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5586A -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15586A
CN109815586A CN201910060804.3A CN201910060804A CN109815586A CN 109815586 A CN109815586 A CN 109815586A CN 201910060804 A CN201910060804 A CN 201910060804A CN 109815586 A CN109815586 A CN 1098155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damping structure
parameter
parameters
particle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608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凯
寇发荣
乔心州
陈天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0608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1558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15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155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此方法采用离散元仿真软件建立所要设计颗粒阻尼结构的离散元模型,并模拟实际工况下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动力学行为,然后通过调控颗粒物质悬浮高阻态的方式确定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本发明所提到的颗粒物质“悬浮高阻态”可以被看作是进行颗粒阻尼结构设计时最优参数的判断标准,并且可以通过调控颗粒物质悬浮高阻态的方式对颗粒阻尼结构的多个设计参数同时进行组合优化,为颗粒阻尼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一种全新思路,进而能促进颗粒阻尼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推广。

Description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颗粒阻尼技术是一种利用颗粒物质的耗散特性进行结构体减振的被动控制技术,尤其适用于恶劣环境下工程结构的振动抑制。颗粒阻尼结构因对原系统改动很小、不产生附加质量、对环境变化不敏感以及几乎无需维护等优点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耗散行为十分复杂,并且影响阻尼颗粒耗散行为的参数众多,致使统一有效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准则始终难以建立。
颗粒阻尼结构参数的设计涉及到颗粒阻尼结构的性能优化问题。颗粒阻尼结构是具有强非线性特性的多参数系统,其宏观表现出来的阻尼性能是受众多设计参数影响的耦合效应。传统上对颗粒阻尼结构设计的研究更多关注不同设计参数对其阻尼性能的影响,大多通过弱化颗粒阻尼性能的多参数依赖性,在设定若干参数的基础上以寻求某个“最优设计参数”的方式来实现。显然,这种方式所得到的最优设计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依此所得颗粒阻尼结构可能并不具备最好的阻尼性能;同时,不同工程环境对减振结构参数的要求不同,某一工程结构设计的“最优参数”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工程结构。因此,这种相对的“最优”设计方法往往难以通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参数普适设计方法,通过这种设计方法,以促进颗粒阻尼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推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振动参数,确定颗粒材料质量,
检测受控对象所在振动环境,获取振动参数,确定所用颗粒材料的质量m;
步骤二,预设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
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参数至少包括腔体参数、颗粒参数以及腔体和颗粒之间的关系参数;
步骤三,测得接触参数,
准确测得颗粒阻尼结构中颗粒材料间及颗粒材料与受控对象材料间的接触参数;
步骤四,建立离散元模型,
根据步骤二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建立颗粒阻尼结构的离散元模型,并根据步骤三所测得的接触参数标定离散元模型中对应的颗粒系统接触参数,并根据步骤一所获取的振动参数确定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
步骤五,获取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通过离散元仿真软件,生成仿真环境,记录阻尼颗粒在步骤四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内不同取值点的运动相态,得到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步骤六,获取不同的运动相图,
保持附加颗粒材料质量m不变的前提下,修改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参数,并重复步骤三至步骤五,得到不同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步骤七,得到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
对比分析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化造成的阻尼颗粒运动相图的变化,根据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的分布情况最终确定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
所述步骤一中获取的振动参数至少包括振动频率(fmin,fmax)和振动幅值(Amin,Amax)。
所述步骤四中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的范围至少将步骤一中受控对象对应的振动参数涵盖在内,激振参数至少包括激振频率(fmin',fmax')和激振幅值(Amin',Amax'),其中fmin'≤(fmin,fmax)≤fmax',Amin'≤(Amin,Amax)≤Amax'。
所述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腔体参数至少包括腔体的材料、维度和尺寸;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颗粒参数至少包括颗粒材料的种类、尺寸和形状;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关系参数至少包括颗粒填充比;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具有恒定的颗粒材料质量m。
所述的颗粒填充比是指采用的颗粒材料体积与其所填充颗粒阻尼结构腔体体积的比值。
