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6471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86471A CN109586471A CN201811135715.2A CN201811135715A CN109586471A CN 109586471 A CN109586471 A CN 109586471A CN 201811135715 A CN201811135715 A CN 201811135715A CN 109586471 A CN109586471 A CN 1095864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bar
- phase
- coil
- main part
- neutral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转子、定子以及汇流条单元,定子具有多个系统的线圈组,汇流条单元具有多个相用汇流条、数量与线圈组的系统数相同的中性点汇流条以及对相用汇流条和中性点汇流条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相用汇流条和中性点汇流条具有:汇流条主体部,其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以及线圈用端子,其从汇流条主体部延伸而与引出线连接,相用汇流条为板状,相用汇流条的汇流条主体部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中性点汇流条为板状,中性点汇流条的至少汇流条主体部以轴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多个中性点汇流条在从轴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三相马达中,公知有如下结构:设置有对线圈彼此进行接线的汇流条(例如日本特开2016-208578号公报)。另一方面,近年来,优选通过使三相马达为多个系统的接线结构来确保冗余性的马达。
在具有多个系统的马达中,存在汇流条的数量增加而结果导致马达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采用多个系统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马达。
本发明的马达具有:转子,其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以及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所述定子以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为一个系统的线圈组而具有多个系统的线圈组,彼此不同的系统的线圈组彼此绕所述中心轴线对称地配置,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多个相用汇流条,它们与从各相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中性点汇流条,其与从各相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该中性点汇流条的数量与所述线圈组的系统数相同;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相用汇流条和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进行保持,所述相用汇流条具有:汇流条主体部,其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线圈用端子,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延伸而与所述引出线连接;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向上侧延伸,所述相用汇流条为板状,所述相用汇流条的至少所述汇流条主体部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具有:第二汇流条主体部,其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以及多个第二线圈用端子,它们相对于所述第二汇流条主体部向径向一侧延伸而与所述引出线连接,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为板状,所述中性点汇流条的至少所述第二汇流条主体部以轴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多个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在从轴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采用多个系统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马达。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各线圈的接线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所构成的两个系统的Y接线的示意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仰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在各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说明的方向,并未对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进行限定。另外,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或者“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着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俯视”是指从轴向观察的状态。
【马达】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交流马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内转子型的马达。
马达1具有具备轴21的转子20、定子30、汇流条单元60、外壳40、上侧轴承(轴承)6A、下侧轴承6B以及轴承保持架10。马达1通过从汇流条单元60向上侧延伸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与外部设备(控制部)9连接。马达1通过外部设备9来控制转子20的旋转。
【外壳】
外壳40为在上侧(+Z侧)开口的筒状。外壳40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外壳40具有筒状部45、底部49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48。
筒状部45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30。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45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底部49位于筒状部45的下端。底部49位于定子30的下侧。下侧轴承保持部48位于底部49的俯视中央。下侧轴承保持部48对下侧轴承6B进行保持。下侧轴承保持部48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上延伸的保持筒部48a和从保持筒部48a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下端突出部48b。在下端突出部48b的俯视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48c。
【转子】
转子20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23。轴21以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中心轴线J配置。轴21被上侧轴承6A和下侧轴承6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
转子铁芯24固定于轴21。转子铁芯24沿周向包围轴21。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4。更详细地说,转子磁铁23固定于沿着转子铁芯24的周向上的外侧面。转子铁芯24和转子磁铁23与轴21一起旋转。
【上侧轴承和下侧轴承】
上侧轴承6A在转子铁芯24的上侧将设置于转子20的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轴承6A支承于轴承保持架10。下侧轴承6B在转子铁芯24的下侧将设置于转子20的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下侧轴承6B支承于外壳40的下侧轴承保持部48。
【轴承保持架】
轴承保持架10位于定子30的上侧(+Z侧)。另外,轴承保持架10位于在后文说明的汇流条单元6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10对上侧轴承6A进行保持。另外,轴承保持架10保持于外壳40的筒状部45。轴承保持架10的俯视(XY面视图)形状例如为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形。
轴承保持架10具有圆板状的轴承保持架主体部16、位于轴承保持架主体部16的径向内侧的上侧轴承保持部18以及位于轴承保持架主体部16的径向外侧的嵌合筒部15。上侧轴承保持部18、轴承保持架主体部16以及嵌合筒部15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按照该顺序配置。
轴承保持架主体部16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在轴承保持架主体部16上设置有供汇流条单元60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贯穿插入的贯通孔16a。
上侧轴承保持部18对上侧轴承6A进行保持。上侧轴承保持部18位于轴承保持架10的俯视中央。上侧轴承保持部18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上延伸的保持筒部18a和从保持筒部18a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上端突出部18b。上端突出部18b将上侧轴承6A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上端突出部18b的俯视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18c。在孔部18c中贯穿插入有轴21的上端部。
嵌合筒部15从轴承保持架主体部16的外缘向下侧延伸。嵌合筒部15沿周向呈筒状延伸。嵌合筒部15与筒状部45的内周面45c在径向上对置并嵌合。由此,轴承保持架10固定于外壳40。
【定子】
定子30绕中心轴线J呈环状配置。定子30与转子20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定子30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固定于外壳40的筒状部45的内周面45c。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上侧绝缘件(绝缘件)35、下侧绝缘件34以及线圈33。
图2是定子30的俯视图。另外,在图2中图示了后述的汇流条单元60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的一部分。
定子铁芯31由沿周向呈环状排列的多个铁芯件32构成。在定子铁芯31中,在周向上相邻的铁芯件32彼此连结。即,定子铁芯31是沿周向连结多个铁芯件32而构成的。
铁芯件32具有铁芯背部32a、齿部32b以及伞部32c。即,定子铁芯31具有多个铁芯背部32a、多个齿部32b以及多个伞部32c。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31由12个铁芯件32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具有12个齿部32b。另外,铁芯件32和齿部32b的数量不限于此。
铁芯背部32a沿周向延伸。铁芯背部32a在朝向周向的端部与相邻的铁芯件32的铁芯背部32a连结。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铁芯背部32a彼此通过焊接等而结合。由此,所有的铁芯件32的铁芯背部32a呈环状结合。
齿部32b从铁芯背部32a的周向中央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在齿部32b上隔着上侧绝缘件35和下侧绝缘件34而卷绕有线圈33。
