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56925B -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56925B
CN109756925B CN201710746367.1A CN201710746367A CN109756925B CN 109756925 B CN109756925 B CN 109756925B CN 201710746367 A CN201710746367 A CN 201710746367A CN 109756925 B CN109756925 B CN 1097569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data packet
terminal
interfa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463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56925A (zh
Inventor
刘菁
韩立锋
王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4636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5692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02259 priority patent/WO2019042228A1/zh
Priority to EP18849990.9A priority patent/EP3668266B1/en
Publication of CN109756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6925A/zh
Priority to US16/802,155 priority patent/US20200196384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56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6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8Upper layer protocols
    • H04W80/10Upper layer protocols adapted for application session management, e.g.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的基站,其中,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与终端对等的RRC层和对等的PDCP层;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分别与中继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以及对等的PHY层。应用包含该控制面协议层的基站,终端的RRC层和PDCP层信息无需在中继解析,降低了中继实现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relay)通过对发送给基站或从基站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转发和放大,扩展了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可以增大终端处于信号覆盖边缘时的信噪比,从而改善了数据传输的质量。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无线通信系统制定的规范版本10中,终端与中继之间为空中接口,中继与基站之间为中继接口。空中接口和中继接口使用相同的频率,通过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来进行数据传输。
在控制协议层中,空中接口之间具有对等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层。在用户面协议层中,在空中接口上终端和中继之间为所述终端的不同业务建立不同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在中继接口上,中继和基站之间为所述终端不同业务建立不同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tunneling protocol,GTP)隧道,其中,空中接口上的DRB和中继接口上的GTP隧道是一一对应的。对下行传输而言,由基站执行中继接口上不同的GTP隧道到中继接口上不同DRB上的映射。对上行传输而言,由中继执行中继接口上不同的GTP隧道到中继接口上不同DRB上的映射。
随着LTE系统向至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过渡,如何实现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过中继的数据传输有待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基站,通信系统,实现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中继进行数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继,包括:控制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中继和终端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终端对等的RRC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中继和基站之间接口上的与所述基站对等的NGAP层,对等的RRC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应用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继和核心网设备之间相当于在NGAP层直接连通,可以提高中继和核心网设备之间通信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用于从所述中继与所述终端之间接口上对等的RRC层获取上行RRC消息,并根据所述上行RRC消息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对等的NGAP层生成上行NGAP消息,并将所述上行NGAP消息承载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对等的RRC层发送给所述基站。
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选设计中,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中继用于从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对等的NGAP层获取下行NGAP消息,其中,所述下行NGAP消息承载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对等的RRC层上;所述中继还用于根据所述下行NGAP消息,在所述中继与所述终端之间接口上对等的RRC层生成下行RRC消息发送给终端。
应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和第二种可选设计的方案,中继与基站之间NGAP消息承载在RRC层上,可以减少在中继接口上建立的SCTP连接,节省了SCTP连接的开销。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在上行传输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继从所述中继与所述终端之间接口上对等的RRC层获取上行RRC消息;
所述中继根据所述上行RRC消息,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对等的NGAP层生成上行NGAP消息;
所述中继将所述上行NGAP消息承载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对等的RRC层发送给所述基站。
应用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案,中继和核心网设备之间相当于在NGAP层直接连通,可以提高中继和核心网设备之间通信效率,并且在上行传输中,中继与基站之间NGAP消息承载在RRC层上,可以减少在中继接口上建立的SCTP连接,节省了SCTP连接的开销。
基于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在下行传输中,
所述中继从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对等的NGAP层获取下行NGAP消息,其中,所述下行NGAP消息承载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对等的RRC层上;
所述中继根据所述下行NGAP消息,在所述中继与所述终端之间接口上对等的RRC层生成下行RRC消息发送给终端。
应用本设计的方案,在下行传输中,中继与基站之间NGAP消息承载在RRC层上,可以减少在中继接口上建立的SCTP连接,节省了SCTP连接的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中继,包括用户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中继和终端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终端对等的SDAP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与所述基站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和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会话的标识的至少一项;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服务质量流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会话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
应用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案,中继和基站之间无需建立GTP隧道,可以降低GTP隧道的资源开销。
基于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它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属于所述终端的所述下行数据包。
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描述了适配层各个可能功能,来提高中继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在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的接口的DRB上接收上行数据包;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发送给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和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会话的标识的至少一项。
应用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案,中继和基站之间无需建立GTP隧道,可以降低GTP隧道的资源开销。
基于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还包括以下一种操作:
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下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服务质量流标识,识别出下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会话标识,识别出下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
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
基于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所述中继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方式:
所述中继根据获取的服务质量流标识和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上;
所述中继根据下行传输中的服务质量流标识和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将所述服务质量流标识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
所述中继根据获取的服务质量流标识和DSCP的映射关系,将QoS flow id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中打上DSCP的标签,并送入上行数据包过滤模板中进行过滤,从而将所述QoSflow id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对应DRB上,其中,所述映射关系是所述中继的网管系统配置并发送给所述中继。
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描述了适配层所具有的各个功能,来提高中继的通信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控制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与中继对等的NGAP层,对等的RRC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基于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用于通过与所述中继对等的NGAP层生成下行NGAP消息,并将所述下行NGAP消息承载在与所述中继对等的RRC层发送给所述中继。
基于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在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中继发送的上行NGAP消息,其中,所述上行NGAP消息是承载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对等的RRC层上发送的。
第五方面及其可能设计,与第一方面及其可能设计,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与所述中继对等的NGAP层生成下行NGAP消息,并将所述下行NGAP消息承载与所述中继对等的RRC层发送给中继;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接收所述中继发送的上行NGAP消息,其中,所述上行NGAP消息是承载在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对等的RRC层上发送的。
第六方面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用户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在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与所述中继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操作中的至少一种: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以及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会话的标识的至少一项;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操作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服务质量流的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会话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
