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37688B -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37688B
CN109737688B CN201811591526.6A CN201811591526A CN109737688B CN 109737688 B CN109737688 B CN 109737688B CN 201811591526 A CN201811591526 A CN 201811591526A CN 109737688 B CN109737688 B CN 1097376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refrigeration
temperature
seat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15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37688A (zh
Inventor
胡松
李寒剑
池寰瀛
马思杰
向军
苏胜
汪一
许凯
何立模
徐俊
韩亨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15915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376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37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7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37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7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高效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可以实现管内流体的快速冷却和制冷。制冷模块的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制冷单元,和夹设在两个制冷单元之间的导温片,其中,每个制冷单元都包含:液冷盖,液冷座,和制冷片,液冷盖的中部设有让流体通过的流通孔,液冷座的中部设有与流通孔相对应的流道,该流道的外围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液冷槽,液冷槽上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流道的后端从液冷槽底壁向外伸出形成支撑管,液冷盖盖合在液冷座上,与液冷槽围成密闭的液冷腔,并且流通孔与流道形成密闭的流体通道,制冷片套设在支撑管外周面上,导温片位于两个制冷单元的制冷片之间,中部设有与支撑管封闭性连通的分流区域。

Description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道内流体冷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包含这种制冷模块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亦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或称回热式)三大类。
混合式换热器主要是通过将冷热流体进行混合来达到传热的目的,直接接触的方法避免了传热间壁及其两侧的污垢热阻传热速率快效果好,然而流体可以相互混合的场合较少,难以满足众多实际应用需求;间壁式换热器是在容器外壁安装夹套制成,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应用广泛,但其换热面受容器壁面限制,传热系数也不高;蓄热式换热器内装固体填充物,用以贮蓄热量,一般用于对介质混合要求比较低的场合。
现代工业中,对管道内流体进行冷却的装置主要采用间壁式换热器和喷淋的方法,然而间壁式换热器换热效率不高且受冷却液体自身温度的限制,无法达到快速冷却或低温的要求;喷淋冷却的方式虽然能够有效降低管道温度,但是结构复杂,换热面材料要求高,换热过程还产生过热气体或液体,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
因此,针对管道内流体快速制冷装置的开发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材料要求低;
2、换热性能好、换热量大;
3、冷却速度快、能够实现低温制冷;
4、制造成本低,结构紧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可以实现管内流体的快速冷却和制冷。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以下方案: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对流体进行制冷,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制冷单元,和夹设在两个制冷单元之间的导温片,其中,每个制冷单元都包含:液冷盖,液冷座,和制冷片,液冷盖的中部设有让流体通过的流通孔,液冷座的中部设有与流通孔相对应的流道,该流道的外围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液冷槽,液冷槽上设有贯穿液冷座外壁的进液孔和出液孔,流道的后端从液冷槽底壁向外伸出形成支撑管,液冷盖盖合在液冷座上,与液冷槽围成密闭的液冷腔,并且流通孔与流道形成密闭的流体通道,制冷片套设在支撑管外周面上,并且热面与液冷槽的底壁外侧面相贴合接触,冷面与导温片相贴合接触,导温片位于两个制冷单元的制冷片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制冷片的冷面相紧贴,导温片的中部设有与支撑管封闭性连通的分流区域,该分流区域上设有多个分流孔。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流体进行制冷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没有旋转、滑动部件,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采用容易安装的制冷片作为直接制冷源,通过热导率高的导温片对管道内流体直接冷却,避免了间壁式换热热导率相对较小的主要换热工质需经过冷端和热端两次传热完成能量传递,提高制冷效率减小能量损失;通过两级制冷片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管道内流体的快速冷却;带进液孔和出液孔的两级液冷腔能够有效地将环形制冷片热面的热量带走,从而保障制冷片高效制冷。