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68359B -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68359B
CN109668359B CN201710951131.1A CN201710951131A CN109668359B CN 109668359 B CN109668359 B CN 109668359B CN 201710951131 A CN201710951131 A CN 201710951131A CN 109668359 B CN109668359 B CN 1096683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heat dissipation
wall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511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68359A (zh
Inventor
徐礼嘉
王时雨
孟庆飞
杨章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BSH Hausgeraet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BSH Hausgeraet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BSH Hausgeraete GmbH filed Critical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511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683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68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683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683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683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易凝结部位;热源,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导热件(110),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热源接触相连;散热件(120),所述散热件(120)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且所述散热件(120)与所述导热件(110)相连。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能够将热源的热量引入至所述易凝结部位,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有利于减少凝露、结冰现象的出现;而且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引入热量的做法,无需额外供电,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和节能功能的兼顾,有利于产品节能指标的改善。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制冷设备(例如冰箱)中,由于内部间室中的温度很低,因此制冷设备间室的侧壁温度也相对较低,当遇到高温高湿的空气时,间室侧壁表面会形成凝露或结冰,从而对使用体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制冷设备的多样化、复杂化,箱体内部出现凝露、结冰的可能性增大。目前常采用的防凝露和结冰的方法主要是设置加热丝。但是,加热丝工作时需要供电产生热源,而加热丝所产生的热量最终需要制冷设备工作将其移出,双重能耗严重的影响了产品的节能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防凝露、结冰装置的能耗过高,影响了产品的节能指标。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易凝结部位;热源,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热源接触相连;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且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导热件相连。
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能够将热源的热量引入至所述易凝结部位,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有利于减少凝露、结冰现象的出现;而且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引入热量的做法,无需额外供电,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和节能功能的兼顾,有利于产品节能指标的改善。
可选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外壳;储藏室,位于所述外壳的壳体内部;内胆,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围成所述储藏室,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所述热源为所述外壳;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外壳接触相连;所述散热件固定于所述内胆的胆壁上。
可选的,所述外壳为热的良导体。
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的配合,能够使外部环境中的热量经所述外壳传导至所述内胆,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效减少所述储藏室内出现凝露的现象;而且所引入的热量为外部环境中的热量,无需额外供电加热,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
可选的,所述散热件包括:三个以上的散热条;沿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等距平行排列,或者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平行排列,且沿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之间间隔逐渐减小。
沿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之间间隔逐渐减小,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散热件散热效果的均匀性,有利于均匀提高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利于防止局部凝露现象的出现。
可选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压缩机室;排水沟槽;沟槽内胆,所述沟槽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围成所述排水沟槽,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沟槽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所述热源为所述压缩机室的室壁;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压缩机室的室壁接触相连;所述散热件固定于所述沟槽内胆的胆壁上。
可选的,所述压缩机室的室壁为热的良导体。
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能够将所述压缩机室内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沟槽内胆,从而提高所述沟槽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效减少所述排水沟槽内出现结冰的现象;而且所引入的热量为压缩机室所产生的热量,无需额外供电加热,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
可选的,所述易凝结部位至少为所述排水沟槽的排水口位置处的所述沟槽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所述散热件至少固定于所述排水口位置处的沟槽内胆的胆壁上。
由于所述排水沟槽的排水口位置处最容易出现结冰的现象,所以所述散热件至少固定于所述排水口位置处,能够在无需额外加热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所述排水口位置处的所述沟槽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利于减少所述排水沟槽的排水口位置处出现结冰现象的可能,有利于实现节能和抗结冰的兼顾。
可选的,所述散热件包括:三个以上的散热条;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沿所述排水沟槽延伸方向排列;沿背向所述排水口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之间间隔逐渐增大。
沿背向所述排水口方向,所述沟槽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逐渐升高,所以沿背向所述排水口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之间间隔逐渐增大,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排水口位置处,所述散热件的散热效果,防止排水口位置处局部结冰现象的出现。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至少部分与所述热源面接触。
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热源面接触,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导热件传导热量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传导热量的效果,有利于减少凝露、结冰现象的出现。
可选的,所述散热件为栅格状。
可选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湿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传热件,所述传热件位于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相接触;调节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以及所述传热件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内部湿度,并结合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调节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的接触面积,或者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
