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19887A -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19887A
CN109519887A CN201811538350.8A CN201811538350A CN109519887A CN 109519887 A CN109519887 A CN 109519887A CN 201811538350 A CN201811538350 A CN 201811538350A CN 109519887 A CN109519887 A CN 109519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zzle
outer ring
light device
cast gate
ring ontolo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83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斌
郑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5383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198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19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1988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1/00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 F21V11/06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using crossed laminae or strips, e.g. grid-shaped louvers; using lattices or honeycomb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7/00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 F21V17/10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astening means or way of fast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该防眩光设备通过成熟的注塑工艺形成,其包括通过注塑形成的外圈本体,与所述外圈本体一体注塑形成、且位于所述外圈本体内的防眩光网,还包括形成于该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的浇口痕;直接采用成熟的注塑工艺,制作过程简单,效率高,可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合格率,防眩光网形成于外圈本体内,使得防眩光设备在安装和搬运过程中,通过外圈本体这一承载主体支撑,既可避免防眩光网发生变形,提升产品可靠性;同时也便于在装配过程中对该防眩光设备进行位置定位和固定,提升装配效率和装配准确性,从而保证防眩光效果,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眩光是指视野中由于不适宜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视野内产生人眼无法适应之光亮感觉,可能引起厌恶、不舒服甚或丧失明视度。在视野中某一局部地方出现过高的亮度或前后发生过大的亮度变化。眩光是引起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LED灯具备抗震性能好,无汞无毒、无电磁污染、无有害射线及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广泛的应用于酒店、西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商场、博物馆及家居室内照明、汽车照明灯。但是由于LED光源为一点光源、发光照度强,并且由于LED光源的直射性,其应用于照明时,极易产生眩光的效果,使人眼感到不适,长期接触该类眩光光源还会对人的视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眩光问题,相关技术采用了一种防眩光网,参见图1所示,其由多个钢条或铝条弯折后再组合形成蜂窝状的防眩光网,然后再在钢条或铝条表面通过喷涂等工艺得到所需的颜色。这种防眩光网制作过程繁琐,且制作效率低,另外在弯折和组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网孔形状和大小一致性差,导致产品合格率低,制作成本高。另外,这种防眩光网只有钢条或铝条组成的网格状本体,在安装过程中不便于位置固定以及装配,且在安装和搬运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变形,降低了防眩光效果的可靠性。可见,图1所示的防眩光网存在制作成本高、不便于固定和装配、可靠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解决相关技术采用的防眩光网存在的制作成本高、不便于固定和装配以及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光设备,包括通过注塑形成的外圈本体,以及与所述外圈本体连接、与所述外圈本体一体注塑形成、且位于所述外圈本体内的防眩光网,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的浇口痕。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圈本体的外表面包括上侧面、下侧面以及连接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面侧的外侧面;
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外侧面上;
或,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上侧面上;
或,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下侧面上;