伞部32c位于齿部32b的前端(径向内侧端部)。伞部32c沿周向的尺寸比齿部32b沿周向的尺寸大,比铁芯背部32a沿周向的尺寸小。伞部32c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与转子20的转子磁铁23对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31由作为所谓的分割铁芯的多个铁芯件32构成。然而,构成定子铁芯31的铁芯件也可以是相邻的铁芯背部32a彼此部分连接,在卷绕线圈33之后呈环状屈曲的卷曲铁芯。
如图1所示,上侧绝缘件35覆盖定子铁芯31的上表面上的至少齿部32b的上侧。同样地,下侧绝缘件34覆盖定子铁芯31的下表面上的至少齿部32b的下侧。即,上侧绝缘件35覆盖齿部32b的上表面,下侧绝缘件34覆盖齿部32b的下表面。上侧绝缘件35和下侧绝缘件34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上侧绝缘件35和下侧绝缘件34除了设置于定子铁芯31的上下方向相反侧这一点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
如图2所示,上侧绝缘件35具有位于各个铁芯件32的上侧的多个绝缘片36。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下侧绝缘件34与上侧绝缘件35同样地具有多个绝缘片36。
上侧绝缘件35的绝缘片36设置与铁芯件32相同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在一个铁芯件32的上侧配置有一个绝缘片36。多个绝缘片36沿周向呈环状排列。
绝缘片36具有基部36b、第一立壁部36a以及第二立壁部36c。基部36b位于齿部32b的上侧,覆盖齿部32b的上表面。第一立壁部36a从基部36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上侧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第一立壁部36a位于铁芯背部32a的上侧。第二立壁部36c从基部36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上侧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第二立壁部36c位于伞部32c的上侧。
在基部36b上卷绕有线圈33。第一立壁部36a和第二立壁部36c隔着基部36b在径向上对置。第一立壁部36a和第二立壁部36c分别从径向外侧和内侧对卷绕于基部36b的线圈33进行引导。
第一立壁部36a具有朝向周向的两侧的一对端面36d和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36e。相邻的绝缘片36的端面36d在周向上对置。在第一立壁部36a与外周面36e之间设置有倒角36f。在相邻的绝缘片36的倒角36f彼此之间设置有从轴向观察时为V字状的腿部收纳部37。即,在上侧绝缘件35上设置有腿部收纳部37。
以往,公知有将设置于一个绝缘片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上的凹部作为腿部收纳部的构造。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绝缘片36的倒角36f在径向上对接而设置腿部收纳部37。因此,不需要在一个绝缘片36上设置凹部,在通过注塑成型来制造绝缘片36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绝缘片36的脱模方向的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够廉价地制造绝缘片36。
腿部收纳部37为从轴向观察时在径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在为径向外侧)开口并随着朝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内侧)而宽度变窄的V字状。腿部收纳部37在从轴向观察时位于相邻的铁芯件32彼此的边界部的上侧。
在腿部收纳部37中收纳有在后文说明的汇流条单元60的腿部65。腿部65嵌入腿部收纳部37的V字状。即,腿部65在从轴向观察时为随着朝向径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内侧)而宽度变窄的V字状。
线圈33是通过经由上侧绝缘件35和下侧绝缘件34而将线圈线卷绕于齿部32b而构成的。因此,多个线圈33沿周向呈环状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30上设置有12个线圈33。12个线圈33是将一对线圈33作为1组而连弧卷绕而成的。连弧卷绕的两个线圈33经由搭接线33b而连接。搭接线33b通过线圈33的上侧。另外,搭接线33b通过绝缘管(省略图示)而相对于线圈33绝缘。
一个引出线33a从各个线圈33向上侧延伸。引出线33a与连弧卷绕的两个线圈33的卷绕始端和卷绕终端对应。因此,从一个线圈33延伸出一个引出线33a。引出线33a与在后文说明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连接。另外,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被分类成相用汇流条71、72、73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和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线圈用端子81a、82a。
图3是示出定子30的各线圈33的接线的示意图。定子30的12个线圈33由四个U相线圈U1a、U1b、U2a、U2b、四个V相线圈V1a、V1b、V2a、V2b以及四个W相线圈W1a、W1b、W2a、W2b构成。
图4是示出12个线圈33所构成的两个系统的Y接线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定子30将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作为一个系统的线圈组而具有多个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系统)的线圈组(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和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即,定子30具有被分类成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和第二系统的线圈组的两个系统的线圈组7、8。
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具有U相线圈U1a、U1b、V相线圈V1a、V1b以及W相线圈W1a、W1b。另外,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具有U相线圈U2a、U2b、V相线圈V2a、V2b以及W相线圈W2a、W2b。即,在各系统的一个相中设置有两个线圈33。各系统的各相的两个线圈33通过搭接线33b而连接。换言之,在各个系统中,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分别设置有多个,经由搭接线33b横跨多个齿部32b而设置。
在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中,U相线圈U1a、U1b、V相线圈V1a、V1b以及W相线圈W1a、W1b通过Y接线而彼此接线。同样地,在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中,U相线圈U2a、U2b、V相线圈V2a、V2b以及W相线圈W2a、W2b通过Y接线而彼此接线。
如图3所示,经由搭接线33b而连接的第一系统的两个U相线圈U1a、U1b中的一方的引出线33a与后述的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的U相用汇流条71A连接,另一方的引出线33a与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连接。
同样地,经由搭接线33b连接的第一系统的两个V相线圈V1a、V1b中的一方的引出线33a与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的V相用汇流条72A连接,另一方的引出线33a与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连接。
另外,经由搭接线33b连接的第一系统的两个W相线圈W1a、W1b中的一方的引出线33a与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的W相用汇流条73A连接,另一方的引出线33a与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连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一系统的U相线圈U1a、U1b、V相线圈V1a、V1b、W相线圈W1a、W1b的一端与各不相同的相用汇流条71、72、73连接。即,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与从各相的线圈33引出的引出线33a分别连接。另外,第一系统的U相线圈U1a、U1b、V相线圈V1a、V1b、W相线圈W1a、W1b的另一端与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连接。即,一个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与从各相的线圈33引出的引出线33a连接。
由此,第一系统的U相线圈U1a、U1b、V相线圈V1a、V1b以及W相线圈W1a、W1b构成Y接线。
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的各相的线圈33的接线结构与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的各相的线圈的接线结构相同。即,第二系统的U相线圈U2a、U2b与第二系统的U相用汇流条71B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连接。第二系统的V相线圈V2a、V2b与第二系统的V相用汇流条72B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连接。第二系统的W相线圈W2a、W2b与第二系统的W相用汇流条73B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连接。由此,第二系统的U相线圈U2a、U2b、V相线圈V2a、V2b以及W相线圈W2a、W2b构成Y接线。
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30具有多个系统的线圈组(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和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另外,在定子30中,彼此不同的系统的线圈组7、8彼此绕中心轴线J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确保马达1的冗余性。即,即使在多个系统的线圈组7、8中的任意一个产生不良情况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其他系统的线圈组来顺利地驱动马达1。
【汇流条单元】
汇流条单元60设置于马达1。汇流条单元60在轴向上位于定子30与轴承保持架10之间。即,汇流条单元60设置于定子30的上侧且轴承保持架10的下侧。
图5是汇流条单元60的立体图。图6是汇流条单元6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汇流条单元60的俯视图。
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一对端子支承件(外部连接端子支承件)66、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以及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
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与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连接。另外,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与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连接。
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轴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侧),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轴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一侧”和“另一侧”并不表示特定的方向。即,上述的记载可以换言为如下。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轴向一侧,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轴向另一侧。
