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1036B - 具有穿透体的子弹 - Google Patents

具有穿透体的子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1036B
CN109791036B CN201780054120.1A CN201780054120A CN109791036B CN 109791036 B CN109791036 B CN 109791036B CN 201780054120 A CN201780054120 A CN 201780054120A CN 109791036 B CN109791036 B CN 1097910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ing element
bullet
penetrator
penetrating body
hold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41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1036A (zh
Inventor
罗杰·奥古斯特·施塔德尔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ltech AG
Original Assignee
Saltech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tech AG filed Critical Saltech AG
Publication of CN109791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10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10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10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2AMMUNITION; BLASTING
    • F42BEXPLOSIVE CHARGES, e.g. FOR BLASTING, FIREWORKS, AMMUNITION
    • F42B12/00Projectiles, missiles or m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rhead, the intended effect, or the material
    • F42B12/02Projectiles, missiles or m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rhead, the intended effect, or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warhead or the intended effect
    • F42B12/04Projectiles, missiles or m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rhead, the intended effect, or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warhead or the intended effect of armour-piercing type
    • F42B12/06Projectiles, missiles or m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rhead, the intended effect, or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warhead or the intended effect of armour-piercing type with hard or heavy core; Kinetic energy penet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Toys (AREA)
  • Particle Accel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子弹(1、1’),其包括保持元件(2、2’)和穿透体(3)。穿透体(3)被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保持元件(2、2’)的居中于子弹轴线(A)延伸的容纳开口(12、12’)中,并且具有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穿透体后部(5)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穿透体前部(4)以从穿透体后部(5)沿着子弹轴线(A)朝向穿透体尖端(6)呈锥形的方式形成。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与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的长度比为约1:1,优选为约1:1.5,特别优选为约1:2.2。

Description

具有穿透体的子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子弹。
背景技术
硬芯子弹或动能子弹被理解为具有高穿透力的射弹,其具有穿甲作用。特别地,这种子弹是由射手使用,并且旨在实现对装甲目标的精确穿透,例如个人防弹衣、防弹玻璃、钢板或轻金属装甲。在这些子弹中,其射弹的动能用于穿透目标表面,因此可以在子弹本身中省去爆炸性材料或雷管。因此,术语穿透体是射弹的通用名称。具有夹套芯的子弹被称为夹套子弹。该夹套保护枪管并且还防止在撞击目标物体时芯的任何变形或破碎。虽然全金属夹套子弹完全围绕该芯并允许高子弹速度,但半夹套子弹中的芯在尖端处未被夹套材料包围,因此,在撞击目标物体时,子弹的不稳定尖端由于撞击和穿透目标时的高压而变形,并在目标物体中产生有效的能量释放。这种弹药在各种设计中是已知的。
因此,WO 97/41404公开了一种小口径子弹,其具有由硬质和重质材料制成的子弹芯,其中子弹芯布置在中空子弹夹套内。
US 3,782,287公开了一种具有子弹夹套的穿甲子弹,其中硬质金属芯和填充材料布置在子弹夹套中。
US 6,374,743 B1公开了一种小口径子弹,其具有布置在前侧的硬芯和布置在后侧的软芯。小口径子弹具有由钢、镀钢或黄铜制成的夹套。
WO 2006/010424公开了一种具有子弹芯的硬芯子弹。穿透体被插入子弹芯中,并且从子弹芯伸出。