或,所述浇口痕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外侧面上,另一部分形成于所述上侧面上或下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外侧面上,且所述浇口痕位于所述外侧面上靠近所述上侧面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浇口痕包括至少两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外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圈本体为圆形,所述浇口痕包括3个。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的至少一者为黑色塑料材质或白色塑料材质。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设备还包括至少两个自所述下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卡扣件,和/或,至少一个自所述下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定位凸起。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起在所述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并承受来自所述模具顶出件传递的顶出外力。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网之网孔的至少一个侧壁的厚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厚。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网的至少一个网孔的至少一个侧壁在所述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并承受来自所述模具顶出件传递的顶出外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照明设备,包括光源、支撑主体以及如上所述的防眩光设备,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所述防眩光设备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光源出光光路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该防眩光设备通过成熟的注塑工艺形成,其包括通过注塑形成的外圈本体,以及与该外圈本体一体注塑形成、且位于该外圈本体内的防眩光网,还包括形成于该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的浇口痕;本发明提供的防眩光设备至少具备以下优点:
防眩光设备直接采用成熟的注塑工艺形成,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效率高,且工艺成熟,可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合格率,且通过注塑得到的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防眩光网形成于外圈本体内,使得防眩光设备在安装和搬运过程中,通过外圈本体这一承载主体支撑,既可避免防眩光网发生变形,提升产品可靠性;同时也便于在装配过程中对该防眩光设备进行位置定位和固定,提升装配效率和装配准确性,从而保证防眩光效果,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外圈本体以及外圈本体内的防眩光网可采用塑料材质,相对相关技术中采用钢或铝,成本更低,抗干扰能力更好。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的至少一个可直接采用所需颜色的塑料材质,例如白色塑料或黑色塑料,从而使得通过注塑得到防眩光设备后,不需要再通过喷涂等工艺进行上色处理,可进一步简化制作工艺,提升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同时相对相关技术通过喷涂等工艺进行二次表面的处理方式,本发明中得到防眩光设备颜色分布更为均匀,且不会存在因碰撞或老化而掉色的情况,使得防眩光的效果和可靠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防眩光网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一个浇口痕的防眩光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两个浇口痕的防眩光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三个浇口痕的防眩光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四个浇口痕的防眩光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外圈本体截面示意图一;
图3-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外圈本体截面示意图二;
图3-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外圈本体截面示意图三;
图4-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浇口痕位于外侧面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浇口痕位于上侧面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浇口痕位于下侧面示意图;
图4-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浇口痕同时分布于外侧面和上侧面示意图;
图4-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浇口痕同时分布于外侧面和下侧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二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制作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二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模具合模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二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顶出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二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二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中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眩光设备,其可应用于但不限于各种照明设备上。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包括外圈本体以及与该外圈本体连接、且形成于该外圈本体内的防眩光网。本实施例中的外圈本体与防眩光网都可通过注塑得到,且防眩光网可与外圈本体一体注塑形成。且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与防眩光网可采用相同的材质。当然,可选地,在一些示例中,外圈本体与防眩光网也可采用不同的材质。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具有注塑过程中形成的浇口痕。
