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40A - 乒乓球球拍 - Google Patents

乒乓球球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40A
CN1097640A CN93108669A CN93108669A CN1097640A CN 1097640 A CN1097640 A CN 1097640A CN 93108669 A CN93108669 A CN 93108669A CN 93108669 A CN93108669 A CN 93108669A CN 1097640 A CN1097640 A CN 1097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heroid
section
sides
handle
g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08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93108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6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olf Clu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涉及体育器械,特别是涉及乒乓运动的 新式乒乓球球拍,目的为了加强球拍之功能。本发明 由以下部位所构成:手柄之结构依次为:椭球体(1), 中间细柄(2),椭圆柱体(3),重心调节装置(4);同时 在手柄两侧的底板上有一左侧凹肩(5)和右侧凹肩 (6)。本发明之优点是:灵活多变,迅速有力。

Description

本发明为涉及体育器械,特别是涉及乒乓运动的新式乒乓球球拍,目的为了加强球拍之功能,使手上的力量与灵巧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的乒乓球拍,公认存在着下列问题:
一、直拍
1、攻削手法变化太大,二者难以兼顾,能攻者不能守,善守者不善攻。
2、反手攻球拍形不能调节到位,攻球动作受身体阻碍,也不能利用腕力作提拉。因此两面攻者寥若晨星,几乎后继无人。
3、中远台缺乏攻击力,一旦与横拍选手进入中远台相持,便只有抬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二、横拍
台内球不易起板,正手近台攻球缺乏力量,正、反手不能推挡,中路追身球穷于应付,正、反手不能高位削球等等。
那么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即其所以然何在呢?主要是现有乒乓球拍及其相应的握法违背了人类使用力量的一些共同的规律。兹举其重要者例述如下:
1、要发挥某种力量(指力、腕力、臂力、挥臂力等等)必要求手作成与之相应的形状,始能充分发挥之。反之,当手既已作成了某种形状,就规定了它只能发挥某种力量与灵巧了。
2、力量能得以充分发挥者,还必须是暴发的,而关于暴发力的原则是:在未发力之前,手指、手腕、手臂乃至整个身体都必须是极度放松的,只有作到了极度的放松,才能作到突然的暴发。
3、力量,必须通过手上一定的传力点或传力部位,始能准确的、全部的传递出去。
4、在直拍握法中,拇指与食指之间距离的大小,与指力的发挥成正比,而与腕子灵活性的发挥成反比。即距离大时指力大,腕子灵活性小,距离小时指力小,腕子灵活性大。
5、在直拍握法中,当拇指与食指之间距离适中(不大不小)时,钳形的大小与腕力的发挥成正比,而与挥臂力的发挥成反比。即钳形大时腕力大,挥臂力小,钳形小时腕力小,挥臂力大。
6、在横拍握法中,拇指、食指进入拍面的深浅,与力量的发挥成正比,而与手指、手腕灵活性的发挥成反比。即进入深时(深握)力量大,灵活性小;进入浅时(浅握)力量小,灵活性大。
以上规律因篇幅问题不作详细解释。
由第一条规律可知:手指所作成的形状即握法必须是多种多样的才能发挥各种不同的力量以适应各种不同击球的需要。
由第二条规律可知:握拍必须是轻松的,不能因为了握住球拍而付出无谓的握力。
由第三条规律可知:要发挥某种力量,必要求手上与之相应的传力点或传力部位与球拍相接触。
由第四条规律可知: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必须是可调的,欲大则大,欲小则小。
由第五条规律可知:钳形的大小必须是可调的,想伸就伸,想缩就缩。
由第六条规律可知:拇指、食指进入拍面的深浅必须是可调的,要深就深,要浅就浅。
如上所述,可知现有球拍所存在着的具体问题如下:
一、直拍
1、不灵活
