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0905A -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0905A
CN109780905A CN201910018824.4A CN201910018824A CN109780905A CN 109780905 A CN109780905 A CN 109780905A CN 201910018824 A CN201910018824 A CN 201910018824A CN 109780905 A CN109780905 A CN 109780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heat
station
thermal energy
energy sto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188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80905B (zh
Inventor
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1882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80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80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量传输领域,公开了一种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家庭站与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热能;获取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热能;根据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确定出热能差值,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热能。通过对各个家庭站的热能传输情况进行监控,按照提前设定的每个家庭站的热能供给量统一调度,减少热能损耗、流失,兼顾多个家庭站的使用需求,提高热能总体利用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家庭环境中,会有多种家用电器,而多种类型的家用电器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且均涉及到热量的转换。比如,空调需要制冷,另一方面会将热量散发掉,同样,冰箱制冷时也需要消耗电能或将热量散发掉,另一方面,热水器需要将热水加热,需要消耗电能;冬天时,空调需要制热,也会将一部分冷量释放掉。有的需要热量,有的散发热量,有的需要冷量,有的散发冷量,而散发的热量和冷量均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因此,如何将电器散发的热量以及冷量进行统一调度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实现节能减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以解决如何将电器散发的热量以及冷量进行统一调度利用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家庭站与所述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热能;
获取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热能;
根据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确定出热能差值,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热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等于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各个家庭站各自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段为上周,或,上个月,或,上个季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比例关系相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的历史热能消耗量比例关系相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能包括正值和负值;所述第二热能包括正值和负值;当所述第一热能、第二热能为正值时,表示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量、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量;当所述第一热能、第二热能为负值时,表示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冷量、向能量存储站释放冷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当所述家庭站仅仅传输热量时,所述热能差值为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量与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量之间的差值,所述设定值为净热量设定值;
当所述家庭站仅仅传输冷量时,所述热能差值为从能量存储站接收冷量与向能量存储站释放冷量之间的差值,所述设定值为净冷量设定值;
当所述家庭站同时传输热量和冷量时,所述根据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确定出热能差值,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净热量;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净冷量;
根据净热量和净冷量确定出净热能差值,当所述净热能差值大于等于净热能差值设定值时,确定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净热量和净冷量确定出净热能差值,包括:
根据所述净热量和所述净冷量的加权和,确定出所述净热能差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热量的权重为第一权重,净冷量的权重为第二权重,第一权重小于等于第二权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热能,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冷媒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出所述第一热能的正负。
所述获取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热能,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冷媒温度;
根据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出所述第二热能的正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对各个家庭站的热能传输情况进行监控,按照提前设定的每个家庭站的供给量统一调度,减少热能损耗、流失,兼顾多个家庭站的使用需求,提高热能总体利用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文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文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被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实际上第一元素也能够被称为第二元素,反之亦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结构、装置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的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
本文中,调温设备指的是设备工作时能够带来自身或者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的设备,如,冰箱、空调器、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热水器、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冰柜。
能量存储站10的具体形式不限定,其主要功能是存储能量,其内具有能够储存能量的蓄能材料,并保证能量存储站10绝热保温即可。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一个绝热保温的箱体,其内填充蓄能材料。也可以是在地面上挖设的一个存储池,将存储池的内壁进行绝热保温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可以应用于单个家庭,也可以应用于一个小区或者社区。应用场景不同,调温设备的数量不同,能量存储站10的存储容量不同。如,在应用在单个家庭场景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10个。在应用在小区、甚至更大的社区中时,外接的调温设备的数量就很庞大,此时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量就需要很大。能量存储站在具有应用时,只要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存储的能量依据能量所体现出来的温度,可以分为热量和冷量,即热能。故,热量和冷量是相对的概念,依据设定的界限(如,温度界限)来划分即可。因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热量存储装置(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是冷量存储装置(冷量存储站)12。
热量存储装置11的能量吸收端101即为热量吸收端11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热量的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能量释放端102即为热量释放端112,用于向需要热量的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如,第一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空调制冷时的空调室外机、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等。第二调温设备可以是热水器、制热空调、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等。