由于它们的几何形状和它们的弹道特性,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许多子弹相对于装甲目标物体具有不足的穿透力或击中概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克服现有技术缺点的子弹。特别优选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高穿透力和高精度的子弹。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弹来实现。另外的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出。
因此,提供了包括保持元件和穿透体的子弹,其中,穿透体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保持元件的居中于子弹轴线延伸的容纳开口中,并且具有穿透体前部和穿透体后部。穿透体后部以圆柱形方式形成,并且穿透体前部以从穿透体后部开始沿着子弹轴线朝向穿透体尖端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穿透体前部的长度与穿透体后部的长度的长度比为约1:1、优选为约1:1.5,特别优选为约1:2.2。
换句话说,穿透体具有圆柱形后部和圆锥形或锥形前部,其中,沿着子弹轴线看,后部比前部长。特别地,圆锥形或锥形前部应理解为前部在几何意义上是圆锥形或锥形。这意味着外表面优选地相对于穿透体的中心轴线以恒定的角度延伸。
优选地,圆柱形穿透体后部和圆锥形穿透体前部形成为相对于彼此具有约2至12倍,优选为约4至10倍的重量比。换句话说,优选的是,圆柱形穿透体后部的重量是圆锥形穿透体前部的重量的约2至12倍,优选地约4至10倍。
这些重量分布带来了更高的精度。
优选地,穿透体前部的锥角为10°至20°,优选为13°。这意味着从穿透体后部开始朝向穿透体尖端呈锥形逐渐变细的穿透体前部在该方向上具有变小的直径,使得穿透体前部在其前端区域中具有比在其后端区域中更小的直径。
穿透体尖端能够具有垂直于子弹轴线延伸的平坦端面。替代地,穿透体能够具有尖端。
因此,逐渐变细的锥形穿透体前部优选地形成小角度的穿透体尖端。这意味着穿透体尖端能够是所谓的扁平尖端。穿透体尖端的直径优选为约0.4mm至1.2mm,特别优选为约0.8mm。
优选地,穿透体的总长度为35mm至55mm,优选为45mm,和/或穿透体前部的长度为12mm至17mm,优选为14mm,和/或穿透体后部的长度为15mm至44mm,优选为31mm。
优选地,穿透体后部的直径为约6mm至9mm,优选为约7mm。
优选地,穿透体的总长度,即穿透体前部的长度与穿透体后部的长度之和,与穿透体后部的直径之比为约4至10倍,优选为约5至9倍。换句话说,优选的是,穿透体的总长度是穿透体后部的直径的约4至10倍,优选为约5至9倍。
这些长度比对穿透性能具有积极影响,这意味着穿透体获得高穿透力并且在它停止之前能够在目标物体内进一步行进。
穿透体优选地由穿透体前部和穿透体后部一体地形成,并且优选地由密度高于保持元件的材料构成,特别是由碳化钨构成。
通过由具有高密度的材料构成的穿透体能够实现对目标物体的大冲击力和穿甲作用,这赋予穿透体高的强度和硬度。因此,穿透体优选由主要成分为钨的合金(例如碳化钨)构成。然而,穿透体也可以由单个元素(例如钨)构成。
因此,在一体形成的穿透体中,穿透体前部和穿透体后部不形成为单独的部件,而是整体形成穿透体,从穿透体尖端看,其外部形状形成为圆锥形并且过渡到圆柱形后部区域。
根据第一实施例,穿透体,特别是穿透体前部突出到保持元件的前部之外。
当这种具有突出穿透体的子弹撞击目标物体时,穿透体立即起作用,其中,在穿透体被完全覆盖的情况下,保持元件的变形或破碎所需的能量可全部供给穿透体。
优选地,穿透体后部以精确配合的方式容纳在保持元件的容纳开口中。
因此,当穿透体的前部突出到保持元件中的容纳开口之外时,穿透体的后部区域被容纳在容纳开口中。穿透体能够通过力配合连接(例如挤压配合)紧固在保持元件中,其中,穿透体被压入保持元件的容纳开口中。优选地,保持元件在保持元件中部的区域中具有多个直径减小的凹口。其他可能的紧固方法是通过焊接或粘接或者形状配合紧固的材料结合。
保持元件优选地具有截头圆锥形保持元件后部、圆柱形保持元件中部以及保持元件前部,该保持元件前部以从保持元件中部开始沿着子弹轴线朝向穿透体尖端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优选地,保持元件前部形成穿透体的圆锥形尖端的延伸并且与穿透体的圆锥形尖端沿相同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保持元件前部的锥角为10°至20°,优选为13°,和/或保持元件前部具有朝向穿透体尖端连续减小并且在穿透体前部和穿透体后部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优选变为零的壁厚,使得整个穿透体前部被暴露。
换句话说,优选地,在保持元件前部和穿透体前部之间存在无缝过渡。因此,穿透体前部的侧表面可以被认为是保持元件前部的侧表面沿着子弹轴线的延伸,该延伸没有邻接保持元件前部的侧表面的过渡部分。子弹外表面的这种构造产生了良好的空气动力和弹道特性。
因此,优选地,整个穿透体前部突出到保持元件之外并且在保持元件撞击目标物体之前已经穿透目标物体,使得子弹能够非常有效地将其动能释放到目标物体。然而,保持元件前部也可以在穿透体后部之上至少部分地延伸,从而留下例如穿透体尖端和穿透体后部的一部分未被覆盖。
优选地,保持元件后部的截头椎体角为5°至15°,优选为9°,和/或优选地,保持元件后部的截头椎体端处的直径为9mm至11mm,优选为10mm,和/或保持元件后部优选地具有锥形凹部。
锥形凹部优选地位于保持元件后部的后端区域中并且用于通过稳定化来改善子弹的飞行特性。
优选地,保持元件中部的直径为12.5mm至13.5mm,优选为12.98mm,和/或保持元件中部的侧表面优选地具有环绕的凹槽。凹槽能够布置在保持元件中部的后端区域中。然而,也可以想到的是,仅保持元件中部的前端区域或整个保持元件中部设置有凹槽。特别地,从保持元件中部的后端朝向前端看,大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侧表面设置有凹槽。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凹槽,这些凹槽在保持元件中部的侧表面中从保持元件中部的后端朝向前端紧邻彼此地形成。每个凹槽可以在侧表面上相对于彼此以相同的间距布置。然而,替代地,这些凹槽之间的间距也能够不同。例如,能够设置四个凹槽,其中,两个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从保持元件中部的后端开始朝向前端逐渐变大。替代地,相对于保持元件中部后端的前两个凹槽能够相对于彼此以第一间距布置,并且,相对于保持元件中部后端的后两个凹槽能够相对于彼此以第二间距布置,该第二间距大于或小于第一间距。另外,可以想到的是,每个凹槽具有相同的凹槽轮廓,即具有相同的槽深度或者以相同的量延伸到侧表面中,并且具有相同的凹槽形状。可想到的凹槽形状是例如半圆形或U形凹槽或矩形凹槽。半圆形、U形或矩形凹槽被理解为限定半圆形、U形或矩形切口的凹槽。然而,每个凹槽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凹槽轮廓。除了切口的相同或不同几何形状之外,切口的间隙在每种情况下也能够是相同的或不同的。
