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7305A - 一种手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7305A
CN109587305A CN201910069857.1A CN201910069857A CN109587305A CN 109587305 A CN109587305 A CN 109587305A CN 201910069857 A CN201910069857 A CN 201910069857A CN 109587305 A CN109587305 A CN 109587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handheld device
contact
subassembly
accommod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698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建锋
吕开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6985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8730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87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73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3/00Re-forming shaped glass
    • C03B23/02Re-forming glass sheets
    • C03B23/023Re-forming glass sheets by ben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04M1/185Improving the rigidity of the casing or resistance to sh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手持设备,所述手持设备包括: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构成容置空间;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至少包括显示屏,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其中,所述接触部件由同一类型的材质制成。上述的手持设备中,整个接触部件由同一类型的材质制成,从而能够使得用户在接触手持设备的不同部位时,能够具有相近甚至一致的触觉感受,进而提升了用户对手持设备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手持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持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机等手持设备中,其外表面一般都是采用不同的材质制造而成,例如覆盖显示屏的盖板为玻璃材质,壳体的至少组成部分为金属材质,用户在使用该电子设备时,由于上述部位材质的不同,导致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低,影响了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手持设备,其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持设备,所述手持设备包括:
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构成容置空间;
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至少包括显示屏,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
其中,所述接触部件由同一类型的材质制成。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接触部件的外表面的任何一个部分能够被用户的手接触。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接触部件至少包括:
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第一材质;
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为第二材质,并与所述第一部件层叠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相同,或者,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不同。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个具有容置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容置结构的部件包括:
第一子部件,所述第一子部件为板状;
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每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为板状,每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具有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形成所述容置结构;
所述第一子部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层叠设置。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容置结构的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不具有容置结构的部件构成所述容置空间。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容置结构,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容置结构,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构成所述容置空间。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相同,以使得所述接触部件所提供的触觉效果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都为玻璃材质。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不同以使得所述接触部件所提供的触觉效果不同,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不同且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属于同一类型,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不具有所述容置结构的部件为玻璃材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所述容置结构的部件为陶瓷材质。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所述接触部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电子元器件的部分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小于第一尺寸;和/或,所述接触部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电子元器件的部分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显露所述第二电子元器件的所述部分,所述接触部件具有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用于覆盖所述第二电子元器件的所述部分。
优选的,上述手持设备中,通过制造工艺处理所述接触部件,至少使得形成所述接触部件的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分界线消失,或者,至少使得形成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所述容置结构的部件的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子部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之间的分界线消失。
