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34345B -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34345B
CN109634345B CN201811598234.5A CN201811598234A CN109634345B CN 109634345 B CN109634345 B CN 109634345B CN 201811598234 A CN201811598234 A CN 201811598234A CN 109634345 B CN109634345 B CN 109634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module
operational amplifier
output
inverting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82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34345A (zh
Inventor
田小建
梁雪
邓军
刘大凯
高鹏彪
李尚�
马春阳
由家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Chang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Chang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Chang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Chang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982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343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34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4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34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43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10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1/4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 G05F1/5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series with the load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 G05F1/565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series with the load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sensing a condition of the system or its load in addition to means responsive to deviations in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e.g. current, voltage, power fa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属于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主要结构有单片机(1)、数模转换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断电保护模块(8)、程控模块(9)等。本发明在工作时能够主动适应负载的变化,具有效率高、负载适应范围宽、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背景技术
恒流源在LED驱动、激光器驱动、传感器驱动、各种辉光放电光源驱动等很多领域内都有重要的应用。恒流源电路的基本原理一般是利用三极管或场效应管的非线性特性以及深度负反馈技术,使输出电流受控制电压的控制,当负载变化的时候保持流过负载的电流恒定。在恒流源电路中,电流的稳定度和电路的效率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参数。
与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本课题组2015年12月29日申请的中国专利“一种双环反馈恒流源电路”(申请号:201511008766.5),该专利在普通恒流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反馈环,有效提高了输出电流的稳定度以及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但是与其它现有技术恒流源电路一样,该专利存在对负载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具体来说,一个恒流源电路只能驱动一种固定的负载,或只允许负载在很小范围内变化,当负载增大时导致控制电流的三极管进入到饱和区,进而导致最大输出电流迅速下降(即无法继续保持受控地输出恒流),而当负载减小时则会使三极管进入到欠压区(因为负载小,负载两端产生的电压也小,在本领域内称为欠压),由于三极管与负载同处一个串联回路中,且三极管是非线性器件,因此负载电压的减小导致三极管自动承担回路多余的电压,进而导致三极管的内部功耗急剧上升,而三极管的内部功耗属于电路的“副产物”,对系统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管功耗的增加会使管子温度急剧升高而增加管子烧坏的风险(降低仪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当负载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功率供给导致整个电路的效率大幅度降低,这在将恒流源用于移动设备时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移动平台上工作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续航时间,效率往往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指标。另外,上述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没有过流断电保护功能,一旦限流模块失效时会导致输出电流超过限制电流(一般为最大安全电流)的风险,造成负载或仪器的损坏。
因此现有的恒流源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恒流源模块,当负载阻抗发生变化时,能够自动调节电路自身的参数,以适应负载的阻抗变化,保持高效率,且具备超温断电保护的功能。
本发明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结构有单片机1、数模转换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程控模块9、模数转换模块10、电源管理模块11和前面板12;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超温判断模块7、断电保护模块8;其中,单片机1分别与程控模块9、模数转换模块10、数模转换模块2相连,数模转换模块2与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分别与模数转换模块10、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超温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源管理模块11是能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路,为各模块提供Vcc、Vcc/2、Vdd三种直流电压;
所述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结构为:继电器EK1的开关的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1,继电器EK1的线圈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2,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源极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2,电阻R1的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3,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四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4,与数模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及运放U1B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s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作端口PWR-out3,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结构为: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1,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1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2A的输出端和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和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运放U2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2,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3B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并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jdg-out,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和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运放U4B的输出端和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3,与数模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结构为:电阻R13的一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记作端口Vdly-in,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out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输出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和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运放U5A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dly-out,与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Vcc/2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运放U5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19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Vcc/2;
