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3802A - 插座 - Google Patents

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3802A
CN109473802A CN201811644388.3A CN201811644388A CN109473802A CN 109473802 A CN109473802 A CN 109473802A CN 201811644388 A CN201811644388 A CN 201811644388A CN 109473802 A CN109473802 A CN 109473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socket
firewire
zero curv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443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虞金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Prague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Prague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Prague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Prague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443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73802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73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38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包括一壳体,至少一插座主体以及一电源线缆。所述插座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插座主体包括一主体基座和至少两个插套装置,其中所述插套装置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藉由所述主体基座固定支撑所述插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进一步设有至少两个基座上开口和至少两个基座侧开口,以供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从所述基座上开口自上而下地接至所述插套装置,或从所述基座侧开口自外向内地接至所述插套装置。

Description

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插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也称插排,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电路接线可插入的座,通过它可插入各种接线。这样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插座为家用电器提供电源连接,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器附件。
目前市面上的插座包括两孔插座(2pin插头)、三孔插座(3pin插头)、或者是五孔组合(3pin插孔与2pin插孔在同一个位置区域)。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只能适配于具有相应片脚的插头,不能很好的利用插座资源。特别是当多个不同插头的电器设备连接同一插座时,可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现有技术的电器插头的多元化为满足使用需求,插座上一般都会设置多种不同的插孔,以满足使用需求。
参照说明书附图之图1A和图1B所示,揭示了现有技术的两种五孔插座,其中所述五孔插座的3pin插孔与2pin插孔在同一表面。所述五孔插座的所述2pin插孔被邻近地设置于所述3pin插孔的前方或侧边。如果同时满足使用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同时使用所述五孔插座,所述五孔插座的3pin插孔与2pin插孔间隔需要具有足够的距离,这就会导致插座整体的体积较大,不方便存放。另一种五孔插座的2pin插孔被设置在3pin插孔的地线插孔的两边,这种五孔插座的3pin插孔与2pin插孔设计紧凑,插座的整体体积小。这种五孔插座在被使用时,只能使用3pin插孔与2pin插孔其中的一个,当一个插座插入时,必然阻碍其他插座插入,导致3pin插孔与2pin插孔不能同时使用。当连接电器设备较多的情况下,则需要连接更多的插座才能满足需求,进而导致使用不方便和成本增加的缺陷。
现有技术的这种五孔插座的3pin插孔与2pin插孔被设置在插板的同一表面,比如上表面,与2pin插孔对应的两脚插头在插入插座时,插头的接线会沿横向方向被弯折。因此,两脚插头的电器设备在这种五孔插座时,不可避免的会因为插头插接的位置而导致接线被弯折,甚至出现线缆断裂。此外,两脚插头的电器设备在使用这种五孔插座时,还容易因为线缆的牵扯,导致两脚插头与插座的连接不稳,甚至从插孔中脱离。
现有技术的五孔插座的接线端是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接入到所述五孔插座内部的火线导体、零线导体、以及地线导体。这种五孔插座的接线端的制造工艺和组装工艺复杂,需要多道工序加工,人工成本高。现有技术的这种五孔插座的接线端容易出现螺钉松动、接线不稳、焊接出现缝隙等问题,从而导致插入电源插头时产生电火花,影响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具有两个以上的插接方向,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插头插基于不同的插接方向插接到所述插座。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解决五孔插座不能同时插入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的问题,其中所述两脚插头和所述三脚插头可从两个方向插入到所述插座,避免两个插头同时使用所述插座时相互阻碍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的三脚插孔被形成于所述插座的上端面,两脚插孔被形成于所述插座的一个侧面,其中所述三脚插头从所述插座的顶部插入,所述两脚插头从所述插座的侧面插入,所述两脚插头和所述三脚插头同时插入时,相互之间不会影响。换言之,所述插座的两脚插孔和三脚插孔分别形成于所述插座的不同表面,便于所述两脚插头和所述三脚插头同时使用,而不会相互阻碍影响。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在相同尺寸空间情况下,所述插座的正面可被插入所述三脚插头,侧面可同时插入所述两脚插头,所述两脚插头和所述三脚插头同时使用时不会干扰,节约所述插座的空间和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的所述两脚插孔被形成于所述插座的侧面,当所述两脚插头插入至所述插座侧面时,所述两脚插头的连接线不易被弯折而折断,提升了所述插座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的插套装置(火线插套装置、零线插套装置、以及地线插套装置)为一体式结构,无需焊接,因而不存在焊点,避免因焊线连接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用电安全,提高产品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的插套装置是由冲压或锻造的制造工艺一体地制造而成的导电铜条,简化了所述插套装置的生产制造流程,提升了所述插座的制造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主体连接所述两脚插头的插套单元一体地延伸自连接所述三脚插头的插套单元。换言之,所述插座主体内所述两脚插套单元与所述三脚插套单元为一体式结构,从而简化了所述插座内导电线路的布置,节省了导电插套的使用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的插套装置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简化了所述插套的制造工艺过程,节约了制造加工的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插座,其中所述插座进一步设有USB充电单元,其中所述插座可通过所述USB充电单元为外接移动设备(比如,手机、移动电源、平板电脑)等充电,以便在没有充电插头的情况下为外接移动设备充电。
