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01284A -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01284A
CN109601284A CN201811627801.5A CN201811627801A CN109601284A CN 109601284 A CN109601284 A CN 109601284A CN 201811627801 A CN201811627801 A CN 201811627801A CN 109601284 A CN109601284 A CN 109601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trogen
wheat
water
rice
log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278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迎新
周国勤
张淑利
谢旭东
冯伟
翟羽雪
马冬云
王晨阳
郭天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8116278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01284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01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12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旨在解决豫南稻茬麦渍水条件下小麦低产劣质的技术问题。该栽培方法为:上季水稻收获后,耕地起厢沟、边沟、腰沟和总排水沟;选择弱春性高产小麦品种以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基施磷肥、钾肥;氮肥基施和追施;在小麦3~5叶期进行化学除草;其它管理同当地一般农田。将该方法应用于豫南稻茬小麦水氮优化管理中。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避免豫南稻茬小麦白茬田的出现,能够更好得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当地农民“重稻轻麦”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豫南稻茬麦长期低产的状态,可为当地农民施肥量提供有效参照,避免一炮轰的施肥方式,能够同步提高产量、氮肥利用率,改善小麦品质。

Description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稻茬小麦种植面积大约是480万hm2,而稻茬小麦种植区绝大部分处于长江流域。其中,河南省南部,淮河上中游为豫南稻茬麦区,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稻茬小麦总面积的1/5,信阳市的八县两区、驻马店的正阳、南阳的桐柏等县区均为豫南稻茬麦区所在范围,该区是保障黄淮流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豫南稻茬麦区位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度过渡地带,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优势,如光温资源丰富,降雨量丰富,土质黏重、地下水位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但长期以来,豫南稻茬麦区也广泛存在着“重稻轻麦”及氮肥施用不合理现象,加之前茬种植水稻,使得该地区土壤常年存在耕层较浅、土壤质地黏重、适耕性差、适耕期短等诸多问题,再加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小麦种植期间的渍害、病虫害等现象严重且危害程度相较其它地区较重,进而使得小麦籽粒产量降低,品质相对较差。再加之近年来,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育中后期常常发生渍水灾害,进一步导致该区稻茬麦的高产稳产性差而且导致小麦品质出现变劣的情况,致使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下滑;这也挫伤了该区域农民种植稻茬小麦的积极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连片的“白茬田”情况。
此外,多年来在豫南地区氮肥施用量呈上升趋势,而且盲目的增施氮肥不但导致肥料利用率逐渐降低,而且还引发了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等)。
因此,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研究如何在雨水分配不均(尤其是渍水)的情况下,采取何种栽培措施以丰产提质、并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减缓氮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并应用于豫南稻茬小麦水氮优化管理中,以期解决豫南稻茬麦渍水条件下小麦低产劣质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豫南稻茬麦区在麦播期间屡遭连阴雨等恶劣天气,导致土壤的适耕性越来越差,且土壤氮素仍是影响该区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当前针对豫南稻茬麦区渍水与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研究相对薄弱。发明人在长期的小麦生产实践和田间试验研究中发现,在豫南稻茬小麦区,水分不是影响该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子,而氮肥则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关键因素,合理适宜的施氮可显著提高豫南稻茬小麦产量和改善小麦品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1)上季水稻收获后,耕地起厢沟、边沟、腰沟和总排水沟;把大块的土地开沟分割成长方形厢块,沿着每厢的长边开出的小沟为厢沟;每厢长的土田块再开沟切断成数段,这些用来横切长厢土地的小沟为腰沟;所述厢沟宽28~32 cm,厢沟深18~22 cm、宽13~17 cm;所述腰沟深18~22 cm、宽23~27 cm;
(2)选择弱春性高产小麦品种以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
(3)基施磷肥 140~160 kg/hm2、钾肥 80~100 kg/hm2和氮肥90~135 kg/hm2
(4)在小麦3~5叶期进行化学除草;
(5)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追施氮肥60~90 kg/hm2
(6)其它管理同当地一般农田。
优选的,在步骤(2)中,所述弱春性高产小麦品种为国审小麦品种兰考198。所述条播的播量为120~180 kg/hm2,行距为18~22 cm。所述撒播的播量120~180 kg/hm2
优选的,在步骤(3)中,所述磷肥为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二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钾肥为硫酸钾或/和氯化钾。所述氮肥为尿素或/和磷酸二铵。
优选的,在步骤(4)中, 所述化学除草的药剂配方和用量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
a、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50~300 g/666.7m2
b、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克+56%2-甲-4-氯可湿性粉剂55~60 g/666.7m2
c、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50毫升+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 g/666.7m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本发明方法中综合运用降涝排湿、合理施氮等水、氮耦合措施,可有效应对豫南稻茬麦中后期经常出现的渍水等不利条件,提高连续阴雨条件下的冬小麦产量,并改善小麦品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种植稻茬麦的积极性,进而改变当地农民“重稻轻麦”的思想,并避免豫南稻茬小麦白茬田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豫南稻茬麦总体上长期低产的状态,有利于保持该区小麦产量稳定,进而保障该区的粮食安全。
2.本发明方法还可为豫南稻茬麦区非渍水条件下的冬小麦栽培施肥量提供有效参照,并合理分配施肥时机,避免“一炮轰”的粗放施肥方式,进而达到丰产提质的效果。
3.本发明方法采用优化水氮管理措施,不但能保证渍水条件下的小麦栽培达到丰产提质的目的,还能够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施用量,避免或减少肥料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4.本发明方法可为豫南稻茬小麦水氮优化管理的更深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连续两季度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分布及田间管理示意图;
图2为正常水分处理下施氮对豫南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图;
图3为渍水处理下施氮对豫南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图;
图4为施氮量对豫南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图;
图5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趋势图;
