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16652A -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16652A
CN109516652A CN201811648371.5A CN201811648371A CN109516652A CN 109516652 A CN109516652 A CN 109516652A CN 201811648371 A CN201811648371 A CN 201811648371A CN 109516652 A CN109516652 A CN 1095166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sing
cavity
gear
sewage
dosing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483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甲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64837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16652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16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1665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removing specified dissolved compounds
    • C02F1/62Heavy metal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所述污水处理工艺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同时进行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所述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量比例,按体积比计为3‑10:1;絮凝沉淀后的污水通过第一刮泥板进行分散平铺,实现泥水的初步分离,同时通过磁场的作用,进行重金属的富集;污水进一步通过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所得污泥通过第二刮泥板实现外排,上层清水通过投加生物增效剂,进行生物处理脱除有机质,最终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本发明的污水处理工艺不仅能有效脱除污水中的颗粒物质,还能脱除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有机质;并且采用的污水处理设备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易维护,可灵活移动处理不同黑臭河道的污水。

Description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增加,城市地表水水体接纳污染的负荷也越来越大,造成地表水水质普遍处于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Ⅴ类及劣Ⅴ类之间。河道本身存在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等缺点,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厌氧分解发生黑臭,重金属不断富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黑臭河道因发生在人们生活的集中区域,对人们的健康,环境美化极其有害。目前黑臭河道污水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不仅能有效脱除污水中的颗粒物质,还能脱除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有机质;同时,本发明采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易维护,可灵活移动处理不同黑臭河道的污水。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所述污水处理工艺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同时进行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所述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量比例,按体积比计为3-10:1;絮凝沉淀后的污水通过第一刮泥板进行分散平铺,实现泥水的初步分离,同时通过磁场的作用,进行重金属的富集;污水进一步通过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所得污泥通过第二刮泥板实现外排,上层清水通过投加生物增效剂,进行生物处理脱除有机质,最终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
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本体、脚轮及安装在本体前壁上的进水管和右侧壁上的出水管,所述本体内部左右两侧通过竖直隔板分为预处理池和生物处理池,所述预处理池通过支撑件分为位于上部的加药池和位于下部的沉淀池,所述进水管贯穿本体的前侧壁延伸至所述加药池的上表面,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生物处理池的侧壁上端位置,所述加药池为圆台形,且其侧壁的下端与第二齿轮中心位置开设的第一开口相对应,侧壁上端位于第四转轴和第六转轴之间,所述隔板靠近生物处理池底部设有连通管,所述沉淀池的底板斜向右下角设置,其倾斜度为10-60度,底板右端面与隔板及本体构成了污泥的沉降区,且在底板下方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生物处理池的正下方设有第二空腔;
所述第二空腔右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隔板并向左延伸至第一空腔内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五转轴上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五锥齿轮相啮合;
在所述生物处理池底部安装有通过纵向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五锥齿轮连接的转轮,所述第一转轴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第三加药箱底部水平空腔段中心处,且在该水平空腔段内与第三加药盘相连接,所述第三加药箱安装所述本体顶端的右侧,所述水平空腔段向右延伸并在右侧与所述第三加药箱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段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三进药口的第三加药盘,所述第三进药口沿纵向贯穿第三加药盘,并在第三加药盘的右侧与第三加药箱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三加药盘的左侧与贯穿第三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三进药管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三进药管下端贯穿第三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生物处理池底部;