凹槽的深度优选为0.5mm至2.0mm,特别是1.5mm,和/或凹槽的净宽度优选为1.0mm至2.0mm,特别是1.6mm,和/或两个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优选为1mm至2mm,特别是1.2mm。换句话说,凹槽的深度优选为切口的净宽度的约三分之一到净宽度的两倍,特别是净宽度的一半到净宽度的一倍。两个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优选为净宽度的一半到净宽度的两倍,特别地,间距大致对应于净宽度。
环绕的凹槽构造成与枪管中相应形成的膛线相互作用,并用于减少子弹在枪管中的摩擦,引起较少的枪管侵蚀,从而增加武器的使用寿命。与子弹的其他构造一起,特别是由于穿透体,凹槽也用于提高性能。因此,凹槽的摩擦减小和穿透体的材料硬度和质量具有使得子弹以高穿透力撞击目标并且能够穿透例如钢板的效果。
保持元件优选地由保持元件后部、保持元件中部和保持元件前部一体地形成,并且优选地由黄铜和/或黄铜合金构成。
因此,类似于一体地形成的穿透体,在一体地形成的保持元件中,保持元件前部、保持元件中部和保持元件后部不形成为不同的部件而是整体地形成,其中,从穿透体尖端看,保持元件的外部形状形成为圆锥形并且过渡到圆柱形中部区域然后进入截头圆锥形后部区域。
优选地,保持元件的总长度为35mm至55mm,优选为43mm,和/或优选地,保持元件前部的长度为3mm至21mm,优选为13mm,和/或优选地,保持元件中部的长度为14mm至42mm,优选为21mm。
优选地,对于100%的子弹总质量,保持元件占60%并且穿透体占40%。
对于具有突出穿透体的本发明的子弹,这些长度比和质量分布产生理想的重量分布,其中,子弹的重心对于弹道轨迹是最佳的。
根据第二实施例,穿透体优选地被完全容纳在保持元件中,特别是以精确配合的方式容纳在保持元件中。
换句话说,穿透体完全填充保持元件的容纳开口。
优选地,保持元件具有截头圆锥形保持元件后部、圆柱形保持元件中部和尖顶形保持元件前部,其中,保持元件前部在其前端区域中过渡成截头锥形或帽形。
优选地,保持元件前部、保持元件中部、以及保持元件后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壳体包围,其中,壳体优选地由黄铜构成。
在仅被部分包围的保持元件后部情况下,例如保持元件后部的后端区域可以是无壳体的。除了仅被部分包围的保持元件后部,也可以是完全被包围的保持元件后部,即整体被完全包围的保持元件。壳体优选地构造成使得其具有被包围的保持元件区域的相应形状,即分别为尖顶形、圆柱形或截头圆锥形。在此优选的是,壳体直接邻接保持元件并因此直接施加到保持元件上。通过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搁置依靠在保持元件上的壳体,可以提供紧凑的、旋转对称的、尺寸精确的并且具有良好穿透特性的子弹。
壳体优选地在保持元件前部的前端区域中具有较大的壁厚,和/或壳体优选地在保持元件中部的区域中具有凹口,和/或壳体优选地在保持元件后部的区域中具有后侧凸缘,和/或壳体优选地在保持元件后部的区域中与保持元件后部包围形成气隙。
凹口能够与枪管中相应形成的膛线相互作用,并用于减少子弹在枪管中的摩擦。
当以倾斜角度射击硬目标物体时,壳体的前部增厚减少了弹跳,并且还有助于固定子弹的质心。
优选地,保持元件中部在其前端具有截头椎体,该截头椎体的锥角为30°至50°,优选为45°,保持元件前部优选地在其后端具有内锥体,该内锥体具有相同的锥角并且以形状配合的方式配合在截头椎体上。这些锥角允许保持元件前部在保持元件中部上以及因此容纳在其中的穿透体的最佳旋转对称定心。
优选地,保持元件中部从穿透体后部开始朝向穿透体前部延伸超过穿透体中部,和/或保持元件前部延伸超过穿透体尖端。换句话说,穿透体尖端完全被保持元件前部包围。
优选地,保持元件后部和保持元件中部一体地形成并且由塑料(特别是PET)或钢构成,和/或保持元件前部由粉状物质或混合物(诸如硼砂、燃烧剂或炸药)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元件后部和保持元件中部因此一体地形成,而保持元件前部是与其分开形成的部件。虽然穿透体由具有非常高密度的材料构成,但是保持元件包括密度低于穿透体的一种或更多种材料。
优选地,保持元件的总长度为53mm至55mm,优选为54mm,和/或优选地,保持元件前部的长度为22mm至28mm,优选为26mm,和/或优选地,保持元件中部的长度为19mm至25mm,优选为21mm。
优选地,对于100%的子弹总质量,保持元件占10%,穿透体占50%,并且壳体占40%,和/或优选地,对于100%的保持元件总质量,保持元件前部占40%,保持元件中部占50%,保持元件后部占10%。
对于本发明的具有被完全容纳的穿透体并且被壳体包围的子弹,这些长度比和质量分布产生理想的重量分布,其中,子弹的重心对于弹道轨迹是最佳的。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这些附图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子弹的局部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子弹的全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子弹的局部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图3的子弹的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分别示出了子弹1、1’,其包括保持元件2、2’和具有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的穿透体3。穿透体后部5以圆柱形方式形成,并且穿透体前部4以从穿透体后部5开始沿着子弹轴线A朝向穿透体尖端6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在这些图中,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与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的长度比为约1:2,即穿透体后部的长度是穿透体前部长度的约2倍。特别地,在这种情况下,穿透体3的总长度LP是45mm,其中,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是13mm,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是32mm。
