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07501A - 压缩机、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07501A
CN109707501A CN201811252539.0A CN201811252539A CN109707501A CN 109707501 A CN109707501 A CN 109707501A CN 201811252539 A CN201811252539 A CN 201811252539A CN 109707501 A CN109707501 A CN 109707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section
combustion engine
guiding devic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525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07501B (zh
Inventor
J.巴托洛姆
M.芬戴森
P.阿尔贝蒂
R.维尔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lkswagen AG
Original Assignee
Volkswag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lkswagen AG filed Critical Volkswag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9707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07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07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07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2Surge control
    • F04D27/0207Surge control by bleeding, bypassing or recycling fluids
    • F04D27/0215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bleed or 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22Control of the pumps by varying cross-section of exhaust passages or air passages, e.g. by throttling turbine inlets or outlets or by varying effective number of guide conduits
    • F02B37/225Control of the pumps by varying cross-section of exhaust passages or air passages, e.g. by throttling turbine inlets or outlets or by varying effective number of guide conduits air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09Fluid connections to the air intake system; their arrangement of pipes, valves or the like
    • F02M35/10222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PCV]; Additional air admission, lubricant or fuel vapour admi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462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8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by influencing boundary layers
    • F04D29/68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by influencing boundary lay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2013/027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with a turbo charger or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2037/125Control for avoiding pump stall or sur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壳体的压缩机,该壳体构造其内可转动支承压缩机叶轮的流动腔和连接压缩机入口与流动腔的入口通道,在入口通道中布置导流装置,由其将入口通道的区段划分成中间和边缘流动区域,两者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过渡到流动腔中,废气再循环管道通入到边缘流动区域中,且边缘流动区域在在废气再循环管道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借助于闭合装置可封闭构造,导流装置在纵轴向中间的区段中具有溢流口,导流装置的至少一个相邻于压缩机叶轮的端部区段纵轴向可移动构造,边缘流动区域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在导流装置的闭合状态中通过该端部区段封闭且在打开状态中开启。此外设置,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通入到边缘流动区域中。

Description

压缩机、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缩机以及一种带有这样的压缩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器。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这样的压缩机的内燃机、尤其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压缩机中,经由新鲜气体管路被供应给内燃机的燃烧发动机的新鲜气体被压缩。在此,压力提高(Druckanhebung)取决于压缩机叶轮(Verdichterlaufrad)的转速以及经由压缩机叶轮引导的新鲜气体的质量流。在压缩机特征曲线的喘振极限(Pumpgrenze)的方向上,由于相对圆周速度降低的入流速度在压力侧增加地实现叶轮叶片(Laufradschaufeln)的进入棱边(Eintrittskanten)的入流(Anströmung),也就是说入流的发生(Inzidenz)持续增加。从发生的取决于工作点的极限值、所谓的喘振极限起,流动在进入棱边处松开且流动在压缩机中变得不稳定。
在喘振极限的区域中,在压缩机的入口侧的壳体轮廓处构造低脉冲流体的回流区。该所谓的回流囊(或称为回流泡,即Rückstromblase)由于螺旋和混合损失导致压缩机效率的降低。在叶轮的轮毂轮廓的区域中,靠近喘振极限然而还伸延有高脉冲且低损失的穿过压缩机的核心流动,其确定质量流量(Massendurchsatz)和压力构建。
升压调节器(Trimsteller)如其例如由DE 10 2010 026 176 A1已知的那样用于在较高压力比的情形中在较低质量流的方向上移动压缩机特征曲线的喘振极限。同时,升压调节器在喘振极限的区域中引起压缩机效率的上升。为此,升压调节器包括通过其可改变入流横截面(压缩机的叶轮在该入流横截面上入流)的装置。通过升压调节器的如此达到的喷射作用,随着增加的调节干预(入流横截面缩小)气流可被更强地聚焦到压缩机叶轮的靠近轮毂的进入横截面上。由此,更少气体流动到回流囊的低脉冲且有损失的区域中且在靠近轮毂的区域中的核心流动被加速且由此被额外地稳定。在压缩机叶轮的靠近轮毂的区域中的气流的加速额外地引起压缩机叶轮的入流的在吸取侧的移动,这可有助于气流的进一步的稳定。核心流动的稳定引起关于较小质量流的压缩机特征曲线的喘振极限的期望的移动。在非期望的调节干预(升压调节器完全被打开)的情形中,尽可能新鲜气体管路的整个横截面在压缩机叶轮之前被开启,从而在压缩机叶轮的入流中尽可能不形成额外的摩擦或节流损失。压缩机效率和压缩机特征曲线的宽度因此在阻塞极限(Stopfgrenze)的方向上不显著负面地被升压调节器影响。
由DE 10 2010 026 176 A1已知的升压调节器包括圆锥体,其在一种实施形式中由多个薄片构成。薄片以两层布置,其中,每层的薄片彼此间隔且两层彼此旋转偏移,从而使得一层的薄片遮盖在相应另一层的薄片之间的间隔。借助于在纵轴向的方向上可移动的、在外侧包围薄片的环状物,薄片的构造成圆锥体的出口横截面的端部可被径向移动。由此,出口横截面且进而在其中压缩机叶轮被入流的入流横截面的尺寸变化。