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五转轴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上下两侧分别啮合有第四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第二刮泥板;通过第二刮泥板可以使沉淀池底部累积的污泥不断地从沉淀池底部移出。
所述第四锥齿轮上连接有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所述本体的顶面并与所述本体的顶面可旋转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自上而下依次安装有搅拌桨和第二齿轮;通过搅拌桨的设置使絮凝剂和螯合剂更好地分散在加药池中,与污水进行絮凝和螯合作用,以便富集水体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物质。
所述本体顶端安装有第一加药箱,所述第一加药箱底部开有水平空腔,所述水平空腔向左延伸并在左侧与所述第一加药箱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一进药口的第一加药盘,所述第一进药口沿纵向贯穿第一加药盘,并在第一加药盘的左侧与第一加药箱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一加药盘的右侧与贯穿第一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进药管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一进药管下端贯穿第一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加药池上表面,所述第一加药盘通过第四转轴与第四齿轮相连接,所述第四齿轮右侧与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沿左右方向位于第二转轴和本体侧壁两者距离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三齿轮右侧再与第二齿轮左侧啮合;
所述第三齿轮通过第三转轴与位于所述第三齿轮正下方的第一刮泥板连接,所述第一刮泥板的最外圈边缘位于右侧时与第二开口相对应,位于左侧时则与第三开口相对应,所述第三开口位于左侧本体侧壁和第三空腔左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刮泥板上表面与所述支撑件的下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一刮泥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三空腔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三空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多孔筛网形状,且所述上表面还包裹一层无纺布滤层,所述第三空腔沿前后方向可拆卸的安装有磁板;所述磁板在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能够有效地将污水中的重金属吸附在磁板上,当磁板上的重金属富集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拆卸的方式将其拆下,并进行重金属脱离。第一刮泥板不仅可以使加药池中污水和絮凝沉淀的污泥更好地进行平铺,使污泥和污水初步分离,并且提高污水及污泥中的重金属与磁板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加有利于重金属的脱除,减轻了后续污水的生物处理的处理效率。
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齿轮的右侧并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本体和第二加药箱底部的第六转轴与所述第二加药箱底部的第二加药盘相连接,所述第二加药盘位于所述第二加药箱底部开有的水平空腔内,所述水平空腔段向右延伸并在右侧与所述第二加药箱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段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二进药口的第二加药盘,所述第二进药口沿纵向贯穿第二加药盘,并在第二加药盘的右侧与第二加药箱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二加药盘的左侧与贯穿第二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二进药管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二进药管下端贯穿第二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加药池上表面。
进一步的,驱动机构安装在第二空腔右端的电机,连接在所述电机上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隔板并向左延伸至第一空腔内的第五转轴,安装在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五转轴上的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的第五锥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五转轴上的第一锥齿轮,及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上下两侧分别啮合的第四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组成了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构成了齿轮组,所述齿轮组设置在支撑件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药箱中装填的试剂为絮凝剂,所述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用于除去水体中的小分子物质和胶体类物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药箱中装填的试剂为螯合剂,所述螯合剂为EDTA,用于协同除去污水中的重金属元素。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加药箱中装填的试剂为生物增效剂。
进一步的,以上试剂均为市售产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轮上的第一开口靠近第二齿轮中心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药盘和第二加药盘的转速相同,且所述第一进药口和第二进料口的容积比为3-10: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在第二空腔内的电机驱动,带动絮凝剂往沉淀池添加,并在第一齿轮和搅拌桨的作用下,使絮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进行絮凝作用,然后经过沉淀后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池中的上层清水进入生物处理池在转轮的作用下曝气后进行生物处理,最后得到的净化水流出污水处理装置;本发明无需输送泵及其管道作为中间转输设备,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易维护,可灵活移动处理不同场地的农村生活污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采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中E-E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本体,2、进水管,3、脚轮,4、第一加药箱,5、沉淀池,6、加药池,7、生物处理池,8、第一空腔,9、第二空腔,10、搅拌桨,11、