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9677A -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 Google Patents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99677A
CN109599677A CN201811152807.1A CN201811152807A CN109599677A CN 109599677 A CN109599677 A CN 109599677A CN 201811152807 A CN201811152807 A CN 201811152807A CN 109599677 A CN109599677 A CN 1095996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olarization
antenna
digital
wav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528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TC 10 Research Institute
Southw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stitute No 10 Institute of Cetc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stitute No 10 Institute of Cet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stitute No 10 Institute of Cetc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stitute No 10 Institute of Cetc
Priority to CN20181115280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9967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99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96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24Polarising devices; Polarisation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提供一种能够多目标全极化波束,并能自适应极化抗干扰,可实现空域覆盖的天线。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两个偶极子天线相互正交构成极化正交天线单元,其中,两个正交偶极子天线结合数字波束形成实现四个方向全极化多波束的空域瞬时覆盖,将输出的垂直极化信号和水平极化信号分两路送入射频预处理单元进行射频预处理,将两路滤波、放大后输出至变频信号单元进行下变频到中频信号,中频信号在数字处理单元中进行数字波束形成,分别形成垂直极化波束、水平极化波束、左旋圆极化波束和右旋圆极化波束的四路数字接收波束。本发明以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完成多目标全极化波束。克服了信道饱和接收灵敏度不足。

Description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极化波束形成天线。更具体地说,是针对不同极化方式信号,同时实现接收或发射多波束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雷达、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和波束可控天线已广泛用于各领域,并得到快速发展。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与天线技术相结合,通过软件编程就可以完成自适应算法更新,在不改变天线系统硬件配置的前提下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可以同时实现多个不同指向的波束,由于波束形成是通过DSP中软件来实现的,因此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具有较高精度。DBF技术的波束形成网络通过编程可以在计算机或者FPGA中实现,在不损失信噪比的情况下形成独立多个波束,获得超分辨率以及自适应方向图零点形成。在软件实现中采用数字电位器控制加在模拟压控移相器上的电压,虽然可以达到数控移相,但是由于模拟压控移相器具有非线性,从而造成数控移相的不确定性。必须全面地测试出移相器的压控相移曲线,根据移相曲线来控制电压移相,增加了软件控制的复杂性。另外,模拟压控移相器受外界温度环境的影响较大,容易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利于设备的稳定性。而且,模拟压控移相器的移相精度不高,限制了相应的数控移相器的精度。利用ASIC或FPGA开发数字移相器该方法的基本是根据正交矢量合成原理,通过改变正交两路的权值,改变合成矢量的相移,将要进行移相的信号通过A/D采样、正交变换后产生两路正交信号。为方便正交化,微控制器根据移相器正余弦存储表的数值分别乘以正交两路信号;再通过D/A和低通滤波器,得到移相后的信号。但是乘法运算量比较大。对于高频信号,由于器件速度限制,尚难作到数字移相。从整体来说,该种方案设备大,运算量大。一个基本的DBF阵列为经过处理后的波束形成。系统工作时通道接收机将每个天线阵元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成I通道和Q通道的基带信号。A/D变换将模拟信号的I,Q通道基带信号变换成数字的基带信号。用计算机或DSP对这些数字基带信号进行权重,再把它们加起来就能得到期望波束的输出信号。数字基带信号可以存储在数字存储器中,对数字基带信号用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处理,可以同时得到多个波束的输出,形成不同类型的波束:扫描波束,多波束,波束赋型,波束零陷等等。处理器对每个阵元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求和处理并通过自适应算法形成天线波束,天线主瓣对准期望方向,而将方向图零点对准干扰方向。数字波束形成(DBF)是智能天线中的一种,它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形成天线阵列的加权向量,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合并,在目标角度上形成主波束,在干扰角度上形成零限。实现波束控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漏波天线、频扫天线等,但上述天线都存在体积大、结构复杂,控制不方便等问题。其中频扫天线波束扫描速度受到馈线长度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制,损耗比较大,抗干扰能力差。目前,DBF技术基本上只用于接收模式,而从相控阵雷达数字波束形成的机理,DBF技术同样用于发射模式,称之为发射DBF技术。发射DBF雷达采用接收DBF技术时,该雷达将同时具有发射DBF和接收DBF技术的优点。但是,具体实现有大的差异,难度更大。
