耦合动态储能的固体蓄热电锅炉供热制冷系统
CN202907395U (zh) 一种无级能量调节制冷系统
CN210568763U (zh) 一种供热系统
CN202008253U (zh) 节能三联热水及空调综合运用装置
CN207688427U (zh) 一种热泵热水器
CA3186843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their use in buildings applications
CN108150421B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Yokoyama Exergy analysis of CO 2 heat pump water heating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