图1和图2示出了子弹1的第一实施例,其中,穿透体3在后部仅被部分地容纳在保持元件2的居中于子弹轴线A延伸的容纳开口12中,并且在前部突出,使得穿透体前部4位于保持元件2之外。图3和图4示出了子弹1’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穿透体3被完全容纳在保持元件2’中。在图1-4中,在每种情况下,相同的部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两个实施例中,穿透体前部4具有约13°的锥角αPF,并且穿透体尖端6具有垂直于子弹轴线A延伸的平坦端面7。此外,穿透体后部5的直径DPH是约7mm。在两个实施例中,穿透体3由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一体地形成,并且完全由碳化钨构成。
如从图1和图2中显而易见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子弹1中的穿透体后部5以精确配合的方式容纳在保持元件2的容纳开口12中,其中,穿透体后部5在其底部具有直径减小的凹口。
保持元件2具有截头圆锥形保持元件后部8、圆柱形保持元件中部9和保持元件前部10,其中,保持元件前部10以从保持元件中部9开始沿着子弹轴线A朝向穿透体尖端6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锥形保持元件前部10形成为具有约13°的锥角αKF,并且具有朝向穿透体尖端6连续变小并且在从穿透体前部4到穿透体后部5的过渡点处为零的壁厚。因此,整个穿透体前部4被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在保持元件前部10的前端和穿透体前部4的后端之间存在无缝过渡,使得穿透体前部4的侧表面能够被视为保持元件前部10的侧表面的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截头圆锥形保持元件后部5具有约9°的截头椎体角αKH,并且保持元件后部8的截头椎体端处的直径DKH为约10mm。
此外,保持元件后部8在其后部具有圆锥形凹部11,该凹部居中地延伸到保持元件后部8中。
保持元件中部9具有约13mm的直径DKM,并且在保持元件中部9的侧表面上设置有环绕的凹槽13,所述凹槽13能够与枪管(未示出)中相应形成的膛线相互作用。
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四个凹槽13a、13b、13c、13d形成在保持元件中部9的侧表面中,其中,从保持元件中部9的后端朝向保持元件中部9的前端看,凹槽13a、13b、13c、13d沿着大约一半的侧表面紧邻彼此布置。从保持元件中部9的后端看,前两个凹槽13a、13b在这里形成相同的形状。因此,它们都具有相同的U形凹槽形状并且以相同的槽深度RTa、RTb延伸到保持元件中间部分9的侧表面中。也就是说,除了槽深度RTa、RTb或净高度以及净宽度RBa、RBb之外,这些凹槽的间隙在每种情况下都是相同的。这两个凹槽13a、13b之间的间距RTa大致对应于这些凹槽13a、13b的槽深度RTa、RTb或净高度。与此相反,布置在这两个凹槽13a、13b之后的另外两个凹槽13c、13d均具有矩形凹槽形状,并且它们的间隙与前两个凹槽13a、13b以及彼此的间隙不同。特别地,矩形凹槽13c、13d各自具有比U形凹槽13a、13b更小的槽深度RTc、RTd。另外,与另一矩形凹槽13d相比,布置在U形凹槽13b旁边的矩形凹槽13c延伸到侧表面中的程度要小得多。而相邻布置的矩形凹槽13c和U形凹槽13b彼此之间的间距RAb大致相当于两个U形凹槽之间的间距RAa,相比之下,两个矩形凹槽13c、13d之间的间距RAc要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U形凹槽13a、13b的槽深度RTa、RTb为约保持元件中部的直径DKM的八分之一。布置在U形凹槽13b旁边的第三凹槽13c和布置在第三凹槽13c旁边的第四凹槽13d的槽深RTc、RTd分别是保持元件中部的直径DKM的1/15到1/30。
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凹槽布置和凹槽形成不限于本文所示的凹槽。相反,能够提供少于或多于四个凹槽,这些凹槽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槽轮廓和/或以相同或不同的间距相对于彼此布置。
在图1和图2中,保持元件2由保持元件后部8、保持元件中部9和保持元件前部10一体地形成,并且完全由黄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元件2的总长度LK为约46mm,其中,保持元件前部10的长度LKF为约14mm,保持元件中部9的长度LKM为约22mm,保持元件后部8的长度LKH为约10mm。
对于100%的子弹总质量,保持元件2占60%,并且穿透体3占40%。因此,子弹1在此仅由保持元件2和穿透体3形成,并且特别地在没有壳体的情况下形成。
如前所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子弹1’中,穿透体后部5和穿透体前部4,即整个穿透体被完全容纳在保持元件2’中。
类似于子弹1的保持元件2,子弹1’的保持元件2’具有截头圆锥形保持元件后部8’和圆柱形保持元件中部9’。然而,与子弹1的锥形保持元件前部10不同,子弹1’的保持元件2’具有尖顶形保持元件前部10’,该保持元件前部10’在其前端区域14中过渡成帽形。
保持元件中部9’的直径DKM’为约11mm。保持元件后部8’具有约9°的截头椎体角αKH’,其中,保持元件后部8’的截头椎体端处的直径DKH’为约8.5mm。保持元件中部9’在其前端具有锥角βKM为约45°的截头椎体19,并且保持元件前部10’在其后端具有约45°的相同锥角βKF的内锥体20,其中,内锥体20以形状配合的方式配合在截头椎体19上。保持元件中部9’从穿透体后部5开始朝向穿透体前部4延伸超过穿透体3的中部M,并且保持元件前部10’沿相同方向延伸超过穿透体尖端6。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元件后部8’和保持元件中部9’一体地形成并且由PET或钢构成。单独形成的保持元件前部10’由硼砂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元件2’的总长度LK’为约54mm,其中,保持元件前部10’的长度LKF’为约26mm,并且保持元件中部9’的长度LKM’为约21mm。
相似地,子弹1’的穿透体后部5在其底部区域具有直径减小的凹口,并且以精确配合的方式容纳在保持元件2’的容纳开口12’中。容纳开口12’居中地穿过保持元件中部9’延伸到保持元件后部8’中。穿透体前部4以紧密配合的方式容纳在保持元件前部10’的凹部中,该凹部从穿透体后部5朝向穿透体前部4逐渐变窄。由于保持元件前部10’后部区域内的内锥体20和保持元件中部9’前部区域内的截头椎体19,保持元件前部10’与保持元件中部9’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因此允许将穿透体良好固定在子弹1’中。
此外,保持元件前部10’、保持元件中部9’以及保持元件后部8’的部分由壳体15包围,壳体15具有被包围的保持元件2’的相应形状,即,在前部区域为尖顶形,在中部区域为圆柱形,在后部区域为圆锥形。在这种情况下,壳体15完全由黄铜构成,并且直接抵靠在保持元件前部10’和保持元件中部9’的侧表面上。