由于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无线电监测设备面临接收各种类型的信号,各类信号可在频域、时域、能量域、极化域中进行检测并区分。以接收为例,一般情况下,信道只在频域、时域上对信号进行处理。如果出现同时同频的两种或多种类型信号,信号处理的难度将大大提高;如果在一定带宽内同时出现幅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或多种信号,信道的动态范围可能不足,易导致信道饱和或者接收灵敏度不足。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一方面可以提高器件水平,比如信道的动态范围和接收灵敏度指标,但是受到技术、工艺等水平限制,提高程度有限,难以满足多信号环境所面临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频域滤波、时域加窗以外的信号处理方式,比如能量域滤波、极化域检测等。能量域滤波通常是通过信号功率幅度大小来控制二极管的通断,从而实现限制大信号通过,提高系统的动态范围。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将能量滤波放置在信道最前端,对信道的噪声系数等指标影响较大,因此通常不考虑使用。
DBF雷达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造价较高,每个天线单元后面有一个T/R组件。在保证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一般采用子阵的方式来减少T/R组件的数量。但是随着子阵的引入,相邻单元间的相位差呈现阶梯性变化,子阵间的间距也不满足原来不产生栅瓣的条件以及阵列的阵因子具有周期性,这些都造成栅瓣的产生。虽然子阵结构能够降低栅瓣,减小了每个辐射单元间的间距,但实际上子阵间的间距并没有发生改变。由于子阵中的辐射单元存在着幅度和相位的阶梯变化现象,这就造成了栅瓣还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DBF阵列可以同时形成多个低副瓣波束,且每个波束都可能适应于该瞬间的电子干扰环境,赋予雷达同时检测和跟踪多目标能力。采用数字波束形成(ADBF)实现多极化波束的天线是实现多极化波束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模拟器件的数量,提高处理的灵活性和便携性,并通过监测对象情况和数字处理能力可配置波束数量,扩展了该天线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由于该设计思路不涉及天线的具体馈电部分,因此该思路对于发射、接收系统的数字极化波束形成天线设计均可适用。极化域检测是目前雷达领域新兴的热门研究方向,在无线电监测领域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对雷达信号进行监测时,通常采用闭锁措施消除移动通信频段(比如来自通信基站的大信号)的同频干扰,这种措施严重降低了雷达脉冲的截获概率。采用极化抑制、极化滤波等方式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干扰,提高设备监测的信号质量,是解决同频干扰的有效手段。目前,该手段在雷达目标检测、成像和抗干扰中应用广泛,在无线电监测设备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在于,雷达收发信号之间一般是合作信号,已知该信号的极化信息,其天线极化形式也较为简单,比如是单一的线极化或圆极化。天线的数量取决于系统和算法需求、变频信道单元的通道数量以及数字处理单元的处理资源。多目标信号接收、检测、处理上存在极化通道,很难实时检测多极化信息。线性化是影响波束合成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由于各收发组件间电路不一致性,收发组件本身的非线性以及系统宽频带工作引起收发组件之间幅频、相频特性不一致等因素,造成发射/接收波束合成端口存在幅相误差。天线阵存在位置误差,各通道的射频电路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造成通道幅相误差,阵元之间存在互耦,这些都使得一致性假设难以得到满足,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工作。阵列通道的幅相误差是一种与方位无关的复增益误差,它通常是由于RF电路的增益不一致造成的。而且这种误差还会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是时变的。阵元间的互耦效应在阵列天线的实际工作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当阵元间距较小时,阵元间的互耦效应更加明显。而无线电监测的对象是非合作信号,极化形式呈现多样化并且有部分信号极化未知。数字波束形成是利用采样天线接收回波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借助于数字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智能控制、数字信号处理,加权求和、将n维信号减小到1维,形成内积波束。就基本原理而论,DBF技术既适合发射波束的形成工作方式,也适合接收射频和中频或基频工作方式。在发射天线数字波束形成中,天线波束的扫描是依靠数字移相器来实现的。在采用数字式移相器时,由于移相器引起阵列单元内相位分布的离散性,天线波束位置也是离散的。两个相邻天线波束指向之问的间隔位置称为波束跃度。为保证雷达的检测性能,减少雷达波束覆盖造成的损失,需降低波束跃度。