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3245A -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3245A
CN109463245A CN201811609232.1A CN201811609232A CN109463245A CN 109463245 A CN109463245 A CN 109463245A CN 201811609232 A CN201811609232 A CN 201811609232A CN 109463245 A CN109463245 A CN 1094632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ybean
processing
relative humidity
drought
main r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092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63245B (zh
Inventor
杜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che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unche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che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unche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60923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632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63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3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63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3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40Fabaceae, e.g. beans or pe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1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2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2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 A01G24/22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containing plant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2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 A01G24/22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containing plant material
    • A01G24/25Dry fruit hulls or husks, e.g. chaff or co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3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synthetic 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Algebra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otan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依次包括有机生态栽培基质配方研制、耐旱品种鉴定筛选以及抗旱能力值计算及耐旱能力鉴定等步骤。本发明的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配方基质对大豆生长势、植株光合指标、根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大豆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最适配方,同大田种植相比,使用该栽培基质一方面植株长势好,产量和品质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节水节肥。

Description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为禾本目、禾本科、大豆属植物,一年生粗壮草本,须根黄白色,海绵质,直径约3毫米。花果期6-12月。主要产于中国湖北蕲春、湖南、河北、江苏、福建等省。大豆种仁是中国传统的食品资源之一,可做成粥、饭、各种面食供人们食用。尤其对老弱病者更为适宜。味甘、淡,性微寒。其中以蕲春四流山村为原产地的最为出名,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美容养颜功能。
对于大豆来说,地下根系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抗旱能力的强弱。拟根据地下根系的发育程度来鉴定同种大豆不同品种的抗旱性,但根系的发育程度受基质的影响较大。栽培基质相对于土壤来说更适合大豆根系的生长,比如栽培基质总孔隙度比土壤基质大。为了给根系营造好的生长环境,首先需要研制一款适合大豆的栽培基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将玉米秸秆、骨头粉碎,然后按照玉米秸秆、腐熟牛粪、稻壳、骨渣、炉渣和蚯蚓粪重量比1:(3.5~4.5):(0.5~1.5):(1.5~2.5):(1.5~2.5):(4.5~5.5)混合,然后将混合物与多菌灵按照10L:(0.8g~1.2g)的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发酵腐熟,得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S102:挑选籽粒饱满均匀、无病的A、B、C 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每3个栽培槽播种一个大豆品种,每一组包括1个品种,一共分为3组,第一组为A1、A2、A3,第二组为B1、B2、B3,第三组为C1、C2、C3,并对其消毒,然后A1、A2、B1、B2、C1、C2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栽培槽中,将A3、B3和C3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土壤的栽培槽中,然后在播种完的所述栽培槽上覆盖所述步骤S101得到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S103:当所述大豆种子发芽并长出叶子之后进行间苗,保留长势一致并在第二预设株距的范围内去除多余的大豆苗;S104:对A1、B1、C1进行处理1: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一相对湿度;然后保持所述相对湿度13天~16天;对A2、B2、C2进行处理2:保持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为第二相对湿度13天~16天;对A3、B3、C3进行处理3:保持其土壤为第三相对湿度13天~16天;S105:统计3组栽培槽中的每株大豆的根系总长度,然后计算每个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再计算每个处理的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然后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处理1和处理2的相对根系总长度;
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1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1);