所述步骤三中接触参数包括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通过跌落实验获得,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通过拉滑实验获得。
所述步骤四中离散元模型中需要标定的颗粒系统接触参数包括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设置CR'=CR,CS'=CS
所述阻尼颗粒运动相态是指振动激励下阻尼颗粒的动力学行为;所述的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至少包括在步骤四中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内颗粒的不同运动相态。
所述步骤七中的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是指振动激励下密闭颗粒系统内部颗粒物质的三种高耗散相态,即莱顿弗罗斯特态、浮动对流态以及双向莱顿弗罗斯特态;所述颗粒阻尼结构最优设计参数的确定原则是:使得颗粒运动相图中三种悬浮高阻态出现次数最多且连续分布。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提颗粒物质三种悬浮相态的高阻尼效应是颗粒物质本身固有的耗散特性,既不依赖于任何外界激励,又与被控对象的初始结构参数无关。在颗粒阻尼结构参数的设计过程中,所有最优结构参数的确定均可以阻尼颗粒这三种悬浮高阻态的出现为依据。因此,本发明所提颗粒阻尼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可以通过同时调整任意几个结构参数的方式真正达到颗粒阻尼结构整体设计的最优化,克服了传统颗粒阻尼结构设计中“最优参数”的相对性问题。
2、本发明借助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进行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方法更适用于较大振动强度的工况,但较小振动强度环境下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可以通过向颗粒系统增加弹性元件以诱导出颗粒悬浮高阻态出现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1至图1-3是本发明中颗粒物质三种悬浮高阻态在EDEM仿真环境中的快照图。
图2是本发明中基于颗粒物质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参数设计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一种密闭颗粒系统。
图4-1至图4-5是本发明密闭颗粒系统内部颗粒在颗粒系统结构参数变化时在相同激振参数范围内的运动相图。
图中:☆-类固态;-蹦床态;□-波动态;○-莱顿弗罗斯特态;△-浮动对流态;-双向莱顿弗罗斯特态。(注:颗粒物质动力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报道已大致揭示出以上六种颗粒运动相态耗散性能的强弱,即莱顿弗罗斯特态○、浮动对流态△、双向莱顿弗罗斯特态>波动态□>类固态☆、蹦床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方法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振动参数,确定颗粒材料质量,
检测受控对象所在振动环境,获取振动参数,确定所用颗粒材料的质量m;
步骤二,预设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
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参数至少包括腔体参数、颗粒参数以及腔体和颗粒之间的关系参数;
步骤三,测得接触参数,
准确测得颗粒阻尼结构中颗粒材料间及颗粒材料与受控对象材料间的接触参数;
步骤四,建立离散元模型,
根据步骤二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建立颗粒阻尼结构的离散元模型,并根据步骤三所测得的接触参数标定离散元模型中对应的颗粒系统接触参数,并根据步骤一所获取的振动参数确定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
步骤五,获取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通过离散元仿真软件,生成仿真环境,记录阻尼颗粒在步骤四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内不同取值点的运动相态,得到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步骤六,获取不同的运动相图,
保持附加颗粒材料质量m不变的前提下,修改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参数,并重复步骤三至步骤五,得到不同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步骤七,得到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
对比分析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化造成的阻尼颗粒运动相图的变化,根据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的分布情况最终确定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
本发明所提颗粒物质三种悬浮相态的高阻尼效应是颗粒物质本身固有的耗散特性,既不依赖于任何外界激励,又与被控对象的初始结构参数无关。在颗粒阻尼结构参数的设计过程中,所有最优结构参数的确定均可以阻尼颗粒这三种悬浮高阻态的出现为依据。因此,本发明所提颗粒阻尼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克服了传统颗粒阻尼结构设计中“最优参数”的相对性问题,并不是只能变化某一特定参数,可以多参数同时变化,可以通过同时调整任意几个设计参数的方式真正达到颗粒阻尼结构整体设计的最优化。
使用时,如图2所示,第一步,先确定受控对象以及受控对象所处的振动环境,获取振动参数,同时确定所允许附加颗粒材料的最大质量;第二步,预设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预设的设计参数至少包括腔体参数、颗粒参数以及腔体和颗粒之间的关系参数;第三步,测得颗粒材料间及颗粒材料与受控对象材料间的接触参数,接触参数至少包括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第四步,建立模型,根据步骤二建立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离散元模型,根据步骤一所获取得实际振动参数设置离散元仿真用的激振参数范围,振动参数应包含在激振参数范围内,并根据步骤三所测得的接触参数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标定离散元模型中对应的颗粒系统接触参数,颗粒系统接触参数至少包括颗粒系统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系统摩擦系数CS';第五步,在离散元仿真环境中观察并记录阻尼颗粒在所测激振参数范围内不同取值点的运动相态,得到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第六步,在保持附加颗粒材料质量m不变的情况下,修改步骤二中预设的设计参数,并重复步骤三至步骤五,得到不同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其中由于颗粒材料与受控对象之间的接触参数可能会因为颗粒材料本身的物理或几何属性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却与颗粒阻尼结构腔体的形状和尺寸无关。