多波束形成技术只是在相控阵天线的原理上的一个延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多目标信号接收、检测、处理上存在极化通道不足、无法实时检测多极化信息等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路实现简单,能够多目标全极化波束,并能自适应极化抗干扰,可实现空域覆盖的多极化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一种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包括:两个均为线极化的偶极子天线、射频预处理单元、变频信号单元和数字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两个偶极子天线相互正交构成极化正交天线单元,其中,两个正交偶极子天线结合数字波束形成实现四个方向全极化多波束的空域瞬时覆盖,将输出的垂直极化信号和水平极化信号分两路送入射频预处理单元进行射频预处理,将两路滤波、放大后输出至变频信号单元进行下变频到中频信号,中频信号在数字处理单元中进行数字波束形成,分别形成垂直极化波束、水平极化波束、左旋圆极化波束和右旋圆极化波束的四路数字接收波束。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电路实现简单。本发明采用两个偶极子天线相互正交构成一体化极化正交天线单元,减少了对天线等硬件的数量。用两个均为线极化的偶极子天线、射频预处理单元、变频信号单元和数字处理单元构成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以较为简单天线极化形式,减少了模拟器件的数量,提高处理的灵活性和便携性。两个偶极子天线相互正交构成极化正交,可以同时实现多个不同指向的波束,因此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保证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采用线极化的偶极子天线的方式减少了T/R组件的数量。
多目标全极化波束。本发明通过一套一体化极化正交天线单元,结合数字处理单元数字波束形成实现全极化多波束的空域瞬时覆盖,实现无极化损耗,克服了漏波天线、频扫天线等体积大、结构复杂,控制不方便等问题。中频信号在数字处理单元中分别形成垂直极化波束、水平极化波束、左旋圆极化波束和右旋圆极化波束的四路数字接收波束,多目标全极化波束实时处理天线波束覆盖范围内多种极化信息,以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分辨能力完成多目标全极化波束。克服了在一定带宽内同时出现幅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或多种信号,易导致信道饱和/或接收灵敏度不足。
自适应抗极化抗干扰。本发明将输出的垂直极化信号和水平极化信号分两路送入射频预处理单元进行射频预处理,将两路滤波、放大后输出至变频信号单元进行下变频到中频信号,中频信号在数字处理单元中进行数字波束形成,通过多极化波束实时覆盖监测对象,根据数字处理算法可自适应选择最优极化。相比传统单一极化的监测方式,多极化波束既可以实现与目标对象信号一致的极化方式,也可以选择与干扰信号极化隔离度最高的极化方式,。
可实现空域覆盖。本发明采用两个偶极子天线相互正交构成天线一体化实现空域覆盖。以自主的监测方式实现监测,达到灵活监测干扰,天线一体化抗干扰稳健的检测能力。通过监测对象情况和数字处理能力可配置波束数量,扩展了该天线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具备了无线电监测设备能实现多波束多极化接收的天线和实时检测和处理多极化信号的能力。采用极化抑制、极化滤波等方式降低甚至消除干扰,提高设备监测的信号质量。天线的极化方式不必完全正交,只需要各天线的极化矢量可以作为监测对象信号构成的空间极化形式的完备正交基即可,例如,监测对象只有垂直线极化信号,那么天线单元只需要一个垂直线极化天线;如果监测对象既包含垂直、水平线极化信号,又包含左右旋圆极化信号,那么天线单元可以至少是一对垂直放置的线极化偶极子天线。通常来说,天线数量越多,并且两两之间极化隔离度越大,则被测信号的极化信息就越准确,就越能满足多种极化信号一体化监测的需求。不仅局限于监测设备的接收天线,同样适用于发射天线。并且,通过扩展T/R组件等隔离器件,还可以同时进行发射/接收功能,通过多波束天线的极化隔离,可选择多种发射/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上述实现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最佳实施例,从而使本发明的细节和优点变得更为明显。
图1是本发明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在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中,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包括:极化正交的天线单元、射频预处理单元、变频信道单元、数字处理单元。其中,极化正交的天线单元为实现多极化波束的主要和必要单元,其他三个单元为实现数字波束形成的必要单元。其中,极化正交天线单元可以是十字交叉放置的两个线极化偶极子单元,也可以是两个相邻并排的左右旋平面螺旋天线单元,还可以是均匀围成一圈的六个贴片天线。两个偶极子天线均为,一对十字交叉放置,分别输出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信号的线极化天线。射频预处理单元包含两路顺次串联的带通滤波器和低噪声放大器。两个正交偶极子天线结合数字波束形成实现四个方向全极化多波束的空域瞬时覆盖,将输出的垂直极化信号和水平极化信号分两路送入射频预处理单元进行射频预处理,将两路滤波、放大后输出至变频信号单元进行下变频到中频信号,中频信号在数字处理单元中进行数字波束形成,分别形成垂直极化波束、水平极化波束、左旋圆极化波束和右旋圆极化波束的四路数字接收波束。
两个偶极子天线相互正交构成极化正交天线单元,两个偶极子天线1与天线2相互垂直所在平面,偶极子天线1接收垂直极化信号S1,且天线2接收水平极化信号S2,且偶极子天线1和偶极子天线2接收信号相位相等
式中,A1为偶极子天线1接收垂直极化信号S1的幅度,A2为偶极子天线1接收水平极化信号S2的幅度,e表示自然对数,j表示该自然对数的幂是一个虚数,接收信号的相位/phi是实数,为接收信号S1或S2的相位。
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垂直极化信号时,将偶极子天线1通道的信号下变频后直接输出。
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水平极化信号时,变频信号单元将天线2通道的信号下变频后直接输出至数字处理单元。
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左旋圆极化极化信号时,数字处理单元中对变频信号单元垂直极化信号S1数字移相90°,与偶极子天线2通道的水平极化信号S2相加,得到左旋圆极化信号SLHCP
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右旋圆极化极化信号时,在数字处理单元中对水平极化信号S2数字移相90°,与偶极子天线1通道的垂直极化信号S1相加,得到右旋圆极化信号SRHCP