进一步,水冷组件支撑管与导温片的密封连接能够避免制冷片承压,一方面能够避免环形水冷片的损坏,保障装置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制冷片的紧密贴合,进而形成温度可控的制冷模块。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流道的前端与流通孔的后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液冷槽的前端与液冷盖之间设有密封垫圈,支撑管的后端与导温片之间设有密封垫圈。这样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密封性。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液冷盖和液冷座上均设有沿着流体通道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安装孔、多个第二安装孔和多个第三安装孔,所有第一安装孔均围绕流体通道设置,并且位于流体通道外侧近旁,通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连接件使流通孔与流道密封压连,所有第二安装孔均围绕液冷腔设置,并且位于液冷腔外侧近旁,通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件使液冷盖与液冷槽密封压连,所有第三安装孔均设置在液冷盖和液冷座的外缘区域上,通过第三安装孔和第三连接件将液冷盖和液冷座与另一个制冷单元中的液冷盖与液冷座紧固相连,并使两个支撑管与导温片的两侧面密封压连。通过这些安装孔和连接件使得每个制冷单元内部和两个制冷单位之间都能够有效地被密封固定住。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液冷盖和液冷座的外缘区域上还设有多个第四安装孔,通过该第四安装孔和第四连接件将液冷盖和液冷座与其它外接管路相连,使得制冷模块能够方便地与外接管路密封连接从而配合使用。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温片为中部设有阵列小直径通孔的金属板,导温片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与两个制冷单元密封连接的密封槽。
该优选特征的有益效果为:金属板导热率非常高,并且阵列小直径通孔能够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这样更有利于将制冷片的冷量高效地传递给流经导温片的流体,从而进行高效快速地制冷。并且,密封槽能够辅助定位密封件,从而更好地实现密封。
优选地,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还可以包括:测温构件,与导温片相连,监测通过导温片的流体的温度,其中,导温片的侧壁上设有向着分流区域延伸的安装槽,测温构件的传感端设置在安装槽中。
该优选特征的有益效果为:测温构件的传感端直接伸入导温片内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温度进行测量,有利于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
优选地,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还可以包括:控温构件,与测温构件通信连接,并且与每个制冷片和每个进液孔相连,控温构件接收测温构件的监测温度,并基于监测温度和设定温度控制制冷片的制冷量和进入进液孔的冷液的流量。
该优选特征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控温构件根据制冷片温度,来调节制冷片的制冷量,和进入进液孔的冷液的流量,可实现高精度的制冷温度控制;利用制冷片热惯性小、温差大的特点,通过控温构件灵敏快速的电量控制,即使输送管道传输来的流体温度存在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较好地维持设定温度。
<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进一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制冷模块,该制冷模块为上述<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部分中所描述的制冷模块。
该装置除了具有<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所具备的有益效果外,模块化的设计也使得各个部分可以进行相互替换,在出现部件损坏时保障系统的稳定;并且模块化的设计还能够方便用户根据制冷情况的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从而满足不同制冷要求,极大地扩展了其适用性。另外,当流体为多种组分的混合物时,制冷模块温度在制冷的同时还能够收集或者去除流体的部分组分,同时实现冷凝和收集的功能,例如可对应气中的焦油组分进行冷凝收集。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流通孔的外围设有一圈密封槽,制冷模块通过密封槽和设置在该密封槽中的密封垫圈与外接管道或者另一个制冷模块密封连通,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密封性。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中,还可以包括:管道连接模块,与高温流体输送管道的管口密封连接,包括:第一连接管座,密封件,第二连接管座以及紧固件;第一连接管座套设在管口的外周面上,并且底部沿径向延伸外扩形成第一安装盘;密封件设置在第一连接管座内,并且套设在管口外周面上;第二连接管座的前部伸入第一连接管座内并压连在密封件上,使密封件侧面密封紧贴管口外壁,并且第二连接管座的中部外周沿径向延伸外扩形成与第一安装盘相对应的第二安装盘,第二连接管座的底部设有与制冷模块的流体通道入口相匹配且密封连通的出口,第二连接管座从中部至底部内径渐变;紧固件将第一安装盘与第二安装盘紧固连接。
