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2889A -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2889A
CN109462889A CN201710797735.5A CN201710797735A CN109462889A CN 109462889 A CN109462889 A CN 109462889A CN 201710797735 A CN201710797735 A CN 201710797735A CN 109462889 A CN109462889 A CN 109462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wave beam
terminal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977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62889B (zh
Inventor
佘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977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628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62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2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62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2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波束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当第一基站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中的无线传输与接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Generation,5G)部署中,一般采用高频段微蜂窝密集部署方式进行部署。在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大规模部署基站和天线不间断地发射高频毫米波,形成大量的高频微蜂窝。这样,为了保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工作,需要为大规模基站提供电源并进行维护,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并且运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保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发射高频毫米波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和运营成本较高问题,降低了部署的大规模基站和天线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第一基站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终端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基站;
终端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如果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终端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
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一种第一基站,所述第一基站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总线及计时器;其中: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如果接收到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基站;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如果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
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波束传输程序,所述波束传输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首先当第一基站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然后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最后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这样,第一基站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并在休眠状态时发送第一波束,保证终端进入该第一基站的第一波束覆盖范围内时,该终端可以发现该第一基站并使该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然后该第一基站可以发送两种不同类型的波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保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发射高频毫米波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和运营成本较高问题,降低了部署的大规模基站和天线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波束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波束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波束跟踪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波束宽度调节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波束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按照长周期传输第一宽波束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按照既定周期传输第二宽波束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按照既定周期传输窄波束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服务节点与协作节点之间的波束控制过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波束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第一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终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参照图1所示,应用于第一基站,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这里,第一基站可以是从5G通信网络中部署的基站中确定的一个可以对其他基站进行控制或任务分配的基站,或者是5G通信网络中部署的传输节点中确定的一个可以对其他传输节点进行控制或任务分配的传输节点,其中,5G通信网络中部署的任意一个基站或传输节点均可以成为第一基站。
当第一基站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可以关闭一切不必要的硬件,并且除了执行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的操作外,可以不执行其他操作。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可以是第一基站进入休眠状态时发送的周期比较长、波束比较宽、但终端可以接收并识别处理的波束,这样能够降低第一基站所需的能耗。
步骤102、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
其中,第一反馈信息是终端接收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这里,当有终端接收到休眠状态的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时,终端基于接收到的第一波束生成对应的反馈信息,得到第一反馈信息并将第一反馈信息发送给该第一基站;第一基站接收到该第一反馈信息后进入激活状态,确定与终端相关的其他相关的基站为协作基站,或与终端相关的其他传输节点为协作节点,与协作基站或协作节点之间建立通信链接;并发送与第一波束的类型相同的第二波束,其中,第二波束的发送周期可以小于第一波束的发送周期,第二波束的波束宽度与第一波束的波束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第二波束的波束宽度小于第一波束的波束宽度。
