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0911A - 一种能源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源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0911A
CN109780911A CN201910019208.0A CN201910019208A CN109780911A CN 109780911 A CN109780911 A CN 109780911A CN 201910019208 A CN201910019208 A CN 201910019208A CN 109780911 A CN109780911 A CN 109780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heat
exchanger rig
temperature equipment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192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192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80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源领域,公开了一种能源站,包括,能量存储站,能量吸收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能量,能量释放端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通过能量存储站将不同调温设备之间的能量进行统筹利用,将调温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量或者排放掉的能量存储起来,再将该部分能量输送给需要该能量的调温设备,将浪费的能源有效利用,有效解决了现有能源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能源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源站。
背景技术
一般的家庭环境中,会有多种家用电器,而多种类型的家用电器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且均涉及到热量的转换。比如,空调制冷的同时,会将在制冷端吸收的热量在室外侧散发掉;同样,冰箱制冷时也需要消耗电能或将热量散发掉。而另一方面,热水器需要将热水加热,会消耗电能来产生热能;冬天时,空调需要制热,也会将一部分冷量释放掉。有的需要热量,有的散发热量,有的需要制冷,有的散发冷量,因此,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站,提供了一种将不同调温设备之间的能量进行统筹利用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能源浪费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站,包括:
能量存储站,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能量,能量释放端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吸收端为一个或多个,每个所述能量吸收端独立设置;
所述能量释放端为一个或多个,每个所述能量释放端独立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吸收端为多个,多个所述能量吸收端的管路互相连通;和/或,
所述能量释放端为多个,多个所述能量释放端的管路互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吸收端和所述能量释放端的设置方式相同或者不相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存储站,还包括,
多个流量控制装置,多个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和能量释放端的管路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吸收端采用换热装置,所述能量释放端采用换热装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存储站,包括:
热量存储装置,所述热量存储装置的热量吸收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热量的第一调温设备的热量,所述热量存储装置的热量释放端用于向需要热量的第二调温设备释放热量;和/或,
冷量存储装置,所述冷量存储装置的冷量吸收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冷量的第三调温设备的冷量,所述冷量存储装置的冷量释放端用于向需要冷量的第四调温设备释放冷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存储站,包括,一个或多个蓄能堆,每个蓄能堆包括,
蓄能单元,用于存储能量;
吸收端换热装置,所述吸收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中;
释放端换热装置,所述释放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吸收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一换热盘管;所述释放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二换热盘管。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盘管在所述蓄能单元中交错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通过能量存储站将不同调温设备之间的能量进行统筹利用,将调温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量或者排放掉的能量存储起来,再将该部分能量输送给需要该能量的调温设备,将浪费的能源有效利用,有效解决了现有能源浪费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能量存储站;101、能量吸收端;1011、吸收端调温设备;102、能量释放端;1021、释放端调温设备;100、蓄能堆;110、蓄能单元;11、热量存储装置;111、热量吸收端;1111、第一调温设备;112、热量释放端;1121、第二调温设备;12、冷量存储装置;121、冷量吸收端;1211、第三调温设备;122、冷量释放端;1221、第四调温设备;13、流量控制装置;14、一组连通管路组;141、进液管;142、出液管;151、进液中转管路;152、出液中转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结构与另一个实体或结构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结构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的描述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本文中,调温设备指的是设备工作时能够带来自身或者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的设备,如,冰箱、空调器、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热水器、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冰柜。
结合图1至图7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站,包括,
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
能量存储站10的具体形式不限定,其主要功能是存储能量,其内具有能够储存能量的蓄能材料,并保证能量存储站10绝热保温即可。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一个绝热保温的箱体,其内填充蓄能材料。也可以是在地面上挖设的一个存储池,将存储池的内壁进行绝热保温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可以应用于单个家庭,也可以应用于一个小区或者社区。应用场景不同,调温设备的数量不同,能量存储站10的存储容量不同。如,在应用在单个家庭场景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10个。在应用在小区、甚至更大的社区中时,外接的调温设备的数量就很庞大,此时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量就需要很大。能源站在具体应用时,只要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存储的能量依据能量所体现出来的温度,可以分为热量和冷量,故,热量和冷量是相对的概念,依据设定的界限(如,温度界限)来划分即可。因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热量存储装置(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是冷量存储装置(冷量存储站)12。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是相对的概念,结构是相同的,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热量存储装置11的能量吸收端101即为热量吸收端11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热量的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能量释放端102即为热量释放端112,用于向需要热量的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如,第一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空调制冷时的空调室外机、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等。第二调温设备可以是热水器、制热空调、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等。
冷量存储装置12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冷量吸收端121(也即,热量释放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冷量的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冷量,能量释放端102为冷量释放端122(也即,热量吸收端),用于向需要冷量的第四调温设备1221释放冷量。如,第三调温设备可以是空调制热时的空调室外机,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等。第四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冰柜、制冷空调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热量存储装置11,以及,一个或多个冷量存储装置12。如图2所示,一种能源站,包括一个热量存储装置11和一个冷量存储装置12。具体设置个数及种类依据设置的应用场景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述的能量存储站10在不做特殊说明时,可以指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指冷量存储站12。当能量存储站10作热量存储站11时,能量吸收端101是热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102是热量释放端。