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2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2);
S106:按照公式(3)计算每个品种的大豆的抗旱能力;
每个品种大豆的抗旱能力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所有鉴定品种的大豆的处理1的相对根系总长度的平均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该品种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公式(3)。
本发明的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配方基质对大豆生长势、植株光合指标、根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大豆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最适配方,同大田种植相比,使用该栽培基质一方面植株长势好,产量和品质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节水节肥。
另外,本发明上述的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栽培槽的长为95cm~105cm,宽45cm~55cm,深25cm~35cm。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2中,第一预设株距为1cm~3cm。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厚度为3.5cm~4.5cm。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3中,第二预设株距为3cm~4cm。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2和所述步骤S103中,所有栽培槽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相对湿度为70%~80%。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4中,所述第一相对湿度为28%~32%;所述第二相对湿度为72%~78%;所述第三相对湿度为72%~78%。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4中,所述预设时间为2天~10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2在空气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20℃的温室中进行。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05中,在测量每株大豆的根系总长度时,每株测量三次求平均值,得到每株大豆的根系总长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将玉米秸秆、骨头粉碎,然后按照玉米秸秆、腐熟牛粪、稻壳、骨渣、炉渣和蚯蚓粪重量比1:(3.5~4.5):(0.5~1.5):(1.5~2.5):(1.5~2.5):(4.5~5.5)混合,然后将混合物与多菌灵按照10L:(0.8g~1.2g)的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发酵腐熟,得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
S102:挑选籽粒饱满均匀、无病的A、B、C 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每3个栽培槽播种一个大豆品种,每一组包括1个品种,一共分为3组,第一组为A1、A2、A3,第二组为B1、B2、B3,第三组为C1、C2、C3,并对其消毒,然后A1、A2、B1、B2、C1、C2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栽培槽中,将A3、B3和C3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土壤的栽培槽中,然后在播种完的所述栽培槽上覆盖所述步骤S101得到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所述栽培槽的长为95cm~105cm,宽45cm~55cm,深25cm~35cm;第一预设株距为1cm~3cm;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厚度为3.5cm~4.5cm。所述步骤S102在空气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20℃的温室中进行。
S103:当所述大豆种子发芽并长出叶子之后进行间苗,保留长势一致并在第二预设株距的范围内去除多余的大豆苗。第二预设株距为3cm~4cm。在所述步骤S102和所述步骤S103中,所有栽培槽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相对湿度为70%~80%。
S104:对A1、B1、C1进行处理1: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一相对湿度;然后保持所述相对湿度13天~16天;对A2、B2、C2进行处理2:保持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为第二相对湿度13天~16天;对A3、B3、C3进行处理3:保持其土壤为第三相对湿度13天~16天。所述第一相对湿度为28%~32%;所述第二相对湿度为72%~78%;所述第三相对湿度为72%~78%。
S105:统计3组栽培槽中的每株大豆的根系总长度,每株测量三次求平均值,然后计算每个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再计算每个处理的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然后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处理1和处理2的相对根系总长度;
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1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1);
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2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2)。
数据处理的方式类似于抗旱指数的计算,只不过本实验把抗旱指数计算公式中的产量替换成了根系总长度。为了抗旱能力鉴定的精确度,单个大豆品种抗旱能力值计算的时候,采用相对值以便排除栽培基质造成的背景干扰。抗旱能力值越大,抗旱能力越强。
S106:按照公式(3)计算每个品种的大豆的抗旱能力;
每个品种大豆的抗旱能力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所有鉴定品种的大豆的处理1的相对根系总长度的平均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该品种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公式(3)。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的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玉米秸秆、骨头粉碎,然后按照玉米秸秆、腐熟牛粪、稻壳、骨渣、炉渣和蚯蚓粪重量比1:3.5:1.5:1.5:2.5:4.5混合,然后将混合物与多菌灵按照10L:0.8g的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发酵腐熟,得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使用时不进行刻意的按压夯实,该基质的理化性质如下:容重为0.77g/cm3,总孔隙度为76%,通气孔隙为16%,持水孔隙为60%,pH值为6.6,电导率为3.49m s/cm,阳离子交换量为64c mol/kg。
