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3435A -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 Google Patents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3435A
CN109803435A CN201711144592.4A CN201711144592A CN109803435A CN 109803435 A CN109803435 A CN 109803435A CN 201711144592 A CN201711144592 A CN 201711144592A CN 109803435 A CN109803435 A CN 109803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er sequence
random access
maximum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argeting sequen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445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03435B (zh
Inventor
钱辰
喻斌
熊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445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03435B/zh
Priority to US16/626,658 priority patent/US11317402B2/en
Priority to EP18822678.1A priority patent/EP3628135B1/en
Priority to PCT/KR2018/007218 priority patent/WO2019004694A1/en
Priority to KR1020197036344A priority patent/KR102530275B1/ko
Publication of CN109803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3435A/zh
Priority to US17/660,587 priority patent/US1183894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03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3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根据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和前导序列配置信息生成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以及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本公开还提供随机接入方法对应的终端和基站设备。

Description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来自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IoT,internet ofthings)的增长需求,给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ITU-R M.[IMT.BEYOND 2020.TRAFFIC],可以预计到2020年,移动业务量增长相对2010年(4G时代)将增长近1000倍,用户设备连接数也将超过170亿,随着海量的IoT设备逐渐渗透到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设备数将更加惊人。为了应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通信产业界和学术界已经展开了面向2020年代的广泛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5G)。目前在ITU的报告ITU-R M.[IMT.VISION]中已经在讨论未来5G的框架和整体目标,其中对5G的需求展望、应用场景和各项重要性能指标做了详细说明。针对5G中的新需求,ITU的报告ITU-R M.[IMT.FUTURE TECHNOLOGY TRENDS]提供了针对5G的技术趋势相关的信息,旨在解决系统吞吐量显著提升、用户体验一致性、扩展性以支持IoT、时延、能效、成本、网络灵活性、新兴业务的支持和灵活的频谱利用等显著问题。
随机接入过程是系统内终端设备与基站建立连接的重要途径。在长期演进LTE技术中,无论是否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均需要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中发送随机接入前导序列。LTE中,每个小区中可以使用的前导序列数量固定为64。而在5G中,由于小区更加密集,并且支持的终端设备种类更加多样,小区内的终端设备数也会增加。因此,有必要增加前导序列的数量,以提高随机接入的性能。
现有LTE技术中,总共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数量固定为64。对于5G系统来说,固定数量的前导序列对于一些场景来说略有不足,同时对于另外一些场景来说,固定数量的前导序列又有些冗余。因此现有技术中配置前导序列数量的方式缺乏灵活度,并且难以满足全部的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由于LTE现有的前导序列数量配置方式缺乏灵活性,并且难以适应5G中更多的应用场景以及更多的终端设备数量,因此针对该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灵活的前导序列的配置方式,通过显示或隐式的方式,配置前导序列的数量,从而能够更加灵活的根据应用场景、负载数量等因素,配置为终端设备分配的前导序列数量。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根据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和前导序列配置信息生成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以及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包括:根据初始接入信息或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获取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包括: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根据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从下述至少一种信息中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
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以及
前导序列配置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包括:
根据预设的系统信息以及所述预设的系统信息与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预设的系统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前导序列格式;
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
前导序列重复次数;
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信号数量中的最大值;以及
当前选择的随机接入时机对应的下行信号数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包括在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或前导序列格式中。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随机接入响应,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包括:
根据预先确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的指示方式,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以及
根据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的指示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
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根据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
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中的最大值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根据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以及
根据指示下行信号的下行信号指示比特以及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还包括:
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通过所述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以及添加的所述下行信号指示比特来指示所传输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或
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所述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以及在计算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RNTI中添加的所述下行信号指示比特来指示所传输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下行信号包括同步信号块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中的任一个。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发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检测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以及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所述发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包括:发送包括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的下述至少一种信息:
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以及
前导序列配置信息。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相应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含存储指令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相应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存储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相应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能够灵活地配置系统所支持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地根据应用场景、负载数量等因素,配置为终端设备分配的前导序列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提供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同步信号块与随机接入时机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同步信号块与随机接入时机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前导序列指示方式的示例示意图;以及
图5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并非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此外,在以下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构思。
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在本说明书中另外定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适用于基于竞争或是免竞争的随机接入方式。
以5G网络为例,针对5G网络中的前导序列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由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设备完成。
在该方法中,首先,终端设备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具体地,系统可以根据初始接入信息或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还可包括前导序列配置信息、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信息等。
所述初始接入信息可以包括下行信号配置信息。初始接入信息还可以包括用于初始接入过程的配置信息,一般情况下包括同步信号块配置信息,随机接入过程配置信息等。下行信号配置信息可包含在同步信号块配置信息中。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配置随机接入过程,包括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信息以及前导序列配置信息等。
具体地,可以根据预设的系统信息以及预设系统信息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该预设系统信息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一种:前导序列格式;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前导序列重复次数;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信号数量中的最大值;以及当前选择的随机接入时机对应的下行信号数量。
在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后,终端设备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和前导序列配置信息生成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前导序列配置信息中可包括根序列配置信息、循环移位配置信息等。具体地,系统可根据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以及根序列配置信息、循环移位配置信息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随后,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所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具体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将结合具体系统介绍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在本实施例的随机接入方法中,通过显示的方式通知和配置前导序列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使用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emaining Minimum SystemInformation,RMSI)通知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这里的系统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设备。
系统支持多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例如,除支持LTE的前导序列数量64外,还支持更多的前导序列数量,如128以及256等。为支持多个可能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可在RMSI或是其他系统信息OSI中加入新的通知或配置信息,用于支持多个可能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具体来说,可采用索引表的方式进行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配置。一种可能的索引表如表1所示。
表1: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配置
索引 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0 64
1 128
2 256
... ...
在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或其它系统信息OSI中加入用于表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参数,采用索引的方式进行通知和配置。该参数可以单独通知,此时RMSI或OSI中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包括:随机接入前导序列配置信息,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信息,以及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可替换地,该参数还可以作为随机接入前导序列配置信息的一部分,此时RMSI或OSI中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包括:随机接入前导序列配置信息(包括根序列配置信息,循环移位配置信息以及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信息等。
当终端设备在进行初始接入时,读取RMSI或OSI中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通过其中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确定可用前导序列数量,根据随机接入前导序列配置信息中的根序列配置信息和循环移位配置信息生成前导序列,并在随机接入信道上进行前导序列的发送。
终端设备在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后,检测基站发来的随机接入响应,根据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具体地,终端设备根据终端预先确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的指示方式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然后根据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的指示方式在后续部分详细描述。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将结合具体系统介绍另一种前导序列的提供方法。本实施例中,通过隐式的方式通知和配置前导序列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前导序列格式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建立对应关系,来通知和配置最大前导序列的数量。具体来说,通过定义每种前导序列格式对应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来隐式通知终端设备可使用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方式,在前导序列格式和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建立联系。例如,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通过在前导序列格式表中加入用于表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参数。作为示例,一个可能的前导序列格式表如表2所示:
表2:用于通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前导序列格式表
前导序列格式索引 前导序列配置信息 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
0 配置0 64
1 配置1 64
2 配置2 128
3 配置3 128
... ... ...
