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2249A -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2249A
CN109722249A CN201811609575.8A CN201811609575A CN109722249A CN 109722249 A CN109722249 A CN 109722249A CN 201811609575 A CN201811609575 A CN 201811609575A CN 109722249 A CN109722249 A CN 109722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rod
concave convex
desert
preparation
alga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095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玲
任珺
张晓郡
张倩
刘依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60957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222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22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2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荒漠藻结皮的预处理和扩繁;凹凸棒的预处理和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将荒漠藻结皮和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进行复配,得到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本发明将人工培养的荒漠藻类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相结合运用于荒漠化治理,既保留了化学固沙材料见效快、固沙效果好的优点,又利用了荒漠地区的野生低等生物‑荒漠藻类的生命力顽强、对荒漠地区环境适应力强、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等的特点,为荒漠地区流沙固定,及该区域后续植被恢复和生态演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有助于解决荒漠化土地植被和生产能力恢复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沙固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荒漠化治理中,固沙材料与固沙技术相辅相成,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目前,主 流的固沙技术主要有工程固沙技术、化学固沙技术、生物固沙技术和综合固沙技术。综合 固沙,是通过对常规工程固沙技术、化学固沙技术以及生物固沙技术的组合运用,取长补 短,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近几年,综合性固沙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众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新型固沙设备和材料成为固沙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化学-生物”固沙技 术也成为新的热门研究方向,化学固沙使植物更易于在沙漠中存活,成活后的植物则弥补 化学固沙周期短的不足。但是普通的化学固沙剂生物相容性差,保水性能欠佳,在气候恶 劣,降水量较少时,植物难以成活,进而导致化学固结层受到风力侵蚀,减弱固沙的效果。 通过引入工程技术,形成“化学-生物-工程”综合技术能够有效的保护已形成的固结层, 弥补植物固沙不能及时取得效益的缺点。赵正华等通过将LZU系列化学固沙材料与植物 结合,并辅以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沙效果。
固沙材料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目前,世界上已研制出成百上千种材料和化 学制剂用于改善土地沙漠化状况,防风固沙。
生物质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淀粉、木质素、纤维素等,应用这些原料制备新 型固沙剂,如木质素类固沙材料,能减低成本,增强生物降解性,能满足现代综合固沙中对固沙剂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 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荒漠藻结皮的预处理和扩繁:将荒漠藻结皮纯化后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扩繁;
(2)凹凸棒的预处理和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a、凹凸棒的预处理:将凹凸棒石研磨后清洗除杂;
b、将步骤a得到的预处理的凹凸棒进行酸改性,得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
c、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将丙烯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在冰水浴下中和,中和度为85%,加入丙烯酰胺,得 到单体溶液;将步骤b制备的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加入水得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 将交联剂和引发剂溶于水,得到引发-交联剂溶液;将酸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和引发-交联 剂溶液加入到单体溶液中,搅拌均匀,在80℃下反应,得到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
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所述引发剂为摩尔比为1:1的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
(3)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