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发明的一插座,适于至少一插头插接使用,包括:
至少一插座主体,其中所述插座主体包括一主体基座和至少两个插套装置,其中所述插套装置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藉由所述主体基座固定支撑所述插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进一步设有至少两个基座上开口和至少两个基座侧开口,以供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从所述基座上开口自上而下地接至所述插套装置,或从所述基座侧开口自外向内地接至所述插套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套装置包括一火线插套装置和一零线插套装置,所述插座主体进一步包括一地线插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设有三个所述的基座上开口,其中三脚插头通过所述基座上开口接至所述火线插套装置、所述零线插套装置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其中两脚插头通过所述基座侧开口接至少所述火线插套装置和所述零线插套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套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插套单元和一连接单元,其中所述插套单元连接于所述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将所述插套单元固定于所述主体基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套单元包括一火线插套单元和一零线插套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一火线连接单元和一零线连接单元,所述火线插套单元一体向上地、向内地延伸于所述火线连接单元,其中所述零线插套单元一体向下地、向内地延伸于所述零线连接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套单元包括一第一插套和一第二插套,其中所述第一插套连接所述第二插套于所述连接单元,其中所述三脚插头从所述基座上开口接入至所述第一插套,其中所述两脚插头从所述基座侧开口接入至所述第二插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火线插套单元包括一第一火线插套单元和一第二火线插套单元,其中所述零线插套单元包括一第一零线插套单元和一第二零线插套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火线插套单元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一火线插套单元,其中所述第二零线插套单元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一零线插套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插套设有一插片槽,其中所述插片槽开口朝向所述基座上开口,其中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通过所述基座上开口插入至所述插套的所述插片槽,所述插头片脚电接触于所述插片槽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插套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导电部、一第二导电部以及一第三导电部,其中所述第三导电部间隔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形成所述插片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导电部设有至少一引导斜面,其中所述引导斜面形成于所述插片槽内侧,以引导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插入至所述插片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插套经冲压、锻压或锻造的工艺,一体地形成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以及所述插片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插套设有至少一插片接口,所述插片接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二插套的端部,并且所述插片接口的开口朝向所述基座侧开口,当所述插头插入时,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从所述基座侧开口插接至所述插片接口,并且所述插片电接触于所述第二插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插套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夹片、一第二电夹片以及一第三电夹片,其中所述第三电夹片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夹片和所述第二电夹片之间,当所述插头插入时,所述第三电夹片夹持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于所述第一电夹片和所述第二电夹片之间,以使所述插头片脚电接触于所述第二插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插套经冲压、锻压或锻造的工艺,一体地形成所述第一电夹片、所述第二电夹片、所述第三电夹片以及所述插片接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基座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插舱,其中所述插套装置被设置于所述插舱,藉由所述插舱隔离所述火线插套装置、所述零线插套装置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以防止所述插座内部电路短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舱包括一火线插舱和一零线插舱,其中所述火线插套装置被保持于所述火线插舱,所述零线插套装置被保持于所述零线插舱,其中所述地线插套装置被保持在所述火线插舱和所述地线插舱外,其中所述火线插舱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火线插舱和一第二火线插舱,所述零线插舱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零线插舱和一第二零线插舱,其中所述第一插套被保持在所述第一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一零线插舱,所述第二插套被保持在所述第二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二零线插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基座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安装部,其中所述插舱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基座安装部,藉由所述基座安装部保持所述插舱相对位置的稳定,其中所述基座安装部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其中所述基座上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基座侧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二安装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基座上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一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一零线插舱的上部,所述基座侧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二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二零线插舱的侧边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壳体,其中所述插座