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4255B -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4255B
CN109854255B CN201811454548.8A CN201811454548A CN109854255B CN 109854255 B CN109854255 B CN 109854255B CN 201811454548 A CN201811454548 A CN 201811454548A CN 109854255 B CN109854255 B CN 109854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apse
tunnel
support
section
ar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545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54255A (zh
Inventor
吴学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545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542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54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4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54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4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涉及地下工程领域,解决现有方法对不收敛型塌方处理不合理、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包括:1.利用洞渣回填塌方段及塌方影响段,快速约束隧道塌方扩展;2.对塌方影响段进行加固,防止塌方扩大和为后续塌方处理提供安全保障;3.调查隧道塌方情况;4.隧道塌方段处理。其中,隧道塌方段处理是对隧道塌方段开挖轮廓线外一定范围内的塌渣固结注浆形成预加固拱,再开挖,施工钢拱架并锚喷支护形成加固拱;循环完成塌方段隧道初期支护及开挖后,钻排水孔,再施工防水板及二次混凝土衬砌。本发明对不收敛型塌方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处理。

Description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对隧道塌方的处置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塌方可分为“收敛型塌方”与“不收敛型塌方”两种。其中,收敛型塌方为:隧道塌方塌到一定程度后,塌腔会稳定,不再继续塌方;不收敛型塌方为:隧道塌方一直持续,不停地塌,塌腔越来越大,有可能塌方冒顶,即从山体内的下部向上塌至地表。
在新建隧道工程的开挖和初期支护施工过程中,当遇到具有丰富裂隙水的软弱破碎岩土体或者软弱破碎含水饱和的岩土体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如果支护不及时或施工方法不当等,隧道掌子面附近已开挖的隧道拱部很容易出现塌方,如果对塌方处治不当,会出现塌腔不收敛的持续性塌方,甚至塌方冒顶。
现行规范中没有具体的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要求和处理方法。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同类塌方处理的方法是隧道塌方后,清除塌渣,再对塌腔进行锚喷支护的处理方式。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科学、不合理。第一、清除塌渣后再进行塌方处理的方式是不科学的。隧道塌方地段的共同特点是围岩差。对围岩差的地段,当清除塌渣后,隧道掌子面及隧道两侧没有垮塌部位的围岩会失去约束。清除塌渣后,会引起塌方段更大范围内的围岩松弛变形和诱发更大的隧道塌方。第二、采用锚喷支护措施处理不收敛型塌方的塌腔面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塌腔面本身是不稳定的,在对塌腔进行锚喷支护等施工过程中,钻锚杆孔眼等施工会扰动破碎围岩,扰动后,围岩会继续塌方,危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第三、锚喷支护按照注浆压力控制隧道塌方注浆量也是不科学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解决现有方法对不收敛型塌方处理不合理,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洞渣回填塌方段及塌方影响段
具体的:步骤一中,利用隧道开挖出来的洞渣,回填塌方隧道,填筑高度至隧道拱顶,利用洞渣封堵隧道拱部塌方口,并按照不陡于45°的坡比,从回填拱顶外缘向下放坡,回填反压塌方影响段。
步骤二、对塌方影响段进行加固
进一步的是:步骤二中,先对塌方影响段的隧道变形情况、隧道变形后的侵限情况,对塌方影响段的安全情况进行调查后,再进行加固;隧道塌方影响段加固施工顺序:从远离塌方体的安全区向塌方的危险区逐步推进的方法进行加固。
具体的:步骤二中,紧邻隧道塌方段3~5m的范围为塌方影响段,对塌方影响段先采用纵向间距为50~100cm的钢拱架作为临时支撑,再采用注浆小导管或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进行加固处理。
步骤三、调查隧道塌方情况
具体的:步骤三中,调查隧道塌方情况包括:调查隧道塌方纵向长度,调查隧道塌方横向宽度、塌腔大概轮廓线、塌高,调查塌腔的稳定情况、塌渣块体大小、塌渣软硬程度、塌渣孔隙率、地下水情况及塌方段上部是否存在建筑物和塌方冒顶后对隧道及周边的危害程度。