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采用塑料材质,通过塑料注塑工艺得到,例如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都采用塑料材质,且防眩光网可与外圈本体一体注塑形成。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的至少一个也可采用金属材质,通过金属注塑工艺得到。不管采用哪种注塑工艺,相对相关技术中通过采用钢条或铝条弯折后再组合得到防眩光网的方式,都可以提升制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以及提升产品一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还在防眩光网的外侧形成外圈本体,使得防眩光设备在安装和搬运过程中,通过外圈本体这一承载主体支撑,既可避免防眩光网发生变形,提升产品可靠性;同时也便于在装配过程中对该防眩光设备进行位置定位和固定,提升装配效率和装配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注塑得到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采用能形成所需颜色的预设物质流体注塑成型。例如,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的至少一个可采用白色塑料材质或黑色塑料材质或其他颜色的塑料材质。当采用白色塑料材质时,可以直接选取自身颜色为白色的塑料或经过加工处理后颜色为白色的塑料;当采用黑色塑料时,可以采用白色塑料原料加着色剂(例如可包括但不限于炭黑)处理得到黑色塑料。这样注塑得到的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的至少一个可不再需要在表面进行二次着色处理,可进一步简化制作流程,提升制作效率,以及降低制作成本。且这样得到的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变色或脱色,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提升防眩光效果。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上述示例的白色和黑色外,还可根据需要,在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基础上,配出符合需求的其他塑料颜色。例如,一种示例中,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都可采用白色塑料材质或黑色塑料材质。
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的形状以及防眩光网的整体形状可根据应用需求灵活设置。例如,外圈本体和/或防眩光网的整体形状可以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三角形等等,也可以是非规则的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中,防眩光网的网孔形状也可根据应用需求灵活设置,且防眩光网各网孔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不同,或仅部分相同。例如,本实施例中防眩光网的网孔可以为正六边形网孔、矩形网孔、五边形网孔、三角形网孔等,也可为非规则的几何形状。
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的浇口痕的个数、形状以及具体位置可灵活设置。例如在注塑过程中对于一个防眩光设备可以采用一个注塑口,在注塑完成后在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一个浇口痕。又例如,在注塑过程中对于一个防眩光设备可以采用两个以上(例如两个或三个等,这种注塑方式可以提升注塑效率,且可提升注塑效果)的注塑口,在注塑完成后在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两个以上的浇口痕。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结合图2-1至图2-4所示的防眩光设备为示例进行说明。在图2-1至图2-4中,1为外圈本体,2为防眩光网,11为浇口痕。
参见图2-1所示,该图所示的防眩光设备所包括的外圈本体1为圆形,在外圈本体1内形成有防眩光网2,外圈本体1与防眩光网2一体成型。在图2-1中,防眩光网2的整体形状也为圆形,且其网孔大部分为正六边形,其靠近外圈本体1的一圈的网孔为非正六边形。在图2-1中,在外圈本体1的外面上形成有一个浇口痕11。
参见图2-2所示,该图所示的防眩光设备所包括的外圈本体1为正方形,在外圈本体1内形成有防眩光网2,外圈本体1与防眩光网2一体成型。在图2-2中,防眩光网2的整体形状也为正方形,且其网孔也大部分为正六边形,其靠近外圈本体1的一圈的网孔为非正六边形。在图2-2中,在外圈本体1的外面上形成有两个浇口痕11。图2-2中的两个浇口痕11分别设置在正方形的外圈本体1相对的两条边上。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两个浇口痕11的具体设置方式除了图中所示外,也可设置在同一边,或相邻的两边。
参见图2-3所示,该图所示的防眩光设备所包括的外圈本体1也为圆形,在外圈本体1内形成有防眩光网2,外圈本体1与防眩光网2一体成型。在图2-3中,防眩光网2的整体形状也为圆形,且其网孔也大部分为正六边形,其靠近外圈本体1的一圈的网孔为非正六边形。在图2-3中,在外圈本体1的外面上形成有三个浇口痕11。图2-3中的三个浇口痕11在外圈本体1的外侧面上均匀分布。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三个浇口痕11的具体设置方式除了图中所示外,也可采用非均匀分布的设置方式。
参见图2-4所示,该图所示的防眩光设备所包括的外圈本体1为长方形,在外圈本体1内形成有防眩光网2,外圈本体1与防眩光网2一体成型。在图2-4中,防眩光网2的整体形状也为长方形,且其网孔都为正方形。在图2-4中,在外圈本体1的外面上形成有四个浇口痕11。图2-4中的四个浇口痕11分别设置在长方形的外圈本体1的四条边上。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四个浇口痕11的具体设置方式除了图中所示外,也可采用其他设置方式,例如将四个浇口痕11设置在两条相对或相邻的边上,每一条边上设置两个浇口痕11。
本实施例中,浇口痕可为在注塑过程中注塑口脱离时形成的。且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1、防眩光网2以及浇口痕11并不限于上述各图所示。