通过所述传热件实现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之间热量的传递,而且所述调节器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和内部湿度,并结合所述壁面温度,调节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的接触面积或者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对所述散热件散热速率的控制,既能够改善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凝露、结冰问题,又能够防止过多热量引入而引起的开机率过高的问题,有利于降低能耗、改善节能指标,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结冰和降低能耗的兼顾;而且所述散热件散热效率与所述内部湿度相关,适当热量的引入,开机率的适当提高,还可以达到抽湿、降低湿度的目的,有利于抑制细菌滋生,有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可选的,所述传热件包括:多个分立的传输部;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传输部固定相连,用于在所述调节器的控制下发生位移以改变所述传输部与所述导热件或者所述传输部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
可选的,所述移动部位移方向与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相垂直。
可选的,所述传输部位于所述移动部靠近所述导热件的端面上;所述导热件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热源面接触;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触部固定相连,且朝向所述散热件延伸,与所述散热件相连;多个分立的输出部,所述输出部位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散热件的端面上;所述传输部朝向所述导热件的表面与所述输出部朝向所述传热件的表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移动部朝向所述散热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散热件朝向所述传热件的表面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传输部位于所述移动部靠近所述散热件的端面上;所述散热件包括:散逸部,所述散逸部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多个分立的输入部,所述输入部与所述散逸部靠近所述导热件的一侧相连;所述传输部朝向所述散热件的表面与所述输入部朝向所述传热件的表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移动部朝向所述导热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导热件朝向所述传热件的表面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输入部位于所述散逸部靠近所述导热件的端面上;或者,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散逸部固定相连,且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散逸部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散逸部朝向所述固定部的表面相接触;以及所述输入部位于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传热件的端面上。
由于所述导热件、所述散热件以及所述传热件能够有多种形状和多种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可以根据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具体环节调节所述导热件、所述散热件以及所述传热件形状和位置,所以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可选的,所述调节器包括:主动件,所述主动件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内部湿度,并结合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产生周向转动;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主动件和所述移动部相连,用于将所述主动件的周向转动转换为所述移动部的位移。
可选的,所述主动件包括马达。
可选的,所述传动件为齿轮;所述移动部上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
所述调节器包括所述主动件和所述传动件,所述主动件可以为马达,所述传动件可以为齿轮和齿条,所以所述调节器结构简单,适用广泛。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用于防止制冷设备内部凝露和结冰的发生,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易凝结部位;热源,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热源接触相连;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且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导热件相连;传热件,所述传热件位于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相接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得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获取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获取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根据所述内部湿度、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壁面温度,改变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的接触面积,或者改变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以调节所述散热件的散热速率。
根据环境温度和内部湿度,并结合所述壁面温度,调节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的接触面积或者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对所述散热件散热速率的控制,既能够改善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凝露、结冰问题,又能够防止过多热量引入而引起的开机率过高的问题,有利于降低能耗、改善节能指标,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结冰和降低能耗的兼顾;而且所述散热件散热效率与所述内部湿度相关,适当热量的引入,开机率的适当提高,还可以达到抽湿、降低湿度的目的,有利于抑制细菌滋生,有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可选的,调节所述散热件的散热速率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内部湿度测算出所述易凝结部位的露点温度;比较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壁面温度的相对大小,当测算出所述露点温度低于所述壁面温度时,增大所述传热件和所述导热件的接触面积,或者增大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所述散热件的散热速率;当测算出所述露点温度高于所述壁面温度时,获得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壁面温度的温度差,并比较所述温度差与预先设置的温差标准的相对大小;在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减小所述传热件和所述导热件的接触面积,或者减小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以减小所述散热件的散热速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能够将热源的热量引入至所述易凝结部位,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有利于减少凝露、结冰现象的出现;而且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引入热量的做法,无需额外供电,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和节能功能的兼顾,有利于产品节能指标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实施例中所述内胆(103)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制冷设备实施例中沿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方框(150)内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易凝结部位露点温度的仿真过程中,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仿真过程中,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位置的简化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仿真过程中,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前,所述易凝结部位露点温度等温线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仿真过程中,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后,所述易凝结部位部位露点温度等温线的分布图;
