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42569B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42569B
CN109742569B CN201811386275.8A CN201811386275A CN109742569B CN 109742569 B CN109742569 B CN 109742569B CN 201811386275 A CN201811386275 A CN 201811386275A CN 109742569 B CN109742569 B CN 1097425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s
row
contacts
connector
ben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862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42569A (zh
Inventor
邓治高
张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8627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425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42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25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425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25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用于连接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该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设置在连接器本体上并用于连接第一器件的插接槽、以及设置在连接器本体上并用于连接第二器件的连接面。在插接槽上设置有至少一排触点;在连接面上设置有多排引脚,且每排触点对应至少两排引脚,每排触点中的触点与该排触点对应的至少两排引脚中的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以缩小连接器本体的长度,增加连接器的适用性。并且每排触点中的触点由靠近连接面向远离连接面方向排列,每排引脚中的引脚由靠近插接槽的槽口向远离插接槽的槽口方向排列,以使插接槽的插拔方向与连接面的插拔方向交叉,提高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服务器与存储产品的硬件架构中,为方便硬盘的维护,一般硬盘放置在设备的前端,通过硬盘背板与主板连接。参考图1a及图1b,目前的硬盘背板20一般都是竖向设置,硬盘 10排列插设在硬盘背板20上,且硬盘10的插拔方向和硬盘背板20垂直。系统散热的冷风穿过硬盘10间的缝隙之后,还需要穿过硬盘背板20上的开孔,才能继续深入系统内部散热,使硬盘背板20在系统散热风道中形成一道阻隔气流流通的屏障,这严重影响系统散热效果。而在设备功率密度日益提高的趋势下,如何降低硬盘背板20对系统风道的阻碍作用,提升系统散热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用以改善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用于连接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该连接器包括一个连接器本体、设置在该连接器本体上并用于连接第一器件的插接槽、以及设置在上述连接器本体上并用于连接第二器件的连接面。其中,在上述插接槽上设置有至少一排触点,并且每排触点中的触点由靠近连接面向远离连接面方向排列;在连接面上设置有多排引脚,且每排触点对应至少两排引脚,每排触点中的触点与该排触点对应的至少两排引脚中的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以减小连接器本体的长度,从而使连接器本体小型化,减少因连接器本体长度过长而第二器件内空间有限不能使用的情形,从而使连接器对应用空间的要求降低,扩大连接器的适用场景,增加连接器的适用性。且每排引脚中的引脚由靠近插接槽的槽口向远离插接槽的槽口方向排列,使插接槽的插拔方向与连接面的插拔方向交叉,从而使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之间错开设置,减小相互之间的挡风影响,提高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效果。
在设置上述的连接器本体时,连接器本体上靠近连接面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连接面一端的宽度,减少连接器本体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减小连接器的挡风影响,以改善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效果。具体设置连接器本体时,可以将连接器本体设置为凸字形;还可以将连接器本体设置为梯字形,具体的可以为等腰梯字形。
在上述的方案中,每个触点与该触点对应的引脚之间通过引线电连接,并且电连接每排引脚的引线并排排列。在具体设置引线时,引线可以为铜线、银线、铝线等金属导线。且位于最外侧的每排引脚对应连接的引线包括第一折弯部以及与第一折弯部连接的第二折弯部,其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排引线的第一折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第二折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2;第一折弯部与上述连接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3,与上述位于最外侧的每排引脚对应的每排触点中的触点与上述连接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4;其中,d1>d2,且d3<d4。使连接引脚与触点的引线为上窄下宽的排布,便于连接器本体设置为上端窄下端宽的形状,且可以缩小连接器本体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减小连接器的挡风影响,改善系统内通风与散热的性能。
在具体设置时,上述插接槽上设置有两排触点,每排触点对应两排引脚,该两排引脚分别为第一排引脚、第二排引脚,其中,第二排引脚位于第一排引脚的外侧。
在具体设置第一排引脚与第二排引脚对应的触点时,可以使与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远离上述的连接面,与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靠近连接面。具体设置引线时,使连接上述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共第一平面。连接上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还包括连接上述第一折弯部与上述第二折弯部的第三折弯部,且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连接,第二折弯部与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所对应的触点连接。且第二折弯部的折弯点分布在上述第一平面内,第一折弯部的折弯点与上述第三折弯部的折弯点共面,以使引线也成凸字形排列,从而方便连接器本体的形状为上端窄下端宽的形状。