将步骤(1)制备的荒漠藻结皮和步骤(2)制备的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进行复配,得到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荒漠藻结皮和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重量比为1:2。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复配的方式为:将沙土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撒于需固定的沙土表面,再将荒漠藻结皮均匀撒于其上。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复配时,每天浇水3次,浇水量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 水树脂材料的重量比为15mL:35.3g。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扩繁时使用的培养基为BG11培养基,培养条件为25±1℃,光照强度120μE·m-2·s-1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酸改性的方法为:在预处理的凹凸棒中加入硫酸,室温下搅拌改性60-80h,洗涤后烘干,得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单体溶液中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重量比为15:4。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中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质量分数为10%。
作为优选,步骤(2)中,在引发-交联剂溶液中,交联剂的重量分数为0.05%,引发剂的重量分数为0.6%。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在80℃下反应是在水浴条件或者是在超声功率为200W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本发明将人工培养的荒漠藻类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相结合运用于荒漠化治理,既保留了 化学固沙材料见效快、固沙效果好的优点,又利用了荒漠地区的野生低等生物-荒漠藻类 的生命力顽强、对荒漠地区环境适应力强、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等的特点,为荒漠地区流沙 固定,及该区域后续植被恢复和生态演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有助于解决荒漠化土地植 被和生产能力恢复的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原理: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属于化学固沙材料的一种,其固沙原理主要是以 下几方面:
(1)粘结聚合作用:沙粒与沙粒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间隙的,正是这些间隙的存在导致沙粒之间粘滞性不强,容易被风吹起,且加剧了水分的蒸发和下渗作用。化学固沙剂就是通过与沙粒发生粘结,形成一层固结层;或者是由于固沙剂本身具有较高的分子量,且具有一定的粘性,能够发生聚合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层,将沙粒封闭覆盖在下层。从而增加沙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被风直接吹起。
(2)覆盖作用:某些固沙剂(如石油类)在喷洒到沙层表面后,能在表层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强度的封闭层,从而隔绝风力对沙粒的直接吹蚀,避免沙尘产生。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荒漠藻复配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能够起到良好的固 沙作用。先另取一定质量的沙土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 均匀撒于需固定的沙土表面,再将人工培养荒漠藻均匀撒于其上,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 皮虽然渗透性稍差,但具有最佳的抗压强度、耐水性、抗冲蚀能力、保水性和抗冻性,可 以起到良好的固沙作用,能够提高沙土的保水性,显著减小降雨对固结层的冲蚀损害。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 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技术路线。
图2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结皮中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图3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的影响。
图4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厚度的影响。
图5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增长速率的影响。
图6为固沙试样固结层保水性试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 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
本发明将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复配用于固沙,通过测定发 育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的生理指标,研究二者复配的最佳方式和比例,以及水分对人 工藻类土壤结皮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本发明将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以不同的复配比例和复配 方式进行固沙,通过测定固沙试样固结层的抗压强度、渗透性、耐水性、抗冲蚀能力、保 水性、抗冻性等指标,研究固沙材料的固沙效果。
实施例1
一、研究材料:
1荒漠藻结皮材料。于宁夏沙坡头腾格里沙漠南缘(北纬37°31′15″东经105°2′16″) 随机设置32个采样点(采样点尽可能选择无苔藓、地衣及其他植物共生,且距离小灌木 20cm以上的平缓处),利用小铲子采集表面完整的野生藻类(藻种主要为蓝藻)结皮样本, 采样深度1~2cm,样本保存于封口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将采集的样本过筛后用蒸馏水反复浸泡、冲洗、分离出纯净的藻体,在BG11培养基中,于25±1℃,光照强度120 μE·m-2·s-1的条件下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备用。
表1BG11培养基组成
凹凸棒石黏土材料。采集甘肃省临泽板桥镇矿点(N39°15′,E100°16′)的凹凸棒石黏土,主要矿物含量:凹凸棒石29.7%,石英21.8%,长石14.6,白云石6.3%,蒙脱石5.3%,石膏5.1%。
2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制备
将采集的凹凸棒石黏土原矿经粉碎、研磨,过200目标准筛,得到原矿粉末。将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充足的蒸馏水,充分搅拌使粉末在水中均匀分散,静置30min,除去悬 浮液上层杂质和底层黑色沉淀。反复洗涤,直到把底层黑色沉淀全部除去。分离并在105℃ 烘箱中烘干,研磨后过100目筛,备用。
称取一定质量的上述备用凹凸棒石黏土粉末置于烧杯中,按液固比10:1的质量比配 比,加入4mol/L的硫酸,在室温下搅拌72h,然后用蒸馏水洗涤至pH为6-7,在105℃ 烘箱中烘干,研磨,过200目筛后,放入塑封袋内备用。
二、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制备