冷量存储装置12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冷量吸收端121(也即,热量释放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冷量的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冷量,能量释放端102为冷量释放端122(也即,热量吸收端),用于向需要冷量的第四调温设备1221释放冷量。如,第三调温设备可以是空调制热时的空调室外机,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等。第四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冰柜、制冷空调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热量存储装置11,以及,一个或多个冷量存储装置12。具体设置个数及种类依据设置的应用场景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述的能量存储站10在不做特殊说明时,可以指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指冷量存储站12。当能量存储站10作热量存储站11时,能量吸收端101是热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102是热量释放端。当能量存储站10作冷量存储站12时,能量吸收端101是冷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102是冷量释放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可吸收一个或者同时吸收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也可以向一个或者同时向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因此,依据外接调温设备的实际情况,能量吸收端10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个数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1011(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能量,吸收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吸收端101采用换热装置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然后流动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能量存储站10内的储能材料将能量吸收端101的媒介的能量吸收并存储,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在流出至调温设备侧换热装置,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包括一个(如图5所示)或多个第一换热装置(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3所示,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并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连通管路组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多个外接调温设备同时向能量吸收端101进行能量输入的场景。通过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一换热装置的第出液管和进液管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一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转换至能量存储站10内。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一调温设备111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三调温设备121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吸收端101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6所示,多个能量吸收端1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吸收端101(多个第一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并可以向一个或多个能量吸收端101输送能量。
同理,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释放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释放端102采用换热装置与设备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在能量释放端102中吸收能量存储站10的蓄能材料中的能量,然后流动至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调温设备侧吸收流体媒介中的能量,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再流回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如图5所示)或多个第二换热装置(如图4所示),每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具体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独立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3所示,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第二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14,分别用于与外接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能量释放端102同时向多个外接调温设备进行能量输出的场景。通过在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然后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该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和进液管141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调温设备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二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能量存储站10内的能量释放给调温设备侧。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二调温设备112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释放端102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6所示,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和出液中转管路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由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释放能量,并可以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采用的换热装置,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结构相同。具体地,能量存储站10包括以下四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第一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即,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均独立设置。即,第一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用于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如图6所示,第二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由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构成)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由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构成)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即,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多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互相连通。即,第二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该多个能量吸收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互相连通,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该多个能量释放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互相连通,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多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多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一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多个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一个能量释放端102的多个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第三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具有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具有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
如图4所示,第四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每个换热装置各自的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构成的连通管路组14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每个换热装置各自的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构成的连通管路组14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第四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能量存储站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端1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
当然,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不相同。采用的具体的设置方式依据情况进行组合确定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分别设置在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上。流量控制装置具有调节流量的作用,包括动力作用和节流作用。其中,动力作用用于增加流量,节流作用用于减小流量。在利用流体媒介进行能量交换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可以为动力泵和电磁阀,或者,膨胀阀等。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分别通过管路(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与外部调温设备进行能量交换,即,一个调温设备与能量吸收端101(或能量释放端102)构成一个媒介循环管路,流量控制装置设置在每个调温设备相对应的媒介循环管路上即可。通过流量控制装置的设置,可以控制调节各自所在的媒介循环管路内的媒介的流量,可从零至最大流量之间进行调节,从而控制能量储存站10的能量的存储量或释放量。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能量吸收端101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以及能量释放端102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体的能量存储站10的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一个或多个蓄能堆100,每个蓄能堆100包括,
蓄能单元110,用于存储能量;
吸收端换热装置101,所述吸收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110中;
释放端换热装置102,所述释放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110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蓄能单元110可以采用现有的蓄能材料,如,熔盐,可以存储热量。熔盐的种类很多,如,陶瓷基体熔盐。再如,冰袋,可以存储冷量。蓄能单元的形状不限定,依据蓄能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来确定即可,如,采用熔盐时,蓄能单元采用钢性壳体,钢性壳体内封装熔盐,并在钢性壳体上形成凹槽,用于嵌设吸收端换热装置和释放端换热装置。
