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09487B - 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09487B
CN109509487B CN201810034634.7A CN201810034634A CN109509487B CN 109509487 B CN109509487 B CN 109509487B CN 201810034634 A CN201810034634 A CN 201810034634A CN 109509487 B CN109509487 B CN 1095094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medium
data access
record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46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09487A (zh
Inventor
柏木一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09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09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094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094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33Servo formatt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27Aligning for runout, eccentricity or offset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20/10916Seeking data on the record carrier for preparing an access to a specific addres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3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track, i.e. the entire a spirally or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path on which the recording marks are locate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91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serves a specific purpose
    • G11B2020/1292Enhancement of the total storage capac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To Find And Align With The Track (AREA)
  • Digital Magnetic Recording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提供能够不依靠机器部件地吸收各记录头的在介质面间产生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的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硬盘装置具有在多个介质面上用与各介质面对应的记录头同时进行扫描的扫描机构,还具有存储多个介质面的带区信息的表、算出单元、决定单元、以及控制单元。算出单元算出多个介质面中的各记录头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单元基于带区信息和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各记录头通过扫描机构的扫描所同时经过的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顺序。控制单元控制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以使该数据访问按照决定单元决定的数据访问顺序来进行。

Description

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178357号(申请日:2017年9月15日)为在先申请而享有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在先申请而包括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硬盘装置中,在多个介质面同时进行记录、读出的技术开发不断推进。该技术由于能够使用于记录及再现的通道(channel)数量增加,因而对于实现记录再现传输率的延长是有用的。
然而,在对硬盘装置装配了介质和记录头并调节了在各介质面进行访问(access)的各记录头的偏离后,由于碰撞和/或热变形等后发的因素,在介质面间会产生相对的记录头的误差(称作“面间相对轨道误差”)。若对这种因后发的因素产生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机械地采取对策,诸如分别调节记录头的位置等,则部件数量会增加,机器的设计会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一个实施方式提供能够不依靠机器部件地吸收各记录头的在介质面间产生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的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硬盘装置具有在多个介质面上用与各介质面对应的记录头同时进行扫描的扫描机构,还具有存储多个介质面的带区(band)信息的表(table)、算出单元、决定单元、以及控制单元。算出单元算出多个介质面中的各记录头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单元基于带区信息和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各记录头通过扫描机构的扫描所同时经过的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顺序。