本申请提供的手持设备中,手持设备的正面、背面以及中框都是使用同一类别的材质制成,能够有效的保证外观的一致性。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所述手持设备上能够被用户接触的部分为所述手持设备的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包括正面面板、背面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正面面板和背面面板之间的中间构件,所述接触部件能够构成了用于容置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容置空间,电子元件器至少包括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接触部件构成的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接触部件上与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所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即,显示屏处于点亮状态所发出光线能够通过所述部分区域。所述接触部件上与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所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以使得使用所述手持设备的用户能够观察到所述显示输出区域以及显示输出区域所显示的显示内容。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以保证手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由于整个接触部件由同一类型的材质制成,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所述手持设备的外观的一致性还能够使得用户在接触手持设备的不同部位时,能够具有相近甚至一致的触觉感受,进而提升了用户对手持设备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持设备中容置结构设置在第一部件上时接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容置结构设置在第二部件上时接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均设置有容置结构时接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容置结构为独立部件时接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第一子部件和第二子部件层叠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图1-图9中:
1-第一部件,2-第二部件,3-容置结构,4-装饰件,5-第一子部件,6-第二子部件,7-孔,8-胶水。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手持设备,其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该手持设备为能够让用户用手拿起或者握持的电子设备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持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该手持设备主要包括接触部件和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所述接触部件构成容置空间;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至少包括显示屏,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其中,所述接触部件由同一类型的材质制成。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手持设备中,手持设备的正面、背面以及中框都是使用同一类别的材质制成,能够有效的保证外观的一致性。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所述手持设备上能够被用户接触的部分为所述手持设备的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包括正面面板(与所述手持设备的显示屏/触摸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背面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正面面板和背面面板之间的中间构件,所述接触部件能够构成用于容置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容置空间,电子元件器至少包括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接触部件构成的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接触部件上与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所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即,显示屏处于点亮状态所发出光线能够通过所述部分区域。所述接触部件上与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所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以使得使用所述手持设备的用户能够观察到所述显示输出区域以及显示输出区域所显示的显示内容。例如,所述接触部件上与所述显示输出区域对应的所述部分区域可以为透明区域;而所述接触部件上除所述部分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则对透光性不作限定,例如,该其他区域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或者,其他区域上既有透明的区域又有不透明的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用以保证手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由于整个接触部件由同一类型的材质制成,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所述手持设备的外观的一致性还能够使得用户在接触手持设备的不同部位时,能够具有相近甚至一致的触觉感受,进而提升了用户对手持设备的使用体验。
其中,同一类型材质指的是构成材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至少两种相同,例如玻璃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石英、长石(氧化物)、澄清剂,陶瓷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石英、长石、粘土等,其中石英、长石等组成成分均是玻璃和陶瓷组成成分,所以本申请将玻璃和陶瓷认定为同一类型的材质。例如,所述接触部件的不同部分分别为玻璃材质和陶瓷材质;或者,所述接触部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为组成成分完全一致的材质,例如,接触部件的各个部分均为玻璃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件外表面的任何一个部分均能够被用户的手接触,即手持设备的外表面上能够被用户接触到的任何部分都由接触部件构成。其中,所述接触部件能够被用户的手接触可以但不限于为用户对手持设备进行握持、点击、拿起等操作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用户一手握持的所述手持设备而另一个手点击手持设备上与触摸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所对应的部分区域(例如,透明区域)能够具有相近甚至一致的触觉感受。从而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不同类别的材质所带来触觉效果差距大的情况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使用手持设备的使用体验。