另外,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具有U相用汇流条71A、V相用汇流条72A以及W相用汇流条73A。同样地,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具有U相用汇流条71B、V相用汇流条72B以及W相用汇流条73B。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未区分不同系统的U相用汇流条71A、71B的情况下,简称为U相用汇流条71。另外,在未区分不同系统的V相用汇流条72A、72B的情况下,简称为V相用汇流条72。在未区分不同系统的W相用汇流条73A、73B的情况下,简称为W相用汇流条73。并且,在未区分U相用汇流条71、V相用汇流条72以及W相用汇流条73的情况下,简称为相用汇流条71、72、73。同样地,在未区分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的情况下,简称为中性点汇流条81、82。
U相用汇流条71A、71B、V相用汇流条72A、72B以及W相用汇流条73A、73B是相用汇流条(第一汇流条)。即,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包含与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和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各自的U相线圈U1a、U1b、U2a、U2b、V相线圈V1a、V1b、V2a、V2b以及W相线圈W1a、W1b、W2a、W2b分别连接的相用汇流条。
(汇流条保持架)
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设置于定子30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1对相用汇流条71、72、73和中性点汇流条81、82进行保持。汇流条保持架61由树脂材料构成。
如图6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保持架主体部(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2、一对基座部63、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夹持部64、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腿部65。
保持架主体部62在从轴向观察时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形状。保持架主体部62在轴向上位于相用汇流条71、72、73与中性点汇流条81、82之间。另外,保持架主体部62具有朝向上侧的上表面62a和朝向下侧的下表面62b。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表面62a上配置有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表面62b上配置有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
如图1所示,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表面62b设置有第一壁部62c和第二壁部62d。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第一壁部62c和第二壁部62d。第一壁部62c和第二壁部62d从下表面62b沿轴向突出。另外,第一壁部62c和第二壁部62d分别沿周向延伸。第一壁部62c相对于中性点汇流条81、82位于径向外侧。第二壁部62d相对于中性点汇流条81、82位于径向内侧。因此,中性点汇流条81、82在径向上位于第一壁部62c与第二壁部62d之间并沿周向延伸。
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表面62b上设置有多个轴部67a、68a、69a和位于各个轴部67a、68a、69a的前端的多个熔接部67b、68b、69b。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多个轴部67a、68a、69a和多个熔接部67b、68b、69b。如后文根据图10而进行说明的那样,多个熔接部67b、68b、69b将中性点汇流条81、82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
如图6所示,基座部63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表面62a向上侧突出。一对基座部63隔着中心轴线J而位于相反侧。一对基座部63中的一方对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进行保持,另一方对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进行保持。
基座部63具有朝向上侧的上表面63a。在基座部63的上表面63a上搭载有端子支承件66。在上表面63a上设置有四个凹槽(凹部)63d。即,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上设置有凹槽63d。在四个凹槽63d中插入有V相用汇流条72的一部分、W相用汇流条73的一部分以及彼此不同的系统的两个U相用汇流条71(第一系统的U相用汇流条71A和第二系统的U相用汇流条71B)的一部分。由此,基座部63对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进行保持。
如图1所示,在基座部63的上表面63a上设置有向上侧延伸的轴部63b和位于轴部63b的上端的熔接部63c。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轴部63b和熔接部63c。
轴部63b通过设置于端子支承件66的固定孔66h。熔接部63c在端子支承件66的固定孔66h的上侧在从轴向观察时扩展至固定孔66h的外侧。熔接部63c是向上侧凸起的半球状。熔接部63c是通过轴部63b的上端部因热而熔融从而成型的。熔接部63c抑制端子支承件66从轴部63b拔出。通过设置熔接部63c,端子支承件66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
如图7所示,夹持部64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表面62a。夹持部64具有从上表面62a向上侧延伸的一对爪部64a。一对爪部64a从厚度方向夹持相用汇流条71、72、73并进行保持。即,夹持部64从厚度方向保持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64设置有与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的相用汇流条71、72、73相同的数量(6个)。因此,一个相用汇流条71、72、73由一个夹持部64进行保持。另外,夹持部64的数量也可以多于6个。
腿部65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多个腿部65绕中心轴线等间隔地配置。汇流条保持架61被腿部65支承于定子30。
如图6所示,腿部65具有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外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65a和从径向延伸部65a的径向外侧前端向下侧延伸的下侧延伸部65b。即、腿部65相对于保持架主体部62向下侧延伸。
如图9所示,腿部65的下端部65c在从轴向观察时为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宽度变窄的V字状。如图2所示,V字状的下端部65c收纳在设置于上侧绝缘件35的腿部收纳部37中。另外,腿部65在下端面上与定子30的上表面接触。如上所述,腿部收纳部37在从轴向观察时为与腿部65的下端部65c相同形状或相似形状的V字状。通过腿部65收纳于腿部收纳部37,在与轴向垂直的面内,汇流条保持架61相对于定子30被定位。
腿部收纳部37设置于周向上相邻的铁芯件32彼此的边界部的上侧。收纳于腿部收纳部37的腿部65设置于周向上相邻的铁芯件32彼此的边界部的上侧。即,腿部65配置成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周向上相邻的铁芯件32彼此的边界重叠。
根据本实施方式,腿部65的下端部65c和腿部收纳部37为随着朝向径向一侧而宽度变窄的V字状,由此能够容易进行腿部65相对于腿部收纳部37的插入。此外,各个腿部65在从朝向腿部收纳部37的周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轴向观察与V字状的壁部接触。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保持架61的周向上的定位精度。另外,腿部收纳部37也可以为V字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即使为梯形、半圆弧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如图2所示,在从轴向观察时,将连结从各个线圈33引出的引出线33a和中心轴线J的直线作为假想线VL。在从轴向观察时,腿部65位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33的引出线33a的假想线VL彼此之间。另外,引出线33a与分别设置于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和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中的任意一个端子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腿部65配置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假想线VL彼此之间,能够在周向上将腿部65和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错开配置。由此,能够抑制腿部65与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和引出线33a的干涉。此外,腿部65不容易阻碍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与引出线33a的焊接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沿周向以第一间隔和比第一间隔窄的第二间隔交替排列。因此,从中心轴线J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假想线VL沿周向以第一角度α和比第一角度α小的第二角度β交替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腿部65位于成第一角度α的一对假想线VL彼此之间。即使在将腿部65配置于成第一角度α的一对假想线VL彼此之间和成第二角度β的一对假想线VL彼此之间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抑制腿部65与引出线33a的干涉的一定的效果。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将腿部65配置于成第一角度α的一对假想线VL彼此之间,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腿部65与引出线33a的干涉的效果。
另外,在从轴向观察时,腿部65位于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33的引出线33a连接的一对线圈用端子(例如一对线圈用端子81a、73a)之间。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腿部65和线圈用端子81a、73a的径向位置一致的情况下,腿部65和线圈用端子81a、73a也在周向上错开配置,因此能够抑制腿部65与线圈用端子81a、73a的干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的配置抑制了腿部65与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的干涉,因此不需要使腿部65和线圈用端子71a、72a、73a、81a、82a在轴向上错开配置。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能够将腿部65的一部分以与一部分的线圈用端子82a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将腿部65的至少一部分以与线圈用端子82a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在轴向上的尺寸小型化。
(相用汇流条(第一汇流条、汇流条))
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被分类成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如上所述,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分别具有U相用汇流条71、V相用汇流条72以及W相用汇流条73。