1普通加热法
称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用40mL蒸馏水溶解于烧杯中。另称取15mL丙烯酸(AA) 缓慢加入NaOH溶液中,在冰水浴下中和,加入完毕后中和度为85%,再加入一定量的丙 烯酰胺(AM),使得m(AA):m(AM)=15:4,制成单体溶液。取质量分数10%的备用酸改 性凹凸棒石黏土,加30mL蒸馏水分散于烧杯中,搅拌均匀,制成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 液。将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引发剂(引发剂为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过硫 酸钾和亚硫酸氢钠摩尔比为1∶1),溶于10mL蒸馏水中,制成引发-交联剂溶液;在引发 -交联剂溶液中,交联剂的重量分数为0.05%,引发剂的重量分数为0.6%。
将上述制备的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和引发-交联剂溶液加入到单体溶液中,搅拌 均匀,继续搅拌并将烧杯转移至水浴锅中,水浴温度为80℃,聚合10min得到半固体状产物。将产物剪碎,用1%乙醇水溶液洗涤之后,放入烘箱中于90℃下干燥,粉碎,过 100目筛,即得样品。
2超声加热法
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单体溶液及引发-交联剂溶液的制备方法与普通加热法相 同。选取最佳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用量,设定超声功率200W,水浴温度为80℃,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将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烧杯放入超声清洗器中,在搅拌的过程中加入单体溶液和引发-交联剂溶液,在超声清洗器中聚合反应10min,期间不断搅拌至溶液 变粘稠后停止。待反应10min后,将产物剪碎,用1%乙醇水溶液洗涤,再放入烘箱中于 90℃下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即得样品。
三、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固沙方法
将荒漠藻滤去培养基后置于恒温干燥箱内,在30℃的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约为20%, 粉碎,备用。然后分别以不同复配方式、不同复配比例和不同水分用量进行实验,并测定 叶绿素a、藻类鲜重、结皮厚度以及鲜重增长速率,以期获得最佳复配方法。
1复配方式实验。
复配方式A1:称取250g沙土平铺于的培养皿中,另取若干沙土与凹凸棒基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撒于培养皿中沙土表面,再以500g/m2(鲜重)的用量取前述备用的人工培养荒漠藻均匀洒于其上,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比例(质量比)为1:1。
复配方式A2:称取250g沙土平铺于的培养皿中,另取若干沙土、凹凸棒基分子吸水树脂材料和前述备用的人工培养荒漠藻,按10:1:1的复配比例(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撒于培养皿中沙土表面,荒漠藻用量为500g/m2(鲜重)。
复配方式A3:称取250g沙土平铺于的培养皿中,将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和前述备用的人工培养荒漠藻按比例混合后均匀撒于培养皿中沙土表面,荒漠藻用量为500g/m2(鲜重)。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比例(质量比)为1:1。
复配方式A4:称取250g沙土平铺于的培养皿中,另取若干凹凸棒基分子吸水树脂材料均匀撒于沙土表面,之后再将前述备用的人工培养荒漠藻均匀洒于树脂层之上,荒漠藻用量为500g/m2(鲜重),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 比例(质量比)为1:1。
将采用以上四种复配方式的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在28±1℃、120μE/(m2·s1)的条件下培养60天,从第20天开始每隔10天取样一次,测定并计算单位采样面积结皮 的叶绿素a含量、厚度、藻鲜重和鲜重增长速率。培养期间向培养皿中的样品每天早晨喷 洒6mL蒸馏水和6mL添加有植物生长调节剂6-BA的BG11培养液;下午和晚上各喷洒 12mL蒸馏水。
2复配比例实验
称取250g沙土平铺于的培养皿中,另取若干沙土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 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洒于培养皿中沙土的表面,之后再将前述备用的人工 培养荒漠藻均匀洒于其上,荒漠藻用量与复配方式实验相同,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 水树脂材料的复配质量比分别为2:1、1:0、1:1和1:2,分别称为2:1组、1:0组、1:1组和1:2组。
将采用以上四种复配比例的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在28±1℃、120μE/(m2·s1)的条件下培养60天,从第20天开始每隔10天取样一次,测定并计算单位采样面积结皮 的叶绿素a含量、厚度、藻鲜重和鲜重增长速率。培养期间向培养皿中的样品每天早晨喷 洒6mL蒸馏水和6mL添加有植物生长调节剂6-BA的BG11培养液;每天下午和晚上各 喷洒12mL蒸馏水。
3水分用量实验
称取250g沙土平铺于φ150mm的培养皿中,将沙土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洒于培养皿中沙土的表面,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重量为500g/m2,之后再将前述备用的荒漠藻均匀洒于其上(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质量比为1:2),在28±1℃、120μE·m-2·s-1的条件下于光照培养箱中 培养60天。期间每天早、中、晚各浇水1次,设置6mL/次、9mL/次、12mL/次和15mL/ 次四种浇水量梯度,分别模拟干旱、略干、潮湿和湿润的环境。其中早上浇水时,先浇6 mL BG11培养液(添加有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添加量0.5mg/L),剩余部分用蒸馏水补 齐至实验设定水量;其余时间皆浇蒸馏水。从第20天开始每隔10天取样一次,测定并计 算单位采样面积结皮的叶绿素a含量、厚度、藻鲜重和鲜重增长速率。
四、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固沙实验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
1对叶绿素a含量、厚度、藻鲜重和鲜重增长速率的测定方法
1.1叶绿素a含量: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5nm和649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公式计算叶绿素a含量
Ca=13.95×A665-6.88×A649
式中:Ca为叶绿素a含量,mg/L;A665为提取液在665nm波长处的吸光度;A649 为提取液在649nm波长处的吸光度。