基于第七方面,在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与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在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所述上行数据包。
第七方面及其可能设计,与第三方面及其可能设计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第八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后,将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基站和所述中继之间的DRB上发送给所述中继。
其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和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会话的标识的至少一项。
基于第八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还包括以下一种操作: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在第八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服务质量流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根据所述适配层携带的会话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
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所述上行数据包。
第八方面及其可能设计,与第四方面及其可能设计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九方面提供一种中继,包括:控制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中继和终端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终端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中继和基站之间接口上与所述基站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所述终端生成的上行RRC消息所属所述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RRC消息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
将封装所述上行RRC消息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SRB或DRB上传输。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所述下行RRC消息,并获知所述下行RRC消息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RRC消息所属的终端。
应用第九方面的方案,中继无需建立与终端对等的RRC层,以及PDCP层等,可以降低中继的实现复杂度,并且由于终端的RRC层消息以及PDCP层消息不在中继上处理,而由基站处理,可以降低终端在控制面的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接收封装所述终端生成的上行RRC消息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SRB或DRB上发送给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指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所述RRC消息。
添加所述上行RRC消息所属所述终端的标识;
将封装所述上行RRC消息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SRB或DRB上传输。
基于第十方面,在第十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中继接收封装发送给终端的下行RRC消息的下行数据包,其中,所述下行数据包是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SRB或DRB上发送;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所述下行RRC消息,并获知所述下行RRC消息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RRC消息所属终端的标识。
第十方面以及可能设计,具有与第九方面相同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中继,包括:用户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终端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中继和基站之间接口上与所述基站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DRB上传输;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下行数据包,并获知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所述终端的标识。
应用第十一方面提供的方案,中继无需建立与终端对等的RRC层,以及PDCP层,GTP层等,可以降低中继的实现复杂度,并且由于终端的RRC层数据以及PDCP层数据不在中继上处理,而由基站处理,可以降低终端在用户面的时延。
基于第十一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十一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所述下行数据包。
应用第十一方面以及可能设计,通过适配层各种功能的进一步限定,可以提高基站和中继之间数据传输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发送给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DRB上传输。
基于第十二方面,在第十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还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十二方面或第十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在第十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中继获取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其中,所述下行数据包是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所述下行数据包,并获知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基于第十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在第十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设计中,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还包括以下一种操作:
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
基于第十二方面,在第十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设计中,包括:
所述中继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至少包括以下一种操作:
所述中继根据获取的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将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上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对应的DRB上;
或者,所述中继根据下行传输中的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将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的DRB上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对应的DRB上。
第十二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与第十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控制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与终端对等的RRC层和对等的PDCP层;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分别与中继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以及对等的PHY层;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中封装的下行RRC消息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封装的下行RRC消息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SRB或DRB上传输;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该适配层上承载的是上行RRC消息,并获知所述上行RRC消息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RRC消息所属终端的标识。
基于第十三方面,在第十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在CU和DU组网场景下,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包括CU和DU,其中,在控制面协议层中,所述CU包括与所述终端对等的RRC层和对等的PDCP层,所述DU包括与所述中继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以及对等的PHY层;与所述中继对等的适配层位于所述CU或所述DU上。
第十三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与第九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在与终端对等的RRC层生成所述终端的下行RRC消息;所述基站将所述下行RRC消息分别经过PDCP层和适配层处理后,将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基站和所述中继之间的DRB上发送给所述中继;
其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中封装的下行RRC消息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封装的下行RRC消息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SRB或DRB上传输。
基于第十四方面,在第十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还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该适配层上承载的是上行RRC消息,并获知所述上行RRC消息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RRC消息所属终端的标识。
第十四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与第十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用户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与终端对等的SDAP层和对等的PDCP层;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还包括与所述中继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以及对等的PHY层;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SDAP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流的标识;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终端与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基于第十五方面,在第十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十五方面或第十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在第十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在上行传输中,
所述SDAP层用于执行:
根据所述SDAP层中携带的服务质量流的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上行数据包,并获知该上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递交到所述DRB对应的PDCP层处理。
第十五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与第十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所述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分别经过SDAP层、PDCP层和适配层处理后,将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基站和所述中继之间的DRB上发送给所述中继;
其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SDAP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流的标识;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终端与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基于第十六方面,在第十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还通过所述适配层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基于第十六方面或第十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设计中,在第十六方面的第二种可能设计中,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SDAP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SDAP层中携带的服务质量流的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所述上行数据包,并获知所述上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递交到所述DRB对应的PDCP层处理。