控制单元控制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以使该数据访问按照决定单元决定的数据访问顺序来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硬盘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2的(a)以及(b)是对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盘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硬盘装置的控制模块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硬盘装置的CPU的功能模块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的算出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顺序数据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盘的表面与背面的带区的对应关系的一例(实例1)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盘的表面与背面的带区的对应关系的另一例(实例2)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盘的表面与背面的带区的对应关系的另一例(实例3)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盘的表面与背面的带区的对应关系的另一例(实例4)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硬盘装置中的CPU的控制流程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此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硬盘装置具有扫描机构,该扫描机构在多个介质面上用与各介质面对应的记录头同时进行扫描。多个介质面作为记录面设置在一个或者多个记录盘上。例如如果是具备一个记录盘的构成,则将记录盘的表面和背面设为记录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存储多个介质面的带区信息的表、算出单元、决定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算出单元算出多个介质面中的各记录头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在此“面间相对轨道误差”是由多个介质面的各记录头的相对的位置偏离所产生的误差。该误差由于碰撞和/或热变形等因素产生。该误差从微小的到大的,是各种各样的,误差大的达到1μm左右。此外,详细内容会稍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包括产生了面间相对轨道误差的控制进行说明。
决定单元基于带区信息和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各记录头通过扫描机构的扫描所同时经过的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顺序。例如决定数据的记录顺序作为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顺序。
控制单元控制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以使该数据访问按照决定单元决定的数据访问顺序来进行。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硬盘装置以及控制方法,表示应用于由磁头以瓦记录方式在磁盘进行记录的硬盘装置的例子。“磁盘”相当于“记录盘”,“磁头”相当于“记录头”。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硬盘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在图1中,示出了取下硬盘装置的上部罩盖的情况下的壳体内部的构成。如图1所示,硬盘装置1具备磁盘101、一组磁头102等,一组磁头102进行磁盘101的表(正)面和背面的数据的读取以及写入。在此,磁盘101的“表面”和“背面”是“介质面”的一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磁盘的枚数设为1枚来进行说明,但磁盘的枚数也可以是两枚以上。在该情况下,“介质面”也可以跨多个磁盘。
磁盘101安装于SPM(主轴马达)103的旋转轴104,通过该旋转轴104的驱动进行旋转。
一组磁头102安装在一对臂105各自的前端部。一对臂105由VCM(Voice CoilMotor,音圈马达)106一起驱动,以轴107为中心沿正负的两个方向在所确定的范围内一体地旋转。也就是说,一对臂105与VCM106对应于“扫描机构”,作为一个致动器而被设置。通过该一个致动器的工作,一组磁头102沿着虚线R一起移动(扫描),每个磁头在该移动过程中依次定位于磁盘101的表面与背面的对应的磁道(track)。
一组磁头102的每一个具有读取元件以及写入元件,通过读取元件来读取磁盘101上的扫描对象的面的数据,通过写入元件,在与其相同的面写入数据。
除此之外,硬盘装置1具备使一组磁头102从磁盘101上退避并进行停靠的斜坡加载机构108等。
在位于图1的纸面的进深侧的硬盘装置1的底部,设置有控制硬盘装置1的各部分的控制系统(参照图3)。控制系统经由为了与外部连接而设置于硬盘装置1的壳体100的连接销等接口,与主机40(参照图3)进行通信,根据来自主机40的指令等控制硬盘装置1的各部分。
图2是对于磁盘101的构成的说明图。磁盘101在盘片(platter)的两面具有磁性体,在两面,出厂前由伺服写入器(servo writer)等写入了伺服信息。在图2的(a)中,作为写入了伺服信息的伺服区(zone)的配置的一例,示出了磁盘101的一面的配置成放射状的伺服区101a。表面和背面都成为同样的配置。在磁盘101的半径方向配置有多个带区200。在图2的(a)中,作为一例而示出了4个带区200,但带区200的数量可以酌情确定。带区200包括大量的磁道,针对各磁道的周回上的扇区,以瓦记录方式连续地记录数据。在图2的(b)中,示出了带区200的记录方式。如图2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磁道Tr(N)(其中N=1、2、…、)一边覆盖相邻磁道的数据一边进行记录。此外,以下主要使用带区200(将表面设为带区201,将背面设为带区202)对数据的访问顺序进行说明,而向带区200的记录以上述的瓦记录方式来进行。
图3是表示硬盘装置1的控制模块的构成的一例的图。此外,在图3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控制对象相同的对象赋予同一标号。如图3所示,硬盘装置1具有马达驱动器21、头放大器22、RWC(Read/Write Channel,读写通道)23、HDC(Hard Disk Controller,硬盘控制器)24、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25、易失性存储器26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27。