图9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中沿B方向所述散热件(320)以及所述沟槽内胆(303)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步骤S400调节所述散热件(120)散热速率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示出了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易凝结部位(图中未标示);热源(图中未标示),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外壳(101);储藏室(102),位于所述外壳(101)的壳体内部;内胆(103),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围成所述储藏室(102)。
所述外壳(101)用于为所述制冷设备的各种硬件提供空间,并保护所述制冷设备的各种硬件;所述内胆(103)的胆壁所围成的空间作为所述储藏室(102)。
与外部环境相比,所述储藏室(102)内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当所述储藏室(102)打开,与外部环境相互接触时,所述储藏室(102)的室壁上很容易出现凝露,即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上很容易出现凝露。所以本实施例中,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
另一方面,由于所述外壳(101)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因此所述外壳(101)的温度比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高。所以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源为所述外壳(101)。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01)为热的良导体;具体的,所述外壳(101)的材料可以设置为不锈钢等金属,从而使所述外壳(101)的温度更接近于外部环境的室温,有利于提高热源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显示清晰,图1中仅示出了所述制冷设备的金属顶板,所述金属顶板位于所述内胆(103)的上方,用于构成所述外壳(101)的部分。
继续参考图1,结合参考图2,其中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内胆(103)的立体示意图。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导热件(110),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热源接触相连;散热件(120),所述散热件(120)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且所述散热件(120)与所述导热件(110)相连。
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能够将热源的热量引入至所述易凝结部位,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有利于减少凝露、结冰现象的出现;而且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引入热量的做法,无需额外供电,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和节能功能的兼顾,有利于产品节能指标的改善。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外壳(101)接触相连;所述散热件(120)固定于所述内胆(103)的胆壁上。具体的,所述外壳(101)具有朝向外部环境的外表面和朝向所述内胆(103)的内表面;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外壳(101)的内表面接触相连。
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的配合,能够使外部环境中的热量经所述外壳(101)传导至所述内胆(103),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效减少所述储藏室(102)内出现凝露的现象;而且所引入的热量为外部环境中的热量,无需额外供电加热,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10)至少部分与所述热源面接触。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热源面接触,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导热件(110)传导热量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传导热量的效果,有利于减少凝露、结冰现象的出现。
如图1所示,所述导热件(110)包括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所述第一导热片和所述第二导热片垂直设置,形成“T”形的所述导热件(110)。所述第一导热片贴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导热片垂直所述外壳(101)的内表面,朝向所述内胆(103)方向延伸。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垂直设置的所述第一导热片和所述第二导热片也可以形成“L”形的导热件。
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沿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内胆(103)的胆壁具有与所述内表面相背设置的外表面,所述散热件(120)与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外表面接触贴合,经所述导热件(110)传导至所述散热件(120)的热量散逸至所述内胆(103),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内胆(103)的内表面的温度,以达到减少凝露产生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120)为栅格状。具体的,所述散热件(120)包括三个以上的散热条(121),沿所述导热件(110)指向所述散热件(120)的方向,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121)等距平行排列。
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沿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平行排列,且沿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之间间隔逐渐减小。
沿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之间间隔逐渐增大,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散热件散热效果的均匀性,有利于均匀提高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利于防止局部凝露现象的出现。
参考图5至图8,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前后,所述易凝结部位露点温度的仿真示意图。
其中,图5是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位置的简化示意图;图7是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前,所述易凝结部位露点温度等温线的示意图;图8是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后,所述易凝结部位部位露点温度等温线的分布图。
如图5和图6所示,简化以后,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外表面围成T型窄腔。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所述内胆胆壁的外表面上;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外壳相接触。
如图7所示,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前,与露点温度相对应的等温线701贴合于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外表面上,也就是说,所述内胆的胆壁的温度与露点温度相当,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比较容易出现凝露问题。
如图8所示,所述导热件和所述散热件设置后,与露点温度相对应的等温线801远离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外表面上,也就是说,所述内胆的胆壁的温度高于所述露点温度,所述内胆的胆壁的内表面的凝露问题得以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图7和图8所示出的仿真示意图是在间室温度4℃,内部湿度90%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所对应的露点温度约为2.5℃,即图7中所述等温线701为2.5℃的等温线,图8中所述等温线801为2.5℃的等温线。
继续参考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感测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湿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感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传热件(130),所述传热件(130)位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相接触;调节器(1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以及所述传热件(130)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并结合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调节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
通过所述传热件(130)实现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之间热量的传递,而且所述调节器(140)能够根据环境温度(Te)和内部湿度(Hi),并结合所述壁面温度(Tw),调节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对所述散热件(120)散热速率的控制,既能够改善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凝露、结冰问题,又能够防止过多热量引入而引起的开机率过高的问题,有利于降低能耗、改善节能指标,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结冰和降低能耗的兼顾。