另外,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的U相用汇流条71彼此为相同的形状,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的V相用汇流条72彼此为相同的形状,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的W相用汇流条73彼此为相同的形状。
如图6所示,U相用汇流条71具有汇流条主体部71b、线圈用端子71a、外部连接端子71c以及突出部71e。同样地,V相用汇流条72具有汇流条主体部72b、线圈用端子72a、外部连接端子72c以及突出部72e。并且,W相用汇流条73具有汇流条主体部73b、线圈用端子73a、外部连接端子73c以及突出部73e。
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分别沿周向延伸。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
线圈用端子71a、72a、73a分别位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的一端。线圈用端子71a、72a、73a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向径向外侧延伸。另外,线圈用端子71a、72a、73a也可以相对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向径向内侧延伸。即,线圈用端子71a、72a、73a只要相对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向径向一侧延伸即可。
线圈用端子71a、72a、73a与引出线33a连接。线圈用端子71a、72a、73a是对引出线33a进行把持的部分。线圈用端子71a、72a、73a的俯视形状为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线圈用端子71a、72a、73a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
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分别位于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一端)。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向上侧延伸。
三个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分别设置于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第一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A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和第二系统相用汇流条组70B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隔着中心轴线J而配置于相反侧。
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另外,U相用汇流条71的外部连接端子71c以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作为板宽方向来进行配置。另一方面,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外部连接端子72c、73c以与U相用汇流条71的外部连接端子71c的板宽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板宽方向来进行配置。
如图6所示,突出部71e、72e、73e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与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连接部向汇流条主体部71b的相反侧延伸。突出部71e、72e、73e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
相用汇流条71、72、73在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与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连接部和突出部71e、72e、73e中插入到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凹槽(凹部)63d中。因此,相用汇流条71、72、73在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根部处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因此,能够由汇流条保持架61稳定地支承在将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插入于外部设备的插座时受到的应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和突出部71e、72e、73e在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根部处向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板宽方向两侧延伸。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和突出部71e、72e、73e在凹槽63d的内部抑制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向板宽方向的晃动。由此,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向外部设备的插座的插入的稳定性。
相用汇流条71、72、73的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的整个宽度与突出部71e、72e、73e的整个宽度相等。因此,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抑制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晃动的效果。
如图7所示,U相用汇流条71是三种相用汇流条71、72、73中的沿汇流条主体部的周向的长度最大的相用汇流条。U相用汇流条71的汇流条主体部71b位于比其他相用汇流条(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汇流条主体部72b、73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U相用汇流条71的汇流条主体部71b位于属于相同系统的汇流条组的V相用汇流条72和属于其他系统的汇流条组的W相用汇流条73的径向内侧。
本实施方式的相用汇流条71、72、73在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中在径向上重叠配置。因此,通过使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的厚度方向与轴向垂直地配置,能够将相用汇流条71、72、73在径向上紧凑地配置。其结果是,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的径向尺寸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中的沿汇流条主体部71b的周向的长度最大的U相用汇流条71与其他相用汇流条(即,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另外,U相用汇流条71的汇流条主体部71b位于径向上与其他相用汇流条的线圈用端子72a、73a所延伸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因此,U相用汇流条71的汇流条主体部71b能够以相对于与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线圈用端子72a、73a连接的引出线33a在径向上充分隔开距离的方式进行配置。其结果是,无需由壁等隔开U相用汇流条71的汇流条主体部71b与引出线33a之间,就能够确保绝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在线圈用端子72a、73a沿径向延伸的区域中被夹持部64保持。另一方面,U相用汇流条71在汇流条主体部71b中被夹持部64保持。对U相用汇流条71进行保持的夹持部64在径向上与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在径向上不重叠。即,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中的沿汇流条主体部71b的周向的长度最大的U相用汇流条71在与其他相用汇流条在径向上不重叠的区域中,其汇流条主体部71b被夹持部64保持。换言之,U相用汇流条71的汇流条主体部71b在未被夹持部64保持的区域中与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在径向上将U相用汇流条71与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接近地配置。
U相用汇流条71的汇流条主体部71b沿着周向绕中心轴线J延伸180°。因此,位于汇流条主体部71b的一端的外部连接端子71c和位于汇流条主体部71b的另一端的线圈用端子71a隔着中心轴线J而配置于相反侧。由此,能够使其他相用汇流条(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主体部72b、73b沿周向的尺寸变小,并且排列配置一个系统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中的沿汇流条主体部的周向的长度最大的相用汇流条为U相用汇流条7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在V相用汇流条72或者W相用汇流条73的汇流条主体部72b、73b比其他相用汇流条的汇流条主体部长的情况下,只要这些相用汇流条72、73的汇流条主体部72b、73b绕中心轴线J延伸180°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同系统并且同相的相用汇流条71、72、73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彼此隔着中心轴线J而位于相反侧。即,与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和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的彼此同相的线圈33连接的一对相用汇流条71、72、73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隔着中心轴线J而配置于相反侧。由此,能够将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的三个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对称地配置。其结果是,即使使马达1的周向位置旋转180°,也能够将马达1与外部设备连接,从而能够简化马达1相对于外部设备的连接工序。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系统的U相用汇流条71A和第二系统的U相用汇流条71B中的一方的外部连接端子71c和另一方的线圈用端子71a在从轴向观察时部分重叠。U相用汇流条71A的汇流条主体部71b在外部连接端子71c的根部附近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曲柄部71d。通过在汇流条主体部71b上设置有曲柄部71d,外部连接端子71c向上侧偏移,从而抑制了与线圈用端子71a干涉。
如图6所示,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汇流条主体部72b、73b不具有与U相用汇流条71的曲柄部71d相当的部分。因此,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汇流条主体部72b、73b仅在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内延伸。
在相用汇流条71、72、73中,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和线圈用端子71a、72a、73a是通过使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板材屈曲而成型的。另外,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汇流条主体部72b、73b的整个宽度与线圈用端子72a、73a的整个宽度相等。因此,在通过冲压加工来制造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情况下,与线圈用端子相对于汇流条主体部向上侧或者下侧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来自板材的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获得数。