马达驱动器21驱动SPM103,使磁盘101以预定的转速旋转。另外,马达驱动器21根据来自CPU25的控制值对VCM106进行控制。通过该VCM106的控制,一对臂105-1、105-2一起旋转,表面用的磁头102-1定位于磁盘101的表面的磁道,背面用的磁头102-2定位于背面的磁道。
头放大器22以及RWC23分别将对表面用的磁头102-1连接的第1系列、与对背面用的磁头102-2连接的第2系列这两个系列集中成一个来表现。头放大器22按每个系列,使从RWC23输入的与写入数据相应的写入信号(电流)流通到各系列所对应的表面用的磁头102-1以及背面用的磁头102-2。另外,头放大器22将从表面用的磁头102-1以及背面用的磁头102-2输出的各读取信号按各系列进行放大,供给到RWC23的对应的系列。
RWC23是两个系列的信号处理电路。RWC23按每个系列,将从HDC24输入的写入数据进行编码(码调制)并输出给头放大器22。另外,RWC23按每个系列,根据从头放大器22传送来的各读取信号对读取数据进行解码(码解调)并输出给HDC24。
HDC24进行经由I/F总线在与主机40之间所进行的数据的收发的控制等。HDC24包括未图示的主机接口(主机I/F)电路。
CPU25按照非易失性存储器27所存储的固件P和/或带区对应管理表T,进行硬盘装置1整体的控制。例如CPU25执行将一组磁头102进行定位的伺服控制处理和/或读取及写入的控制处理等各种控制处理。在读取及写入的控制处理中,CPU25按照后述的数据访问顺序(记录顺序等),控制头放大器22、RWC23等。由此,使表面用的磁头102-1以及背面用的磁头102-2中的一方或者两方同时进行读取数据的读取或者写入数据的写入。
此外,包括RWC23、HDC24以及CPU25的硬件结构能够作为控制器20而由单芯片的集成电路(片上系统)来实现。
马达驱动器21、头放大器22、易失性存储器26、非易失性存储器27连接于控制器20的CPU25。
非易失性存储器27构成为能够由CPU25进行重写,存储固件P和/或带区对应管理表T等。
易失性存储器26由DRAM(Dynamic 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SRAM(Static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易失性存储器26包括指令队列、缓冲区(buffer)以及工作域(working area)。
指令队列使由HDC24接收到的多个指令按接收到的顺序入队。多个指令的每一个包括用于访问磁盘101的逻辑地址。
缓冲区具有写入缓冲区以及读取缓冲区。写入缓冲区暂时地保存根据指示向磁盘101写入写入数据的指令(例如写入指令)而向磁盘101写入的数据。读取缓冲区暂时地保存根据指示从磁盘101读出读取数据的指令(例如读取指令)而从磁盘101读出的数据。
接下来,对向硬盘装置1中的多个介质面的访问控制进行说明。表面用的磁头102-1和背面用的磁头102-2有时会由于硬盘装置1出厂后等的后发的因素,在磁盘101的沿着虚线R(图1参照)的移动方向上发生相对的位置偏离。该位置偏离例如是由碰撞引起的单方的臂105的向旋转轴方向的机械的偏离、和/或由于构成致动器的部件的热变形等所产生的偏离,也称作“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在此“面间相对轨道误差”指的是,某一介质面与另一介质面中的虚线R的轨道上的各磁头的误差。
图4是表示硬盘装置1的CPU25的功能模块的构成的一例的图。CPU25通过将固件P(参照图3)从非易失性存储器27中读出并执行,如图4所示那样实现控制部301、算出部302、决定部303和设定部304。在此,控制部301与设定部304对应于“控制单元”。算出部302对应于“算出单元”。决定部303对应于“决定单元”。
控制部301进行伺服控制和/或数据访问控制等。具体而言,控制部301经由马达驱动器21控制VCM106,使表面用的磁头102-1与背面用的磁头102-2定位于任意磁道。另外,控制部301基于后述的顺序数据,控制对于磁盘101的表面和背面的记录(写入)以及读取的数据访问。
算出部302基于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和背面用的磁头102-2再现的伺服信息,算出表面用的磁头102-1与背面用的磁头102-2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
决定部303读取带区对应管理表T(参照图3),决定后述的顺序数据。在带区对应管理表T中,设定有磁盘101的表面和背面各自的带区200的后述的开头半径和/或带区宽度等带区信息。
设定部304以数据由控制部301基于顺序数据向各带区200记录这一情况为条件,将该顺序数据设定于带区对应管理表T。控制部301从带区对应管理表T读取该顺序数据,从各带区200将数据按该顺序数据的顺序再现。
接下来,对算出部302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的算出方法进行说明。面间相对轨道误差例如能够基于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和背面用的磁头102-2再现的各自的伺服信息来算出。
图5是表示面间相对轨道误差的算出方法的一例的图。算出部302从磁盘101上的表面用的磁头102-1所处的位置的伺服信息与背面用的磁头102-2所处的位置的伺服信息中读取各自的位置,算出图5所示的虚线R上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在相对于磁盘101的半径足够小的情况下,也可以近似于直线。
例如从表面用的磁头102-1所处的位置的格雷码与背面用的磁头102-2所处的位置的格雷码中读取各自的磁道号码,根据磁道的间距间隔等算出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此外,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在以下的说明中当表面用的磁头102-1先行于背面用的磁头102-2的情况下,满足ΔR>0的关系。
接下来,对决定部303决定的顺序数据进行说明。
图6是顺序数据的说明图。在图6中,示出了表示应该对磁盘101的表面101-1(参照图7)和背面101-2(参照图7)的分别的带区201(参照图7)和带区202(参照图7)决定的访问顺序的参数。访问顺序区分为:先发地对一面进行访问的“先发”;同时对多面进行访问的“同时”;以及后发地对一面进行访问的“后发”。在图6中“A”表示“先发”,“B”表示“同时”,“C”表示后发。另外,将表面区分为“1”、背面为“2”。因此,在图6中,例如参数A1表示“表面/先发”,参数B1表示“表面/同时”,参数C1表示表面/后发,参数A2表示背面/先发。如此,在同时访问的介质面为两枚的情况下,成为6种组合。
对各参数A1、B1、C1、A2、B2、C2设定决定部303通过后述的计算求取的带区范围。