吸收端换热装置,即能量吸收端101,每个蓄能堆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吸收端换热装置。多个蓄能堆中的吸收端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连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
释放端换热装置,即能量释放端102,每个蓄能堆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释放端换热装置。多个蓄能堆中的释放端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连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
当然,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绝热保温的壳体,起到保温绝热作用,防止能量流失。
本实施例中,吸收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一换热盘管;释放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二换热盘管。采用盘管有利用增加与蓄热单元的换热面积,提高存储或释放的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在蓄能单元中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仅有一个蓄能堆100时,吸收端换热装置101和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连通管路采用前述的第一种至第四种能量存储站10的结构即可。
本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具有多个蓄能堆100时,每个蓄能堆100中的吸收端换热装置101和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连通管路采用如图5或图6所示的设置方式。并在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端再增加设置总进液管和总出液管,每个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的进液管(141或者151)连通至总进液管,每个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的出液管(142或152)连通至总出液管。同理,在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端也再增加设置总进液管和总出液管,每个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进液管(141或者151)连通至总进液管,每个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出液管(142或152)连通至总出液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家庭站指的是应用于单个家庭的能量存储站10。如图2所示,家庭站包括一个热量存储装置11和一个冷量存储装置12。本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指的是应用于一个小区或者社区的能量存储站,在该小区或社区里的多个家庭站共享该能量存储站的热能,包括热量和冷量。
各个家庭站分别与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
其中,连通方式可以多种,例如,家庭站的热量释放端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热量吸收端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释放端连通,同样的,家庭站的冷量释放端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冷量吸收端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释放端连通;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家庭站的热量存储装置和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存储装置直接进行热交换;家庭站的冷量存储装置和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存储装置直接进行热交换。又例如,家庭站的第一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第二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释放端连通,同样的,家庭站的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第四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释放端连通;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家庭站的第一调温设备、第二调温设备直接和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家庭站的第三调温设备、第四调温设备直接和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每个连通管路上均设置有流量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家庭站与能量存储站之间的热能传输。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具体地,在热量存储装置与调温设备之间、冷量存储装置与调温设备之间、以及家庭站的热量存储装置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存储装置之间、家庭站的冷量存储装置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存储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中转换热器,对第一中转换热器两端的热能转换起中转作用。
具体地,第一中转换热器20,包括:
吸热端201,用于吸收能量存储站10或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热能;
放热端202,用于向能量存储站10或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释放热能。
在实际应用时,调温设备的数量不定,可以为一个,也可能为两个,甚至更多个;而能量存储站10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放热端202也为一个或多个,实现一路转多路,多路转一路,或者多路转多路,能够方便调节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而且通路控制方便,依据实际情况,可导通其中部分通路进行能量交换即可。而且,还能够简化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之间的连通管路,方便管路的布局,降低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调温设备,能量存储站10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调温设备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调温设备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能量存储站供给冷量。当吸热端201连通至调温设备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向能量存储站10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能量存储站10向调温设备供给冷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吸热端201,用于吸收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也即放冷量端(释放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释放端112(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或者,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的冷量吸收端12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此时,吸热端201可以理解为释放冷量端201,流体媒介吸收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热量(吸收热量,即释放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
同理,放热端202,用于向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也即吸收冷量端(吸收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吸收端111(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的冷量释放端122(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向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释放热量(释放热量,即吸收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
即,在将中转换热器应用至冷量存储装置时,中转换热器20中热量的传递的逆过程即为冷量传递,也即,吸热即释放冷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吸热端201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蒸发器或者换热盘管等。放热端202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冷凝器,或者,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个数,以及,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外接连通管路组的设置,依据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确定即可。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吸热端201包括一个(如图8、图9和图13所示)或多个(参见图11的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第三换热装置,每个第三换热装置均具有进液管211和出液管21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21),通过两个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利用流体媒介将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热量传递至吸热端201。也即,每个第三换热装置独立地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再如,如图10、图12所示,吸热端201为一个第三换热装置,并在第三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21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212。一个进液管211和一个出液管22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21,构成多个独立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独立连通管路组分别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第三换热装置连通。