步骤103、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
其中,第二反馈信息是终端接收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这里,当终端接收到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后发送的第二波束时,终端基于第二波束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二反馈信息给第一基站,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二反馈信息后,发送与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的类型不同的第三波束,其中,第一基站发送第三波束的周期比较短,且第三波束相对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的波束宽度较小。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波束传输方法,首先当第一基站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然后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最后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这样,第一基站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并在休眠状态时发送第一波束,保证终端进入该第一基站的第一波束覆盖范围内时,该终端可以发现该第一基站并使该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然后该第一基站可以发送两种不同类型的波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保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发射高频毫米波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和运营成本较高问题,降低了部署的大规模基站和天线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参照图2所示,应用于第一基站和终端构成的波速传输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基站判断自身是否处于休眠状态。
步骤202、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这里,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当终端进入处于休眠状态的第一基站的波束覆盖区域时,可以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终端可以是具有无线射频等功能,能够与基站等进行通信的终端,例如可以是手机、具有车联网应用的汽车、无人机等。
步骤203、终端判断接收到的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
这里,第一门限是终端生成与第一波束对应的反馈信息需满足的一个阈值,即当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第一门限时,终端才生成与第一波束对应的反馈信息;第一门限可以是经过实验获得的信号强度经验值,也可以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实验获得的信号强度经验值进行不断矫正获得的信号强度经验值。
步骤204、如果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终端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至第一基站。
其中,第一反馈信息是终端接收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步骤205、第一基站判断是否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
步骤206,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
这里,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需说明的是,步骤207-210对应的操作是在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后进行的。
步骤207、终端判断接收到的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
步骤208、如果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终端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至第一基站。
这里,第二反馈信息的内容可以包括关于第二波束资源的一种资源指示,例如可以是波束资源位置指示,还可以包括波束预编码指示等信息。
步骤209、第一基站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二反馈信息。
步骤210、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
其中,第二反馈信息是终端接收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这里,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波束传输方法,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终端接收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波束,并且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时,终端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第二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当终端接收到第二波束后反馈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二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然后第一基站在接收到第二反馈信息时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这样,终端可以接收第一基站在休眠状态时发送的第一波束,并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一定条件时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以便于第一基站能够进入激活状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保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发射高频毫米波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和运营成本较高问题,降低了部署的大规模基站和天线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终端构成的波束传输系统,其中,第一基站可以是服务节点,第二基站可以是协作节点,终端可以是手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基于预设的第三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并发送第一波束。
其中,第一基站可以按照第一预设周期发送第一波束,第一预设周期是第三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配置参数可以是预先存储在第一基站中的配置参数,也可以是当第一基站进入休眠状态时,上级控制基站发送的;用于当第一基站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可以生成对应的第一波束并进行发送,第三配置参数可以包括与第一波束对应的预编码参数、第一预设周期、发送端口和天线阵子数等参数。波束的类型可以是根据波束宽度来确定的,例如第一类型的波束可以是波束宽度比较宽的波束,第二类型的波束可以是波束相对较窄的波束,即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可以是第一宽波束,第二类型的第二波束可以是第二宽波束,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可以是窄波束,第二宽波束的波束宽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宽波束的波束宽度,窄波束的宽度小于第二宽波束的波束宽度。
第一基站进入休眠状态的条件可以是第一基站的波束覆盖范围内没有需要服务的终端,或者是需要服务的终端数量比较少,或者是根据时间进行设置的,例如由于深夜时所需服务的用户较少,可以设置第一基站从零点进入休眠状态等。第一基站进入休眠状态的条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确定,可以多种情况同时存在。
