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7724B -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97724B
CN109597724B CN201811087058.9A CN201811087058A CN109597724B CN 109597724 B CN109597724 B CN 109597724B CN 201811087058 A CN201811087058 A CN 201811087058A CN 109597724 B CN109597724 B CN 109597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atabase
server
read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870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97724A (zh
Inventor
秦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ewu Zhiyu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8705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977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97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7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97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7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22Detection or location of defective computer hardware by testing during standby operation or during idle time, e.g. start-up testing
    • G06F11/2273Test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由此,通过这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反映服务端的服务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向客户端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通信的媒介,利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娱乐、购物等已是信息社会的常态。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各方面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对互联网的服务水平进行测量,以使得服务端可以及时了解服务系统的缺陷,及时对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提高服务水平。
相关技术中,在对互联网的服务水平进行测量时,通常以响应时间、吞吐量、请求量、可用性、错误率、准确性、完整性等指标衡量服务系统的服务水平。但在实际使用时,这种服务水平测量方式,无法全面的反映服务系统的缺陷,容易出现服务系统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与数据库中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服务水平测量方式,无法全面的反映服务系统的缺陷,容易出现服务系统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与数据库中数据不一致,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包括: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所述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所述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所述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所述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所述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第三获取模块,用于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所述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本申请再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计算机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本申请再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本申请又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通过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并根据读取请求中包括的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分别从缓存区与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进而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从而通过及时监测缓存区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有效反映了服务端的服务稳定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要素。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相关技术中,现有服务水平测量方式,无法全面的反映服务系统的缺陷,容易出现服务系统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与数据库中数据不一致,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提出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通过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并根据读取请求中包括的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分别从缓存区与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进而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由此,通过监测缓存区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来反映服务端的服务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向客户端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改善了用户体验。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所述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
其中,数据读取请求,是指客户端发送的请求获取服务端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指令,可以与服务端的服务类型有关。比如,可以是网页获取请求、游戏数据获取请求、扣费数据读取请求等。
待读取数据的标识,是指可以将待读取数据唯一确定的认证信息。比如,数据读取请求为“网页获取请求”,则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可以是网页对应的域名或者IP地址。
步骤102,所述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其中,缓存区,是指数据交换的缓冲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大型且可靠性要求高的数据库系统,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库系统采用建立主、备两套数据库的方式。同时,为了保证数据库访问的效率,数据库系统会缓存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实现数据的快速访问,并且缓存区的数据与数据库的数据实时保持一致。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网络不稳定或者延时等原因,难以实时保证数据库与缓存区数据的一致性,导致客户端接收到的数据与服务器端持久化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同,从而降低了服务的稳定性,影响了用户体验。
比如,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或Web)作为最受欢迎的网络服务之一,其客户量十分庞大并且增长迅速,若客户端均需要从远程服务器获取数据,则不仅会造成网络拥塞和服务器超载,而且会导致客户端访问延迟增大,从而降低服务质量。缓存技术是减轻服务器负载、降低网络拥塞、增强WWW可扩展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客户端访问的时间局部性(Temproral Locality)原理,将客户端访问过的内容或者访问频率较高的内容,在缓存区中存放一个副本,当该内容下次被访问时,不必连接到远程服务器,而是由缓存区中保存的副本提供。
缓存技术具有减轻网络拥塞和服务器负载、降低客户端访问延迟等诸多有点,但是当服务端的数据库中的内容更新时,缓存区若不能同步更新,客户端则会从缓存区中获取到过时的内容,从而影响服务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可以在获取到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时,确定缓存区中保存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的一致性。具体的,可以首先确定缓存区中保存的当前客户端待读取的数据,与数据库中保存的当前客户端待读取的数据是否匹配。即服务端可以根据数据读取请求中包括的待读取数据的标识,从缓存区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步骤103,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确定缓存区中保存的当前客户端待读取的数据,与数据库中保存的当前客户端待读取的数据是否匹配,在从缓存区获取到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之后,服务端即可根据待读取数据的标识,从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进一步的,为了减轻数据库的负载,可以根据数据库当前的负载情况,确定当前是否获取第二数据;或者,可以预设进行数据校验的周期,以减轻数据库的负载,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上述步骤103之前,还可以包括:
所述服务端确定从所述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小于第一阈值;
或者,
所述服务端确定当前时刻与前一次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二阈值。
其中,服务端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是指服务端开始从数据库获取数据的时刻至服务端获取到该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对服务端来说,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可以反映数据库的负载情况,即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越长,数据库的负载越大;反之,数据库的负载越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可以预设服务端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延时时间的第一阈值,若服务端从数据库读取第二数据的延时时间小于第一阈值,则可以确定数据库当前的负载较小,可以进行后续的数据校验,且不会给数据库造成额外的负担,影响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若服务端从数据库读取第二数据的延时时间大于第一阈值,即服务端获取数据的时长达到第一阈值时,还未获取到第二数据,则可以确定数据库当前的负载较大,若继续进行后续的数据校验,会进一步加重数据库的负担,影响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即可以中断获取第二数据,并且不进行后续的数据校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只有在服务端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小于第一阈值时,才进行数据校验,因此,若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数据量较大,则会造成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大于第一阈值,从而不能成功读取数据,中断数据校验。即可以通过读取数据预设延时时间的第一阈值,实现根据数据库的负载情况,确定读取数据的数据量。也就是说,当数据库的负载较大时,可以降低读取数据的比例;反之,则可以提高读取数据的比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还可以周期性的进行数据校验,以减轻数据库的负载,也就是说可以预设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周期,即第二阈值。若当前时刻与服务端前一次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二阈值,即达到了预设的读取数据的周期,则可以确定当前时刻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第二数据,并进行数据校验;若当前时刻与服务端前一次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二阈值,即未达到预设的读取数据的周期,则可以确定当前时刻不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第二数据,以避免加重数据库的负载,影响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使用时,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者经验预设,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104,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所述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服务端分别从缓存区和数据库中,获取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之后,即可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还可以预设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阈值,若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大于匹配度阈值,则可以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较好;若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小于匹配度阈值,则可以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较差,并且可以生成异常日志,向管理员发送报警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使用时,匹配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比如可以是7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通过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并根据读取请求中包括的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分别从缓存区与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进而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由此,通过监测缓存区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来反映服务端的服务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向客户端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实现形式中,缓存区中可能未包含客户端当前请求读取的待读取数据,那么可以判断备数据库中保存的待读取数据,与主数据库中保存的待读取数据是否匹配,进而确定服务端的稳定性。