壳体15还部分地围绕保持元件后部8’,并且与保持元件后部8’包围形成气隙18,该气隙18从保持元件后部8’的前部区域到后部区域逐渐变大。因此,壳体15与保持元件后部8’的侧表面之间的间距在该方向上逐渐变大。
壳体15在保持元件后部8’的后端处终止于凸缘17,并且使保持元件后部8’的一部分没有被壳体覆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穿透体3从不与壳体15接触。壳体15在保持元件前部10’的前端区域中具有较大的壁厚,并且在保持元件中部9’的区域中具有凹口16,该凹口16能够与枪管(未示出)中相应形成的膛线相互作用。
对于100%的子弹总质量,保持元件2’占10%,穿透体3占50%,并且壳体15占40%,其中,对于100%的保持元件总质量,保持元件前部10’占40%,保持元件中部9’占50%,保持元件后部8’占10%。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子弹1’包括保持元件2’、穿透体3和壳体15。
附图标记说明
1、1’ 子弹
2、2’ 保持元件
3 穿透体
4 穿透体前部
5 穿透体后部
6 穿透体尖端
7 端面
8、8’ 保持元件后部
9、9’ 保持元件中部
10、10’ 保持元件前部
11 凹部
12、12’ 容纳开口
13、13a、13b
13c、13d 凹槽
14 保持元件前部的前端区域
15 壳体
16 凹口
17 凸缘
18 气隙
19 截头椎体
20 内椎体
A 子弹轴线
LPF 穿透体前部的长度
LPH 穿透体后部的长度
LP 穿透体的总长度
LKF、LKF’ 保持元件前部的长度
LKM、LKM’ 保持元件中部的长度
LKH、LKH’ 保持元件后部的长度
LK、LK’ 保持元件的总长度
DPH 穿透体后部的直径
DKH、DKH’ 保持元件后部的截头椎体端处的直径
DKM、DKM’ 保持元件中部的直径
rKF 保持元件前部的尖顶半径
αPF 穿透体前部的锥角
αKF 保持元件前部的锥角
αKH、αKH’ 保持元件后部的截头椎体角
βKM 锥角
βKF 锥角
βKM 壳体的截头椎体角
RTa、RTb
RTc、RTd 槽深度
RBa、RBb
RBc、RBd 槽宽度
RAa、Rab
RAc 槽间距

Claims (28)

1.一种子弹(1、1’),包括保持元件(2、2’)和穿透体(3),
其中,所述穿透体(3)被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保持元件(2、2’)的居中于子弹轴线(A)延伸的容纳开口(12、12’)中,并且具有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并且
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以圆柱形方式形成,并且穿透体前部(4)以从穿透体后部(5)开始沿着子弹轴线(A)朝向穿透体尖端(6)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
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与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的长度比为约1:1或约1:1.5或约1:2.2;
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2’)具有保持元件后部(8’)、保持元件中部(9’)和保持元件前部(10’),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保持元件中部(9’)和保持元件后部(8’)的至少一部分由壳体(15)包围,其中,所述壳体(15)在保持元件后部(8’)的区域中与保持元件后部(8’)包围形成气隙(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弹(1、1’),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的锥角(αPF)为5°至25°,和/或
其中,所述穿透体尖端(6)具有垂直于子弹轴线(A)延伸的平坦端面(7)。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子弹(1、1’),其中,所述穿透体(3)的总长度(LP)为35mm至55mm,和/或
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为12mm至17mm,和/或
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为15mm至44mm,和/或
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的直径(DPH)为6mm至9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子弹(1、1’),其中,所述穿透体(3)由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一体地形成,并且由密度高于保持元件(2、2’)的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穿透体(3)以精确配合的方式被完全容纳在保持元件(2’)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为截头圆锥形,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为圆柱形,并且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为尖顶形,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在其前端区域(14)中过渡成截头锥形或帽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壳体(15)由黄铜和/或黄铜合金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壳体(15)在保持元件前部(10’)的前端区域(14)中具有较大的壁厚,和/或
其中,所述壳体(15)在保持元件中部(9’)的区域中具有凹口(16),和/或
其中,所述壳体(15)在保持元件后部(8’)的区域中具有后侧凸缘(17)。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在其前端具有截头椎体(19),所述截头椎体(19)的锥角(βKM)为30°至50°,并且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在其后端具有内锥体(20),所述内锥体(20)具有相同的锥角(βKF)并且以形状配合的方式配合在截头椎体(19)上,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从穿透体后部(5)开始朝向穿透体前部(4)延伸超过穿透体(3)的中部(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延伸超过穿透体尖端(6)。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和保持元件中部(9’)一体地形成,并且由塑料或钢构成,和/或