第十六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与第十二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的方案具有相同有益效果。
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产品,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包括代码,所述代码用于实现如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六方面,第八方面至第八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十方面,第十二方面至第十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十四方面,第十六方面至第十六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可选地,所述计算机产品可以为前述各个实现方式所应用于的基站或中继。所述计算机产品还可以为实现前述各个实现方式的芯片,所述芯片中所包含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分别由至少一个门电路组成,每个门电路包含通过导线连接的至少一个晶体管(例如场效应管),每个晶体管由半导体材料制作而成。第十七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前述对应实现方式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前述实现方式。
第十八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提供的中继和第五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提供的基站。第十八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前述对应实现方式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前述实现方式。
第十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提供的中继和第七方面至第七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提供的基站。第十九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前述对应实现方式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前述实现方式。
第二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九方面提供的中继和第十三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提供的基站。第二十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前述对应实现方式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前述实现方式。
第二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第十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提供的中继和第十五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的基站。第二十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前述对应实现方式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前述实现方式。
第二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实现如第二方面,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六方面,第八方面至第八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十方面,第十二方面以及第十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第十四方面,第十六方面至第十六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第二十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前述对应实现方式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前述实现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A中用户面协议栈架构中下行数据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A中用户面协议栈架构中上行数据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A中用户面协议栈架构中下行数据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A中用户面协议栈架构中上行数据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A中用户面协议栈架构中下行数据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A中用户面协议栈架构中上行数据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接入网络建立承载的系统交互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接入网络建立承载的系统交互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接入网络建立承载的系统交互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通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中继,基站以及核心网设备。终端可以使用授权频谱或者非授权频谱,与中继进行数据传输,中继将终端的数据进行转发或放大后发送给所述终端或基站,基站和核心网设备通过隧道连接传输各种数据。在具体通信过程中,终端,中继,基站,核心网设备通过控制面协议层和用户面协议层所包含的各个协议层来完成上述通信过程。控制面协议层主要是用于传输控制信令,用户面协议层主要是用于传输业务数据(例如,语音,多媒体电影等)。
其中,中继为运营商运营的网络侧设备,中继和终端之间接口称为空中接口(或uu接口),中继与基站之间的接口称为中继接口(或un接口)。中继也可以为已经接入到基站的其它终端,这个其它终端具有将所述终端或网络发送给所述终端的信号进行转发或放大的功能,这种情况下,所述终端和中继之间的接口为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接口,所述终端也称为远端(remote)终端,这个其它终端也称为中继(relay)终端。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各个接口具体名称不做限定,但为了便于描述而不累赘,将中继与终端之间接口称为第一接口,中继与基站之间接口称为第二接口;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之间接口称为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上的DRB也称为uu DRB,第二接口上的DRB也称为un DRB。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终端又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或移动台(mobile station),包括手机、手持物联网设备和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等。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基站可分为宏基站(macro base station)和小基站,而小基站又分为微基站(micro base station),微微基站(pico base station)等。可选地,在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在硬件实现上可以被替换为一个控制单元(control unit,CU)和至少一个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以及PDCP层以上协议层,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等;每个分布式单元分别包括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
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核心网设备可分为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其中,核心网控制面设备用于传输终端的非接入(non-access stratum,NAS)层控制信令,核心网用户面设备用于传输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协议栈架构以及协议栈架构下通信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图2为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种控制面协议栈示意图。在图2中,终端与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分别包含对等的(peer to peer)RRC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分别包含对等的NGAP(new generationapplication protocol)层,对等的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protocol,SCTP)层,对等的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基站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在第三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NGAP协议层,对等的SCTP层,对等的IP层,对等的L2层和对等的L1层。终端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之间包括对等的NAS层。其中,L1层为物理层,L2层为数据链路层。例如,L1层为开放式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定义的物理层,L2层为OSI定义的数据链路层(date link layer,DLL)。
在图2所示的控制面协议栈,由于第一接口上具有对等的RRC层,终端和中继能够解析终端的RRC消息(包括发送给终端的RRC消息或终端生成的RRC消息)。对上行传输而言,终端将生成的上行RRC消息通过第一接口发送给中继,中继根据收到的上行RRC消息在第二接口的NGAP层生成上行NGAP消息,并将生成的上行NGAP消息通过SCTP层、IP层处理后承载在第二接口的DRB上发送给基站,例如,宿主基站(donor base station),并由该基站将上行NGAP消息通过第三接口上对等的NGAP层转发到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对下行传输而言,核心网控制面设备通过第三接口上对等的NGAP层将下行NGAP消息发送给基站,由该基站再将下行NGAP消息通过第二接口发送给中继,其中,下行NGAP消息是通过SCTP层、IP层处理后承载在第二接口的DRB上发送的。中继根据收到的下行NGAP消息生成下行RRC消息,并将生成的下行RRC消息通过第一接口上对等的RRC层发送给终端。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图2中虚线所示,无论哪一协议层的消息,都经过层层处理后在物理空间中传输。
图3A为图2所示控制面协议栈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示意图。在图3A中,终端与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对等的PHY层。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protocol,GTP)层,对等的(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层,对等的IP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对等的PHY层。基站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在第三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GTP层,对等的UDP层,对等的IP层、L2层和L1层。终端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之间建立对等的IP层。其中,L1层为物理层,L2层为数据链路层。例如,L1层为OSI定义的物理层,L2层为OSI定义的数据链路层。
在图3A中,第一接口上,终端和中继之间为终端的不同业务建立不同的DRB。中继所服务的不同终端分别与所述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建立不同的DRB;在第二接口上,基站与中继也为不同业务建立不同的DRB。
某一终端接入无线通信系统后,在第一接口上,可以为该终端建立不同的DRB,每个DRB用于承载至少一种QoS流,每个QoS流可以提供一种QoS保证,不同QoS流可以使用不同QoS流标识(QoS flow id)进行区分。其中,一个DRB为用户面协议栈中包含对等PDCP层,对等RLC层,对等MAC层以及对等PHY层的一组配置。不同组配置对应不同的DRB。在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上,可以为该终端的不同会话(sess ion)建立不同的GTP隧道,每个GTP隧道可用于传输多种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在不同的终端接入无线通信系统时,在第二接口上,中继可以将不同终端上对应相同QoS流的数据包进行汇聚后,承载在对应的DRB上传输。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会话指的为终端建立到核心网数据网关的网际协议(IP)通道,包括了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之间的通道。每个会话中可以包含多种QoS流。
作为一个示例,终端A存在属于会话A的QoS流1,终端B存在属于会话B的QoS流2以及QoS流3,其中,QoS流1和QoS流2提供相同的QoS,具有相同的QoS flow id,而QoS流3和QoS流2提供不同的QoS,具有不同的QoS flow id。终端A和中继在第一接口上为QoS流1建立DRB1,终端B和所述中继在第一接口上为QoS流2建立DRB1,为QoS流3建立DRB2。在第二接口上,中继和基站为终端A的会话A建立GTP隧道A,为终端B的会话B建立GTP隧道B。其中,GTP隧道A用于传输终端A的QoS流1,GTP隧道B用于传输终端B的QoS流2和QoS流3。因为QoS流1和QoS流2提供相同的QoS,因此,在第二接口上,可以将GTP隧道A中传输的终端A的QoS流1和GTP隧道B中传输的终端B的QoS流2进行汇聚后,承载在第二接口的同一DRB上传输,而将GTP隧道B中传输的终端B的QoS流3承载在第二接口的另一个DRB上传输。在第三接口上,基站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为终端A的会话A建立GTP隧道C,为终端B的会话B建立GTP隧道D。其中,GTP隧道C用于传输终端A的QoS流1,GTP隧道D用于传输终端B的QoS流2和QoS流3。