同样由DE 10 2015 209 704 A1已知一种带有升压调节器的压缩机。在该压缩机的情形中,在入口通道内布置有呈管状的导流装置(Strömungsführungsvorrichtung),其纵轴线同轴于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轴线定向且入口通道通过其被划分成中间流动区域以及边缘流动区域。呈管状的导流装置在其入口侧的端部处过渡到呈环形盘状的、径向延伸的支撑元件中,其此外用于将导流装置保持定位在入口通道内。在支撑元件中,均匀划分地设置有多个穿通孔,新鲜气体可通过其流动到入口通道的边缘流动区域中。在支撑元件中的穿通孔可借助于呈环形盘状的具有对应的穿通孔的闭合盖板以如下方式被封闭,即,闭合盖板相对于支撑元件被扭转,由此在支撑元件中以及在闭合盖板中的穿通孔完全、部分或不被带到重叠。由呈管状的导流装置、支撑元件和闭合盖板构成的单元具有升压调节器的功能,因为借助于该功能取决于闭合盖板的闭合状态流动至压缩机叶轮的气体可完全经由中间流动区域且进而导引到压缩机叶轮的入口横截面的靠近轮毂的区段上或以取决于闭合盖板的状态或大或小比例地额外地可还经由边缘流动区域被导引到压缩机叶轮的入口横截面的边缘侧的区段上。在根据DE 10 2015 209 704 A1的压缩机的情形中,废气再循环管道(Abgasrückführleitung)额外地通入到边缘流动区域中且进而在借助于闭合盖板或多或少可封闭的支撑元件下游。对此有利的是,以该方式不仅升压调节器(且具体地导流装置的叶轮侧的端部)而且废气再循环管道的通口以相对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的尽可能小的距离可被定位。此外,升压调节器额外地可承担用于低压废气再循环的调节阀的功能,因为通过闭合盖板的状态可影响在边缘流动区域中的负压的产生。
在WO 2015/091268 A1中公开了带有升压调节器的压缩机的另一备选的设计方案。
在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的情形中,低压废气再循环(ND-AGR)经常被用于达到法律规定的排放极限值。在此,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下游获得的废气经由再循环管道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之前被导入且由其与新鲜气体一起被吸入。在此,经再循环的废气的导入应尽可能靠近在压缩机之前实现,以便于避免或保持较少在新鲜气体中的非期望的冷凝物形成。为了调节ND-AGR速率,调节阀经常被集成到ND-AGR导入管中。
在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的情形中,此外闭合的发动机壳体排气装置被用于达到法律规定的排放极限值。在此,在燃料新鲜气体混合物在燃烧发动机的燃烧室中燃烧的情形中被产生且尤其经由在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情形中在活塞外侧与引导活塞的气缸内侧之间构造的环形缝隙到达到燃烧发动机的气缸曲轴箱中的废气(所谓的窜气(Blow-by-Gas))被吸出且被引导到内燃机的新鲜气体管路中。为了为此确保必要的压降,窜气在经加载的内燃机的情形中到新鲜气体管路的某一区段中的再循环可在压缩机(关于新鲜气体在燃烧发动机的方向上的流动方向)上游实现。在此设置用于窜气的再循环的排气管道的通口开口的布置以相对较小距离可设置在压缩机的叶轮上游,以便于充分利用在该处通过压缩机在运行中、也就是说在旋转的压缩机叶轮的情形中所产生的压力下降。在此,一般而言设置有通口开口在限制新鲜气体管路和尤其压缩机的入口通道的壁中的布置。因此,排气管道的通口开口然而处在流动通道的某一区域中,在其中已压缩的新鲜气体由压缩机的高压侧到低压侧上的可能的回流(也就是说回流囊)负面地、因为局部提高压力地起作用。为了避免在这样的内燃机的运行状态中(在其中实现已压缩的新鲜气体的重要的回流)新鲜气体经由排气管道溢流到发动机壳体中且在该处引起非期望的压力提高,止回阀可集成到该排气管道中,该止回阀在过压的情形中在新鲜气体管路侧上自动闭合。在内燃机的这样的工作状态中,发动机壳体的排气是不可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如下目的,即,指出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的设计方案,在其中以有利的方式组合带有升压调节器的压缩机、低压废气再循环以及发动机壳体排气。
该目的借助于根据专利权利要求1的压缩机来实现。带有这样的压缩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器以及带有这样的压缩机的内燃机是专利权利要求7和8的对象。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且进而根据本发明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和/或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是另外的专利权利要求的对象且/或由本发明的下面的说明得出。
根据本发明设置有一种压缩机、尤其径流式压缩机(Radialverdichter),其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壳体,该壳体构造在其内可转动地支承有压缩机叶轮的流动腔(Strömungsraum)和连接压缩机的入口与流动腔的入口通道,其中,在入口通道中布置有导流装置,通过其将入口通道的至少一个区段划分成中间流动区域和(包围中间流动区域的)边缘流动区域,两者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Eintrittsebene)的区域中过渡到流动腔中。此外作如下设置,即,废气再循环、尤其低压废气再循环通入到边缘流动区域中且边缘流动区域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入口上游的区段中借助于闭合装置(Verschlussvorrichtung)可封闭地构造。
在此“可封闭”如此来理解,即,对于闭合装置而言设置有至少一个闭合状态,在其中边缘流动区域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通过闭合装置(相对于、也就是说相比打开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且尤其尽可能完全地)被封闭,且设置有一打开状态,在其中边缘流动区域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通过闭合元件(相对于、也就是说相比闭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且优选尽可能)被开启。
原则上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对于闭合装置而言设置有多于两个状态。例如可设置有在其中闭合装置尽可能完全封闭边缘流动区域的闭合状态、在其中闭合装置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启边缘流动区域的打开状态和一个或多个中间状态,在其中闭合装置在或多或少程度上(部分)封闭边缘流动区域。
在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情形中此外作如下设置,即,导流装置在纵轴向被放置在中间的区段中具有至少一个溢流口。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如下,即,导流装置的至少一个相邻于压缩机叶轮放置的端部区段纵轴向可移动地构造,其中,边缘流动区域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在导流装置的闭合状态中通过该端部区段(相对于、也就是说相比打开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且尤其尽可能完全)被封闭且在打开状态中(相对于、也就是说相比闭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被开启。
原则上在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对于导流装置而言设置有多于两个的(位移)状态。例如可设置有在其中导流装置将边缘流动区域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尽可能完全封闭的闭合状态、在其中导流装置将边缘流动区域在该区域中尽可能开启的打开状态和一个或多个中间状态,在其中导流装置将边缘流动区域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以或多或少的程度(部分)封闭。
作为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根据本发明理解为靠近压缩机入口(Verdichtereinlass)、垂直于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轴线定向的平面,其由压缩机叶轮的叶轮叶片以如下方式来定义,即,该叶轮叶片的一个、多个或所有进入棱边的至少一个呈点状的区段布置在该平面内。