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第三齿轮,14、第四齿轮,15、第一刮泥板,16、磁板,21、连通管,22、出水管,41、第二加药箱,42、第三加药箱,71、转轮,72、第一转轴,81、第二转轴,82、第二刮泥板,91、电机,92、第五转轴,101、支撑件,102、隔板,103、第二开口,111、第六转轴,121、第一开口,131、第三转轴,141、第四转轴,161、第三开口,162、第三空腔,401、第一加药盘,402、第一进药口,403、第一进药管,411、第二加药盘,412、第二进药口,413、第二进药管,421、第三加药盘,422、第三进药口,423、第三进药管,801、第一锥齿轮,802、第三锥齿轮,803、第四锥齿轮,901、第二锥齿轮,902、第五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所述污水处理工艺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同时进行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所述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量比例,按体积比计为4:1;絮凝沉淀后的污水通过第一刮泥板进行分散平铺,实现泥水的初步分离,同时通过磁场的作用,进行重金属的富集;污水进一步通过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所得污泥通过第二刮泥板实现外排,上层清水通过投加生物增效剂,进行生物处理脱除有机质,最终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
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本体1、脚轮3及安装在本体1前壁上的进水管2和右侧壁上的出水管22,所述本体1内部左右两侧通过竖直隔板102分为预处理池和生物处理池7,所述预处理池通过支撑件101分为位于上部的加药池6和位于下部的沉淀池5,所述进水管2贯穿本体1的前侧壁延伸至所述加药池6的上表面,所述出水管22位于所述生物处理池7的侧壁上端位置,所述加药池6为圆台形,且其侧壁的下端与第二齿轮12中心位置开设的第一开口121相对应,侧壁上端位于第四转轴141和第六转轴111之间,所述隔板102靠近生物处理池7底部设有连通管21,所述沉淀池5的底板斜向右下角设置,其倾斜度为30度,底板右端面与隔板及本体构成了污泥的沉降区,且在底板下方设有第一空腔8,所述生物处理池7的正下方设有第二空腔9;
所述第二空腔9右端安装有电机91,所述电机91连接有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隔板102并向左延伸至第一空腔8内的第五转轴92,所述第二空腔9内的第五转轴92上安装有第二锥齿轮901,所述第二锥齿轮901与第五锥齿轮902相啮合;
在所述生物处理池7底部安装有通过纵向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轴72与所述第五锥齿轮902连接的转轮71,所述第一转轴72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第三加药箱42底部水平空腔段中心处,且在该水平空腔段内与第三加药盘相连接,所述第三加药箱42安装所述本体1顶端的右侧,所述水平空腔段向右延伸并在右侧与所述第三加药箱42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段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三进药口422的第三加药盘421,所述第三进药口422沿纵向贯穿第三加药盘421,并在第三加药盘421的右侧与第三加药箱42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三加药盘421的左侧与贯穿第三加药箱42底面和本体1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三进药管423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三进药管423下端贯穿第三加药箱42底面和本体1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生物处理池7底部;
在所述第一空腔8内的第五转轴92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801,所述第一锥齿轮801的上下两侧分别啮合有第四锥齿轮803和第三锥齿轮802,所述第三锥齿轮802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一第二刮泥板82;
所述第四锥齿轮803上连接有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所述本体1的顶面并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可旋转连接的第二转轴81,所述第二转轴81自上而下依次安装有搅拌桨10和第二齿轮12;
所述本体1顶端安装有第一加药箱4,所述第一加药箱4底部开有水平空腔,所述水平空腔向左延伸并在左侧与所述第一加药箱4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一进药口402的第一加药盘401,所述第一进药口402沿纵向贯穿第一加药盘401,并在第一加药盘401的左侧与第一加药箱4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一加药盘401的右侧与贯穿第一加药箱4底面和本体1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进药管403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一进药管403下端贯穿第一加药箱4底面和本体1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加药池6上表面,所述第一加药盘401通过第四转轴141与第四齿轮14相连接,所述第四齿轮14右侧与第三齿轮13啮合,所述第三齿轮沿左右方向位于第二转轴和本体侧壁两者距离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三齿轮13右侧再与第二齿轮12左侧啮合;
所述第三齿轮13通过第三转轴131与位于所述第三齿轮13正下方的第一刮泥板15连接,所述第一刮泥板15的最外圈边缘位于右侧时与第二开口103相对应,位于左侧时则与第三开口161相对应,所述第三开口161位于左侧本体侧壁和第三空腔162左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刮泥板15上表面与所述支撑件101的下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一刮泥板15下表面与所述第三空腔162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三空腔16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多孔筛网形状,且所述上表面还包裹一层无纺布滤层,所述第三空腔162沿前后方向可拆卸的安装有磁板16;
所述第一齿轮11设置在所述第二齿轮12的右侧并与第二齿轮12啮合,所述第一齿轮11通过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本体1和第二加药箱41底部的第六转轴111与所述第二加药箱41底部的第二加药盘411相连接,所述第二加药盘411位于所述第二加药箱41底部开有的水平空腔内,所述水平空腔段向右延伸并在右侧与所述第二加药箱41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段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二进药口412的第二加药盘411,所述第二进药口412沿纵向贯穿第二加药盘411,并在第二加药盘411的右侧与第二加药箱41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二加药盘411的左侧与贯穿第二加药箱41底面和本体1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二进药管413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二进药管413下端贯穿第二加药箱41底面和本体1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加药池6上表面。