接下来,说明对顺序数据(参照图6)的参数A1、B1、C1、A2、B2、C2设定的带区范围的算出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实例1~实例4作为磁盘101的表面与背面的带区的对应关系并按各实例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磁盘101的表面与背面的带区200的对应关系的一例(实例1)的图。在图7中,示出了磁盘101的表面101-1的带区201与背面101-2的带区202均为开头半径相等并且带区宽度相等时的情况。在此“开头半径”指的是,带区内的多个磁道中的最外周的磁道半径。另外,“带区宽度”指的是,从带区内的最外周磁道(开头磁道)到最内周磁道(最终磁道)的半径方向的宽度。
图7中另外含有在磁盘101的表面101-1以及背面101-2产生了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的情况下的表面用的磁头102-1与背面用的磁头102-2的位置关系。在图7中,箭头Y1所示的方向表示虚线R(参照图1)上的从磁盘101的旋转中心部一侧朝向外周部一侧的方向。另外,箭头Y2所示的方向表示表面用的磁头102-1以及背面用的磁头102-2分别以瓦记录方式对磁盘101的表面101-1以及背面101-2写入数据时的移动方向。
在此作为一例,示出了表面用的磁头102-1比背面用的磁头102-2在写入数据时的移动方向上先行了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的例子。也就是说,在箭头Y2所示的方向,磁头102-2保持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并且跟随磁头102-1移动。在该情况下为ΔR>0。此外,与此相反地,也可能有背面用的磁头102-2比表面用的磁头102-1在写入数据时的移动方向上先行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ΔR<0。
在实例1中,磁头102-1比磁头102-2先发地进入带区201内,在磁头102-1到达带区201内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的距离的定时,磁头102-2进入带区202内。接着,磁头102-1与磁头102-2分别同时经过带区201与带区202,从磁头102-1离开带区201起移动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的距离后,磁头102-2离开带区202。
这里,在图7中,将表面101-1的带区201与背面101-2的带区202各自的带区宽度设为r。于是,根据图7,表面用的磁头102-1能够比背面用的磁头102-2先发地进入带区201内的距离为ΔR,表面用的磁头102-1与背面用的磁头102-2能够同时访问表面101-1与背面101-2的距离为r-ΔR。另外,从磁头102-1离开带区201起到磁头102-2离开带区202为止的距离为ΔR。
因此,在实例1的情况下,参数A1、B1、C1、A2、B2、C2的带区范围分别对应于ΔR、r-ΔR、无、无、r-ΔR、ΔR。也就是说,参数A1对应于位于带区201的从开头到ΔR的范围内的磁道,参数B1对应于位于从参数A1的范围结束到r-ΔR的范围内的磁道,参数C1没有对应的磁道,参数A2也没有对应的磁道,参数B2对应于位于带区202的从开头到r-ΔR的范围内的磁道,参数C2对应于从参数B2的范围结束到ΔR的范围内的磁道。
CPU25按照该设定进行控制,以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A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单独进行记录,接下来同时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B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带区202的带区范围“B2”由背面用的磁头102-2进行记录,然后使带区202的剩下的带区范围“C2”由背面用的磁头102-2单独进行记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表面101-1和背面101-2,为了说明而示出了一组带区。各带区是各磁头通过扫描机构的扫描所同时经过的带区。除此之外,在箭头Y2的方向上也可以包括大量的带区。
图8是表示磁盘101的表面101-1与背面101-2的带区的对应关系的另一例(实例2)的图。在图8中,示出了磁盘101的表面101-1的带区201与背面101-2的带区202各自的开头半径具有偏移(offset)并且带区宽度相等时的情况。
在图8中,将开头半径的偏移设为Δr。此外,在本例中,Δr以在磁盘101中与瓦记录方向相反的方向为正。这样,在实例2的情况下,参数A1、B1、C1、A2、B2、C2分别对应于ΔR+Δr、r-(ΔR+Δr)、无、无、r-(ΔR+Δr)、ΔR+Δr。
CPU25按照该设定进行控制,以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A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单独进行记录,接下来同时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B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带区202的带区范围“B2”由背面用的磁头102-2进行记录,然后使带区202的剩下的带区范围“C2”由背面用的磁头102-2单独进行记录。
图9是表示磁盘101的表面101-1与背面101-2的带区的对应关系的另一例(实例3)的图。在图9中,示出了磁盘101的表面101-1的带区201与背面101-2的带区202各自的开头半径具有偏移并且带区宽度不同时的情况。
在图9中,将开头半径的偏移设为Δr,将带区201与带区202各自的带区宽度设为r1、r2。这样,在实例3的情况下,参数A1、B1、C1、A2、B2、C2分别对应于ΔR+Δr、r1-(ΔR+Δr)、无、无、r1-(ΔR+Δr)、r2-[r1-(ΔR+Δr)]。
CPU25按照该设定进行控制,以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A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单独进行记录,接下来同时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B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带区202的带区范围“B2”由背面用的磁头102-2进行记录,然后使带区202的剩下的带区范围“C2”由背面用的磁头102-2单独进行记录。
图10是表示磁盘101的表面101-1与背面101-2的带区的对应关系的另一例(实例4)的图。在图10中,示出了图9的另一例。实例4是在带区201的带区宽度更宽的情况下,也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进行后发记录的实例。
在实例4的情况下,参数A1、B1、C1、A2、B2、C2分别对应于ΔR+Δr、r2、r1-(ΔR+Δr)-r2、无、r2、无。