此外,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Motorgehauseentlüftungsleitung)通入到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边缘流动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废气涡轮增压器除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之外至少还包括涡轮机,其具有被可转动地支承在涡轮机壳体中的涡轮机叶轮,其中,涡轮机叶轮转动驱动地、尤其经由轴与压缩机叶轮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包括至少一个燃烧发动机(优选柴油发动机或汽油发动机或由此的组合,也就是说例如带有均匀压缩点火的燃烧发动机)、经由其可将新鲜气体供应给燃烧发动机的一个或多个燃烧室的新鲜气体管路、经由其可排出由于由被供应给燃烧室的燃料和新鲜气体构成的混合物的燃烧形成的废气的排气管路,以及被集成到新鲜气体管路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或根据本发明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其中,压缩机被集成到新鲜气体管路中和涡轮机中(如果存在)到排气管路中。此外设置有废气再循环管道,其将新鲜气体管路的优选在涡轮机(如果存在)下游从排气管路中引出的区段流体导通地与布置在压缩机叶轮上游的新鲜气体管路的区段相连接。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包括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其将燃烧发动机的内部容积、尤其燃烧发动机的曲轴箱流体导通地与新鲜气体管路相连接且其根据本发明通入到压缩机的边缘流动区域中。
通过导流装置或至少其相邻于压缩机叶轮的端部区段的可移动性,在导流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可实现如下,即,不仅经由中间流动区域而且经由边缘流动区域,尽可能大的质量流的新鲜气体和必要时经再循环的废气可通过入口通道被引导至压缩机叶轮且经由大致其整个进入面可进入到压缩机叶轮中。这尤其在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燃烧发动机以相对较高的转速运行的情形中可能是有利的,以便于避免由导流装置引起的压缩机特征曲线的阻塞极限朝向相对较小的质量流的移动和/或压缩机效率的关系重大的恶化。另一方面,在导流装置或至少其端部区段的闭合状态中可防止或至少保持较少回流囊在入口通道中且尤其在边缘流动区域中的构造。此外,因为导流装置的面对压缩机叶轮的端部优选如此地构造,即,该端部引起流动腔的进入横截面且进而压缩机叶轮的进入面的相对较大的在边缘侧的重叠,尤其地在燃烧发动机以相对较低的转速运行的情形中,所以可以已描述的优点实现新鲜气体流动(或称为新鲜空气流,即Frischgasströmung)到压缩机叶轮的中间区段上的聚焦(或称为聚集,即Fokussierung)。
相应地可以有利的方式作如下设置,即,
-在内燃机在第一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该第一运行状态特征在于燃烧发动机的相比第二运行状态相对较低的转速(例如≤2000 1/min),设定用于导流装置的闭合状态,且
-在内燃机在第二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该第二运行状态特征在于燃烧发动机的相对较高的转速,设定导流装置的打开状态。
在此,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运行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相应的方法。为了执行这样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可具有控制装置,其相应地操控设置用于至少移动导流装置的端部区段的促动器。
通过边缘流动区域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借助于闭合装置的可封闭性,在与至少一个导流装置构造在纵轴向被放置在中间的区段中的溢流口的共同作用中可以有利的方式实现相对较高的负压在边缘流动区域内且进而还在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以及废气再循环管道的通口的区域中的产生,由此一方面废气由排气管路到新鲜气体管路中经由废气再循环管道的运送且另一方面窜气经由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的运送可被正面地影响。这可相应地尤其在内燃机在第一运行状态中、也就是说以燃烧发动机的相对较低的转速运行的情形中是有利的,因为于是一方面在排气管路中的压力一般而言不如此地高,即,在不带有补充措施的情形中经由废气再循环实现充分的压降,且另一方面因为于是还可确保可靠的发动机壳体排气。
相应地,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运行而言此外可作如下设置,即,
-在内燃机在第一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且额外地在相对较高负荷的情形中、尤其地仅在全负荷的情形中(第一子运行状态(Unterbetriebszustand)),边缘流动区域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被开启,且
- 在内燃机在第一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且额外地在相对较低负荷的情形中、尤其地总是以排除全负荷的情形中(第二子运行状态),边缘流动区域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入口上游的区域中被封闭。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可相应地操控设置用于调节闭合装置的促动器,其优选还是被用于移动导流装置的同一促动器。
在此补充地考虑如下情况,即,在燃烧发动机以相对较低转速然而较高负荷运行的情形中且尤其在全负荷的情形中可经常不或以仅非常有限的程度设置废气再循环且在该(第一子)运行状态中首先达到尽可能好的压缩机效率的是重要的,以便于在负荷突然变化之后实现压缩机的尽可能快速的响应。这通过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入口上游的区段中的边缘流动区域的开启实现,由此,新鲜气体于是不仅可流动通过中间流动区域而且(区段式)流动通过边缘流动区域。同时实现压缩机叶轮的鉴于喘振极限正面起作用的中间入流,因为导流装置或至少其端部区段处在闭合状态中。在此,新鲜气体的由于打开的闭合装置进入到边缘流动区域中的这样的部分流动到中间流动区域中的溢流通过在导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溢流口被使得成为可能。尽管在边缘流动区域中的在第一子运行状态中仅相对较小的负压,该负压可足以确保于是降低的废气再循环以及结合在待排气的发动机壳体的过压确保充分的发动机壳体排气。在第二子运行状态中,与之相反通过闭合装置的闭合状态产生在边缘流动区域中的最大的负压,其以有利的方式可被用于确保足够的然后必要时以较高速率被执行的废气再循环和发动机壳体排气。
正面作用(其鉴于压降经由废气再循环的产生可通过封闭在被放置在废气再循环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的边缘流动区域而实现)可足以在第二子运行状态(相对较低转速和相对较低负荷)内的所有运行状态中原则上以足够的程度实现废气经由废气再循环的再循环。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情形中可取消布置在排气管路中的排气门,其在常规的内燃机的情形中经常被设置用于需要时产生在排气管路的区段(废气再循环由其引出)中的过压。这同样适用,因为这样的排气门在其它运行状态中、也就是说在第一运行状态的第一子运行状态中以及在内燃机的第二运行状态中原则上可能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足够的压降已还由于在排气管路中的相应较高的压力存在且/或未设置或以非常少的程度设置废气再循环。这样的排气门的取消可鉴于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制造成本而正面地起作用。也避免由这样的排气门引起的提高的排气背压。
优选地,然而可设置有被集成到废气再循环管道中的调节阀,以便于尤其在内燃机在第二子运行状态(相对较低转速和相对较低负荷)中运行的情形中可根据需求控制或调节经由废气再循环待再循环的废气的量。
原则上存在如下可能性,即,第一运行状态被划分成多于两个定义的子运行状态,其通过在其中边缘流动区域通过闭合装置被封闭或者被开启的程度区分。不同子运行状态的设定于是尤其可取决于以不同转速和/或负荷的燃烧发动机的运行实现。
同样地存在如下可能性,即,第二运行状态被划分成两个或多个子运行状态,其通过在其中边缘流动区域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借助于导流装置的端部区段被封闭或者被开启的程度区分。在此同样地,不同子运行状态的设定尤其可取决于以不同转速和/或负荷的燃烧发动机的运行实现。