步骤四、隧道塌方段处理
S1.根据塌方冒顶后对地表及周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确定塌腔面与塌渣之间的空腔即塌腔是否回填处理,若是需要回填,则进行回填;否则,进行下一步S2;
S2.加固塌渣: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注浆并形成预加固拱;
S3.隧道开挖:根据注浆加固效果和钢拱架支护纵向间距,确定单循环开挖进尺及开挖断面大小;
S4.安装并固定钢拱架:在隧道开挖处安装钢拱架,钢拱架之间施工纵向连接钢筋,并固定钢拱架;
S5.在钢拱架内侧铺设钢筋网,施工系统支护水泥砂浆锚杆,并喷混凝土支护,预加固拱变为加固拱;
S6.依次循环S2~S5,直至完成塌方段隧道初期支护及开挖工作;
具体的:步骤四的S6中,从第一次循环S2~S5开始,S3中单循环开挖进尺不超过100cm,每次开挖高度不超过200cm,采用环形分部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开挖。
S7.引排塌腔水:在塌方段隧道拱部塌方注浆加固区钻径向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引排塌方注浆加固区外的裂隙水,并进行排水;
S8.施工防水板及二次混凝土衬砌。
具体的:步骤四的S2中,首先施工超前支护,再施工大角度支护;其中,超前支护为:通过小角度超前注浆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拱模”;大角度支护包括:以“拱模”为拱底模板,对隧道塌方段开挖轮廓线外的塌渣进行注浆,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预加固拱,并对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进行支护。
进一步的是:步骤四的S2中,超前支护采用超前注浆小导管或超前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超前向上角度5~10°,超前搭接长度不小于150cm,超前支护钻孔、安装及注浆施工顺序:从下到上,从没有水的地段向有水的地段,间隔跳孔施工;
大角度支护选用自进式注浆锚杆或注浆小导管或水泥砂浆锚杆,大角度支护采用两种角度布置,一种为45°大角度支护,另一种为90°大角度支护,两种角度按照纵向交错布置的方式:沿隧道纵向,上环为45°大角度支护,下环为90°大角度支护,依次循环;或者,两种角度按照环向交错布置的方式:沿隧道环向,一根为45°大角度支护,另一根为90°大角度支护,依次循环;
两种角度的支护施工顺序为:先施工小角度的,后施工大角度的;超前支护单根长度比大角度支护单根长度大1~2m。
具体的:步骤四的S2中,对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进行支护为: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按照纵向及环向50~100cm间距,布置2~4排大角度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注浆小导管或水泥砂浆锚杆;并且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处的大角度支护长度均比其他位置的系统支护或锁脚支护长度大1.0~3.0m,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处的大角度支护端部深入没有塌方的岩土体不小于1.5m,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处的大角度支护末端制作成弯钩,并与S4中的钢拱架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是:步骤四的S4中,固定钢拱架包括施工钢拱架锁脚锚杆或注浆锁脚小导管;每榀钢拱架接头处设置两根锁脚注浆小导管或自进式中空注浆锁脚锚杆,锁脚支护长度比径向支护长度大,锁脚支护注浆量比径向支护注浆量大;锁脚末端制作成弯钩,并与钢拱架焊接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处理方法利用洞渣及塌渣作为反压隧道的材料,就地取材,封堵塌腔口,快速约束隧道变形及塌方扩大,防止塌腔内塌方体滚落于隧道内;并利用塌渣作为建筑材料,通过适当的固结加固,使没有承载能力的松散塌渣变为有承载能力的岩土胶结体,并作为隧道塌方支护的主要技术手段。从而,节约了材料,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原有技术清渣后继续塌方的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工程投资。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隧道拱顶空腔可不做回填处理,本处理方法为轻型结构设计法,可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降低安全风险。