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接触部件优选至少包括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第二部件2与第一部件1层叠设置,并通过对接而形成完整的接触部件,且第一部件1为第一材质,第二部件2为第二材质,在这其中,第一材质和第二材质可以为相同的材质,也可以为不同的材质,其中,不管是第一材质与第二材质相同或者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材质和所述第二材质为同一类型的材质。。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令第一材质和第二材质相同,以使得接触部件各个部分所提供的触觉效果相同,并且进一步优选第一材质和第二材质均为玻璃材质。因为对于手机等手持设备,本实施例的手持设备的正面面板、背面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正面面板和背面面板之间的中间构件均为玻璃材质,即,接触部件的正面面板、背面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正面面板和背面面板之间的中间构件均为玻璃材质,不仅仅能够有效的保证外观的一致性又能够使得用户的接触所述接触部件能够具有一致的触觉体验。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所述手持设备的工作性能,例如,由于所述接触部件使用了玻璃材质对手持设备的天线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有效的降低。使用户具有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可以令第一材质与第二材质不同,以使得接触部件所提供的触觉效果不同,但在令第一材质与第二材质不同的同时,还需要保证第一材质与第二材质属于同一类型,从而使得接触部件所提供的触觉效果不同但是触摸效果接近,例如可以令第一部件1为玻璃材质,第二部件2为陶瓷材质等。此种设置方式,虽然会令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触觉效果略微不同,但是由于此两个部件的材质属于同一类型,所以相对于玻璃和金属的触觉差异,此两个部件的触觉效果仍然较为接近,从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之上,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
在第一种结构中,可以令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的一者具有容置结构3(即,所述手持设备的中间构件),而另一者则不具有容置结构3,例如,为板状。其中,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包括:第一子部件5,该第一子部件5为板状;第二子部件6,此第二子部件6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每个第二子部件6为板状,且每个第二子部件6上都开设有孔7,每个第二子部件层叠设置在一起以使得孔7形成内部空间和每个第二子部件上孔以外的部分构成了容置结构3。第一子部件5与第二子部件6层叠设置,如图9所示的例子。当第二子部件6为一个时,由于开设孔7而形成内部空间,层叠在第二子部件6底部的第一子部件5对该内部空间的一侧开口进行覆盖而形成容置空间(此时容置空间的另一侧开口处于敞开状态,而该另一侧开口能够被未设置容置结构3的第一部件1或第二部件2覆盖,进而形成密闭的容置空间);当第二子部件6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子部件6也层叠设置,且多个第二子部件6上全部的孔7均连通以形成一个内部空间,层叠设置在这些第二子部件6底部的第一子部件5覆盖此内部空间的一侧开口而形成容置空间,如图9所示。其中,容置结构3则指的是第二子部件6的位于孔7四周的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认为第一子部件5为容置空间的底壁,第二子部件6为容置空间的侧壁,容置结构3即为该侧壁部分。容置空间的形状,可以为由如图9所示的竖直侧壁围成的圆柱形或长方体形空间,也可以为倾斜侧壁围成的异形空间(图中未示出),例如锥台状空间或金字塔状空间等。
在此种优选结构中,还具有两种情况,即:容置结构3设置在能够覆盖显示屏的第一部件1上,而能够覆盖电子元器件中电池的第二部件2上未设置容置结构3,如图1和图2所示;或者,容置结构3设置在第二部件2上,而第一部件1上未设置容置结构3,如图3和图4所示。此两种设置方式均能够实现手持设备触觉效果的提升。
此种通过第一子部件5与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6层叠设置而形成容置空间的结构,由于采用多个板状件层叠粘接而成,所以其结构强度较高,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当手持设备意外掉落时,即使是冲击力集中在较小的受力面积上,也能够迅速分散到多个板状件上,提升了手持设备的抗冲击性能。同时,此种由多个板状件层叠设置而形成容置空间的结构,可以通过选用厚度符合需要的板状件而更加精确的控制第一部件1和/或第二部件2的整体厚度以及容置空间的深度,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此种结构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成型,例如可以选用一块玻璃板,通过模具热弯使得该一块玻璃板弯曲为凹字型结构或通过机加工(微雕)的方式将该一块玻璃板微雕为凹字型结构,凹字型结构的内部空间即为容置空间。此种成型方式板状件的数量较少,能够更好的提高第一部件1和/或第二部件2的外形美观性,且易于控制加工精度。
同时,在此种结构中,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与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不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能够构成容置空间,即,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件器位于所述接触部件内部(所述接触部件包裹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从而使得用户触摸该手持设备时候,避免了用户接触到手持设备的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从而更加全面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不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为玻璃材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为陶瓷材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不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为所述接触部件的正面面板,正面面板与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为所述接触部件的背面面板和中间构件。或者,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不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为玻璃材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为玻璃材质。
在第二种结构中,可以令第一部件1具有容置结构3,同时第二部件2也具有容置结构3,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通过拼合构成容置空间,如图5和图6所示。此种结构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也能够形成容置空间,并能够提升用户使用手持设备的触觉效果,所以也将其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结构。在此种结构中,容置结构3的成型方式,也如第一种结构中一样,通过多个板状件层叠粘接而成,或者使用一个板状件进行模具热弯或机加工而成。第一部件1为所述接触部件的正面面板以及中间构件的一部分,第二部件2为所述接触部件的背面面板以及中间构件的一部分。