1.2厚度:取样时,根据表面藻结皮生长情况随机均匀选取5个样点,用环形取样器(直径14.42mm)采集5份样品(视为一个单位采样面积),用游标卡尺测定结皮层厚度, 然后剥离出藻体生物层,用游标卡尺测定其厚度。
1.3藻类鲜重:利用轻微冲洗等手段分离出纯净的藻体,用滤纸轻压吸干藻体表面水 分,用电子天平测定其鲜重。
1.4藻类鲜重增长速率:单位接种量藻类鲜重(叶绿素a含量)为测定时刻藻类鲜重(叶绿素a含量)除以复配固沙实验中人工培养荒漠藻的用量。
藻类鲜重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μt为荒漠藻第t天的鲜重增长速率;Nt为第t天鲜重,g;Nt-1为第t-1天鲜重,g;Δt为第t天至第t-1天的间隔时间,d。
2对叶绿素a含量、厚度、藻鲜重和鲜重增长速率的测定结果
2.1复配方式实验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见图2-图5。
图2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结皮中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图3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的影响。
图4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厚度的影响。
图5为不同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增长速率的影响。
2.2复配比例实验测定结果
(1)复配比例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的影响
各复配比例下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单位接种量藻类鲜重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 增大,各组间差异性显著,其中1:2组平均值最大,1:1组次之,2:1组第三,1:0组最小,1:1组和1:2组相差较小。
(2)复配比例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层厚度的影响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按照1:1、1:2、2:1和1:0等四种复配比例接种形成的人工藻类 土壤结皮厚度均逐渐增加,其生物层的厚度也逐渐增加。其中,结皮厚度平均值1:2组最大,2:1组次之,1:1组再次,这三组的结皮厚度均显著高于1:0组;生物层平均值厚度2:1 组最大,1:2组次之,1:1组再次,1:0组最小,但1:2组和1:1组差异不显著。
(3)复配比例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按照1:1、1:2、2:1和1:0等四种复配比例接种形成的人工藻类 土壤结皮中藻类叶绿素a含量均逐渐增加。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2:1组最大,1:2组次之,1:1组第三,1:0组最小,1:1组和1:2组相差较小;单位接种量藻类叶绿素a含量随培养 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组之间差异性显著,其中1:2组平均值最大,1:1组次之。在培养 初期(前40天左右)2:1组大于1:0组,后期则是1:0组大于2:1组。
2.3水分用量实验测定结果
(1)水分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的影响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按照6mL/次、9mL/次、12mL/次和15mL/次四种浇水量培养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的藻类鲜重均逐渐增加。其中,浇水量15mL/次的藻类鲜重平均值最大,12mL/次的次之,9mL/次的第三,6mL/次的最小,12mL/次组和15mL/次组 相差较小,6mL/次组和9mL/次组相差较小。
在培养第30天,浇水量15mL/次组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的鲜重增长速率最大, 12mL/次组、9mL/次组和6mL/次组依次减小;在培养第60天,12mL/次组藻类鲜重增 长速率最大,15mL/次组、9mL/次组和6mL/次组依次减小。浇水量9mL/次组和6mL/ 次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增长速率总体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变化幅度较 小;浇水量12mL/次组和15mL/次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鲜重增长速率从第50天开 始呈减小趋势。
(2)水分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层厚度的影响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按照6mL/次、9mL/次、12mL/次和15mL/次等四种浇水量培养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厚度和生物层厚度均逐渐增加。其中,结皮厚度和生物层厚度平均值均15mL/次组的最大,12mL/次组次之,9mL/次组再次,6mL/次组最小;6mL/ 次组和9mL/次组的生物层厚度差异性不显著。(3)水分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叶绿 素a含量的影响。
(3)水分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按照6mL/次、9mL/次、12mL/次和15mL/次等四种浇水量培养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中藻类叶绿素a含量均逐渐增加。其中,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15mL/次组的最大,12mL/次组次之,9mL/次组再次,6mL/次组最小。
3固沙试样固结层的抗压强度、渗透性、耐水性、抗冲蚀能力、保水性、抗冻性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3.1抗压强度测试:用环刀分别切取6组试样的固结层,置于3.5cm厚的沙土上,使用推拉力计进行抗压强度测试,以试样出现裂纹为破坏判据,以应力峰值计算抗压强度。
3.2渗透性测试:向培养皿中试样表层一次性倾倒50mL蒸馏水,测定水完全被吸收所需的时间。
3.3耐水性测试:向培养皿中试样表层均匀喷洒100mL蒸馏水,加盖,浸泡2天, 然后在室内干燥,观察其形貌变化并测定抗压强度。
3.4降雨冲蚀测试:模拟降雨冲蚀测试。参考彭雷等的方法,稍有改动。取200mL 自来水置于容器中,于2.45m高处通过喷头向试样表面均匀喷淋,流量约为5mL/s,喷 洒雨滴直径2~3mm,喷淋区域直径约15cm,每次喷淋持续1min,之后迅速倒掉培养皿 里试样表层的积水,间隔15分钟,再进行下一次喷淋。如此重复3次后,称重,并将培 养皿略微倾斜观察固结层状态,之后将试样在105℃的恒温干燥箱中烘干,观察固结层 的变化并测定抗压强度。
3.5保水性测试:称量试样初始重量,向各培养皿中试样表层均匀喷洒50mL蒸馏水, 待水分完全吸收后,将试样置于50℃的恒温干燥箱中,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取出样品称重。