加固塌渣时,先施工超前支护,再施工大角度支护;超前支护形成一个连续的“拱模”,“拱模”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的隧道预加固拱底部与隧道开挖轮廓线内部松散塌渣之间形成一个隔离面,在进行大角度支护时,有效地防止大角度的支护注浆浆液向下渗漏,有效地控制注浆量,并保证注浆效果,节约了浆液量,节约了工程投资。大角度支护采用两种角度布置,采用大小角度套用的支护方式充分发挥了支护的作用,安全可靠,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横断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纵剖面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塌方段Ⅰ、塌方影响段Ⅱ、未塌方段Ⅲ、塌腔面1、塌渣2、塌腔3、预加固拱4、钢拱架5、超前支护6、大角度支护7、45°大角度支护7-1、90°大角度支护7-2、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初期支护9;塌渣顶面10、大角度支护外轮廓线11、回填洞渣12、掌子面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洞渣回填塌方段Ⅰ及塌方影响段Ⅱ。隧道出现塌方后,隧道可分为塌方段Ⅰ、塌方影响段Ⅱ和未塌方段Ⅲ。如果不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约束隧道塌方,则会使隧道塌方扩大。步骤一在于快速约束隧道大变形,防止塌方扩大。步骤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首先,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隧道开挖出来的洞渣,采用施工机械快速回填塌方隧道段,形成回填洞渣12,回填洞渣12填筑高度至隧道拱顶,利用回填洞渣12封堵隧道拱部塌方口,防止塌腔3内塌渣2滚落于隧道内,并按照不陡于45°的坡比,从回填拱顶外缘向下放坡回填,形成回填洞渣12反压塌方影响段Ⅱ,如图2所示。从而达到快速约束隧道变形和防止塌方扩大的目的,并为后续加固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和作业平台。
步骤二、对塌方影响段Ⅱ进行加固
步骤二即锁口,目的在于防止塌方扩大和为后续塌方处理提供安全保障。塌方影响段Ⅱ范围及其加固方法:对受隧道塌方影响段Ⅱ的隧道变形情况、隧道变形后的侵限情况及对塌方影响段Ⅱ的安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后,再对塌方影响段Ⅱ进行加固。隧道塌方影响段Ⅱ加固施工顺序:从远离塌方体的安全区向塌方的危险区域逐步推进的施工方法进行加固。一般来说,紧邻塌方段Ⅰ3~5m段范围内为塌方影响段Ⅱ,对塌方影响段Ⅱ先采用纵向间距为50~100cm的钢拱架5作为临时支撑,钢拱架5的型号现场选择,再采用注浆小导管或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进行加固处理。
步骤三、调查隧道塌方情况
隧道塌方处理前,先对塌方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隧道塌方情况包括:调查隧道塌方纵向长度,调查隧道塌方横向宽度、大概塌腔面1、塌高,调查塌腔3的稳定情况、塌渣2块体大小、塌渣2软硬程度、塌渣2孔隙率、地下水情况及塌方段Ⅰ上部是否存在建筑物和塌方冒顶后对隧道及周边的危害程度。其中,大概塌腔面1为塌腔2大概轮廓线。调查隧道塌方情况,对隧道塌方做好综合判断后,只要隧道开挖轮廓线上部有不少于2m厚的塌渣2,不论隧道塌腔3是否稳定,都可以采用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进行安全处理。
步骤四、隧道塌方段Ⅰ处理
S1.根据塌方冒顶后对地表及周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确定塌腔面1与塌渣2之间的空腔,即塌腔3是否回填处理,若是需要回填,则进行回填;否则,进行下一步S2。一般山岭隧道不需要对空腔进行处理。
S2.加固塌渣2: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注浆并形成预加固拱4
对隧道塌方段Ⅰ开挖轮廓线外一定范围内的塌渣2进行固结注浆,注浆后,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一定厚度的连续固结的预加固拱4。具体的,先施工超前支护6,再施工大角度支护7。超前支护单根长度比大角度支护单根长度大1~2m。
超前支护6为:通过小角度超前注浆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拱模”,“拱模”为后续大角度支护7注浆加固塌渣2的拱底模板,防止大角度支护7加固松散的塌渣2的浆液流入隧道开挖轮廓线内的松散渣体内,有效防止浆液浪费和降低后续开挖的难度。通过定向、限量注浆,有效地提高浆液利用率,节约了注浆量,并提高施工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
超前支护6使用超前注浆小导管或超前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超前向上角度5~10°;环向间距30~40c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钢拱架5间距确定纵向排距。一般地,纵向排距为150~250cm,且超前搭接长度不小于150cm。超前支护6端部与钢拱架5焊接连结。超前支护6钻孔、安装及注浆施工顺序:从下到上,从没有水的地段向有水的地段,间隔跳孔施工。超前支护6采用浓浆、掺加速凝剂及间歇注浆的方式控制大量浆液渗入隧道开挖轮廓线内;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1﹕0.8~1﹕1。超前支护6注浆量不但与塌渣2的空隙率大小相关,还与超前支护6的强度相关。注浆量通过试验确定,通过试验后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限量注浆。一般单根超前支护注P.O42.5水泥量100~200kg为宜。
大角度支护7包括:对隧道塌方段Ⅰ开挖轮廓线外的塌渣2进行注浆,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预加固拱4,并对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进行支护。大角度支护7的目的是通过注浆使隧道开挖线外2~4m的松散渣体变为水泥浆胶结的连续拱圈,即形成预加固拱4。