这里,第一基站可以是终端扫描到的一个或多个传输节点中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一个传输节点,其中,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当前处于休眠状态。当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处于休眠状态时,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可以根据第三配置参数中的预编码参数和天线阵子数对待输出波束根据波束宽度调节原理进行配置,调节待输出波束的方向和波束宽度得到第一宽波束,按照第三配置参数中的第一预设周期、从第三配置参数中确定的发送端口处发送第一宽波束至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的覆盖区域内。
步骤2、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终端进入到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发送的第一宽波束所覆盖的区域内时,终端可以对第一宽波束进行扫描,接收到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发送的第一宽波束。
步骤3、如果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终端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门限是预先设定的关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的阈值,当终端扫描到的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该第一门限时,终端才生成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
这里,终端扫描到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第一宽波束后,对接收到的该第一宽波束的信号强度进行测量,得到该第一宽波束的信号强度,并在该第一宽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时,生成关于第一宽波束的测量上报信息,并发送至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
步骤4、如果接收到第一反馈信息,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接收到第一反馈信息时,启动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的激活过程,激活过程包括虚拟小区的激活。其中,第一反馈信息的个数为至少一个。
其中,虚拟小区的激活主要包括根据终端的测量上报信息调度上层控制节点,来确定服务节点以及能够协作服务节点的协作节点。具体过程可以是:当终端进入多个包括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在内的传输节点所在的区域时,终端可以接收到各个传输节点发送的各自对应的波束,终端接收到各自对应的波束后,基于各传输节点对应的波束生成对应的反馈信息,并将生成的多个反馈信息反馈至能够管理各传输节点的上一级控制节点,例如,上一级控制节点可以对终端反馈的多个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进行分析,确定终端接收到的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的信号强度最强,则确定该可以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为服务节点,同时可以将终端反馈的除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外的其他传输节点的标识信息发送给服务节点,使这些传输节点作为服务节点的协作节点,或者可以从这些传输节点中选择一些与服务节点之间的距离在预设范围内,和/或传输节点的资源负担在一定阈值内的传输节点作为服务节点的协作节点。需说明的是,服务节点的协作节点可以没有,也可以是至少一个。
需说明的是,步骤5-27的执行操作中,第一基站均处于激活状态。
步骤5、第一基站基于预设的第一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可以是第二宽波束。
步骤6、第一基站基于预设规则和第一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得到第一发送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规则可以是存储在第一基站中的、用于确定波束发送范围的规则,其中预设规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例如,预设规则可以是以发送波束的传输节点为夹角的交点,传输节点与终端之间连线的左右各30度夹角范围。假设终端与服务节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时,第一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的位置信息为终端在服务节点的正东方向时,则服务节点根据上述预设确定规则可以确定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为:以服务节点为夹角的交点,东偏北30度和东偏西30度形成的60度夹角范围。
步骤7、第一基站向第一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其中,第一基站可以按照第二预设周期发送第二波束,第二预设周期可以是第一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第一预设周期的时长大于第二预设周期的时长,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波束的符号位置与发送第二波束的符号位置不同,第一波束的发送次数小于第二波束的发送次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的波束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服务节点在确定的以服务节点为夹角的交点,东偏北30度和东偏西30度形成的60度夹角范围内发送第二波束。第一基站发送任何波束的符号位置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位置。
步骤8、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配置参数和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二基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的协作基站,即第一基站是服务节点时,第二基站是服务节点的协作节点,第一基站可以对第二基站进行控制。其中,服务节点可以通过信令的方式向协作节点指示第一配置参数和携带终端的位置信息的第一反馈信息。
其中,由于只需服务节点给终端发送携带相关系统信息,例如是通信系统信息的波束即可,因此,服务节点可以发送一个指示协作节点不用发送携带通信系统信息的波束的消息至协作节点,使协作节点不用发送携带通信系统信息的波束。
需说明的是,如果服务节点没有对应的协作节点时,服务节点不发送第一配置参数和第一反馈信息,则对应的步骤9-13中关于第二基站的操作无需执行。
步骤9、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配置参数和第一反馈信息。
步骤10、第二基站基于第一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步骤11、第二基站基于预设规则和第一反馈信息中的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得到第二发送范围。
步骤12、第二基站向第二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二波束。
其中,第二基站可以按照第二预设周期发送第二波束。
需说明的是,步骤5-7与步骤8-12之间的执行顺序没有先后之分,步骤9-12可以在步骤5-7之前执行,步骤8-12也可以与步骤5-7同时执行,具体执行顺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确定。
步骤13、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和/或者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波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终端可以发生位移,所以存在终端只能接收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二波束的情况,也存在终端只能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波束的情况,还存在终端能够接收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二波束和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波束。其中,终端可以采用循环扫描的方式对第一基站和/或者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波束进行扫描接收。
