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6153A -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76153A
CN109576153A CN201811332216.2A CN201811332216A CN109576153A CN 109576153 A CN109576153 A CN 109576153A CN 201811332216 A CN201811332216 A CN 201811332216A CN 109576153 A CN109576153 A CN 109576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culture
asion
electrode
interdigita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22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会
何炜华
黄亮
丁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33221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761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76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61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2Well or multiwell p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3/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transport, positioning, extraction, harvesting, peeling or sampling of biological material in or from the apparatus
    • C12M33/04Means for introduction, transport, positioning, extraction, harvesting, peeling or sampling of biological material in or from the apparatus by injection or suction, e.g. using pipettes, syringes, need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5/00Means for application of stress for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or the generation of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Means for electroporation or cell fusion
    • C12M35/02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e.g. for electroporation or for cell fus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10Cell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 C12N5/12Fused cells, e.g. hybridomas
    • C12N5/16Animal cel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Immobilizing And Processing Of Enzymes And Microorganism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和细胞电融合的方法。该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包括:基底;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设置在基底的上表面,且每个第一叉指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出电极,每个第二叉指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电极;捕获层,覆盖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且具有至少一个捕获孔,捕获孔贯穿捕获层;培养层,覆盖捕获层,培养层的下表面与捕获层的上表面之间限定有腔体,且培养层还设置有两个进出口和至少一个培养孔,进出口贯穿培养层且用于细胞悬浮液的进出,培养孔不贯穿培养层且与捕获孔正对设置;其中,腔体通过捕获孔与部分的第一凸出电极和部分的第二凸出电极相连。

Description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融合技术领域,具体的,本发明涉及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细胞电融 合培养装置和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多倍体癌细胞(每个染色体都有两个以上副本的细胞)比大多数其他癌细胞 体积更大,对化疗和放疗具有抵抗力,并且与疾病复发有关。这些巨细胞比其他癌细胞更 硬,而且能够移动得更远,这可能有助于解释它们与更严重疾病相关的原因。多倍体癌细 胞通常来源于癌细胞的异常分裂,也可以通过细胞融合的方式人工制备。
细胞融合,是指在人工诱导或者自发的情况下,两个细胞或者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 细胞,在遗传物质的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细胞电融合技术是通过外界电场控制两个 或多个细胞融合变成一个单核或多核杂合细胞的方法。相较于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诱导融 合技术而言,细胞电融合技术具有效率较高、操作简便、对细胞无毒害等优点,逐渐成为 了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
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消耗试样和试剂极少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 医学领域的分析与检测。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细胞融合器件能够在消耗少量试剂的同时,短 时间内实现对大量细胞的稳定融合。