正手攻球时拇指下压板,食指翘起,反手攻球时食指下压板,拇指翘起,但其握法并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是拇指、食指在拍板的两肩上翘撬板而已。因此对拍形的调节有限,食指不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把拍形调节到反手击球时所需要的倾斜角度,致使腕子、胳臂需要扭曲着以辅助调节拍形,处于不自然状态,因而击球动作走样。这是反手球之所以受身体阻碍,之所以打不好的主要原因。
握法不能随意变化,因拍板是被拇指、食指、中指用力夹住的,由于拍板太薄,故须时时用力,处处谨慎,不敢稍有懈怠。于是各指好自为之,不敢动,不敢变,无异于作茧自缚,自投罗网,其结果是除了自身握法所固有的一点灵活性外,其它手上所存在着的灵活性全部弃如敝履,丧失殆尽。
手柄太粗,充填于虎口之中,没有活动的余地。球拍只能以拍柄为轴左右翘动,不敢越雷池一步,进退维谷,如系囹圄。
球拍的重心位置过于靠前,挥拍时手指稍稍放松,球拍便会坠落,于是各指一齐努力,将球拍紧紧抓住,耿耿于“手”,无时或释。
如上述:过薄的底板,单调的握法,太粗的手柄,靠前的重心是造成现有直拍缺乏灵活性的主要原因。
2、无力量:
首先,直拍不能有效地发挥暴发力,违背了上述第二条规律,因为球拍只是被拇指、食指、中指所夹持,既无屏障,亦无阻拦,挥臂时极易出手。因此手指必须为防止球拍脱手而小心提防,刻不容缓,处于枕戈待旦,高度戒备状态。既浪费了力量,又使得暴发力的原则遭到破坏,因为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是不会突然收缩暴发的,故直拍击球只有轻、重之分而没有明显的缓、急;放松、暴发之别。
再者,由于握拍法是固定不变的,违背了上述第一、四、五三条规律,不能随所需力量之不同而适度改变握法,其结果是或者力有不逮,或者过犹不及,不能得心应手,从心所欲。
例如:不论采用哪一种握拍法,或深握,或浅握,或中钳形、大钳形、小钳形,或日本式等等,都只能较充分地发挥某一种力量,不能兼顾其它。比如中钳形只适于发挥腕力,只能打近台快攻,离台后便缺乏攻击力,回击到对方的球已是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至于日本式的小钳形握法,由于食指扣住拍柄,球拍不会脱手,所以在中远台能比较充分地发挥挥臂力,但近台却缺乏力量,因为近台需要抖腕击球,而小钳形握拍法却是无论如何也抖不起来的。
其次,由于握法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手指与拍面的接触点也是固定不变的,故而存在着力量与灵巧的浪费问题。因为姑且不论这些接触点是否是较好或理想的传力点,即令也是枉然,因为这些点是被迫选择的,而拇指、食指、中指上的传力点或传力部位绝不仅此数点而已。
例如:中钳形握法,食指、中指只能从侧面对球拍起作用,而其正面即指肚一侧无所致其用。特别是反手击球时,拇指翘起,指肚部位悬空,其扣拍力量被迫放弃,而失去了拇指力量的握拍是乏力的,不可想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侈谈什么打好反手球便只能是纸上谈“乒”,槐安一梦了。
二、横拍
1、不灵活
如果采用握拳式一把攥住拍柄,则球拍不能转动,死拍一块。于是拇指、食指伸入拍面,借以调节拍形(球拍倾斜的角度)。但拇指、食指既已进入拍面,则拍板便只能在虎口之间作幅度不大的变化,与前者相较,相去无几,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拇指、食指一旦进入拍面,便与拍柄无缘,只有剩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即小鱼际肌一起攥住拍柄,且须紧紧攥住,因而球拍只能以拍柄为轴稍稍转动于虎口之间,无异于藩蓠之鷃、尺泽之鲵。
球拍的重心位置过于靠前,各指必须时时用力才能抓住球拍,这一点与上述直拍之问题完全相同,只不过更胜一筹罢了。
2、无力量
拇指、食指进入拍面,便失去了相互钳持之力,中指素来与拇指、食指共“患难”,一旦被弃,便孤指难鸣,力不从心了。因此横拍实际上只有半个手柄,只是被无名指、小指和手掌即小鱼际肌无力的握持着,而雄劲有力的拇指、食指、中指已被束之高阁,英雄无用武之地。
要知道,直拍仅仅凭借着拇指、食指、中指的力量,便可以与横拍相互对峙了,而横拍虽貌似五指持拍,但实际上只有无名指、小指和小鱼际肌在默默耕耘。由此看来,当今的所谓直拍与横拍,只不过是同室操戈,只不过是前三项:拇指、食指、中指与后三项:无名指、小指、小鱼际肌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皇位之争罢了。
再者,由于拇指、食指已是空中楼阁,因此想要时时改变握法不仅困难,且无必要。这样横拍犹如直拍一样,违背了上述使用力量的第一、二、六    三条规律;由于缺乏手指的力量与灵巧,所以台内球不易起板,近台正手攻球缺乏力量,中路追身球难于应付;又由于拍形变化有限,所以正、反手不能推挡,正、反手不能高位削球等等。总之,各种问题莫不由此而生者。而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使力量与灵巧兼收并蓄,面面俱到,便只能是水中捞月,求马唐肆。