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一三脚插孔和至少一两脚插孔,其中所述三脚插孔对应于所述插座主体的所述基座上开口,所述两脚插孔对应于所述基座侧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壳体和一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插座主体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所述三脚插孔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所述两脚插孔被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基座被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被安装至所述第一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被定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壳体,所述主体基座与所述壳体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主体基座的所述火线插舱和所述零线插舱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电源线缆,其中所述电源线缆电连接至所述火线插套装置、所述零线插套装置、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藉由所述电源线缆电连接所述插座主体至外界电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和至少一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装置至所述电源线缆,藉由所述电路板控制所述充电装置向外接移动设备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装置为USB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壳体进一步设有至少一充电接口,所述充电装置被设置对接于所述充电接口。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的一种插座的整体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的另一种插座的整体示意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插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整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一火线/零线的插套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5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套装置的一插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在被插入插头时的线路连接示意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一插座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的仰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在被插入插头的横向剖视图。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一插座主体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一插座主体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照本发明说明书附图之图2A至图8所示,依照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插座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所述插座适用于将至少一两脚插头200和至少一三脚插头300电连接至一电源,其中所述三脚插头300和所述两脚插头200可被同时插接至所述插座,其中所述插座在被插入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时互不干扰。相应地,所述插座设有对应于所述两脚插头200的至少一两脚插孔102,和设有对应于所述三脚插头300的至少一三脚插孔103,其中所述两脚插孔102和所述三脚插孔103被形成于所述插座的不同表面。优选地,所述插座的上表面设有适于所述三脚插头300插接的至少一所述三脚插孔103,所述插座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适于所述两脚插头200插接的至少一所述的两脚插孔10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插座的所述三脚插孔103和所述两脚插孔102的被形成的位置是相对设置的,在此仅仅作为示例性质的,而非限制,因此,在本发明中,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孔的位置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方式。换言之,所述插座的所述两脚插孔102和所述三脚插孔103被形成于所述插座的不同表面的位置,以防止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在被同时插接至所述插座时相互干扰。
相应地,所述两脚插头200可从所述插座侧面的所述两脚插孔102插接至所述插座,其中所述三脚插头300可从所述插座上表面的所述三脚插孔103插接至所述插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可分别从所述插座的不同表面接入到所述插座的内部电路,因此,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不会因为空间小,而相互干扰,从而造成所述两脚插孔102和所述三脚插孔103不能被同时使用。
如图2A至图3所示,所述插座包括一壳体10、至少一插座主体20、以及一电源线缆30,其中所述插座主体20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0,其中所述电源线缆30电连接至所述插座主体20,藉由所述电源线缆30电连接所述插座主体20至外界电源。所述两脚插孔102和所述三脚插孔103被形成于所述壳体10,其中所述插座主体20被设置对应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三脚插孔103和所述两脚插孔102,以供所述三脚插头300和所述两脚插头200通过所述三脚插孔103和所述两脚插孔102插接至所述插座主体20的导电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插座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插座主体20时,所述插座主体20分别被连接至所述电源线缆30,以供所述电源线缆30电连接多个所述插座主体20至外界电源。
优选地,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20之间依次地相互连接,其中最内侧的所述插座主体20被连接至所述电源线缆30。可选地,当所述插座包括多个所述插座主体时,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20可分别独立地连接至所述电源线缆30,藉由所述电源线缆30将所述插座主体20电连接至外界电源。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20与所述电源线缆30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仅仅作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
相应地,所述插座主体20和所述电源线缆30被固定于所述壳体10,其中所述壳体10容纳和支撑固定所述插座主体20,所述壳体10引导和保持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或三脚插头300的插头片脚插接至所述插座主体20的电源接线部分,防止所述插头偏移。所述插座的所述壳体10具有至少一三脚插接面113和至少一两脚插接面114,其中所述三脚插孔103被设置于所述三脚插接面113,所述两脚插孔102被设置于所述两脚插接面114。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三脚插接面113形成于所述壳体10的一个上表面,所述两脚插接面114被形成于所述壳体10的一个侧面。换言之,所述三脚插头300自所述插座的上表面插接至所述壳体10内部的所述插座主体20,所述两脚插头200自所述插座的侧面插接至所述插座主体20。