其中,当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由一个板状件通过模具热弯或机加工而形成时,可以令围成容置空间的凹字型结构中的四周侧壁均为弯曲侧壁,同时相邻的弯曲侧壁也通过不同弯曲方向和弯曲弧度的弯曲侧壁过渡连接,即凹字型结构的四个边角对应的部位也具有弯曲侧壁,从而使得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为八曲面玻璃部件。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具有第三种结构,即令容置结构3成为框状的独立部件,本申请中将该部件称为第三部件,位于第三部件两侧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不具有容置结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通过与第三部件拼合而形成完整的接触部件。所述第一部件1为所述接触部件的正面面板,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接触部件的背面面板,所述第三部件为所述接触部件的中间构件。在此种结构中,由于第三部件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框状部件,所以可以令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为板状部件,优选的,第三部件为条形玻璃连接而成的框状结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为玻璃板。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接触部件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电子元器件的部分对应,第一通孔的尺寸小于第一尺寸,其中,第一尺寸小于用户的手指的尺寸(即,手指的尺寸为普通大众用户手指尺寸大小的平均值);和/或设置在接触部件上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电子元器件的部分对应,第二通孔用于显露第二电子元器件的第二电子元器件的部分,接触部件具有透明盖板,透明盖板用于覆盖第二元器件的第二电子元器件的部分。因为在手机等手持设备中,为了保证手持设备的正常工作,无法避免的需要在手持设备上设置用于输出声音的扬声器的输出区域对应的出音孔、用于输出声音的听筒的输出区域对应的微孔,和用于采集声音的、与麦克风(第一元器件可以为所举例子中的扬声器、听筒和麦克风等部件)对应的微孔,以及用于充电或/和传输数据的插线接口等,所以在接触部件上开设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可以为与听筒的输出区域对应的多个微孔、与麦克风对应的开孔或者用于充电的插线接口等。在设置第一通孔的基础之上,优选第一通孔的尺寸小于第一尺寸,即第一通孔的尺寸小于用户手指的尺寸,能够避免用户触摸到设置于第一通孔内的听筒和麦克风等部件,避免触觉效果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上需要设置后置摄像头等显露部件(第二元器件可以为所举例子中后置摄像头等部件),所以还在接触部件上开设了第二通孔,以保证显露部件的正常工作,但是为了避免第二通孔对触觉效果造成影响,优选接触部件具有覆盖第二元器件的透明盖板,优选该透明盖板与接触部件的材质为同一类型的材质,以使得整个手持设备的外表面都具有一致的触觉效果,避免用户直接触摸到摄像头,从而令用户的使用体验再次得到提升。
本申请所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接触部件可以不设置任何通孔,所述接触部件所构成的容置空间就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件的容置空间中所容置的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至少包括的显示屏、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发声器件,充电器件。所述接触部件针对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做透明处理,所述接触部件针对所述后置摄像头的镜头的进光区域做透明处理;前置摄像头可以层叠于显示屏的下方,通过控制显示屏的透光特性使得在前置摄像头工作的时候显示屏上与所述前置摄像头的镜头的进光区域对应区域为透明状态,从而使得前置摄像头能够获得图像。发声器件为所述显示屏,即,显示屏的薄膜振动从而进行发声。充电器件可以采用支持无线充电的充电器件。
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制造工艺处理接触部件,所述制造工艺包括如下至少一种:针对接触部件的表面的处理工艺、针对形成所述接触部件的加工工艺。通过所所述制造工艺至少使得形成接触部件的层叠设置的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之间的分界线消失,或者,至少使得形成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具有容置结构3的部件的层叠设置的第一子部件5与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6之间的分界线消失。其中,在使用多个板状件层叠设置而形成容置结构3的设置方式中,层叠设置的多个玻璃材质的板状件通过激光粘结或焊接连接。令板状件之间分界线消失的具体操作为:在该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层叠设置的板状件施加高压(板状件之间具有胶水8、该胶水为液体状/薄膜状),并依次进行抽真空、加热等操作,以使板状件之间的间隙小于5um以使得分界线消失。再通过微雕和机械加工等工艺来成型容置结构3和接触部件的外观形状,再通过相关的强化处理(例如使用硝酸钾液体通过一定温度和时间对玻璃里面的钠离子进行交换、通过化学处理强化玻璃等)、抛光打磨、贴膜、镀膜或钻石镀等工艺消除分界线,并通过对接触部件的外表面进行喷涂或电镀,使玻璃材质的接触部件不再透明、具有防刮伤效果和/或发生颜色变化等。而形成接触部件的层叠设置的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之间的分界线的消除方式,与上述过程中相关的消除操作相同。此外,在第二种优选结构中,为了使得接触部件的外形更加美观,还可以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增设环状的装饰件4,如图5和图6所示。
另外,上述的玻璃材质优选为微晶玻璃、特殊处理的玻璃或变性玻璃等玻璃基材。
本说明书中对各部分结构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重点说明的都是与现有结构的不同之处,手持设备的整体及部分结构可通过组合上述多个部分的结构而得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手持设备,所述手持设备包括:
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构成容置空间;
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至少包括显示屏,所述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输出区域对应的部分区域满足透光条件;
其中,所述接触部件由同一类型的材质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接触部件的外表面的任何一个部分能够被用户的手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接触部件至少包括:
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第一材质;
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为第二材质,并与所述第一部件层叠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相同,或者,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个具有容置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容置结构的部件包括:
第一子部件,所述第一子部件为板状;
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每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为板状,每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具有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形成所述容置结构;