所以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是在改变颗粒材料本身的物理和几何属性或颗粒阻尼结构腔体材料的情况时才需要执行,而当改变颗粒阻尼结构的腔体形状和尺寸时仅需要重步骤五。第七步,对比分析所预设的不同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化所造成的阻尼颗粒运动相图的变化,根据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的分布情况最终确定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所述恒定参数是指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参数,所述变化参数是指步骤二中预设的参数改变后的颗粒阻尼结构参数,主要观察颗粒阻尼结构参数变化前后其内部颗粒运动相态分布的变化,并根据悬浮高阻态的分布变化情况,最终确定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
所述步骤一中获取的振动参数至少包括振动频率(fmin,fmax)和振动幅值(Amin,Amax)。振动频率(fmin,fmax)和振动幅值(Amin,Amax)用于确定离散元仿真用的激振参数范围。振动参数是受控对象所在振动环境的参数,与颗粒阻尼结构没有直接的关系;本发明是在一定振动参数范围内的颗粒阻尼结构参数的最优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观测所获取振动参数范围内颗粒运动相图中颗粒悬浮高阻态分布情况的变化而实现的。
所述步骤四中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的范围至少将步骤一中受控对象对应的振动参数涵盖在内,激振参数至少包括激振频率(fmin',fmax')和激振幅值(Amin',Amax'),其中fmin'≤(fmin,fmax)≤fmax',Amin'≤(Amin,Amax)≤Amax'。振动频率(fmin,fmax)和振动幅值(Amin,Amax)是通过测试或实验获取的实际值,而激振频率(fmin',fmax')和激振幅值(Amin',Amax')是离散元仿真环境中根据振动频率(fmin,fmax)和振动幅值(Amin,Amax)需要设置的值。
所述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腔体参数至少包括腔体的材料、维度和尺寸;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颗粒参数至少包括颗粒材料的种类、尺寸和形状;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关系参数至少包括颗粒填充比;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具有恒定的颗粒材料质量m。
所述的颗粒填充比是指采用的颗粒材料体积与其所填充颗粒阻尼结构腔体体积的比值。
所述步骤三中接触参数包括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通过跌落实验获得,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通过拉滑实验获得。
所述步骤四中离散元模型中需要标定的颗粒系统接触参数包括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设置CR'=CR,CS'=CS。CR和CS是通过测试或实验获取的实际值,CR'和CS'是离散元仿真环境中根据CR和CS需要标定的设置值。
所述阻尼颗粒运动相态是指振动激励下阻尼颗粒的动力学行为;所述的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至少包括在步骤四中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内颗粒的不同运动相态。
所述步骤七中的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是指振动激励下密闭颗粒系统内部颗粒物质的三种高耗散相态,即莱顿弗罗斯特态、浮动对流态以及双向莱顿弗罗斯特态;所述颗粒阻尼结构最优设计参数的确定原则是:使得颗粒运动相图中三种悬浮高阻态出现次数最多且连续分布。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颗粒阻尼结构腔体Z向尺寸优化,受控对象是一个有机玻璃振动结构,其所处环境的振动参数为:振动幅值A∈(1mm,4.5mm),振动频率f∈(30Hz,145Hz),实际工程条件要求用来对此结构进行减振的附加质量不超过0.065kg。实施步骤如下:
一、检测受控对象所在的振动环境,识取振动幅值Amin=1mm,Amax=4.5mm和振动频率fmin=30Hz,fmax=145Hz,确定附加颗粒材料质量最大为0.065kg。
二、初步预设颗粒材料为不锈钢小球,其密度为ρ=7800kg/m3、直径为d=2mm,颗粒阻尼结构的内部空腔体为长方体,其尺寸LX×LY×LZ=100mm×6mm×50mm。
三、通过力学测试分别获取颗粒材料与受控对象之间的接触参数,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0.92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0.3;
四、建立颗粒阻尼结构离散元模型(如图3所示),设置离散元仿真环境中激振幅值Amin'=0.5mm,Amax'=5mm和激振频率fmin'=15Hz,fmax'=150Hz,标定所采用颗粒材料与振动结构间的颗粒系统弹性恢复系数CR'=0.92和颗粒系统摩擦系数CS'=0.3;
五、在离散元仿真环境观察并记录阻尼颗粒在所测激振幅值(0.5mm,5mm)和激振频率(15Hz,150Hz)内不同取值点的运动相态,得到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如图4-2所示);
六、保持颗粒阻尼结构其他参数不变,分别修改颗粒阻尼结构腔体的Z向尺寸为LZ=40mm和LZ=60mm,并重复步骤五,得到新的阻尼颗粒运动相图(分别如图4-1和4-3所示);
七、对比分析颗粒阻尼结构腔体的Z向尺寸变化所造成的颗粒运动相图的变化可见,图4-3所示颗粒物质在所调查激振参数范围内呈现出较多且连续分布的颗粒悬浮高阻态,因此相对而言在进行相应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时其结构腔体在Z向的最优设计参数可确定为LZ=60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颗粒阻尼结构颗粒材料尺寸优化,受控对象是一个有机玻璃振动结构,其所处环境的振动参数为:幅值A∈(1mm,4.5mm),频率f∈(30Hz,145Hz),实际工程条件要求用来对此结构进行减振的附加质量不超过0.065kg。实施步骤如下:
一、检测受控对象所在的振动环境,识取振动幅值Amin=1mm,Amax=4.5mm和振动频率fmin=30Hz,fmax=145Hz,确定附加颗粒材料质量最大为0.065kg。
二、初步预设颗粒材料为不锈钢小球,其密度为ρ=7800kg/m3、直径为d=2mm,颗粒阻尼结构的内部空腔体为长方体,其尺寸LX×LY×LZ=100mm×6mm×50mm。
三、通过力学测试分别获取颗粒材料与受控对象之间的接触参数,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0.92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0.3;