在图3A中,在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上,该终端的不同会话对应不同的GTP隧道,一个GTP隧道可传输至少一个QoS流,并通过在该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这至少一个QoS流对应的QoS flow id来标识这个GTP隧道中传输的至少一个QoS流。
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B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301,在第三接口上,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将某一终端的下行数据包通过该下行数据包所属会话对应的第三接口上对等GTP层的GTP隧道发送给基站。其中,该GTP隧道的头字段中携带该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的标识(QoS flow id)。
其中,不同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所在会话不同,且不同终端的不同会话在第三接口上对应不同的GTP隧道;在第三接口上,每一终端中不同会话分别与第三接口上一个GTP隧道一一对应。一个会话中包含一个终端中属于不同QoS流数据,这些QoS流具有不同的QoSflow id数据。
302,基站根据该第三接口上的GTP隧道,可以获知该GTP隧道对应的会话,并将从该GTP隧道中获得的终端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上该终端会话对应的GTP隧道上。进一步地,基站还根据第三接口上的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出该GTP隧道中传输的QoS流。
303.基站将该QoS流对应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其中,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可以建立多个DRB,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具体映射到第二接口的哪个DRB上由基站来决定。
可选地,如果基站收到多个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则基站将具有相同QoS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例如:将具有相同QoS flow id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下行数据包承载到第二接口上对应的DRB上发送给中继。数据数据
304,中继从第二接口的对应DRB接收所述下行数据包,并递交到第二接口的GTP层进行处理。中继在第二接口上GTP层中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的QoS流的标识,可以获知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QoS流,并将该QoS流对应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接口的DRB上发送给终端。
可选的,在第二接口上,如果基站将具有相同QoS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后承载在DRB上发送给中继,则中继从第二接口的该DRB上接收该汇聚包,并从该汇聚包中恢复出属于该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并送到302中确定的会话所对应的GTP层进行处理。
其中,终端和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可以建立多个DRB,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具体映射到第一接口的哪个DRB上由中继来决定。
以上行数据传输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C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305,在第一接口上,终端将上行数据包经过上行数据包模板,例如,QoS流模板(traffic flow template,tft)过滤后,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QoS流第一接口上对应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作为一种实现可能,中继通过专用信令(例如RRC信令),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的标识和第一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发送给终端。当终端有上行数据包传输时,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在在第一接口上对应的DRB上发送给终端。
作为另一种实现可能,终端从第一接口的哪个DRB上收到下行数据包,那么终端将与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相同QoS流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这个DRB上发送给中继。例如,中继在第一接口的DRB-A上向终端发送了下行数据包A,则终端如果有与下行数据包A所属相同QoS流的上行数据包需要发送时,则将该上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的DRB-A上发送给中继。这种情况中,根据下行传输确定上行传输的方式称为反射映射(reflexive mapping)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上行数据传输是否采用reflective mapping方式进行承载映射,基站向中继发送下行数据包时,可以在第二接口的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QoS流的标识,以便中继根据该QoS流标识,确定该下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上对应的DRB。可选地,基站还向中继发送指示信息,用来指示所述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的QoS流的标识是否用于反射映射方式。如果是,中继可以在第二接口上的某个DRB接收到下行数据包时,则中继发送下行数据包时向终端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的QoS flow id,从而使得中继在第二接口上的某个DRB接收到这个下行数据包时,在上行传输使用反射映射方式,即与下行数据包所属相同QoS流的上行数据包承载在相同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306,中继从第一接口上接收到所述上行数据包后,根据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在SDAP层中以及所述SDAP层携带的QoS流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以及所属的QoS流,并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上该终端会话对应的GTP隧道中。
307,所述中继将该终端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的,如果中继收到多个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包,则中继将不同终端具有相同QoS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后,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口对应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地,基站可以通过专用信令(例如RRC信令),将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的QoSflow id和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发送给中继。当中继有终端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时,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地,在第二接口上,中继也可以采用反射映射的方式,将基站下行传输中QoS流与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作为中继上行传输中QoS流与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可选的,中继还可以根据获取的QoS flow id和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services code point,DSCP)的映射关系,将QoS flow id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打上对应的DSCP标签后进行上行数据包模板过滤,从而可以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对应的DRB上。其中,所述QoS flow id和DSCP的映射关系可以是所述中继的网络管理系统发送给所述中继。
308,基站从第二接口上对应的DRB接收到所述上行数据包,并根据第二接口上承载该上行数据包的终端会话对应的GTP隧道,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三接口上终端所述会话对应的GTP隧道上发送给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应用图2,图3A-图3C所述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面协议栈和用户面协议栈可以兼容LTE系统架构,能够降低网络升级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协议栈架构以及协议栈架构下通信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图4为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种控制面协议栈示意图。在图4中,终端与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分别包含对等的RRC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分别包含对等的NGAP层,对等的RRC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基站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在第三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NGAP层,对等的SCTP层,对等的IP层,对等的L2层和对等的L1层。终端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之间包含对等的NAS层。
在图4中,上行传输中,中继根据终端发送的上行RRC消息在第二接口的对等NGAP层生成上行NGAP消息,再将该上行NGAP消息承载在第二接口上的对等RRC层通过第二接口上的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SRB)发送到基站。基站根据在第二接口上接收到的上行RRC消息,生成第三接口上的上行NGAP消息发送给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其中,一个SRB是控制面协议栈所包含的对等RRC层,对等PDCP层,对等RLC层,对等MAC层和对等PHY层的一组配置,不同配置对应不同的SRB。
在图4中,下行传输上,核心网控制面设备通过第三接口将下行NGAP消息发送给基站,基站根据接收到的下行NGAP消息生成第二接口上的下行NGAP消息,并承载在第二接口上对等的RRC层通过第二接口上的SRB发送给中继,中继根据接收到的下行NGAP消息,在第一接口上对等的RRC层生成下行RRC消息,并通过第一接口上的SRB发送给终端。
可选地,中继和基站之间可以使用LTE系统中ULInformationTransfer和DLInformationTransfer这两个RRC消息来分别承载上行NGAP消息和下行NGAP消息,具体消息结构可参考LTE系统。例如:在上述两个RRC消息中增加一个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RRC消息中携带了NGAP消息,这样RRC消息的接收方(中继或基站)根据该指示信息,就知道需要将RRC消息中携带的NGAP消息进一步送到NGAP层进行处理。
图5A为图4所示的控制面协议栈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在图5A中,终端与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SDAP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对等的PHY层。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PDCP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对等的PHY层。基站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在第三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GTP层,对等的UDP层,对等的IP层,对等的L2层和对等的L1层。终端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之间包括对等IP层。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适配层仅仅是一个名称,名称本身不对适配层进行限定。
其中,中继在第二接口上的适配层包含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1.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例如:终端在NGAP层的标识;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的标识识别下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2.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QoS flow id)和所属会话的标识(session id)的至少一项;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会话的标识,识别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
3.将在第一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第二接口上的DRB上传输;
4.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对应相同QoS流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从第二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
其中,基站在第二接口上的适配层包含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1.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例如:终端在NGAP层的标识;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2.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QoS flow id)和所属会话的标识(PDUsession id)的至少一项;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上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会话的标识,识别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