闭合装置可例如与在DE 10 2015 209 704 A1中所公开的那样的闭合装置相符。尤其地,该闭合装置可包括与压缩机的壳体相连接的支撑元件,其还可用于将导流装置或其至少一个区段定位在入口通道内。在支撑元件中可设置有一个或(例如以均匀划分)多个通孔,其通过一个或多个闭合区段被彼此分隔且新鲜气体可通过其流动到入口通道的边缘流动区域中。在支撑元件中的通孔可借助于同样具有一个或多个(通过一个或多个闭合区段彼此分隔的)通孔的优选呈环形盘状的闭合盖板以如下方式被封闭,即,闭合盖板相对于支撑元件围绕旋转轴线被扭转,由此在支撑元件中以及在闭合盖板中的通孔完全、部分或不被带到重叠或者在支撑元件中的通孔完全、或多或少部分或不被闭合盖板的(多个)闭合区段遮盖。
补充于或备选于带有支撑元件以及带有对此可转动的闭合盖板的闭合装置的设计方案同样可作如下设置,即,闭合装置构造成优选呈板状的且进一步优选地呈圆环形的闭合元件,其在入口通道的纵轴线的方向上(借助于促动器)可移动,其中,在闭合元件的打开状态中构造有在闭合元件与由入口通道构造成的壁之间的呈环形的缝隙,其在闭合元件的闭合状态中被最小化且尤其尽可能被完全闭合。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可设置有用于产生用于由压缩机入口的方向进入到边缘流动区域中的新鲜气体流的螺旋(Drall)(围绕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轴线)的(优选布置在边缘流动区域内的)导引装置。在此,螺旋流动的转动方向可特别优选地相反于设置用于压缩机叶轮的转动方向定向。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这样的设计方案形式可得出通过经由边缘流动区段被供应的新鲜气体的用于压缩机叶轮的有利的入流。尤其地,由此可实现新鲜气体的相对较高的通过量。在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这样的设计方案的情形中此外可作如下设置,即,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尤其紧邻地或者尽可能靠近放置地在导引装置下游通入到边缘流动区域中,由此该通口开口布置在通过导引装置产生的、特征在于局部相对较低压力的流动转向的尾流区(Nachlaufgebiet)中。
如果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闭合装置包括支撑元件,其构造一个或多个通孔和一个或多个闭合区段,为了构造导引装置可以有利的方式作如下设置,即,该导引装置构造一个或多个(关于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轴线倾斜地定向的)导引面,其(相应地)由支撑元件的一个/该个闭合区段的限制通孔的边缘延伸。在此,导引面可由闭合装置出发尤其在压缩机叶轮的方向上延伸。相应的导引面还可由具有通孔和闭合区段的闭合盖板构造。在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这样的设计方案的情形中此外优选可作如下设置,即,导引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构造成体积本体(或称为固定体,即Volumenkörper)的导引元件,其(相应地)由此外两个导引面限定,其中,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包括通过导引元件引导的端部区段。在此,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的该端部区段可尤其由构造成体积本体的导引元件的(被放置在径向外部的)外侧延伸直至导引面中的至少一个、优选直至具有关于导流装置的纵轴线倾斜走向的导引面。由此可实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到入口通道的边缘流动区域中的通口的特别有利的布置,在其中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实现在流动通过边缘流动区域的新鲜气体的经偏转的流动中的局部相对较高的负压。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一种优选的改进方案此外可作如下设置,即,导引装置具有至少两个相应的导引元件,其相应地包括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的通过该导引元件引导的端部区段,其中,该端部区段经由连接管道(直接)彼此相连接。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相应地具有多个在边缘流动区域的周缘上分布地布置的通口开口,由此可实现窜气到新鲜气体管路中的相应均匀地在周缘上分布的且由此有利的引入。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情形中,为了获得压缩机叶轮的有利的入流可作如下设置,即,整个导流装置的纵轴线平行于或(特别优选地)同轴于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轴线布置。对此备选地还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在至少一个区段中的纵轴线、必要时整个导流装置的纵轴线和/或入口通道的纵轴线关于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轴线倾斜地布置。这尤其基于入口通道的相应的倾斜状态由于例如鉴于对于压缩机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的限制可能是这样的。
进一步优选地可作如下设置,即,导流装置的毗邻于压缩机叶轮的、进一步优选地具有在垂直于纵轴线定向的平面中的环绕的棱边的端部在导流装置的闭合状态中以相对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尽可能小的间距(其尤其还可为零)布置。以该方式可实现压缩机叶轮的进入面的特别有利的在边缘侧的重叠,由此可以特别的程度抑制回流囊的构造。
当在导流装置的毗邻于压缩机叶轮的端部处的中间流动区域的开口横截面为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面的60%与70%之间时,尤其鉴于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压缩机特征曲线的喘振极限的位置有利地可起作用。作为压缩机叶轮的“进入面”在此理解为在压缩机叶轮的进入平面内的这样的面,其被压缩机叶轮的叶轮叶片的进入棱边在整体上(也就是说在压缩机叶轮的整个周转(Umdrehung)上)遮盖。
为了经由边缘流动区域还实现压缩机叶轮的尽可能有利的入流优选应作如下设置,即,在导流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导流装置的毗邻于压缩机叶轮的端部以至少10mm、优选至少15mm的缝隙宽度开启边缘流动区域。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进一步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可作如下设置,即,在一方面为导流装置或至少其端部区段与另一方面为闭合装置之间的联接如此地设置,即,闭合装置的闭合运动引起导流装置的至少端部区段的移动(且反之亦然)。由此可实现如下,即,借助于内燃机的仅一个尤其可由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操控的促动器不仅可引起导流装置的(端部区段)的移动运动而且可引起闭合装置的闭合运动。作为闭合装置的“闭合运动”在此理解为闭合装置的闭合元件的运动,其引起边缘流动区域的增加的闭合和开启。
特别优选地,在这样的压缩机的情形中于是还可作如下设置,即,闭合装置的闭合运动被划分成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其中,在第一区段内的运动仅引起闭合装置的闭合状态的改变,而在第二区段中的闭合运动单独或额外地引起导流装置的至少端部区段的移动。在此,闭合装置的闭合状态的“单独的”改变如此来理解,即,在此也不引起导流装置的(端部区段的)移动。相应地,导流装置的(端部区段的)“单独的”移动作如下理解,即,在此也不改变闭合装置的闭合状态。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这样的设计方案,在使用仅一个唯一的促动器的情形下可补充地实现,仅仅对于在第一与第二运行状态之间的过渡而言引起导流装置的(端部区段的)移动,而在第一运行状态中对于由第一子运行状态到第二子运行状态中的过渡而言仅设置有闭合装置的闭合状态的改变。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带有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机动车、尤其一种基于车轮的机动车(优选轿车或卡车)。在此,内燃机可尤其设置用于机动车的驱动功率的直接或间接的提供。