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一第一壳体11和一第二壳体12,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共同形成一容纳空间101,其中所述插座主体20被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101。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座主体2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其中所述三脚插孔103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所述两脚插孔10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个侧面。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三脚插孔103和所述两脚插孔102是穿透于所述第一壳体11表面的穿透孔,其中所述三脚插孔103和所述两脚插孔102连通所述壳体10的所述容纳空间101于外界环境。换言之,所述插座主体20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优选地,所述插座主体20被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壁。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插座主体20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方式在此仅仅作为示例性质的,而非限制。可选地,所述插座主体20还可以被设置为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二壳体12,其中所述三脚插孔103和所述两脚插孔102分别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表面了,藉由所述第一壳体11引导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插接至所述插座主体20。
如图3所示,所述插座主体20包括一主体基座21、一火线插套装置22、一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一地线插套装置24,其中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21,藉由所述主体基座21将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保持在所述壳体10的所述容纳空间101。优选地,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是由铜片制造而成。更优选地,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是由铜片经过一提加工成型。换言之,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为一体式结构,不需要经过焊接工艺加工。因此,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的各个部位不会出现因为焊接工艺而产生的焊点或焊线,从而避免了由于焊接工艺误差而产生的用电安全问题,比如插头插接时产生的电火花。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插座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插座主体20时,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分别依次地相互连接。优选地,两个以上的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之间相互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其中两个以上的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之间相互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其中两个以上的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3之间相互连接,为一体式的结构。
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包括一火线连接单元221和至少一火线插套单元222,其中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一体向上地、向内地延伸于所述火线连接单元221。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包括一零线连接单元231和至少一零线插套单元232,其中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一体向下地、向内地延伸于所述零线连接单元23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和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被镜像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21。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包括一地线连接单元241和至少一地线插套单元242,其中所述地线插套单元242一体向内地,向上地延伸于所述地线连接单元241。
相应地,所述电源线缆30包括一火线连接线31、一零线连接线32、以及一地线连接线33,其中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的所述火线连接单元221连接至所述电源线缆30的所述火线连接线31,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的所述零线连接单元231连接至所述电源线缆30的所述零线连接线32,其中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的所述地线连接单元241连接至所述电源线缆30的所述地线连接线33。
如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的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包括一第一火线插套2221和一第二火线插套2222,其中所述第二火线插套2222连接至所述第一火线插套2221。优选地,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火线插套2222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一火线插套2221。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的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包括一第一零线插套2321和一第二零线插套2322。优选地,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零线插套2322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一零线插套2321。
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的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与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的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镜像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21。因此,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和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的结构和形状相同。