图6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叶龄的影响趋势图;
图7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次生根数目的影响趋势图;
图8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SPAD的影响趋势图;
图9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趋势图;
图10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趋势图;
图11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趋势图;
图12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0~2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趋势图;
图13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趋势图;
图14为2015/2016季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趋势图;
图15为2016/2017季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趋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仪器设备;所涉及的试验原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市售产品;所涉及的试验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实施例: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的试验研究
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2017年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周党镇桂店村试验基地(114°53′E,31°89′N)进行。以国审小麦品种兰考198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和渍水2个水分处理,采用不施氮(N0)、施氮75 kg/hm2(N75)、施氮150 kg/hm2(N150)、施氮225 kg/hm2(N225)、施氮300 kg/hm2(N300)5个氮肥施用水平。
前茬种植作物为水稻。上季水稻收获后,耕地起厢沟、边沟、腰沟和总排水沟(把大块的土地开沟分割成长方形厢块;沿着每厢的长边开出的小沟为厢沟;每厢长的土田块再开沟切断成数段,这些用来横切长厢土地的小沟为腰沟),以便能及时有效的排水降湿;所述厢沟宽30 cm,厢沟深20 cm、宽15 cm;所述腰沟深20 cm、宽25 cm。沟内的土要甩碎,均匀撒在厢面上。提倡起窄厢深沟,一般厢面宽2米左右,最宽不要超过3米。沟沟相通,达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
采取裂区试验设计,其中,水分处理为主区,氮肥用量为副区,田间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40 m2。种植方式为条播(播量150 kg/hm2,20 cm行距)或撒播(播量150 kg/hm2)。磷肥为重过磷酸钙,钾肥为硫酸钾,氮肥为尿素。P、K肥全部按照P2O5 150 kg/hm2、K2O90 kg/hm2作为基肥施用,N肥按6:4基追比施用,N肥在小麦拔节期(9叶期)进行追施。在小麦3~5叶期进行化学除草,除草药剂配方和用量为: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50~300 g/666.7m2、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克+56% 2-甲-4-氯可湿性粉剂55~60 g/666.7m2或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50毫升+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 g/666.7m2
水分处理为渍水区在小麦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浇水3d,大水漫灌,水面超出根部3 cm(模拟在豫南稻茬麦区连续降雨3~5d通常所产生的渍害)。正常水分处理依靠自然降雨。其它管理同当地一般农田。两个种植季逐月降雨及田间管理情况见图1。
2. 检测方法
(1)籽粒产量及产量相关指标
在每一季小麦收获期,对每一个小区进行单打单收,风干后称其质量。在收获前对一米双行定点样苗单独收获进行考种分析,具体测定指标包括: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取其中籽粒样品在80℃下烘干至恒重得到含水量,并计算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
(2)品质指标
籽粒用磨粉机磨粉后计算出粉率。采用Zeleny试验方法测定沉降值,采用McCormick(1991)等的方法测定面粉膨胀势,采用旋光法测定面粉粗淀粉含量,采用电子形粉质仪测定面粉粉质指标。采用容重器测定籽粒容重。籽粒(面粉)蛋白质含量和籽粒湿面筋含量采用近红外谷物籽粒分析仪测定。
(3)主要生育时期生理指标
SPAD:在小麦主要生育时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随机选取小区内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旗叶作为测定对象,采用 SPAD仪测定SPAD值,测定时间为上午8:00-10:00。
次生根、叶龄:在小麦主要生育时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随机选取小区内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10株,数取其次生根数目及叶龄。
群体动态:在小麦三叶期选取长势均匀一致的1m双行作为定苗样点,在小麦主要生育时期苗期、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分别数取该1m双行群体数目则为群体动态变化。
叶面积指数(LAI):在小麦主要生育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随机选取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10株,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指数。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在小麦主要生育时期随机选取小区内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10株,样品按器官分开,105℃杀青30 min,70 ℃烘干至恒重计算干物质积累,取样时期为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
地上部氮积累:在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随机选取小区内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10株,样品按器官分开,磨粉机磨粉,采用凯氏定氮仪测定各器官氮含量计算地上部氮积累量。
(4)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水分含量:105℃烘干至恒重。
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田间每一个小区均按照五点取样法用土钻取0~20cm土层土样混合均匀作为各小区样品,土样经2mol/L KCl震荡过滤后获得提取液,然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双波长(220 nm和275 nm)下测定提取液中硝态氮含量。
(5)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相关指标
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
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开花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
干物质转运效率=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100%
转运干物质的贡献率=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籽粒产量×100%
(6)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相关指标
花后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开花期氮素积累量
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
氮素转运效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开花期氮素积累量×100%
转运氮素的贡献率=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100%
(7)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指标
氮肥农学利用率=(施氮区籽粒产量-无氮区籽粒产量)/施氮量
氮肥偏生产力=施氮区产量/施氮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施氮区氮素吸收量-无氮区氮素吸收量)/施氮量×100%
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
(8)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和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与显著性差异分析。其中,表中数据表示平均值,图中误差线表示标准偏差,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未标则表示未进行显著性分析。