类似地,通过数字处理单元中的数字移相处理,可以得到任意极化方式的波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包括:两个均为线极化的偶极子天线、射频预处理单元、变频信号单元和数字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两个偶极子天线相互正交构成极化正交天线单元,其中,两个正交偶极子天线结合数字波束形成实现四个方向全极化多波束的空域瞬时覆盖,将输出的垂直极化信号和水平极化信号分两路送入射频预处理单元进行射频预处理,将两路滤波、放大后输出至变频信号单元进行下变频到中频信号,中频信号在数字处理单元中进行数字波束形成,分别形成垂直极化波束、水平极化波束、左旋圆极化波束和右旋圆极化波束的四路数字接收波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极化正交天线单元是十字交叉放置的两个线极化偶极子单元或是两个相邻并排的左右旋平面螺旋天线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极化正交天线单元是均匀围成一圈的六个贴片天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两个偶极子天线为一对十字交叉放置,分别输出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信号的线极化天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两个偶极子天线1与天线2相互垂直所在平面,偶极子天线1接收垂直极化信号S1,且天线2接收水平极化信号S2,且偶极子天线1和偶极子天线2接收信号相位相等,其中,A1为偶极子天线1接收垂直极化信号S1的幅度,A2为偶极子天线1接收水平极化信号S2的幅度,e表示自然对数,j表示该自然对数的幂是一个虚数,接收信号的相位/phi是实数,为接收信号S1或S2的相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垂直极化信号时,将偶极子天线1通道的信号下变频后直接输出至数字处理单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水平极化信号时,变频信号单元将天线2通道的信号下变频后直接输出至数字处理单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左旋圆极化极化信号时,数字处理单元中对变频信号单元垂直极化信号S1数字移相90°,与偶极子天线2通道的水平极化信号S2相加,得到左旋圆极化信号SLHCP,并且左旋圆极化信号其中,A1为偶极子天线1接收垂直极化信号S1的幅度,A2为偶极子天线1接收水平极化信号S2的幅度,e表示自然对数,j表示该自然对数的幂是一个虚数,接收信号的相位/phi是实数,为接收信号S1或S2的相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当射频预处理单元需要接收右旋圆极化极化信号时,在数字处理单元中对水平极化信号S2数字移相90°,与偶极子天线1通道的垂直极化信号S1相加,得到右旋圆极化信号SRHCP,并且右旋圆极化信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其特征在于:类似垂直极化信号S1和水平极化信号S2,通过数字处理单元中的数字移相处理得到任意极化方式的波束。
CN201811152807.1A 2018-09-29 2018-09-29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Pending CN1095996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2807.1A CN109599677A (zh) 2018-09-29 2018-09-29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2807.1A CN109599677A (zh) 2018-09-29 2018-09-29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9677A true CN109599677A (zh) 2019-04-09

Family

ID=6595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2807.1A Pending CN109599677A (zh) 2018-09-29 2018-09-29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99677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9502A (zh) * 2020-03-04 2020-06-0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一种基于漏波天线的分布式微波辐射计系统
CN111509370A (zh) * 2020-05-25 2020-08-07 中科智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无线微波传输方法及传输装置
CN111786127A (zh) * 2020-07-03 2020-10-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 一种极化可变的相控阵电路
CN113466783A (zh) * 2021-06-22 2021-10-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监测频段可扩展的九通道超短波测向系统
CN114583468A (zh) * 2020-11-18 2022-06-03 北京大学 一种数字域正交双极化天线极化方向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3444A (zh) * 2009-12-31 2010-07-21 彭文峰 一种多极化天线系统
JP4884441B2 (ja) * 2008-09-10 2012-02-29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
CN104267383A (zh) * 2014-09-30 2015-01-07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一种针对雷达电磁信号的极化参数自适应测量装置
CN108493613A (zh) * 2018-05-24 2018-09-04 湖南国科锐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衰减器的天线极化瞬变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4441B2 (ja) * 2008-09-10 2012-02-29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