不定冠词(一)尤其在专利权利要求中且在通常地说明专利权利要求的说明书中被理解为这样的而不被理解为数词。相应地以此具体化说明的部件因此如此来理解,即,该部件至少存在一次且可多倍地存在。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在附图中示出的设计方案示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以示意性图示形式显示了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
图2:穿过根据第一种设计方案形式的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透视性的纵截面,在其中不仅导流装置而且闭合装置处在闭合状态中;
图3:显示了根据图2的压缩机的零件的透视视图;
图4: 显示了穿过带有在闭合状态中的导流装置和在打开状态中的闭合装置的压缩机的透视性的纵截面;
图5:显示了根据图4的压缩机的零件的透视视图;
图6:显示了穿过压缩机的透视性的纵截面,在其中不仅导流装置而且闭合装置处在打开状态中;
图7:显示了根据图6的压缩机的零件的透视视图;
图8:显示了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透视图示;
图9:显示了根据图8的压缩机的零件的透视图示;
图10:显示了根据第三种设计方案形式的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零件的透视图示。
附图标记列表
10 燃烧发动机
12 气缸
14 控制装置
16 喷射器
18 进气口
20 空气过滤器
22 压缩机
24 中冷器
26 涡轮机
28 轴
30 压缩机叶轮
32 用于可变涡轮机入流的装置
34 节气门
36 用于低压废气再循环的废气再循环管道
38 废气后处理装置
40 入口通道
42 调节阀
44 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
46 压缩机的壳体
48 压缩机的流动腔
50 扩散腔
52 压缩机螺旋(Verdichtervolute)
54 压缩机出口
56 导流装置
58 导流装置的起始区段
60 导流装置的端部区段
62 导流装置/入口通道的纵轴线
64 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轴线
66 入口通道的中间流动区域
68 入口通道的边缘流动区域
70 闭合装置
72 支撑元件
74 支撑元件的通孔
76 导引元件
78 导引元件的导引面
80 闭合盖板
82 闭合盖板的通孔
84 闭合盖板的调节杆
86 闭合盖板的闭合区段
88 导流装置的保持撑杆
90 滑套
92 螺钉
94 滑套的长孔
96 滑套的引导口
98 溢流口
100 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的联接件
102 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的在导引元件中引导的端部区段
104 导引元件的外表面
106 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的通口开口
108 支撑元件的闭合区段
110 压缩机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示意性的图示形式显示了带有构造多个气缸12的燃烧发动机10的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12与在其中被上下引导的活塞和气缸盖(未示出)一起限定燃烧室,在其中新鲜气体(主要或仅可能是空气)与燃料一起被燃烧。在此,燃料通过控制装置14(发动机控制装置)控制地借助于喷射器16被直接喷射到燃烧室中。燃料新鲜气体混合物的燃烧引起活塞的循环的上下运动,其又以已知的方式经由未示出的连杆被传递到同样未示出的曲轴上,由此曲轴被转动驱动。
新鲜气体经由新鲜气体管路被供应给燃烧发动机10且为此经由进气口(或称为进气通口,即Ansaugmündung)18从周围环境中被吸入、在空气过滤器20中被净化且紧接着被引导到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22中,其是根据本发明的废气涡轮增压器的部分。新鲜气体借助于压缩机22被压缩、紧接着在中冷器(或称为增压空气冷却器,即Ladeluftkühler)24中被冷却且被供应给燃烧室。压缩机22的驱动借助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26实现,该涡轮机被集成到内燃机的排气管路中。在燃料新鲜气体混合物量在燃烧发动机10的燃烧室中燃烧的情形中形成的废气经由排气管路从燃烧发动机10中排出且在此流经涡轮机26。这以已知的方式引起涡轮机叶轮(未示出)的转动驱动,涡轮机叶轮经由轴28抗扭地与压缩机22的压缩机叶轮30(在图1中未示出)相连接。涡轮机叶轮的转动驱动因此被传递到压缩机叶轮30上。
为了在带有不同负荷和不同转速的燃烧发动机10的运行中可借助于废气涡轮增压器实现用于产生压缩功率的废气的焓的尽可能最佳的利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26可可选地、尤其在燃烧发动机作为柴油发动机的设计方案的情形中具有用于可变的涡轮机入流(VTG)32的借助于控制装置14可操控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已知的方式包括多个布置在涡轮机26的入口中的导引叶片(未示出),其分别可转动地构造,其中,这些导引叶片可共同地借助于调节装置(未示出)被调节。取决于导引叶片的转动位置,该导引叶片或多或少地使得在涡轮机的入口中的自由的流动横截面变窄且此外影响涡轮机叶轮的初始入流的区段和该入流的定向。
在压缩机22下游,同样借助于控制装置14可操控的节气门(或称为调节门,即Regelklappe)34被集成到增压空气路径中、也就是说在压缩机22与燃烧发动机10之间的新鲜气体管路的区段中。
此外,内燃机包括用于低压废气再循环的废气再循环管道36,废气通过其从被放置在涡轮机26下游且尤其还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8例如颗粒过滤器下游的排气管路的区段中分岔出且可被导入到压缩机叶轮30上游的新鲜气体管路的区段中、具体地到压缩机22的入口通道40中。在此,经由废气再循环管道36被再循环的废气的量可借助于调节阀42被控制或调节,该调节阀可借助于控制装置14来操控。
此外,内燃机包括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排出气体借助其可从一个或多个空腔、例如从由燃烧发动机10的气缸曲轴箱构造的曲轴腔吸出且在压缩机叶轮30上游可被运送到新鲜气体管路中。分离装置(未示出)可被集成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中,以便于尽可能抑制(或称为扣住,即zurückzuhalten)在排气气体中所包含的液体和固体。
图2至7在不同图示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径流式)压缩机22的第一种实施形式,如其例如作为在根据图1的内燃机中的废气涡轮增压器的部分可得到使用的那样。
压缩机22包括多件式的壳体46。壳体46构造成流动腔48,在其内可转动地支承有压缩机叶轮30。在入口侧,流动腔48通过处在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中的进入口面来限定。经由同样由压缩机22的壳体46构造的入口通道40,新鲜气体可由压缩机入口110被引导至压缩机叶轮30。在出口侧,流动腔48由围绕压缩机叶轮30的叶轮叶片的出口棱边环绕的“出口平面”来限定。在该处联接有同样围绕叶轮叶片的出口棱边环绕的扩散腔50且紧接着联接有压缩机螺旋(Verdichtervolute)52。由压缩机螺旋52引出有压缩机出口54。
在入口通道40内布置有导流装置56。导流装置56包括相对较短的呈管状的起始区段58和略微更长的、同样呈管状的端部区段60。起始区段58和端部区段60的纵轴线且进而导流装置56的纵轴线62关于压缩机叶轮30的旋转轴线64同轴地布置。导流装置56将入口通道40的容纳该导流装置的区段划分成由起始区段58和端部区段62在内侧限制的中间流动区域66和处在外部的边缘流动区域68。导流装置56的相邻于压缩机叶轮的端部由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的环绕的棱边构成,其被放置在垂直于导流装置56的纵轴线62或者垂直于压缩机叶轮30的旋转轴线64定向的平面中。该平面在导流装置56的闭合状态中(参见图2和4)以相对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的尽可能小的间隔布置,其中,较小的然而足够的间隔设置用于尽管就此而言相关构件的可靠的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尽管对于压缩机26的运行而言待期望的热引起的膨胀始终避免导流装置56的面对压缩机叶轮30的端部与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棱边的接触。