还可以使与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靠近上述的连接面,与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远离连接面。具体设置引线时,使连接上述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共第二平面。连接上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还包括连接上述第一折弯部与上述第二折弯部的第三折弯部,且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连接,第二折弯部与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所对应的触点连接。且第二折弯部的折弯点分布在上述第二平面内,第一折弯部的折弯点与第三折弯部的折弯点共第三平面,且第三平面与上述插接槽的槽口垂直。可以使第一折弯部上的折弯点距离上述连接面垂直距离与第三折弯部上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的垂直距离相等,或使第一折弯部上的折弯点距离上述连接面垂直距离小于第三折弯部上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的垂直距离,以使引线也成凸字形排列,从而方便连接器本体的形状为上端窄下端宽的形状。
在上述的方案中,可以使上述连接面与插接槽的槽口垂直,以使连接面的插拔方向与插接槽的插拔方向正交,从而减小第二器件与第一器件之间的挡风影响,增加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固定上述连接器本体的支撑结构,且该支撑结构与连接器本体上和插接槽的槽口相对的另一面固定连接,以减少支撑结构的挡风影响。具体设置上述的支撑结构时,上述的支撑结构可以为L形,且支撑结构上的竖直部分与连接器本体固定连接,支撑结构的水平部分与第二器件固定连接;还可以为直角三角形,其中,支撑结构上的一个直角边与连接器本体固定连接,另一个直角边与第二器件固定连接。
上述的第一器件可以为硬盘,上述的第二器件可以为硬盘背板,硬盘通过上述任意一种连接器与硬盘背板连接,以减小硬盘背板对系统的通风与散热影响。上述的硬盘背板上可以通过多个上述任意一种连接器与多个硬盘连接,且上述多个硬盘可以并排排列,以利于硬盘之间的通风与散热。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连接器,以减小连接器占用电子设备内的空间体积,并便于电子设备系统内的通风散热。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硬盘与硬盘背板的一种连接状态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硬盘与硬盘背板的另一种连接状态图;
图2为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时多个硬盘与硬盘背板的连接状态图;
图3为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时一个硬盘与硬盘背板的连接状态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4b为图4a中的连接器内的引线折弯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5b为图5a中的连接器内的引线排布示意图;
图5c为图5a中的连接器内的引线折弯示意图;
图6a为图5b中提供的引线排布的左视图;
图6b为图5b中提供的引线排布的右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连接器的连接面上引脚的排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硬盘 20-硬盘背板 30-连接器本体
31-插接槽 311-每排触点 32-连接面 321-第一排引脚 322-第二排引脚
331-连接第一排引脚的引线 3311-第四折弯部
332-连接第二排引脚的引线 3321-第一折弯部 3322-第二折弯部
3323-第三折弯部 40-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用于连接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上述连接器应用于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具体的,上述的第一器件可以为服务器与存储器内的硬盘,上述的第二器件可以为与上述硬盘电连接以进行信息交互的硬盘背板。该连接器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器件的插接槽、以及用于连接第二器件的连接面。下面结合附图对该连接器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考图2、图3及图5b,该连接器包括一个连接器本体30、设置在该连接器本体30上并用于连接第一器件的插接槽31、以及设置在连接器本体30上并用于连接第二器件的连接面32,其中,连接面32上设置有多排用于与第二器件连接的引脚(请参照图4a、5a以及图 7,引脚的设置方式将在下文详述)。参考图2,上述的第一器件具体可以为硬盘10,参考图 3,上述的硬盘背板20可以为硬盘背板20,为便于描述,下面以硬盘10与硬盘背板20进行说明。
参考图3,上述的连接器本体30为包含有多个面的立体结构,该立体结构可以为规则的立体结构,具体可以为长方体、正方体等多面体结构;该立体结构还可以为不规则的立体结构,具体的,可以为包含有多个面的多面体。上述插接槽31设置在连接器本体30时,插接槽31的槽口位于连接器本体30的一个平面上。上述的连接面32设置在连接器本体30的另一个平面上。在设置插接槽31与连接面31时,插接槽3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与连接面3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45°、60°、75°等锐角范围内的任意角度,还可以如图3示出的插接槽3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与连接面32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具体设置时,参考图3,插接槽3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可以与连接面32所在的平面相邻,插接槽3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还可以与连接面32所在的平面不相邻。