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灵活确定。例如,截面形状可以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椭圆形、圆形等;也可为非规则形状。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结合几种示例的外圈本体1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
参见图3-1至图3-3所示,该图所示为图2-3所示的外圈本体1的A位置处的截面形状示意图。图2-1至图2-2以及图2-4中的外圈本体1的截面形状也可为但不限于图3-1至图3-3所示的形状。
图3-1至图3-3中,12为上侧面、13为下侧面、14为外侧面,15为内侧面,其中:
参见图3-1所示,该图所示的外圈本体1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其中15为内侧面15,该内侧面15为与防眩光网2连接的面;外侧面14为与内侧面15相对的面;下侧面12为防眩光设备安装时朝向光源的面,上侧面则为与下侧面相对的面。图3-1中的上侧面12和下侧面13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为相互平行的两个侧面。
参见图3-2所示,该图所示的外圈本体1的截面形状为一种弧形面,其中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弧面,且这两个弧面内凹的方向一致。上侧面12和下侧面13可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
参见图3-3所示,该图所示的外圈本体1的截面形状也为一种弧形面,其中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为两个相对的弧面,且这两个弧面内凹的方向相反。上侧面12和下侧面13也为相对的两个弧面,且这两个弧面内凹的方向相反。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外圈本体1截面的上侧面、下侧面、外侧面和内侧面并不限于上述各图所示,且上侧面、下侧面、外侧面和内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仅包括一个面,也可为多个面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示例中,述外圈本体的外表面包括上侧面、下侧面以及连接上侧面和下面侧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的浇口痕的设置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中的至少一种:
浇口痕形成于外圈本体的外侧面上;
浇口痕形成于外圈本体的上侧面上;
浇口痕形成于形成于外圈本体的下侧面上;
浇口痕的一部分形成于形成于外圈本体的外侧面上,另一部分形成于形成于外圈本体的上侧面上或下侧面上。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以图2-3中B所示部分的立体示意图,对浇口痕的设置位置进行示例说明。
参见图4-1所示,该图所示为图2-3中B所示部分的立体示意图,其中12为外圈本体1的上侧面,13为外圈本体1的下侧面,14为连接上侧面12和下侧面13的外侧面,其中11为浇口痕。该图中浇口痕11设置于外侧面14上靠近上侧面12的区域。例如一种示例中可以浇口痕11可设置于上侧面12的顶部,也即设置在外圈本体1的顶部。且应当理解的是,浇口痕11也可设置在外侧面14上靠近下侧面13的区域,或设置在外侧面14上位于上侧面12和下侧面13之间的区域。
参见图4-2所示,该图中浇口痕11设置于外圈本体1的上侧面12上。参见图4-3所示,该图中浇口痕11设置于外圈本体1的下侧面13上。参见图4-4所示,该图中浇口痕11的一部分设置于外圈本体1的外侧面14上,另一部分设置于上侧面12上,也即浇口痕11横跨在外侧面14和上侧面12上。参见图4-5所示,该图中浇口痕11的一部分设置于外圈本体1的外侧面14上,另一部分设置于下侧面13上,也即浇口痕11横跨在外侧面14和下侧面13上。
在本实施例中,当外圈本体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多个浇口痕11时,这多个浇口痕11具体设置的方式可采用上述图4-1至图4-5所示的任意一种;也可根据需求采用上述图4-1至图4-5所示的两种以上。例如,在一种示例中,外圈本体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个以上(例如两个或三个)的浇口痕11,这两个以上的浇口痕11都采用图4-1所示的设置方式,且这两个以上的浇口痕可在外圈本体1的外侧面上均匀分布。又例如,在另一示例中,外圈本体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2个浇口痕11,其中一个浇口痕11可采用图4-2所示的设置方式,另一个浇口痕11采用图4-3所示的设置方式,或其中一个浇口痕11可采用图4-4所示的设置方式,另一个浇口痕11采用图4-5所示的设置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防眩光设备安装的便利性、准确性和提升安装效率,防眩光设备还可包括至少两个自外圈本体的下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卡扣件。该卡扣件用于在安装时与对应的支撑主体上相应的卡口结构形成卡扣配合。本实施例中,卡扣件具体的设置个数也可灵活设置。例如在外圈本体为矩形时,可以在相对的两边各设置一个或两个卡扣件,或在四边各设置一个卡扣件;在外圈本体为圆形时,可在外圈本体上以均匀分布的方式设置三个卡扣件。且本实施例中卡扣件可以采用各种能实现卡扣连接的卡扣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防眩光设备安装的便利性、准确性和提升安装效率,防眩光设备还可包括至少一个自外圈本体的下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定位凸起。该定位凸起用于在安装时与对应的支撑主体上相应的定位件配合,以便于在安装过程中快速、准确的确定是否安装到位。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具体的设置个数也可灵活设置。例如在外圈本体为矩形时,可以在相对的两边各设置一个定位凸起,或在四边各设置一个定位凸起;在外圈本体为圆形时,可在外圈本体上以均匀分布的方式设置三个定位凸起。且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可以采用各种形状的凸起,例如可采用圆柱形。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防眩光设备的混光效果以提升防炫效果,防眩光设备的防眩光网的至少一个网孔的至少一个侧壁的厚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厚,从而使得该网孔的内径自上向下逐渐减小。例如,一种示例中,防眩光网中间区域的网孔或所有网孔的内径都自上向下逐渐减小。例如,设置防眩光网中间区域的网孔或所有网孔的各侧壁的厚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厚。这种设置方式不但可以提升防炫效果,还更便于防眩光设备自下向上脱模,避免脱模过程中对产品产生破坏,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合格率,降低制作成本。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防眩光设备可采用自下向上脱模的方式脱模。在一种示例中,为了便于脱模,可通过模具顶出件对防眩光设备相应的位置施加向上的外力,以将防眩光设备向模具外顶实现脱模。在本实施例中,防眩光设备与模具顶出件对应的具体位置以及对应位置的具体个数可灵活设置。