(2)挑选籽粒饱满均匀、无病的A、B、C 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每3个栽培槽播种一个大豆品种,每一组包括1个品种,一共分为3组,第一组为A1、A2、A3,第二组为B1、B2、B3,第三组为C1、C2、C3,并对其消毒,然后A1、A2、B1、B2、C1、C2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栽培槽中,将A3、B3和C3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土壤的栽培槽中,然后在播种完的所述栽培槽上覆盖所述步骤S101得到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所述栽培槽的长为95cm,宽45cm,深35cm;第一预设株距为1cm;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厚度为3.5cm。所述步骤(2)在空气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20℃的温室中进行。
(3)当所述大豆种子发芽并长出叶子之后进行间苗,保留长势一致并在第二预设株距的范围内去除多余的大豆苗。第二预设株距为4cm。在所述步骤(2)和所述步骤(3)中,所有栽培槽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相对湿度为80%。
(4)对A1、B1、C1进行处理1: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一相对湿度;然后保持所述相对湿度13天;对A2、B2、C2进行处理2:保持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为第二相对湿度13天;对A3、B3、C3进行处理3:保持其土壤为第三相对湿度13天。所述第一相对湿度为28%;所述第二相对湿度为78%;所述第三相对湿度为72%。
(5)统计3组栽培槽中的每株大豆的根系总长度,每株测量三次求平均值,然后计算每个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再计算每个处理的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然后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处理1和处理2的相对根系总长度;
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1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1);
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2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2)。
数据处理的方式类似于抗旱指数的计算,只不过本实验把抗旱指数计算公式中的产量替换成了根系总长度。为了抗旱能力鉴定的精确度,单个大豆品种抗旱能力值计算的时候,采用相对值以便排除栽培基质造成的背景干扰。抗旱能力值越大,抗旱能力越强。
(6)按照公式(3)计算每个品种的大豆的抗旱能力;
每个品种大豆的抗旱能力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所有鉴定品种的大豆的处理1的相对根系总长度的平均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该品种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公式(3)。
实施例2的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玉米秸秆、骨头粉碎,然后按照玉米秸秆、腐熟牛粪、稻壳、骨渣、炉渣和蚯蚓粪重量比1:4.5:0.5:2.5:1.5:5.5混合,然后将混合物与多菌灵按照10L:1.2g的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发酵腐熟,得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使用时不进行刻意的按压夯实,该基质的理化性质如下:容重为0.79g/cm3,总孔隙度为78%,通气孔隙为18%,持水孔隙为62%,pH值为6.4,电导率为3.57m s/cm,阳离子交换量为61c mol/kg。
(2)挑选籽粒饱满均匀、无病的A、B、C 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每3个栽培槽播种一个大豆品种,每一组包括1个品种,一共分为3组,第一组为A1、A2、A3,第二组为B1、B2、B3,第三组为C1、C2、C3,并对其消毒,然后A1、A2、B1、B2、C1、C2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栽培槽中,将A3、B3和C3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土壤的栽培槽中,然后在播种完的所述栽培槽上覆盖所述步骤S101得到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所述栽培槽的长为105cm,宽55cm,深25cm;第一预设株距为3cm;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厚度为4.5cm。所述步骤(2)在空气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20℃的温室中进行。
(3)当所述大豆种子发芽并长出叶子之后进行间苗,保留长势一致并在第二预设株距的范围内去除多余的大豆苗。第二预设株距为3cm。在所述步骤(2)和所述步骤(3)中,所有栽培槽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相对湿度为70%。
(4)对A1、B1、C1进行处理1: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一相对湿度;然后保持所述相对湿度16天;对A2、B2、C2进行处理2:保持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为第二相对湿度16天;对A3、B3、C3进行处理3:保持其土壤为第三相对湿度16天。所述第一相对湿度为32%;所述第二相对湿度为72%;所述第三相对湿度为78%。
(5)统计3组栽培槽中的每株大豆的根系总长度,每株测量三次求平均值,然后计算每个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再计算每个处理的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然后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处理1和处理2的相对根系总长度;
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1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1);
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2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2)。
数据处理的方式类似于抗旱指数的计算,只不过本实验把抗旱指数计算公式中的产量替换成了根系总长度。为了抗旱能力鉴定的精确度,单个大豆品种抗旱能力值计算的时候,采用相对值以便排除栽培基质造成的背景干扰。抗旱能力值越大,抗旱能力越强。
(6)按照公式(3)计算每个品种的大豆的抗旱能力;
每个品种大豆的抗旱能力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所有鉴定品种的大豆的处理1的相对根系总长度的平均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该品种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公式(3)。
实施例3的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玉米秸秆、骨头粉碎,然后按照玉米秸秆、腐熟牛粪、稻壳、骨渣、炉渣和蚯蚓粪重量比1:4:1:2:2:5混合,然后将混合物与多菌灵按照10L:1g的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发酵腐熟,得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使用时不进行刻意的按压夯实,该基质的理化性质如下:容重为0.71g/cm3,总孔隙度为77%,通气孔隙为14%,持水孔隙为61%,pH值为6.2,电导率为3.44m s/cm,阳离子交换量为69c mol/kg。