综如上述,可见不论直拍或横拍,想要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握拍法去适应各种不同打法的需要是不可能的。要作到万能,必须首先作到万变才行,舍此之外别无它途。
本发明即为解决上述现有乒乓球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设计者。本发明由以下部位所构成:
一、直拍
手柄之下部(以拍面一方为下,下同)为一大体上的(因有一部分进入拍板,被拍板所分开,且被分开的两侧可以是不对称的,故云大体)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因与上方的中间细柄(2)连接时没有准确的分界线,有一部分与之相重合或被其所覆盖,故将或重合或覆盖部分算作中间细柄部分),通过该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中心的横向(与拍面相平行)纵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上方是直线,其它为大部分之椭圆线,其竖向(与拍面相垂直)纵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上方是直线,一侧或两侧为向外凸出的对称或不对称的曲线(可以是部分之椭圆线)(图3(1)、图9(1)、图11(1)、图13(1))或总体上向外凸出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各种任意线条(如一侧或两侧的顶端为一段直线,向下为向外凸出的曲线,向上或直接或以一段曲线与上方直线即中间细柄(2)相连接等等)(图4(1)(1a)、图11(1)(1a)、图13(1)(1a)、图15(1)(1a))所构成,通过该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中心的横断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图5(11))或由一半或两半个(底板的前、后两方--以右手执拍为例,正手击球的一面为前,反之为后)对称或不对的向外凸出的任意曲线(可以是部分之椭圆线)(图10(11)、图12(11)、图14(11)或总体上向外凸出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各种任意线条(如或前或后或前、后顶部为一段直线,两侧为向外凸出的任意曲线等等)(图12(11)(1a)、图14(11)(11a)、图16(11)(11a)所构成,其长短直径(前、后顶部各为直线的一段除外)向上、下两方逐渐缩小,向下则与横向纵剖面的椭圆形的底部相吻合,向上则与中间细柄(2)相连接。通过该中间细柄(2)中心的横断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其它任意形状,但其长、短直径明显的小于椭球体(1)横断面的长、短直径,因与椭球体(1)和椭圆柱体(3)相连接,故其长、短直径向上、下两方逐渐增大,直至与椭球体(1)和椭圆柱体(3)相吻合,因此通过其中心的纵剖面(或横向或竖向)的轮廓形状为上、下是直线,横、竖两侧除与部分椭球体(1)连接部分外,基本上为向内凹进的弧线或其它各种任意线条或任意组合线条,(图7(2)、图8(2)),该中间细柄(2)的上方与一椭圆柱体(3)相连接,通过该椭圆柱体(3)中心的横断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其它各种任意形状,椭圆柱体(3)不一定为直棍形,或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者均可。椭圆柱体(3)的上方配有重心调节装置(4),即配有重金属薄片(如金、银、铜、铁、锡等等)以适度调节球拍重心所在之位置者。
球拍的两肩即椭球体(1)的两侧底板各有一向内凹进的左侧凹肩(5)和右侧凹肩(6)(以右手执拍为例,下同),两侧凹肩是不对称的,其形状也不尽相同。左侧凹肩(5)以不妨碍拇指由纵向改为横向即从侧面对椭球体(1)用力为度,稍大或稍小一点影响不大。右侧凹肩(6)以不妨碍食指、中指和左侧的拇指一起从侧面抱持椭球体(1)为度,小一点或大一点均可,甚至没有凹陷亦可。因为没有凹陷,充其量只是当采用反手握法时所能调节到的拍形略小几度而已。然而所能调节到的角度对于反手攻球所需要的拍形角度已经是足够甚至绰绰有余了。
二、横拍
现在的横拍和直拍,在形状上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横拍柄长,直拍柄短,横拍两面贴胶,直拍一面贴胶--如今直拍横打,也已经两面贴胶了。由此看来,现在的乒乓球拍实际上并无横拍、直拍之分,所谓直拍,只不过是简单的将横拍直握罢了。
本发明作为横拍使用,与当今所谓的直拍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即上述直拍在主要特征即椭球体(1)不变的前提下,将次要特征(左、右侧凹肩(5)、(6)、中间细柄(2))稍予修葺便可以作为横拍使用了。其方案如下:
1、将左侧凹肩(5)与右侧凹肩(6)作成对称的形状,并将椭球体(3)稍稍加长,使整体长度与现有横拍的整体长度相略即可(图略)。
2、将上述修葺后的横拍再减去中间细柄(2),即将椭球体(1)直接与加长后的椭圆柱体(3)相连接(连接处的形状不拘)即可。(图17、图18、图19、图20)。
如上述,可见本发明的横拍只不过是在直拍的基础上减去一项特征即中间细柄(2)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发明的横拍只是将本发明的直拍简化,犹如现在的横拍、直拍一样,但不是将横拍直握,而是将直拍横握了。
有趣的是,现在的横拍出之于欧洲,亚洲人拿过来将横拍直握,而如今新式的直拍出之于亚洲,欧洲人可以领回去将直拍横握了。
另外,本发明在新式横拍的手柄上作了一项改进,即将椭球体(3)的后半段作成横断面呈十字形的棱柱体(图21(3a)、图22(3a)、图23(3a)),其目的是为了使之卡入小鱼际肌的肌肉内以增加握柄之力量。
本发明各部位的功能及其他使用方法如下:
一、直拍
本发明作为直拍使用,则依旧主要为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虎口所操持。所不同者,今非昔比,各个部位已从旧式直拍的枷锁之中挣扎出来,欢欣雀跃,载歌载舞。
本发明的各个部位:椭球体(1)、中间细柄(2)、椭圆柱体(3)、重心调节装置(4)以及左、右侧凹肩(5、6)虽然各司其职,但却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配合默契,相辅相成。由于拇指第二指节(以带指甲的一节为第一节,上同)及根部将中间细柄(2)轻轻压,套于虎口之中,其上方又以较粗的椭圆柱体(3)为屏障,因此球拍已无出手之虑。于是没有负担的拇指、食指、中指便可在一定范围之内迅速的自由活动,形成许许多多虽小有差异而又功效不同的握法。当钳形回收,中指套于椭球体(1)的下端时,球拍更无出手之虞,于是拇指、食指、中指(套住椭球体时仍可左右移动)又可在一定范围之内自由活动,又形成依然是小有差异而又实味不同的多种多样的握法。与前者相加,已经是不计其数了。
本发明反手握法的特征是:拇指由纵向对拍柄用力改为横向对拍柄用力,即拇指指肚从椭球体(1)的旁侧或上方向右旋转90度,横向直对椭球体(1)并压于其侧面凸出的弧肚上,此时中指、食指也以其正面抱持椭球体(1),而中间细柄(2)则顺势向前移动至食指的第三指节上,已然不为虎口所束缚,此时各手指已处于反手击球所需要的自然、轻松的状态,球拍横对球台,拍柄甚至向下倾斜,因此球拍更无出手之患,且拇指从侧面下压椭球体(1),可将球拍的倾斜角度调到超出需要的范围,达到与台面平行甚至后倾的角度,已经比横拍更斜、比横拍更横了。
当然,反手握法也并非必须将拇指由纵向改为横向直对椭球体(1)而不可。在采用其它握法时也有可以将拍形适度调节而进行反手击球者,因此反手击球时的握法也仍然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将上述正手、反手所有各种不同的握法悉数相加,已经是难以统计了。即使是冠以千变万化的头衔亦不为过。
如上所述,球拍既无出手之虞,握法就能变纪莫测,而各指(拇指、食指、中指)不仅能从侧面扣拍,亦能从正面效力。上下翻飞,海阔天空。至于什么攻守的结合;暴发力的发挥;拇指、食指之间的距离;钳形的伸缩等等已然不在话下,在瞬息万变的多种多样的握法面前已经是不值一提了。
重心调节装置(4)是实施本发明各项功能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当重心调节到理想的位置,既无头重脚轻之虞,亦无脚沉头飘之虑时,各个部位始能无后顾之忧,随心所欲地迅速变化以充分施展其自身之能量。
正因为握法千变万化,本发明尚有许多玄之又玄的奥妙之处不能一一尽述。使用者当慢慢品味,细细琢磨,一旦升堂入室,跨越众妙之门,便可以游刃有余,出神入化了。
二、横拍
本发明作为横拍使用,已然更朝换代,而目全非:被废黜了的拇指、食指、中指理登皇位,重新主球拍之沉浮:由于拍柄深入拍面,拇指、食指便可以将椭球体(1)紧紧夹住,正因为夹住了拍柄,拇指、食指方可以自由移动:由深到浅,由浅到深,或快或慢,或急或缓;又由于椭球体的两侧各有一空隙带(左、右侧凹肩(5)、(6),因此当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旋转椭球体(1)时不再为拍板所阻拦,而是可以作360度全旋;再者,由于椭球体(1)可以供拇指、食指、中指自由驰骋:或夹或抱、或兜或推、或捏或套,如鱼似水,如影随身;特别是重心调节装置(4)使得球拍不再单纯的以拍柄为轴转动于虎口之间,而是可以以椭球体(1)为轴,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多方位翩翩起舞,恰似直拍一样,同样是上下翻飞,海阔天空;同样是千变万化,无边无际;同样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样是游刃有余,出神入化了。