所述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结构为,电阻R23的一端接电源Vcc/2,另一端与运放U6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28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6B的输出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1,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相连;电阻R30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2,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端口Vdly-out相连;电阻R31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7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电源Vcc,源极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均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lw-out,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相连;电解电容C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的超温判断模块7的结构为,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接电源Vdd,正极接运放U9B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9B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9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及二极管Q4的射极相连,电阻R36的另一端接电源Vdd,电容C9的另一端接运放U9B的输出端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热敏电阻Rt1的一端及运放U9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5的一端与运放U9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与电源Vdd相连,另一端接地,滑线端与运放U9A的同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9A的输出端作为超温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记为OT-out,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结构为,与非门U8A的两个输入端相连,记为端口BRK-in,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与超温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与非门U8A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B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8B的另一个输入端接与非门U8C的输出端,与非门U8B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C的一个输入端和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非门U8C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开关K1的一端和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开关K1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34的一端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1,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2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并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
所述的前面板12的结构包括:RS232接口121、电源开关122、复位按钮123、电流输出接口124。
在本发明的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中,所述的电源Vcc、电源Vcc/2、电源Vdd分别优选48V、24V和5V。
在本发明的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中,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电路参数优选如下:电阻R13、R14为4K,R15为40K,R16、R21为20K,R17、R20为10K,R18、R19为1K,R22为5.1K,电容C2为5PF。
所述的单片机1、数模转换模块2、程控模块9、模数转换模块10、电源管理模块11均为现有技术,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负载判断模块、延时补偿模块和电压跟踪模块协同工作,实现电流源对负载阻抗的自适应,使得负载阻抗在大范围变化时,本发明的装置均能安全、稳定、高效地工作。
2、本发明在设计负载判断模块时,采用特殊的无损检测技术,在既不影响功率输出模块的输出电流又不影响实际负载的前提下实现对负载变化的有效判断。
3、本发明具有超温断电保护功能,系统温度超过安全温度时,迅速切断功率输出模块的供电回路,且同时把功率输出模块及电压跟踪模块的控制信号均锁死到0,实现对系统的多方位保护,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4、本发明的断电保护采用单向触发机制,一旦断电保护被触发,需要排除故障后手动复位才能正常输出电流,以防止断电保护模块在安全值附近反复动作,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5、本发明具有程控模块,通过RS232接口可方便与上位机连接,实现程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前面板布局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原理图。
图7是本发明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原理图。
图8是本发明的超温判断模块7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所标示的参数为各实施例选用的优选参数,而不是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本发明的整体结构
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有单片机1、数模转换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断电保护模块8、超温判断模块7、程控模块9、模数转换模块10、电源管理模块11和前面板12;其中,单片机1分别与程控模块9、模数转换模块10、数模转换模块2相连,数模转换模块2与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分别与模数转换模块10、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超温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源管理模块11是能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路,为各模块提供Vcc、Vcc/2、Vdd三种直流电压。
实施例2本发明的功率输出模块
所述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原理电路图如图3所示,继电器EK1的开关的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1,继电器EK1的线圈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2,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源极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2,电阻R1的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3,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四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4,与数模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及运放U1B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s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作端口PWR-out3,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
功率输出模块在数模转换模块2输出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电压转换成对应的输出电流,通过前面板12的电流输出端口124输出至负载。
实施例3本发明的负载判断模块
所述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原理电路如图4所示,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1,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1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2A的输出端和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和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运放U2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2,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3B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并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jdg-out,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和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运放U4B的输出端和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3,与数模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
当本发明所驱动的负载发生变化时,由于本发明输出为恒流,因此会导致负载两端电压发生变化,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场效应管由于其非线性特点则会调整自身所分担的电压,因此该负载判断模块4通过端口Vjdg-in1、Vjdg-in2检测场效应管Q1两端(即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端口PWR-out1和PWR-out2)的电压变化实现对负载变化的判断:负载变大时,负载两端电压增大,进而Q1两端的电压变小;负载变小时,负载两端电压变小,Q1两端电压则变大。由于Q1与负载同处于一个输出回路中,因此流过Q1的电流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输出至负载的电流的稳定度,因此在对Q1两端电压进行检测时要求尽量不能影响流过Q1的电流,本发明的负载判断模块4采用高阻抗无损检测的设计,既保证对Q1两端电压的检测达到极高精度,又保证检测电压时完全不影响流过Q1的电流。检测出的Q1两端的电压与端口Vjdg-in3处的参考电压(来自数模转换模块2)进行比较求差,其差值决定了后级电压跟踪模块所要调整的电压量。
实施例4本发明的延时补偿模块