操纵细胞是实现细胞融合的前提,细胞按照需要实现配对。介电泳是电介质在非匀强 电场中受力的现象,常被用来操纵流体中的微小颗粒。介电泳力的存在不需要物体本身带 电。所有粒子在电场环境里都存在介电泳现象,然而力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物质和粒子 的电学性质,粒子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场强变化率。因此,特定频率的电场可以有选择性 地控制特定粒子。借助介电泳力,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对细胞的操纵。
单细胞的分析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细胞融合而言,如果 能够追踪融合后单个融合细胞的生长情况,无疑对评价细胞融合的效果与融合细胞的研究 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现有的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细胞融合器件大多只能实现原位培养分析, 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细胞生长形成的群落,且融合细胞的生长会受到未融合细胞的干扰。基 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融合原理的细胞融合器件,使用介电泳力实现高通量高效率的 细胞捕获与配对,并能在融合之后实现对单个融合细胞的培养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的下列发现而完成的:
本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融合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1)细胞配对的不稳定 性:因细胞易受流体力等外力的影响,细胞的分布难以被精确控制。常用的细胞电融合器 件都是利用细胞极化后的互相吸引作用使其相连成串。由于细胞极化的效果不一,因此在 这种细胞电融合器件中难以精确控制细胞成串的数目,从而对细胞融合的效果产生较大影 响。2)对细胞的不可逆伤害:常用的化学、生物等细胞融合方法融合效率较低且对细胞伤 害较大。而常见的细胞电融合器件在工作时,细胞与电极直接接触,易对细胞造成损伤。3) 融合结果分析的不便利性:常用的细胞融合器件需要将融合细胞取出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培 养分析,难以跟踪单个融合细胞的生长状况。
所以,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一种结合介电泳技术和双阱结构的、能够 对细胞进行高通量融合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其集电融合细胞和细胞培养两种功 能于一体,这两种功能进一步允许对细胞融合之后的情况进行培养分析。本发明设计的细 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可利用介电泳原理高效快速阵列化地捕获和配对细胞,使用电脉冲融合 已经配对的细胞,并利用双阱结构实现对融合细胞的培养分析。
基于本发明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对细胞融合及其后续培养分析在操作上的高 通量与集成化,本发明能够在基于细胞融合的细胞遗传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包括:基底;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 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设置在所 述基底的上表面,且每个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出电极,每个所述第二叉 指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电极;捕获层,所述捕获层覆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 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且具有至少一个捕获孔,所述捕获孔贯穿所述捕获层;培养层, 所述培养层覆盖所述捕获层,所述培养层的下表面与所述捕获层的上表面之间限定有腔体, 且所述培养层还设置有两个进出口和至少一个培养孔,所述进出口贯穿所述培养层且用于 细胞悬浮液的进出,所述培养孔不贯穿所述培养层且与所述捕获孔正对设置;其中,所述 腔体通过所述捕获孔与部分的所述第一凸出电极和部分的所述第二凸出电极相连。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第一叉指电极和第二 叉指电极可利用介电泳原理实现高效地捕获细胞并实现精确的两两配对,从而为细胞电融 合提供理想的条件,还可利用电脉冲引发电穿孔现象,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实现细胞 融合,而且能利用负介电泳原理使细胞在融合时远离电极,从而防止电极对细胞造成损伤, 并且能利用捕获孔和培养孔的双阱结构,使融合的细胞在重力的作用下转移到培养孔内, 进而继续后续的培养以分析细胞融合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所述基底的材料为无机玻璃或有机玻璃,形成所述第一叉 指电极和所述第二叉指电极的材料为金属或导电聚合物,形成所述捕获层的材料为光刻胶, 形成所述培养层的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和所述第二叉指电极的厚度为50~150纳米, 方形的所述捕获孔的长为10~100微米、宽为5~50微米,一个所述捕获孔中的所述第一凸 出电极与所述第二凸出电极的间距为20~30微米。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包括相间平行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叉 指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叉指电极,且每个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凸出电极, 每个所述第二叉指电极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凸出电极;所述捕获层具有多个所述捕获孔,所 述培养层具有多个所述培养孔,并且,所述多个捕获孔和所述多个培养孔都呈阵列排布。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捕获孔的个数为50~1000个。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捕获层与所述培养层之间可拆开。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包括:上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 信号发生器,所述信号发生器分别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 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发出不同的电信号;微流泵,所述微流泵分别与 所述两个进出口相连,用于控制细胞悬浮液的流动。