具体的,大角度支护7采用两种角度,分别为45°大角度支护7-1和90°大角度支护7-2,两种角度的支护交错布置,如图2所示。交错布置方式根据现场实际需要确定,例如,按照纵向交错布置的方式:沿隧道纵向,上环为45°大角度支护7-1,下环为90°大角度支护7-2,依次循环。或者,按照环向交错布置的方式:沿隧道环向,一根为45°大角度支护7-1,另一根为90°大角度支护7-2,依次循环。在同区段,45°大角度支护7-1和90°大角度支护7-2的施工顺序为先施工小角度的,后施工大角度的。90°大角度支护7-2注浆起到补注浆和进一步加固形成连续的拱圈,即形成预加固拱4的作用。大角度支护7注浆量不但与塌渣2的空隙率大小相关,还与大角度支护的强度和超前支护注浆后形成的底模是否漏浆相关。注浆量通过试验确定,并按照总量控制原则限量注浆,一般单根大角度支护注P.O42.5水泥量200~450kg为宜。
隧道塌方后,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的隧道拱部形成一定厚度的塌渣2,对隧道开挖轮廓线外一定厚度的松散塌渣2固结注浆后,使没有承载能力的松散塌渣2变得有承载能力,使塌渣2在隧道拱部形成一个有强度的“预加固拱4”。这个“预加固拱4”的拱脚是与之接触的塌腔岩面,这个塌腔岩面在隧道拱部两侧形成“外八字”。“预加固拱4”没有与岩面之间形成有效的连接,没有形成有效的拱脚,如果不对“预加固拱4”的拱脚进行有效的处理,“预加固拱4”下部塌方渣体开挖后,“预加固拱4”及其上部没有加固的松散塌渣2在自重作用下会掉落下来。因此,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是隧道的薄弱环节,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支护后才能使隧道拱部的“预加固拱4”起作用。
对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进行支护的措施:按照纵向及环向50~100cm间距,梅花型布置2~4排大角度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或注浆小导管,或水泥砂浆锚杆。根据现场需要选择锚杆及导管型号,当围岩破碎,不好成孔时,选择4.5~9.0m的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当注浆加固不理想时,选择3.0~4.5m的注浆小导管;当围岩较好时,选择3.5~6.0m的水泥砂浆锚杆。
对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处的大角度支护长度均比其他系统支护或锁脚支护长1.0~3.0m。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处的大角度支护端部深入没有塌方的岩土体不小于1.5m,末端弯成8~10cm带直角的弯钩,并与对应位置的钢拱架5绑焊连接固定。
加固塌渣2采用单根长为3~5m的小角度和大角度注浆小导管或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注浆加固塌渣2。注浆小导管型号为Φ42mm(外径)×4mm(壁厚)的无缝钢管,钢管前端做成锥形,钢管周壁制作成Φ6~8mm的梅花形注浆孔,纵向孔间距15~20cm,横向3排孔,导管末端30cm不钻孔。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型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可选择的锚杆型号有Φ25mm×5mm、Φ25mm×7mm、Φ27mm×5.5mm、Φ32mm×6mm,锚杆杆体周壁可钻直径为Φ6~8mm的梅花形注浆孔,纵向孔间距60~80cm,纵向2排孔,锚杆末端30cm不钻孔。
此外,“S2.加固塌渣”步骤中,还可先向隧道开挖轮廓线外的塌方渣体顶设混凝土泵送管,向塌腔3下部的塌渣顶面10泵送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通过浆液下渗进入松散的塌渣2内,对塌渣2起到一定的固结作用后,再施工上述的超前支护6和大角度支护7。
S3.隧道开挖:根据注浆加固效果和钢拱架5支护纵向间距,确定单循环开挖进尺及开挖断面大小。
根据隧道断面大小、塌方情况、支护方式和充分利用渣体自稳能力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隧道开挖方式。一般采用环形分部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开挖。每层开挖台阶高度2m左右为宜。单循环开挖进尺应适应钢拱架间距,单循环开挖进尺不超过100cm。隧道开挖预留变形量根据隧道跨度大小、隧道支护参数等综合确定,一般预留开挖变形量以8~15cm为宜。
S4.安装并固定钢拱架5:在隧道开挖处安装钢拱架5,钢拱架5之间施工纵向连接钢筋,并固定钢拱架5。
钢拱架5根据隧道断面大小选择钢拱架的型号,钢拱架纵向间距一般以50~80cm为宜。连接钢筋可选Φ22mm螺纹钢筋,纵向钢筋环向间距100cm,内外交错布置。钢拱架5通过锁脚锚杆或锁脚注浆小导管固定。具体的,每榀钢拱架接头处设置两根锁脚注浆小导管或自进式中空注浆锁脚锚杆。锁脚末端制作成8~10cm长直弯钩,并与钢拱架5焊接连接牢固。锁脚支护比径向支护长1m,注浆量比径向支护适当增加,一般每根增加P.O42.5水泥量50~100Kg为宜。
S5.在钢拱架5内侧铺设钢筋网,施工系统支护水泥砂浆锚杆,并喷混凝土支护。例如,隧道拱墙全断面采用直径为Φ8mm、网格间距为15~20cm的单层或双层钢筋网。初期支护9喷混凝土厚度15~25cm。
S6.依次循环S2~S5,直至完成塌方段Ⅰ隧道初期支护9及开挖工作。
S7.引排塌腔水:在塌方段Ⅰ隧道拱部塌方注浆加固区钻径向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引排塌方注浆加固区外的裂隙水,并进行排水;完成塌方段Ⅰ开挖及初期支护工作后,施工二次混凝土衬砌前,及时完成塌方段Ⅰ隧道引排水工作。具体做法:在隧道拱部塌方注浆加固区钻径向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引排塌方注浆加固区外(未回填的塌腔内)可能存在的裂隙水,防止裂隙水汇集于隧道拱部未回填处理的塌腔3内,预防裂隙水软化岩土体和形成附加荷载等不利影响。例如,按照环向及纵向150cm间距,径向、梅花形布设Φ50mm排水孔。具体做法:从洞内向塌腔3钻孔,钻透隧道拱部注浆加固圈,并接Φ50mm排水盲管至隧道两侧边沟进行排水。