由于后级的电压跟踪模块6中的电感、电容网络存在延时效应,因此在负载判断模块4检测出负载的变化到最终电压跟踪模块6作出适应性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延时,因此本发明采取了延时补偿设计,通过延时补偿模块5消除该延时,使电压跟踪模块6的电压适应性调整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检测完全处于同步工作,以实现精确有效的控制。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原理电路如图5所示,电阻R13的一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记作端口Vdly-in,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out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输出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和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运放U5A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dly-out,与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Vcc/2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运放U5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19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Vcc/2。
实施例5本发明的电压跟踪模块
所述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原理电路如图6所示,电阻R23的一端接电源Vcc/2,另一端与运放U6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28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6B的输出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1,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相连;电阻R30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2,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端口Vdly-out相连;电阻R31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7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电源Vcc,源极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均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lw-out,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相连;电解电容C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
电压跟踪模块6将电源管理模块11提供的电压Vcc自动调节后输出到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电流输出回路的功率电压,该电压会跟随负载的变化,在负载发生变化时,使得端口PWR-in1处的电压既不会因为负载减小而出现冗余也不会因为负载变大而不足,始终工作于“临界状态”,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率。由于数模转换模块2输出的电压同时影响了功率输出模块3的控制电压(影响输出电流)和负载判断模块4的参考电压(影响功率输出模块3中场效应管Q1的漏源电压),所以本发明在工作时,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供电电压会跟随负载的变化而自动适应,而场效应管Q1的漏源电压则会随着输出电流的不同而自动适应在最佳的临界值。
实施例6本发明的超温判断模块
所述的超温判断模块7的原理电路如图8所示,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接电源Vdd,正极接运放U9B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9B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9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及二极管Q4的射极相连,电阻R36的另一端接电源Vdd,电容C9的另一端接运放U9B的输出端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热敏电阻Rt1的一端及运放U9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5的一端与运放U9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与电源Vdd相连,另一端接地,滑线端与运放U9A的同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9A的输出端作为超温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记为OT-out,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相连。
该模块中的热敏电阻Rt1可根据工作时的实际需要与本装置的功率器件集成到一个散热平台上用于监测本装置的功率器件温度,也可放置于被驱动的负载的散热平台上用于监测负载的温度,当所监测的温度超过设定的安全值(由图中滑动变阻器W3设置)时,通过端口OT-out输出超温信号,以触发断电保护模块8执行断电动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实施例7本发明的断电保护模块
本发明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原理电路如图7所示,与非门U8A的两个输入端相连,记为端口BRK-in,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与超温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与非门U8A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B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8B的另一个输入端接与非门U8C的输出端,与非门U8B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C的一个输入端和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非门U8C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开关K1的一端和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开关K1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34的一端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1,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2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并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
该模块的实时监测超温判断模块7的“超温信号”,当超温信号有效时(高电平),将触发断电动作,即控制场效应管Q3导通,端口BRK-out1与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端口PWR-in2相连,将触发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继电器EK1将开关断开,切断输出电流回路中的能量来源;而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使端口PWR-in3、端口Vflw-in1处电压同时被限制为0,同时切断了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控制电压,进一步提高了断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断电保护模块8还采取了单向不可逆触发方式,一旦断电信号出现触发了断电动作,即使断电信号消失了,也不会立刻解除断电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手动按动开关K1(即前面板12上的复位按钮123)才能解除断电状态,以防止触发信号在安全值临界点附近反复触发。
实施例8本发明的前面板
所述的前面板12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RS232接口121、电源开关122、复位按钮123、电流输出接口124。
使用时,本装置的程控模块9可以通过前面板12上的RS232接口121与上位机进行通信,以实现远程控制,电流输出接口124用于向负载输出驱动电流。

Claims (3)

1.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结构有单片机(1)、数模转换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程控模块(9)、模数转换模块(10)、电源管理模块(11) 和前面板(12);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超温判断模块(7)、断电保护模块(8);其中,单片机(1)分别与程控模块(9)、模数转换模块(10)、数模转换模块(2)相连,数模转换模块(2)与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分别与模数转换模块(10)、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超温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源管理模块(11)是能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路,为各模块提供Vcc、Vcc/2、Vdd三种直流电压;
所述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结构为:继电器EK1的开关的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1,继电器EK1的线圈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2,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源极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2,电阻R1的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3,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四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4,与数模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及运放U1B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s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作端口PWR-out3,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结构为: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1,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1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2A的输出端和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和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运放U2