在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能够多个吸热端均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即可。例如,如图11所示,多个吸热端2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进液管21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221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出液管21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同理,放热端202为一个或多个时,每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设置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放热端202为多个时,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互相连通,连通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中,依据吸热端201和换热端202的管路的设置方式,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8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Ⅰ,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9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10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Ⅲ,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一路。
如图11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Ⅴ,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相互连通由一组连通管组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相互连通,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12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Ⅳ,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多路。
如图13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Ⅵ,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一路。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六种,其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结构可以互换,也可以任意组合。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确定适配的中转换热器的结构即可。另外,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为多组时,个数不限定,依据所需接入的能源存储站10或者调温设备的个数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可以单独设置,如,采用板式换热器时,两者相对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换热面积最大化;当采用换热盘管时,使两者的盘管部分相互交错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有效换热。或者,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设计为一体。设置方式不限定,只要实现,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能够进行热传递即可。如图8至图13所示,均为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采用不接触式的相对设置的换热装置结构,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不限于附图所给出的结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中转换热器20,还包括,吸热阀门231,串联设置在吸热端201的管路上;和/或,放热阀门232,串联设置在放热端202的管路上。设置阀门的目的是控制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打开或关闭。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吸热端201(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吸热阀门231,在每个放热端202(一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放热阀门232。通过对各阀门的控制,分别实现对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和吸热端201的各连通管路的开合控制,调节能量的传递,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控制能源存储站10向部分调温设备进行能量释放,也可以控制部分调温设备箱能源存储站10存储能量。
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中转换热器,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
吸热端301,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
放热端302,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能量存储站10;和,
单向导热装置31,吸热端301和放热端302设置在单向导热装置31的两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通过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可以在能量存储站向释放端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时,为调温设备提供精准的能量。另外,还适用于当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不能按设定的方向进行能量传输的情况。一般进行热传递时,只能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如果热量存储站内的温度本身高于调温设备输出的媒介温度,而此时,热量存储站还有许多供热量存储的容量,则此时无法对热量存储站按设定方向进行热量储存,反而会造成热量存储站的热量流失,起到相反的作用。热量存储站进行热量释放时,也是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该第二中转换热器30,利用单向导热装置31对从调温设备导向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媒介温度,以及从热量(冷量)存储站导向设备的媒介温度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使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按设定方向正常的进行热量传递。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是在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基础上,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了单向导热装置31。因此,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收端301和放热端302的结构设置,以及所起的作用均与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相同,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依据如图8至图13所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一中转换热器Ⅵ结构,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即可依次得到吸热端和放热端对应一致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如图14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如图15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Ⅵ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Ⅵ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单向导热装置31实现将吸热端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具体可以采用冷媒换热器或者半导体温度调节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包括蒸发器311、压缩机(图未示)、冷凝器312和膨胀阀(图未示),四者连接构成换热回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蒸发器311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冷凝器312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包括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的第一端换热器和第二端的第二端换热器,以及供电装置。供电装置用于为半导体制冷片提供电能。通过控制供电电流的方向,可使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产热和产冷的两种模式下进行切换。例如,在正向电流下,第一端为冷端,第二端为热端;切换电流方向后,第一端切换为热端,第二端切换为冷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第一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第二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一端换热器为热端(或者冷端)和第二端换热器为冷端(或者热端)即可。
当需要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在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之间不能按设定方向进行热传递时,启动单向导热装置31,将吸热端301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302,再由放热端302将热量传递至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一种能量存储站,包括,
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以及,
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二中转换热器2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24上。