S8.施工防水板及二次混凝土衬砌。具体按照设计支护参数铺设隧道排水盲管及防水板。完成塌方段初期支护后,及时施工塌方段Ⅰ排水孔,并完成二次混凝土衬砌。

Claims (9)

1.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洞渣回填塌方段(Ⅰ)及塌方影响段(Ⅱ)
步骤二、对塌方影响段(Ⅱ)进行加固
步骤三、调查隧道塌方情况
步骤四、隧道塌方段(Ⅰ)处理
S1.根据塌方冒顶后对地表及周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确定塌腔面(1)与塌渣(2)之间的空腔即塌腔(3)是否回填处理,若是需要回填,则进行回填;否则,进行下一步S2;
S2.加固塌渣(2):首先施工超前支护(6),再施工大角度支护(7);其中,超前支护(6)为:通过小角度超前注浆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拱模”;大角度支护(7)包括:以“拱模”为拱底模板,对隧道塌方段(Ⅰ)开挖轮廓线外的塌渣(2)进行注浆,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预加固拱(4),并对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进行支护;
S3.隧道开挖:根据注浆加固效果和钢拱架(5)支护纵向间距,确定单循环开挖进尺及开挖断面大小;
S4.安装并固定钢拱架(5):在隧道开挖处安装钢拱架(5),钢拱架(5)之间施工纵向连接钢筋,并固定钢拱架(5);
S5.在钢拱架(5)内侧铺设钢筋网,施工系统支护水泥砂浆锚杆,并喷混凝土支护,预加固拱(4)变为加固拱;
S6.依次循环S2~S5,直至完成塌方段(Ⅰ)隧道初期支护(9)及开挖工作;
S7.引排塌腔水:在塌方段(Ⅰ)隧道拱部塌方注浆加固区钻径向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引排塌方注浆加固区外的裂隙水,并进行排水;
S8.施工防水板及二次混凝土衬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利用隧道开挖出来的洞渣,回填塌方隧道,填筑高度至隧道拱顶,利用洞渣封堵隧道拱部塌方口,并按照不陡于45°的坡比,从回填拱顶外缘向下放坡,回填反压塌方影响段(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先对塌方影响段(Ⅱ)的隧道变形情况、隧道变形后的侵限情况,对塌方影响段(Ⅱ)的安全情况进行调查后,再进行加固;隧道塌方影响段(Ⅱ)加固施工顺序:从远离塌方体的安全区向塌方的危险区逐步推进的方法进行加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紧邻隧道塌方段(Ⅰ)3~5m的范围为塌方影响段(Ⅱ),对塌方影响段(Ⅱ)先采用纵向间距为50~100cm的钢拱架(5)作为临时支撑,再采用注浆小导管或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进行加固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调查隧道塌方情况包括:调查隧道塌方纵向长度,调查隧道塌方横向宽度、塌腔(3)大概轮廓线、塌高,调查塌腔(3)的稳定情况、塌渣(2)块体大小、塌渣(2)软硬程度、塌渣(2)孔隙率、地下水情况及塌方段(Ⅰ)上部是否存在建筑物和塌方冒顶后对隧道及周边的危害程度。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的S2中,超前支护(6)采用超前注浆小导管或超前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超前向上角度5~10°,超前搭接长度不小于150cm,超前支护(6)钻孔、安装及注浆施工顺序:从下到上,从没有水的地段向有水的地段,间隔跳孔施工;
大角度支护(7)选用自进式注浆锚杆或注浆小导管或水泥砂浆锚杆,大角度支护(7)采用两种角度布置,一种为45°大角度支护(7-1),另一种为90°大角度支护(7-2),两种角度按照纵向交错布置的方式:沿隧道纵向,上环为45°大角度支护(7-1),下环为90°大角度支护(7-2),依次循环;或者,两种角度按照环向交错布置的方式:沿隧道环向,一根为45°大角度支护(7-1),另一根为90°大角度支护(7-2),依次循环;
两种角度的支护施工顺序为:先施工小角度的,后施工大角度的;超前支护(6)单根长度比大角度支护(7)单根长度大1~2m。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的S2中,对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进行支护为: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按照纵向及环向50~100cm间距,布置2~4排大角度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注浆小导管或水泥砂浆锚杆;并且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处的大角度支护(7)长度均比其他位置的系统支护或锁脚支护长度大1.0~3.0m,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处的大角度支护(7)端部深入没有塌方的岩土体不小于1.5m,预加固拱与岩面接触带(8)处的大角度支护(7)末端制作成弯钩,并与S4中的钢拱架(5)焊接连接。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的S4中,固定钢拱架(5)包括施工钢拱架(5)锁脚锚杆或注浆锁脚小导管;每榀钢拱架(5)接头处设置两根锁脚注浆小导管或自进式中空注浆锁脚锚杆,锁脚支护长度比径向支护长度大,锁脚支护注浆量比径向支护注浆量大;锁脚末端制作成弯钩,并与钢拱架(5)焊接连接。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的S6中,从第一次循环S2~S5开始,S3中单循环开挖进尺不超过100cm,每次开挖高度不超过200cm,采用环形分部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开挖。