该优选特征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管道连接模块可以将制冷模块与流体输送管道相密封连通;通过多个组合的制冷模块对流体中的有用组分进行有效地收集;针对不同的流体输送管道,只需要配套相应的管道连接模块即可连接制冷模块,从而提高装置的利用率。并且,第二连接管座内部的变径一方面能够使得流体输送管道与制冷模块内管管径的渐变过渡,避免被冷却的组分在连接处集聚,另一方面也能够对管道内流体进行加速,从而有效地防止组分在管壁处冷凝。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安装盘和第二安装盘上外缘区域上设有与制冷模块相对应的多个第四安装孔,通过至少一组第四安装孔和第四连接件将制冷模块与管道连接模块密封相连。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密封件包含:套设在第一连接管座内周面上的两个密封圈,和位于两个密封圈之间的垫片,第二连接管座的前端压连在位于下方的密封圈上;管道连接组件的出口与流通孔的前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双层密封圈能够有效地保障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管道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管道连接模块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管道连接模块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高温流体输送管道和管道连接模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高温流体输送管道、管道连接模块和制冷模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制冷模块(省略测温构件和控温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制冷模块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制冷模块的分解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制冷单元的分解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液冷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导温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制冷模块与测温构件和控温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变形例涉及的两个制冷模块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作详细阐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10与高温流体输送管道T(本实施例中以输送高温热解气体为例进行说明)相连通,对管道T输送来的高温热解气体进行冷凝并收集液化后的焦油。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10包括管道连接模块20和四个相互连接的制冷模块30。
如图1至5所示,管道连接模块20的两端分别与高温流体输送管道T的管口和制冷模块30的流体通道入口相密封连接,它包括第一连接管座21,密封件22,第二连接管座23以及紧固件。
第一连接管座21套设在管口的外周面上,并且底部沿径向延伸外扩形成第一安装盘21a。
密封件22设置在第一连接管座21内,并且套设在管口外周面上。本实施例中,密封件22包含两个密封圈22a和垫片22b,两个密封圈22a套设在第一连接管座21的内周面上,垫片22b位于两个密封圈22a之间。
第二连接管座23的前部为环形,它伸入第一连接管座21内并压连在密封圈22a上,通过抵压该密封圈22a使得垫片22b进一步抵压另一个密封圈22a,从而使两个密封圈22a均发生周向形变进而密封紧贴管口外壁。第二连接管座23的中部外周沿径向延伸外扩形成与第一安装盘21a相对应的第二安装盘23a,第二连接管座23的底部设有与制冷模块30的流体通道入口相相匹配且密封连通的出口23b。并且,如图4至6所示,第二连接管座23中部的管径与高温流体输送管道T管径相同,第二连接管座23后部的管径与制冷模块30的流体通道入口内径相同,第二连接管座23从中部至底部内径逐渐变小,从高温流体输送管道T管径变径为制冷模块30内径。
紧固件用于将第一安装盘21a与第二安装盘23a紧固连接。本实施例中,紧固件为三组螺丝紧固件,与第一连接管座21和第二连接管座23上开设的三组螺孔24相匹配,通过这些螺孔24将第一连接管座21和第二连接管座23紧固连接。
如图1和6~14所示,制冷模块30用于对输送来的高温热解气体进行制冷并收集液化后的焦油,制冷模块30包括两个制冷单元31、夹设在两个制冷单元31之间的导温片32、测温构件33以及控温构件34。
每个制冷单元31都包含液冷盖311、液冷座312、制冷片313以及三个密封圈314~316。
液冷盖311的中部设有让流体通过的流通孔311a,液冷盖311的内侧面设有两圈安装槽311b和311c,安装槽311b设置在流通孔311a的后端上,安装槽311c环绕液冷槽312b外缘设置。
如图6~11所示,液冷座312的中部设有与流通孔311a相对应的流道312a,该流道312a的外围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液冷槽312b,液冷槽312b上设有贯穿液冷座312外壁的进液孔312c和出液孔312d,流道312a的后端从液冷槽312b底壁向外伸出形成支撑管312e。并且,如图11所示,在液冷座312的流道312a前端和液冷槽312b前端分别设有两圈安装槽312f和312g,安装槽312f和312g分别与安装槽311b和311c相匹配,用于安装密封圈。
具体地,密封圈314夹设在安装槽311b和312f之间,密封圈315夹设在安装槽311c和312g之间,这样当液冷盖311盖合在液冷座312上时,就能够与液冷槽312b围成密闭的液冷腔,并且流通孔311a与流道312a形成密闭的流体通道P。
如图6~10所示,制冷片313为环形,且套设在支撑管312e外周面上,它的热面与液冷槽312b的底壁外侧面相贴合接触,它的冷面与导温片32相贴合接触。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制冷片313型号为TES1-04903。在制冷片313和液冷槽312b的接触面、制冷片313和导温片32的接触面均涂敷有高热导率的导热硅脂,涂敷的导热硅脂能够有效地降低界面热阻,增加热导率,一方面能够使得导温片32维持较低的温度,另一方面也及时将热面的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保证制冷片313的高效制冷。
密封圈316设置在支撑管312e的后端与导温片32之间。如图10所示,密封圈316被安装在支撑管312e后端的安装槽中。