CN101783444A (zh) * 2009-12-31 2010-07-21 彭文峰 一种多极化天线系统
CN104267383A (zh) * 2014-09-30 2015-01-07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一种针对雷达电磁信号的极化参数自适应测量装置
CN108493613A (zh) * 2018-05-24 2018-09-04 湖南国科锐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衰减器的天线极化瞬变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立众等: "一种基于极化DBF的制导雷达抗干扰方法", 《电波科学学报》 *
李彦志等: "极化技术在雷达侦察中的应用", 《吉林大学学报》 *
王满玉等: "《雷达抗干扰技术》", 31 December 2016, 国防工业出版社 *
陈涛等: "被动雷达目标的极化方式识别", 《弹箭与制导学报》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9502A (zh) * 2020-03-04 2020-06-0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一种基于漏波天线的分布式微波辐射计系统
CN111509370A (zh) * 2020-05-25 2020-08-07 中科智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无线微波传输方法及传输装置
CN111786127A (zh) * 2020-07-03 2020-10-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 一种极化可变的相控阵电路
CN114583468A (zh) * 2020-11-18 2022-06-03 北京大学 一种数字域正交双极化天线极化方向控制方法
CN113466783A (zh) * 2021-06-22 2021-10-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监测频段可扩展的九通道超短波测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9677A (zh) 多极化数字波束形成天线
Jackson et al. Direction of arrival estimation using directive antennas in uniform circular arrays
Azzouzi et al. New measurement result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uhf rfid transponders using an angle of arrival (aoa) approach
CN103558594B (zh) 基于机载设备的相控阵波束合成方法
CN106848546B (zh) 一种宽带双极化天线阵列装置及高分辨测向方法
CN108445486A (zh) 基于协方差矩阵重建和导向矢量修正的波束形成方法
CN107561502A (zh) 一种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射频干扰抑制方法
KR101633841B1 (ko) 어레이 안테나 시스템
Celik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hybrid smart-antenna beamforming algorithm
CN111880198B (zh) 基于交替极化敏感阵列的空时极化抗干扰方法
Harter et al. 2-D antenna array geometries for MIMO radar imaging by Digital Beamforming
CN111693933B (zh) 雷达信号瞬时宽方位测向系统
CN109298395A (zh) 一种基于最大信干噪比的稀疏阵列波束形成方法
US20050088337A1 (en) Vertically stacked turnstile array
Wu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olarization-space-time three-domain joint processing for clutter suppression in airborne radar
Tang et al. A fast and efficient calibration method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s using fourier-structured excitation matrix
Zhou et al. Research on interferometer direction find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igital beam forming
Maddio et al. A closed-form formula for RSSI-based DoA estimation with Switched Beam Antennas
Knorr Weather radar equation correction for frequency agile and phased array radars
Kataria et al. A single hemispiral antenna for GNSS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and direction estimation
Khedekar et al. Digital beamforming to reduce antenna side lobes and minimize DOA error
Jin et al. A two-channel constrained power inversion algorithm for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EP1404033B1 (en) Adaptative antenna array receiver and processor
Peshkov et al. Choice of Antenna Array Geometry for Digital Spatial Filtering in Azimuth and Elevation
Lee Wideband Capon beamforming for a planar phased radar array with antenna switch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