继续参考图3,在插接槽31上设置有至少一排用于与硬盘10电连接的触点311,上述触点311的排数具体可以为1排、2排、3排、4排等,参考图4a及图5a,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插接槽31上设置有两排触点311。且每排触点311中包含有至少2个触点,每排触点311 中触点的数目具体可以为13个、16个、20个等。在插接槽31上设置多排触点311时,不同排触点311中所包含的触点数目可以相同,比如,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数目都可以为8个、 10个、15个等;不同排触点311中所包含的触点数目也可以不同,比如,在插接槽31上设置有两排触点311时,一排触点311中包含12个触点,另一排触点311中包含17个触点,或一排触点311中包含28个,另一排触点311中包含40个等。在具体设置上述每个触点时,每个触点为铜片、银片等能够导电的金属结构。上述触点的排数、以及每排触点311中所包含的触点数目具体结合硬盘10上用于与插接槽31连接的针脚的排布方式、数目等因素合理确定。
参考图4a、图5a以及图7,连接面32上的多排引脚中的引脚与上述的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电连接,以使硬盘10通过连接器与硬盘背板20进行信息交互。且上述每排触点311对应至少两排引脚,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与对应的至少两排引脚中的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具体设置时,每排触点311对应的引脚的排数可以为2排、3排、4排等。且插接槽31上的触点的排数为多排时,不同排触点311所对应的引脚的排数可以相同,比如,不同排触点311所对应的引脚的排数都为2排、3排、4排等。参考图4a及图5a,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每排触点311都对应两排引脚,该两排引脚分别为第一排引脚321、第二排引脚322,且第二排引脚322位于第一排引脚321的外侧(第二排引脚322中的每个引脚与连接面32上的一个边相邻)。不同排触点311所对应的引脚的排数还可以不同,比如,在触点的排数为2排时,其中一排触点311对应2排引脚,另一排触点311对应3排引脚,或其中一排触点311对应 4排引脚,另一排触点311对应5排触点等。在具体设置上述每个引脚时,每个引脚具体可以为铜片、银片等能够导电的金属针脚。上述每排触点311对应的引脚的排数具体结合该排触点311的个数、触点的设置密度、每个引脚的大小、硬盘背板20上的空间等因素合理确定。参考图3及图7,通过使每排触点311对应至少两排引脚,以减小连接器本体30的长度(指连接面32上与每排引脚平行的一个边的长度),便于连接器本体30小型化,以减少因连接器本体30长度过长而硬盘背板20上空间有限不能使用的情形,从而使连接器对应用空间的要求降低,以扩大连接器的应用场景,增加连接器的适用性。
在具体排列上述的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与每排引脚中的引脚时,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由靠近连接面32向远离连接面32方向排列,每排引脚中的引脚由靠近插接槽31的槽口向远离插接槽31的槽口方向排列。具体参考图4a、图5a以及图5b,插接槽31上的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由插接槽31的下端(靠近连接面32的一端)向插接槽31的上端(远离连接面 32的一端)排列,连接面32上的每排引脚中的引脚由连接面32的前端(靠近插接槽31的槽口的一端)向连接面32的后端(远离插接槽31的槽口的一端)排列。参考图3,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使插接槽31的插拔方向与连接面32的插拔方向交叉。在具体使用上述连接器时,参考图3,将硬盘背板20水平放置,将硬盘10竖向放置,从而使硬盘10与硬盘背板 20之间错开设置,以减小硬盘背板20的挡风影响,增加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性能。
参考图4b以及图5c,在具体使每个触点与该触点对应的引脚电连接时,上述的每个触点与该触点对应的引脚通过引线电连接,上述的引线具体可以为铜线、银线、铝线等金属导线。上述连接每排引脚中的引脚和对应触点的引线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还可以通过包含有至少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在通过包含有至少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引脚与对应的触点时,可以通过包含有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触点与该触点对应的引脚,还可以通过包含有至少两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触点与该触点对应的引脚。
参考图5b,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电连接每排引脚的引线并排排列。具体设置时,参考图4a、图5a以及图5b,每排触点311所对应的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通过引线331与该引脚对应的触点电连接,每排触点311所对应的第二排引脚322中的引脚通过引线332与该引脚对应的触点电连接。
在具体设置引线时,可以使连接插接槽31上的触点与连接面32上的引脚的引线在插接槽3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为上窄下宽(引线上远离连接面32的方向为上,靠近连接面32的方式为下),以便于将连接器本体30的形状设置为上端窄下端宽(连接器本体 30上远离连接面32的一端为上端,靠近连接面32的一端为下端)的形状。
具体设置时,连接位于最外侧的两排引脚的引线的排布方式为上窄下宽,连接最外侧的两排引脚之间的每排引脚的引线排布在连接最外侧的两排引脚的引线之间,从而使引线在插接槽3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为上窄下宽。具体连接每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时,主要存在两种方式,具体如下:
方式一:与位于最外侧的一排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最外侧的一排引脚对应的触点位于该排触点311的最下方(靠近连接面32)。具体设置时,参考图4a,第二排引脚322 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靠近连接面32,此时,第一排引脚321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远离连接面32。