如图6至9所示,导温片32位于两个制冷单元31的制冷片313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制冷片313的冷面相紧贴。如图12所示,导温片32的中部设有与支撑管312e封闭性连通的分流区域32a,该分流区域32a上设有多个阵列小直径分流孔32b;导温片32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与两个制冷单元31密封连接的环形密封槽32c,该密封槽32c与支撑管312e后端的安装槽相匹配,共同夹设密封圈316。在导温片32的侧壁上还设有向着分流区域32a延伸的安装槽32d。
另外,在液冷盖311的外侧面上还设有一圈安装槽311d,位于流通孔311a的前端上,与第二连接管座23底部出口23b外缘设置的安装槽相匹配,用于共同夹设密封圈35,实现密封连接;另外,当两个制冷模块30互连时,密封圈35也可以夹设在两个制冷模块30的液冷盖311之间,起到密封的作用。
另外,为了使制冷模块30能够便于拆装,从而收集内壁上冷凝的焦油或者对制冷模块30进行清理和维护,液冷盖311和液冷座312上均设有沿着流体通道P的轴向延伸的两个第一安装孔A1、四个第二安装孔A2和两个第三安装孔A3。所有第一安装孔A1均围绕流体通道P设置,并且位于流体通道P的外侧近旁,通过第一安装孔A1和如图13所示的第一连接件B1使流通孔311a与流道312a密封压连。所有第二安装孔A2均围绕液冷腔设置,并且位于液冷腔外侧近旁,通过第二安装孔A2和如图13所示的第二连接件B2使液冷盖311与液冷槽312b密封压连。所有第三安装孔A3均设置在液冷盖311和液冷座312的外缘区域上,通过第三安装孔A3和如图13所示的第三连接件B3将液冷盖311和液冷座312与另一个制冷单元31中的液冷盖311与液冷座312紧固相连,并使两个支撑管312e与导温片32的两侧面密封压连。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B1、第二连接件B2、第三连接件B3均为不锈钢六角螺丝连接件。
进一步,为了使得多个制冷模块30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并且使得制冷模块30能够与管道连接模块20和其它外接管路实现可拆卸连接。在液冷盖311和液冷座312的外缘区域上均设有十二个第四安装孔A4;这样,多个制冷模块30之间通过该第四安装孔A4和如图13所示的第四连接件B4,就能够实现可拆卸地密封连接。相应的,在第一安装盘21a和第二安装盘23a上外缘区域上也设有与制冷模块30相匹配的多个第四安装孔A4;通过该第四安装孔A4和如图13所示的第四连接件B4将液冷盖311和液冷座312与管道连接模块20相连;或者将液冷盖311和液冷座312与其它外接管路相连。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件B4为螺栓螺母连接件,并且螺栓采用不锈钢双头螺栓。
如图9所示,将左右两个制冷单元31分别记为第一制冷单元31和第二制冷单元31,第三安装孔A3包括设置在第一制冷单元31液冷盖311和液冷座312上的两个沉头孔A3-1,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单元31液冷座312上的螺纹孔A3-2。如前所述,第一制冷单元31和第二制冷单元31仅存在第三安装孔A3的差异,其余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孔A1、第二安装孔A2和第四安装孔A4均相同。
测温构件33用于监测通过导温片32的流体的温度,它的传感端设置在导温片32安装槽32d内。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测温构件33为型号为M3 PT100 K的螺钉式热电偶,螺钉式传感端可以旋入安装槽32d(具有内螺纹)内。
如图14所示,控温构件34与测温构件33通信连接,并且与每个制冷片313和每个进液孔312c相连,接收测温构件33的监测温度,并基于监测温度和设定温度控制制冷片313的制冷量和进入进液孔312c的冷液的流量。控温构件34包括冷液输送部341、电量调节部342、输入显示部343以及控制部344。冷液输送部341与每个进液孔312c相连,向进液孔312c中输送冷却液,本实施例中冷液输送部341包括导液管341a、散热风扇341b、储液仓341c和微型泵341d;导液管341a入口与出液孔312d相连,散热风扇341b对进入导液管341a中的冷液进行散热降温,降温后的冷液再进入储液仓341c中,由微型泵341d输送入进液孔312c。电量调节部342与每个制冷片313的供电电路相连,调节供电量。输入显示部343用于输入控制指令信息和输入设定温度,并对设定温度和接收到的监测温度进行显示。控制部344接收测温构件33的监测温度,并基于监测温度和设定温度控制电量调节部342调节制冷片313的供电量或控制冷液输送部341调节输入进液孔312c的冷液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在制冷模块30中,两个制冷单元31的进液孔312c和出液孔312d以及导温片32上安装槽32d它们的轴线(深度方向)都位于同一平面上,这样共平面的设置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装配需要的空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有密封圈均为氟橡胶密封圈。
以上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10的具体结构,基于上述结构,其工作过程为:首先,通过控温构件34输入设定温度,调控制冷片313产生冷量,同时冷液输送部341启动,向液冷腔内通入冷液进行循环,不断带走制冷片313热面的热量,使冷面能够持续制冷;然后,使温流体输送管道T内的高温热解气体进入管道连接模块20进而进入制冷模块30内;制冷片313冷面上的冷量不断传导给液冷座312和导温片32,连同液冷腔的液冷作用,使得通过流体通道P和导温片32分流区域32a的高温热解气体中的焦油被快速冷却和凝结;经由四个制冷模块30逐级降温冷凝,从而高效冷凝并大量收集焦油;在焦油收集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控温构件34对制冷片313的冷却温度进行调节。
通过上述过程,能够对焦油进行有效地收集,同时管道连接模块20和制冷模块30能够灵活匹配多种多样的焦油收集需求。测温构件33和控温构件34能够保证即使在热解过程温度存在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较好地维持设定的焦油收集温度。