(端子支承件(外部连接端子支承件))
端子支承件66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端子支承件66覆盖汇流条保持架61的基座部63的上表面63a。端子支承件66由树脂材料构成。
端子支承件66具有端子支承件主体部66a、从端子支承件主体部66a向上侧呈柱状延伸的三个支承部66b、从端子支承件主体部66a向下侧突出的凸部66d。支承部66b为圆柱形状。三个支承部66b沿周向排列。
如图1所示,在端子支承件主体部66a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66h。在固定孔66h中插入有汇流条保持架61的轴部63b。
在三个支承部66b上分别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保持孔66c。即,在端子支承件66上设置有三个保持孔66c。在三个保持孔66c中分别贯穿插入有U相用汇流条71、V相用汇流条72以及W相用汇流条73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由此,三个保持孔66c对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进行保持。
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从保持孔66c的下侧插入,向支承部66b的上侧突出。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在支承部66b所包围的区域中通过轴承保持架10的贯通孔16a。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被端子支承件66的保持孔66c保持。由此,能够提高插入于外部设备的插座时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被端子支承件66的支承部66b包围。因此,在将汇流条单元6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10的下侧,使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贯穿插入于轴承保持架10的贯通孔16a中的情况下,能够使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与贯通孔16a的内周面之间夹有支承部66b。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与轴承保持架10的绝缘。
如图6所示,凸部66d从端子支承件主体部66a朝向下侧呈板状延伸。凸部66d嵌入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凹槽63d中。由此,能够提高汇流条保持架61对端子支承件66的保持的可靠性。另外,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保持于端子支承件66的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的保持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凹槽63d供相用汇流条71、72、73的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插入。凸部66d从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的上侧嵌入于凹槽63d中。由此,从上侧将相用汇流条71、72、73按压到凹槽63d中,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中的相用汇流条71、72、73的保持稳定。
三个凸部66d中的从上侧按压V相用汇流条72和W相用汇流条73的汇流条主体部72b、73b的两个凸部66d分别沿外部连接端子72c、73c向下侧延伸而嵌入于凹槽63d中。因此,该两个凸部66d能够从上侧按压外部连接端子72c、73c的根部的附近,能够提高使外部连接端子72c、73c稳定的效果。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在图8中,对插入于凹槽63d中的V相用汇流条72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这里,省略说明,但对插入于其他凹槽63d中的U相用汇流条71和W相用汇流条73也采用相同的固定构造。
在凹槽63d的上侧的开口设置有随着朝向上侧而槽宽变宽的锥部63e。通过设置锥部63e,相用汇流条72和凸部66d向凹槽63d的插入工序变得容易。
凸部66d的前端面66f与相用汇流条72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在凸部66d的前端部设置有与凹槽63d的内表面接合的熔接部66e。熔接部66e是通过凸部66d的前端熔融而固化来成型的。熔接部66e在固化的过程中与凹槽63d的壁面和相用汇流条72接合。由此,能够将端子支承件66牢固地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此外,能够有效地抑制相用汇流条72从凹槽63d拔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凸部66d的前端部设置有熔接部66e的情况。然而,只要在凸部66d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熔接部66e即可。
端子支承件66由包含一体成型的第一树脂部66A和第二树脂部66B在内的树脂材料构成。即,端子支承件66通过双色成型来成型。即,端子支承件66是通过对第一树脂部66A和第二树脂部66B进行双色成型而成型出的。
第二树脂部66B是熔点比第一树脂部66A低的热可塑性的树脂材料。端子支承件主体部66a和支承部66b由第一树脂部66A构成。另一方面,凸部66d由第二树脂部66B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熔接部66e由熔点低的第二树脂部66B构成。因此,通过在将凸部66d插入于凹槽63d中的状态下对端子支承件66进行加热而能够容易成型熔接部66e。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整个凸部66d由第二树脂部66B构成的情况。然而,只要嵌入于凸部66d的凹槽63d中的部分的一部分由第二树脂部66B构成即可。
在汇流条单元60的制造方法中,对将端子支承件66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过程进行说明。首先,进行将相用汇流条71、72、73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汇流条安装工序。在相用汇流条安装工序中,将相用汇流条71、72、73插入到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凹槽63d中。
接下来,进行将端子支承件66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端子支承件安装工序(外部连接端子支承件安装工序)。在端子支承件安装工序中,首先,将外部连接端子71c、72c、73c插入于端子支承件66的保持孔66c中。接着,将端子支承件66的凸部66d从相用汇流条71、72、73的上侧嵌入于凹槽63d中。并且,对端子支承件66加热而使凸部66d的一部分熔融进而固化,成型出与凹槽63d的内表面接合的熔接部66e。
在成型熔接部66e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电流流过相用汇流条71、72、73而使凸部66d的一部分熔融。通过使电流流过相用汇流条71、72、73,相用汇流条71、72、73因焦耳热而发热。该热传递到凸部66d而使凸部66d的一部分熔融。在通过使电流流过相用汇流条71、72、73来成型熔接部66e的情况下,能够仅局部加热凸部66d的前端部。因此,能够不给端子支承件66的其他部位带来影响地成型熔接部66e。另外,在通过焦耳热来成型熔接部66e时在相用汇流条71、72、73中流动的电流值比使马达1驱动时的电流值充分大。
(中性点汇流条(第二汇流条、汇流条))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具有两个系统的线圈组7、8(参照图4)。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设置有与线圈组的数量(即系统数)相同的数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60具有两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
图9是汇流条单元60的仰视图。如图9所示,中性点汇流条81、82具有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和三个线圈用端子81a、82a。中性点汇流条81、82为板状。在中性点汇流条81、82中,至少汇流条主体部81b、82b以轴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
汇流条主体部81b、82b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分别在绕中心轴线J的240°的区域中沿周向延伸。汇流条主体部81b、82b的至少一部分从汇流条保持架61露出。即,中性点汇流条81、82不会树脂嵌件成型到汇流条保持架61上。
线圈用端子81a、82a与引出线33a连接。线圈用端子81a、82a包含对引出线33a进行把持的部分。线圈用端子81a、82a的俯视形状为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线圈用端子81a、82a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
三个线圈用端子81a、82a分别沿汇流条主体部81b、82b的长度方向(即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三个线圈用端子81a、82a中的两个线圈用端子81a、82a位于汇流条主体部81b、82b的两端,剩余的一个线圈用端子81a、82a位于上述两个线圈用端子81a、82a之间。
线圈用端子81a、82a在径向上向远离汇流条主体部81b、82b的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线圈用端子81a、82a从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向径向外侧延伸。
另外,线圈用端子81a、82a也可以相对于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向径向内侧延伸。即,线圈用端子81a、82a只要相对于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向径向一侧延伸即可。
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线圈用端子81a、82a和相用汇流条71、72、73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相对于各自的汇流条主体部81b、82b、71b、72b、73b向径向的相同方向延伸。通过这样配置,能够使中性点汇流条81、82和相用汇流条71、72、73的线圈用端子81a、82a、71a、72a、73a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61突出的径向的朝向一致。因此,能够统一配置从定子30延伸且与线圈用端子81a、82a、71a、72a、73a连接的引出线33a在径向上的位置。由此,汇流条保持架61的将中性点汇流条81、82和相用汇流条71、72、73与引出线33a绝缘的构造(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壁部62c等)不容易复杂化。另外,通过这样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和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线圈用端子81a、82a在绕中心轴线J的单个假想圆上VC排列。因此,在焊接工序中,通过使汇流条单元60和定子30绕中心轴线J旋转,不必使焊接夹具在径向上移动就能够对引出线33a和线圈用端子81a、82a、71a、72a、73a进行焊接从而将它们连接起来。由此,能够简化焊接工序。
线圈用端子81a、82a从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向下侧延伸。即,线圈用端子81a、82a在轴向上向远离相用汇流条71、72、73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将线圈用端子81a、82a以在轴向上远离相用汇流条71、72、73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能够抑制彼此的干涉。此外,在中性点汇流条81、82和相用汇流条71、72、73中的任意一方的线圈用端子与引出线33a的焊接工序中,能够抑制另一方的线圈用端子使焊接的作业性恶化。
