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25287B -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25287B
CN109625287B CN201811444212.3A CN201811444212A CN109625287B CN 109625287 B CN109625287 B CN 109625287B CN 201811444212 A CN201811444212 A CN 201811444212A CN 109625287 B CN109625287 B CN 1096252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air supply
cabin
control
static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442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25287A (zh
Inventor
傅恽涵
张书晔
秦培华
李冰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Aviation Industry of China AVIC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Aviation Industry of China AV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Aviation Industry of China AVIC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Aviation Industry of China AVIC
Priority to CN2018114442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252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25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25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25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25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64D2013/0603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环境控制中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其实时获取并根据座舱供气管道中空气流量信息对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进行调节,实现空气流量在座舱与设备舱之间的有效分配;此外涉及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系统用以实现上述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其由流量调节装置根据流量检测装置获取的流量信号对对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进行调节,该系统能实现合理分配座舱与设备舱的流量,且可极大的减小系统的重量和安装空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Description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飞机环境控制中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座舱与设备舱是飞机空气调节系统的两大用户,飞机环境控制中空气调节系统被设计用来对座舱与设备舱的空气流量进行分配,最大限度的保证座舱内的环境舒适及设备舱内的电子设备的稳定工作。
当前,座舱与设备舱间的空气流量调节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别为座舱及设备舱各自设计一套供气系统,该种方案致使机载成品数量过多,重量大、空间紧张、浪费系统资源;另一种是通过压差传感器感受座舱及其供气管道内的压差,传感器信号接至差压控制器中,由差压通道控制座舱的供气量,该种方案控制不稳定且占用空间大。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以克服或减轻上述至少一方面的缺陷。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座舱通过座舱供气管道与空气进气管道连通,空气进气管道与外界空气连通;
设备舱通过设备舱供气管道与空气进气管道连通;
上述流量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座舱供气管道流量获取步骤:获取反映座舱供气管道中空气流量的流量信号;
设备舱供气管道流量调节步骤:根据流量信号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座舱供气管道流量获取步骤,包括:
获取第一静压力P1;
获取第二静压力P2;
流量信号包括P1、P2,△P=P1-P2>0;△P为第一静压力P1 与第二静压力P2之间的压差,其与座舱供气管道中空气流量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座舱供气管道中空气流量大对应△P大。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设备舱供气管道流量调节步骤,具体为:
若△P≤△Pmin,则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小;
否则,若△P≥△Pmax,则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大;
否则,即△Pmin<△P<△Pmax,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增大。
其中,
△Pmin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
△Pmax为第二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系统,座舱通过座舱供气管道与空气进气管道连通,空气进气管道与外界空气连通;
设备舱通过设备舱供气管道与空气进气管道连通;
流量调节系统,包括:
流量检测装置,设置在座舱供气管道上,用于检测反映座舱供气管道中空气流量的流量信号;
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设备舱供气管道,与流量检测装置连接以接收流量信号,并根据流量信号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空气流量。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流量检测装置包括文氏管,设置在座舱供气管道上;
文氏管上开设有:
第一静压力检测口,用于检测该处的静压力,该静压力称为第一静压力P1;
第二静压力检测口,用于检测该处的静压力,该静压力称为第二静压力P2;
流量信号包括P1、P2;
第一静压力检测口位于文氏管收缩截面的一侧,且靠近文氏管的进口端;
第二静压力检测口位于文氏管收缩截面上;
收缩截面为文氏管截面面积最小的截面。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流量调节装置包括:
流量调节阀门,设置在设备舱供气管道上;
调节控制机构,与第一静压力检测口及第二静压力检测口通过管道连接,且与流量调节阀门连接;
若△P≤△Pmin,则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流量调节阀门的开度为;
否则,若△P≥△Pmax,则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流量调节阀门的开度为1;
其中,
△P为第一静压力P1与第二静压力P2之间的压差,
△P=P1-P2>0;
△Pmin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
△Pmax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若△Pmin<△P<△Pmax,则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流量调节阀门的开度为
