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1342B -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1342B
CN109761342B CN201910152527.9A CN201910152527A CN109761342B CN 109761342 B CN109761342 B CN 109761342B CN 201910152527 A CN201910152527 A CN 201910152527A CN 109761342 B CN109761342 B CN 1097613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bubble generator
ultra
water
microorg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25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61342A (zh
Inventor
武学军
杨保斌
宗林成
王晓华
梁旭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iers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iers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iers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iers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525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613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61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1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61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1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体净化领域,提供了一种水体净化设备,其包括底部设有进口、顶部设有出口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顶部且位于出口上方的竖管,可升降地套设在所述竖管上的微生物室和设于所述微生物室外且与所述微生物室隔开的气室,所述微生物室内放置有微生物,所述气室的一侧通过第一通气软管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气室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连通,用于为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供气。本发明利用超微米气泡与微生物相结合,微生物制剂能够搭载在超微米气泡上在水中扩散、混合,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水质,而且微生物室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自主调节高度。

Description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河湖等水体的水体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河湖治理的通用技术是曝气结合微生物,传统曝气方式气泡较大,气泡在水中停留时间短,曝气不充分,充入水中的氧气很难与微生物结合被微生物所利用吸收,不利于微生物发挥有效作用和迅速繁殖。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体净化设备,利用超微米气泡与微生物相结合,微生物制剂能够搭载在超微米气泡上在水中扩散、混合,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而且微生物室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自主调节高度。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体净化设备,其包括底部设有进口、顶部设有出口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顶部且位于出口上方的竖管,可升降地套设在所述竖管上的微生物室和设于所述微生物室外且与所述微生物室隔开的气室,所述微生物室内放置有微生物,所述气室的一侧通过第一通气软管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气室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连通,用于为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供气。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超微气泡释放器,所述超微气泡释放器包括围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顶部外周的敞口套筒和延伸进所述敞口套筒内并固定支撑在所述敞口套筒开口处的喇叭形套筒,所述喇叭形套筒由下至上开口由小变大,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侧壁周向分布有第一通孔;
所述竖管的底端与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下端开口处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下端开口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出口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容纳所述微生物室和气室的锥台形外壳,所述锥台形外壳的侧壁与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侧壁倾斜方向一致。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锥台形外壳的顶部盖设有上盖,所述上盖设有顶壁和沿所述顶壁的周向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通孔。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室围设在所述微生物室的外围,所述微生物室的上下两端分布有第三通孔,所述微生物室的外围侧壁将所述微生物室和气室隔开。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室内形成密闭空间,所述第一通气软管从所述气室的顶部与所述密闭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通气软管从所述气室的底部与所述密闭空间连通。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竖管为上下连通的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软管穿过所述竖管并向上延伸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第二通气软管穿过所述竖管并向下延伸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连通。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盖设有供所述竖管穿过的第四通孔,所述竖管与所述第四通孔处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底部设有支架,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还设有电源模块和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的遥控模块,所述遥控模块用于与外部遥控设备信号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包括进气口和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水体净化设备设于水体中,所述竖管的上端位于水体外。