综如上述,本发明已不再局限于解决现有球拍的诸多问题的范畴之内,而是乒乓涅槃,在旧式球拍脱胎换骨的熊熊烈火之中获得了新生。
于是我们看到:由一种到多种,由不变到万变,由蝉翼到千钧,由阴霾到光明--我们终于迎来了乒乓新世界里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
附图1、3、5为新式乒乓球直拍的主视、侧视、仰视示例图。图中:(10)球拍底板(1)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2)中间细柄(3)椭圆柱体(4)重心调节装置(5)左侧凹肩(6)右侧凹肩(7)覆盖物(海绵、胶粒等)形状图。
附图2、4、6为部分椭球体(1)前、后两侧的顶部为小平面者(1a)的主视、侧视、仰视示例图。
附图7、8为中间细柄(2)与椭球体(1)和椭圆柱体(3)的任意连接方式示例图。
附图9、10;11、12;13、14;15、16为底板前、后两侧为不对称型部分椭球体(1)的侧视、仰视示例图。
附图17、18、19、20为乒乓球横拍的主视、侧视示例图。
附图21、22为横拍拍柄的后半段呈十字形棱柱体(3a)的主视、侧视示例图。
附图23为图21中的十字形棱柱形(3a)的横剖面示例图。
本发明的大小即其整体的长度、宽度与现有球拍大致相同,各个部位既可以是粘接的,也可以是一体的、连接处应圆滑过渡,不留痕迹,整个手柄的表面可以作成凹凸相间、纵横交错的各种纹络,左、右侧凹肩((5)、(6))、中间细柄(2)以不妨碍拇指、食指、中指从侧面抱持椭球体(1)为度,不宜过深或过细,重心调节装置(4)只是适应加重手柄上端之重量以达到适度调节球拍重心所在位置为目的,对于调节器的材料、大小、形状、厚薄、重量等不限,对于增减调节器的方式方法亦不拘,或外露型(直接加于手柄顶端)、或内藏型(镶于手柄之内)皆可,增减方式以螺丝拧紧为主,其它如粘接、吸附等等亦可。本发明所用材料不拘,对准确度、数据以及比例之差异要求不高,可以稍有出入,并当因人而异,付诸生产,则应有大小型号之不同。

Claims (5)

1、一种乒乓球球拍,其特征在于:手柄之下部(以拍面一方为下,下同)为一大体上的(因有一部分进入拍板,被拍板所分开,且被分开的两侧可以是不对称的,故云大体)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通过该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中心的横向(与拍面相平行)纵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上方是直线,其它为大部分之椭圆线,其竖向(与拍面相垂直)纵剖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上方是直线,一侧或两侧为向外凸出的对称或不对称的曲线(可以是部分之椭圆线)(图3(1)、图9(1)、图11(1)、图13(1))或总体上向外凸出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各种任意线条(如一侧或两侧的顶端为一段直线,向下为向外凸出的曲线,向上或直接或以一段曲线与上方直线即中间细柄(2)相连接等等)(图4(1)(1a)、图11(1)(1a)、图13(1)(1a)、图15(1)(1a))所构成,通过该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中心的横断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图5(11))或由一半或两半个(底板的前、后两方--以右手执直拍为例,正手击球的一面为前,反之为后)对称或不对称的向外凸出的任意曲线(可以是部分之椭圆线)(图10(11)、图12(11)、图14(11))或总体上向外凸出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各种任意线条(如或前或后或前、后顶部为一段直线,两侧为向外凸出的任意曲线等等)(图12(11)(11a)、图14(11)(11a)、图16(11)(11a))所构成,其长短直径(前、后顶部各为直线的一段除外)向上、下两方逐渐缩小,向下则与横向纵剖面的椭圆形的底部相吻合,向上则与中间细柄(2)相连接。通过该中间细柄(2)中心的横断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其它任意形状,其长、短直径明显的小于椭球体(1)横断面的长、短直径,通过该中间细柄(2)中心的纵剖面(或横向或竖向)的轮廓形状为上、下是直线,横、竖两侧除与部分椭球体(1)连接部分外,基本上为向内凹进的弧线或其它各种任意线条或任意组合线条(图1(2)、图7(2)、图8(2)、图9(2)、图11(2)),该中间细柄的上方与一椭圆柱体(3)相连接,通过该椭圆柱体(3)中心的横断面的轮廓形状为一椭圆或其它各种任意形状,椭圆柱体(3)不一定为直棍形,或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者均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球拍,其特征在于:球拍的两肩即椭球体或部分椭球体(1)的两侧底板各有一向内凹进的左侧凹肩(5)和右侧凹肩(6),(以右手执直拍为例,拇指一侧为左,食指一侧为右)直拍两侧的凹肩是不对称的,其形状也不尽相同(图1(5)、(6)),横拍两侧的凹肩则基本上是对称的,相同的(图19(5)(6))。