Figure GDA0003416064490000041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调节控制机构,包括:
控制盒;
比较膜片,设置在控制盒内,将控制盒内部分割为第一比较空间、第二比较空间;
第一膜片,设置在第一比较空间内,与比较膜片、控制盒之间形成第一比较腔;
第二膜片,设置在第二比较空间内,将第二比较空间分割为第二比较腔、控制腔;第二比较腔位于比较膜片与第二膜片之间;
支撑板,设置在控制腔内,与比较膜片平行,将控制腔分割形成第一控制腔、第二控制腔,第二控制腔位于第二膜片与支撑板之间;支撑板内具有控制通道,控制通道的一端称为控制端,另一端称为连接端,控制端与第二控制腔连通,连接端延伸至控制盒外表面;
供气管,一端与控制通道的连接端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气源连通;
控制板,设置在第二控制腔内,与支撑板平行;
第一控制杆,一端与比较膜片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膜片连接;
第二控制杆,一端与第二膜片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撑板与控制板连接;
操纵管,一端与控制通道连通;
膜盒,与操纵管的另一端连通;
操纵杆,一端与膜盒连接,另一端插入至设备舱供气管道内部;
杠杆结构,其上支点部位与设备舱供气管道内壁固定连接,其上杠杆的一端与操纵杆插入设备舱供气管道内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流量调节阀门连接;
其中,
控制盒上开设有:
控压孔,将第二控制腔与外界连通;
第一比较孔,一端与第一比较腔连通,另一端与第一静压力检测口连通;
第二比较孔,一端与第二比较腔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静压力检测口连通;
比较膜片、第一膜片、第二膜片受第一静压力P1及第二静压力P2的作用产生相应形变,带动第一控制杆、第二控制杆运动,使控制板靠近或远离控制通道的控制端,从而调节供气管中压力气进入操纵管中的量,操纵管中的压力气进入膜盒中,使膜盒中的弹性部位发生相应的形变,带动操纵杆运动,操纵杆运动带动杠杆结构中的杠杆绕其指点转动,从而使流量调节阀门在设备舱供气管道中转动,实现对流量调节阀门开度的调节。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调节控制机构还包括稳压阀,设置在供气管上。
本申请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其实时获取并根据座舱供气管道中空气流量信息对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进行调节,实现空气流量在座舱与设备舱之间的有效分配。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系统用以实现上述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其由流量调节装置根据流量检测装置获取的流量信号对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量进行调节,该系统能实现合理分配座舱与设备舱的流量,且可极大的减小系统的重量和安装空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2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方面提供一种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座舱1通过座舱供气管道2与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空气进气管道3与外界空气连通;
设备舱4通过设备舱供气管道5与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
流量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座舱供气管道流量获取步骤:获取反映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的流量信号;
设备舱供气管道流量调节步骤:根据流量信号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座舱供气管道流量获取步骤,包括:
获取第一静压力P1;获取第二静压力P2;
流量信号包括P1、P2,△P=P1-P2>0;△P为第一静压力P1 与第二静压力P2之间的压差,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大对应△P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设备舱供气管道流量调节步骤,具体为:
若△P≤△Pmin,则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小;
否则,若△P≥△Pmax,则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大;
否则,即△Pmin<△P<△Pmax,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增大;
其中,△Pmin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Pmax为第二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 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在上述座舱供气管道流量获取步骤中,可以直接获取得到座舱供气管道2中的空气流量值L;
在上述设备舱供气管道流量调节步骤中,可以根据空气流量值 L对设备舱供气管道中的流量进行调节,其调节步骤如下:
若L≤Lmin,则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小;
否则,若L≥Lmax,则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大;
否则,即Lmin<L<Lmax,则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增大;
其中,Lmin为第一流量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Lmax为第一流量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座舱1通过座舱供气管道2与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空气进气管道3与外界空气连通;
设备舱4通过设备舱供气管道5与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
流量调节系统,包括:
流量检测装置,设置在座舱供气管道2上,用于检测反映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的流量信号;
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设备舱供气管道5,与流量检测装置连接以接收流量信号,并根据流量信号调节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空气流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流量检测装置包括文氏管6,设置在座舱供气管道2上;文氏管6上开设有: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用于检测该处的静压力,该静压力称为第一静压力P1;第二静压力检测口8,用于检测该处的静压力,该静压力称为第二静压力P2;
流量信号包括P1、P2;
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位于文氏管6收缩截面9的一侧,且靠近文氏管6的进口端;第二静压力检测口8位于文氏管6收缩截面9上;
收缩截面9为文氏管6截面面积最小的截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流量调节装置包括:
流量调节阀门10,设置在设备舱供气管道5上;
调节控制机构,与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及第二静压力检测口 8通过管道连接,且与流量调节阀门10连接;