而且所述散热件(120)散热效率与所述内部湿度(Hi)相关,适当热量的引入,开机率的适当提高,还可以达到抽湿、降低湿度的目的,有利于抑制细菌滋生,有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结合参考图4,图4示出了图3所示实施例中方框(150)内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所述传热件(130)包括:多个分立的传输部(131);移动部(132),所述移动部(132)与所述传输部(131)固定相连,用于在所述调节器(140)的控制下发生位移以改变所述传输部(131)与所述导热件(110)。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部(131)位于所述移动部(132)靠近所述导热件(110)的端面上;所述导热件(110)包括:接触部(图中未标示),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热源面接触;连接部(112),所述连接部(112)与所述接触部固定相连,且朝向所述散热件(120)延伸,与所述散热件(120)相连;多个分立的输出部(113),所述输出部(113)位于所述连接部(112)靠近所述散热件(120)的端面上;所述传输部(131)朝向所述导热件(110)的表面与所述输出部(113)朝向所述传热件(130)的表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移动部(132)朝向所述散热件(120)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散热件(120)朝向所述传热件(130)的表面相接触。
如图4所示,所述移动部(132)呈长条状,平行于所述外壳(101)的金属顶板设置;所述传输部(131)呈方形,所述多个传输部(131)分立的凸起于所述移动部(132)朝向所述导热件(110)的端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为所述第一导热片,贴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内表面上;所述连接部(112)和所述输出部(113)用于构成所述第二导热片,所述多个输出部(113)分立的凸起于所述连接部(112)朝向所述散热件(120)的端面。
所述导热件(110)的多个输出部(113)和所述传热件(130)的多个传输部(131)对应设置,所述输出部(113)和所述传输部(131)相对的表面接触贴合;所述移动部(132)和所述散热件(120)相对的表面接触贴合。
所以热量能够从所述外壳(101),依次经所述接触部、所述连接部(112)、所述输出部(113)、所述传输部(131)以及所述移动部(132)传导至所述散热部(120),再由所述散热部(120)散逸以提高所述内胆(103)的温度,进而使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温度升高至露点以上,降低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出现凝露的几率,在不增加额外能耗的前提下,改善所述储藏室(102)凝露问题。
所述移动部(132)在所述调节器(140)的控制下可以发生沿延伸方向的位移,所述传输部(131)与所述移动部(132)固定相连,所以随着所述传输部(132)发生位移,所述传输部(131)和所述输出部(113)之间接触面积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控制热量从所述输出部(113)传导至所述传输部(131)的速率,进而达到控制所述散热部(120)热量散逸的速率。
所述散热部(120)所散逸的热量会使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温度升高,随着制冷设备内部温度温度的升高,所述制冷设备的开机率会增大。一旦所述制冷设备开机,所述制冷设备中的风扇会工作,把制冷设备中湿空气传输至蒸发器,实现抽湿;所以所述湿冷设备开机率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
而所述内部湿度(Hi)的高低以及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会影响所述易凝结部位的露点温度(Td)的高低,所以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以及所述调节器(140)能够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并结合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调节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从而防止过多热量引入而引起的开机率过高的问题,有利于降低能耗、改善节能指标,有利于实现减少凝露、结冰和降低能耗的兼顾。
具体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能够感测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所述湿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能够感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调节器(1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用于获得所述环境温度(Te);还与所述湿度传感器相连,用于获得所述内部湿度(Hi);所述调节器(140)还用于获得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
其中,所述壁面温度(Tw)是指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壁面温度(Tw)为至少部分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制冷设备中预先设定有内部温度,所述内部温度通常较低,低于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从而使所述制冷设备起到冷藏或者冷冻物品的作用;其中所述内部温度是指所述储藏室(102)内的温度,即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所围成空间的温度,所以以所述内部温度作为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具体的,所述调节器(140)与所述制冷设备的其他硬件设备相连,读取预先设定的所述内部温度,并以所述内部温度作为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即设定所述壁面温度(Tw)与所述内部温度相等。
此外,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所述壁面温度(Tw)和所述内部湿度(Hi),所述调节器(140)还用于改变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调节散热件(120)的散热效率,以降低能耗、改善节能指标。
如图4所示,所述调节器(140)通过使所述移动部(132)发生位移,控制所述传输部(131)和所述输出部(113)之间的交叠面积,控制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进而实现对所述传热件(130)传热效率、所述散热件(120)散热效率的控制。
具体的,在获得所述环境温度(Te)、所述壁面温度(Tw)和所述内部湿度(Hi)之后,所述调节器(140)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测算出所述易凝结部位的露点温度(Td)。
所述调节器(140)还用于比较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壁面温度(Tw)的相对大小,当所述露点温度(Td)低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所述调节器(140)使所述传输部(131)和所述输出部(113)之间的交叠面积增大,以增大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从而提高所述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降低所述内部湿度(Hi),进而降低凝露现象出现的几率。
当所述露点温度(Td)高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所述调节器(140)还用于获得所述露点温度(Td)与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并比较所述温度差与预先设置的温差标准的相对大小;在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所述调节器(140)使所述传输部(131)和所述输出部(113)之间的交叠面积减小,以减小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降低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
其中,所述温差标准用于判断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是否过大,也就是说,所述温差标准在用于判断所述露点温度(Td)是否略小于所述壁面温度(Tw)。具体的,所述温差标准是预先设置于所述制冷设备内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差标准在1℃到3℃范围内。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所述制冷设备以及使用要求的具体预先设定所述温差标准。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器(140)包括:主动件(141),所述主动件(141)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并结合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产生周向转动;传动件(142),所述传动件(142)与所述主动件(141)和所述移动部(132)相连,用于将所述主动件(141)的周向转动转换为所述移动部(132)的位移。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141)可以为马达,所述传动件(142)为齿轮,所述移动部(132)上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也就是说,所述调节器(140)结构简单,适用广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部(132)位移方向与所述导热件(110)指向所述散热件(120)的方向相垂直,因此所述移动部(132)与所述输出部(113)之间接触面积的变化与所述移动部(132)的位移之间呈线性关系,能够有效的降低控制难度,有利于控制精度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控制能耗和改善凝露的兼顾。