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由粉状物质或混合物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2’)的总长度(LK’)为53mm至55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的长度(LKF’)为22mm至28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的长度(LKM’)为19mm至25mm,和/或
其中,对于100%的子弹总质量,保持元件(2’)占10%,穿透体(3)占50%,壳体(15)占40%,和/或
其中,对于100%的保持元件总质量,保持元件前部(10’)占40%,保持元件中部(9’)占50%,保持元件后部(8’)占10%。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子弹(1、1’),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的锥角(αPF)为13°。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子弹(1、1’),其中,所述穿透体(3)的总长度(LP)为45mm,和/或
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为14mm,和/或
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为31mm,和/或
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的直径(DPH)为7mm。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子弹(1、1’),其中,所述穿透体(3)由碳化钨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在其前端具有锥角(βKM)为45°的截头椎体(19)。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和保持元件中部(9’)由PET构成,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由硼砂、燃烧剂或炸药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2’)的总长度(LK’)为54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的长度(LKF’)为26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的长度(LKM’)为21mm。
18.一种子弹(1、1’),包括保持元件(2、2’)和穿透体(3),
其中,所述穿透体(3)被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保持元件(2、2’)的居中于子弹轴线(A)延伸的容纳开口(12、12’)中,并且具有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并且
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以圆柱形方式形成,并且穿透体前部(4)以从穿透体后部(5)开始沿着子弹轴线(A)朝向穿透体尖端(6)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
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与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的长度比为约1:1或约1:1.5或约1:2.2,
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2)包括保持元件前部(10),其中所述穿透体(3)突出到保持元件前部(10)之外,并且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在穿透体后部(5)之上至少部分地延伸,从而留下穿透体尖端(6)和穿透体后部(5)的一部分未被覆盖。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突出到保持元件(2)的前部之外。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以精确配合的方式容纳在保持元件(2)的容纳开口(12)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2)具有截头圆锥形保持元件后部(8)、圆柱形保持元件中部(9)和保持元件前部(10),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以从保持元件中部(9)开始沿着子弹轴线(A)朝向穿透体尖端(6)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的锥角(αKF)为10°至20°,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具有朝向穿透体尖端(6)连续减小的壁厚,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的截头椎体角(αKH)为5°至15°,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的截头椎体端处的直径(DKH)为9mm至11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具有圆锥形凹部(11),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的直径(DKM)为12.5mm至13.5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的侧表面具有环绕的凹槽(13)。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2)由保持元件后部(8)、保持元件中部(9)和保持元件前部(10)一体地形成,并且由黄铜和/或黄铜合金构成。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2)的总长度(LK)为35mm至55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的长度(LKF)为3mm至21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的长度(LKM)为14mm至42mm。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子弹(1),其中,对于100%的子弹总质量,保持元件(2)占60%并且穿透体(3)占40%。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的锥角(αKF)为13°,和/或