步骤14、如果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终端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二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反馈信息是关于第二波束资源的一种资源指示,例如可以是用于指示第一基站与第二反馈信息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反馈参考信号(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当终端扫描获得的第二波束信号的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时,表明终端扫描成功,生成与第二波束对应的反馈信息得到第二反馈信息;当终端扫描获得的第二波束信号的强度小于第二门限时,终端进入下一周期对第二波束进行扫描。其中,终端发送的第二反馈信息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步骤15、第一基站接收第二反馈信息,基于预设的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其中,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波束的符号位置与发送第三波束的符号位置不同,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波束的符号位置与发送第三波束的符号位置也不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服务节点接收到第二反馈信息,可以从第二反馈信息中确定哪些波束的发送方向指向终端。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可以是窄波束。第一基站发送第一波束的符号位置、第二波束的符号位置和第三波束的符号位置可以是第一基站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得到的。
其中,步骤15可由以下步骤来实现:
步骤15a、第一基站接收第二反馈信息,基于第二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二次数。
步骤15b、第一基站基于第二次数与第二阈值之间的关系,基于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三波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阈值可以是预先根据经验设定的一个阈值,例如可以是2。
其中,步骤15b第一基站基于第二次数与第二阈值之间的关系,基于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三波束具体可由步骤a或步骤b至d来实现;当第二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时,步骤15b由步骤a来实现,当第二次数小于第二阈值时,步骤15b由步骤b至d来实现:
步骤a、如果第二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时,第一基站基于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三波束。
步骤b、如果第二次数小于第二阈值时,第一基站开启计时器计时。
步骤c、第一基站在计时器计时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基于接收到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
步骤d、如果第三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第一基站基于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三波束。
其中,第三阈值为第二阈值与第二次数之差。
这里,如果第三次数小于第三阈值,第一基站可以不执行后续相关操作。
步骤16、第一基站向第一基站确定的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三波束。
其中,第一基站可以按照第三预设周期发送第三波束,第三预设周期可以是第二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第二预设周期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周期的时长,第二波束的发送次数小于第三波束的发送次数。
步骤17、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可以对第二基站进行控制,可以控制第二基站何时发送同步信号。服务节点可以通过信令的发送向第二基站发送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信息。
步骤18、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
步骤19、第二基站响应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向第二发送范围内发送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协作节点响应服务节点发送的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向在接收到第一配置参数和第一反馈信息时确定的发送范围内发送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这样,便于进入服务节点覆盖区域内的终端实现快速同步。
步骤20、第一基站发送第二配置参数至第二基站。
步骤21、第二基站接收第二配置参数,并基于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其中,第一类型的波束的波束宽度比第二类型的波束的波束宽度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协作节点接收服务节点发送的第二配置参数,根据第二配置参数中的第三波束的预编码参数和天线阵子数,利用波束宽度调节原理对待输出波束进行波束的宽度和方向调整,得到窄波束。
步骤22、第二基站向第二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三波束。
需说明的是,步骤16-19与步骤20-22之间的执行顺序没有先后之分,步骤20-22可以在步骤16-19之前执行,步骤20-22也可以与步骤16-19同时执行,具体执行顺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确定。
步骤23、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和/或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三波束。
步骤24、终端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
步骤25、终端基于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对第三波束进行信号同步处理,并如果第三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门限,生成第三反馈信息。
步骤26、终端发送第三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
步骤27、第一基站接收终端反馈的第三反馈信息,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第三反馈信息是终端扫描到第三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27具体可由以下步骤来实现:
步骤27a、第一基站接收第三反馈信息,基于第三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一次数。
步骤27b、第一基站基于第一次数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关系,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可以是第一基站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配置得到的。
其中,步骤27b具体可由步骤h或者步骤i至步骤k来实现:
步骤h、如果第一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时,第一基站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i、如果第一次数小于第一阈值时,第一基站开启计时器计时。
步骤j、第一基站在计时器计时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基于接收到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四次数。
步骤k、如果第四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四阈值,第一基站基于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三波束。
其中,第四阈值为第一阈值与第一次数之差。