为了便于描述,统一称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和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为插套装置201,统一称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和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为插套单元202,统一称所述第一火线插套2221和所述第一零线插套2231为第一插套2021,统一称所述第二火线插套2222和所述第二零线插套2232为第二插套2022。换言之,所述插套装置201包括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和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其中所述插套单元202包括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和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其中所述第一插套2021包括所述第一火线插套2221和所述第一零线插套2231,其中所述第二插套2022包括所述第二火线插套2222和所述第二零线插套2232。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的所述火线连接单元221和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的所述零线连接单元231统称为连接单元20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插套装置201为一体式的结构,其中所述插套装置201的所述插套单元202一体地延伸于所述连接单元203。
相应地,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一插套2021和所述第二插套2022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插套2022一体向外地延伸于所述第一插套2021。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一插套2021适于对接于所述三脚插头300的火线插脚和零线插脚,其中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二插套2022适于对接于所述两脚插头200的火线插脚和零线插脚。
如图6所示,当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分别插入连接至所述插座的一插座主体20时,所述两脚插头200的所述火线插脚和零线插脚分别对应地电接触于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二插套2022的所述第二火线插套2222和所述第二零线插套2232。相应地,所述三脚插头300的火线插脚和零线插脚分别对应地电接触于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一插套2021的所述第一火线插套2221和所述第一零线插套2231,其中所述三脚插头300的地线插脚对应地插接至所述地线插套单元242。
如图3、图7A以及图7B所示,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21,藉由所述主体基座21将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一插套2021、所述第二插套2022以及所述地线插套单元242对应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两脚插孔102和所述三脚插孔103。所述主体基座21包括一基座安装部211,至少两个插舱212,其中所述插舱212被设置于所述基座安装部211的底部,其中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和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被固定于所述主体基座21的所述基座安装部211。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和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的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一插套2021和所述第二插套2022被保持在所述插舱212。优选地,所述主体基座21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主体基座21的所述基座安装部211和所述插舱222为绝缘结构。
相应地,所述主体基座21的所述基座安装部211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安装部2111和一第二安装部2112,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2111被设置安装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上部,所述第二安装部2112被设置安装于所述壳体10的内侧壁。所述主体基座21的所述第一安装部211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112固定所述插舱212的位置,以便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插接至所述壳体10的所述插孔时,所述两脚插头200和所述三脚插头300的插头片脚准确地插入至所述插舱212。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21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安装部2112通过滑槽固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安装部2112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固定件21121,其中所述壳体10的内壁进一步设有至少一滑槽105,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2112在安装至所述壳体10时,所述第二安装部2112的所述固定件21121滑动地固定至所述滑槽105。
所述主体基座21进一步设有至少两个基座上开口2113和至少两个基座侧开口2114,其中时能够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和所述基座侧开口2114被形成于所述基座安装部211的上部和侧边,以供插头从所述插座的上端和侧边插入到所述插座主体20。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正对应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三脚插孔103,其中所述基座侧开口2114正对应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两脚插孔102。相应地,所述主体基座21的上端设有三个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以供三脚插头300自所述插座的上端自上而下地插接至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20。所述主体基座21的侧边设有两个所述基座侧开口2114,以供所述两脚插头200自所述插座的侧边由外向内地插接至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20。
所述基座侧开口2114被形成于所述第二安装部2112,其中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11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主体基座21的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和所述基座侧开口2114连通于所述插舱212。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的开口朝向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上侧,所述基座侧开口2114的开口朝向所述壳体10的内侧壁。
所述插舱212被设置于所述基座安装部211的底部,其中所述插套单元202被保持在所述插舱212,藉由所述插舱212电隔绝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避免所述插座内部电路短路。当所述插头插入至所述插座时,所述插舱212支撑所述插套单元202,以使所述插套单元202充分地电接触于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和避免所述插套单元202的过渡变形。所述插舱212包括一火线插舱2121和一零线插舱2122,其中所述火线插舱2121和所述零线插舱2122之间相互间隔,以电绝缘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