3. 检测水氮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1)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如表1所示。水、氮两因子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分析如表2所示。
表1 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中降雨量数据均为小麦生长季降雨量,下同。
表2 水、氮两因子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分析
由表1可知,施氮处理对豫南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作用达显著水平。正常水分处理下,第一季在N300时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135.35%、119.53%、125.59%、105.05%;第二季在N150时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137.50%、126.79%、175.54%、95.83%。渍水处理下,第一季在N300、N225、N150时产量较高,且三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118.52%、120.79%、110.89%、74.92%;第二季在N300、N225、N150时产量较高,且三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163.83%、164.54%、169.50%、75.53%。氮肥施用之所以能够提高豫南稻茬小麦籽粒产量主要在于氮肥施用显著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渍水之所以不利于籽粒产量的提升主要在于渍水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
结合表2可知,连续两年度合理施氮处理均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设置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对提高该区小麦籽粒产量至关重要,而过量氮肥施用对该区小麦籽粒产量的提升并无明显效果,尤其是在渍水处理情况下和降雨量较多的年份更是如此。
正常水分处理下施氮对豫南小麦产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渍水处理下施氮对豫南小麦产量的影响如图3所示,施氮量对豫南小麦产量的影响如图4所示。
由图2、3可知,两个水分处理下籽粒产量均受氮肥用量的显著影响,两者呈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正常水分处理下R2=0.739,在施氮量为213 kg/hm2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5370 kg/hm2,不施氮处理产量为3047 kg/hm2。渍水处理下R2=0.708在施氮量为235 kg/hm2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4984 kg/hm2,不施氮处理产量则为2950 kg/hm2
由图4可知,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籽粒产量与氮肥施用之间关系密切,两者呈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在施氮量为223 kg/hm2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5170 kg/hm2
(2)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如图5所示。
图5可知,施氮处理显著提高收获指数,渍水对收获指数不存在显著影响。第一季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收获指数先迅速上升在N150后趋于平缓,正常水分处理下,收获指数在N300达峰值;渍水处理下,峰值仍为N300;两个水分处理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第二季中,所有处理收获指数均处于0.40左右,且无显著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过量施氮时,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施氮量225 kg/hm2左右时,产量达最大值,此时第一季收获指数也达最大值0.50左右,第二季也达最大值0.41左右。
4.水氮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研究
(1)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籽粒品质指标如表3所示,水、氮两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的效应分析如表4所示。
表3 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籽粒品质指标
表4 水、氮两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的效应分析
由表3、4可知,施氮处理提高籽粒容重,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相同趋势。正常水分条件下,在第一季中,籽粒容重在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6.8%、7.4%、6.1%、5.3%;籽粒蛋白质含量在N300达峰值,且与其他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湿面筋含量达N300达峰值,且与其他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第二季中,N75、N150、N225、N300时籽粒容重较大,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N225、N300籽粒蛋白质含量较大,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0、N75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225、N300湿面筋含量达最大,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0、N75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渍水处理下,第一季中,籽粒容重在N150、N225、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5.4%、6.1%、6.2%、4.7%;籽粒蛋白质含量在N225、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51.4%、43.0%、34.0%、16.2%;湿面筋含量在N300达最大,且与其他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60.6%、47.4%、36.6%、15.6%;第二季中,籽粒容重在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6.1%、7.0%、6.6%、8.6%;籽粒蛋白质含量在N225、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44.4%、36.1%、24.0%、3.1%;湿面筋含量在N225、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0、N75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较N0分别提高32.0%、25.1%、13.9%。本试验条件下的过量施氮对籽粒容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不存在显著影响,籽粒容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相对较适宜时的施氮量应处于225 kg/hm2左右。
同一氮肥水平下,第一季中,渍水在N150、N225、N300时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且在N225、N300时差异达显著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分别降低7.9%、8.5%;渍水在N225、N300显著降低湿面筋含量,渍水较正常分别降低11.5%、12.9%;第二季中,渍水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的降低作用在各施氮处理间并不显著。渍水在过量施氮的情况下对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较大。
(2)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面粉品质指标如表5所示,水、氮两因子对小麦面粉品质的效应分析如表6所示,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面粉粉质特性指标如表7所示,水、氮两因子对小麦粉质特性的效应分析如表8所示。
表5 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面粉品质指标
表6 水、氮两因子对小麦面粉品质的效应分析
表7 水氮处理下豫南小麦面粉粉质特性指标
表8 水、氮两因子对小麦粉质特性的效应分析
注:同年度同列数值后不同小写字母代表达5%差异显著水平,下同。