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通过信号发生器的不同 电信号可实现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的细胞捕获、细胞配对和细胞融合的功能,并通过微流 泵控制细胞悬浮液的流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 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仍适用于该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使用上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且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微流泵使细胞悬浮液从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进出口进入腔体;通过信号发生器对第 一叉指电极和第二叉指电极施加正弦电信号,所述细胞悬浮液中的细胞进入捕获孔中,并 被吸附到第一凸出电极或第二凸出电极上;通过调节所述信号发生器的信号频率,使所述 第一凸出电极吸附的所述细胞与所述第二凸出电极吸附的所述细胞进行接触配对;通过所 述调节信号发生器对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和所述第二叉指电极施加电脉冲信号,使所述细胞 的接触部分发生电穿孔并融合。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方法,利用正介电泳原理可精 准高效地对细胞进行捕获和配对,提高细胞配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并利用负介电泳原理 使细胞在融合时远离电极,防止融合时的电脉冲信号使电极对细胞造成损伤。本领域技术 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所描述的特征和 优点,仍适用于该细胞电融合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所述细胞进行融合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 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翻转180°,使所述融合后的细胞落入培养孔;通过所述微流泵使培养基进入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所述培养孔,对所述融合后的细胞进行培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电脉冲信号的个数为5个、脉宽为50微秒且频率为1Hz。
本发明的关键点和技术效果在于:
(1)利用介电泳原理和捕获孔阵列结构有效地解决了细胞捕获和配对的效率问题;提 高细胞配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通过捕获孔和培养孔的双阱结构,并利用重力将融合后的细胞从捕获孔转移到培 养孔以实现对融合结果的培养分析。
(3)利用负介电泳原理使细胞在融合时远离电极,防止融合时的电脉冲信号使电极对 细胞造成损伤;
(4)利用阵列化的结构,实现高通量的细胞融合与培养分析。
(5)在同一芯片和装置上实现细胞融合与培养分析。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 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的方面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进行解释,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实例图及其放大图:
A:一个实际制作出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照片,
B: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微光阵列的局部放大照片,标尺为100微米,
C: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第一叉指电极和第二叉指电极的局部放大照片,标尺为100 微米,
D: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培养孔阵列的局部放大照片,标尺为100微米;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细胞电融合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细胞的球壳模型和等效的均一球体模型;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克劳休斯-莫索提系数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正负介电泳效应的照片;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施加电脉冲信号的瞬间捕获孔内电场分布的仿真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海拉细胞电融合的过程照片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融合细胞在培养孔中培养的照片。
附图标记
100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
110 基底
120 第一叉指电极
121 第一凸出电极
130 第二叉指电极
131 第二凸出电极
140 捕获层
141 捕获孔
150 培养层
151 进出口
152 培养孔
160 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技术领域人员会理解,下面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 发明,而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特别说明,在下面实施例中没有明确描述具体技 术或条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本领域内的常用的技术或条件或按照产品说明书进 行。