相应地,所述火线插套单元222被设置于所述火线插舱2121,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的所述零线插套单元232被设置于所述零线插舱2122,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的所述地线插套单元242被保持于所述火线插舱2121和所述零线插舱2122之间。所述火线插舱2121包括一第一火线插舱21211和一第二火线插舱21212,其中所述第一火线插舱21211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二火线插舱21212。所述第一火线插套2221被保持于所述第一火线插舱21211,所述第二火线插套2222被保持于所述第二火线插舱21212。所述零线插舱2122包括一第一零线插舱21221和一第二零线插舱21222,其中所述第一零线插套2231被保持于所述第一零线插舱21221,所述第二零线插套2232被保持于所述第二零线插舱21222。
如图5A和图5B所示,当所述插头的所述插头片脚插入到所述插座时,所述插头的所述插头片脚电接触于所述插套装置201的所述插套单元202。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一插套2021进一步设有一插片槽20211,其中所述插片槽20211的开口对应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三脚插孔103和所述基座安装部211的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换言之,当所述三脚插头300的所述插头片脚自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三脚插孔103插入时,所述插头片脚被所述壳体10和所述基座21引导地插入至所述第一插套2021的所述插片槽20211。
所述第一插套2021包括一第一导电部20212、一第二导电部20213、以及一第三导电部20214,其中所述第一到三导电部20214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部20212和所述第二导电部20213之间。所述第三导电部20214间隔所述第一导电部20212和所述第二导电部20213,形成所述插片槽20211。所述第一插套2021的所述第三导电部20214设有至少一引导斜面20215,其中所述引导斜面20215形成于所述第三导电部20214的内侧面,当所述插头片脚插入到所述插座时,所述引导斜面20215引导所述插头片脚至所述插片槽20211,防止所述插头片脚偏离。
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二插套2022设有至少一插片接口20221,其中所述插片接口20221形成于所述第二插套2022的端部。当所述两脚插头200自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两脚插孔102插入至所述插座时,所述两脚插头200的所述插头片脚自所述插片接口20221电接触于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二插套2022。所述插套单元202的所述第二插套2022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夹片20222、一第二电夹片20223、以及一第三电夹片20224,其中所述第三电夹片20224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夹片20222和所述第二电夹片20223之间。当所述两脚插头200的所述插头片脚插入至所述插座时,所述插头片脚被夹持于所述第三电夹片20224和所述第一电夹片20222和所述第二电夹片20223之间,以使所述两脚插头的所述插头片脚电接触于所述第二插套2022。
所述第二插套2022的所述插片接口20221形成于所述第一电夹片20222、所述第二电夹片20223、以及所述第三电夹片20224的远端部,并且所述插片接口20221自近端向远端展开,以便所述插头片脚自所述插片接口20221的远端接入和引导至近端。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插套2022的所述第一电夹片20222、所述第二电夹片20223、以及所述第三电夹片20224为弹性导电夹片。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套装置201的所述插套单元202为一体式的插套铜片。更优选地,所述插套装置201是由一铜片经过冲压工艺、锻压、或者锻造工艺制作而成的一体式插套铜片导体。换言之,所述插套装置201的所述插套单元202经过冲压、锻压或者锻造的工艺形成所述插片槽20211和所述插片接口20221,以供插接所述三脚插头300和所述两脚插头200对应的插头片脚。
如图3所示,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40和至少一充电装置50,其中所述充电装置50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40,其中所述电路板40电连接所述充电装置50于所述电源线缆30的所述火线连接线31和所述零线连接线32,和控制所述充电装置50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等。优选地,所述充电装置50为USB充电装置。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电装置50的类型在此仅仅作为示例性质的,而非限制。因此,其他类型的充电装置也可应用于此。
相应地,所述壳体10进一步设有至少一充电接口106,其中所述充电接口106对应于所述充电装置50的接口,其中所述充电装置50通过所述充电接口106对外界移动设备(比如手机,移动充电装置,平板电脑等)进行充电。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40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藉由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所述电路板40和固定所述充电装置50。所述充电装置50的所述充电接口106被形成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
参照本发明说明书附图之图9A和图9B所示,依照本发明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座的另外两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座主体20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因此,在本发明的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主体20被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或所述第二壳体12。换言之,所述插座主体20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或所述第二壳体12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9A所示,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20被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壁,换言之,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主体基座21与所述第一壳体11为一体式结构。相应地,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两脚插孔102重合于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基座侧开口2114,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三脚插孔103重合于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基座上开口2113。