导流装置56的起始区段58与闭合装置70整体地构造,借助其按需要使得新鲜气体从入口通道40的被放置在其(关于在入口通道40中新鲜气体的在压缩机叶轮30的方向上指向的流动方向)上游的区段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溢流成为可能。为此,闭合装置70包括在入口通道40内不可移动地布置的支撑元件72,其包括前部的呈环形盘状的区段,在该区段中构造有多个(在该设计方案例子中具体三个)通孔74,这些通孔在周缘方向上相应地由支撑元件72的闭合区段108来限定。在被放置在下游的侧面上且相应地伸入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地,支撑元件72的这些闭合区段108构造构造成体积本体的导引元件76,其是压缩机22的导引装置的部分。导引装置或者导引元件76此外用于产生用于新鲜气体的在打开的闭合装置70的情形中被流入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这样的部分的流动的螺旋。在此,导引装置如此地构造,即,该导引装置引起螺旋,其转动或者螺旋方向与设置用于压缩机叶轮30的转动方向相反。导引元件76相应地构造成两个导引面78,其中各一个关于导流装置56的纵轴线62且进而还关于入口通道40的对此同轴的纵轴线62大致平行地且径向地定向,而相应的另一导引面78(在新鲜气体流动的期望的螺旋的方向上)关于入口通道40的纵轴线62倾斜地延伸且此外具有呈螺旋形盘绕的形状(尤其参见图10)。
此外,闭合装置70还包括呈环形盘状的闭合盖板80。在支撑元件72中的通孔74可借助于同样具有通孔82的闭合盖板80以如下方式封闭或开启,即,闭合盖板80相对于支撑元件72被扭转,由此在支撑元件72中以及在闭合盖板80中的相同大小以及同类成形的通孔74,82完全地(参见图6和7)、部分(参见图4和5)或不(参见图2和3)被带到重叠中。闭合盖板80的扭转可借助于促动器(未示出)实现,其为此可作用在与闭合盖板80相连接的调节杆84(参见图3,5和7)处。在此,促动器可由根据图1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14操控。闭合盖板80的布置在通孔82之间的闭合区段84具有径向延伸的边缘,其以相对较大的半径倒圆地构造,以便于使由其引起的流动损失保持尽可能小。相同的适用于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的端面的、环绕的棱边。
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由多个(具体四个)保持横撑88保持定位在入口通道40内。该保持横撑88由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出发关于导流装置56的纵轴线62倾斜地向外指向地延伸直至呈管状的滑套90的背面端部,滑套在外侧贴靠在壳体46的限制入口通道40的壁的某一区段处且在内侧设置用于支承闭合装置70。在此,滑套90在壳体46内的支承如此来选择,即,该支承且进而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在一定范围内纵轴向可移动,然而其扭转同时被阻止。这由此来实现,即,首先用于支撑元件72在入口通道40内的不可移动的定位的多个螺钉92被引导通过在滑套90中构造的、平行于入口通道40的纵轴线62延伸的长孔94(参见图3,5和7)。
不仅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2的移动而且闭合装置70的闭合盖板80的扭转可通过调节杆84借助于促动器的移动以如下方式来实现,即,牢固地与闭合盖板80的外侧相连接的调节杆84在由滑套90构造的引导口96中被引导。该引导口96包括两个弯成角度地彼此过渡的长孔,其中第一个精确地在周缘方向上而第二个倾斜地或者呈螺旋形地关于导流装置56的纵轴线62延伸。由此实现如下,即,在借助于促动器对于调节杆84且进而对于闭合盖板80而言可获得的运动范围的第一区段中,仅闭合盖板80被扭转,滑套90且进而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然而不被轴向移动。一方面图2和3以及另一方面图4和5显示了对于闭合盖板80在调节杆84的该运动范围中的可调节性的相应的最终状态。只有在对于调节杆84的运动范围的第二区段中(在其中该调节杆在引导口96的倾斜的或者呈螺旋形的长孔中被引导)调节杆84的运动不仅引起闭合盖板80的扭转而且引起滑套90且进而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的轴向移动。这通过比较闭合盖板80以及滑套90的位置与导流装置56的由其引导的端部区段60在一方面图4和图5且另一方面图6和7中被图解说明。
构造成导流装置56的起始区段58的被放置在下游的部分的闭合装置70的支撑元件72与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一起限制部分完全环绕的溢流口98,其使得新鲜气体和/或再循环的废气和/或窜气从边缘流动区域68到中间流动区域66中的溢流成为可能。
因为尤其支撑元件72和闭合盖板80的闭合区段是对于新鲜气体流动而言的不可忽略的流动阻力,所以作如下设置,即,入口通道40直至紧邻在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之前具有大于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面或者流动腔48的进入面的直径的直径。入口通道40的该相对较大的尺寸定义可有助于至少部分补偿尤其通过闭合装置70产生的流动损失。在紧邻在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上游的入口通道40的相对较短的区段中,入口通道40以如下方式逐渐变细,即,边缘流动区域68的外径连续地缩小。
图2和3显示了在闭合状态中的导流装置56,在其中通过其端部区段60与壳体46的限制入口通道40的壁的接触完全封闭在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的边缘流动区域68。同时,闭合装置70的闭合盖板80处在闭合状态中,由此防止新鲜气体通过闭合盖板80和支撑元件72的通孔82,74可流入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压缩机22的该功能状态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与压缩机22共同起作用的燃烧发动机10的以例如≤2000 1/min的相对较低转速和小于全负荷的负荷的运行的情形中。新鲜气体于是因此仅经由中间流动区域66被供应给压缩机叶轮30。同时,借助于导流装置56的端部区段60实现流动腔48的进入面且进而还有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面的在边缘侧的覆盖。由此可避免或至少保持较少在入口通道40中回流囊的构造且实现新鲜气体流动到压缩机叶轮30的靠近轮毂的区段上的聚焦。这可正面地影响在内燃机的这样的运行状态中压缩机22的运行。
通过压缩机叶轮30借助于新鲜气体仅经由中间流动区域66的入流,此外可实现在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相对较高负压的构造,由此尽管相对较小的转速在内燃机的附属的运行状态中一方面可实现在通入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废气再循环管道36(参见图8)上的足够大的压降,以便于使始终以足够的高度(或称为程度,即Höhe)再循环废气成为可能。在此,待再循环的废气的量可借助于被集成到废气再循环管道36中的调节阀42(参见图1)被实际控制。另一方面,在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相对较大的负压确保了燃烧发动机10的曲柄箱经由同样通入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的可靠的排气。
图4和5显示了再次在闭合状态中的导流装置46。然而不同于在根据图2和3的功能状态的情形中,闭合装置70的闭合盖板80于是处在部分打开的状态中,从而使得新鲜气体通过支撑元件72和闭合盖板80的通孔74,82可流入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压缩机22的该功能状态同样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与压缩机22共同起作用的燃烧发动机10的以例如≤2000 1/min的相对较低转速、同时然而在全负荷下运行的情形中。新鲜气体因此不仅经由中间流动区域66而且经由边缘流动区域68被供应给压缩机叶轮30。由于导流装置46的端部区段60在闭合状态中的定位,在此所有新鲜气体被再次聚焦到压缩机叶轮30的靠近轮毂的区段上,因为边缘流动区域68在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然后被封闭。被流入到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新鲜气体的这样的部分流因此仍在到达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之前通过溢流口98溢流到中间流动区域66中。
因为同样地在根据图4和5的压缩机22的该功能状态中存在流动腔48的进入面以及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面在边缘侧的重叠,所以再次或者此外可避免或保持较少在入口通道40中回流囊的构造。在压缩机22的该功能状态中可尤其实现相对较好的压缩机效率。这可对于压缩机22且进而内燃机整体的响应特性尤其正面地突出。内燃机的在特征在于在相对较低转速的情形中突然的全负荷运行的负荷突然变化之后的功率发展可由此被正面地影响。