所述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第三齿轮13和第四齿轮14构成了齿轮组,所述齿轮组设置在支撑件101上方。
所述第一加药箱4中装填的试剂为絮凝剂。
所述第二加药箱41中装填的试剂为螯合剂。
所述第三加药箱42中装填的试剂为生物增效剂。
所述第二齿轮12上的第一开口121靠近第二齿轮12中心设置。
所述第一加药盘401和第二加药盘411的转速相同,且所述第一进药口402和第二进料口412的容积比为3-10:1。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设置在第二空腔9内的电机91驱动第一锥齿轮801和第二锥齿轮901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801分别带动上下两侧的第四锥齿轮803和第三锥齿轮802转动,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锥齿轮803带动第二齿轮12和搅拌桨10转动,所述第三锥齿轮802带动第二刮泥板82转动;当第一加药盘401上的第一进药口402与第一加药箱4中的腔体相对应时,腔体中存放的絮凝剂自动进入到第一加药盘401上的左侧第一进药口402,第一加药盘401通过第四齿轮14的转动,使絮凝剂转到第一加药盘401的右侧并通过第一进药管403进入到加药池6中,通过设置在加药池6中的搅拌桨10的搅拌作用使絮凝剂分散均匀,并与污水开始进行絮凝作用,形成污泥沉淀;当第二加药盘411上的第二进药口412与第二加药箱41中的腔体相对应时,腔体中存放的螯合剂自动进入到第二加药盘411上的右侧第二进药口412,第二加药盘411通过第一齿轮11的转动,使螯合剂转到第二加药盘411的左侧并通过第二进药管413进入到加药池6中,通过设置在加药池6中的搅拌桨10的搅拌作用使螯合剂分散均匀,并与污水中的重金属物质相结合,进一步地通过絮凝作用进入到污泥中;所述污泥通过第一开口121进入到第三空腔162的上表面,通过第一刮泥板15的转动,使其在第三空腔162的上表面平铺开,并在内部磁板16的磁力作用下,使其中的重金属被吸附在磁板16,污泥通过第三开口161进入到沉淀池5中,通过沉淀池的进一步沉淀作用,分离得到底层污泥和上层清水,上层清水通过连通管21自动进入到生物处理池7中,所述底层污泥在第二刮泥板82的作用下移出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所述第二锥齿轮901带动第五锥齿轮902转动,进而带动转轮71转动,进行曝气操作,而第三加药盘421上的第三进药口422与第三加药箱42中的腔体相对应时,腔体中存放的生物增效剂自动进入到第三加药盘421上的右侧第三进药口422,第三加药盘421转动,使生物增效剂转到第三加药盘421的左侧并通过第三进药管423进入到生物处理池7底部,使生物处理池7中的上层清水在好氧曝气的情况下进行生物处理,提高污水的生物处理效果,净化后的清水从出水管22流出。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工艺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同时进行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所述絮凝剂和螯合剂的投加量比例,按体积比计为3-10:1;絮凝沉淀后的污水通过第一刮泥板进行分散平铺,实现泥水的初步分离,同时通过磁场的作用,进行重金属的富集;污水进一步通过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所得污泥通过第二刮泥板实现外排,上层清水通过投加生物增效剂,进行生物处理脱除有机质,最终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本体、脚轮、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本体内部左右两侧通过竖直隔板分为预处理池和生物处理池,在所述生物处理池底部安装有通过纵向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轴与第五锥齿轮连接的转轮,所述隔板靠近生物处理池底部设有连通管,所述预处理池通过支撑件分为位于上部的加药池和位于下部的沉淀池;所述本体的上端安装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第一加药箱、第二加药箱和第三加药箱,所述沉淀池的底板斜向右下角设置,且在底板下方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生物处理池的正下方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装有驱动机构,所述支撑件上方设有齿轮组,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加药箱底部的第二进料机构相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一加药箱底部的第一进料机构相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位于支撑件和第三空腔上方的第二刮泥板相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由位于第一空腔内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三进料机构和所述转轮由所述第二空腔内的驱动机构与第三加药箱底部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二空腔右端的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隔板并向左延伸至第一空腔内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五转轴上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五锥齿轮相啮合;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五转轴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上下两侧分别啮合有第四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机构包括下端与第四齿轮相连接,上端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第一加药箱底部水平空腔段中心处的第四转轴,并于与所述第一加药箱底部的第一加药盘相连接,所述水平空腔向左延伸并在左侧与所述第一加药箱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一进药口的第一加药盘,所述第一进药口沿纵向贯穿第一加药盘,并在第一加药盘的左侧与第一加药箱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一加药盘的右侧与贯穿第一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进药管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一进药管下端贯穿第一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加药池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料机构包括下端与第二齿轮相连接,上端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第二加药箱底部水平空腔段中心处的第六转轴,并于与所述第二加药箱底部的第二加药盘相连接,所述第二加药盘位于所述第二加药箱底部开有的水平空腔内,所述水平空腔段