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所述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
上述步骤201的具体实现过程及原理,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2,若所述服务端的缓存区未包含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则所述服务端从备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步骤203,所述服务端从主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可以包括主数据库和备数据库,备数据库是主数据库的备份。主数据库主要用来执行写操作,备数据库用来执行读操作,以避免对同一个数据库进行频繁的读写操作,导致数据库的负载过重。主数据库与备数据库通常不在同一个服务器中,从而使得一个数据库所在的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还可以利用其它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会影响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备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与主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可以通过数据库软件预设备数据库的更新周期。备数据库按照预设的更新周期定期更新时,可能导致主数据库中的数据变化时,备数据库未能及时更新主数据库中变化的数据,使得备数据库中的数据与主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从而影响服务端的稳定性。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缓存区中未包含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则可以根据备数据库中的待读取数据与主数据库中的待读取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的稳定性,即可以从备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并从主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步骤204,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所述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服务端分别从备数据库和主数据库中获取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之后,即可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可以统计预设时间段内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不匹配的次数,即服务异常的次数,并根据服务异常的次数,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上述步骤204,可以包括:
若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未匹配,则所述服务端更新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
若更新后的所述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时,则输出预警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可以预设统计服务异常次数的时间周期,以及服务异常次数的第三阈值。若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不匹配,则可以确定发生一次服务异常,并更新服务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若更新后的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则可以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较差,并向服务端的管理员发生预警信息,以便管理员及时对服务端进行维护。其中,预警信息中可以包括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等信息。
举例来说,假设预设的时间周期可以是1小时,第三阈值是5次,当前预设时间段为10:00-11:00,当前时刻为10:30,并且10:00-10:30之间服务异常的次数为5次,那么在10:30分获取到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不匹配,则可以将当前预设时间段内的服务异常次数更新为6次,由于预设时间段内的服务异常次数大于5次,可以向管理员输出预警信息。之后继续统计下一个小时内的服务异常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举例仅为示例性的,不能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统计服务异常次数的时间周期,以及服务异常次数的第三阈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通过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并在缓存区中为包含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时,分别从备数据库与主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进而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当服务异常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时,输出预警信息。由此,通过监测缓存区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或者备数据库与主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监测服务端服务稳定性的可靠性,有效保证了向客户端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30,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31,用于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所述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
第二获取模块32,用于所述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第三获取模块33,用于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确定模块3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所述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在实际使用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可以被配置在任意计算机设备中,以执行前述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通过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并根据读取请求中包括的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分别从缓存区与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进而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由此,通过监测缓存区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来反映服务端的服务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向客户端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上述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30,具体用于:
所述服务端确定从所述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小于第一阈值;
或者,
所述服务端确定当前时刻与前一次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二阈值。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另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上述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30,还用于:
若所述服务端的缓存区未包含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则所述服务端从备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再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上述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30,还用于:
所述服务端从主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又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上述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30,还用于:
若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未匹配,则所述服务端更新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
若更新后的所述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时,则输出预警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通过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并在缓存区中为包含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时,分别从备数据库与主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进而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当服务异常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时,输出预警信息。由此,通过监测缓存区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或者备数据库与主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监测服务端服务稳定性的可靠性,有效保证了向客户端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上述计算机设备200包括:
存储器210及处理器220,连接不同组件(包括存储器210和处理器220)的总线230,存储器21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处理器220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总线230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