即,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5所示,第一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一中转换热器2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该第一种能量存储站中,除了采用图9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外,还可以采用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多路转多路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如图16所示,第二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该第二种能量存储站中,除了采用图10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图7所示)外,还可以采用第二中转换热器Ⅰ、第二中转换热器Ⅲ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Ⅳ,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多路转多路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第三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部分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另一部分调温设备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如图18所示,第四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且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一中转换热器20接入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第二中转换热器3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该第四种能量存储站中,除了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外,均可以采用其其他五种第一中转换热器和第二中转换热器,依据实际应用时的能源存储站10的个数、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进行设置布局即可。
上述第一种至第四种的能量存储站不限于图13至图18中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依据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结构,以及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选择具有适配的吸热端和放热端的中转换热器即可。
针对第四种能量存储站,还包括,切换装置,切换装置设置在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与连接管路24并联连接的连接接口处,用于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具体地,所述切换装置为控制阀门组,包括两个阀门,进液控制阀门161和回液控制阀门161,通过在封堵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并联管路的第一状态和封堵连接管路24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实现切换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
在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切换装置的控制端控制连接;当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30连通。
具体地,通过检测能量存储站10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通过判断第一媒介温度与第二媒介温度的关系,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是否可以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例如,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释放端调温设备1201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如图9所示),并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与热量存储站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并联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设定的热交换方向为由热量存储站11向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供热,实现该设定热交换方向的前提是,热量存储站11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大于第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因此,当第一媒介温度小于第二媒介温度时,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就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此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热量存储站11与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连通。依次类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一调温设备1111(吸收端调温设备)之间的切换的控制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中,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的中转换热器(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的个数不限于图5,或图16至图17中的一个,也可以接入多个。如,能量存储站应用在家庭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有限,接入一个中转换热器即可。当能量存储站应用在小区、社区等大型场景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庞大时,而且,所需储存的能量也很多,因此,可将调温设备进行分组(如,一个家庭内的为一组),也可设置多个能量存储站10,每组调温设备通过一个中转换热器与能量存储站10进行能量交换,也可以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进行能量交换,此时,接入多个中转换热器。依据具体情况确定即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热能;
获取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热能;
根据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确定出热能差值,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能量。
所述热能差值表征家庭站实际消耗的热能,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表式家庭站实际消耗的热能超过了设定值,此时,停止家庭站与能量存储站之间的热能传输。能量存储站继续与实际消耗热能没有达到设定值的家庭站进行热能传输。也即,提前设置每个家庭站可使用的热能设定值,按照该热能设定值对家庭站的热能进行分配。
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对各个家庭站的热能传输情况进行监控,按照提前设定的每个家庭站的供给量统一调度,减少热能损耗、流失,兼顾多个家庭站的使用需求,提高热能总体利用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每个家庭站所对应的设定值可以不同,例如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等于于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各个家庭站各自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段为上周,或,上个月,或,上个季度。
按照存入多少,使用多少的原则进行能量分配。
又例如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热能比例关系相同。按照各个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存入能量的比例进行分配。例如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的历史热能消耗量比例关系相同,按照各个家庭站历史消耗量的比例进行分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兼顾多个家庭站的使用需求,按照存入能量存储站的热能比例或者历史热能消耗比例进行分配,提高热能总体利用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具体地,传输热能包括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能和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能两个方面。对应的,第一热能包括正值和负值;第二热能也包括正值和负值;当第一热能、第二热能为正值时,表示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量、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量;当第一热能、第二热能为负值时,表示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冷量、向能量存储站释放冷量。
具体地,所述获取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热能,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冷媒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出所述第一热能的正负。
根据第一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例如室温或者常温25℃)确定出第一热能是热量还是冷量,即,当第一冷媒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表征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量,第一热能为正;当第一冷媒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表征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冷量,第一热能为负。
所述获取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热能,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冷媒温度;
根据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出所述第二热能的正负。
根据第二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例如室温或者常温25℃)确定出第二热能是热量还是冷量,即,当第二冷媒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表征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量,第二热能为正;当第二冷媒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表征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冷量,第二热能为负。
进一步地,当家庭站仅仅传输热量时,所述热能差值为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量与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量之间的差值,所述设定值为净热量设定值;
当所述家庭站仅传输冷量时,所述热能差值为从能量存储站接收冷量与向能量存储站释放冷量之间的差值,所述设定值为净冷量设定值;
当所述家庭站同时传输热量和冷量时,所述根据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确定出热能差值,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净热量;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净冷量;
根据净热量和净冷量确定出净热能差值,当所述净热能差值大于等于净热能差值设定值时,确定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具体地,根据所述净热量和所述净冷量的加权和,确定出所述净热能差值。净热量的权重为第一权重,净冷量的权重为第二权重,第一权重小于等于第二权重。