(2)挑选籽粒饱满均匀、无病的A、B、C 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每3个栽培槽播种一个大豆品种,每一组包括1个品种,一共分为3组,第一组为A1、A2、A3,第二组为B1、B2、B3,第三组为C1、C2、C3,并对其消毒,然后A1、A2、B1、B2、C1、C2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栽培槽中,将A3、B3和C3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在含有土壤的栽培槽中,然后在播种完的所述栽培槽上覆盖所述步骤S101得到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所述栽培槽的长为100cm,宽50cm,深30cm;第一预设株距为2cm;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厚度为4cm。所述步骤(2)在空气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20℃的温室中进行。
(3)当所述大豆种子发芽并长出叶子之后进行间苗,保留长势一致并在第二预设株距的范围内去除多余的大豆苗。第二预设株距为3.5cm。在所述步骤(2)和所述步骤(3)中,所有栽培槽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相对湿度为75%。
(4)对A1、B1、C1进行处理1: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一相对湿度;然后保持所述相对湿度15天;对A2、B2、C2进行处理2:保持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为第二相对湿度15天;对A3、B3、C3进行处理3:保持其土壤为第三相对湿度15天。所述第一相对湿度为30%;所述第二相对湿度为75%;所述第三相对湿度为75%。
(5)统计3组栽培槽中的每株大豆的根系总长度,每株测量三次求平均值,然后计算每个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再计算每个处理的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然后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处理1和处理2的相对根系总长度;
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1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1);
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处理2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根系总长度 公式(2)。
数据处理的方式类似于抗旱指数的计算,只不过本实验把抗旱指数计算公式中的产量替换成了根系总长度。为了抗旱能力鉴定的精确度,单个大豆品种抗旱能力值计算的时候,采用相对值以便排除栽培基质造成的背景干扰。抗旱能力值越大,抗旱能力越强。
(6)按照公式(3)计算每个品种的大豆的抗旱能力;
每个品种大豆的抗旱能力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所有鉴定品种的大豆的处理1的相对根系总长度的平均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该品种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根系总长度)公式(3)。
本发明的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配方基质对大豆生长势、植株光合指标、根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大豆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最适配方,同大田种植相比,使用该栽培基质一方面植株长势好,产量和品质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节水节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01:将玉米秸秆、骨头粉碎,然后按照玉米秸秆、腐熟牛粪、稻壳、骨渣和蚯蚓粪重量比1:(3.5~4.5):(0.5~1.5):(1.5~2.5):(1.5~2.5):(4.5~5.5)混合,然后将混合物与多菌灵按照10L:(0.8g~1.2g)的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发酵腐熟,得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
S102:挑选籽粒饱满均匀、无病的A、B、C 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并对其消毒,然后在土壤中以点播种的方式以第一预设株距播种至9个栽培槽中,然后在播种完的所述栽培槽上覆盖所述步骤S101得到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每3个栽培槽播种一个大豆品种,每一组包括1个品种,一共分为3组,第一组为A1、A2、A3,第二组为B1、B2、B3,第三组为C1、C2、C3;
S103:当所述大豆种子发芽并长出叶子之后进行间苗,保留长势一致并在第二预设株距的范围内去除多余的大豆苗;
S104:对A1、B1、C1进行处理1: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一相对湿度;
对A2、B2、C2进行处理2: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二相对湿度;
对A3、B3、C3进行处理3:调节其有机生态栽培基质至第三相对湿度;
然后依次将所述第一相对湿度、所述第二相对湿度和所述第三相对湿度在预设时间内阶梯式降至第四相对湿度,然后保持所述第四相对湿度13天~16天以进行干旱处理;
S105:统计3组栽培槽中的每株大豆的主根长,然后计算每个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主根长,再计算每个处理的栽培槽中的大豆的平均主根长,然后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处理1和处理2的相对主根长;
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主根长=处理1的大豆的平均主根长/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主根长 公式(1);
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主根长=处理2的大豆的平均主根长/处理3的大豆的平均主根长 公式(2);
S106:按照公式(3)计算每个品种的大豆的抗旱能力;
每个品种大豆的抗旱能力值=(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主根长/所有品种的大豆的处理1的相对主根长)×(该品种处理1的大豆的相对主根长/该品种处理2的大豆的相对主根长) 公式(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栽培槽的长为95cm~105cm,宽45cm~55cm,深25cm~35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预设株距为1cm~3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厚度为3.5cm~4.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3中,所述第二预设株距为3cm~4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2和所述步骤S103中,所有栽培槽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的相对湿度为70%~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4中,所述第一相对湿度为28%~32%;所述第二相对湿度为72%~78%;所述第三相对湿度为72%~78%;所述第四相对湿度为28%~3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4中,所述预设时间为2天~10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2在空气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20℃的温室中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耐大豆苡品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5中,在测量每株大豆的主根长时,每株测量三次求平均值,得到每株大豆的主根长。