由表5、6可知,增施氮肥提高面粉蛋白质含量,沉降值、膨胀势与粗淀粉含量呈相同趋势。正常水分条件下,在第一季中,面粉蛋白质含量在N300达最大,且与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沉降值在N225与N300无显著性差异;膨胀势在N150、N225、N300无显著性差异;总淀粉含量在N150、N225、N300无显著性差异。第二季中,较其他处理,N300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在N300达最大,且与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N0、N75不存在显著差异%;膨胀势在N150、N225、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较其他处理,N150显著提高总淀粉含量,N300、N225、N150、N75较N0分别提高1.4%、1.7%、6.2%、2.9%。
渍水处理下,第一季中,面粉蛋白质含量在N225与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63.6%、56.0%;沉降值在N300达最大,且与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N300较N0提高211.4%;膨胀势在N150、N225、N300无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较N0分别提高70.3%、70.3%、74.5%;总淀粉含量在N225、N300无显著性差异,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4.2%、4.2%;第二季中,面粉蛋白质含量在N225与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43.9%、43.3%;沉降值在N225与N300无显著性差异,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68.9%、61.4%;膨胀势在N150、N225、N300无显著性差异,N300、N225、N150较N0分别提高6.2%、2.9%、3.5%;较其他处理,N150显著提高总淀粉含量,较N0提高3.9%。
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处于225 kg/hm2左右时,面粉蛋白质含量、膨胀势、沉降值、淀粉含量相对较高。
渍水降低面粉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膨胀势与淀粉含量呈相同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第一季中,渍水降低面粉蛋白质含量,且在N300时差异达显著性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降低8.4%;渍水降低沉降值,且在N0、N150、N225、N300差异达显著性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分别降低15.7%、17.5%、17.1%、18.1%;渍水降低膨胀势,且在N75其降低作用达显著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降低9.6%;渍水降低淀粉含量,且在N75、N150差异达显著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分别降低2.0%、1.9%;第二季中,渍水降低面粉蛋白质含量,且在N0、N300时差异达显著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降低9.9%、7.6%;渍水降低沉降值、膨胀势,但两个水分处理在各施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渍水在N150显著降低淀粉含量,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降低2.4%。该试验结果表明,渍水不利于面粉蛋白质含量、沉降值、膨胀势与淀粉含量的提高。
由表7、8可知,施氮处理有助于面粉粉质特性的改善。吸水率在年际间与两个水分处理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吸水率均处于53.0%左右。正常水分条件下,在第一季中,形成时间在N225达最大,且N300、N225、N150差异未达显著水平,N300、N225、N150较N0分别提高26.7%、30.0%、26.7%;稳定时间在N300达峰值,且N300、N225两者差异不大,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46.6%、44.8%;弱化度在N300时最小,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较N0降低21.3%;粉质质量指数在N225时达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较N0提高50.0%;第二季中,形成时间在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峰值为N225,较N0提高33.3%;稳定时间在N225时达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较N0提高125.00%;弱化度在N225时最小,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较N0降低12.1%;FQN在N225时峰值,且N300、N225不存在显著差异,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31.2%、42.5%;
渍水处理下,第一季中,形成时间在N225达最大,且N300、N225差异未达显著水平,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79.0%、89.5%;稳定时间在N225时达峰值,且N300、N225差异未达显著水平,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94.7%、105.3%;弱化度在N225时最小,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较N0降低20.8%;FQN在N225达峰值,且N300、N225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较N0提高120.2%;第二季中,形成时间在N150达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较N0提高50.0%;稳定时间在N225时达最大,且N300、N225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较N0提高117.3%;弱化度在N225时最小,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较N0降低10.3%;FQN在N225、N300较大,N300、N225较N0分别提高36.7%、36.7%。该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助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的提高,且有助于降低弱化度,但过量施氮并无显著影响。施氮量处于225kg/hm2左右时,面粉粉质特性相对较优。
渍水限制粉质特性的改善。同一氮肥水平下,第一季中,渍水降低形成时间,且在N0、N75、N150、N300差异达显著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分别降低36.7%、35.6%、15.8%、10.5%;渍水显著降低稳定时间,在N0、N75、N150、N225、N300五个氮肥水平下较正常水分处理分别降低34.5%、18.5%、6.8%、7.1%、12.9%;渍水显著提高弱化度,在N0、N75、N150、N225、N300五个氮肥水平下较正常水分处理分别提高8.3%、5.2%、11.7%、5.4%、16.8%;渍水降低粉质质量指数,且在N0、N75差异达显著水平,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分别降低32.1%、25.4%;第二季中,渍水在N225时显著降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而其他氮水平在两个水分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渍水在N225时显著提高弱化度,其他氮水平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该试验结果表明,渍水处理不利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的提高,不利于弱化度的降低,但在降雨量相对较多的年份(2016~2017),渍水产生的效应不明显。
5.水氮处理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1)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叶龄的影响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叶龄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呈现先缓慢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拔节期叶龄达峰值,两年整体呈现相同趋势。越冬期各处理间叶龄分布较集中,返青期、拔节期也呈现相同趋势。开花期叶龄降低,与不施氮相比,各施氮处理均提高叶龄,正常水分处理下,第一季,第二季均在N225、N300达最大值;渍水处理下,第一季,第二季也均在N225、N300达最大值;同一氮肥水平下,第一季中,开花期时,渍水处理在N75、N150时降低叶龄;第二季中,开花期时,渍水在各氮肥水平均降低叶龄。
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在返青期、拔节期对叶龄作用不明显,开花期对叶龄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过量施氮作用不大。渍水在开花期时降低叶龄,尤其在降雨量较多的年份更是如此。结合产量品质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较优,越冬期叶龄为4.0~4.5,返青期为6.0~7.0,拔节期为7.0~8.0,开花期为3.0~3.5。