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净冷量的权重比净热量的权重大,在计算家庭站吸收的冷量和热量时,重视家庭站吸收的冷量,也即,若对热量和冷量收费,则冷量比热量贵。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所述家庭站与所述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热能;
获取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热能;
根据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确定出热能差值,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热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等于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各个家庭站各自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为上周,或,上个月,或,上个季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比例关系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的历史热能消耗量比例关系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能包括正值和负值;所述第二热能包括正值和负值;当所述第一热能、第二热能为正值时,表示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量、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量;当所述第一热能、第二热能为负值时,表示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冷量、向能量存储站释放冷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家庭站仅仅传输热量时,所述热能差值为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热量与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热量之间的差值,所述设定值为净热量设定值;
当所述家庭站仅仅传输冷量时,所述热能差值为从能量存储站接收冷量与向能量存储站释放冷量之间的差值,所述设定值为净冷量设定值;
当所述家庭站同时传输热量和冷量时,所述根据第一热能与第二热能确定出热能差值,当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时,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净热量;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净冷量;
根据净热量和净冷量确定出净热能差值,当所述净热能差值大于等于净热能差值设定值时,确定所述热能差值大于等于设定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净热量和净冷量确定出净热能差值,包括:
根据所述净热量和所述净冷量的加权和,确定出所述净热能差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净热量的权重为第一权重,净冷量的权重为第二权重,第一权重小于等于第二权重。
10.根据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的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热能,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从能量存储站接收的第一冷媒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出所述第一热能的正负。
所述获取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热能,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站向能量存储站释放的第二冷媒温度;
根据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出所述第二热能的正负。
CN201910018824.4A 2019-01-09 2019-01-09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Active CN1097809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8824.4A CN109780905B (zh) 2019-01-09 2019-01-09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8824.4A CN109780905B (zh) 2019-01-09 2019-01-09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0905A true CN109780905A (zh) 2019-05-21
CN109780905B CN109780905B (zh) 2020-12-25

Family

ID=66500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18824.4A Active CN109780905B (zh) 2019-01-09 2019-01-09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8090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448A (zh) * 2012-06-29 2012-11-21 苟仲武 建筑物中节能减排能量综合利用系统
CN103190050A (zh) * 2010-08-26 2013-07-03 特雷法罗公司 用于热能存储模块的智能式电子接口以及用于存储的热能和热能存储容量交易的方法
CN103398627B (zh) * 2013-08-19 2014-12-10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与综合利用系统
CN104485692A (zh) * 2014-12-02 2015-04-01 常州大学 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能量调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186583A (zh) * 2015-10-22 2015-12-23 东北大学 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能量路由器及其能量调度方法
CN106197112A (zh) * 2016-07-22 2016-12-07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6786753A (zh) * 2016-12-29 2017-05-31 上海博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多用户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的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7894099A (zh) * 2017-11-03 2018-04-10 周超宇 共享热水物联网模式及运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0050A (zh) * 2010-08-26 2013-07-03 特雷法罗公司 用于热能存储模块的智能式电子接口以及用于存储的热能和热能存储容量交易的方法
CN102788448A (zh) * 2012-06-29 2012-11-21 苟仲武 建筑物中节能减排能量综合利用系统
CN103398627B (zh) * 2013-08-19 2014-12-10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与综合利用系统
CN104485692A (zh) * 2014-12-02 2015-04-01 常州大学 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能量调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186583A (zh) * 2015-10-22 2015-12-23 东北大学 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能量路由器及其能量调度方法
CN106197112A (zh) * 2016-07-22 2016-12-07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6786753A (zh) * 2016-12-29 2017-05-31 上海博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多用户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的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7894099A (zh) * 2017-11-03 2018-04-10 周超宇 共享热水物联网模式及运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0905B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4460A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757904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906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883057A (zh) 一种混水箱及其控制方法、能源站
CN109855227A (zh)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9764550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451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80905A (zh)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CN109764505A (zh)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9945464A (zh)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CN109916211A (zh)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CN109780909A (zh) 多家庭站之间共享热能的方法
CN109787365A (zh)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电能的方法
CN109861399A (zh) 多家庭站之间共享电能的方法
CN109757915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899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945530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40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456A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764563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909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46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58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62A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452A (zh) 一种能源系统、加湿装置及能源系统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25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Applicant after: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