CPU25按照该设定进行控制,以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A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单独进行记录,接下来同时使带区201的带区范围“B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带区202的带区范围“B2”由背面用的磁头102-2进行记录,然后使带区201的剩下的带区范围“C1”由表面用的磁头102-1单独进行记录。
在此,作为一例列举了实例1~实例4,但也可以酌情包括其他实例。CPU25如上述那样求取参数A1、B1、C1、A2、B2、C2的带区范围,基于其结果进行向磁盘101的表面101-1与背面101-2各自的带区记录的控制。在读取时,CPU25基于记录时所设定的参数值,进行从磁盘101的表面101-1与背面101-2各自的带区读取数据的控制。
接下来,对硬盘装置1中的向磁盘101的表面101-1与背面101-2各自的带区的访问控制工作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硬盘装置1中的CPU25的控制流程的一例的图。如图11所示,CPU25首先参照带区对应管理表T(参照图3),决定与记录对象地址对应的、同时记录对象的带区201和带区202(S1)。
接下来,CPU25从带区对应管理表T的带区信息,算出带区201的带区宽度r1、带区202的带区宽度r2、以及带区201与带区202各自的开头半径的偏移Δr(S2)。
接下来,CPU25算出与带区201所属的介质面对应的磁头、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磁盘101的表面101-1对应的磁头(表面用的磁头102-1)、和与带区202所属的介质面对应的磁头、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磁盘101的背面101-2对应的磁头(背面用的磁头102-2)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S3)。
在此,ΔR>0时,表面用的磁头102-1比背面用的磁头102-2在瓦记录的方向上先行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ΔR<0时,背面用的磁头102-2比表面用的磁头102-1在瓦记录的方向上先行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另外,Δr>0时,带区201与带区202相比,开头更偏向瓦记录方向地偏离,Δr<0时,带区202与带区201相比,开头更偏向瓦记录方向地偏离。
也就是说,能够由面间相对轨道误差ΔR与偏移Δr之和(ΔR+Δr)的正负,判断在哪个带区先发地进行记录、即应该设定哪个带区作为先发记录区域,因而如下进行判定处理。
首先,CPU25判断ΔR+Δr是否为正(S4)。在ΔR+Δr为正的情况下(S4判定为是),CPU25使带区201的先发记录区域“A1”有效,使带区202的先发记录区域“A2”无效(S4-1)。在“有效”时,计算对应的参数的带区范围,设定计算结果。在“无效”时,将对应的参数的带区范围设为“0”。“有效”和“无效”的处理在下面也是同样的。
在ΔR+Δr为负的情况下(S4判定为否),使带区201的先发记录区域“A1”无效,使带区202的先发记录区域“A2”有效(S5-1)。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ΔR+Δr=0的情况下(S4判定为否),使带区201的先发记录区域“A1”与带区202的先发记录区域“A2”一起无效,进行接着步骤S5-1的后述的处理。
以下,对带区201被先行记录的情况(接着S4-1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CPU25判断是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有效还是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有效(S4-2)。
具体而言,带区201的去除了先发记录区域“A1”的宽度、即r1-(ΔR+Δr)超过带区202的宽度r2时,在带区201与带区202的同时记录结束的时间点,在带区201的后部留有应该被记录的区域。因此,CPU25根据r1-(ΔR+Δr)>r2的判定,判断是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有效还是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有效。
在r1-(ΔR+Δr)<r2的情况下(S4-2判定为否),CPU25使带区201的同时记录区域“B1”和带区202的同时记录区域“B2”有效(S11),再者使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无效,使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有效(S12)。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r1-(ΔR+Δr)=r2的情况下(S4-2判定为否),使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和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一起无效,进行接着步骤S12的处理。
接下来,CPU25按所决定的顺序数据的顺序实施记录。也就是说,在r1-(ΔR+Δr)<r2的情况下(S4-2判定为否),对先发记录区域“A1”先发地实施记录(S13),接下来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14),然后,对后发记录区域“C2”后发地实施记录(S15)。在r1-(ΔR+Δr)=r2的情况下(S4-2判定为否),对先发记录区域“A1”先发地实施记录(S13),接下来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14),跳过步骤S15的处理。
与此相对地,在r1-(ΔR+Δr)>r2的情况下(S4-2判定为是),CPU25使带区201的同时记录区域“B1”和带区202的同时记录区域“B2”有效(S21),再者使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有效,使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无效(S22)。
接下来,CPU25按所决定的顺序数据的顺序实施记录。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对先发记录区域“A1”先发地实施记录(S23),接下来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24),然后,对后发记录区域“C1”后发地实施记录(S25)。
以下,对带区202被先行记录的情况(接着S5-1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CPU25判断是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有效还是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有效(S5-2)。