当能量存储站10作冷量存储站12时,能量吸收端101是冷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102是冷量释放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可吸收一个或者同时吸收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也可以向一个或者同时向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因此,依据外接调温设备的数量以及能量存储站10自身的存储容积的实际情况,能量吸收端10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个数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1011(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能量,吸收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吸收端101采用换热装置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然后流动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能量存储站10内的储能材料将能量吸收端101的媒介的能量吸收并存储,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在流出至调温设备侧换热装置,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包括一个(如图5所示)或多个第一换热装置(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3所示,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并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连通管路组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多个外接调温设备同时向能量吸收端101进行能量输入的场景。通过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一换热装置的第出液管和进液管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一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转换至能量存储站10内。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一调温设备111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三调温设备121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吸收端101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6所示,多个能量吸收端1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吸收端101(多个第一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并可以向一个或多个能量吸收端101输送能量。
同理,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释放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释放端102采用换热装置与设备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在能量释放端102中吸收能量存储站10的蓄能材料中的能量,然后流动至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调温设备侧吸收流体媒介中的能量,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再流回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如图5所示)或多个第二换热装置(如图4所示),每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具体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独立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3所示,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第二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14,分别用于与外接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能量释放端102同时向多个外接调温设备进行能量输出的场景。通过在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然后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该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和进液管141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调温设备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二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能量存储站10内的能量释放给调温设备侧。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二调温设备112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释放端102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6所示,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和出液中转管路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由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释放能量,并可以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采用的换热装置,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换热盘管等。而且,换热装置嵌入能量存储站10的内部,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作用均为能量交换,在采用相同的换热方式时,两者的结构相同(如均采用换热装置),两者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本文中只是为了便于区分,进行了区分定义而已。而且,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结构相同。具体地,能量存储站10包括以下四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第一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即,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均独立设置。即,第一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用于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如图6所示,第二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由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构成)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由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构成)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即,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多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互相连通。即,第二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该多个能量吸收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互相连通,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该多个能量释放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互相连通,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多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多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一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多个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一个能量释放端102的多个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第三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具有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具有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
如图4所示,第四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每个换热装置各自的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构成的连通管路组14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每个换热装置各自的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构成的连通管路组14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第四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能量存储站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端1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
当然,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不相同。采用的具体的设置方式依据情况进行组合确定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分别设置在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上。流量控制装置具有调节流量的作用,包括动力作用和节流作用。其中,动力作用用于增加流量,节流作用用于减小流量。在利用流体媒介进行能量交换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可以为动力泵和电磁阀,或者,膨胀阀等。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分别通过管路(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与外部调温设备进行能量交换,即,一个调温设备与能量吸收端101(或能量释放端102)构成一个媒介循环管路,流量控制装置设置在每个调温设备相对应的媒介循环管路上即可。通过流量控制装置的设置,可以控制调节各自所在的媒介循环管路内的媒介的流量,可从零至最大流量之间进行调节,从而控制能量储存站10的能量的存储量或释放量。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能量吸收端101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以及能量释放端102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体的能量存储站10的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一个或多个蓄能堆100,每个蓄能堆100包括,
蓄能单元110,用于存储能量;
吸收端换热装置101,所述吸收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110中;
释放端换热装置102,所述释放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110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蓄能单元110可以采用现有的蓄能材料,如,熔盐,可以存储热量。熔盐的种类很多,如,陶瓷基体熔盐。再如,冰袋,可以存储冷量。蓄能单元的形状不限定,依据蓄能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来确定即可,如,采用熔盐时,蓄能单元采用钢性壳体,钢性壳体内封装熔盐,并在钢性壳体上形成凹槽,用于嵌设吸收端换热装置和释放端换热装置。