3.6抗冻融性测试:向每个试样表面喷水5mL,待完全吸收后称重。将试样置于-20℃ ~-25℃冰箱中冷冻12h,称重;再于50℃的恒温干燥箱中烘干12h,称重,如此即为 一个循环。在第3个循环完成后,将试样取出,称重,之后再放入100±5℃烘箱中烘干 12h,结束后观察试样变化,测定试样质量、抗压强度。
4固沙试样固结层的抗压强度、渗透性、耐水性、抗冲蚀能力、保水性、抗冻性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试验分六组:
对照组CK:
S1:复配方式为A1,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重量比为1:1。
S2:复配方式为A1,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重量比为1:2。
S3:复配方式为A1,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重量比为1:10。
S4:复配方式为A4,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重量比为1:2。
S5:复配方式为A4,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重量比为1:1。
称取250g沙土平铺于φ150mm的培养皿中,用上述六组中不同复配方式和不同复配质量比进行复配,在28±1℃、120μE·m-2·s-1的条件下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60天。 期间每天早、中、晚各浇水1次,每次15mL。其中早上浇水时,先浇6mL BG11培养液 (添加有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添加量0.5mg/L),剩余部分用蒸馏水补齐至实验设定水 量;其余时间皆浇蒸馏水。得到固沙试样固结层。测定固沙试样固结层的抗压强度、渗透 性、耐水性、抗冲蚀能力、保水性、抗冻性。
4.1表2为固沙试样固结层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复配方式和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用量对试样固结层的抗压强度具有显著 性影响。由于固沙材料撒布存在不均匀,故取样测定试样的抗压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结果表明,树脂材料用量越多,其形成的固结层抗压强度越大。复配方式为A1的试样(S1、 S2、S3)固结层的抗压强度要大于复配方式为A4的试样(S4、S5)。藻类生物层的存在,能够增强固结层的抗压强度。
4.2固沙试样固结层的渗透性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CK渗水时间为0.14min,试样S1渗水时间为0.85~3.05min,试样S2渗水时间为0.65~7.85min,试样S3渗水时间为3.26~8.21min,试样S4渗水时间 为0.75~1.99min。与对照组相比,沙土表面形成的固结层阻碍了水分的下渗,使渗水时间 显著延长,渗水时间因固结层结构不同而略有不同。固结层在干燥的过程中薄弱部位会产 生孔隙和裂缝,这会使水分的下渗速度加快,故测试时间存在较大的波动。
4.3表3为固沙试样固结层的耐水性测试结果。
各试样在水中浸泡2天后,对照组CK表面平整有积水,其他试样固结层吸水膨胀,表面覆盖仍然完整不易散,无积水,并未出现疏松、溶解和分散等破坏现象,试样S1触 感坚硬,试样S2触感柔软,试样S3触感稍硬,试样S4触感柔软黏腻。将试样干燥后测 定抗压强度和固结层厚度,结果表明,固结层的厚度和抗压强度虽较平均值有小幅减小, 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能够发挥必要的固沙作用。
4.4表4为固沙试样降雨冲蚀实验结果。
较大强度的降雨冲蚀对固结层的固沙效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试样经过3次冲蚀后, 对照组CK表面松散,倾斜有滑移;试样S1表面较硬,藻生物层有破损,结皮层稳定, 倾斜无滑移;试样S2表面柔软,未见破损,固结层不稳定倾斜略有滑移;试样S3表面稍 软,但比试样S2硬,未见破损,固结层稳定倾斜有滑移;试样S4表面黏腻,未见破损, 固结层稳定倾斜无滑移。将经过3次冲蚀的试样干燥后测定抗压强度、固结层厚度及质量, 结果表明,对照组CK的质量损失率达到了13.58%,而具有固结层的试样质量损失率均未 超过1%。虽然控制组的抗压强度下降幅度较大,但还是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干燥后能够 形成完整的固结层,起到固沙作用。藻类生物层的存在,能够显著减小降雨对固结层的冲 蚀损害。
4.5图6为固沙试样固结层保水性试验结果。
固结层和藻类生物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沙土的保水性能,对照组CK在28h时保水率 已基本为零,而保水能力较弱的试样S4的保水率依然为4.4%,保水能力最强的试样S1的保水率为30.76%。复配方式为A1的试样保水率大于复配方式为A4的试样(图3)。
4.6表5为固沙试样固结层抗冻融试验结果。
试样在经过3次冻融循环干燥后,质量均有所减小,但损失率均未超过0.5%。各组试样抗压强度均有减小,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CK基本无变化,试样S1表面完整, 藻结皮有略微起皮现象;试样S2表面完整,无裂痕;试样S3表面有轻微裂纹,但上下不 贯穿;试样S4表面完整,无裂痕。各试样的固结层依然完整稳定,能够起到固沙作用。
表2固结层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表3固沙试样耐水性试验结果
表4固沙试样降雨冲蚀试验结果
表5固结层冻融试验结果
五、结论
本发明将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复配用于固沙,通过测定发 育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的生理指标,研究二者复配的最佳方式和比例,以及水分对人 工藻类土壤结皮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 脂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两者复配的最佳比例是1:2,最佳复配方式是A1(即先另 取一定质量的沙土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撒于需固 定的沙土表面,再将人工培养荒漠藻均匀撒于其上),此种条件下形成的结皮叶绿素a含量、厚度及藻类鲜重最大。水分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缺乏水分的环境不利于结皮的迅速形成和生长;水分低于一定限值时,会明显抑制结皮的生长。浇水量为15mL/次时形成的结皮叶绿素a含量、厚度及藻类鲜重最大。
将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以不同的复配比例和复配方式进 行固沙,通过测定固沙试样固结层的抗压强度、渗透性、耐水性、抗冲蚀能力、保水性、抗冻性等指标,研究固沙材料的固沙效果。结果表明,先另取一定质量的沙土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撒于需固定的沙土表面,再将人工培养荒漠藻均匀撒于其上,形成的人工藻类土壤结皮虽然渗透性稍差,但具有最佳的抗压强度、耐水性、抗冲蚀能力、保水性和抗冻性,可以起到良好的固沙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 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荒漠藻结皮的预处理和扩繁:将荒漠藻结皮纯化后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扩繁;