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3,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100包括基底110、至少一个 第一叉指电极120、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130、捕获层140和培养层150;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120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130,都设置在基底110的上表面,且每个 第一叉指电极12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出电极121,每个第二叉指电极130具有至少一个 第二凸出电极131;捕获层140覆盖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120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 130,捕获层140具有至少一个捕获孔141,且捕获孔141贯穿捕获层140;培养层150覆 盖捕获层140,培养层150的下表面与捕获层140的上表面之间限定有腔体160,且培养层 150还设置有两个进出口151和至少一个培养孔152,而进出口151贯穿培养层150且用于 细胞悬浮液的进出,培养孔152不贯穿培养层150且与捕获孔141正对设置;其中,腔体 160通过捕获孔141与部分的第一凸出电极121和部分的第二凸出电极131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基底110的材料可以为无机玻璃或有机玻璃,形成第一叉 指电极120和第二叉指电极13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或导电聚合物,形成捕获层140的材料可为光刻胶,形成培养层150的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如此,透明材料的基 底110方便观察,导电材料的电极更容易将细胞极化为偶极子,选择透明的光刻胶材料可 在补货层140上光刻出捕获孔141,而复杂结构的培养层150可通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材 料倒模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叉指电极120和第二叉指电极130的厚度可为50~150纳米, 方形的捕获孔141的长可为10~100微米、宽可为5~50微米,一个捕获孔141中的第一凸 出电极121与第二凸出电极131之间的距离可为20~30微米。如此,采用上述尺寸形成的 腔体160中露出部分的第一凸出电极121与第二凸出电极131之间能形成使细胞定向迁移 的介电泳效应。在一些具体事例中,第一叉指电极120和第二叉指电极130可通过溅射并光刻形成20纳米厚的铂和80纳米厚的金,如此,可使电极的导电效果更好且不易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100可包括相间平行排布的多个第一叉指 电极120和多个第二叉指电极130,且每个第一叉指电极120可具有多个第一凸出电极121, 每个第二叉指电极130可具有多个第二凸出电极131;而捕获层140可具有多个捕获孔141, 培养层150可具有多个培养孔152,并且,多个捕获孔141和多个培养孔152都呈阵列排布。如此,培养孔阵列中的每个培养孔可与捕获孔阵列中的每个捕获孔正对设置,且每个捕获孔中都会露出部分的第一凸出电极和第二凸出电极,且参考图4,这种大规模阵列化结构设计的捕获孔和培养孔与叉指电极阵列对应设置,从而可同时捕获和电融合大量的细胞。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捕获孔的个数可为50~1000个,如此,通过一次电融合过 程可获得上千个融合细胞。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捕获层140与培养层150之间是可拆开的,具体例如通过可逆 的键合作用等组装的,如此,进行电融合前先将培养层150的下表面与捕获层140的上表面键合,等到捕获测试一批细胞后将捕获层140与培养层150拆开,进行必要的清洗、消 毒处理以后,再键合成型而用于捕获下一批细胞。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叉指电极120和第二叉指电极130的宽度尺寸可根据细胞 尺寸进行匹配设计,长度则根据所需的通量大小进行设计;腔体160的高度尺寸、根据细胞尺寸进行匹配设计;捕获孔141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都根据细胞尺寸进行匹配设计。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第一叉 指电极和第二叉指电极可利用介电泳原理实现高效地捕获细胞并实现精确的两两配对,从 而为细胞电融合提供理想的条件,还可利用电脉冲引发电穿孔现象,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从而实现细胞融合,而且能利用负介电泳原理使细胞在融合时远离电极,从而防止电极对 细胞造成损伤,并且能利用捕获孔和培养孔的双阱结构,使融合的细胞在重力的作用下转 移到培养孔内,进而继续后续的培养以分析细胞融合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可包括:上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100、 信号发生器和微流泵;其中,信号发生器分别与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120和至少一个第 二叉指电极130电连接,用于对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100发出不同的电信号;而微流泵分 别与两个进出口151相连,用于控制细胞悬浮液的流动。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通过信号 发生器的不同电信号可实现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的细胞捕获、细胞配对和细胞融合的功能, 并通过微流泵控制细胞悬浮液的流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细胞电融 合培养芯片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仍适用于该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该方法使用上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且参考图5,该方法包括:
S100:通过微流泵使细胞悬浮液从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进出口进入腔体。
在该步骤中,进行细胞给进,即通过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中的微流泵,使细胞悬浮液 从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100的进出口151进入腔体16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理论上不仅可采用微动台驱动注射器(即微流泵)来推动细胞悬浮液流动,也可以采用重力调节的方式进行推动。
S200:通过信号发生器对第一叉指电极和第二叉指电极施加正弦电信号,所述细胞悬 浮液中的细胞进入捕获孔中,并被吸附到第一凸出电极或第二凸出电极上。
在该步骤中,进行细胞捕获,即通过信号发生器对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100的至少一 个第一叉指电极120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130施加正弦电信号,可在捕获孔141中露出的第一凸出电极121与第二凸出电极131之间产生正介电泳效应,可使悬浮液中的细胞被吸附到捕获孔底部露出的电极上,即每个捕获孔141中露出的第一凸出电极121与第二凸出电极131分别吸附一个细胞。