四、建立颗粒阻尼结构离散元模型(如图3所示),设置离散元仿真环境中激振幅值Amin'=0.5mm,Amax'=5mm和激振频率fmin'=15Hz,fmax'=150Hz,标定所采用颗粒材料与振动结构间的颗粒系统弹性恢复系数CR'=0.92和颗粒系统摩擦系数CS'=0.3;
五、在离散元仿真环境观察并记录阻尼颗粒在所测激振幅值(0.5mm,5mm)和激振频率(15Hz,150Hz)内不同取值点的运动相态,得到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如图4-2所示);
六、保持颗粒阻尼结构其他参数不变,分别修改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颗粒小球的直径为d=3mm和d=4mm,并分别重复步骤三、步骤四以及步骤五,得到新的阻尼颗粒运动相图(分别如图4-4和4-5所示);
七、对比分析颗粒阻尼结构颗粒小球直径变化所造成的颗粒运动相图的变化可见,图4-5所示颗粒物质在所调查激振参数范围内呈现出较多且连续分布的颗粒悬浮高阻态,因此相对而言在进行相应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时其颗粒小球直径的最优设计参数可确定为d=4mm。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各示例中相关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具体对于各种组合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振动参数,确定颗粒材料质量,
检测受控对象所在振动环境,获取振动参数,确定所用颗粒材料的质量m;
步骤二,预设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
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参数至少包括腔体参数、颗粒参数以及腔体和颗粒之间的关系参数;
步骤三,测得接触参数,
准确测得颗粒阻尼结构中颗粒材料间及颗粒材料与受控对象材料间的接触参数;
步骤四,建立离散元模型,
根据步骤二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建立颗粒阻尼结构的离散元模型,并根据步骤三所测得的接触参数标定离散元模型中对应的颗粒系统接触参数,并根据步骤一所获取的振动参数确定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
步骤五,获取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通过离散元仿真软件,生成仿真环境,记录阻尼颗粒在步骤四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内不同取值点的运动相态,得到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步骤六,获取不同的运动相图,
保持附加颗粒材料质量m不变的前提下,修改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设计参数,并重复步骤三至步骤五,得到不同颗粒阻尼结构内部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
步骤七,得到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
对比分析所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化造成的阻尼颗粒运动相图的变化,根据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的分布情况最终确定颗粒阻尼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获取的振动参数至少包括振动频率(fmin,fmax)和振动幅值(Amin,Amax)。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的范围至少将步骤一中受控对象对应的振动参数涵盖在内,激振参数至少包括激振频率(fmin',fmax')和激振幅值(Amin',Amax'),其中fmin'≤(fmin,fmax)≤fmax',Amin'≤(Amin,Amax)≤Amax'。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腔体参数至少包括腔体的材料、维度和尺寸;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颗粒参数至少包括颗粒材料的种类、尺寸和形状;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的关系参数至少包括颗粒填充比;步骤二中预设的颗粒阻尼结构具有恒定的颗粒材料质量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填充比是指采用的颗粒材料体积与其所填充颗粒阻尼结构腔体体积的比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接触参数包括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通过跌落实验获得,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通过拉滑实验获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离散元模型中需要标定的颗粒系统接触参数包括颗粒材料弹性恢复系数CR'和颗粒材料摩擦系数CS',设置CR'=CR,CS'=CS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颗粒运动相态是指振动激励下阻尼颗粒的动力学行为;所述的阻尼颗粒的运动相图至少包括在步骤四中确定的离散元仿真用激振参数范围内颗粒的不同运动相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中的阻尼颗粒悬浮高阻态是指振动激励下密闭颗粒系统内部颗粒物质的三种高耗散相态,即莱顿弗罗斯特态、浮动对流态以及双向莱顿弗罗斯特态;所述颗粒阻尼结构最优设计参数的确定原则是:使得颗粒运动相图中三种悬浮高阻态出现次数最多且连续分布。
CN201910060804.3A 2019-01-22 2019-01-22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Pending CN1098155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0804.3A CN109815586A (zh) 2019-01-22 2019-01-22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0804.3A CN109815586A (zh) 2019-01-22 2019-01-22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5586A true CN109815586A (zh) 2019-05-28

Family

ID=66604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60804.3A Pending CN109815586A (zh) 2019-01-22 2019-01-22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15586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8368A (zh) * 2002-10-23 2012-10-03 帕洛玛医疗技术公司 与冷却剂和肤面物质联用的光治疗装置