如图9B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主体20包括一主体基座21、一火线插套装置22、一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一地线插套装置24,其中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21。所述插座主体20的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相同,不同点在于,所述主体基座21包括两个插舱212,其中所述插舱212被一体地设置于壳体10的所述第二壳体12的内壁。换言之,在本发明的该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基座21不再包括基座安装部,其中所述插舱212被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的内侧。
相应地,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21的所述插舱212。所述插舱212包括一火线插舱2121和一零线插舱2122,其中所述火线插舱2121和所述零线插舱2122之间相互间隔,以电绝缘所述火线插套装置22、所述零线插套装置23、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24。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壳体10的所述两脚插孔102和所述三脚插孔103分别对应地连通于所述插舱212的所述火线插舱2121和所述零线插舱2122。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4)

1.一插座,适于至少一插头插接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插座主体,其中所述插座主体包括一主体基座和至少两个插套装置,其中所述插套装置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基座,藉由所述主体基座固定支撑所述插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进一步设有至少两个基座上开口和至少两个基座侧开口,以供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从所述基座上开口自上而下地接至所述插套装置,或从所述基座侧开口自外向内地接至所述插套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套装置包括一火线插套装置和一零线插套装置,所述插座主体进一步包括一地线插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设有三个所述的基座上开口,其中三脚插头通过所述基座上开口接至所述火线插套装置、所述零线插套装置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其中两脚插头通过所述基座侧开口接至少所述火线插套装置和所述零线插套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套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插套单元和一连接单元,其中所述插套单元连接于所述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将所述插套单元固定于所述主体基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套单元包括一火线插套单元和一零线插套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一火线连接单元和一零线连接单元,所述火线插套单元一体向上地、向内地延伸于所述火线连接单元,其中所述零线插套单元一体向下地、向内地延伸于所述零线连接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套单元包括一第一插套和一第二插套,其中所述第一插套连接所述第二插套于所述连接单元,其中所述三脚插头从所述基座上开口接入至所述第一插套,其中所述两脚插头从所述基座侧开口接入至所述第二插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火线插套单元包括一第一火线插套单元和一第二火线插套单元,其中所述零线插套单元包括一第一零线插套单元和一第二零线插套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火线插套单元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一火线插套单元,其中所述第二零线插套单元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一零线插套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第一插套设有一插片槽,其中所述插片槽开口朝向所述基座上开口,其中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通过所述基座上开口插入至所述插套的所述插片槽,所述插头片脚电接触于所述插片槽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第一插套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导电部、一第二导电部以及一第三导电部,其中所述第三导电部间隔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形成所述插片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第三导电部设有至少一引导斜面,其中所述引导斜面形成于所述插片槽内侧,以引导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插入至所述插片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第一插套经冲压、锻压或锻造的工艺,一体地形成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以及所述插片槽。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任一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第二插套设有至少一插片接口,所述插片接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二插套的端部,并且所述插片接口的开口朝向所述基座侧开口,当所述插头插入时,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从所述基座侧开口插接至所述插片接口,并且所述插片电接触于所述第二插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第二插套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夹片、一第二电夹片以及一第三电夹片,其中所述第三电夹片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夹片和所述第二电夹片之间,当所述插头插入时,所述第三电夹片夹持所述插头的插头片脚于所述第一电夹片和所述第二电夹片之间,以使所述插头片脚电接触于所述第二插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第二插套经冲压、锻压或锻造的工艺,一体地形成所述第一电夹片、所述第二电夹片、所述第三电夹片以及所述插片接口。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插舱,其中所述插套装置被设置于所述插舱,藉由所述插舱隔离所述火线插套装置、所述零线插套装置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以防止所述插座内部电路短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舱包括一火线插舱和一零线插舱,其中所述火线插套装置被保持于所述火线插舱,所述零线插套装置被保持于所述零线插舱,其中所述地线插套装置被保持在所述火线插舱和所述地线插舱外,其中所述火线插舱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火线插舱和一第二火线插舱,所述零线插舱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零线插舱和一第二零线插舱,其中所述第一插套被保持在所述第一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一零线插舱,所述第二插套被保持在所述第二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二零线插舱。