在根据图4和5的压缩机22的功能状态中,在边缘流动区域68中由于其区段式流经而仅产生相对较小的负压。然而因为对于内燃机的相应的运行状态而言一般未设置或仅设置废气的非常少的再循环,所以这鉴于废气再循环是无问题的。且对于所设置的发动机壳体排气而言,在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相对较小的负压此外足以结合在内燃机的运行中在燃烧发动机10的曲轴腔内存在的过压确保曲轴腔的可靠的排气。
图6和7显示了压缩机22的一种功能状态,在其中不仅导流装置56而且闭合装置70处在打开状态中。由此,新鲜气体不仅可经由中间流动区域66而且可经由边缘流动区域68被供应给压缩机叶轮30,其中,其经由整个进入面可流入到压缩机叶轮30中。压缩机22的该功能状态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与压缩机22共同起作用的燃烧发动机10以例如>2000 1/min的相对较高的转速(不取决于负荷)的运行的情形中。压缩机22的该功能状态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压缩机叶轮30的尽可能低阻力的入流,这可正面影响压缩机效率以及阻塞极限在附属的压缩机特征曲线中的位置。
同样地在该功能状态中,由于边缘流动区域68的流经在边缘流动区域68中不产生负压或不产生特别高的负压。在内燃机的附属的运行状态中(相对较高转速),然而由于在排气管路中的相应较高的压力在不带有在压缩机22的入口通道40中的负压的这样的流动引起的产生的情形中也得出在废气再循环管道36上的足够的压降,以便于始终确保足够大量的废气的再循环。在此,待再循环的废气的实际的量取决于工作点借助于被集成到废气再循环管道36中的调节阀42被控制或调节。此外,于是在燃烧发动机10的曲轴腔中存在的过压确保了在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上的对于充分排气而言必要的压降。
图8和9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22的第二种实施形式,其与根据图2至7的这样的压缩机大致仅在限制入口通道40的壳体46的这样的区段的设计方案方面区别。在图9中可辩认出如下,即,如同在根据图2至7的压缩机22的情形中那样设置,发动机壳体排气通道44在大致径向的定向上通入到入口通道40的边缘流动区域68中,其中,通口开口直接在导引元件76中的其中一个下游且尤其紧邻于该导引元件76的倾斜延伸的导引面78布置。
在根据图10的压缩机的情形中,其中仅部分且具体地压缩机叶轮30、包括滑套90的导流装置56、包括支撑元件72的闭合装置70以及壳体46的部分被示出,额外地设置有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到入口通道40中的复杂的通口。如同在根据图2至9的压缩机的情形中那样,在根据图10的压缩机22的情形中可设置有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的联接件100(在图10中未示出),其过渡到由壳体构造的进入口中。该进入口在根据图10的压缩机的情形中然而不直接过渡到入口通道40的边缘流动区段68中,而是过渡到由压缩机22的壳体46构造的闭合的环绕的环形通道(未示出)中,其又构造三个出口孔,其过渡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的各一个端部区段102中,该端部区段在导引元件76的每个中构造且其相应地由导引元件76的外表面104延伸直至构造在导引元件76的倾斜延伸的导引面78中的通口开口106。通过该设计方案可实现在边缘流动区域68的周缘上窜气到流经压缩机22的入口通道40的新鲜气体中的相对均匀的导入。

Claims (10)

1.一种带有壳体(46)的压缩机(22),所述壳体构造在其内可转动地支承有压缩机叶轮(30)的流动腔(48)和连接压缩机入口(110)与所述流动腔(48)的入口通道(40),
-其中,在所述入口通道(40)中布置有导流装置(56),通过其将所述入口通道(40)的至少一个区段划分成中间流动区域(66)和边缘流动区域(68),两者在所述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过渡到所述流动腔(48)中,
-其中,废气再循环管道(36)通入到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中,且
-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在被放置在所述废气再循环管道(36)的通口开口上游的区段中借助于闭合装置(70)可封闭地构造,
-其中,所述导流装置(56)在纵轴向放置在中间的区段中具有至少一个溢流口(98),
-其中,所述导流装置(56)的至少一个相邻于所述压缩机叶轮(30)的端部区段(60)纵轴向可封闭地构造,其中,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在所述压缩机叶轮(30)的进入平面的区域中在所述导流装置(56)的闭合状态中通过该端部区段(60)被封闭而在打开状态中被开启,
其特征在于,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通入到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22),其特征在于用于产生用于由所述压缩机入口(110)的方向进入到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中的气流的螺旋的导引装置,其中,所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在所述导引装置下游通入到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22),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装置(70)包括支撑元件(72),其构造成一个或多个通孔(74)和一个或多个闭合区段(108),其中,所述导引装置构造成一个或多个导引面(78),其由一个/所述闭合区段(108)的由限制通孔(74)的边缘延伸,其中,所述导引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构造成体积本体的导引元件(76),其由两个导引面(78)来限制,且其中,所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包括通过所述导引元件(76)引导的端部区段(1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2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的端部区段(102)由所述外表面(104)延伸直至所述导引元件(76)的导引面(78)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22),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元件(76)的导引面(78)中的至少一个关于所述入口通道的纵轴线(62)倾斜地定向,其中,所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的端部区段(102)延伸直至该倾斜的导引面(78)。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22),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导引元件(76),其相应地包括所述发动机壳体排气管道(44)的通过所述导引元件引导的端部区段(102),其中,所述端部区段(102)经由连接管道彼此相连接。
7.一种带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22)和涡轮机(26)的废气涡轮增压器。
8.一种带有燃烧发动机(10)、新鲜气体管路、排气管路和被集成到所述新鲜气体管路中的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22)或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其中,所述压缩机(22)被集成到所述新鲜气体管路中。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14),其如此地操控设置用于移动所述导流装置(56)的至少一个端部区段(60)的促动器,即,
-在所述内燃机在第一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设定所述导流装置(52)的闭合状态,所述第一运行状态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发动机(10)的相对较低的转速,且
-在所述内燃机在第二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设定所述导流装置(52)的打开状态,所述第二运行状态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发动机(10)的相对较高的转速。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4)如此地操控设置用于调节所述闭合装置(70)的促动器,即,