在表2中,采用两种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分别为64和128。表中用于表征前导序列配置信息的参数包括序列长度、前导序列重复次数、循环前缀长度等。还可包括前导序列子载波间隔等配置信息。
这种方式中,前导序列格式通过索引的方式配置,在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通知。
终端设备进行初始接入时,从例如RMSI或OSI中读取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格式,根据前导序列格式中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确定可用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并根据根序列配置信息、循环移位配置信息生成相应的前导序列。
除根据前导序列格式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外,还可根据用于确定前导序列的其他参数来隐式通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配置信息。例如,根据前导序列或是随机接入信道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即建立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配置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来隐式通知和配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例如,一种可能的方式为,预先设定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对应关系。例如,通过索引表的方式来建立所述对应关系。作为示例,一个可能的索引表如表3所示。
表3:子载波间隔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子载波间隔(kHz) 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15 64
30 64
60 128
120 128
在表3中,针对不同的子载波间隔定义了不同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的配置,隐式通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具体来说,该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可在前导序列格式中通知,即作为前导序列格式的一部分和前导序列格式一同配置。此时,终端设备根据前导序列格式中的子载波间隔确定前导序列数量中的最大值;另一种方式中,子载波间隔可单独通知,终端设备通过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的子载波间隔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信道的子载波间隔,同时确定相应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并根据前导序列配置信息中的根序列配置信息和循环移位配置信息生成前导序列。
在另外的方式中,也可以建立前导序列重复次数和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用以隐式通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例如通过预先设定的方式建立前导序列重复次数和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关系。作为示例,一种可能的方式如表4所示。
表4:前导序列重复次数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前导序列重复次数 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1 64
2 64
4 64
6 128
12 128
... ...
前导序列重复次数可在前导序列格式中传输,也可作为参数直接包含在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RMSI或是OSI中的前导序列格式或包含该参数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时,根据前导序列重复次数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并根据前导序列配置信息中的根序列配置信息以及循环移位配置信息等生成相应的前导序列。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将结合具体系统介绍另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在本实施例的随机接入方法中,通过隐式的方式通知和配置前导序列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建立映射到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信号数量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来隐式的通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其中,下行信号可以是同步信号块,也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等,以下描述以同步信号块为例进行描述。对于工作于高频段的系统,需要借助波束赋形技术对抗高频段无线通信环境中严重的路径损耗,因此发射与接收端波束的配对十分重要。高频段下的初始接入过程,除建立初始上行、下行同步外,还需要获取初始的波束配对。现有的基站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方向的方式为,通过在下行同步信号块(或下行信号)与随机接入时机以及前导序列集合间建立对应关系,通过随机接入前导序列的检测来获知发送随机接入响应的下行波束方向,该过程可用图2描述。
图2所示为同步信号块与随机接入时机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时的示意图,即映射到每个随机接入时机的同步信号块只有一个,基站能够根据检测到发送前导序列的随机接入时机判断同步信号块,从而获知发送随机接入响应的波束方向。
对于一些时分复用中的上下行配比来说,同步信号块较多,而可用随机接入时机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映射到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同步信号块可能有多个,需要通过前导序列分组的方式使得基站能够获知同步信号块信息,从而获知随机接入响应的发送波束方向。
一个简单的示例为,系统支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64,而由于上行时频资源较为受限,随机接入时机较少。同时由于波束较多,需要较多的下行同步信号块,因此2个同步信号块对应一个随机接入时机。此时,虽然每个随机接入时机上可用的前导序列数量为64,但是为区分映射至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同步信号块,需要将可用前导序列划分为两个互不重叠的集合,每个集合包括32个前导序列,分别用于指示对应该随机接入时机的一个同步信号块。上述配置可用图3简述。
图3描述了同步信号块与随机接入时机间对应关系的示例示意图。从图3可以看到,当多个同步信号块映射到相同的随机接入时机时,终端设备可用的前导序列将会变少,从而使得冲突概率提高,降低初始接入的性能。因此,可以提高多个同步信号块映射到相同的随机接入时机时最大可用的前导序列数量,从而降低冲突概率,提高初始接入的性能。仍以前述示例为例,若提高最大前导序列数量至128,则每个同步信号块对应的前导序列集合中的前导序列数量为64,冲突概率和接入性能都与同步信号块和随机接入时机间一一对应的情况相同。
一种可能的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方式为,建立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隐式的配置和通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可通过预先定义的方式建立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间的对应关系,一个简单的示例如表5所示。
表5: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与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对应关系