具体而言,带区202的去除了先发记录区域“A2”的宽度超过带区201的宽度r1时,在带区201与带区202的同时记录结束的时间点,在带区202的后部留有应该被记录的区域。因此,CPU25根据r2-(ΔR+Δr)>r1的判定,判断是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有效还是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有效。
在r2-(ΔR+Δr)>r1的情况下(S5-2判定为是),CPU25使带区201的同时记录区域“B1”和带区202的同时记录区域“B2”有效(S31),再者使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无效,使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有效(S32)。
接下来,CPU25按所决定的顺序数据的顺序实施记录。也就是说,在ΔR+Δr<0(S4判定为否)并且r2-(ΔR+Δr)>r1(S5-2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对先发记录区域“A2”先发地实施记录(S33),接下来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34),然后,对后发记录区域“C2”后发地实施记录(S35)。
在ΔR+Δr=0(S4判定为否)并且r2-(ΔR+Δr)>r1(S5-2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33的处理,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34),然后,对后发记录区域“C2”后发地实施记录(S35)。
与此相对地,在r2-(ΔR+Δr)<r1的情况下(S5-2判定为否),CPU25使带区201的同时记录区域“B1”和带区202的同时记录区域“B2”有效(S41),再者使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有效,使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无效(S42)。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r2-(ΔR+Δr)=r1的情况下(S5-2判定为否),使带区201的后发记录区域“C1”和带区202的后发记录区域“C2”一起无效。
接下来,CPU25按所决定的顺序数据的顺序实施记录。也就是说,在ΔR+Δr<0(S4判定为否)并且r2-(ΔR+Δr)<r1(S5-2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对先发记录区域“A2”先发地实施记录(S43),接下来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44),然后,对后发记录区域“C1”后发地实施记录(S45)。
在ΔR+Δr=0(S4判定为否)并且r2-(ΔR+Δr)<r1(S5-2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43的处理,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44),然后,对后发记录区域“C1”后发地实施记录(S45)。
在ΔR+Δr=0(S4判定为否)并且r2-(ΔR+Δr)=r1(S5-2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43的处理,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44),并跳过步骤S45的处理。
在ΔR+Δr<0(S4判定为否)并且r2-(ΔR+Δr)=r1(S5-2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对先发记录区域“A2”先发地实施记录(S43),接下来对同时记录区域“B1”和“B2”同时实施记录(S44),跳过步骤S45的处理。
在步骤S15、S25、S35、S45之后,CPU25将顺序数据保存于带区对应管理表T(S50),结束访问控制工作。
此外,CPU25在数据的读取时,基于在步骤S50中向带区对应管理表T保存的顺序数据,从多个记录面同时进行读取。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硬盘装置算出多个介质面中的各记录头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基于带区信息和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各记录头通过扫描机构的扫描所同时经过的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顺序。而且,控制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以使该数据访问按照所决定的数据访问顺序来进行。因此,即使产生面间相对轨道误差,该面间相对轨道误差也会由各介质面的数据访问顺序吸收。
也就是说,即使不追加机器部件也能够吸收面间相对轨道误差,能够避免机器设计的复杂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带区对应管理表T中读取带区信息,而带区信息既可以是在出厂前预先记录的固定的信息,也可以是在用户侧动态生成的信息。
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举出的,没有限定发明范围的意图。该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该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要旨内,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硬盘装置,具有:
扫描机构,在多个介质面上用与各介质面对应的记录头同时进行扫描;
表,存储所述多个介质面的带区信息;
算出单元,算出所述多个介质面中的各记录头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所述面间相对轨道误差是由所述多个介质面的所述各记录头的相对的位置偏离所产生的误差;
决定单元,基于所述带区信息和所述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各记录头通过所述扫描机构的扫描所同时经过的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顺序;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各介质面的所述带区中的数据访问以使该数据访问按照所述决定单元决定的所述数据访问顺序来进行,