(2)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次生根数目的影响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四个生育期内次生根数目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氮肥施用可增加次生根数目,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次生根数目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开花期渍水处理后,正常水分处理下,第一季中,各施氮处理次生根数目分布较集中;第二季中,五个处理次生根数目缓慢上升,在N225、N300数值较大;渍水处理下,第一季在N300数值较大;第二季中,五个处理次生根分布缓慢上升,在N225、N300数值较大。同一氮肥水平下,第一季中,渍水降低次生根数目;第二季中,渍水对次生根的降低作用不明显。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增加次生根数目,但过量施氮作用不大,尤其在降雨量较多的年份(2016~2017)更是如此,渍水对次生根作用不明显。结合产量品质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相对较优,此时次生根数目在越冬期为5~6,返青期为10~12,拔节期为14~16,开花期为18~24。
(3)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叶片SPAD的影响如图8所示。
叶片SPAD值是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标。由图8可知,第一季中,施氮处理对SPAD的作用在越冬期没有明显效果,在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均提高 SPAD值,且峰值处于N150、N225、N300三个氮肥水平间;第二季中,N150、N225、N300对叶龄有较明显的提高作用,且峰值在三个氮肥水平间。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提高SPAD值,但过量施氮作用不大。结合产量品质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相对较优,此时SPAD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分别为38~40、40~45、45~50、50~55。
(4)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在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三个生育期内,施氮处理均可提高叶面积指数。正常水分处理下,第一季中,三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均在N150达最大值;第二季在N300达最大值;渍水处理下,两季叶面积指数均在N225、N300相对较大。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提高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叶面积指数,但过量施氮效果不明显,渍水对叶面积指数的作用趋势不明显。结合产量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相对较优,此时,叶面积指数返青期为2.5~3.0,拔节期为4.5~5.0,开花期为3.0~3.5;第二季,拔节期为5.5~6.0.开花期为4.0~7.0。
(5)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如图10所示。
由图10可知,施氮处理可提高越冬期、拔节期与抽穗期群体数目。同一水分处理下,第一季中,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提高群体数目,且均在N225时群体数目达最大,但N150、N225、N300群体数目在拔节期、抽穗期分布较集中;第二季中,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在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提高群体数目,且均在N150时群体数目达最大。该试验结果表明,过量施氮对群体数目效果不明显,尤其在降雨量较多的年份。结合产量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相对较优,此时,第一季中,基本苗400~420万/hm2,越冬期550~600万/hm2,拔节期800~900万/hm2,抽穗期550~600万/hm2。第二季中,基本苗300~350万/hm2,越冬期600~700万/hm2,拔节期900~1000万/hm2,抽穗期600~620万/hm2
(6)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如图11所示。
由图11可知,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越冬期、返青期植株养分吸收量较少,干物质积累量相对较集中。正常水分处理下,第一季中,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峰值分别出现在N150、N225、N300;第二季中,峰值在以上三个生育时期分别出现在N150、N225、N225。渍水处理下,第一季中,拔节期在N225达最大值,开花期、成熟期均在N300达最大值;第二季中,开花期、成熟期均在N22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达最大值。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可提高拔节期、开花期与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但过量施氮的效果并不明显。越冬期、返青期群体小,养分需求较少,因此各氮肥水平间差异不明显。结合产量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较优。
6. 检测水氮处理对小麦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0~2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如图12。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如图13所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如图14所示。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如图15所示。
由图12可知,第一季中,0~2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分布于27%~37%之间。第二季中,0~2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分布于30%~45%之间。施氮处理对每个生育期的0~20 cm土壤水分含量无明显影响,同一氮肥水平下,渍水处理后,两季开花期、成熟期渍水处理0~20cm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正常水分处理。该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对0~2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渍水处理使0~20 cm土壤水分含量增加。
由图13可知,第一季中,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分布于25%~30%之间,第二季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分布于25%~35%之间。施氮处理对每个生育期的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趋势不明显。第二季中,成熟期渍水处理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正常水分处理。该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对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不明显,在降雨量较多的年份(2016~2017)渍水增加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
由图14可知,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在施氮处理下达显著水平。尤其在2015/2016季,氮肥施用量增加,则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直线上升。正常水分处理下,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峰值均在N300,且在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N300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渍水处理下,其各生育时期峰值仍在N300,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开花期、成熟期渍水对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作用趋势不明显。