其中,所述壁厚度在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为零,使得整个穿透体前部(4)被暴露,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的截头椎体角(αKH)为9°,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后部(8)的截头椎体端处的直径(DKH)为10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的直径(DKM)为12.98mm。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子弹(1),其中,所述保持元件(2)的总长度(LK)为43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的长度(LKF)为13mm,和/或
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的长度(LKM)为21mm。
28.一种子弹(1、1’),包括保持元件(2、2’)和穿透体(3),
其中,所述穿透体(3)被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保持元件(2、2’)的居中于子弹轴线(A)延伸的容纳开口(12、12’)中,并且具有穿透体前部(4)和穿透体后部(5),并且
其中,所述穿透体后部(5)以圆柱形方式形成,并且穿透体前部(4)以从穿透体后部(5)开始沿着子弹轴线(A)朝向穿透体尖端(6)呈锥形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
其中,所述穿透体前部(4)的长度(LPF)与穿透体后部(5)的长度(LPH)的长度比为约1:1或约1:1.5或约1:2.2,
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2’)具有保持元件后部(8’)、保持元件中部(9’)和保持元件前部(10’),其中所述保持元件中部(9’)在其前端具有截头椎体(19),所述截头椎体(19)的锥角(βKM)为30°至50°,并且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前部(10’)在其后端具有内锥体(20),所述内锥体(20)具有相同的锥角(βKF)并且以形状配合的方式配合在截头椎体(19)上。
CN201780054120.1A 2016-09-02 2017-09-01 具有穿透体的子弹 Active CN1097910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187018 2016-09-02
EP16187018.3 2016-09-02
PCT/EP2017/071973 WO2018042000A1 (de) 2016-09-02 2017-09-01 Geschoss mit penetra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1036A CN109791036A (zh) 2019-05-21
CN109791036B true CN109791036B (zh) 2021-11-16

Family

ID=56853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4120.1A Active CN109791036B (zh) 2016-09-02 2017-09-01 具有穿透体的子弹

Country Status (18)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0423B2 (zh)
EP (1) EP3507565B1 (zh)
CN (1) CN109791036B (zh)
AU (2) AU2017320928B2 (zh)
BR (1) BR112019004186B1 (zh)
CA (1) CA3035079A1 (zh)
DK (1) DK3507565T3 (zh)
ES (1) ES2933679T3 (zh)
FI (1) FI3507565T3 (zh)
HR (1) HRP20221423T1 (zh)
HU (1) HUE060908T2 (zh)
LT (1) LT3507565T (zh)
PL (1) PL3507565T3 (zh)
PT (1) PT3507565T (zh)
RS (1) RS63869B1 (zh)
SI (1) SI3507565T1 (zh)
WO (1) WO2018042000A1 (zh)
ZA (1) ZA2019013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26442A1 (de) * 2017-11-10 2019-05-16 Johann Fimbinger Geschoss für Schusswaffen
CN113916063A (zh) * 2020-07-07 2022-01-11 东莞梵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穿甲弹头及其制造方法
LV15696B (lv) * 2021-06-04 2023-03-20 Baltic Bullets, Sia Bruņsitēju lod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2287A (en) * 1970-10-28 1974-01-01 Staatsbedrijf Artillerie Inric Armor piercing bullet
US20160153757A1 (en) * 2014-04-30 2016-06-02 Joshua Mahnke Projectile with Enhanced Ballistic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79191A (en) 1986-06-23 1992-01-15 Royal Ordnance Plc Penetrator core projectile
FR2610715A1 (fr) * 1987-02-11 1988-08-12 Munitions Ste Fse Projectile perforant a noyau dur et guide ductile
NO891580L (no) 1988-05-24 1989-11-27 Oerlikon Buehrle Ag Prosjektilkjerne for et drivspeilprosjektil.