所述决定单元对于各介质面决定数据访问顺序,该数据访问顺序包括一个记录头先发进行数据访问的范围、两个记录头同时进行数据访问的范围、和一个记录头后发进行数据访问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算出单元根据从位于所述多个介质面的各记录头再现的伺服信息,算出所述面间相对轨道误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对于各介质面的带区的数据记录以使该数据记录以瓦记录方式进行。
4.一种硬盘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硬盘装置具有在多个介质面上用与各介质面对应的记录头同时进行扫描的扫描机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读取步骤,读取所述多个介质面的带区信息;
算出步骤,算出所述多个介质面中的各记录头的面间相对轨道误差,所述面间相对轨道误差是由所述多个介质面的所述各记录头的相对的位置偏离所产生的误差;
决定步骤,基于所述带区信息和所述面间相对轨道误差,决定各记录头通过所述扫描机构的扫描所同时经过的各介质面的带区中的数据访问顺序;
控制步骤,控制各介质面的所述带区中的数据访问以使该数据访问按照所述数据访问顺序来进行,
所述决定步骤中,对于各介质面决定数据访问顺序,该数据访问顺序包括一个记录头先发进行数据访问的范围、两个记录头同时进行数据访问的范围、和一个记录头后发进行数据访问的范围。
CN201810034634.7A 2017-09-15 2018-01-15 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5094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8357A JP6759170B2 (ja) 2017-09-15 2017-09-15 ハー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17-178357 2017-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09487A CN109509487A (zh) 2019-03-22
CN109509487B true CN109509487B (zh) 2021-01-26

Family

ID=6396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4634.7A Active CN109509487B (zh) 2017-09-15 2018-01-15 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1505B1 (zh)
JP (1) JP6759170B2 (zh)
CN (1) CN1095094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49517B1 (en) * 2020-04-17 2021-06-29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device staggering access operations to facilitate concurrent access of two disk surfaces
US10950265B1 (en) * 2020-04-29 2021-03-16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device configured with manufacture PCB for concurrent write/read operatio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0898A (ja) * 2002-06-22 2004-0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温度によるデータ記憶システム制御方法,温度によるデータ記憶システム制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記憶システムでのウォーミングライト電流決定方法
CN1627374A (zh) * 2003-11-28 2005-06-15 株式会社东芝 光盘装置和信息再现方法
CN1734570A (zh) * 2004-06-25 2006-02-15 Tdk株式会社 磁记录再现装置及磁记录介质
CN101097724A (zh) * 2006-06-30 2008-01-02 株式会社东芝 用于盘驱动器中的头定位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US9536553B1 (en) * 2016-02-09 2017-01-03 Seagate Technology Llc Decoupled disturbance estimator in dual-stage servo controller with loop-shaping filter
CN106293543A (zh) * 2016-08-25 2017-01-0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捎带回收的瓦记录raid写顺序化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4351B2 (ja) 1999-03-09 2002-11-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媒体情報記憶装置
KR100565045B1 (ko) 1999-09-16 2006-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채널 데이터 기록/재생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3683157B2 (ja) * 2000-03-17 2005-08-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のヘッド位置制御方法及びデイスク装置
JP4158717B2 (ja) * 2004-02-16 2008-10-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データ記録再生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US7394612B2 (en) * 2006-03-13 2008-07-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hird order curve fit for head skew in a hard disk drive
CN103314408B (zh) 2011-01-19 2016-11-09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双通道hdd系统和方法