由图15可知,2016/2017季与2015/2016季相同,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在施氮处理下也显著提高。正常水分处理下,在越冬期、成熟期,较其他处理N300显著提高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返青期在N225时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达最大值,且N225、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拔节期,较其他处理N225显著提高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开花期在N300时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达最大值,且N150与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渍水处理下,越冬期、拔节期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达峰值时的施氮量为N300。返青期在N225时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达最大值,且N225、N30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开花期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在N150、N225、N300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当施氮量为N300时达峰值;在成熟期,较其他处理,N225显著提高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开花期、成熟期渍水对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作用趋势不明显。
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显著提高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但过量施氮不存在显著效果,渍水对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作用趋势不明显。结合产量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相对较优,此时第一季越冬期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28.0~30.0 mg/kg,返青期9.0~11.0 mg/kg,拔节期7.5~10.1 mg/kg,开花期7.5~10.5 mg/kg,成熟期18.5~20.0 mg/kg。第二季中,越冬期25.0~26.0 mg/kg,返青期22.5~28.0 mg/kg,拔节期为16.0~24.0 mg/kg,开花期8..0~16.0mg/kg,成熟期8.0~13.0mg/kg。
7.水氮处理对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研究
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如表9所示,水、氮两因子对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效应分析如表10所示。
表9 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注:AA: 花后;DMA: 干物质积累量; DMT:花前干物质转移量;DMTE:干物质转运效率;DMTCR:转运干物质的贡献率;
表10 水、氮两因子对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效应分析
由表9、10可知,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开花期、成熟期、花后地上部干物质,花前转运量、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具有相同趋势。正常水分处理下,第一季中,开花期、成熟期、花后地上部干物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开花期、成熟期均在N225达最大值13482 kg/hm2与16272 kg/hm2,分别提高184.4%与159.4%。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在N150达峰值,提高98.6%;转运效率均处于19~30%;花前转运量、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与施氮量正相关,N300显著提高以上两个指标,与不施氮比较分别提高244.0%与46.1%。第二季中,开花期、成熟期、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开花期,N225较不施氮提高220.1%。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在N225较不施氮提高181.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花前转运量均在N150与不施氮相比分别提高100.0%与298.4%;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在N225与不施氮比较提高55.9%;转运效率均处于18%~27%。渍水处理下,第一季中,开花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N300显著提高开花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不施氮比较分别提高208.4%与176.8%。花前转运量在N300与不施氮比较提高190.2%;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N225与不施氮比较提高86.0%;转运效率均处于19%~30%;第二季中,开花期、成熟期、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花前转运量、转运效率、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也呈相同趋势;开花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在N225达峰值,与对照比较分别提高177.2%与155.8%,花前转运量、转运效率、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与此结果一致;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在N150达峰值,与N0比较提高84.7%;该试验结果表明,过量施氮对开花期、成熟期、花后地上部干物质、花前转运量、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存在显著效果。
渍水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且花前转运量与转运效率也呈降低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第一季中,开花期,渍水在N150、N300时显著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渍水在N75、N150、N225时显著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渍水在N75、N150时与正常水处理比分别降低22.2%与11.0%;渍水在N300时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分别降低12.9%与30.3%。该试验结果表明,渍水在部分氮水平上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转运量。
综上,施氮施用有助于开花期、成熟期、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而渍水不利于以上指标的提高,花前转运量与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具有相同趋势。结合产量、品质数据进一步分析,施氮量225 kg/hm2时,产量与品质较优,说明籽粒产量主要来自花前干物质转运。
8.水氮处理对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研究
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如表11所示,水、氮两因子对氮素积累与转运效应分析如表12所示。
表11 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注:AA: 花后;NA: 氮素积累量; NT:花前氮素转移量;NTE:氮素转运效率;NTCR:转运氮素的贡献率。
表12 水、氮两因子对氮素积累与转运效应分析
由表11可知, 2015/2016季,正常和渍水两种水分条件下,植株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具体表现N300与N225无显著差异,且N225>N150>N75>N0,说明增加施氮量,有助于稻茬麦地上部氮吸收。在不施用氮肥时,渍水条件下开花期植株氮积累量较正常水分条件下提高21.9%,在N75~N300氮肥水平下,渍水较正常处理的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无显著性差异。同时,N0、N225水平下,渍水较正常处理对成熟期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无显著影响。N75、N150和N300水平下,正常处理较渍水处理分别提高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18.7%、5.2%和4.0%。籽粒氮积累量在正常与渍水条件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在N150、N225与N300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在两个水分管理下呈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25达峰值,且正常处理下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在N75~N300水平下分别高出渍水处理120%、33.3%、17.2%、20%。花前植株氮素积累量在两个水分处理下呈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渍水条件下花前植株氮素积累量高于正常水分条件管理。以上结果说明正常水分处理较渍水处理更有利于植株氮素花后在籽粒中的积累。