另一种可能的通知和配置方式为,设定如下准则,若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大于或等于某一预先设定的阈值,则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使用128,否则使用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64。对于配置更多可能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情况来说,定义多个阈值,根据与阈值的比较情况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具体来说,对于K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定义K-1个阈值,根据如下准则选择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若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阈值0,则选择第0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若阈值0≤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阈值1,则选择第1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若阈值1≤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阈值2,则选择第2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
若阈值K-1≤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选择第K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以存在4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例,简要描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选择和配置方式。这4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分别为64、128、256、512。首先定义阈值:4、16、32,并根据如下准则选择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若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4,则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64;
若4≤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16,则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128;
若16≤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32,则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256;
若32≤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则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512。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可能存在对应不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不同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如下处理方式:
a.使用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的最大数量,按照上述可能的方式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这种方式确定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对于小区内的每个同步信号块均相同。
b.根据所选定的某个随机接入时机上所对应的同步信号块数量,确定该随机接入时机上可使用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这种方式确定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对于小区内的同步信号块可能不相同,但是能够确保每个同步信号块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可使用的前导序列数量相同。
采用如上方式进行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通知和配置时,终端设备首先根据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信息获知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根据预先设定的对应关系(例如表5所示),获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并根据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信息获知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获知该下行同步信号块可用的前导序列数量与索引范围,并根据前导序列配置信息中的根序列配置信息和循环移位配置信息生成前导序列。
具体来说,若采用前述方式a,则根据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中获取的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最大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确定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终端设备根据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信息确定随机接入时机后,根据映射至该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同步信号块数量,确定每个下行同步信号块对应的前导序列数量和前导序列索引范围。
若采用前述方式b,首先确定最优或合适的同步信号块所对应的随机接入时机,根据RMSI或是OSI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确定该随机接入时机上所对应的同步信号块数量。根据该同步信号块数量确定随机接入时机上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并确定前导序列索引范围。
若假定某个随机接入时机上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Npre,该随机接入时机对应k个同步信号块,每个同步信号块对应的前导序列数量为将Npre个前导序列分为k组,每个前导序列组的索引范围分别为
这种分组方式中,当Npre不为k的整数倍时,会有一些多余的前导序列没有没任何分组所包括。为提高前导序列利用率,这些前导序列可以用于免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或是作为任一一个分组中的前导序列。同步信号块与前导序列分组间的对应关系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a.根据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同步信号块的索引排序,排序索引相同的同步信号块与前导序列分组建立对应关系。例如,第0个同步信号块对应分组0,第i个同步信号块对应分组i,以此类推。
b.对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同步信号块索引做如下操作得到其在所对应的随机接入时机内的索引:其中,Nss为同步信号块索引,k为对应该随机接入时机的同步信号块个数,nss为随机接入时机内部索引。将索引相同的同步信号块和前导序列分组间建立对应关系,即将nss个同步信号块与第nss个前导序列分组间建立对应关系。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在基站侧完成。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将结合具体系统介绍一种前导序列标识符的计算方法。本实施例中,系统工作于高频段,通过波束赋形来克服高频段较大的路径损耗。为通知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的下行波束,在下行同步信号块与随机接入时机、前导序列资源间建立对应关系,通过前导序列发送来通知基站合适的下行波束。
本实施例中采用前述实施例中的方式通知最大的前导序列数量。在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时,需要在随机接入响应中添加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标识符。当系统支持多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时,前导序列标识符的可能指示方式如下:
a.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根据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例如根据表6对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进行预先配置与设定:
表6: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确定方式
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
64 6
128 7
256 8
... ...