3.将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映射第二接口的DRB上传输;
4.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对应相同QoS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图5A中,在终端业务承载建立过程中,终端与中继之间的第一接口为该终端的不同业务建立了
图5A中,在终端业务承载建立过程中,终端与中继之间的第一接口为该终端的不同业务建立了不同的DRB,即:一个QoS flow id对应的QoS流映射到一个DRB上;在基站与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之间的第三接口上为该终端的不同会话建立不同的GTP隧道。其中,对同一个终端而言,一个会话中包含多个QoS流,不同QoS流对应不同的QoS flow id,都承载在这个会话对应的一个GTP隧道中传输,接收方可以根据该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的QoS flowid,识别出该GTP隧道中传输的QoS流。图5A与图3A相比,第二接口上不存在GTP层,因而第二接口上也不存在为终端的会话建立的GTP隧道。
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如图5B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501,在第三接口上,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将某一终端的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会话对应的一个GTP隧道发送给基站。其中,该GTP隧道的头字段中携带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QoS flow id。
其中,不同终端存在不同的会话,且不同终端的不同会话在第三接口上对应不同的GTP隧道;在第三接口上,同一终端中每个会话与一个GTP隧道一一对应,其中,每个会话可以包含多个QoS流,不同QoS流对应不同的QoS flow id。在第三接口上,终端的同一会话包含的多个QoS流都是承载在同一GTP隧道上。
502,根据第三接口上传输该下行数据包的GTP隧道,基站识别出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终端的会话,并根据该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出该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
由于在第三接口上,基站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会为不同终端的不同会话建立不同的GTP隧道。因此,根据下行数据包在第三接口上承载的GTP隧道,就可以识别出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终端,以及对应终端的会话。
503,基站将该QoS flow id对应的下行数据包经过适配层处理后映射到第二接口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其中,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可以建立多个DRB,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具体映射到第二接口的哪个DRB上由基站来决定。
可选地,如果基站收到多个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则基站将具有相同QoS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例如:将具有相同QoS flow id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下行数据包承载到第二接口上对应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504,中继从第二接口的对应DRB上接收所述下行数据包,并递交到第二接口的适配层进行处理。中继根据该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可以获知该下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并根据该适配层中携带的QoS flow id,可以获知该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并将该QoSflow id对应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接口的DRB上发送给所述终端。
可选的,在第二接口上,如果基站将具有相同QoS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后承载在DRB上发送给中继,则中继从第二接口的该DRB上接收该汇聚包,并从该汇聚包中恢复出属于该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并送到适配层进行处理。
其中,终端和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可以建立多个DRB,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具体映射到第一接口的哪个DRB上由中继来决定。
以上行数据传输为例,如图5C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505,在第一接口上,终端根据上行数据包进行上行数据包模板过滤后,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作为一种实现可能,中继可以通过专用信令(如RRC信令),将上行数据包所属的QoS flow id和第一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发送给终端。当终端有上行数据包传输时,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发送给终端。
作为另一种实现可能,终端可采用反射映射的方式,从第一接口的哪个DRB上收到下行数据包,那么终端将与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相同QoS的对应上行数据包映射到这个DRB上发送给中继。例如,中继在第一接口的DRB-A上向终端发送了下行数据包A,则终端如果有下行数据包A所属相同QoS的上行数据包需要发送时,则将该上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的DRB-A上发送给中继。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上行数据传输是否采用reflective mapping方式进行承载映射,基站向中继发送下行数据包时,可以通过适配层中携带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QoS flowid,以便中继根据该QoS流标识,确定该下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的对应的DRB。可选地,基站还向中继发送指示信息,用来指示适配层中携带的QoS流的标识是否用于反射映射方式。如果是,则中继发送下行数据包时向终端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 flow id,从而使得中继在第二接口上的某个DRB接收到这个下行数据包时,则上行传输使用反射映射方式,即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承载在相同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506,中继从第一接口的DRB上接收到所述上行数据包后,根据上行数据包所属会话对应的SDAP层以及所述SDAP层中携带的QoS flow id,分别识别出该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以及所属的QoS流,并该将上行数据包送到第二接口上的适配层进行处理。
其中,不同会话对应不同的SDAP层,因而可以根据从哪个SDAP层接收到上行数据包,从而确定这个上行数据包所对应会话。
507,中继将该终端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的,如果中继收到多个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包,则中继将不同终端具有相同QoS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后,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口对应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地,基站可以通过专用信令,将上行数据包所属QoS flow id和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发送给中继。当中继有终端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时,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地,在第二接口上,中继也可以采用反射映射的方式,将基站下行传输终端QoS流与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作为中继上行传输终端QoS流与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中继还可以根据获取的QoS flow id和DSCP的映射关系,将QoS flow id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打上对应的DSCP标签后进行UL TFT过滤,从而可以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对应的DRB上。其中,所述QoS flow id和DSCP的映射关系可以是所述中继的管理实体OAM发送给所述中继,或者由其他管理/控制实体发送给所述中继。
508,基站从第二接口上对应的DRB接收到所述上行数据包,并根据第二接口上适配层中携带的会话标识,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三接口上终端所述会话对应的GTP隧道上发送到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应用图4,图5A-图5C所述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面协议栈和用户面协议栈通过在第二接口上引入适配层进行数据的传输,而无需为终端在第二接口上建立SCTP连接和GTP隧道,节省了GTP隧道的资源和SCTP连接的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协议栈架构以及对应的通信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图6为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种控制面协议栈示意图。在图6中,终端与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分别包含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分别包含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基站和终端之间分别包含对等的PDCP层和对等的RRC层。基站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在第三接口上分别包括对等的NGAP层,对等的SCTP层,对等的IP层,对等的L2层和对等的L1层。终端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之间包含对等的NAS层。
应用图6所示的控制面协议栈,基站和终端分别建立对等的RRC层和对等PDCP层,中继和终端在第一接口上建立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建立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其中,中继在第二接口上的适配层包含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1.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例如: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2.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RRC消息与第一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该下行数据包为下行RRC消息,并获知该下行RRC消息与第一接口SRB的映射关系,将该下行RRC消息映射到第一接口的对应SRB上传输。
3.将封装所述上行RRC消息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上SRB或DRB上发送给基站。
其中,基站在第二接口上的适配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1.添加下行数据包中封装的下行RRC消息所属终端的标识,例如,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中封装的上行RRC消息所属的终端。
2.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RRC消息与第一接口的SRB的映射关系。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该上行数据包为上行RRC消息,并获知该上行RRC消息与第一接口SRB的映射关系,将该上行RRC消息送到对应的RRC层进行处理。
3.将封装所述下行RRC消息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上SRB或DRB发送给中继。
图7A为图6所示的控制面协议栈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示意图。在图7A中,终端与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包含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包含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基站和终端之间包含对等的SDAP层和对等的PDCP层。基站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在第三接口上包括对等的GTP层,对等的UDP层,对等的IP层,对等的L2层和对等的L1层。终端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之间包含对等的IP层。
其中,终端的SDAP层包含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1.将终端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接口的DRB上;
2.添加该上行数据包所属的QoS flow id;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
其中,基站的SDAP层包含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1.将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接口的DRB上;