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体净化设备,其包括底部设有进口、顶部设有出口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顶部且位于出口上方的竖管,可升降地套设在所述竖管上的微生物室和设于所述微生物室外且与所述微生物室隔开的气室,所述微生物室内放置有微生物,所述气室的一侧通过第一通气软管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气室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连通,通过外界大气为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供气,产生超微气泡从出口排出并向上移动与微生物室中的微生物结合,微生物制剂能够搭载在超微米气泡上在水中扩散、混合,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水质。
而且,微生物室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自主调节高度,具体地,当超微气泡发生器工作时,其进口处吸气,使得气室排空,重量减轻从而带动微生物室沿竖管上浮,有利于微生物扩散,当超微气泡发生器停止工作时,进口处向外吸气产生吸力从进口处吸水进入气室,重量增加从而带动微生物室沿竖管下沉;有利于保持微生物的活性。
超微气泡发生器所产生的大量超微米气泡在不影响水域环境和水中植物的情况下,去除浮游性藻类、恶臭等污染,依靠向水中供氧改善修复各种水域环境;产生的超微米气泡使水分子的分子团变得更小,超微米气泡中的氧更容易溶入水分子团的间隙中,同时氧分子打破了水的界面,更容易溶入水中,溶解氧和超微米气泡促进了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并使浮游性藻类死亡,以微小浮游物质的形态附着在气泡上,浮到水面形成泡沫,使水底的微生物层同超微细气泡结合,一同上浮,不是以疏浚的方式打捞淤泥,完全不破坏水底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水体净化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轴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水体净化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上盖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上盖的仰视图;
图中:1:超微气泡发生器;2:超微气泡释放器;21:敞口套筒;22:喇叭形套筒;23:锥台形外壳;3:微生物室;4:气室;5:竖管;6:上盖;61:支撑筋;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结合图1-6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体净化设备,用于设置在江河湖等水域,可针对封闭型湖泊、开放型水湾、河流等多种地形进行灵活水处理,如图1-3所示,其包括底部设有进口、顶部设有出口的超微气泡发生器1,超微气泡发生器1是一种将水与气体混合的设备,经调节后,可以将水与气体(氧气、空气、或臭氧)充分混合,气泡直径可以达到0.1mm左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效率大大提高。
本实施例还包括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顶部且位于出口上方的竖管5,竖管5可以通过支撑件安装在出口上方,为了使得竖管5不影响出口排出的超微气泡,竖管5与出口之间留有间距。
本实施例还包括可升降地套设在所述竖管5上的微生物室3和设于所述微生物室3外且与所述微生物室3隔开的气室4,所述微生物室3内放置有微生物,所述气室4的一侧通过第一通气软管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气室4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进口连通,用于从外界大气为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进口供气,进入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水与气体经过超微气泡发生器1时充分混合,同时由超微气泡发生器1将大气泡打散成均匀的超微气泡,形成溶气水;溶气水中的超微气泡从出口排出并向上移动与微生物室3中的微生物结合,微生物制剂能够搭载在超微米气泡上在水中扩散、混合,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质。微生物室3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自主调节高度,即微生物室3可以沿竖管5上下移动,第一通气软管和第二通气软管应留有足够余量,以保证微生物室3上下移动时不会受到阻碍。
具体地,当超微气泡发生器1工作时,其进口处吸气,对气室4产生吸力使得气室4中存储的水沿第二通气软管从进口处排出,实现气室4排空,微生物室3与气室4的整体重量减轻,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气室4与微生物室3一起沿竖管5上浮,便于使得微生物室3处于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空间,有利于微生物扩散,当超微气泡发生器1停止工作时,进口处向外产生瞬时吸力从进口处吸水进入气室4,气室4中充满水使得整体重量增加从而带动微生物室3沿竖管5下沉,微生物室3能够实现自动升降,操作便捷,当超微气泡发生器1下次再次工作时,重复上述过程;竖管5对微生物室3与气室4的上下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通过设置微生物室3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自主调节高度,便于在冬季寒冷的水域超微气泡发生器1停止工作时,微生物室3能够下沉进入冰面以下特定距离,由于越往水下温度越高,从而便于保持微生物的活性。
超微气泡发生器1所产生的大量超微米气泡在不影响水域环境和水中植物的情况下,去除浮游性藻类、恶臭等污染,依靠向水中供氧改善修复各种水域环境;产生的超微米气泡使水分子的分子团变得更小,超微米气泡中的氧更容易溶入水分子团的间隙中,同时氧分子打破了水的界面,更容易溶入水中,溶解氧和超微米气泡促进了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并使浮游性藻类死亡,以微小浮游物质的形态附着在气泡上,浮到水面形成泡沫,使水底的微生物层同超微细气泡结合,一同上浮,不是以疏浚的方式打捞淤泥,完全不破坏水底生态环境。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超微气泡释放器2,所述超微气泡释放器2包括围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顶部外周的敞口套筒21和延伸进所述敞口套筒21内并固定支撑在所述敞口套筒21开口处的喇叭形套筒22,敞口套筒21的底部与超微气泡发生器1顶部外周固定连接,所述喇叭形套筒22由下至上开口由小变大,所述喇叭形套筒22的侧壁周向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敞口套筒21内与喇叭形套筒22外形成的空间为溶气水的聚集空间,大量超微气泡均匀分布在该空间内,并从喇叭形套筒22的整个侧面周向向上排出,可以有效的增大超微气泡的作用面积,超微气泡从第一通孔向微生物室3移动;