或是根据如下规则确定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
其中,Mmax为最大前导序列数量,Npre为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
b.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中的最大值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根据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例如,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中的最大值为Mmax,则可选择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为或是根据该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中的最大值确定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
c.根据指示下行信号的下行信号指示比特以及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具体地,使用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当出现多个同步信号块对应一个随机接入时机,并且配置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大于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所能支持的前导序列数量时,在随机接入响应中采用前导序列标识符+同步信号块指示的方式来指示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标识符。
具体来说,采用如下可能的方式来指示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标识符:
1.在随机接入响应中加入用于指示同步信号块的指示比特,通过该指示比特与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在随机接入响应中指示所传输的前导序列。一个简单示例如下:随机接入标识符预先设定为6比特。若4个同步信号块对应相同的随机接入时机,在随机接入响应中添加2比特用于指示对应的同步信号块。通过2比特同步信号块指示信息和6比特预先设定的随机接入标识符用于指示所发送的前导序列,如图4所示。
2.在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RNTI计算时加入同步信号块的指示,通过RA-RNTI中的同步信号块指示与随机接入响应中的预先设定长度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随机接入响应所指示的前导序列。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将结合具体系统介绍一种免竞争随机接入过程前导序列的配置及指示方法。本实施例中,系统工作于高频段,通过波束赋形来克服高频段较大的路径损耗。为通知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的下行波束,在下行同步信号块/下行参考信号与随机接入时机、前导序列资源间建立对应关系,通过前导序列发送来通知基站合适的下行波束。
对于免竞争随机接入过程,所使用的前导序列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或是高层信令配置。对于支持多个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系统,对免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前导序列配置方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
a.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中的最大值确定前导序列的指示比特数。例如,系统支持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为64、128、256,则针对256确定前导序列指示比特数为8比特。
b.对于预先设定长度的前导序列指示比特数,通过与随机接入时机对应的下行信号的指示比特与预先设定长度的前导序列指示比特一同指示基站配置的前导序列。一个简单示例为,一个随机接入时机与2个下行信号相对应,采用1比特信息进行通知和配置,而随机接入指示预先设定为6比特。因此通过1比特的下行信号指示和随机接入指示比特共同确定7比特的前导序列索引。
终端设备根据前导序列指示在随机接入时机上发送前导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下行信号包括同步信号块,也可以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等。
图5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5所示的方法中,基站向终端发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随后,基站检测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在检测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后,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包括在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和/或前导序列配置信息中。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指令的存储器,当处理器执行指令时,执行本文前述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本文的“终端”或“终端设备”可以指代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任何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蜂窝电话、智能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计算机、图像捕获设备诸如数码相机、游戏设备、音乐存储和回放设备、以及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任何便携式单元或终端,或允许无线互联网访问和浏览等的互联网设施。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包含存储指令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当处理器执行指令时,执行本文前述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文使用的术语“基站”(BS)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技术和术语指代eNB、eNodeB、NodeB或基站收发器(BTS)等。
这里的“存储器”可以是适合于本文技术环境的任何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来实现,包括而非限制基于半导体的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和系统、光学存储器件和系统、固定存储器和可移动存储器。
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是适合本文技术环境的任何类型,包括而非限制以下一个或多个: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存储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当处理器执行指令时,执行本文前述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这里的“机器可读介质”应被认为包括能够存储被机器执行的指令的任何介质或多个介质的组合,其能够临时或永久地存储指令和数据的设备,并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缓冲存储器、闪速存储器、光学介质、磁性介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类型的存储器(例如,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和/或其任何合适的组合。“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指单个存储装置或设备和/或包括多个存储装置或设备的“基于云”的存储系统或存储网络。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导序列的配置和指示方式及其相关设备。通过显式或隐式的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能够灵活的配置系统所支持的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从而能够更加灵活的根据应用场景、负载数量等因素,配置为终端设备分配的前导序列数量。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此外,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硬件模块、一个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流程图、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
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根据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和前导序列配置信息生成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以及
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包括:根据初始接入信息或随机接入配置信息获取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包括: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根据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确定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从下述至少一种信息中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
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以及
前导序列配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获取最大前导序列数量包括:
根据预设的系统信息以及所述预设的系统信息与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设的系统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前导序列格式;
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
前导序列重复次数;
对应相同随机接入时机的下行信号数量中的最大值;以及
当前选择的随机接入时机对应的下行信号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子载波间隔包括在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或前导序列格式中。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检测随机接入响应,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包括:
根据预先确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的指示方式,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前导序列标识符;以及
根据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确定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的指示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
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根据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
根据最大前导序列数量中的最大值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根据所述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数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以及
根据指示下行信号的下行信号指示比特以及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来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前导序列标识符还包括:
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通过所述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以及添加的所述下行信号指示比特来指示所传输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或
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中的所述预先设定的前导序列标识符比特以及在计算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RNTI中添加的所述下行信号指示比特来指示所传输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12.根据权利要求6-7,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行信号包括同步信号块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中的任一项。
13.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
发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
检测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以及
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送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包括:
发送包括所述最大前导序列数量配置信息的下述至少一种信息:
随机接入配置信息;以及
前导序列配置信息。
15.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前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的方法。
16.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含存储指令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前述权利要求13-14中任一项的方法。
17.一种存储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前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11144592.4A 2017-06-26 2017-11-16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Active CN1098034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4592.4A CN109803435B (zh) 2017-11-16 2017-11-16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US16/626,658 US11317402B2 (en) 2017-06-26 2018-06-26 Method for generating preamble, method for configuring preamble and equipment thereof, random access method,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EP18822678.1A EP3628135B1 (en) 2017-06-26 2018-06-26 Method for generating preamble, method for configuring preamble and equipment thereof, random access method,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PCT/KR2018/007218 WO2019004694A1 (en) 2017-06-26 2018-06-26 PREAMBLE GENERATING METHOD, PREAMBL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EQUIPMENT THEREOF, DIRECT ACCESS METHOD,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KR1020197036344A KR102530275B1 (ko) 2017-06-26 2018-06-26 프리앰블 생성 방법, 프리앰블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랜덤 액세스 방법, 디바이스, 사용자 장치 및 기지국
US17/660,587 US11838943B2 (en) 2017-06-26 2022-04-25 Method for generating preamble, method for configuring preamble and equipment thereof, random access method,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4592.4A CN109803435B (zh) 2017-11-16 2017-11-16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3435A true CN109803435A (zh) 2019-05-24
CN109803435B CN109803435B (zh) 2023-04-07

Family

ID=66554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44592.4A Active CN109803435B (zh) 2017-06-26 2017-11-16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0343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9104A (zh) * 2020-09-28 2021-0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前导码聚合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038586A (zh) * 2019-12-25 2021-06-25 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信号块的配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245477A (zh) * 2022-01-27 2022-03-25 新拓尼克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竞争随机接入失败后的快速处理方法
CN114364049A (zh) * 2020-10-12 2022-04-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前导序列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终端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637A (zh) * 2008-05-22 2009-11-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系统、网络侧接入设备及终端
CN101635983A (zh) * 2008-07-23 2010-01-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前导码和终端下行同步的方法
CN103458528A (zh) * 2012-05-29 2013-1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方法及设备
CN104039015A (zh) * 2013-03-05 2014-09-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资源的分配方法及装置、系统
WO2015035650A1 (zh) * 2013-09-16 2015-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中预先确定资源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4813731A (zh) * 2013-11-01 2015-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消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5430750A (zh) * 2014-09-22 2016-03-23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配置随机接入响应的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474725A (zh) * 2014-07-25 2016-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的方法和设备
WO2016114691A1 (en) * 2015-01-13 2016-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network node, a wireless device and respective method performed thereby for use in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therebetween in a cell of the network node
WO2016188156A1 (zh) * 2015-05-22 2016-1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CN106416375A (zh) * 2014-01-31 2017-0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方法