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被分类成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和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与一个系统的线圈组(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的各相(U相、V相、W相)的线圈33的引出线33a连接。同样地,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与一个系统的线圈组(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的各相(U相、V相、W相)的线圈33的引出线33a连接。另外,相用汇流条71、72、73的线圈用端子71a、72a、73a和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线圈用端子81a、82a沿周向交替排列。
如图6所示,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下侧。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轴向观察时彼此重叠。
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是至少汇流条主体部81b、82b以轴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的板材。即,本实施方式的中性点汇流条81、82是所谓的平置类型。因此,即使在将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在轴向上重叠配置的情况下,轴向的尺寸也不容易变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相用汇流条71、72、73和中性点汇流条81、82中的中性点汇流条81、82为平置类型。另一方面,相用汇流条71、72、73是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以轴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的所谓的纵置类型。一般来说,相用汇流条71、72、73与U相、V相、W相的线圈33对应地至少需要三个。因此,在使相用汇流条71、72、73为平置类型并在轴向上重叠配置的情况下,需要与各相的汇流条对应地层叠配置3层以上。另外,在层叠的汇流条彼此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因此,在需要层叠配置3层以上的情况下,轴向的尺寸为三个汇流条的板厚与它们之间的绝缘层的厚度的合计,由重叠配置引起的轴向的小型化的效果变小。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两个系统的中性点汇流条81、82为平置类型并进行层叠,能够提高轴向的尺寸抑制的效果。另外,设置于上述的在轴向上重合的汇流条彼此之间的绝缘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空气层。
如图9所示,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配置在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第一壁部62c与第二壁部62d之间,并沿周向延伸。第一壁部62c和第二壁部62d在径向上以隔着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汇流条主体部81b、82b的方式进行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壁部62c在从轴向观察时位于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汇流条主体部81b、82b与引出线33a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将中性点汇流条81、82和引出线33a绝缘。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汇流条81、82从径向内外夹在第一壁部62c与第二壁部62d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将中性点汇流条81、82在径向上定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保持架主体部62上设置有第一壁部62c和第二壁部62d,能够提高保持架主体部62的刚性。
在第一壁部62c上设置有第一切口部62ca和第二切口部62cb。另外,在第二壁部62d上仅设置有第二切口部62db。中性点汇流条81、82在第一切口部62ca或第二切口部62cb、62db中沿径向露出。
第一切口部62ca供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线圈用端子81a、82a通过。能够采用通过设置第一切口部62ca而使线圈用端子81a、82a从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向径向外侧直接延伸的构造。即,不需要在线圈用端子81a、82a上设置向下侧延伸并越过第一壁部62c的部分,而能够廉价地制造中性点汇流条81、82。
第二切口部62cb、62db与在后文中说明的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宽幅部81s、82s在径向上重叠。通过设置第二切口部62cb、62db,能够抑制宽幅部81s、82s与汇流条保持架61发生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部分的第二切口部62cb供线圈用端子81a通过。即,一部分的第二切口部62cb也作为供线圈用端子81a通过的切口部而发挥功能。
设置于第一壁部62c的多个第二切口部62cb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切口部62cb在径向上与引出线33a错开配置。通过第二切口部62cb在径向上与引出线33a错开配置,容易确保从第二切口部62cb露出的汇流条主体部81b、82b与引出线33a的绝缘。另外,也可以是,所有的第二切口部62cb在径向上与引出线33a错开配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中的位于保持架主体部62侧(即汇流条保持架61侧)的一方作为第一层汇流条81。另外,将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中的相对于保持架主体部62(汇流条保持架61侧)位于比第一层汇流条81靠外侧的位置的另一方作为第二层汇流条8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层汇流条81和第二层汇流条82统称为中性点汇流条81、82。第一层汇流条81是与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连接的第一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1,与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连接的第二层汇流条82是第二系统中性点汇流条82。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示意图。在第一层汇流条81的汇流条主体部81b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贯通孔)81h和通过孔(贯通孔)81i。在第二层汇流条82的汇流条主体部82b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贯通孔)82h和退避孔(贯通孔)82i。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孔81h、82h、通过孔81i以及退避孔82i的内部区域被汇流条主体部81b、82b从四方包围。然而,固定孔81h、82h、通过孔81i以及退避孔82i只要沿轴向贯通,则也可以为切口形状。即,固定孔81h、82h、通过孔81i以及退避孔82i只要它们的内部区域被汇流条主体部81b、82b从三方包围,则内部区域也可以不全被汇流条主体部81b、82b包围。
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表面62b上设置有多个轴部67a、68a、69a和位于各个轴部67a、68a、69a的前端的多个熔接部67b、68b、69b。熔接部67b、68b、69b是向下侧凸起的半球状。熔接部67b、68b、69b是通过轴部67a、68a、69a的前端部因热而熔融从而成型的。
如图9所示,多个轴部67a、68a、69a包含三个第一轴部67a、两个第二轴部68a以及一个第三轴部69a。另外,多个熔接部67b、68b、69b包含位于第一轴部67a的前端的第一熔接部67b、位于第二轴部68a的前端的第二熔接部68b以及位于第三轴部69a的前端的第三熔接部69b。
第一轴部67a和第一熔接部67b是为了固定第一层汇流条81而设置的。第二轴部68a、第三轴部69a、第二熔接部68b以及第三熔接部69b是为了固定第二层汇流条82而设置的。因此,第一层汇流条81和第二层汇流条82分别通过三个熔接部而固定。
第一熔接部67b、第二熔接部68b以及第三熔接部69b在绕中心轴线J的单个假想圆上排列。因此,在对第一熔接部67b、第二熔接部68b以及第三熔接部69b进行成型的热压接工序中,通过使汇流条单元60绕中心轴线J旋转,从而不需要使热压接夹具在径向上移动。由此,能够简化热压接工序。另外,在图9中,省略了排列有第一熔接部67b、第二熔接部68b以及第三熔接部69b的假想圆的图示。该假想圆是包含图9所示的圆弧状的X-X线的圆。
如图10所示,第一轴部67a通过第一层汇流条81的固定孔81h。第一熔接部67b位于第一层汇流条81的下侧。第一熔接部67b在从轴向观察时扩展至第一层汇流条81的固定孔81h的外侧。第一熔接部67b在相对于第一轴部67a向外侧扩展的部分具有朝向上侧的第一固定面67d。第一固定面67d与第一层汇流条81的下表面81p接触。另外,第一层汇流条81的上表面81q与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表面62b接触。即,第一层汇流条81被夹在保持架主体部62与第一熔接部67b之间。由此,第一熔接部67b固定第一层汇流条81。
第二层汇流条82的退避孔82i位于第一层汇流条81和第二层汇流条82在从轴向观察时重叠的区域中并且位于固定第一层汇流条81的第一熔接部67b的下侧。即,退避孔82i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第一熔接部67b重叠。如图9所示,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熔接部67b位于比退避孔82i的内周面靠内侧的位置。即,第一熔接部67b在从轴向观察时配置在退避孔82i的孔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二层汇流条82上设置退避孔82i,当在第一层汇流条81与第二层汇流条82重叠的区域中固定第一层汇流条81的情况下,即使将第一层汇流条81和第二层汇流条82在轴向上接近地配置,也能够抑制第一熔接部67b与第二层汇流条82的干涉。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第一层汇流条81与第二层汇流条82重叠的区域中固定第一层汇流条81。因此,能够将固定第一层汇流条81的熔接部67b在第一层汇流条81的汇流条主体部81b的长度方向上均衡地配置。此外,由于能够将第一层汇流条81和第二层汇流条82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在轴向上小型化。
如图10所示,在第二轴部68a上设置有朝向与保持架主体部62相反的一侧(即,与汇流条保持架61相反的一侧、下侧)的台阶面68c。第二轴部68a的比台阶面68c靠基端侧(上侧)的部位的直径大于比台阶面68c靠前端侧(下侧)的部位的直径。
第二轴部68a通过第一层汇流条81的通过孔81i和第二层汇流条82的固定孔82h。第一层汇流条81的下表面81p位于比台阶面68c靠上侧的位置。因此,第一层汇流条81的通过孔81i在比台阶面68c靠基端侧的位置贯穿插入于第二轴部68a。
另一方面,第二层汇流条82位于比台阶面68c靠下侧的位置。第二层汇流条82的上表面82q与台阶面68c接触。因此,第二层汇流条82的固定孔82h在比台阶面68c靠前端侧的位置贯穿插入于第二轴部68a。
第二熔接部68b位于第二层汇流条82的下侧。第二熔接部68b在从轴向观察时扩展至第二层汇流条82的固定孔82h的外侧。第二熔接部68b在相对于第二轴部68a向外侧扩展的部分具有朝向上侧的第二固定面68d。第二固定面68d与第二层汇流条82的下表面82p接触。由于第二层汇流条82的上表面82q与台阶面68c接触,因此第二层汇流条82被夹在台阶面68c与第二熔接部68b之间。由此,第二熔接部68b固定第二层汇流条82。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第一层汇流条81与第二层汇流条82重叠的区域中固定第二层汇流条82。另外,由于第二轴部68a通过第一层汇流条81的通过孔81i,因此能够在与轴向垂直的面内定位第一层汇流条81。另外,也可以是,第二轴部68a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比台阶面68c靠基端侧(上侧)的区域中与通过孔81i的内周面接触。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借助第二轴部68a对第一层汇流条81进行定位的精度。