(2)凹凸棒的预处理和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a、凹凸棒的预处理:将凹凸棒石研磨后清洗除杂;
b、将步骤a得到的预处理的凹凸棒进行酸改性,得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
c、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将丙烯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在冰水浴下中和,中和度为85%,加入丙烯酰胺,得到单体溶液;将步骤b制备的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加入水得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将交联剂和引发剂溶于水,得到引发-交联剂溶液;将酸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和引发-交联剂溶液加入到单体溶液中,搅拌均匀,在80℃下反应,得到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
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所述引发剂为摩尔比为1:1的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
(3)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
将步骤(1)制备的荒漠藻结皮和步骤(2)制备的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进行复配,得到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荒漠藻结皮和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重量比为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复配的方式为:将沙土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按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均匀撒于需固定的沙土表面,再将荒漠藻结皮均匀撒于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复配时,每天浇水3次,浇水量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重量比为15mL:35.3g。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扩繁时使用的培养基为BG11培养基,培养条件为25±1 ℃,光照强度120 μE·m-2·s-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酸改性的方法为:在预处理的凹凸棒中加入硫酸,室温下搅拌改性60-80h,洗涤后烘干,得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单体溶液中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重量比为15:4。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溶液中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质量分数为10%。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在引发-交联剂溶液中,交联剂的重量分数为0.05%,引发剂的重量分数为0.6%。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在80℃下反应是在水浴条件或者是在超声功率为200W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CN201811609575.8A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97222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9575.8A CN109722249A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9575.8A CN109722249A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2249A true CN109722249A (zh) 2019-05-07

Family

ID=6629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9575.8A Pending CN109722249A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2224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6100A (zh) * 2021-12-01 2022-01-21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一种促进土壤结皮的喷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247A (zh) * 2005-04-20 2006-11-01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固沙植被恢复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2206493A (zh) * 2010-03-30 2011-10-05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高分子环保固沙抑尘剂
CN102229804A (zh) * 2011-05-12 2011-11-02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黏土基复合固沙材料
CN103289017A (zh) * 2013-06-26 2013-09-11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多功能黏土基固沙剂的制备方法
CN103798006A (zh) * 2013-07-04 2014-05-21 江苏艾特克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固沙、促生·保生、节水的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方法
CN106472281A (zh) * 2016-10-14 2017-03-08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苔藓与荒漠藻复合结皮的培育方法