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与所述露点温度(Td)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制冷设备内预先存储有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与所述露点温度(Td)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与所述露点温度(Td)之间的对应关系,调节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以实现对所述散热件(120)散热效率的控制,进而控制所述露点温度(Td)的高低,使所述露点温度(Td)低于所述壁面温度(Tw),进而达到改善凝露、结冰问题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以及所述传热件(130)均为2mm厚度的铝片构成。但是这种做法仅为一实例。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以及所述传热件(130)的材料还可以设置为铜等其他热导率较高,具有较好导热能力的金属材料。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以及所述传热件(130)也可以根据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以及所述传热件(130)设置位置的变化,而设置为块状或者条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固定外壳(图中未示出),用于固定所述传热件(130)。所述固定外壳卡结于所述散热件(120)并使所述传热件(130)分别与所述导热件(110)以及所述散热件(120)贴合接触。此外,由于所述制冷设备内部会充满隔热材料,所述固定外壳还可以为所述传热件(130)提供空间,防止所述隔热材料对所述传热件(130)的移动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之间固定相连,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可变,因此所述调节器(140)通过调节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以实现对所述散热件(120)散热速率的控制。
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之间固定相连,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接触面积可变时,所述调节器也可以通过调节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接触面积以实现对所述散热件散热速率的控制。
具体的,参考图9,示出了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本发明再次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器(240)用于调节所述传热件(230)与所述散热件(220)的接触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图9仅示出了本发明制冷设备中所述导热件(210)所述传热件(230)以及部分所述散热件(220)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部(231)位于所述移动部(232)靠近所述散热件(220)的端面上,所以所述移动部(232)还可以在所述调节器(240)的控制下发生位移以改变所述传输部(231)与所述散热件(220)的接触面积。
具体的,所述散热件(220)包括:散逸部(222),所述散逸部(222)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多个分立的输入部(223),所述输入部(223)与所述散逸部(222)靠近所述导热件(210)的一侧相连;所述传输部(231)朝向所述散热件(220)的表面与所述输入部(223)朝向所述传热件(230)的表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移动部(232)朝向所述导热件(210)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导热件(210)朝向所述传热件(230)的表面相接触。
所述导热件(图中未示出)与所述热源接触贴合;所述移动部(232)朝向所述热源延伸,并与所述导热件(210)接触相连;所述多个传输部(231)分立的凸起于所述移动部(232)朝向所述散热件(220)的端面。具体的,所述导热件(210)接触贴合于所述外壳(201)的内表面;所述移动部(232)朝向所述外壳(201)延伸。
所述散逸部(222)接触贴合于所述内胆(203)的胆壁的外表面。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220)还包括:固定部(224),所述固定部(224)与所述散逸部(222)固定相连,且所述固定部(224)朝向所述散逸部(22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散逸部(222)朝向所述固定部(224)的表面相接触;以及所述输入部(223)位于所述固定部(224)靠近所述传热件(230)的端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24)用于实现所述散逸部(222)和所述输入部(223)之间固定连接,并实现所述输入部(223)和所述散逸部(222)之间热量传导。但是这种做法仅为一实例,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部还可以位于所述散逸部靠近所述导热件的端面上,即所述输入部直接与所述散逸部相连,例如,所述输入部可以直接凸起于所述散逸部靠近所述导热件的端面上。
由于所述导热件、所述散热件以及所述传热件能够有多种形状和多种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可以根据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具体环节调节所述导热件、所述散热件以及所述传热件形状和位置,所以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内胆(203)的胆壁的内表面。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易凝结部位也可以为所述制冷设备中的其他位置。
具体的,参考图10,示出了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之处本发明再次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易凝结部位位于排水沟槽(302)的位置,所述导热件(310)和所述散热件(320)用于防止所述排水沟槽(302)出现结冰的现象。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压缩机室(301);排水沟槽(302);沟槽内胆(303),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围成所述排水沟槽(302),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所述热源为所述压缩机室(301)的室壁;所述导热件(310)与所述压缩机室(301)的室壁接触相连;所述散热件(320)固定于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上。
由于压缩机工作中会产生热量,因此所述压缩机室(301)的室壁的温度相对较高;而且所述压缩机室(301)的室壁为热的良导体,从而作为所述热源。
所述导热件(310)和所述散热件(320),能够将所述压缩机室(301)内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沟槽内胆(303),从而提高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效减少所述排水沟槽(302)内出现结冰的现象;而且所引入的热量为压缩机室(301)所产生的热量,无需额外供电加热,能够有效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
本实施例中,所述易凝结部位至少为所述排水沟槽(302)的排水口(304)位置处的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所述散热件(320)至少固定于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的沟槽内胆(303)的胆壁上。
由于所述排水沟槽(302)的排水口(304)位置处最容易出现结冰的现象,所以所述散热件(320)至少固定于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能够在无需额外加热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的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利于减少所述排水沟槽(302)的排水口(304)位置处出现结冰现象的可能,有利于实现节能和抗结冰的兼顾。
由于所述排水沟槽(302)的排水口(304)位置处最容易出现结冰的现象,所以所述散热件(320)至少固定于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能够在无需额外加热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的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有利于减少所述排水沟槽(302)的排水口(304)位置处出现结冰现象的可能,有利于实现节能和抗结冰的兼顾。
参考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实施例中,沿B方向所述散热件(320)以及所述沟槽内胆(303)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所述沟槽内胆(303)具有与所述内表面相背的外表面,所述散热件(320)接触贴合于所述沟槽内胆(303)的外表面上;所述散热件(320)的热量散逸,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沟槽内胆(303)的温度,从而减少所述排水沟槽(302)内出现结冰现象的可能;而且所述散热件(320)至少位于排水口(304)位置处的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上,能够有效减少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出现结冰的现象,避免排水口(304)因为结冰而出现堵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320)包括:三个以上的散热条(321);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321)沿所述排水沟槽(302)延伸方向排列;沿背向所述排水口(304)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321)之间间隔逐渐增大。