所述竖管5的底端与所述喇叭形套筒22的下端开口处固定连接,形成类似倒放的伞状,通过喇叭形套筒22的下端开口对竖管5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竖管5可以与喇叭形套筒22的下端开口过盈配合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喇叭形套筒22的下端开口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出口之间留有间隙,溶气水从出口排出,避免堵塞出口;所述喇叭形套筒22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容纳所述微生物室3和气室4的锥台形外壳23,所述锥台形外壳23的侧壁与所述喇叭形套筒22的侧壁倾斜方向一致,即喇叭形套筒22与锥台形外壳23对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圆锥状结构,当然,喇叭形套筒22与锥台形外壳23也可以为一体圆锥状结构,作用相当于倍增器,在一体圆锥状结构位于敞口套筒21内的侧壁设置第一通孔,同样能够达到既有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锥台形外壳23的顶部盖设有上盖6,用于将微生物室3和气室4与外界隔离,同时阻挡杂质、垃圾等进入,如图4-6所示,所述上盖6设有顶壁和沿所述顶壁的周向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通孔,通过第二通孔可以向水体中有效释放溶气水,上盖6的侧壁底部可以设有卡扣,锥台形外壳23的顶部周向可以设有卡槽,通过卡扣与卡槽扣合,实现上盖6稳固地扣合在锥台形外壳23上。上盖6的顶壁内表面设有支撑筋61,以增加上盖6的强度。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气室4围设在所述微生物室3的外围,例如,微生物室3为圆柱形,气室4为位于圆柱形外周的圆环形,所述微生物室3的上下两端均分布有第三通孔,便于超微气泡从下端的第三通孔进入微生物室3,并将携带微生物的超微气泡从上端的第三通孔排出,微生物室3的外围侧壁作为气室4的内周侧壁,使得微生物室3与气室4结构紧凑、连接可靠,所述微生物室3的外围侧壁将所述微生物室3和气室4隔开,形成分别独立的空间。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室4内形成密闭空间,所述第一通气软管从所述气室4的顶部与所述密闭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通气软管从所述气室4的底部与所述密闭空间连通。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竖管5为上下连通的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软管穿过所述竖管5并向上延伸与外界大气连通,从而对第一通气软管的上端起到固定作用,当然,为了简化,第一通气软管也可以绑设在竖管5上而不穿过竖管5,所述第二通气软管穿过所述竖管5并向下延伸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进口连通,同理,第二通气软管也可以绑设在竖管5上而不穿过竖管5。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盖6设有供所述竖管5穿过的第四通孔,所述竖管5与所述第四通孔处密封连接,例如通过密封垫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底部设有支架7,避免超微气泡发生器1直接与水底的淤泥接触,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还设有用于为其供电的电源模块和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的遥控模块,所述遥控模块用于与外部遥控设备信号连接,外部遥控设备可以发送信号给遥控模块,远程控制超微气泡发生器1开闭。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进口包括进气口和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出口连通,例如,在超微气泡发生器1中设有进水管路,进水管路的侧壁设有通孔作为进气口,进水管路的底部作为进水口,进水管路的上端出口作为超微气泡发生器1的出口;在需要净化水体时,需要将所述水体净化设备设于水体中,设备的主体部分均位于水面以下,所述竖管5的上端位于水体外,以便于为第一通气软管供气,也便于作为水体净化设备所在位置的标识。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利用超微米气泡与微生物相结合,微生物制剂能够搭载在超微米气泡上在水中扩散、混合,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水质,而且微生物室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自主调节高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设有进口、顶部设有出口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顶部且位于出口上方的竖管,可升降地套设在所述竖管上的微生物室和设于所述微生物室外且与所述微生物室隔开的气室,所述微生物室内放置有微生物,所述气室的一侧通过第一通气软管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气室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连通,用于为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供气;
所述气室内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微生物室的上下两端分布有第三通孔;
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包括进气口和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通气软管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水体净化设备设于水体中,所述竖管的上端位于水体外;
所述第一通气软管从所述气室的顶部与所述密闭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超微气泡释放器,所述超微气泡释放器包括围设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顶部外周的敞口套筒和延伸进所述敞口套筒内并固定支撑在所述敞口套筒开口处的喇叭形套筒,所述喇叭形套筒由下至上开口由小变大,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侧壁周向分布有第一通孔;
所述竖管的底端与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下端开口处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下端开口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出口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容纳所述微生物室和气室的锥台形外壳,所述锥台形外壳的侧壁与所述喇叭形套筒的侧壁倾斜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台形外壳的顶部盖设有上盖,所述上盖设有顶壁和沿所述顶壁的周向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围设在所述微生物室的外围,所述微生物室的外围侧壁将所述微生物室和气室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软管从所述气室的底部与所述密闭空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为上下连通的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软管穿过所述竖管并向上延伸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第二通气软管穿过所述竖管并向下延伸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进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有供所述竖管穿过的第四通孔,所述竖管与所述第四通孔处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底部设有支架,所述超微气泡发生器还设有电源模块和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的遥控模块,所述遥控模块用于与外部遥控设备信号连接。