若△P≤△Pmin,则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流量调节阀门10的开度为0;
否则,若△P≥△Pmax,则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流量调节阀门 10的开度为1;
否则,即△Pmin<△P<△Pmax,则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流量调节阀门10的开度为
Figure GDA0003416064490000091
其中,△P为第一静压力P1与第二静压力P2之间的压差,△P=P1-P2>0;△Pmin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Pmax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 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调节控制机构,包括:
控制盒11;比较膜片12,设置在控制盒11内,将控制盒 11内部分割为第一比较空间、第二比较空间;第一膜片13,设置在第一比较空间内,与比较膜片12、控制盒11之间形成第一比较腔A;第二膜片14,设置在第二比较空间内,将第二比较空间分割为第二比较腔B、控制腔C;第二比较腔B位于比较膜片12与第二膜片14之间;支撑板 15,设置在控制腔C内,与比较膜片12平行,将控制腔C分割形成第一控制腔、第二控制腔,第二控制腔位于第二膜片14与支撑板15之间;支撑板15内具有控制通道,控制通道的一端称为控制端,另一端称为连接端,控制端与第二控制腔连通,连接端延伸至控制盒11外表面;供气管23,一端与控制通道的连接端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气源连通;控制板 16,设置在第二控制腔内,与支撑板15平行;第一控制杆17,一端与比较膜片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膜片14连接;第二控制杆18,一端与第二膜片14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撑板15与控制板16连接;操纵管19,一端与控制通道连通;膜盒20,与操纵管19的另一端连通;操纵杆21,一端与膜盒20连接,另一端插入至设备舱供气管道5内部;杠杆结构22,其上支点部位与设备舱供气管道5内壁固定连接,其上杠杆22的一端与操纵杆21插入设备舱供气管道5内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流量调节阀门 10连接;其中,
控制盒11上开设有:控压孔24,将第二控制腔与外界连通;第一比较孔,一端与第一比较腔A连通,另一端与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 连通;第二比较孔,一端与第二比较腔B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静压力检测口8连通;
比较膜片12、第一膜片13、第二膜片14受第一静压力P1 及第二静压力P2的作用产生相应形变,带动第一控制杆17、第二控制杆 18运动,使控制板16靠近或远离控制通道的控制端,从而调节供气管 23中压力气进入操纵管19中的量,操纵管19中的压力气进入膜盒20中,使膜盒20中的弹性部位发生相应的形变,带动操纵杆21运动,操纵杆 21运动带动杠杆结构22中的杠杆绕其指点转动,从而使流量调节阀门 10在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转动,实现对流量调节阀门10开度的调节。
对于调节控制机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应用时,应当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其能够符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对阀门开度的要求;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其效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容易想到及其容易理解的范围内,增加相应的辅助器件,例如在供气管道23上设置稳压阀,使进入控制通道中的气体压力稳定。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系统,其基于文丘管测量流量的原理,对其进行改进得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开的文氏管,利用其上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及第二静压力检测口8输出的静压力的压差表征座舱供气管道2中的空气流量,进而巧妙的在调节控制机构中利用该压差使比较膜片12、第一膜片13、第二膜片14产生相应的形变以输出相应的控制动作对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流量调节阀门10的开度进行控制,实现对座舱与设备舱间流量分配的调节。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该空气流量调节系统利用机械结构的压差信号对座舱和设备舱供气流量进行调节,实现了机械方式的流量信息采集及其控制,与利用传感器的数字式控制方案相比,可以避免因测试误差、偏移等导致的控制偏移,使装置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从而使在转动,实现对流量调节阀门10开度的调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对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还可以的实现装置是,包括:
流量传感器,设置在座舱供气管道2;
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
气动阀,设置在设备舱供气管道5上,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
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座舱供气管道2中的空气流量L;
控制器可以获取流量传感器检测得到的空气流量L,并据此根据预定逻辑对气动阀门的开度进行调节,以实现空气进气管道3中空气流量在座舱与设备舱之间的分配;此外,上述预定逻辑可以是:
若L≤Lmin,则调节气动阀的开度为0;
否则,若L≥Lmax,则调节气动阀的开度为1;
否则,即Lmin<L<Lmax,调节气动阀的开度增大或调节气动阀的开度为
Figure GDA0003416064490000121
其中,Lmin为第一流量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Lmax为第一流量设定值,其与座舱供气管道2 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座舱(1)通过座舱供气管道(2)与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所述空气进气管道(3)与外界空气连通;
设备舱(4)通过设备舱供气管道(5)与所述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
所述流量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座舱供气管道流量获取步骤:获取反映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的流量信号;
设备舱供气管道流量调节步骤:根据所述流量信号调节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
所述座舱供气管道流量获取步骤,包括:
获取第一静压力P1;
获取第二静压力P2;
所述流量信号包括P1、P2,△P=P1-P2>0;△P为第一静压力P1与第二静压力P2之间的压差,其与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大对应△P大;
其中,
所述第一静压力P1为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上靠近所述空气进气管道(3)处的静压力;