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安装部,其中所述插舱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基座安装部,藉由所述基座安装部保持所述插舱相对位置的稳定,其中所述基座安装部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其中所述基座上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基座侧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二安装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基座上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一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一零线插舱的上部,所述基座侧开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二火线插舱和所述第二零线插舱的侧边端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壳体,其中所述插座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一三脚插孔和至少一两脚插孔,其中所述三脚插孔对应于所述插座主体的所述基座上开口,所述两脚插孔对应于所述基座侧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壳体和一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插座主体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所述三脚插孔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所述两脚插孔被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侧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主体基座被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被安装至所述第一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被定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边。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壳体,所述主体基座与所述壳体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主体基座的所述火线插舱和所述零线插舱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14、或18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电源线缆,其中所述电源线缆电连接至所述火线插套装置、所述零线插套装置、以及所述地线插套装置,藉由所述电源线缆电连接所述插座主体至外界电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插座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和至少一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装置至所述电源线缆,藉由所述电路板控制所述充电装置向外接移动设备充电。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插座,其中所述充电装置为USB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壳体进一步设有至少一充电接口,所述充电装置被设置对接于所述充电接口。
CN201811644388.3A 2018-12-30 2018-12-30 插座 Pending CN1094738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4388.3A CN109473802A (zh) 2018-12-30 2018-12-30 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4388.3A CN109473802A (zh) 2018-12-30 2018-12-30 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3802A true CN109473802A (zh) 2019-03-15

Family

ID=65678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44388.3A Pending CN109473802A (zh) 2018-12-30 2018-12-30 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73802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25897U (zh) * 2011-02-28 2011-11-02 乔日电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侧插座的多规格多孔电源插座
CN206098814U (zh) * 2016-09-24 2017-04-12 中山市盛大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国标插座模组
CN210092410U (zh) * 2018-12-30 2020-02-18 江西普拉格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插座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25897U (zh) * 2011-02-28 2011-11-02 乔日电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侧插座的多规格多孔电源插座
CN206098814U (zh) * 2016-09-24 2017-04-12 中山市盛大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国标插座模组
CN210092410U (zh) * 2018-12-30 2020-02-18 江西普拉格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插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69607A1 (en) Plu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onent
CN105375157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5048232A (zh) 一种挂式移动插座
CN208423285U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20120171898A1 (en) Modular jack with magnetic module od reduced profile
CN20627197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TWM511148U (zh) 電連接器及其插入模組
CN203826699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9473802A (zh) 插座
CN105811177A (zh) 一种嵌装模块式高低频混装插头和插座的结构
CN105428858A (zh) 一种挂片式插座
KR20160126171A (ko) Usb 타입-c 플러그와 압착 보조 커넥터의 결합 구조
CN210092410U (zh) 插座
CN210957231U (zh) 转换插座
CN210182625U (zh) 一种用于led显示器的电连接器
CN106486821A (zh) 电连接器
CN105896155A (zh) 一种可伸缩的插线板
CN206498008U (zh) 一种usb type‑c公母同体电连接器
CN209329230U (zh)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件以及电气组件
CN103855535A (zh) 具有抗拉机制的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02564730U (zh) 电连接器
CN204333447U (zh) 用于连接手机电池的电池连接器
CN107887749A (zh) 一种连接器
CN220106966U (zh) 导电端子、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8448498U (zh) 节约组装空间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