沿背向所述排水口(304)方向,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逐渐升高,所以沿背向所述排水口(304)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321)之间间隔逐渐增大,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所述散热件(320)的散热效果,防止排水口(304)位置处局部结冰现象的出现。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用于防止制冷设备内部凝露和结冰的发生。
参考图12,示出了本发明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参考图1,示出了图12所示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的主视图。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易凝结部位;热源,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导热件(110),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热源接触相连;散热件(120),所述散热件(120)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且所述散热件(120)与所述导热件(110)相连;传热件(130),所述传热件(130)位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相接触。
此外,结合参考图2至图4,其中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的内胆(103)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沿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方框(150)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外壳(101);储藏室(102),位于所述外壳(101)的壳体内部;内胆(103),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围成所述储藏室(102),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所述热源为所述外壳(101)。
具体的,参考图12,所述控制方法包括:S100,获得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S200,获取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S300,获取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S400,根据所述内部湿度(Hi)和所述环境温度(Te),并结合预先设定的内部温度,改变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改变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的接触面积,以调节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
根据环境温度(Te)和内部湿度(Hi)以及所述壁面温度(Tw),调节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之间的接触面积,既能够使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高于露点温度(Td),又能够有效防止过多热量引入而引起的开机率过高的问题,有利于降低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有利于产品节能指标的改善;而且所述散热件(120)散热效率与所述内部湿度(Hi)相关,适当热量的引入,能够有效提高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从而能够适当提高所述制冷设备的开机率提高,进而达到抽湿、降低湿度的目的,有利于抑制细菌滋生,有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具体的,首先执行步骤S100,获得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
所述壁面温度(Tw)是指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壁面温度(Tw)为至少部分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制冷设备中预先设定有内部温度,所述内部温度通常较低,低于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从而使所述制冷设备起到冷藏或者冷冻物品的作用;其中所述内部温度是指所述储藏室(102)内的温度,即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所围成空间的温度,所以以所述内部温度作为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即设定所述壁面温度(Tw)与所述内部温度相等。
之后,执行步骤S200和步骤S300,分别获得所述内部湿度(Hi)和所述环境温度(Te)。
所述制冷设备中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以执行步骤S200,获取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的步骤包括:利用所述湿度传感器获得所述内部湿度(Hi);执行步骤S300,获取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的步骤包括:利用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得所述环境温度(Te)。
在获得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之后,执行步骤S400,调节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具体的,结合参考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步骤S400调节所述散热件(120)散热速率的流程示意图。
步骤S400,调节所述散热件(120)散热速率的步骤包括:首先执行步骤S410,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测算出所述易凝结部位的露点温度(Td)。
露点温度(Td),即露点温度(Td)是指易凝结部位附近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至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露点温度(Td)是指至少部分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上的空气层内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至的温度。所述露点温度(Td)与所述内部湿度(Hi)和所述环境温度(Te)相关,能够根据所述内部湿度(Hi)和所述环境温度(Te)测试获得。
具体的,根据所述内部湿度(Hi)和所述环境温度(Te),获得所述露点温度(Td)的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获得所述露点温度(Td)之后,执行步骤S420,比较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壁面温度(Tw)的相对大小。
当所述露点温度(Td)低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执行步骤S431,增大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
具体的,当所述露点温度(Td)低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所述露点温度(Td)过低,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过高,所述易凝结部位出现凝露或者结冰的几率较高;增大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增大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能够使单位时间内更多的热量经所述导热件(110)、所述传热件(130)以及所述散热件(120)传导至所述易凝结部位附近;更多热量的引入,可以使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温度升高,使所述制冷设备开机率增大。
一旦所述制冷设备开机,所述制冷设备中的风扇会工作,把制冷设备中湿空气传输至蒸发器,实现抽湿;所以所述湿冷设备开机率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从而可以降低所述内部湿度(Hi)、降低所述露点温度(Td)。
当所述露点温度(Td)高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所述露点温度(Td)较高,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较低,所述易凝结部位出现凝露或者结冰的几率较低,也就是说,所述制冷设备的开机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从而才能够维持较低的所述内部湿度(Hi)。
但是当所述散热件(120)散热效率过高时,单位时间内过多的热量会被传导至所述易凝结部位附近,会引起制冷设备的内部温度过高、开机率过大的问题。
具体的,当所述散热件(120)散热效率过高、所述制冷设备开机率过大时,所述制冷设备通过较高的开机率实现所述内部温度的维持,但是随着开机率的提高,所述内部湿度(Hi)会大幅降低,相应的,根据所述内部湿度(Hi)和所述环境温度(Te)所测算出的所述露点温度(Td)会随之降低。所以通过判断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是否过大,能够判断所述制冷设备开机率是否过高。
所以当所述露点温度(Td)高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执行步骤S432,获得所述露点温度(Td)与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之后执行步骤S442,比较所述温度差与预先设置的温差标准的相对大小;在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执行步骤S452,减小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以减小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