所述第二静压力P2为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上靠近所述座舱(1)处的静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流量调节步骤,具体为:
若△P≤△Pmin,则调节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小;
否则,若△P≥△Pmax,则调节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至最大;
其中,
△Pmin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
△Pmax为第二压差设定值,其与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Pmin<△P<△Pmax,则调节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的空气流量增大。
4.一种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座舱(1)通过座舱供气管道(2)与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所述空气进气管道(3)与外界空气连通;
设备舱(4)通过设备舱供气管道(5)与所述空气进气管道(3)连通;
所述流量调节系统,包括:
流量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上,用于检测反映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空气流量的流量信号;
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与所述流量检测装置连接以接收所述流量信号,并根据所述流量信号调节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空气流量;
所述流量检测装置包括文氏管(6),设置在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上;
所述文氏管(6)上开设有:
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位于所述文氏管(6)收缩截面(9)的一侧,且靠近所述文氏管(6)的进口端处,以能够检测该处的静压力,在该处检测得到的静压力称为第一静压力P1;
第二静压力检测口(8),位于所述文氏管(6)收缩截面(9)处,以能够检测该处的静压力,在该处检测得到的静压力称为第二静压力P2;
所述流量信号包括P1、P2;
所述收缩截面(9)为所述文氏管(6)截面面积最小的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
流量调节阀门(10),设置在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上;
调节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及所述第二静压力检测口(8)通过管道连接,且与所述流量调节阀门(10)连接;
若△P≤△Pmin,则所述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所述流量调节阀门(10)的开度为0;
否则,若△P≥△Pmax,则所述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所述流量调节阀门(10)的开度为1;
其中,
△P为第一静压力P1与第二静压力P2之间的压差,△P=P1-P2>0;
△Pmin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下限相对应;
△Pmax为第一压差设定值,其与所述座舱供气管道(2)中所需空气流量的上限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量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Pmin<△P<△Pmax,则所述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所述流量调节阀门(10)的开度为
Figure FDA00032487217700000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量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控制机构,包括:
控制盒(11);
比较膜片(12),设置在所述控制盒(11)内,将所述控制盒(11)内部分割为第一比较空间、第二比较空间;
第一膜片(13),设置在所述第一比较空间内,与所述比较膜片(12)、所述控制盒(11)之间形成第一比较腔(A);
第二膜片(14),设置在所述第二比较空间内,将所述第二比较空间分割为第二比较腔(B)、控制腔(C);所述第二比较腔(B)位于所述比较膜片(12)与所述第二膜片(14)之间;
支撑板(15),设置在所述控制腔(C)内,与所述比较膜片(12)平行,将所述控制腔(C)分割形成第一控制腔、第二控制腔,所述第二控制腔位于所述第二膜片(14)与所述支撑板(15)之间;所述支撑板(15)内具有控制通道,所述控制通道的一端称为控制端,另一端称为连接端,所述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所述连接端延伸至所述控制盒(11)外表面;
供气管(23),一端与所述控制通道的连接端连通,另一端与压力气源连通;
控制板(16),设置在所述第二控制腔内,与所述支撑板(15)平行;
第一控制杆(17),一端与所述比较膜片(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膜片(14)连接;
第二控制杆(18),一端与所述第二膜片(14)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撑板(15)与所述控制板(16)连接;
操纵管(19),一端与所述控制通道连通;
膜盒(20),与所述操纵管(19)的另一端连通;
操纵杆(21),一端与所述膜盒(20)连接,另一端插入至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内部;
杠杆结构(22),其上支点部位与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内壁固定连接,其上杠杆的一端与所述操纵杆(21)插入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内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流量调节阀门(10)连接;
其中,
所述控制盒(11)上开设有:
控压孔(24),将所述第二控制腔与外界连通;
第一比较孔,一端与所述第一比较腔(A)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静压力检测口(7)连通;
第二比较孔,一端与所述第二比较腔(B)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静压力检测口(8)连通;
所述比较膜片(12)、所述第一膜片(13)、所述第二膜片(14)受所述第一静压力P1及所述第二静压力P2的作用产生相应形变,带动所述第一控制杆(17)、所述第二控制杆(18)运动,使所述控制板(16)靠近或远离所述控制通道的控制端,从而调节所述供气管(23)中压力气进入所述操纵管(19)中的量,所述操纵管(19)中的压力气进入所述膜盒(20)中,使所述膜盒(20)中的弹性部位发生相应的形变,带动所述操纵杆(21)运动,所述操纵杆(21)运动带动所述杠杆结构(22)中的杠杆绕其指点转动,从而使所述流量调节阀门(10)在所述设备舱供气管道(5)中转动,实现对所述流量调节阀门(10)开度的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量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控制机构还包括稳压阀,设置在所述供气管(23)上。
CN201811444212.3A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96252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4212.3A CN109625287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4212.3A CN109625287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25287A CN109625287A (zh) 2019-04-16