CN201811454548.8A 2018-11-30 2018-11-30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Active CN109854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54548.8A CN109854255B (zh) 2018-11-30 2018-11-30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54548.8A CN109854255B (zh) 2018-11-30 2018-11-30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4255A CN109854255A (zh) 2019-06-07
CN109854255B true CN109854255B (zh) 2020-06-30

Family

ID=66890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54548.8A Active CN109854255B (zh) 2018-11-30 2018-11-30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542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24971A (zh) * 2019-08-20 2019-11-08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处理小断面隧洞塌方的方法
CN110792450B (zh) * 2019-09-26 2020-10-2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确定注浆锚索超前支护的方法
CN110608056A (zh) * 2019-09-29 2019-12-24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富水断层带隧道塌方处理方法
CN110656954B (zh) * 2019-10-23 2021-02-0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收敛型塌腔的隧道塌方处理方法
CN111648823B (zh) * 2020-05-22 2021-08-03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适用于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坍塌处理方法
CN111878121B (zh) * 2020-08-03 2022-09-30 中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修复方法
CN112031813B (zh) * 2020-09-08 2022-09-13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穿越泥质松散隧道塌方体的施工方法
CN111997626B (zh) * 2020-09-09 2022-04-15 魏强 一种隧道施工方法
CN111997627B (zh) * 2020-09-09 2022-06-10 广州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支护结构
CN112627855B (zh) * 2020-12-04 2022-05-20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处治大断面隧道初支侧顶塌方的简便施工方法
CN112682087B (zh) * 2020-12-07 2022-11-08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隧道揭露粉末状煤层的塌方加固方法
CN112983467B (zh) * 2021-04-08 2022-08-3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隧道关门式大塌方的处治方法
CN113006825B (zh) * 2021-04-09 2022-10-21 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隧道塌方处的换拱施工方法
CN112901207B (zh) * 2021-04-23 2023-04-07 中交路桥南方工程有限公司 运营隧道硫酸盐腐蚀段二衬换拱时洞内塌方的处治方法
CN113685191A (zh) * 2021-09-09 2021-11-23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开挖时碳质板岩遇水塌方的处理方法
CN113982640B (zh) * 2021-10-16 2022-07-12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山岭隧道拱部非冒顶塌方施工处理方法及结构
CN114251107B (zh) * 2021-12-16 2023-04-28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隧洞塌方处理方法