2.添加该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 flow id;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
其中,中继的适配层包含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1.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例如:C-RNTI;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该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2.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包与第一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该下行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并获知该下行数据包与第一接口DRB的映射关系。
3.将终端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DRB上传输。
4.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QoS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同一DRB上传输;相应地,在下行传输中,从第二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
其中,基站的适配层包含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1.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例如:C-RNTI;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2.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数据包与第一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该上行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并获知该上行数据包与第一接口DRB的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送到对应的上层实体进行处理。
3.将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DRB上传输;
4.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QoS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同一DRB上传输;相应地,在上行传输中,从第二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上行数据包。
在图7A中,在终端业务承载建立过程中,第一接口上为该终端的不同业务建立不同的DRB,在第三接口上为该终端的不同会话建立不同的GTP隧道。其中,对一个终端而言,一个会话中包含多个QoS流,不同QoS流对应不同的QoS flow id,都承载在这个会话在第三接口对应的一个GTP隧道中传输,接收方可以根据该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出该GTP隧道中传输的QoS流。图7A和图5A的区别在于,图5A中,由中继(具体的通过第二接口上的适配层)决定终端下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上DRB的映射--将该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接口的DRB上传输,而图7A中,由基站(具体通过第二接口上的SDAP层)决定终端下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DRB的映射,并通过适配层携带该下行数据包与第一接口DRB的映射关系,中继根据适配层中携带的该映射关系,将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接口对应的DRB上传输。
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如图7B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701,在第三接口上,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将某一终端的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会话对应的一个GTP隧道上发送给基站。其中,该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QoS flow id。
其中,不同终端存在不同的会话,且不同终端的不同会话在第三接口上对应不同的GTP隧道;在第三接口上,同一终端中每个会话与一个GTP隧道一一对应,其中,每个会话可以包含多个QoS流,不同QoS流对应不同的QoS flow id。在第三接口上,终端的同一会话包含的多个QoS流都是承载在同一GTP隧道上。
702,根据第三接口上传输该下行数据包的GTP隧道,基站识别出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终端会话,并根据该GTP隧道头字段中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出该下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
由于在第三接口上,基站和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会为不同终端的不同会话建立不同的GTP隧道。因此,根据下行数据包在第三接口上承载的GTP隧道,就可以识别出该下行数据包对应的终端,以及对应终端的会话。
703,基站根据该QoS flow id,确定该QoS flow id与第一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携带在适配层中发送给中继。此外,基站还将该QoS flow id对应的下行数据包经过适配层处理后映射到第二接口上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其中,中继和基站在第二接口上可以建立多个DRB,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具体映射到第二接口的哪个DRB上由基站来决定。
可选地,如果基站收到多个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则基站将具有相同QoS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例如:将具有相同QoS flow id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下行数据包承载到第二接口上对应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704,中继从第二接口的对应DRB上接收所述下行数据包,并递交到第二接口的适配层进行处理。中继根据该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可以获知该下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并根据该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可以获知该下行数据包与第一接口DRB的映射关系,将该下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接口对应的DRB上发送给终端。
可选的,在第二接口上,如果基站将具有相同QoS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后承载在DRB上发送给中继,则中继从第二接口的该DRB上接收该汇聚包,并从该汇聚包中恢复出属于该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并送到适配层进行处理。
其中,终端和中继在第一接口上可以建立多个DRB,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具体映射到第一接口的哪个DRB上由中继来决定。
以上行数据传输为例,存在一种可能通信处理方法,如图7C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705,在第一接口上,终端对行数据包进行上行数据包模板过滤后,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上发送给中继。
作为一种实现可能,中继可以通过专用信令,将上行数据包所属的QoS flow id和第一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发送给终端。当终端有上行数据包传输时,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发送给终端。
706,中继从第一接口的DRB上接收到所述上行数据包后,根据获取的所述上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DRB与第二接口DRB的映射关系,确定该上行数据包在第二接口上承载的DRB,并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对应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的,如果中继收到多个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包,则中继将不同终端具有相同QoS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后,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口对应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地,基站可以通过专用信令,将上行数据包在第一接口DRB与第二接口DRB的映射关系发送给中继。当中继有终端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时,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对应的DRB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地,在第二接口上,中继也可以采用反射映射的方式。例如:中继在第二接口的DRB A上收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该下行数据包被映射到第一接口的DRB B上传输。则中继在第一接口的DRB B上收到上行数据包,则将该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二接口的DRB A上发送给基站。
707,基站从第二接口上对应的DRB接收到所述上行数据包,并根据该适配层中携带的该上行数据包与第一接口DRB的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包送到第一接口DRB所对应的PDCP层中和SDAP层进行处理。
708,基站根据第二接口的SDAP层携带的QoS flow id,识别该上行数据包所属的QoS流以及所述的会话,并该QoS flow id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三接口上所述终端会话对应的GTP隧道中发送到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应用图6,图7A-图7C所述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面协议栈和用户面协议栈通过在第二接口上引入适配层进行数据的传输,对于第一接口上数据包的QoS流与DRB的映射关系由基站确定,可以减少中继的处理的复杂度。
图8为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种用于CU和DU架构下的控制面协议栈。在第一接口上,终端和中继之间分别包括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在第二接口上,中继包括适配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DU包括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其中,如果DU具有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的功能,则DU还包括适配层来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CU和终端之间包含对等的RRC层和PDCP层,CU通过有线与DU相连。如果CU具有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的功能,则CU还包括适配层来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在第三接口上,CU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分别包括NGAP,SCTP层,IP层,L2层,L1层。核心网控制面设备与终端之间建立对等的NAS层。其中,SDAP层和适配层的功能与图7中的一致,这里就不再累赘。
图9为图8所示的控制面协议栈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示意图。在第一接口上,终端与中继之间分别包括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在第二接口上,中继包括适配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DU包括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其中,如果DU具有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的功能,则DU还包括适配层来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CU与终端之间建立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CU通过有线与DU相连。如果CU具有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的功能,则CU还包括适配层来为终端分配第一接口上标识。在第三接口上,CU和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分别包括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核心网控制面设备与终端之间建立对等的IP层。其中,适配层可以位于CU,也可以位于DU,取决于谁来分配终端在第一接口上的标识。
图9仅仅是将图7A-图7C中在第二接口上将基站按照协议层划分为CU和DU,因此,在第二接口上,基站在SDAP层和PDCP层(可选地,还包括适配层)的功能由CU执行,而PDCP层以下(可选地,还包括适配层)的功能由DU执行。具体可参考图7A-图7C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基于图2和图3A所示的协议栈架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本处理方法涉及在数据传输之前如何入网建立第一接口上的DRB和第二接口上的DRB。如图10所示的系统交互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1001,终端通过随机接入过程接入中继,并与中继建立RRC连接。
1002,中继通过基站向核心网设备发送NGAP消息(例如,终端初始化消息),以进行终端到核心网之间的安全认证。