US5009166A (en) * 1989-07-31 1991-04-23 Olin Corporation Low cost penetrator projectile
SE508476C2 (sv) 1996-04-26 1998-10-12 Bofors Carl Gustaf Ab Finkaliberprojektil
TR200000524T2 (tr) 1997-08-26 2000-07-21 Sm Schweizerische Munitionsunternehmung Ag Sert bir nüve içeren gömlekli mermi
US6085661A (en) * 1997-10-06 2000-07-11 Olin Corporation Small caliber non-toxic penetrator projectile
DK1316774T3 (da) * 2001-11-28 2006-10-09 Rheinmetall Waffe Munition Projektiler med höj penetrations- og lateralvirkning med integreret sönderdelingsindretning
US20050183617A1 (en) * 2004-02-23 2005-08-25 Macdougall John Jacketed ammunition
US7150233B1 (en) * 2004-04-26 2006-12-19 Olin Corporation Jacketed boat-tail bullet
DE102004036148A1 (de) 2004-07-24 2006-02-16 Ruag Ammotec Gmbh Hartkerngeschoss mit Penetrator
US20070017409A1 (en) * 2005-06-20 2007-01-25 Alliant Techsystems Inc. Non-expanding modular bulle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2287A (en) * 1970-10-28 1974-01-01 Staatsbedrijf Artillerie Inric Armor piercing bullet
US20160153757A1 (en) * 2014-04-30 2016-06-02 Joshua Mahnke Projectile with Enhanced Ballistic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320928B2 (en) 2023-02-02
CA3035079A1 (en) 2018-03-08
LT3507565T (lt) 2022-12-27
US20190242680A1 (en) 2019-08-08
HUE060908T2 (hu) 2023-04-28
WO2018042000A1 (de) 2018-03-08
ES2933679T3 (es) 2023-02-13
US10890423B2 (en) 2021-01-12
BR112019004186B1 (pt) 2022-11-16
EP3507565A1 (de) 2019-07-10
HRP20221423T1 (hr) 2023-01-06
EP3507565B1 (de) 2022-10-26
AU2023200529A1 (en) 2023-03-02
DK3507565T3 (da) 2022-12-19
PL3507565T3 (pl) 2023-03-20
ZA201901373B (en) 2022-09-28
FI3507565T3 (fi) 2023-01-31
RS63869B1 (sr) 2023-01-31
PT3507565T (pt) 2022-12-20
AU2017320928A1 (en) 2019-03-21
BR112019004186A2 (pt) 2019-05-28
SI3507565T1 (sl) 2023-02-28
CN109791036A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65934B2 (en) Lead-free projectile
CA2485067C (en) Partial fragmentation and deformation bullets having an identical point of impact
US6182574B1 (en) Bullet
ES2550628T3 (es) Munición de núcleo de una pieza recubierto
US9797696B2 (en) Conic taper tip fracturing projectiles
CN109791036B (zh) 具有穿透体的子弹
KR102220828B1 (ko) 카트리지
US11802755B2 (en) Penetrator, use of a penetrator, and projectile
US11933588B2 (en) Projectile, in particular in the medium caliber range
US7520224B2 (en) Advanced armor-piercing projectile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US20160047638A1 (en) Material based impact reactive projectiles
US20170234664A1 (en) Fracturing and materials based impact reactive projectiles
CA2566450C (en) Lead-free projectile
JP2020536215A (ja) 増強性能弾薬
US20220390214A1 (en) Penetrator and use of a penetrator
GB2251480A (en) A sub-calibre sabot projectile
US9970739B2 (en) Projectile with reduced ricochet risk
US1223634A (en) Projectile.
US11940252B2 (en) Projectile for firearms
US20170299357A1 (en) Armor piercing projectile construction
US20230332875A1 (en) Penetrator, use of a penetrator, and projectile
RU2150077C1 (ru) Бронебойная пул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