参考图4b,连接最外侧的第二排引脚322的每根引线332上包括有第一折弯部3321以及与第一折弯部3321连接的第二折弯部3322。上述的第一折弯部3321为引线332上的折弯结构中的最外侧的一个折弯结构,参考图4b,第一折弯部3321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连接对应的引脚;第一折弯部3321还可以通过包含有至少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对应的引脚。上述连接两个第二排引脚322的引线332上的第一折弯部332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指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在连接面32上的垂直投影的垂直距离),上述连接两个第二排引脚 322的引线332上的第一折弯部3321距离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3(指第一折弯部3321 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上述的第二折弯部3322为位于第一折弯部3321 内侧的折弯结构,具体的,参考图4b,上述的第二折弯部3322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连接对应的触点;第二折弯部3322还可以通过包含有至少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对应的触点。上述连接两个第二排引脚322的引线332上的第二折弯部332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d2(指第二折弯部3322的折弯点在连接面32上的垂直投影的垂直距离)。上述每排触点311 中的触点距离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4(每排触点311中距离连接面32最远的触点距离连接面32的垂直距离)。其中,d1>d2,d3<d4,以使两排引线332呈现上窄下宽的排布方式。
参考图4b,上述的第一折弯部3321与第二折弯部3322可以通过包含有第三折弯部3323 的引线连接,上述的第三折弯部3323为连接第一折弯部3321与第二折弯部3322之间的一个折弯结构。另外,上述的第一折弯部3321与第二折弯部3322还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或包含有至少两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
继续参考图4a,连接第一排引脚321的引线331位于两排连接第二排引脚322的引线332 之间,参考图4b,连接第一排引脚321的每根引线331上可以只有一个第四折弯部3311(一个折弯结构),且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所有引线331的中心线共可以共第一平面,以方便引线的设置;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所有引线331 的中心线也可以不共第一平面。另外,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331 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折弯结构,此时,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可以共第一平面,也可以不共第一平面。连接第一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331还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连接,此时,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共第一平面。上述具体的设置方式根据设置位置、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
在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331的中心线共第一平面时,可以使第二折弯部3322上的折弯点共第一平面(第二折弯部3322的折弯点全部分布在第一平面内),也可以使第二折弯部3322上的折弯点不共第一平面,具体可以根据设置位置、需要等因素具体确定。可以使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与第三折弯部3323的折弯点共面(为第四平面),以使第四平面与插接槽31的槽口垂直。且第四平面与连接面32之间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方式二:与位于最外侧的一排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最外侧的一排引脚对应的触点没有位于该排触点311的最下方,即最外侧的一排引脚对应的触点与连接面32之间还存在其他触点。具体的,参考图5a及图5b,第二排引脚322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第二排引脚322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远离连接面32,此时,第一排引脚321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第一排引脚321对应的触点靠近连接面32。
参考图5b、图5c、图6a以及图6b,连接第二排引脚322的每根引线332上包括第一折弯部3321、以及与第一折弯部3321连接的第二折弯部3322。上述的第一折弯部3321为引线332上的折弯结构中的最外侧的一个折弯结构,参考图5c,第一折弯部3321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连接对应的引脚;第一折弯部3321还可以为通过包含有至少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对应的引脚。上述连接两个第二排引脚322的引线332上的第一折弯部332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指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在连接面32上的垂直投影的垂直距离),上述连接两个第二排引脚322的引线332上的第一折弯部3321距离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3 (指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上述的第二折弯部3322为位于第一折弯部3321内侧的折弯结构,具体的,参考图5c,上述的第二折弯部3322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连接对应的触点;上述的第二折弯部3322还可以通过包含有至少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对应的触点。上述连接两个第二排引脚322的引线332上的第二折弯部332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2(指第二折弯部3322的折弯点在连接面32上的垂直投影的垂直距离)。上述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距离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4(每排触点311中距离连接面32最远的触点距离连接面32的垂直距离)。其中,d1>d2,d3<d4,以使两排引线 332呈现为上窄下宽的排布方式。
参考图5c,上述的第一折弯部3321与第二折弯部3322可以通过包含有第三折弯部3323 (一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上述的第一折弯部3321与第二折弯部3322之间还可以通过包含有至少两个折弯结构的引线连接;上述的第一折弯部3321与第二折弯部3322还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连接。