1003,核心网设备向基站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初始化话上行文建立请求中包含业务QoS规则相关参数、核心网设备为终端会话分配的在GTP隧道的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其中,业务QoS规则相关参数包括终端的数据包所属会话的标识(session ID),所属QoS流的标识(QoS flow ID),以及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oS class identifier,QCI)等相关参数。
1004,基站向中继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初始化上下文请求中包括业务QoSrules相关参数,基站为终端不同会话对应的GTP层隧道的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1005,基站触发与中继之间建立第二接口的专用DRB。
作为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基站收到核心网设备发送的初始化上行文建立请求后,根据该消息中携带的QoS规则相关参数,向中继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从而在第二接口上建立对应的DRB,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第二接口上对应DRB的配置参数。可选地,该DRB用于进行保证比特速率(guaranteed bit rate,GBR)业务的传输。可选地,为了上行数据传输,基站将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和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以及终端的上行数据所属会话的标识,发送给中继,以便中继对上行数据进行映射。
作为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基站从与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中接收到下行数据后,向中继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从而在第二接口上建立DRB,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第二接口上DRB的配置参数。可选地,这种可能实现方式所配置的第二接口上的DRB用于non-GBR业务的传输。可选地,为了进行上行数据传输,在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基站还将终端的上行数据所属会话的标识,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标识和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发送给中继,以便中继对上行数据进行映射。
1006,中继配置第一接口上的DRB。
中继向终端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第一接口上DRB的配置参数。可选地,中继向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与第一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
1007,中继向基站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所述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中包含中继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隧道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1008,基站向核心网设备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所述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中包含基站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隧道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应用图10所示的技术方案,中继、基站以及核心网之间具有对等的NGAP层和GTP层,中继和核心网设备之间相当于在NGAP层和GTP层直接连通在一起,可以提高中继和核心网设备之间的通信效率。
基于图4和图5A所示的协议栈架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如图11所示的系统交互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1101,终端通过随机接入过程接入中继,并与中继建立RRC连接。
1102,中继向基站发送RRC消息,其中所述RRC消息中包含了NGAP(例如终端初始化消息)。可选地,该RRC消息为上行信息传输(ULInformationTransfer)消息。
1103,基站将接收到的RRC消息中的初始化终端消息转发给核心网设备,以进行终端到核心网之间的安全认证。
1104,核心网设备向基站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初始化话上下文建立请求中包含业务QoS规则相关参数,核心网设备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隧道的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1105,基站向中继发送RRC消息,所述RRC消息中承载初始化上下文请求,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中包含业务QoS规则相关参数,基站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层隧道的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可选地,基站发送的RRC消息为下行信息传输(ULInformationTransfer)消息。
1106,基站配置第二接口上的DRB。
具体过程,与1005相同。
1107,中继配置第一接口上的DRB。
具体过程与1006相同。
1108,中继向基站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所述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中包含中继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隧道的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其中,所述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承载在RRC消息中,例如上行信息传输消息。
1109,基站向核心网设备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所述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中包含基站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隧道的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应用图11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中继无需建立GTP隧道,可以降低中继的实现复杂度。
基于图6和图7A所示的协议栈架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如图12所示的系统交互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1201,终端通过随机接入过程接入中继。
1202,终端通过中继与基站建立RRC连接。
1203,基站生成初始化终端消息并发送给核心网设备,以便进行终端和核心网设备之间的安全认证。
1204,核心网设备向终端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该请求中包含业务QoSrules相关参数,核心网设备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隧道的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1205,基站发给中继RRC连接重配置消息,该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第二接口上DRB的配置参数。
可选地,基站发给中继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指示该消息中的DRB的配置参数为第二接口上的。
可选地,基站发给中继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和第二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以便中继将上行数据包承载到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在第二接口上对应的DRB上。
1206,基站通过中继发给终端RRC连接重配置参数,该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第一接口上DRB的配置参数。可选地,基站给中继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参数,该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第一接口上DRB的配置参数。
可选地,基站发给终端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指示该消息中的DRB的配置参数为第一接口上的。
可选地,基站发给中继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的标识和第一接口上DRB的映射关系,以便终端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承载到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QoS流在第一接口上对应的DRB上。
1207,基站向核心网设备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该消息中包含基站为终端不同会话分配的GTP隧道标识以及终端的IP地址。
应用图12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中继在第二接口上无需建立GTP隧道,并且由于中继上无需实现PDCP层,RRC层或SDAP层的功能,大大降低了中继的实现复杂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1300,如图13所示的通信装置13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1301和存储器1302,所述存储器存储代码,所述代码被所述处理器调用时,可以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基站,终端或中继所执行的方法。具体地,所述代码,包含多个数据结构,每个数据结构用于实现前述控制面协议栈或用户面协议栈中各个协议层的功能。例如,在所述通信装置为中继时,中继的存储器中包括在第一接口上实现控制面协议栈或用户协议栈各个协议层功能的数据结构,和包含在第二接口上实现控制面协议栈或用户面协议栈各个协议层功能的数据结构。
进一步地,该通信装置1300还包括物理天线1303,从而使得处理器1301运行各个协议层的功能后,将处理后的数据经过所述物理天线发送出去。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可以为芯片,所述芯片包括至少一个门电路组成的处理器和至少一个门电路组成的存储器,每个门电路包含通过导线连接的至少一个晶体管(例如场效应管),每个晶体管由半导体材料制作而成。该芯片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也可以为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PS)。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芯片系统或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中继,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户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中继和终端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终端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中继和基站之间接口上与所述基站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DRB上传输;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下行数据包,并根据所述指示信息中包括的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获知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所述终端的标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其特征在于,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继,其特征在于,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所述下行数据包。
4.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所述方法包括: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发送给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上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将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上的DRB上传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还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上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中继获取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其中,所述下行数据包是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所述下行数据包,并根据所述指示信息中包括的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获知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中继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还包括以下一种操作:
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汇聚包中恢复出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中继将在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至少包括以下一种操作:
所述中继根据获取的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将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上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对应的DRB上;