JP2014089780A (ja) 2012-10-30 2014-05-15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方法
US8867161B2 (en) 2013-03-15 2014-10-21 Seagate Technology Llc 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 with variable track spacin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0898A (ja) * 2002-06-22 2004-0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温度によるデータ記憶システム制御方法,温度によるデータ記憶システム制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記憶システムでのウォーミングライト電流決定方法
CN1627374A (zh) * 2003-11-28 2005-06-15 株式会社东芝 光盘装置和信息再现方法
CN1734570A (zh) * 2004-06-25 2006-02-15 Tdk株式会社 磁记录再现装置及磁记录介质
CN101097724A (zh) * 2006-06-30 2008-01-02 株式会社东芝 用于盘驱动器中的头定位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US9536553B1 (en) * 2016-02-09 2017-01-03 Seagate Technology Llc Decoupled disturbance estimator in dual-stage servo controller with loop-shaping filter
CN106293543A (zh) * 2016-08-25 2017-01-0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捎带回收的瓦记录raid写顺序化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09487A (zh) 2019-03-22
US10121505B1 (en) 2018-11-06
JP6759170B2 (ja) 2020-09-23
JP2019053807A (ja)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81165B2 (ja) 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のレファレンスサーボ信号の記録方法及び温度補償方法
JP2006294163A (ja) ディスク装置
US2007004713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riting servo information
JP3432441B2 (ja) 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の製造工程管理方法
US6643084B1 (en) Adaptive off-track recovery
US7242550B2 (en) Magnetic disk apparatus suppressing adjacent track influence
US6396654B2 (en) Embedded servo wri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d disk drive
CN109509487B (zh) 硬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185583A (ja) 磁気ディスクのサーボパターンの記録方法,それを利用したディスクドライブ,磁気ディスク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で読み取り可能な媒体
US20090244759A1 (en) Correc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correc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circuit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device
EP1783746A2 (en) Method for recording bursts on a disk and related apparatus
US7570448B2 (en) Write-once type storage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 control circuit
KR100761841B1 (ko) 리트라이 모드에서의 자기 헤드의 비행 높이 제어 장치 및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크 드라이브
KR100615412B1 (ko) 헤드 제어 방법 및 기록 장치
US7426086B2 (en) Off track write protection for data storage device
US20100149681A1 (en) Recording method and storage device
US7663832B2 (en) Method of compensating for track zero position in reference servo track copying system and disc drive using the same
US69279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ad positioning using servo control in a disk drive
US6128154A (en) Servo control method for a high capacity hard disk drive
US7099104B2 (en) Method for servo writing and disk drive with servo control system
JP2005259340A (ja) データ保存システムでのリトライ制御方法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データ保存装置
EP0673033A2 (en) Magnetic disk drive
JP2011008880A (ja)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3871081B2 (ja) サーボトラックライタおよび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KR100233673B1 (ko) 데이타섹터 디펙방지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