在2016/2017季,在正常水分管理下,开花期、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N225水平下达到最大值,籽粒氮积累量、花后氮积累量和花前植株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在N225和N300水平下无显著差异。花前氮素转运效率在N0水平下最高,较N75~N300分别高出42.4%、38.4%、60.4%和66.7%,说明在正常水分处理下,增加施氮量有利于花后植株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但超过N150后,对积累无显著影响。2016/2017季,在渍水条件下,开花期、花后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随氮肥水平提高而提高,在N225和N300达最大值。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150、N225和N300水平下达最大值,较N0和N75分别提高181.3%和83.3%。同时在N0、N75水平下,渍水较正常对开花期植株氮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在N150~N300水平下,渍水较正常处理分别提高开花期植株氮积累量,而正常水分管理在N225与N300水平时,籽粒氮积累量和花前氮积累量大于渍水处理,与第一年结果略有差异,说明在第二年,降雨量增多的年份,正常水分处理较渍水处理促进花后氮素积累的作用被削弱。
结合产量与品质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施氮量225 kg/hm2时,开花期、花后、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00~150 kg/hm2、29~35 kg/hm2、130~180 kg/hm2、100~120 kg/hm2,花前转运量70~90 kg/hm2,转运效率40~60%,转运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55~70%,说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是籽粒氮素的主要来源。
9. 检测水氮处理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如表13所示,水、氮两因子对氮素利用效率的效应分析如表14所示。
表13 水氮处理对豫南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注:NAE: 氮肥农学利用率;NRE:氮肥吸收利用率;NPFP: 氮肥偏生长力; NUE: 氮肥养分利用效率;
表14 水、氮两因子对氮素利用率的效应分析
由表13可知,两个种植季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在N150达最大值,在正常与渍水两个水分处理下,2015/2016季最大值分别为48.59 kg/kg、42.83 kg/kg。2016/2017季其最大值分别为22.24 kg/kg、26.01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在2015/2016季最佳施氮量也为N150,在正常与渍水两个水分处理下,其数值分别为66.20%和59.23%,在2016/2017季,正常水分处理在N225达最大值为43.93%,渍水处理在N150达最大值为50.46%。同一水处理下,氮肥偏生长力在两季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显著降低的趋势,正常与渍水两个水处理下,2015/2016季最大值分别为67.70 kg /kg、58.92 kg /kg,2016/2017季最大值分别为48.10 kg/kg、36.18 kg /kg。氮肥养分利用效率在N0~N225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正常与渍水两个水处理下,2015/2016季最大值分别为57.68 kg/kg、54.42 kg /kg, 2016/2017季最大值分别为63.01 kg/kg和61.43 kg /kg。当施氮量不同时,渍水对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长力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渍水仅在N75、N150两个氮水平上显著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长力,在N225、N300两个氮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影响。
该试验结果表明,在过量施氮的条件下,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受限制。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50~225 kg/hm2,氮肥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10. 检测水氮处理下各指标相关性
水氮处理下各指标相关系数如表15所示。
表15 水氮处理下各指标相关系数
由表15可知,产量与土壤0~20cm 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54),产量与表中反应品质的相关指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07)。与氮素积累和转运也表现出相同趋势(R2>0.763)。作为反映氮肥利用率重要指标的氮肥养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645),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与产量表现为相反趋势,且为显著相关(R2>0.467)。土壤0~20cm 硝态氮含量与品质相关的三个指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R2>0.581),而氮肥养分利用率则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品质相关指标中,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素积累、转运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R2>0.746),沉降值与其相同(R2>0.677),与氮肥养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长力关系则表现为完全相反趋势(R2>-0.793)。在籽粒湿面筋含量与花前氮素转运量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中R2=0.923,与氮肥养分利用率的显著负相关中R2=-0.448,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中(R2=0.555)。沉降值与氮肥养分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2=-0.751)。各品质指标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花前氮素转运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R2>0.525),而与氮肥养分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R2=-0.551)。花后氮素积累量与氮肥养分利用率、氮肥偏生长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2>0.771)。同时,反应氮肥利用率的相关指标间也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Claims (8)

1.一种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上季水稻收获后,耕地起厢沟、边沟、腰沟和总排水沟;所述厢沟的厢面宽28~32cm,厢沟深18~22 cm、宽13~17 cm;所述腰沟深18~22 cm、宽23~27 cm;
(2)选择弱春性高产小麦品种以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
(3)基施磷肥 140~160 kg/hm2、钾肥 80~100 kg/hm2和氮肥90~135 kg/hm2
(4)在小麦3~5叶期进行化学除草;
(5)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追施氮肥60~90 kg/hm2
(6)其它管理同当地一般农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弱春性高产小麦品种为国审小麦品种兰考19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条播的播量为120~180 kg/hm2,行距为18~22 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撒播的播量120~180 kg/h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磷肥为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磷酸一铵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钾肥为硫酸钾或/和氯化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氮肥为尿素或/和磷酸二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 所述化学除草的药剂配方和用量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
a、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50~300 g/666.7m2
b、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克+56%2-甲-4-氯可湿性粉剂55~60 g/666.7m2
c、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50毫升+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 g/666.7m2