以上仅仅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所做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并不仅仅限定于在以上中所描述的结构,而是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该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修改或补充或等效替换,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多个制冷模块之间仅通过连接件固定,没有其它限位结构,本发明不限于此,为了固定更牢固并且更容易安装,还可以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详见下列变形例。
<变形例>
在本变形例中,对于与实施例中同样的结构采用同样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仅对区别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制冷模块30’包括第一制冷单元31、第二制冷单元31’、导温片32、测温构件33以及控温构件34(图15中未显示)。第二制冷单元31’包含液冷盖311’、液冷座312、制冷片313以及三个密封圈314~316。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制冷模块3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区别仅在于第二制冷单元31’中的液冷盖311’。
液冷盖311’的外表面上设有两个凸台H,这两个凸台H分别与第一制冷单元31液冷盖311内表面上的两个第三安装孔A3(沉头孔)相对应。
在将两个制冷模块30’进行装配时,一个制冷模块30’的第二制冷单元31’与另一个制冷模块30’的第一制冷单元31相贴合,这时,第二制冷单元31’上的凸台H进入另一个制冷模块30液冷盖311上的两个第三安装孔A3内,起到限位的作用,这样安装更为牢固。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对流体进行制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制冷单元,和夹设在两个所述制冷单元之间的导温片,其中,每个所述制冷单元都包含:液冷盖,液冷座,和制冷片,所述液冷盖的中部设有让流体通过的流通孔,
所述液冷座的中部设有与所述流通孔相对应的流道,该流道的外围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液冷槽,所述液冷槽上设有贯穿所述液冷座外壁的进液孔和出液孔,所述流道的后端从所述液冷槽底壁向外伸出形成支撑管,
所述液冷盖盖合在所述液冷座上,与所述液冷槽围成密闭的液冷腔,并且所述流通孔与所述流道形成密闭的流体通道,
所述制冷片套设在所述支撑管外周面上,并且热面与所述液冷槽的底壁外侧面相贴合接触,冷面与所述导温片相贴合接触,
所述导温片位于两个所述制冷单元的所述制冷片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制冷片的冷面相紧贴,所述导温片的中部设有与所述支撑管封闭性连通的分流区域,该分流区域上设有多个分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流道的前端与所述流通孔的后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所述液冷槽的前端与所述液冷盖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所述支撑管的后端与所述导温片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液冷盖和所述液冷座上均设有沿着所述流体通道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安装孔、多个第二安装孔和多个第三安装孔,
所有所述第一安装孔均围绕所述流体通道设置,并且位于所述流体通道外侧近旁,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连接件使所述流通孔与所述流道密封压连,
所有所述第二安装孔均围绕所述液冷腔设置,并且位于所述液冷腔外侧近旁,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件使所述液冷盖与所述液冷槽密封压连,
所有所述第三安装孔均设置在所述液冷盖和所述液冷座的外缘区域上,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和第三连接件将所述液冷盖和所述液冷座与另一个所述制冷单元中的所述液冷盖与所述液冷座紧固相连,并使两个所述支撑管与所述导温片的两侧面密封压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所述液冷盖和所述液冷座的外缘区域上还设有多个第四安装孔,通过该第四安装孔和第四连接件将所述液冷盖和所述液冷座与其它外接管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温片为中部设有阵列小直径通孔的金属板,所述导温片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与两个所述制冷单元密封连接的密封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测温构件,与所述导温片相连,监测通过所述导温片的流体的温度,
其中,所述导温片的侧壁上设有向着所述分流区域延伸的安装槽,
所述测温构件的传感端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温构件,与所述测温构件通信连接,并且与每个所述制冷片和每个所述进液孔相连,所述控温构件接收所述测温构件的监测温度,并基于所述监测温度和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制冷片的制冷量和进入所述进液孔的冷液的流量。