CN201910152527.9A 2019-02-28 2019-02-28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Active CN1097613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52527.9A CN109761342B (zh) 2019-02-28 2019-02-28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52527.9A CN109761342B (zh) 2019-02-28 2019-02-28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1342A CN109761342A (zh) 2019-05-17
CN109761342B true CN109761342B (zh) 2024-05-07

Family

ID=66457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2527.9A Active CN109761342B (zh) 2019-02-28 2019-02-28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6134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2714A (en) * 1983-11-16 1985-06-11 Walker Process Corporation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JPH07275884A (ja) * 1994-04-12 1995-10-24 Kaiyo Kogyo Kk 大容量深水曝気装置
CN1948182A (zh) * 2005-10-14 2007-04-18 隆润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滤床及微生物填料
CN201031181Y (zh) * 2007-01-19 2008-03-05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污水生物处理可升降人工植物浮床
CN101139120A (zh) * 2007-08-14 2008-03-12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方法
CN101676226A (zh) * 2008-09-16 2010-03-24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三维水体循环增氧净化装置及方法
KR20100009141U (ko) * 2010-08-27 2010-09-17 대웅이엔에스 (주) 기포확산유도판이 구비된 여과병용 다기능 소결소재 미세기포 발생장치
CN205088000U (zh) * 2015-11-10 2016-03-16 李璐 一种潜水生物塔反应器
CN209797563U (zh) * 2019-02-28 2019-12-17 北京爱尔斯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2714A (en) * 1983-11-16 1985-06-11 Walker Process Corporation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JPH07275884A (ja) * 1994-04-12 1995-10-24 Kaiyo Kogyo Kk 大容量深水曝気装置
CN1948182A (zh) * 2005-10-14 2007-04-18 隆润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滤床及微生物填料
CN201031181Y (zh) * 2007-01-19 2008-03-05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污水生物处理可升降人工植物浮床
CN101139120A (zh) * 2007-08-14 2008-03-12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方法
CN101676226A (zh) * 2008-09-16 2010-03-24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三维水体循环增氧净化装置及方法
KR20100009141U (ko) * 2010-08-27 2010-09-17 대웅이엔에스 (주) 기포확산유도판이 구비된 여과병용 다기능 소결소재 미세기포 발생장치
CN205088000U (zh) * 2015-11-10 2016-03-16 李璐 一种潜水生物塔反应器
CN209797563U (zh) * 2019-02-28 2019-12-17 北京爱尔斯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1342A (zh) 2019-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284403C (en) Device for agitating a liquid in a reactor and for injecting a gas into this liquid
CN102342259B (zh) 一种露天高位虾池的水循环处理系统
EP2870112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iological sewage treatment
CN211946444U (zh) 一种连续流间歇曝气流化床耦合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
CN209797563U (zh)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KR100583052B1 (ko) 포기용량과 산기기능이 개선된 수중포기기
CN202766353U (zh) 一种曝气装置
KR101081520B1 (ko) 저수지 심층 혐기화방지 물순환장치
CN109761342B (zh) 一种水体净化设备
JP2568417B2 (ja) 貯水池等の深層曝気装置
AU2019101636A4 (en)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CN201722206U (zh) 一种新型深层分流式外循环生物膜反应器
WO2016035079A1 (en) Airlift oxygenating system
US10683221B2 (en) Gas injection and recyc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1428904A (zh) 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
CN210683530U (zh) 一种一体式污水处理系统
CN113526666A (zh) 一种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设备
CN112850899A (zh) 垂直分区的缺氧好氧沉淀一体式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搅拌曝气一体化装置
CN201021442Y (zh) 水射环流膜生物反应装置
JP2009148753A (ja) スカム除去装置
CN212051022U (zh) 一种废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JP5560343B2 (ja) メタン発酵処理装置
CN101381171A (zh) 悬浮式扬水曝气器装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CN219031918U (zh) 多向射流混合处理装置
CN214653944U (zh) 垂直分区的缺氧好氧沉淀一体式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搅拌曝气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