参考图5b及5c,连接第一排引脚321的引线331位于两排连接第二排引脚322的引线 332之间,参考图5b,连接第一排引脚321的每根引线331上可以只有一个第四折弯部3311 (一个折弯结构),且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所有引线331的中心线可以共第二平面,也可以不共第二平面。另外,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上还可以包含有至少两个折弯结构,此时,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可以共第二平面,也可以不共第二平面。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还可以通过没有折弯结构的直引线连接,此时,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共第二平面。上述具体的设置方式根据设置需求、位置等因素合理确定。
参考图5b,在连接第一排引脚321中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331的中心线共第二平面时,可以使第二折弯部3322上的折弯点共第二平面(第二折弯部3322的折弯点全部分布在第二平面内);也可以使第二折弯部3322上的折弯点不共第二平面,具体可以根据设置位置、需求等因素具体确定。参考图5b,可以设置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与第三折弯部3323的折弯点共第三平面;也可以使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与第三折弯部3323的折弯点不共第三平面,具体根据实际需要、位置等因素确定。且在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与第三折弯部 3323的折弯点共第三平面时,可以使第三平面与插接槽31的槽口垂直,还可以使第三平面与插接槽31的槽口不垂直。可以使第三平面与连接面32平行,此时,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32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三折弯部3323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32的垂直距离。参考图5a,还可以使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32的距离d3小于第三折弯部3323 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32的垂直距离d5。
另外,除了上述的设置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能够使引线的排布呈现上窄下宽的设置方式。比如,可以使连接最外侧两排引脚中的引线采用不同的折弯方式,具体的,连接最外侧的一排引脚中引脚的引线的折弯方式采用方式一中示出的最外侧一排引线的折弯方式,连接最外侧的另一排引脚中引脚的引线采用方式二中示出的最外侧一排引线的折弯方式,或者相反。具体设置时,使最外侧的两排引线的第一折弯部332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指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在连接面32上的垂直投影的垂直距离),第二折弯部332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2(指第二折弯部3322的折弯点在连接面32上的垂直投影的垂直距离);其中,d1>d2。且第一折弯部3321与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3(第一折弯部3321的折弯点距离连接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每排触点311中的触点与上述连接面32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4 (最外侧的一排引脚对应的一排触点中距离连接面32最远的触点距离连接面32的垂直距离);其中,d3<d4,以使连接插接槽31上的触点与连接面32上的引脚的引线在插接槽3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为上窄下宽,从而使引线呈现上窄下宽的排列方式,方便将连接器本体30的形状设置为上端窄下端宽的形状。
在具体设置连接器本体30时,连接器本体30上靠近连接面32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连接面32一端的宽度,使连接器本体30的形状为上端窄下端宽的形状,从而减小连接器本体30 的横截面面积,减小连接器本体30的挡风阻碍,提高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影响。且通过使连接器本体30的形状为上端窄下端宽的形状,在连接器压接在硬盘背板20上时,连接器与硬盘背板20之间连接更稳定,从而提高连接器与硬盘背板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具体的,参考图4a及图5a,可以将连接器本体30设置为凸字形,具体指连接器本体30上与插接槽31 的槽口平行的剖面的形状为凸字形,以减少连接器本体30的横截面积。且通过将连接器本体 30设置为凸字形,可以增加连接器本体30上的压接承力面,便于将连接器压接在硬盘背板 20上。还可以将连接器本体30设置为梯形,具体可以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显然,还可以将连接器本体30的形状设置为其他的符合上端窄下端宽的形状。
参考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器本体30的支撑结构40,用以增加连接器本体30与硬盘背板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支撑结构40与连接器本体30上和插接槽31的槽口相对的另一面通过螺钉紧固或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以减少支撑结构40 对系统内通风的阻碍。
具体设置上述的支撑结构40时,参考图3,上述的支撑结构40可以设置为L形,其中支撑结构40的竖直部分与连接器本体30通过螺钉紧固或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支撑结构40的水平部分与硬盘背板20通过螺钉紧固或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上述的L形支撑结构40上可以设置一斜向撑杆,该斜向撑杆的一端与支撑结构40的竖直部分通过螺钉紧固或胶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结构40的水平部分通过螺钉紧固或胶粘固定连接,用以加固L形支撑结构40。上述的支撑结构40还可以设置为三角形,在连接器本体30上和插接槽31的槽口相对的另一面与硬盘背板20的夹角为直角时,支撑结构40可以设置为直角三角形,其中,支撑结构40上的一个直角边与连接器本体30通过螺钉紧固或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支撑结构40上的另一个直角边与硬盘背板20通过螺钉紧固或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显然,上述支撑结构40的形状并不唯一,可以根据硬盘背板20以及连接器本体30之间的位置、尺寸等因素确定。