吸收端换热装置,即能量吸收端101,每个蓄能堆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吸收端换热装置。多个蓄能堆中的吸收端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连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
释放端换热装置,即能量释放端102,每个蓄能堆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释放端换热装置。多个蓄能堆中的释放端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连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
当然,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绝热保温的壳体,起到保温绝热作用,防止能量流失。
本实施例中,吸收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一换热盘管;释放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二换热盘管。采用盘管有利用增加与蓄热单元的换热面积,提高存储或释放的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在蓄能单元中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仅有一个蓄能堆100时,吸收端换热装置101和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连通管路采用前述的第一种至第四种能量存储站10的结构即可。
本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具有多个蓄能堆100时,每个蓄能堆100中的吸收端换热装置101和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连通管路采用如图5或图6所示的设置方式。并在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端再增加设置总进液管和总出液管,每个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的进液管(141或者151)连通至总进液管,每个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的出液管(142或152)连通至总出液管。同理,在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端也再增加设置总进液管和总出液管,每个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进液管(141或者151)连通至总进液管,每个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出液管(142或152)连通至总出液管。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能源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量存储站,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能量,能量释放端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端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的管路独立设置;
所述能量释放端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的管路独立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端为多个,多个所述能量吸收端的管路互相连通;和/或,
所述能量释放端为多个,多个所述能量释放端的管路互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端和所述能量释放端的设置方式相同或者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存储站,还包括,
多个流量控制装置,多个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和能量释放端的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端采用换热装置,所述能量释放端采用换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存储站,包括:
热量存储装置,所述热量存储装置的热量吸收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热量的第一调温设备的热量,所述热量存储装置的热量释放端用于向需要热量的第二调温设备释放热量;和/或,
冷量存储装置,所述冷量存储装置的冷量吸收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冷量的第三调温设备的冷量,所述冷量存储装置的冷量释放端用于向需要冷量的第四调温设备释放冷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存储站,包括,一个或多个蓄能堆,每个蓄能堆包括,
蓄能单元,用于存储能量;
吸收端换热装置,所述吸收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中;
释放端换热装置,所述释放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一换热盘管;
所述释放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二换热盘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盘管在所述蓄能单元中交错设置。
CN201910019208.0A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 Pending CN109780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9208.0A CN109780911A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9208.0A CN109780911A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0911A true CN109780911A (zh) 2019-05-21

Family

ID=66500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19208.0A Pending CN109780911A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8091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7166A (ja) * 2003-05-20 2004-12-09 Osaka Gas Co Ltd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を用いた蓄冷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
CN105588165A (zh) * 2015-07-31 2016-05-18 内蒙古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相变储能散热器
US20160177161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Ngk Insulators, Ltd. Chemical heat pump
CN106197112A (zh) * 2016-07-22 2016-12-07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9084395A (zh) * 2018-08-28 2018-12-25 天津大学 一种降低建筑能耗的运行方法及一体化建筑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7166A (ja) * 2003-05-20 2004-12-09 Osaka Gas Co Ltd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を用いた蓄冷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
US20160177161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Ngk Insulators, Ltd. Chemical heat pump
CN105588165A (zh) * 2015-07-31 2016-05-18 内蒙古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相变储能散热器
CN106197112A (zh) * 2016-07-22 2016-12-07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9084395A (zh) * 2018-08-28 2018-12-25 天津大学 一种降低建筑能耗的运行方法及一体化建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4460A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883057A (zh) 一种混水箱及其控制方法、能源站
CN109780911A (zh) 一种能源站
CN109757904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906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50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855227A (zh)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9764451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05A (zh)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9780905A (zh)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CN109855271A (zh) 一种包括备用储能站的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916211A (zh)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CN109764456A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945464A (zh)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CN109780909A (zh) 多家庭站之间共享热能的方法
CN109764558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40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899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915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80906A (zh) 一种中转换热器和能源站
CN109764563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62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87365A (zh)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电能的方法
CN109945530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452A (zh) 一种能源系统、加湿装置及能源系统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