计算机设备200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设备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计算机设备200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存储器210还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4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250。计算机设备200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260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4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尽管图4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CD-ROM,DVD-ROM或者其它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230相连。存储器2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270的程序/实用工具28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10中,这样的程序模块270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270通常执行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计算机设备2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29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91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计算机设备2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计算机设备2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92进行。并且,计算机设备2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93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293通过总线230与计算机设备2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计算机设备2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处理器22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10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的实施过程和技术原理参见前述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的解释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可以执行如前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通过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并根据读取请求中包括的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分别从缓存区与数据库中获取与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进而根据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度,确定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由此,通过监测缓存区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来反映服务端的服务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向客户端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再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一种可选实现形式中,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电子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电子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电子设备上部分在远程电子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电子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电子设备的情形中,远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电子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电子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申请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发明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8)

1.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所述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
所述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所述服务端在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之后,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的匹配度和预设的匹配度阈值,确定所述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服务端确定从所述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小于第一阈值,其中,所述延时时间为所述服务端开始从所述数据库获取数据的时刻至所述服务端获取到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
所述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服务端的缓存区未包含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则所述服务端从备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服务端确定当前时刻与前一次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二阈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包括:
所述服务端从主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未匹配,则所述服务端更新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
若更新后的所述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异常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时,则输出预警消息。
5.一种服务稳定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服务端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所述读取请求中包括待读取数据的标识;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所述服务端从缓存区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所述服务端在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之后,从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二数据;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的匹配度和预设的匹配度阈值,确定所述服务端当前的稳定性;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所述服务端确定从所述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延时时间小于第一阈值,其中,所述延时时间为所述服务端开始从所述数据库获取数据的时刻至所述服务端获取到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服务端的缓存区未包含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则所述服务端从备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待读取数据的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所述服务端确定当前时刻与前一次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的时刻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二阈值。
7.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
CN201811087058.9A 2018-09-18 2018-09-18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5977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7058.9A CN109597724B (zh) 2018-09-18 2018-09-18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7058.9A CN109597724B (zh) 2018-09-18 2018-09-18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7724A CN109597724A (zh) 2019-04-09
CN109597724B true CN109597724B (zh) 2022-11-04

Family

ID=65957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7058.9A Active CN109597724B (zh) 2018-09-18 2018-09-18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97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6194B (zh) * 2020-05-21 2022-02-08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加压参数自适应调节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20779A (zh) * 2021-04-27 2021-08-06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3901262A (zh) * 2021-09-24 2022-01-07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待处理数据的获取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4607A (zh) * 2016-07-29 2017-01-04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缓存数据的更新方法及更新装置
CN107483631A (zh) * 2017-09-19 2017-12-15 山东大学 一种采用配置文件控制缓存实现移动互联网络服务访问的系统及方法
CN107862031A (zh) * 2017-11-02 2018-03-30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0173A1 (en) * 2004-06-30 2006-01-12 Kilday Roger W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lient-side, on-disk caching
US9489389B2 (en) * 2013-12-09 2016-11-08 PernixDat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cache coherenc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4607A (zh) * 2016-07-29 2017-01-04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缓存数据的更新方法及更新装置
CN107483631A (zh) * 2017-09-19 2017-12-15 山东大学 一种采用配置文件控制缓存实现移动互联网络服务访问的系统及方法
CN107862031A (zh) * 2017-11-02 2018-03-30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7724A (zh) 2019-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7724B (zh) 服务稳定性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836397B2 (en) Direct memory access of dynamically allocated memory
CN108804447B (zh) 利用缓存响应数据请求的方法和系统
CN111078147A (zh) 一种缓存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766362B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40280493A1 (en)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Supporting Multiple Services and Caching
US20170153909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cquiring Data Using Virtual Machine and Host Machine
CN112612546A (zh) 页面加载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346647A (zh) 数据存储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5599821A (zh) 缓存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9971520B2 (en) Processing read and write requests
CN111694684A (zh) 存储设备的异常构造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82614B (zh) 数据访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00092B (zh) 一种信息缓存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521694A (zh) 一种数据维护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US20120311716A1 (en) Simultaneous mixed protection modes over a virtualized host adapter
WO2024021472A1 (zh) 一种界面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741046B (zh) 数据上报方法、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140156908A1 (en) Stale pointer detection with overlapping versioned memory
CN111061744B (zh) 图数据的更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64268A (zh) 资源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977636B2 (en) Storage transaction log
CN110888665B (zh) 一种变更内容提交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46430B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23022843A (ja) 故障情報ポジショニング方法、装置、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2

Address after: 200,433 Room 01, 15/F (17/F nominal), No. 2218, Huangxing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Gewu Zhiyuan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08, 4th floor, 51 Zhichu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