例如,一种示例中,可设置上述定位凸起的至少一个在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并承受来自模具顶出件传递的顶出外力。例如可设置各定位凸起在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都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
又例如,在一种示例中,可设置防眩光网的至少一个网孔的至少一个侧壁在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并承受来自模具顶出件传递的顶出外力。例如可设置可设置防眩光网中间区域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网孔的侧面在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并承受来自模具顶出件传递的顶出外力。
当然,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还可结合上述两种示例的设置方式,以进一步提升脱模的效率和提升脱模效果,避免产品在脱模过程中产生损坏。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照明设备,该照明设备可以为各种照明领域的设备,其包括光源(包括但不限于LED光源)、支撑主体以及如上所示的防眩光设备,其中光源设置于支撑主体上,防眩光设备设置于支撑主体上且位于光源出光光路上,以对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混光处理,从而实现防炫目的。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主体具体的形状和结构可根据照明设备具体的应用场景具体选择设置。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设备的照明设备,可降低照明设备的成本,提升照明设备的防炫效果以及防炫效果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示例的制作如上实施例所示的防眩光设备的制作方法,参见图5所示,其包括但不限于:
S501:将上模具与下模具进行合模,合模之后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形成如上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对应的产品空间。
S502:通过注塑设备向上述形成的产品空间内注塑预设材质流体(包括但不限于塑料流体、金属流体)使得预设材质流体填满产品空间。
S503:注塑完成后移除注塑设备,防眩光设备的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与注塑口的对应位置形成浇口痕。
S504:开模取出成型的防眩光设备。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结合一种外圈本体为圆形的防眩光设备的制作过程为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6所示,上模具72与下模具71合模后形成图8所示的防眩光设备的产品空间,其中下模具71外侧面顶部位置设置有三个注塑口,且该三个注塑口均分分布。图6中,6为注塑设备的环形注塑流道,在环形注塑流道6的内侧与下模具71外侧面上的注塑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注塑口61,二者对接实现环形注塑流道6与上模具72与下模具71合模得到的产品空间连通,使得塑料流体(也可为其他材质的流体)通过环形注塑流道6的注塑口61注射进入产品空间内填满该产品空间。在注塑满之后将环形注塑流道6与上模具72与下模具71分离,分离下模具71内的外圈主体的外侧面上与注塑口6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浇口痕。在产品空间内的塑料成型后开始脱模,一种示例中,先将上模具72移除,然后通过模具顶出件62顶下模具71底面相应的位置,例如下模具71底面与防眩光网中间区域对应的至少一个网格的侧壁区域和/或下模具71底面与外圈本体下侧面向下延伸的定位凸起相对应的位置,使得下模具71内的防眩光设备受模具顶出件62向上的外力,从下模具71内脱出,得到的防眩光设备参见图8-9所示,包括外圈本体8以及形成于外圈本体8内的防眩光网9,外圈本体8和防眩光网9一体成型,且外圈本体8和防眩光网9为黑色塑料材质,也可根据需要采用白色塑料或其他颜色的塑料材质。在外圈本体8的外侧面84上与注塑口61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浇口痕81。在外圈本体8的下侧面上向下延伸形成有三个卡扣件86以及三个圆柱形定位凸起87;定位凸起87的高度和直径可以灵活设置调整。卡扣件86和定位凸起87在外圈本体8上均匀分布。防眩光网9除了最外一圈的网孔为非正六边形,其他区域的网孔都为正六边形。其中,参见图9所示,网孔的侧壁91的厚度自上向下逐渐变厚,也即网孔的内径自上向下从大变小,这种网孔结构既能提升混光效果,进而提升防炫效果;又便于图7所示的脱模过程中,使得下模具71中的防眩光设备更轻松的脱出,提升脱模效率的同时,还可避免脱模过程中对产品造成损伤,进一步降低防眩光设备的制作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注塑形成的外圈本体,以及与所述外圈本体连接、与所述外圈本体一体注塑形成、且位于所述外圈本体内的防眩光网,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外圈本体的外表面上的浇口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本体的外表面包括上侧面、下侧面以及连接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面侧的外侧面;
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外侧面上;
或,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上侧面上;
或,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下侧面上;