需要说明的是,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及多种细胞器构成的,其电学特性比较复杂。 因而假设细胞内部结构均匀,进而将其等效为球壳模型,如图7所示。其中,等效后的细胞复介电常数为:
式中,R和d分别为细胞和细胞膜的半径;分别为细胞质和细胞膜的复介电常 数,εcyto和σcyto分别为细胞质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 εmem和σmem分别为细胞膜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ω为电信号的角频率。
所以,由于细胞膜具有非导电性,整个细胞可以被简化为一个非带电粒子。介电泳的 实质就是细胞在非均匀电场中被外界电场极化为偶极子。当该偶极子处于均匀电场作用下, 它处于平衡状态;而在非均匀的电场中,因为两级电荷处所处的电场强度不等,所以两级所 受的作用力不等,此时,细胞将受到电场强度较大方向的一个净力推动细胞进行定向迁徙。 介电泳力的公式为:
介电泳力的公式为:
其中,KCM是克劳休斯-莫索提系数,εm是溶液的介电常数,σm是溶液的电导率。
而克劳休斯-莫索提系数(KCM)与频率(Frequency)的关系如图8所示。介电泳力大小决定于电场梯度大小,选定参数使介电泳力为正介电泳力,即在电场作用下细胞将向电场梯度高的区域发生定向迁徙运动。因此,只要能够精准地控制电场分布与电信号配置,就可以使电场中的细胞受到不同大小和方向的电场力,进而能够控制某些特定区域细胞运动。
S300: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的信号频率,使第一凸出电极吸附的细胞与第二凸出电极 捕获的细胞进行接触配对。
在该步骤中,进行细胞配对,即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的信号频率,可使步骤S200中第 一凸出电极121吸附的细胞与第二凸出电极131吸附的细胞进行接触配对。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Re[K_CM]>0时,产生正介电泳效应,微粒被电极吸引;当 Re[K_CM]<0时,产生负介电泳效应,微粒被电极排斥。所以,可以通过调节加载在电极 上的信号频率,以实现正负介电泳的切换。具体的,图9为一个正介电泳效应(图9的(a)) 和负介电泳效应(图9的(b))的实例,其标尺的长度为15微米。
S400: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对第一叉指电极和第二叉指电极施加电脉冲信号,使细胞 的接触部分发生电穿孔并融合。
在该步骤中,进行细胞融合,即继续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对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 120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130施加电脉冲信号,可使细胞的接触部分发生电穿孔并融 合。
需要说明的是,细胞膜在受高压电脉冲的作用下可以被击穿,并且如果控制脉冲宽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使细胞膜在穿孔后恢复,上述的可逆电穿孔过程即为细胞融合的基本原 理。由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可被近似为绝缘体,而细胞膜两侧的液体(细胞内液和细 胞悬浮液)都是电解质溶液,因此在细胞外施加电场引起两侧电解质离子极化即可诱导细 胞膜电位差Va的形成。外界电场能够击穿细胞膜的原因在于,施加外界电场将引起细胞膜 两边的电解质离子极化,进而诱导形成细胞膜电位差Va。其中,
Va=1.5aEcosθ/[1+(ωτ)2]1/2
式中,θ是电场方向与指定点法线之间的夹角,ω是外加交流电场的角频率,τ是细胞膜 电介质的弛豫时间常数。由公式易知细胞膜上的诱导膜电位与外加电场呈正相关。而外加 电压会对细胞膜产生一个压力F:
F=0.5ses0(V/h)2
式中,h是膜受电场作用后的厚度,εe是缓冲液的介电常数。当外界电场产生的压力施加 于一块初始厚度为h0的膜上时,膜就会受压变薄,薄厚的改变程度取决于膜的弹性常数Y:
Yln(h/h0)=F=0.5εeε0(Ve/h)2
式中,Ve为临界电压。通常,在ln(h/h0)=-1/2时,即临界厚度h=0.607h0时,膜就会因 为不稳定而被击穿。图10展示了施加电脉冲信号的瞬间捕获孔内电场分布的仿真图,其标 尺为10微米。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脉冲信号的个数可为5个、脉宽可为50微秒且频率可为1Hz, 如此,采用上述参数的电脉冲信号可使细胞更好地发生电穿孔。而在细胞电融合芯片中, 细胞先受介电泳力的作用下吸附到电极处,然后在脉冲电信号作用下发生电击穿。当细胞 膜电位差达到击穿电压时,会发生电穿孔,并实现电融合。图11展示了本细胞电融合芯片 使用一个海拉细胞融合实例,其标尺为5微米。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在步骤S400之后,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
S500:将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翻转180°,使融合后的细胞落入培养孔。
在该步骤中,进行细胞转移,即在步骤S400完成细胞融合之后,可将细胞电融合培养 芯片翻转180°,融合细胞会在重力作用下落至培养孔152中。
S600:通过微流泵使培养基进入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培养孔,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 培养。
在该步骤中,进行细胞培养,即待步骤S500中融合细胞移至培养孔152中后,再向细 胞电融合培养芯片通入培养基,即可原位对融合细胞直接进行培养,方便快捷。图12展示 了一个细胞培养实例,其标尺为100微米。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细胞电融合方法,利用正介电泳 原理可精准高效地对细胞进行捕获和配对,提高细胞配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并利用负介 电泳原理使细胞在融合时远离电极,防止融合时的电脉冲信号对细胞造成损伤。本领域技 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所描述的特征 和优点,仍适用于该细胞电融合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 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 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 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 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 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 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 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设置在所述基底的上表面,且每个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出电极,每个所述第二叉指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电极;