参考图2,在具体使用上述的连接器连接硬盘10与硬盘背板20时,上述的硬盘背板20 通过多个上述任意一种连接器与多个硬盘10连接。具体设置时,将多个连接器并排设置在硬盘背板20上,将多个硬盘10通过上述多个连接器设置在硬盘背板20上,以利于硬盘10之间的通风与散热。可以在硬盘背板20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开孔,具体的,在硬盘背板20上与连接器连接的位置之间开设一个或多个开孔。其中,开孔的形状可以为规则形状,比如,矩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开孔的形状还可以为非规则形状,比如,包含有多个曲线的封闭形状。通过在硬盘背板20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开孔,可以提高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性能。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插接槽31上设置至少一排触点,在连接面32上设置多排引脚,且每排触点311对应至少两排引脚,以缩短连接器本体30的长度,从而使连接器本体 30小型化,减少因连接器本体30过长而第二器件上空间有限不能使用的情形,从而使连接器对应用空间的要求降低,扩大连接器的适用场景,增加连接器的适用性;通过使每排触点 311中的触点由靠近连接面32向远离连接面32方向排列,使每排引脚中的引脚由靠近插接槽31的槽口向远离插接槽31的槽口方向排列,使插接槽31的插拔方向与连接面32的插拔方向交叉,从而使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错开设置,减少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之间的挡风影响,提高系统内的通风与散热性能。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连接器,通过该连接器连接电子设备内的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其中,上述的第一器件可以为硬盘10,上述的第二器件可以为硬盘背板20。通过使连接器小型化,以减小连接器占用电子设备内的空间体积;通过使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错开设置,以改善电子设备内的通风散热性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用于连接第一器件与第二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本体;
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器件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上设置有至少一排触点;
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器件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设置有多排引脚;每排触点对应至少两排引脚,其中,每排触点中的触点与该排触点对应的至少两排引脚中的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其中,每排触点中的触点由靠近所述连接面向远离所述连接面方向排列;每排引脚中的引脚由靠近所述插接槽的槽口向远离所述插接槽的槽口方向排列;
所述每个触点与该触点对应的引脚通过引线电连接;且电连接每排引脚的引线并排排列;
其中,位于最外侧的每排引脚对应连接的引线包括第一折弯部及与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的第二折弯部,其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排引线的第一折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第二折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2;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连接面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3,所述一排触点中的触点与所述连接面的最大垂直距离为d4;其中,d1>d2,且d3<d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靠近所述连接面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连接面一端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与所述插接槽的槽口平行的剖面的形状为凸字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上设置有两排触点,每排触点对应两排引脚,分别为第一排引脚、第二排引脚;其中,所述第二排引脚位于所述第一排引脚的外侧;
与所述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远离所述连接面,与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靠近所述连接面;
连接所述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共第一平面;
连接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第三折弯部;且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所对应的触点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折弯点在所述第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折弯点与所述第三折弯部的折弯点共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上设置有两排触点,每排触点对应两排引脚,分别为第一排引脚、第二排引脚;其中,所述第二排引脚位于所述第一排引脚的外侧;
与所述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靠近所述连接面,与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对应的触点连续排列且远离所述连接面;
连接所述第一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的中心线共第二平面;