如图10所示,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表面62b上设置有向下侧突出的台阶部62e。在台阶部62e上具有朝向下侧的台阶部下表面62f。第三轴部69a从台阶部下表面62f向下侧突出。台阶部下表面62f配置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表面62b上的仅设置有第二层汇流条82的区域中。第二层汇流条82的上表面82q与台阶部下表面62f接触。
第三轴部69a在第一层汇流条81与第二层汇流条82不重叠的区域中通过第二层汇流条82的固定孔82h。第三熔接部69b位于第二层汇流条82的下侧。第三熔接部69b在从轴向观察时扩展至第二层汇流条82的固定孔82h的外侧。第三熔接部69b在相对于第三轴部69a向外侧扩展的部分具有朝向上侧的第三固定面69d。第三固定面69d与第二层汇流条82的下表面82p接触。即,第二层汇流条82被夹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台阶部62e与第三熔接部69b之间。由此,第三熔接部69b固定第二层汇流条82。
也可以如图10中作为假想线(双点划线)而示出的那样,在第一层汇流条81与第二层汇流条82之间夹入有绝缘片(绝缘部件)4。即,汇流条单元60也可以具有夹在多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之间的绝缘片4。在绝缘片4上设置有用于避免第一熔接部67b与第二轴部68a的干涉的孔部4h。通过在第一层汇流条81与第二层汇流条82之间设置绝缘片4,能够提高第一层汇流条81与第二层汇流条82的绝缘的可靠性。
在图9中,将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的相用汇流条71、72、73作为隐藏线(虚线)来示出。如图9所示,中性点汇流条81、82和相用汇流条71、72、73在从轴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由此,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在径向上小型化。另外,在相用汇流条71、72、73与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轴向之间夹有汇流条保持架61的保持架主体部62。由此,即使在使相用汇流条71、72、73和中性点汇流条81、82在从轴向观察时彼此重叠的情况下,也容易确保相用汇流条71、72、73与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绝缘。
熔接部67b、68b、69b在从轴向观察时相对于相用汇流条71、72、73错开配置。如上所述,熔接部67b、68b、69b是通过在轴部67a、68a、69a的前端使树脂熔融而成型的。因此,为了成型熔接部67b、68b、69b,而对汇流条保持架61加热。保持架主体部62的从轴向观察时与熔接部67b、68b、69b重叠的部分有可能因熔接部67b、68b、69b的成型时的热而稍微变形。在从轴向观察时,通过使熔接部67b、68b、69b相对于相用汇流条71、72、73错开配置,能够抑制使熔接部67b、68b、69b熔融时的变形给相用汇流条71、72、73的位置精度带来影响。由此,能够提高相用汇流条71、72、73的位置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中的沿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的周向的长度最大的U相用汇流条71通过比熔接部67b、68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U相用汇流条71通过比熔接部67b、68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沿周向延伸,由此,能够缩短U相用汇流条71。其结果是,能够减轻马达1的重量并且节约U相用汇流条71的材料费。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相用汇流条71、72、73为板状,汇流条主体部71b、72b、73b是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的纵置类型。通过使相用汇流条71、72、73为纵置类型,即使在以从轴向观察时相用汇流条71、72、73和熔接部67b、68b、69b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下,汇流条单元60在径向上的尺寸也不容易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六个熔接部67b、68b、69b中的一个熔接部67b位于第一层汇流条81的线圈用端子81a的根部。即,一个熔接部67b与线圈用端子81a在径向上重叠。通过这样配置,能够确保线圈用端子81a的位置精度并且容易抑制线圈用端子81a的振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仅一个熔接部67b位于线圈用端子81a的根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是,所有的熔接部67b、68b、69b位于线圈用端子81a的根部。
第一层汇流条81的汇流条主体部81b具有设置于通过孔81i的周围的宽幅部81s。同样地,第二层汇流条82的汇流条主体部82b具有设置于退避孔82i的周围的宽幅部82s。宽幅部81s、82s呈中心与通过孔81i或退避孔82i的中心一致的圆形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宽幅部81s、82s,即使在中性点汇流条81、82上设置通过孔81i或退避孔82i,汇流条主体部81b、82b的截面积也不会变小。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电阻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定子30具有两个系统的线圈组(第一系统的线圈组7和第二系统的线圈组8),汇流条单元60具有与两个系统各相对应的六个相用汇流条71、72、73和与两个系统对应的两个中性点汇流条81、82的马达1进行了说明。然而,对于系统数并未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定子30仅具有三个系统以上的线圈组,汇流条单元60具有与线圈组对应的三个以上的系统数的相用汇流条和中性点汇流条。
接下来,对搭载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搭载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搭载于汽车的车轮的转向机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是通过液压来减轻转向力的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马达1、转向轴214、油泵216以及控制阀217。
转向轴214将来自转向装置211的输入传递到具有车轮212的车轴213。油泵216使向车轴213传递基于液压的驱动力的动力缸215产生液压。控制阀217对油泵216的油进行控制。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中,马达1作为油泵216的驱动源而搭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不限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也可以搭载于任何装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会受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15)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以及
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
所述定子以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为一个系统的线圈组而具有多个系统的线圈组,
彼此不同的系统的线圈组彼此绕所述中心轴线对称地配置,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多个相用汇流条,它们与从各相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
中性点汇流条,其与从各相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该中性点汇流条的数量与所述线圈组的系统数相同;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相用汇流条和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进行保持,
所述相用汇流条具有:
汇流条主体部,其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
线圈用端子,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延伸而与所述引出线连接;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向上侧延伸,
所述相用汇流条为板状,所述相用汇流条的至少所述汇流条主体部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具有:
第二汇流条主体部,其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以及
多个第二线圈用端子,它们相对于所述第二汇流条主体部向径向一侧延伸而与所述引出线连接,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为板状,所述中性点汇流条的至少所述第二汇流条主体部以轴向作为厚度方向来进行配置,
多个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在从轴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和所述相用汇流条在从轴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用汇流条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轴向一侧,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轴向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相用汇流条与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之间;
轴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突出并通过所述固定孔;以及
熔接部,其位于所述轴部的前端,在从轴向观察时扩展至所述固定孔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将多个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中的位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侧的一方作为第一层汇流条,将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而位于比所述第一层汇流条靠外侧的位置的另一方作为第二层汇流条,
在所述第一层汇流条上设置有所述固定孔,
在所述第二层汇流条上除了所述固定孔之外还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退避孔,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多个所述轴部,它们包含通过所述第一层汇流条的所述固定孔的第一轴部和通过第二汇流条的所述固定孔的第二轴部;以及
多个所述熔接部,它们包含位于所述第一轴部的前端且固定所述第一层汇流条的第一熔接部和位于所述第二轴部的前端且固定所述第二层汇流条的第二熔接部,
所述退避孔在从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熔接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层汇流条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轴部通过的通过孔,
在所述第二轴部上设置有朝向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相反的一侧的台阶面,