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2,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3B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并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jdg-out,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和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运放U4B的输出端和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3,与数模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结构为:电阻R13的一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记作端口Vdly-in,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out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输出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和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运放U5A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dly-out,与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Vcc/2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运放U5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19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Vcc/2;
所述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结构为,电阻R23的一端接电源Vcc/2,另一端与运放U6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28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6B的输出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1,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相连;电阻R30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2,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端口Vdly-out相连;电阻R31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7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电源Vcc,源极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均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lw-out,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相连;电解电容C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的超温判断模块(7)的结构为,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接电源Vdd,正极接运放U9B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9B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9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及二极管Q4的射极相连,电阻R36的另一端接电源Vdd,电容C9的另一端接运放U9B的输出端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热敏电阻Rt1的一端及运放U9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5的一端与运放U9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与电源Vdd相连,另一端接地,滑线端与运放U9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9A的输出端作为超温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记为OT-out,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结构为,与非门U8A的两个输入端相连,记为端口BRK-in,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与超温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与非门U8A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B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8B的另一个输入端接与非门U8C的输出端,与非门U8B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C的一个输入端和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非门U8C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开关K1的一端和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开关K1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34的一端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1,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2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并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
所述的前面板(12)的结构包括:RS232接口(121)、电源开关(122)、复位按钮(123)、电流输出接口(1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Vcc、电源Vcc/2、电源Vdd分别为48V、24V和5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电路参数如下:电阻R13、R14为4K,R15为40K,R16、R21为20K,R17、R20为10K,R18、R19为1K,R22为5.1K,电容C2为5pF。
CN201811598234.5A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6343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8234.5A CN109634345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8234.5A CN109634345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4345A CN109634345A (zh) 2019-04-16
CN109634345B true CN109634345B (zh) 2020-10-20

Family

ID=66077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823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634345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343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5314B (zh) * 2021-12-30 2023-09-12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稳定度脉冲电流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3037B2 (ja) * 2008-10-03 2012-12-05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負荷駆動回路
CN101763128B (zh) * 2009-12-03 2012-03-14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恒流源
CN104253959B (zh) * 2014-09-17 2017-11-0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的稳压背光控制电路和电视机
CN104300788B (zh) * 2014-10-24 2017-03-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自适应电压调节电路
CN106444945B (zh) * 2016-09-05 2017-09-29 吉林大学 一种数字式程控恒流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4345A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46432U (zh) 一种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
CN104104064A (zh) 一种热保护电路
US20110155717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circuit
CN109634345B (zh)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模块
CN109613952B (zh) 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
CN100486072C (zh) 实现开关电源限流点连续调节及温度保护的电路
CN102005718A (zh) 一种用于电子负载的保护装置及电子负载系统
CN109412005B (zh) 一种程控式高效率激光泵浦源模块
CN109412001B (zh) 一种数字式高效率激光泵浦源
CN109656297B (zh) 一种程控式负载自适应恒流源模块
CN109474177B (zh) 一种数字式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电路
CN109713564B (zh) 一种阻抗自适应激光二极管驱动器
CN109358696B (zh) 一种负载自适应变电压恒流源电路
CN109343637B (zh) 一种电压跟踪型恒流源装置
CN109491436B (zh) 一种数字式负载自适应恒流驱动器
CN109445506B (zh) 一种便携式电压跟踪型恒流源模块
CN109491441B (zh) 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源模块
CN109524876B (zh) 一种程控式阻抗自适应激光二极管驱动模块
CN109546528B (zh) 一种阻抗自适应激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CN109358695B (zh) 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源装置
CN209625074U (zh) 一种便携式电压跟踪型恒流源模块
CN109412002B (zh) 一种高效率激光泵浦源装置
CN109659811B (zh) 一种数字式阻抗自适应激光二极管驱动器
CN212367104U (zh) 输出恒定功率控制的电路
CN109449739B (zh) 一种低电损耗的激光泵浦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0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