CN201811627801.5A 2018-12-28 2018-12-28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Pending CN1096012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27801.5A CN109601284A (zh) 2018-12-28 2018-12-28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27801.5A CN109601284A (zh) 2018-12-28 2018-12-28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1284A true CN109601284A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12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27801.5A Pending CN109601284A (zh) 2018-12-28 2018-12-28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0128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7456A (zh) * 2020-04-22 2020-07-03 扬州大学 一种稻茬小麦后期防衰抗倒高产施肥方法
CN113875519A (zh) * 2021-10-27 2022-01-04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提高小麦品质的栽培方法
CN115885649A (zh) * 2022-10-09 2023-04-0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提高小麦产量和/或品质的施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7456A (zh) * 2020-04-22 2020-07-03 扬州大学 一种稻茬小麦后期防衰抗倒高产施肥方法
CN113875519A (zh) * 2021-10-27 2022-01-04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提高小麦品质的栽培方法
CN115885649A (zh) * 2022-10-09 2023-04-0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提高小麦产量和/或品质的施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Effect of irrigation and fertilization regimes on grain yield, water and nitrogen productivity of mulching cultivated maize (Zea mays L.) in the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of China
Zheng et al. Combining controlled-release urea and normal urea to improve th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 under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ang et al. The effects of plastic-film mulch on the grain yield and root biomass of maize vary with cultivar in a cold semiarid environment
Vasilakoglou et al. Sweet sorghum productivity for biofuels under increased soil salinity and reduced irrigation
Wang et al. Developments in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rainfed regions of North China
Gao et al. Effects of mulch, N fertilizer, and plant density on wheat yield, wheat nitrogen uptake, and residual soil nitrate in a dryland area of China
Aujla et al. Cotto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at various levels of water and N through drip irrigation under two methods of planting
Shahrokhnia et al. Physiologic and agronomic traits in safflower under various irrigation strategies, planting methods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Jia et al.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pattern on maize yield and rainwater use efficiency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Atreya et al.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agro-system for central Nepal using reduced tillage and straw mulching
Rop Effects of deficit irrigatio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onion crop
Mehrabi et al. Interaction effects of planting method, irrigation regime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on yield, water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Jia et al. Limited irrigation and planting densities for enhanced wate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returns under the ridge-furrow system in semi-arid regions of China
Li et 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of rain-fed maize in semi-arid regions
Chaghazardi et al. Effects of tillage management on productivity of wheat and chickpea under cold, rainfed conditions in western Iran
Yau et al. Response of rainfed safflower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CN109601284A (zh) 渍水条件下的豫南稻茬小麦丰产提质栽培方法
Mahmood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 for growth and stem straightness in a provenance–family trial on saltland in Pakistan
Wang et al. Enhance root-bleeding sap flow and root lodging resistance of maize under a combination of nitrogen strategies and farming practices
Molua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on crop water use and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The CROPWAT analysis of three districts in Cameroon
Devkota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nservation-based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 in Central Asia
Dzvene et al.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sunn hemp into maize at different times and densities on productivity under rainwater harvesting technique
Anshori et al. Increase of cropping index in dryland supported by groundwater irrigation.
Zhang et al. Better tillage selection before ridge—Furrow film mulch can facilitate root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e nitrogen accumulation, translocation and grain yield of maize in a semiarid area
Tmušić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the yield performance, yield parameters and grain quality of winter wheat grown on vertisol soil ty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