所述第二层汇流条被夹在所述台阶面与所述第二熔接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从轴向观察时,多个所述相用汇流条的所述线圈用端子和多个所述中性点汇流条的所述第二线圈用端子在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单个假想圆上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的所述第二汇流条主体部在绕所述中心轴线的240°的区域中沿周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的所述第二汇流条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夹在多个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之间的绝缘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与彼此不同的所述线圈组的彼此同相的线圈连接的一对所述相用汇流条的外部连接端子隔着所述中心轴线而配置在相反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相用汇流条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相用汇流条中,所述线圈用端子和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隔着所述中心轴线而配置在相反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用汇流条的所述线圈用端子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向外侧延伸,
多个所述相用汇流条中的沿所述汇流条主体部的周向的长度最大的所述相用汇流条与其他所述相用汇流条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并通过该相用汇流条的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卷绕有线圈的多个齿部,
在各个系统中,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分别设置有多个并经由搭接线横跨多个所述齿部而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卷绕有线圈的12个所述齿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88228A JP2019068492A (ja) | 2017-09-28 | 2017-09-28 | モータ |
JP2017-188228 | 2017-09-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86471A true CN109586471A (zh) | 2019-04-05 |
CN109586471B CN109586471B (zh) | 2020-12-04 |
Family
ID=65919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35715.2A Active CN109586471B (zh) | 2017-09-28 | 2018-09-28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068492A (zh) |
CN (1) | CN109586471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9205123A1 (de) * | 2019-04-10 | 2020-10-15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Stator für einen dreiphasigen elektrischen Motor |
CN111817469A (zh) * | 2019-04-10 | 2020-10-23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三相电动马达的定子 |
WO2022236997A1 (zh) * | 2021-05-14 | 2022-11-17 |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汇流组件、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108809B1 (fr) * | 2020-03-25 | 2022-10-28 | Nidec Psa Emotors |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pour stator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8851A (zh) * | 2004-12-28 | 2006-07-26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动动力转向用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3102596A (ja) * | 2011-11-08 | 2013-05-23 | Mitsuba Corp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DE102012008651A1 (de) * | 2012-05-03 | 2013-11-07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Elektro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motors |
CN204068483U (zh) * | 2014-07-28 | 2014-12-31 | 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用无刷直流电机定子绕组接线桥 |
CN104467299A (zh) * | 2013-09-16 | 2015-03-25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汇流条及包括该汇流条的马达 |
JP2015070632A (ja) * | 2013-09-26 | 2015-04-13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CN104753196A (zh) * | 2013-12-30 | 2015-07-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电机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机的方法 |
-
2017
- 2017-09-28 JP JP2017188228A patent/JP2019068492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9-28 CN CN201811135715.2A patent/CN1095864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8851A (zh) * | 2004-12-28 | 2006-07-26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动动力转向用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3102596A (ja) * | 2011-11-08 | 2013-05-23 | Mitsuba Corp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DE102012008651A1 (de) * | 2012-05-03 | 2013-11-07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Elektro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motors |
CN104467299A (zh) * | 2013-09-16 | 2015-03-25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汇流条及包括该汇流条的马达 |
JP2015070632A (ja) * | 2013-09-26 | 2015-04-13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CN104753196A (zh) * | 2013-12-30 | 2015-07-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电机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机的方法 |
CN204068483U (zh) * | 2014-07-28 | 2014-12-31 | 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用无刷直流电机定子绕组接线桥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9205123A1 (de) * | 2019-04-10 | 2020-10-15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Stator für einen dreiphasigen elektrischen Motor |
CN111817470A (zh) * | 2019-04-10 | 2020-10-23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三相电动马达的定子 |
CN111817469A (zh) * | 2019-04-10 | 2020-10-23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三相电动马达的定子 |
CN111817470B (zh) * | 2019-04-10 | 2023-06-30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三相电动马达的定子 |
CN111817469B (zh) * | 2019-04-10 | 2023-07-04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三相电动马达的定子 |
WO2022236997A1 (zh) * | 2021-05-14 | 2022-11-17 |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汇流组件、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86471B (zh) | 2020-12-04 |
JP2019068492A (ja) | 2019-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86473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09586471A (zh) | 马达 | |
CN109586472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09586477A (zh) | 马达 | |
CN109661761A (zh) | 马达 | |
JP6237144B2 (ja) | 回転電機 | |
CN106887917A (zh) | 电动助力转向电机的母线 | |
WO2014065103A1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JP2017127151A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ステータ | |
CN110299782A (zh) |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JP2016129446A (ja) |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 |
CN109586475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04079098A (zh) | 用于高温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 |
CN106208530A (zh) | 马达 | |
CN109586474A (zh) | 汇流条单元、马达以及汇流条单元的制造方法 | |
JP7192776B2 (ja) | モータ | |
JP5150957B2 (ja) | 回転電機 | |
JP2009044780A (ja) | 回転電機の渡り導体接合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 |
CN111033959B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12740509B (zh) | 电机 | |
JP5260112B2 (ja) | 回転電機 | |
JP5677503B2 (ja) |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7192431B2 (ja) |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
CN115037079A (zh) | 马达 | |
JP2020088987A (ja) |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