CN103473417A (zh) * 2013-09-16 2013-12-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针对轮体结构伞形振动的颗粒阻尼减振设计方法
CN104632986A (zh) * 2014-12-22 2015-05-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端加铁磁端盖耦合电磁场的颗粒阻尼器及其对振动结构的减振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8368A (zh) * 2002-10-23 2012-10-03 帕洛玛医疗技术公司 与冷却剂和肤面物质联用的光治疗装置
CN103473417A (zh) * 2013-09-16 2013-12-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针对轮体结构伞形振动的颗粒阻尼减振设计方法
CN104632986A (zh) * 2014-12-22 2015-05-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端加铁磁端盖耦合电磁场的颗粒阻尼器及其对振动结构的减振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AI ZHANG: "Damping behaviors of granular particles in a vertically vibrated closed container", 《POWDER TECHNOLOGY》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guyen et al. Modeling and semi-active fuzzy control of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based isolator for seismic response reduction
Guo et al.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a semi-active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Sun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n adaptive tuned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absorber working in squeeze mode
Iwan The vortex induced oscillation of elastic structural elements
Zeng et al. A tristable nonlinear energy sink
CN103473417B (zh) 一种针对轮体结构伞形振动的颗粒阻尼减振设计方法
CN113065208B (zh) 调谐液体阻尼器设计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Li et al. Viscoelastic plastic continuous physical model of 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applied in the high speed train
Pokaad et 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behaviour of 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under impact loading
Wang et al. Mechanical modeling for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isolators based on constitutive equations and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Cheng et al. A novel parametric model for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considering ex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CN109186967B (zh) 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橡胶减振器性能预测及选型方法
Ya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highly adaptive MRF-based absorber with a large effective frequency range
Yang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d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MR fluid perfusion densities of the damper
CN109815586A (zh) 基于颗粒运动相态的颗粒阻尼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Sandu et al. Comparison of linear, nonlinear, hysteretic, and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s
Sun et al. Discrete element modeling of shear wave propagation in carbonate precipitate–cemented particles
Deng et al. A brief review of variable stiffness and damping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s
CN109829208A (zh) 一种基于离散元法的非粘结颗粒材料宏观结构阻尼计算模拟方法
Zhang et al. Velocity interpolation based bounce-back scheme for non-slip boundary condition in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Szabó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flutter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generic bridge cross sections
Zheng et al. Modal analysis of transient liquid sloshing in partially-filled tanks
Hua-Lin et al. Fuzzy PID control for landing gear based on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Masliiev et al. Study of an air spring with improved damping of vibrations
Ostad-Ahmad-Ghorabi et al. Investigation effect of velocity on the transfer function values under road roughn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