CN201811609232.1A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Active CN109463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9232.1A CN109463245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9232.1A CN109463245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3245A true CN109463245A (zh) 2019-03-15
CN109463245B CN109463245B (zh) 2020-12-29

Family

ID=65677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9232.1A Active CN109463245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6324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0948A (zh) * 2013-12-18 2014-03-26 东北农业大学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
CN105660213A (zh) * 2015-08-27 2016-06-15 安徽科技学院 一种利用peg-6000鉴定大豆发芽期耐旱性的方法
CN105917990A (zh) * 2016-04-17 2016-09-07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一种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
CN108887142A (zh) * 2018-08-27 2018-11-27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黄瓜的全营养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配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0948A (zh) * 2013-12-18 2014-03-26 东北农业大学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
CN105660213A (zh) * 2015-08-27 2016-06-15 安徽科技学院 一种利用peg-6000鉴定大豆发芽期耐旱性的方法
CN105917990A (zh) * 2016-04-17 2016-09-07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一种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
CN108887142A (zh) * 2018-08-27 2018-11-27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黄瓜的全营养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配方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守萍等: "大豆苗期耐旱性与根系性状的鉴定和分析", 《大豆科学》 *
蒋卫杰等: "《小康之路:无土栽培特选项目与技术》", 28 February 2008, 科学普及出版社 *
黎冬华等: "芝麻耐旱性的鉴定方法及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3245B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u et al. Effect of depth of fertilizer banded-placement on growth, nutrient uptake and yield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García-Tejero et al. Seeking suitable agronomical practices for industrial hemp (Cannabis sativa L.) cultivation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CN102057826B (zh) 利用摩西球囊霉或根内球囊霉降低蔬菜辛硫磷残留的方法
CN109566348B (zh) 一种水稻自动覆盖种子育秧基质盘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493896A (zh)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甜高粱在盐碱地生长的方法
CN109315247B (zh) 一种利用紫云英和油菜活化土壤生产富硒水稻的方法
CN102498846B (zh) 一种夏枯草高产优质栽培方法
CN100586595C (zh) 容器育苗介导菜田土壤修复法
CN102030596A (zh) 一种具有抗逆驱虫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Zhao et al. Improving the growth, lodging and yield of different densityresistance maize by optimising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fertilisation.
CN107459421A (zh) 一种姬松茸种植并利用其种植菌渣同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CN103444415B (zh) 热淋清颗粒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
CN102119628B (zh) 一种川牛膝繁育方法
CN109463245A (zh) 一种筛选耐旱大豆品种的方法
CN109463225A (zh) 一种筛选耐旱薏苡品种的方法
CN107197662A (zh) 一种冰草属植物种子的生产方法
CN112243856A (zh) 一种早熟晚粳稻杂交育种方法
Radnezhad et al. Effect of biological and organic fertilizers on the growth parameters of Salvia officinalis
CN109526627A (zh) 筛选耐旱甜瓜品种的方法
CN111480560A (zh) 一种无土水稻育苗方法
Li et al. Long-term conservation tillage influences nutrient status in a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CN110338034A (zh) 辣椒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辣椒的种植方法
CN109601276A (zh) 一种青菜(芽菜原料)的种植方法
Jain et al. Effect of irrigations and fertilizers management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under different date of sowing
Chughtai et al. Participatory sorghum varietal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in Pakista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