CN107012098A (zh) * 2017-03-19 2017-08-04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黄土‑荒漠藻复合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417858A (zh) * 2017-07-21 2017-12-0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包含硅藻土和纤维素的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8841393A (zh) * 2018-05-25 2018-11-20 苗霞明 一种生物结皮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247A (zh) * 2005-04-20 2006-11-01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固沙植被恢复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2206493A (zh) * 2010-03-30 2011-10-05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高分子环保固沙抑尘剂
CN102229804A (zh) * 2011-05-12 2011-11-02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黏土基复合固沙材料
CN103289017A (zh) * 2013-06-26 2013-09-11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多功能黏土基固沙剂的制备方法
CN103798006A (zh) * 2013-07-04 2014-05-21 江苏艾特克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固沙、促生·保生、节水的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方法
CN106472281A (zh) * 2016-10-14 2017-03-08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苔藓与荒漠藻复合结皮的培育方法
CN107012098A (zh) * 2017-03-19 2017-08-04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黄土‑荒漠藻复合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417858A (zh) * 2017-07-21 2017-12-0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包含硅藻土和纤维素的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8841393A (zh) * 2018-05-25 2018-11-20 苗霞明 一种生物结皮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文杰: "荒漠藻结皮复配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
陶玲: "生物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复配效果", 《中国沙漠》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6100A (zh) * 2021-12-01 2022-01-21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一种促进土壤结皮的喷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80959B (zh) 一种黄土高原苔藓结皮的快速培育方法
Barthès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erodibility and top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or carbon content in a cultivated Mediterranean highland (Aveyron, France)
CN104845640B (zh) 具有节水调温固沙功能的黏土基固沙材料
CN104004525B (zh) 土体稳定剂
CN103651072B (zh) 促进植物生长的专用植物营养基质
Onyelowe Cement stabilized akwuete lateritic soil and the use of bagasse ash as admixture
CN103694042B (zh) 植物生态混凝土专用营养基质
CN103814652B (zh) 滇重楼及毛重楼植物的种子萌发方法
Abdul-Jabbar et al. Effect of moisture level on the root pattern of alfalfa
CN108911672A (zh) 一种磷石膏基植被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Li et al. Effects of super absorbent polymer on scouring resistance and water retention performance of soil for growing plants in ecological concrete
CN107012098A (zh) 一种黄土‑荒漠藻复合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059231B (zh) 一种梳型高分子固沙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57221A (zh) 一种沙地苔藓种源高效扩繁方法
Zhou et al.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amount of water-retaining agent based on adhesive-modified red bed weathered soil
CN113087455B (zh) 一种高液限大孔隙结构性土及其制样方法
CN108841393A (zh) 一种生物结皮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722249A (zh) 一种荒漠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A cross-linked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for hillslope conserv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CN110129071A (zh) 一种适用于崩岗侵蚀防治的木质素固沙剂
CN107580819B (zh) 一种新垦造水稻田耕作层快速构建的方法
CN107311688B (zh) 一种用于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多孔植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81630B (zh) 一种根瘤固氮菌株系ry1菌株及其应用
CN110376032A (zh) 一种固定化沉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U2007205288B2 (en) Inorganic, static electric binder composition, use thereof an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aid binder composi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