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乒乓球球拍,其特征在于:用之于横拍,可以将中间细柄(2)省略,即椭球体或部分之椭球体(1)直接与加长了的椭圆柱体(3)相连接(图19)。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乒乓球球拍,其特征在于:加长后的椭圆柱体(3)的后半段为断面呈十字形的棱柱体(图21(3a)、图22(3a)、图23(3a))。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乒乓球球拍,其特征在于:手柄的上端即顶部安有重心调节装置(4)。
CN93108669A 1993-07-21 1993-07-21 乒乓球球拍 Pending CN10976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3108669A CN1097640A (zh) 1993-07-21 1993-07-21 乒乓球球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3108669A CN1097640A (zh) 1993-07-21 1993-07-21 乒乓球球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40A true CN1097640A (zh) 1995-01-25

Family

ID=4987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08669A Pending CN1097640A (zh) 1993-07-21 1993-07-21 乒乓球球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6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27813A1 (zh) * 2010-04-16 2011-10-20 Chen Hsu Ming 桌球拍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27813A1 (zh) * 2010-04-16 2011-10-20 Chen Hsu Ming 桌球拍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3548B1 (en) Isometric exercise mouth tool
JP2010536468A (ja) 突起部を備えたシェークハンド型卓球ラケット
JP4431735B2 (ja) 投球練習具
US5069454A (en) Hand accessory
KR100817249B1 (ko) 이면 타법이 가능한 펜 홀더형 탁구 라켓
CN1056089C (zh) 乒乓球球拍
CN1097640A (zh) 乒乓球球拍
CN1112028A (zh) 乒乓球球拍
CN1094324A (zh) 乒乓球直拍
CN204106991U (zh) 一种乒乓球直拍横打新型球拍
CN200966888Y (zh) 一种直握乒乓球拍
CN2276817Y (zh) 乒乓球球拍
JP2603604B2 (ja) グリップ
CN206777759U (zh) 一种外伸横杠斜柄乒乓球拍
CN2668182Y (zh) 立体环柄乒乓球拍
CN212439943U (zh) 一种手指环扣钳握直拍横打乒乓球拍
CN2584244Y (zh) 枪柄式乒乓球横拍
CN218280472U (zh) 一种直握乒乓球拍
KR20070078759A (ko) 블레이드와 그립이 예각으로 비틀어진 양면 탁구라켓
RU2782827C2 (ru) Способ тренировки мышц лица и тренажер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2801138Y (zh) 一种用于手把上的按摩套
CN104307150A (zh) 一种乒乓球直拍横打新型球拍
CN2211299Y (zh) 直横全能乓乓球拍
CN2215330Y (zh) 乒乓球拍
JP3248096B2 (ja) スティックアレ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