WO2017028051A1 (zh) * 2015-08-14 2017-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WO2017084236A1 (zh) * 2015-11-20 2017-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US20170201974A1 (en) * 2016-01-12 2017-07-1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041012A (zh) * 2016-02-03 2017-08-1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差分波束的随机接入方法、基站设备及用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637A (zh) * 2008-05-22 2009-11-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系统、网络侧接入设备及终端
CN101635983A (zh) * 2008-07-23 2010-01-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前导码和终端下行同步的方法
CN103458528A (zh) * 2012-05-29 2013-1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方法及设备
CN104039015A (zh) * 2013-03-05 2014-09-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资源的分配方法及装置、系统
WO2015035650A1 (zh) * 2013-09-16 2015-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中预先确定资源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4813731A (zh) * 2013-11-01 2015-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消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6416375A (zh) * 2014-01-31 2017-0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方法
CN105474725A (zh) * 2014-07-25 2016-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的方法和设备
CN105430750A (zh) * 2014-09-22 2016-03-23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配置随机接入响应的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6114691A1 (en) * 2015-01-13 2016-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network node, a wireless device and respective method performed thereby for use in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therebetween in a cell of the network node
WO2016188156A1 (zh) * 2015-05-22 2016-1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WO2017028051A1 (zh) * 2015-08-14 2017-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WO2017084236A1 (zh) * 2015-11-20 2017-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US20170201974A1 (en) * 2016-01-12 2017-07-1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041012A (zh) * 2016-02-03 2017-08-1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差分波束的随机接入方法、基站设备及用户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713342_NR 4-step RACH procedure"", 《3GPP TSG_RAN\WG1_RL1》 *
""R1-1714041_NR-RACH preamble format details for capacity enhancement and beam management"", 《3GPP TSG_RAN\WG1_RL1》 *
D. KIM, W. KIM AND S. AN: "Adaptive random access preamble split in LTE", 《2013 9TH INTERNA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 (IWCMC)》 *
NOKIA等: "R1-1704943 "NR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3GPP TSG_RAN\WG1_RL1》 *
S. CHOI, W. LEE, D. KIM, K. PARK, S. CHOI AND K. HAN: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random access channel parameters in LTE systems", 《2011 IFIP WIRELESS DAYS (WD)》 *
ZTE: "R1-1709897 "4-step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3GPP TSG_RAN\WG1_RL1》 *
许梦: "3GPP LTE上行随机接入的研究", 《CNKI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8586A (zh) * 2019-12-25 2021-06-25 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信号块的配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038586B (zh) * 2019-12-25 2023-04-11 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信号块的配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369104A (zh) * 2020-09-28 2021-0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前导码聚合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4364049A (zh) * 2020-10-12 2022-04-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前导序列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2078281A1 (zh) * 2020-10-12 2022-04-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前导序列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4245477A (zh) * 2022-01-27 2022-03-25 新拓尼克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竞争随机接入失败后的快速处理方法
CN114245477B (zh) * 2022-01-27 2023-08-18 新拓尼克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竞争随机接入失败后的快速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3435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0309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095408B2 (en) Generating reference signal(s) using Zadoff-Chu sequence(s)
CN109803435A (zh) 随机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KR102205775B1 (ko) 순환 전치 길이를 설정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8496401A (zh) 上行子载波间隔指示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0312309A (zh)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US11019629B2 (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L26939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0545167A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08996A (zh) 连接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EP4061079A1 (en)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802789A (zh) 传输公共控制信息的时频域资源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JP2017539135A (ja) D2d同期信号のための電力制御モード
CN109802749A (zh) 一种pucch资源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及基站
EP4075893A1 (en) Blind detection and descramb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229592B1 (ko) 데이타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4642049A (zh) 提高移动终止(mt)早期数据传输(edt)的可靠性
CN111629394A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10311763A (zh) 一种ofdm基带信号生成方法及装置
US1045452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ization of interference in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
CN105451239B (zh) Lte频段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5264850B (zh) 触发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终端和系统
WO2021007714A1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prach sequence generation
WO2023077530A1 (en) Adaptive backoff for random access channel
CN111436112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