-在所述内燃机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且额外地在相对较高负荷的情形中,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在被放置在所述废气再循环管道(36)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被开启,且
-在所述内燃机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运行的情形中且额外地在相对较低负荷的情形中,所述边缘流动区域(68)在被放置在所述废气再循环管道(36)的通口上游的区段中被封闭。
CN201811252539.0A 2017-10-25 2018-10-25 压缩机、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Active CN109707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219165.1 2017-10-25
DE102017219165.1A DE102017219165B4 (de) 2017-10-25 2017-10-25 Verdichter, Abgasturbolader und Brennkraft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07501A true CN109707501A (zh) 2019-05-03
CN109707501B CN109707501B (zh) 2021-03-12

Family

ID=65996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52539.0A Active CN109707501B (zh) 2017-10-25 2018-10-25 压缩机、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07501B (zh)
DE (1) DE102017219165B4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90723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ターボ過給機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WO2015091268A1 (de) * 2013-12-16 2015-06-2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Trimmsteller für mindestens einen verdichter und brennkraftmaschine
DE102010026176B4 (de) * 2010-07-06 2015-12-17 Iav Gmbh Ingenieurgesellschaft Auto Und Verkehr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Kennfeldstabilisierung eines Verdichters
CN107035510A (zh) * 2016-01-29 2017-08-11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8713A1 (de) 2009-10-08 2011-04-14 Daimler Ag Entlüftungseinrichtung einer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WO2013057809A1 (ja) 2011-10-19 2013-04-25 トヨタ自動車 株式会社 過給機
DE102015209704A1 (de) 2015-02-02 2016-08-0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dichter mit variabler Anströmgeometri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26176B4 (de) * 2010-07-06 2015-12-17 Iav Gmbh Ingenieurgesellschaft Auto Und Verkehr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Kennfeldstabilisierung eines Verdichters
WO2012090723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ターボ過給機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WO2015091268A1 (de) * 2013-12-16 2015-06-2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Trimmsteller für mindestens einen verdichter und brennkraftmaschine
CN107035510A (zh) * 2016-01-29 2017-08-11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219165B4 (de) 2022-10-27
DE102017219165A1 (de) 2019-04-25
CN109707501B (zh) 2021-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8922B2 (en)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exhaust-gas turbocharg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said type
US11261873B2 (en) Compressor recirculation into annular volume
US9845770B2 (en) Asymmetric double-entry turbine
CN106460533B (zh) 用于节约燃料和经由非对称双蜗壳的废气再循环利用的优化脉冲功率分离的双蜗壳涡轮增压器
RU2647262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управления рециркуляцией выхлопных газов
US9303650B2 (en) Introduction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at a compressor blade trailing edge
CN109937306A (zh) 压缩机、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JP4571072B2 (ja) ターボ過給された内燃機関エンジンを提供するために空気の流れに旋回運動を与え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CN107208535B (zh) 可转动分流阀
CN206707843U (zh) 涡轮增压器系统
US20140208744A1 (en) Egr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317536A (zh) 用于燃烧发动机的增压装置、燃烧发动机及其运行方法
CN107084041B (zh) 发动机的增压装置
CN107636278A (zh) 用于控制馈送到增压式内燃机的进气口的空气量和冷却排气的装置以及使用这种装置的方法
US10190544B2 (en) Supercharger with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JP2012149588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CN104334853B (zh) 用于内燃机的废气系统
CN107269385B (zh) 用于运行增压的内燃机的方法
CN109707501A (zh) 压缩机、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
KR20160098428A (ko) 연소기관 공기 흡입 시스템
CN110685795B (zh) 用于运行机动车的方法和机动车
CN107091177A (zh) 内燃机压缩装置的引导元件、压缩装置及带增压单元的内燃机
DE102007021934A1 (de) Ladervorrichtung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sowie Brennkraftmaschine
JPH11351071A (ja) 内燃機関のegr装置
JP2017150427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