所述温差标准用于判断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是否过大,也就是说,所述温差标准在用于判断所述露点温度(Td)是否略小于所述壁面温度(Tw)。具体的,所述温差标准是预先设置于所述制冷设备内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差标准在1℃到3℃范围内。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所述制冷设备以及使用要求的具体预先设定所述温差标准。
在所述温度差小于所述温差标准时,即所述露点温度(Td)与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小于所述温差标准时,也就是说,所述露点温度(Td)略小于所述壁面温度(Tw),所述散热件(120)散热速率适宜,因此所述导热件(110)、所述传热件(130)以及所述散热件(120)所引入的热量适宜,所述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适宜,所以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大小合适,无需进行调整。
在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即所述露点温度(Td)与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也就是说,所述露点温度(Td)过低,所述内部湿度(Hi)过低,因此所述导热件(110)、所述传热件(130)以及所述散热件(120)所引入的热量过多,所述制冷设备的开机率过高,所述制冷设备能耗过高、节能指标较差。
因此在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执行步骤S452,以减小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减少所述导热件(110)、所述传热件(130)以及所述散热件(120)所引入的热量,降低所述制冷设备的能耗,改善所述制冷设备的节能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之间固定相连,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可变,因此通过调节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以实现对所述散热件(120)散热速率的控制。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之间固定相连,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接触面积可变,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节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接触面积以实现对所述散热件散热速率的控制。
具体的,调节所述散热件散热速率的步骤中,当所述露点温度低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增大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所述散热件的散热速率;当测算出所述露点温度高于所述壁面温度(Tw),且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减小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以减小所述散热件的散热速率。
此外,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与所述露点温度(Td)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内预先存储有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与所述露点温度(Td)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与所述露点温度(Td)之间的对应关系,调节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之间接触面积,以实现对所述散热件(120)散热效率的控制,进而控制所述露点温度(Td)的高低,使所述露点温度(Td)低于所述壁面温度(Tw),进而达到改善凝露、结冰问题的目的。
本发明中,各实施例采用递进式写法,重点描述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实施例中的相同部分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外壳(101);
易凝结部位;
热源,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所述热源为所述外壳(101);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热件(110),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热源接触相连;
散热件(120),所述散热件(120)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且所述散热件(120)与所述导热件(110)相连;
传热件(130),所述传热件(130)位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相接触;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的接触面积大小可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储藏室(102),位于所述外壳(101)的壳体内部;
内胆(103),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围成所述储藏室(102),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内胆(103)的胆壁的内表面;
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外壳(101)接触相连;
所述散热件(120)固定于所述内胆(103)的胆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1)为热的良导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120)包括:三个以上的散热条(121);
沿所述导热件(110)指向所述散热件(120)的方向,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121)等距平行排列,或者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平行排列,且沿所述导热件指向所述散热件的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之间间隔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压缩机室(301);
排水沟槽(302);
沟槽内胆(303),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围成所述排水沟槽(302),所述易凝结部位为至少部分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
所述热源为所述压缩机室(301)的室壁;
所述导热件(310)与所述压缩机室(301)的室壁接触相连;
所述散热件(320)固定于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室(301)的室壁为热的良导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易凝结部位至少为所述排水沟槽(302)的排水口(304)位置处的所述沟槽内胆(303)的胆壁的内表面;
所述散热件(320)至少固定于所述排水口(304)位置处的沟槽内胆(303)的胆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320)包括:三个以上的散热条(321);
所述三个以上的散热条(321)沿所述排水沟槽延伸方向排列;
沿背向所述排水口(304)方向,相邻所述散热条(321)之间间隔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110)至少部分与所述热源面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120)为栅格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 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
湿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
调节器(1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以及所述传热件(130)相连,根据所 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并结合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调节所述 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散热件的接触面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130)包括:多个分立的传输部(131);
移动部(132),所述移动部(132)与所述传输部(131)固定相连,在所述调节器(140)的控制下,所述移动部(132)发生位移以改变所述传输部(131)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所述移动部(232)发生位移以改变所述传输部(231)与所述散热件(220)的接触面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132)位移方向与所述导热件(110)指向所述散热件(120)的方向相垂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部(131)位于所述移动部(132)靠近所述导热件(110)的端面上;
所述导热件(110)包括: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热源面接触;
连接部(112),所述连接部(112)与所述接触部固定相连,且朝向所述散热件(120)延伸,与所述散热件(120)相连;
多个分立的输出部(113),所述输出部(113)位于所述连接部(112)靠近所述散热件(120)的端面上;
所述传输部(131)朝向所述导热件(110)的表面与所述输出部(113)朝向所述传热件(130)的表面至少部分接触;
所述移动部(132)朝向所述散热件(120)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散热件(120)朝向所述传热件(130)的表面相接触。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部(231)位于所述移动部(232)靠近所述散热件(220)的端面上;
所述散热件(220)包括:
散逸部(222),所述散逸部(222)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
多个分立的输入部(223),所述输入部(223)与所述散逸部(222)靠近所述导热件(210)的一侧相连;
所述传输部(231)朝向所述散热件(220)的表面与所述输入部(223)朝向所述传热件(230)的表面至少部分接触;
所述移动部(232)朝向所述导热件(210)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导热件(210)朝向所述传热件(230)的表面相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223)位于所述散逸部(222)靠近所述导热件(210)的端面上;
或者,所述散热件(220)还包括:固定部(224),所述固定部(224)与所述散逸部(222)固定相连,且所述固定部(224)朝向所述散逸部(22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散逸部(222)朝向所述固定部(224)的表面相接触;以及所述输入部(223)位于所述固定部(224)靠近所述传热件(230)的端面上。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140)包括:主动件(141),所述主动件(141)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并结合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产生周向转动;
传动件(142),所述传动件(142)与所述主动件(141)和所述移动部(132)相连,用于将所述主动件(141)的周向转动转换为所述移动部(132)的位移。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141)包括马达。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142)为齿轮;
所述移动部(132)上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
20.一种控制方法,用于防止制冷设备内部凝露和结冰的发生,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易凝结部位;
热源,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易凝结部位的温度,所述热源为外壳(101);
导热件(110),所述导热件(110)与所述热源接触相连;
散热件(120),所述散热件(120)固定于所述易凝结部位上,且所述散热件(120)与所述导热件(110)相连;
传热件(130),所述传热件(130)位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热件(110)和所述散热件(120)相接触;
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所述易凝结部位的壁面温度(Tw);
获取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湿度(Hi);
获取所述制冷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e);
根据所述内部湿度(Hi)、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壁面温度(Tw),改变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改变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的接触面积,以调节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e)和所述内部湿度(Hi)测算出所述易凝结部位的露点温度(Td);
比较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壁面温度(Tw)的相对大小,当测算出所述露点温度(Td)低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增大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增大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
当测算出所述露点温度(Td)高于所述壁面温度(Tw)时,获得所述露点温度(Td)与所述壁面温度(Tw)的温度差,并比较所述温度差与预先设置的温差标准的相对大小;
在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差标准时,减小所述传热件(130)和所述导热件(110)的接触面积,或者减小所述传热件(130)与所述散热件(120)的接触面积,以减小所述散热件(120)的散热速率。
CN201710951131.1A 2017-10-13 2017-10-13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6683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51131.1A CN109668359B (zh) 2017-10-13 2017-10-13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51131.1A CN109668359B (zh) 2017-10-13 2017-10-13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8359A CN109668359A (zh) 2019-04-23
CN109668359B true CN109668359B (zh) 2021-12-07

Family

ID=66138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51131.1A Active CN109668359B (zh) 2017-10-13 2017-10-13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683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8135A (zh) * 2020-01-09 2020-06-0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冷设备防凝露的控制方法、装置、制冷设备和介质
CN113324374A (zh) * 2020-02-28 2021-08-31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及其除湿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5104A (zh) * 2010-10-28 2012-05-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真空空间的冰箱
CN105157167A (zh) * 2015-08-20 2015-12-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制冷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222488A (zh) * 2015-11-16 2016-01-06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门体及冷柜
JP5897635B2 (ja) * 2014-04-23 2016-03-30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
CN206369401U (zh) * 2016-12-08 2017-08-0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具有除霜装置的冷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1566A (ja) * 1997-09-26 1999-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蔵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5104A (zh) * 2010-10-28 2012-05-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真空空间的冰箱
JP5897635B2 (ja) * 2014-04-23 2016-03-30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
CN105157167A (zh) * 2015-08-20 2015-12-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制冷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222488A (zh) * 2015-11-16 2016-01-06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门体及冷柜
CN206369401U (zh) * 2016-12-08 2017-08-0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具有除霜装置的冷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8359A (zh) 201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8359B (zh) 制冷设备和控制方法
CN209948491U (zh) 一种新型环保恒温低压开关柜
CN106958962A (zh) 半导体化霜加热器和制冷设备
JP2019113296A (ja) 冷蔵庫
CN2898901Y (zh) 一种用于物理化学实验系统的温度控制器
CN206412867U (zh) 一种强冷式电机壳
CN211084550U (zh) 冰箱
CN205897699U (zh) 一种带有均温板的冷暖箱
WO2022262378A1 (zh) 冰箱及其食材处理装置
CN108499618A (zh) 一种化工恒温设备
EP4006461B1 (en) Refrigerator
CN212501591U (zh) 一种糖尿病治疗用胰岛素低温保存设备
CN212299996U (zh)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冷水塔
CN211146959U (zh) 一种气温调节装置及空调
CN113208419A (zh) 烹饪装置
CN210470095U (zh) 一种变频控制柜
CN207187782U (zh) 金属浴
CN206232720U (zh) 基因测序仪的制冷系统
CN206574425U (zh) 一种显示设备
KR101863501B1 (ko) 코어 일체형 저전력 실내 온도조절장치
CN209960838U (zh) 一种可在封闭环境下使用的嵌入式电冰箱
CN104859957A (zh) 温度可控的食物储存箱
CN221176916U (zh) 激光控温装置
CN216003770U (zh) 一种便携式保温转运箱
CN212261130U (zh) 一种底部封闭的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