连接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与对应的触点的引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第三折弯部;且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排引脚中的引脚所对应的触点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折弯点在所述第二平面内;且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折弯点与所述第三折弯部的折弯点共第三平面,且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插接槽的槽口垂直。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连接器本体的支撑结构,且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和所述插接槽的槽口相对的另一面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L形,其中,所述支撑结构的竖直部分与所述连接器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结构的水平部分与所述第二器件固定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CN201811386275.8A 2018-11-20 2018-11-20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97425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86275.8A CN109742569B (zh) 2018-11-20 2018-11-20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86275.8A CN109742569B (zh) 2018-11-20 2018-11-20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2569A CN109742569A (zh) 2019-05-10
CN109742569B true CN109742569B (zh) 2020-06-16

Family

ID=6635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86275.8A Active CN109742569B (zh) 2018-11-20 2018-11-20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4256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5422B2 (ja) * 2016-06-18 2021-09-1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選択的にシールドされたコネクタチャネル
CN108011214B (zh) * 2016-10-31 2020-09-08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线缆背板系统及通信设备
CN207938927U (zh) * 2018-02-26 2018-10-0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连接模块及电子设备
CN108365478A (zh) * 2018-03-20 2018-08-03 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转接板与数据存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2569A (zh) 2019-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6618B (zh) 卡緣連接器
US8075343B2 (en) Straddle card edge connector
US761488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20100015824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US807052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structure
US20110269341A1 (en)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s arrangement
US814220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arrangement
TWI668927B (zh) 電連接器及其傳輸片
US2014007317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3006541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142905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with high retention force
US20150180175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ti-mismating members
US20130122752A1 (en) Connector
US7510414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TWM623128U (zh) 卡緣連接器
CN201570699U (zh) 电连接器
US925776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obust heat-dissipation structures
CN205609815U (zh) 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组合
CN109742569B (zh)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US2013033767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improved guiding structures
US8678853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reliable connection
CN112527055A (zh) 电脑机箱及计算机系统
US916011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ngaging arms formed on cover
US20110195602A1 (en) Card connector with adjustment sections
TWM507086U (zh) 中央處理器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5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per fu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