8.一种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相互连接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该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管道连接模块,与高温流体输送管道的管口密封连接,包括:第一连接管座,密封件,第二连接管座以及紧固件;所述第一连接管座套设在所述管口的外周面上,并且底部沿径向延伸外扩形成第一安装盘;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座内,并且套设在所述管口外周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管座的前部伸入所述第一连接管座内并压连在所述密封件上,使所述密封件侧面密封紧贴所述管口外壁,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管座的中部外周沿径向延伸外扩形成与所述第一安装盘相对应的第二安装盘,所述第二连接管座的底部设有与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的流体通道入口相匹配且密封连通的出口,所述第二连接管座从中部至底部内径渐变;所述紧固件将所述第一安装盘与所述第二安装盘紧固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第一安装盘和所述第二安装盘上外缘区域上也设有与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相对应的多个第四安装孔,通过至少一组所述第四安装孔和第四连接件将所述管道连接模块与所述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密封相连。
CN201811591526.6A 2018-12-25 2018-12-25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Active CN1097376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1526.6A CN109737688B (zh) 2018-12-25 2018-12-25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1526.6A CN109737688B (zh) 2018-12-25 2018-12-25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37688A CN109737688A (zh) 2019-05-10
CN109737688B true CN109737688B (zh) 2020-02-11

Family

ID=66359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1526.6A Active CN109737688B (zh) 2018-12-25 2018-12-25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3768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5113A (zh) * 2004-05-27 2005-12-07 杨洪武 发热电子元件的分体集成热管散热器
CN101216227A (zh) * 2008-01-10 2008-07-09 上海精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半导体制冷器
CN202183053U (zh) * 2011-06-20 2012-04-04 扬州电力设备修造厂 智能恒温端子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9992A (ja) * 2001-08-08 2003-02-21 Shik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管内液体の凍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5113A (zh) * 2004-05-27 2005-12-07 杨洪武 发热电子元件的分体集成热管散热器
CN101216227A (zh) * 2008-01-10 2008-07-09 上海精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半导体制冷器
CN202183053U (zh) * 2011-06-20 2012-04-04 扬州电力设备修造厂 智能恒温端子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37688A (zh) 2019-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25511B1 (ko) 정박형 나사들을 가진 냉각 매니폴드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모듈, 및 상기 전지모듈을 냉각시키기 위한 방법
KR101069161B1 (ko) 냉각 매니폴드를 가지는 전지모듈 및 전지모듈의 냉각방법
CN111403850A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动态热管理系统
US10991996B2 (en) Battery heat exchange system
WO2019037309A1 (zh) 一种冷却装置及液冷散热系统
CN109737688B (zh) 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管内流体快速冷却装置
CN205545144U (zh) 一种基于热管散热的光伏发电系统
CN211061833U (zh) 一种工业相机制冷装置
CN111263572A (zh) 一种温控散热器
CN208547573U (zh) 一种土壤检测用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冷却装置
CN109536213B (zh) 基于导温翅片的焦油高效冷却收集装置
CN109536211B (zh) 基于非对称导温流道的焦油冷却收集装置
CN213148324U (zh) 一种基于汽车部件运行温度模拟系统的散热测试装置
CN109536214B (zh) 模块化控温焦油收集装置
CN109578683B (zh) 水龙头直联式快速制冷器及其组合件
CN208400997U (zh) 一种电池包结构
CN220792775U (zh) 一种高温润滑结构快速加热装置
CN217519928U (zh) 高温流体辐射监测设备和核能供暖系统
CN109618540A (zh) 一种四象限变频器的散热系统
CN209133647U (zh) 一种电池包换热系统
CN218731247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11435749B (zh) 一种中温燃料电池的冷却装置
CN114233594B (zh) 一种具有智能化高效散热效果的柱塞泵
CN217183706U (zh) 一种基于t型导热块的水冷散热系统
CN209418652U (zh) 一种中温燃料电池的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