所述第一子部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层叠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容置结构的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不具有容置结构的部件构成所述容置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容置结构,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容置结构,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构成所述容置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相同,以使得所述接触部件所提供的触觉效果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都为玻璃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不同以使得所述接触部件所提供的触觉效果不同,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不同且所述第一材质与所述第二材质属于同一类型,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不具有所述容置结构的部件为玻璃材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所述容置结构的部件为陶瓷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设备,所述接触部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电子元器件的部分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小于第一尺寸;和/或,
所述接触部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电子元器件的部分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显露所述第二电子元器件的所述部分,所述接触部件具有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用于覆盖所述第二电子元器件的所述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手持设备,通过制造工艺处理所述接触部件,至少使得形成所述接触部件的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分界线消失,或者,至少使得形成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具有所述容置结构的部件的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子部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部件之间的分界线消失。
CN201910069857.1A 2019-01-24 2019-01-24 一种手持设备 Pending CN1095873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9857.1A CN109587305A (zh) 2019-01-24 2019-01-24 一种手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9857.1A CN109587305A (zh) 2019-01-24 2019-01-24 一种手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7305A true CN109587305A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17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69857.1A Pending CN109587305A (zh) 2019-01-24 2019-01-24 一种手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8730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89769A1 (en) * 2013-12-26 2015-07-02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ousing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935699A (zh) * 2015-06-26 2015-09-2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无边框移动终端
CN207427213U (zh) * 2017-09-28 2018-05-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08650352A (zh) * 2018-05-11 2018-10-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制作方法
CN108712531A (zh) * 2018-05-25 2018-10-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209170450U (zh) * 2019-01-24 2019-07-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89769A1 (en) * 2013-12-26 2015-07-02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ousing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935699A (zh) * 2015-06-26 2015-09-2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无边框移动终端
CN207427213U (zh) * 2017-09-28 2018-05-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08650352A (zh) * 2018-05-11 2018-10-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制作方法
CN108712531A (zh) * 2018-05-25 2018-10-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209170450U (zh) * 2019-01-24 2019-07-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84611B1 (ko) 핸드헬드 장치 인클로저
US11785729B2 (en) Glass enclosure
US10842031B2 (en) Glass device housings
CN103576359B (zh) 复合式导光板与显示装置
CN104866018B (zh) 终端前盖及终端
CN104765421A (zh) 手持计算设备
CN109572131A (zh) 电子装置的壳体、电子装置及壳体的制造方法
CN114079677B (zh) 电子设备
CN105187583A (zh) 终端前盖组件及终端
CN209170450U (zh) 一种手持设备
JP201313285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固定構造
US2022038233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rinting film
CN102859472B (zh) 电子设备以及具备该电子设备的便携式终端
CN106598337A (zh) 显示屏盖板及其制造方法、弧形显示屏和终端
CN109587305A (zh) 一种手持设备
CN210075298U (zh) 终端外壳及移动终端
JP2013221985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カバー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933881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9065818U (zh) 便于贴装的手机保护膜
WO2020073251A1 (zh) 壳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终端
CN110381689A (zh) 壳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212086275U (zh) 分段式的移动终端防尘保护壳
CN211868844U (zh) 带金属框的防窥钢化膜
KR20210156557A (ko)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2438052A (zh) 用于手机外壳的模切组件及具有该模切组件的手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