或者,所述中继根据下行传输中的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与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将承载在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的DRB上的所述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对应的DRB上。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户面协议层,其中,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包括与终端对等的SDAP层和对等的PDCP层;
所述用户面协议层还包括与中继对等的适配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以及对等的PHY层;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SDAP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终端与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下行传输中,所述适配层还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上行传输中,
所述SDAP层用于执行:
根据所述SDAP层中携带的服务质量流的标识,识别出上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所述适配层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上行数据包,并获知该上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递交到所述DRB对应的PDCP层处理。
12.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所述的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所述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分别经过SDAP层、PDCP层和适配层处理后,将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包承载在所述基站和所述中继之间的DRB上发送给所述中继;
其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SDAP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终端与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上;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下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添加下行数据包所属终端的标识;
添加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数据包与所述终端和所述中继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下行数据包所属服务质量流的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下行传输中,所述基站还通过所述适配层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DRB上传输;
将所述终端与其他终端上具有相同服务质量的下行数据包进行汇聚,并将汇聚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和所述基站之间接口的同一个DRB上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SDAP层对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SDAP层中携带的服务质量流的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服务质量流;
在上行传输中,所述基站通过所述适配层对所述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一种操作: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终端标识,识别出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根据所述适配层中携带的指示信息,识别出所述适配层上承载的是所述上行数据包,并获知所述上行数据包与所述中继和所述终端之间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递交到所述DRB对应的PDCP层处理。
CN201710746367.1A 2017-08-26 2017-08-26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97569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46367.1A CN109756925B (zh) 2017-08-26 2017-08-26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PCT/CN2018/102259 WO2019042228A1 (zh) 2017-08-26 2018-08-24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EP18849990.9A EP3668266B1 (en) 2017-08-26 2018-08-24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relay
US16/802,155 US20200196384A1 (en) 2017-08-26 2020-02-26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rela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46367.1A CN109756925B (zh) 2017-08-26 2017-08-26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6925A CN109756925A (zh) 2019-05-14
CN109756925B true CN109756925B (zh) 2022-04-12

Family

ID=65524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46367.1A Active CN109756925B (zh) 2017-08-26 2017-08-26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96384A1 (zh)
EP (1) EP3668266B1 (zh)
CN (1) CN109756925B (zh)
WO (1) WO20190422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2440B (zh) 2017-11-27 2021-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US10756795B2 (en) 2018-12-18 2020-08-25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with cellular link and peer-to-peer link
US11330649B2 (en) * 2019-01-25 2022-05-10 XCOM Lab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multi-link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CN111865802B (zh) * 2019-04-30 2022-03-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089512B2 (en) * 2019-06-14 2021-08-10 T-Mobile Usa, Inc. Dual connectivity flow control
CN112188555B (zh) * 2019-07-02 2023-03-3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数据适配层实体的管理方法、发送端及接收端
CN114830717A (zh) * 2019-12-31 2022-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496200B2 (en) * 2020-01-10 2022-11-08 Nec Corporation Probing and beam scheduling in multi-user scenario
CN113395130A (zh) * 2020-03-11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4716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Intel IP Corporation Layer 2 relay protocols and mobility relay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5119B2 (ja) * 2009-04-27 2012-02-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JP5164122B2 (ja) * 2009-07-04 2013-03-1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13038528B (zh) * 2015-04-10 2024-0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数据分组路由到用户设备的基站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4716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Intel IP Corporation Layer 2 relay protocols and mobility relay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 (SDAP) specification (Release 15).《3GPP TS 37.324 v0.1.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
Architecture for feD2D;LG Electronics Inc.;《3GPP TSG RAN2 Meeting #95bis: R2-167018》;20161014;全文 *
Discussion on Protocol Architecture of Layer 2 UE-to-Network Relay;OPPO;《3GPP TSG RAN2 Meeting #95: R2-164779》;20160826;全文 *
Discussion on Radio Bearer Mapping for L2 Relay UE;COOLPAD;《3GPP TSG RAN WG2 #97bis: R2-1703371》;20170324;全文 *
Layer 2 architecture for UE-to-Network Relay;Huawei, HiSilicon;《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95bis: R2-166915》;20161014;全文 *
NGAP protocol structure with AMF-SMF separation;Nokia等;《3GPP TSG RAN WG3 #97: R3-172894》;20170811;第2.1节,图1 *
Reference models for Evolved ProSe UE-to-Network Relay;Ericsson;《3GPP TSG RAN WG2 #95: R2-165242》;20160826;全文 *
RRC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and bearer setup via L2 Relay;HUAWEI等;《3GPP TSG RAN WG2 #98: R2-1705301》;20170514;全文 *
TP to internal TR on relay architecture options;Ericsson等;《3GPP TSG RAN WG2 #67: R2-095306》;20090827;第2.2.2节,图23 *
User plane architecture;Ericsson;《3GPP TSG RAN WG2 #95bis: R2-166731》;20161014;全文 *
User plane architecture;ERICSSON;《3GPP TSG RAN WG2 #96: R2-168214》;20161113;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68266A1 (en) 2020-06-17
CN109756925A (zh) 2019-05-14
EP3668266A4 (en) 2020-07-15
US20200196384A1 (en) 2020-06-18
EP3668266B1 (en) 2024-04-24
WO2019042228A1 (zh)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56925B (zh)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1924737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lay forwarding o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link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US11510131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621916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IAB architecture
JP7378433B2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及び装置ならびにデータパケットの伝送システム
CN109729566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0035564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EP3927107A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ronthaul interface and base station
US1143234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CN108307536B (zh) 一种路由方法和设备
US1173712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
WO2018059313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12028922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lizing integrity protection
WO2019157985A1 (zh) 一种无线回传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17118191A1 (zh) 一种控制面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853773A (zh) 将承载标识映射到IPv6架构
JP201714358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