CN109625287B true CN109625287B (zh) 2022-04-01

Family

ID=66070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44212.3A Active CN109625287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252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49428A (zh) * 2019-11-27 2020-02-28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飞机用座舱限流和流量测试组合装置
CN110940118A (zh) * 2019-12-04 2020-03-31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蒸发循环制冷装置及制冷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56470A (en) * 1954-01-08 1956-09-05 Teddington Aircraft Controls L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of rate of flow of air or other gases
JPH02256596A (ja) * 1989-03-30 1990-10-17 Shimadzu Corp 航空機用空気調和装置
RU2111152C1 (ru) * 1996-12-03 1998-05-20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открытого типа "Нижегородский авиа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Сокол" Система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кабинного и приборных отсеков маневренного самолета
KR20110105469A (ko) * 2010-03-19 2011-09-27 대한민국(국방부 장관) 항공기의 조종석 냉난방 장치
CN203111511U (zh) * 2013-02-01 2013-08-0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不同反压构型下的舱室流量控制装置
US9016075B1 (en) * 2012-01-04 2015-04-28 The Boeing Company Aircraft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CN105523185A (zh) * 2015-12-21 2016-04-2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飞机客舱温度控制系统
CN107521697A (zh) * 2017-07-28 2017-12-2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综合式设备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56470A (en) * 1954-01-08 1956-09-05 Teddington Aircraft Controls L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of rate of flow of air or other gases
JPH02256596A (ja) * 1989-03-30 1990-10-17 Shimadzu Corp 航空機用空気調和装置
RU2111152C1 (ru) * 1996-12-03 1998-05-20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открытого типа "Нижегородский авиа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Сокол" Система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кабинного и приборных отсеков маневренного самолета
KR20110105469A (ko) * 2010-03-19 2011-09-27 대한민국(국방부 장관) 항공기의 조종석 냉난방 장치
US9016075B1 (en) * 2012-01-04 2015-04-28 The Boeing Company Aircraft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CN203111511U (zh) * 2013-02-01 2013-08-0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不同反压构型下的舱室流量控制装置
CN105523185A (zh) * 2015-12-21 2016-04-2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飞机客舱温度控制系统
CN107521697A (zh) * 2017-07-28 2017-12-2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综合式设备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25287A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25287B (zh) 一种飞机座舱与设备舱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系统
CA2682237C (en) Pressure averaging sense tube for gas regulator
US3955595A (en) Automatic fluid flow regulator
US10001785B2 (en) Fluid regulator having a biased pressure sense tube
US3862644A (en) Flow control
US11001391B2 (en) Automatic adjusting fuel boost pump
JP2016021233A (ja) ガス圧力調整器の応答改善用の付加チャンバ
CN103016807A (zh) 精密调压阀
EP3964289B1 (en) Isolator system
CN110778758B (zh) 空中加油用安全阀
US2814241A (en) Slave valve flow distribution means
US2706885A (en) Fuel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speed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US2516333A (en) Pneumatic control apparatus
CN107489777B (zh) 用于风道的风量调节阀、变风量末端以及空调系统
CN106167083A (zh) 一种末端变风量电加热布风器
JPS6141799B2 (zh)
US4141496A (en) Pneumatic thermostat
US4007873A (en) Pneumatic thermostat
US2498633A (en) Differential and ratio control
WO2016108129A1 (en) Pneumatically sealed exhalation valve
CN210801548U (zh) 出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WO2022165038A1 (en) Thermal system for a vehicle
US2998194A (en) Air conditioning and air distributing structure
CN106927012A (zh) 船舶一体化变风量末端装置
US3583477A (en) Air induction box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