捕获层,所述捕获层覆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且具有至少一个捕获孔,所述捕获孔贯穿所述捕获层;
培养层,所述培养层覆盖所述捕获层,所述培养层的下表面与所述捕获层的上表面之间限定有腔体,且所述培养层还设置有两个进出口和至少一个培养孔,所述进出口贯穿所述培养层且用于细胞悬浮液的进出,所述培养孔不贯穿所述培养层且与所述捕获孔正对设置;
其中,所述腔体通过所述捕获孔与部分的所述第一凸出电极和部分的所述第二凸出电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基底的材料为无机玻璃或有机玻璃,
形成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和所述第二叉指电极的材料为金属或导电聚合物,
形成所述捕获层的材料为光刻胶,
形成所述培养层的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和所述第二叉指电极的厚度为50~150纳米,
方形的所述捕获孔的长为10~100微米、宽为5~50微米,
一个所述捕获孔中的所述第一凸出电极与所述第二凸出电极的间距为20~3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包括相间平行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叉指电极,且每个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凸出电极,每个所述第二叉指电极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凸出电极;
所述捕获层具有多个所述捕获孔,所述培养层具有多个所述培养孔,并且,所述多个捕获孔和所述多个培养孔都呈阵列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孔的个数为50~1000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层与所述培养层之间可拆开。
7.一种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
信号发生器,所述信号发生器分别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叉指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叉指电极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发出不同的电信号;
微流泵,所述微流泵分别与所述两个进出口相连,用于控制细胞悬浮液的流动。
8.一种细胞电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电融合培养装置,且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微流泵使细胞悬浮液从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进出口进入腔体;
通过信号发生器对第一叉指电极和第二叉指电极施加正弦电信号,所述细胞悬浮液中的细胞进入捕获孔中,并被吸附到第一凸出电极或第二凸出电极上;
通过调节所述信号发生器的信号频率,使所述第一凸出电极吸附的所述细胞与所述第二凸出电极吸附的所述细胞进行接触配对;
通过所述调节信号发生器对所述第一叉指电极和所述第二叉指电极施加电脉冲信号,使所述细胞的接触部分发生电穿孔并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细胞进行融合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翻转180°,使所述融合后的细胞落入培养孔;
通过所述微流泵使培养基进入所述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的所述培养孔,对所述融合后的细胞进行培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脉冲信号的个数为5个、脉宽为50微秒且频率为1Hz。
CN201811332216.2A 2018-11-09 2018-11-09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Pending CN1095761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2216.2A CN109576153A (zh) 2018-11-09 2018-11-09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2216.2A CN109576153A (zh) 2018-11-09 2018-11-09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76153A true CN109576153A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21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2216.2A Pending CN109576153A (zh) 2018-11-09 2018-11-09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761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4742A (zh) * 2020-08-21 2020-12-18 北京化工大学 细胞电穿孔转染与活细胞分选同步实现的微流控芯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05206A1 (en) * 2005-10-19 2007-05-10 Chang Lu Fluidic device
CN103923816A (zh) * 2014-03-28 2014-07-1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细胞捕获阵列
CN106281965A (zh) * 2016-08-15 2017-01-04 清华大学 大规模网络阵列单细胞捕获微流控器件
CN107012067A (zh) * 2017-04-10 2017-08-04 厦门大学 一种高通量配对捕获单细胞/单颗粒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
CN107267382A (zh) * 2017-07-26 2017-10-20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介电电泳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05206A1 (en) * 2005-10-19 2007-05-10 Chang Lu Fluidic device