CN114673528B (zh) * 2022-03-28 2023-04-28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隧洞顶部空腔支护方法
CN116446887B (zh) * 2023-06-20 2023-09-01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初期支护段落局部塌方位置的隧道修建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2472A (zh) * 2011-04-02 2011-09-14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隧道塌方空腔的回填修复方法
CN102678134A (zh) * 2012-05-18 2012-09-19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迈式管棚处理风积砂质黄土隧道塌陷下沉侵限施工方法
CN102900441A (zh) * 2012-09-18 2013-01-30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基于围岩完全变形控制的中国隧道修建方法
CN103590836A (zh) * 2013-11-26 2014-02-19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塌方处理方法
CN107165652A (zh) * 2017-06-02 2017-09-15 大唐林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隧洞整体式塌陷后的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2472A (zh) * 2011-04-02 2011-09-14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隧道塌方空腔的回填修复方法
CN102678134A (zh) * 2012-05-18 2012-09-19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迈式管棚处理风积砂质黄土隧道塌陷下沉侵限施工方法
CN102900441A (zh) * 2012-09-18 2013-01-30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基于围岩完全变形控制的中国隧道修建方法
CN103590836A (zh) * 2013-11-26 2014-02-19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塌方处理方法
CN107165652A (zh) * 2017-06-02 2017-09-15 大唐林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隧洞整体式塌陷后的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某公路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治技术;刘智勇等;《路基工程》;20180228(第1期);第235-23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4255A (zh) 2019-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54255B (zh) 隧道不收敛型塌方的处理方法
CN107849917B (zh) 利用超前支护和滞后支护的隧道施工方法及适用于其的装置
CN205742213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109404012B (zh) Ⅳ~ⅵ级围岩超挖隧道初期支护方法
CN104818991A (zh) 一种浅埋偏压残坡积土隧道的施工方法
CN110541721A (zh) 一种富水流砂地层全风化围岩隧道的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1502696A (zh) 暗挖隧道的密网式超前支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2412475A (zh) 一种受季节性降雨影响下冰水堆积体隧道围岩加固和开挖方法及围岩支护
CN106050277B (zh) 一种软塑坍塌体岩溶隧道加固工艺
CN104452812A (zh) 地下室外墙的施工方法
CN110195604B (zh) 一种线隧道正洞tbm掘进段施工方法
CN104790412B (zh) 承压水情况下大宽度基坑支护结构
CN113153308A (zh) 双联拱隧道塌方段施工方法
CN107724436A (zh) 一种后浇带防渗施工方法
CN110700860B (zh) 一种穿越黄土沟谷的土石分界隧道施工方法
CN110847929B (zh) 基于分区爆破的隧道洞口段预加固及开挖施工方法
CN110821500A (zh) 穿越土石分界地层的大断面隧道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法
CN110777775A (zh) 一种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4109442A (zh) 隧道岩溶破碎带溜塌半断面帷幕前进式注浆加固处理方法
CN110735641B (zh) 下穿管线的换乘通道的施工方法
CN113074003A (zh) 一种泥质砂岩地层小净距隧道变形抑制方法
CN109209440B (zh) 大跨径隧道拱顶沉降处理方法
CN110821530A (zh) 非扩挖型隧道涌水及支护处理方法
CN105350547A (zh) 一种用于护坡桩桩间土支护的方法
CN113216975B (zh) 采区通风天井过复杂富水破碎带的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