向右延伸并在右侧与所述第二加药箱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段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二进药口的第二加药盘,所述第二进药口沿纵向贯穿第二加药盘,并在第二加药盘的右侧与第二加药箱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二加药盘的左侧与贯穿第二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二进药管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二进药管下端贯穿第二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加药池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料机构包括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第三加药箱底部水平空腔段中心处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水平空腔段内与第三加药盘相连接,所述第三加药箱安装在所述本体顶端的右侧,所述水平空腔段向右延伸并在右侧与所述第三加药箱的腔体相连通,所述水平空腔段内安装带有2个左右对称的第三进药口的第三加药盘,所述第三进药口沿纵向贯穿第三加药盘,并在第三加药盘的右侧与第三加药箱的腔体相对应,在第三加药盘的左侧与贯穿第三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的第三进药管上端相对应,所述第三进药管下端贯穿第三加药箱底面和本体顶面纵向向下延伸至生物处理池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池为圆台形,且其侧壁的下端与第二齿轮中心位置开设的第一开口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锥齿轮上连接有沿纵向方向向上延伸至所述本体的顶面并与所述本体的顶面可旋转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自上而下依次安装有搅拌桨和第二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底板倾斜度为10-6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多孔筛网形状,且所述上表面还包裹一层无纺布滤层,所述第三空腔沿前后方向可拆卸的安装有磁板。
CN201811648371.5A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Withdrawn CN1095166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8371.5A CN109516652A (zh)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8371.5A CN109516652A (zh)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16652A true CN109516652A (zh) 2019-03-26

Family

ID=65799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48371.5A Withdrawn CN109516652A (zh)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1665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9114A (zh) * 2020-04-29 2020-08-07 青岛崂森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河道富营养化污水循环利用处理装置
CN112892879A (zh) * 2021-01-13 2021-06-04 于时茂 一种选矿药剂添加处理装置
CN113620543A (zh) * 2021-09-10 2021-11-09 吉亮未来水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黑臭河道的生态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9114A (zh) * 2020-04-29 2020-08-07 青岛崂森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河道富营养化污水循环利用处理装置
CN111499114B (zh) * 2020-04-29 2021-07-06 广州市湃森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河道富营养化污水循环利用处理装置
CN112892879A (zh) * 2021-01-13 2021-06-04 于时茂 一种选矿药剂添加处理装置
CN113620543A (zh) * 2021-09-10 2021-11-09 吉亮未来水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黑臭河道的生态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30248Y (zh) 一种澄清、浓缩器
CN206927730U (zh) 一种高效沉淀池
CN202529925U (zh) 气浮过滤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9516652A (zh)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CN207119171U (zh) 一种机械搅拌澄清池
CN105712583B (zh) 一种污水净化过滤装置
CN203429011U (zh) 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
CN109626641A (zh) 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CN109293162A (zh) 一种生活污水低耗高效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8706822A (zh) 生物转笼一体化中试装置
CN101481183A (zh) 高效沉淀净化床
CN208603894U (zh) 一种新型工业污水处理加药装置
CN2651237Y (zh) 污水净化脱泥快速处理一体机
CN107032462A (zh) 一种用高效中性絮凝剂净化选矿污水的处理装置
CN109721185A (zh) 一种加强型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CN216377711U (zh) 一种全自动高效净水器
CN213537512U (zh) 一种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8164099A (zh) 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水质提升净化系统
CN206599495U (zh) 移动式磁分离污水处理设备
CN110204104B (zh) 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
CN209052510U (zh) 污水处理高效净化设备
CN209507885U (zh) 一种河道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7091087U (zh) 一种竖流式混凝沉淀及气浮两用池
CN205999233U (zh) 污水污泥分离净化装置
CN206666280U (zh) 一种化工废水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6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