或,所述浇口痕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外侧面上,另一部分形成于所述上侧面上或下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痕形成于所述外侧面上,且所述浇口痕位于所述外侧面上靠近所述上侧面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痕包括至少两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外侧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本体为圆形,所述浇口痕包括3个。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本体和防眩光网中的至少一者为黑色塑料材质或白色塑料材质。
7.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设备还包括至少两个自所述下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卡扣件,和/或,至少一个自所述下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定位凸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在所述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并承受来自所述模具顶出件传递的顶出外力。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网之网孔的至少一个侧壁的厚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厚。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网的至少一个网孔的至少一个侧壁在所述注塑完成后的脱模过程中,与模具顶出件位置相对应,并承受来自所述模具顶出件传递的顶出外力。
11.一种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支撑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设备,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所述防眩光设备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光源出光光路上。
CN201811538350.8A 2018-12-16 2018-12-16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Withdrawn CN1095198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8350.8A CN109519887A (zh) 2018-12-16 2018-12-16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8350.8A CN109519887A (zh) 2018-12-16 2018-12-16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19887A true CN109519887A (zh) 2019-03-26

Family

ID=65795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8350.8A Withdrawn CN109519887A (zh) 2018-12-16 2018-12-16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19887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96437A2 (de) * 1992-11-06 1994-05-11 Bio-tec Biologische Naturverpackungen GmbH Biologisch abbaubare Polymermischung
CN202133851U (zh) * 2011-06-02 2012-02-01 江苏怡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防眩光蜂窝滤光装置的高亮闪光灯
CN210050748U (zh) * 2018-12-16 2020-02-11 李斌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96437A2 (de) * 1992-11-06 1994-05-11 Bio-tec Biologische Naturverpackungen GmbH Biologisch abbaubare Polymermischung
CN202133851U (zh) * 2011-06-02 2012-02-01 江苏怡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防眩光蜂窝滤光装置的高亮闪光灯
CN210050748U (zh) * 2018-12-16 2020-02-11 李斌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5466B (zh) 背光模组及其卡合配件、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CN204062680U (zh) 一种装有量子点封装管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9519887A (zh)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CN210050748U (zh) 防眩光设备及照明设备
CN105423210B (zh) 具有自带遮光效果的灯盖的充电指示灯
CN103256559B (zh) 一种结构牢固且耐久性好的led透镜组及照明装置
CN208613659U (zh) 一种特殊零件成型模具
CN203542917U (zh) 一种模内镶件排气结构
CN203615253U (zh) 导光构件
CN210801027U (zh) 一种多色光源椭圆车用警示灯配光透镜
CN206840619U (zh) 汽车用圆形导光条注塑模具
CN207172613U (zh) 一种led灯灯座注塑装置
CN109895320A (zh) 软胶溢料结构
CN218525604U (zh) 一种点球头胶防塌胶的支架结构
CN205310638U (zh) 一种制造医用面罩气囊的模具
CN204289507U (zh) 一种新型led器件及其显示屏
CN205488218U (zh) 一种led灯封装设备
CN215242472U (zh) 一种变速箱密封活塞注射模具
CN220269196U (zh) Isd配光镜结构
CN213082265U (zh) 一种硅橡胶混炼胶压铸用模具
CN211888943U (zh) 一种可更换模仁的压铸模具
CN211492477U (zh) 一种同步带硫化芯柱
CN211547068U (zh) 一种钢帘线生产开放式压线瓦架
CN207674364U (zh) 一种智能机器人的导光组件以及智能机器人
CN209304899U (zh) 反光件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