CN103923816A (zh) * 2014-03-28 2014-07-1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细胞捕获阵列
CN106281965A (zh) * 2016-08-15 2017-01-04 清华大学 大规模网络阵列单细胞捕获微流控器件
CN107012067A (zh) * 2017-04-10 2017-08-04 厦门大学 一种高通量配对捕获单细胞/单颗粒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
CN107267382A (zh) * 2017-07-26 2017-10-20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介电电泳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4742A (zh) * 2020-08-21 2020-12-18 北京化工大学 细胞电穿孔转染与活细胞分选同步实现的微流控芯片
CN112094742B (zh) * 2020-08-21 2022-07-12 北京化工大学 细胞电穿孔转染与活细胞分选同步实现的微流控芯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u et al. High-throughput separation,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single cells and particles by combined dielectrophoresis at a bipolar electrode array
Benhal et al. AC electric field induced dipole-based on-chip 3D cell rotation
Malleo et al. Continuous differenti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of single cells
US9995668B2 (en)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modifying and characterizing particles in a micro channel
Čemažar et al. Enhanced contactless dielectrophoresis enrichment and isolation platform via cell-scale microstructures
Pethig Dielectrophoresis: Status of the theo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Heida et al. Investigating membrane breakdown of neuronal cells exposed to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s by finite-element modeling and experiments
US9114402B2 (en) Channel device and sample treatment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Wu et al. Active particles as mobile microelectrodes for selective bacteria electroporation and transport
Guo et al. Controllable in-situ cell electroporation with cell positioning and impedance monitoring using micro electrode array
Wu et al. Large-scale single particle and cell trapping based on rotating electric field induced-charge electroosmosis
Turcan et al. Dielectrophoretic manipulation of cancer cells and their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Ramadan et al. Simultaneous cell lysis and bead trapping in a continuous flow microfluidic device
US20120085649A1 (en) Dielectrophoresis devices and methods therefor
Graham et al. Spatial manipulation of cells and organelles using single electrode dielectrophoresis
Jen et al. Hydrodynamic separation of cells utilizing insulator-based dielectrophoresis
Zheng et al. Flexible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single cells on a chip by modulating phases and amplitudes of electrical signals applied onto microelectrodes
Huang et al. A microfluidic chip integrated with 3D sidewall electrodes and wavy microchannel for cell focusing and separation
CN109576153A (zh) 细胞电融合培养芯片和装置、细胞电融合的方法
Wee et al. Fabrication of dielectrophoretic microfluidic chips using a facile screen-printing technique for microparticle trapping
WO2009034514A2 (en) Dielectrophoret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ell membrane studies
Homhuan et al. Single-cell electroporation using proton beam fabricated biochips
Cemazar et al. Electrical manipulation and sorting of cells
Elkeles et al. Dielectrophor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dynamic microcapsules and their magnetophoretic manipulation
Deivasigamani et al. In vitro dielectrophoresis of HEK cell migration for stimulating chronic wound epithelializ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