在本发明图1-2对应的实施例及上述实施例中,终端在高频段微蜂窝密集部署即传输节点密集部署的区域中,接收各传输节点发送的波束的原理即终端进行波束跟踪的原理可以如图3所示,其中:301是虚拟小区激活后确定的服务节点,302是301的协作节点,301-1、302-1和305-1是第二宽波束,301-2、302-2和305-2是窄波束,303和304不是虚拟小区中的传输节点,305是与301和302进行通信的终端。在高频段微蜂窝密集部署的场景中,高频信号易于衰落且功耗较大,通常采用多天线的波束特征来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因此,进行波束管理的关键是波束跟踪和波束对齐。服务节点301在激活状态按照一定周期发送的第二宽波束301-1,同时服务节点也可以控制协作节点302按照一定周期发送第二宽波束302-1,终端305通过扫描的方式扫描到第二宽波束301-1和第二宽波束302-1后,基于第二宽波束305-1的方式反馈与第二宽波束对应的第二反馈信息至服务节点301。服务节点301接收到第二反馈信息后,基于第二配置参数生成窄波束301-2,并通过确定的一个或多个端口向根据第一反馈信息中终端305所在位置确定的发送范围内按照第一预设周期发送窄波束301-2,服务节点301将第二配置参数通过信令的方式发送给协作节点302。这样,协作节点302也可以根据第二配置参数生成对应的窄波束302-2,并也根据通过确定的一个或多个端口向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反馈信息中的终端305的位置确定的发送范围内按照特定周期发送窄波束302-2,终端305进一步对窄波束301-2和302-2进行扫描,其中窄波束中包括同步信息。这里宽波束与窄波束可以通过天线虚拟化即波束宽度调节原理来实现。
在本发明图1-2对应的实施例及上述实施例中,基于预设的配置参数和天线阵子数对待输出信号配置使用的波束宽度调节原理可以如图4所示,其中:401表示收发器单元阵列(Transceiver Unite,TXRU)、402表示天线阵子的预编码参数、403表示天线阵子阵列,一个天线阵子阵列403中有四个天线阵子,m’表示有几个天线阵子阵列参与波束宽度调节;当m’=1时,一个TXRU401接收待输出信号后,采用天线预编码参数402对待输出波束进行加权处理,经过天线阵子阵列403中的四个天线阵子输出四路波束;当m’=2时,两个TXRU401接收待输出信号后,采用天线预编码参数402对待输出波束进行加权处理,最终经过天线阵子阵列403中的八个天线阵子输出八路波束,具体的,天线阵子的个数m’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来确定;其中,天线阵子的预编码参数402可以决定波束的方向,而天线阵子阵列403中的天线阵子的个数可以决定输出波束的波束宽度。其中,在图4中W代表天线阵子的预编码参数402,为(W1,W2,W3,W4),表示四路输出波束的各自加权权重参数;K表示天线阵子;q用于表示TXRU数目;M表示根据TXRU数目确定的天线阵子数。
波束宽度调节的关键是对天线阵子调节,即在大规模天线的天线虚拟化部分,可以考虑以下四种配置:1)4天线阵子:波束宽度为28度;2)8天线阵子:波束宽度为14度;3)16天线阵子:波束宽度为7度;4)32天线阵子:波束宽度为3度。
基站根据不同的频段以及不同的接入阶段,通过配置不同的天线阵子数,实现波束的宽度灵活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或者概念的解释,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波束传输方法,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终端接收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波束,并且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时,终端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第二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当终端接收到第二波束后反馈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二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然后第一基站在接收到第二反馈信息时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这样,第一基站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并在休眠状态时发送第一波束,保证终端进入该第一基站的第一波束覆盖范围内时,该终端可以通过第一波束发现该第一基站并反馈对应的反馈信息使该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然后该第一基站可以发送两种不同类型的第二波束和第三波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保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发射高频毫米波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和运营成本较高问题,降低了部署的大规模基站和天线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且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后,根据第一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二波束和第三波束的发送范围,减少了波束的开销并降低了相邻小区之间的相互干扰,并且第一基站能够快速跟踪到终端,而且在发送第三波束时还发送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这样可以实现对终端的快速同步功能,而且,服务节点还能对协作节点的波束进行协调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的波束传输方法,参照图5所示,应用于多个传输节点和终端UE之间构成的波束传输系统,其中,多个传输节点中包括可以确定为一个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多个传输节点中除可以确定为一个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外的传输节点可以确定为协作节点,协作节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在高频微蜂窝多小区中,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发送第一宽波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发送第一宽波束的长周期及每一长周期发送的第一宽波束的数量可以如图6所示,在一个长周期t1内,假设对应的OFDM符号位置为1、2、3、……、28,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可以发送一个第一宽波束,对应的该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在允许发送第一宽波束的OFDM符号位置1、14、28处(图6中未全部示出)发送该第一宽波束。这样,能够降低传输节点的能耗和运营成本,又能够保证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的发送的第一宽波束的覆盖范围符合要求,这样,保证进入该覆盖范围的终端能够扫描到传输节点发送的第一宽波束,从而激活该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实现通信进行信息交互。
UE进入到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的第一宽波束覆盖范围内时,对第一宽波束进行扫描测量。
这里,需说明的是UE可以具有同时扫描第一宽波束、第二宽波束和窄波束的功能。
UE扫描到第一宽波束后,生成第一测量上报信息,并向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上报第一测量上报信息。
这里,当UE扫描到第一宽波束后,如果第一宽波束的信号强度超过设定的门限,则生成第一测量上报信息并上报第一测量上报信息至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
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接收到第一测量上报信息后,启动激活过程。
这里,主要是对虚拟小区进行激活,主要包括UE的测量上报信息以及系统侧的调度。
步骤502、虚拟小区激活。
这里,虚拟小区激活基于UE的第一测量上报信息。系统侧的传输节点接收到UE的第一测量上报信息后,可以根据特定的机制形成虚拟小区。进入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也进入激活状态。
在虚拟小区的组成结构中,可以确定一个传输节点为服务节点,来实现整个虚拟小区的调度与协同。其中,系统侧的传输节点可以是用于控制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的控制传输节点,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接收到UE上报的第一测量消息后,可以继续发送给系统侧的传输节点。这样,形成虚拟小区的特定机制可以是:系统侧的传输节点可以根据UE上报的第一测量消息中携带的例如第一宽波束的信号强度,来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传输节点,并从这些传输节点中确定一个最优的传输节点作为服务节点,例如这个最优传输节点可以是负担较轻、传输资源的端口较多和/或离UE最近的传输节点,并获取符合一定条件的除确定为服务节点的传输节点外的其他传输节点的标识信息,将获取的这些其他传输节点的标识信息发送给服务节点,使这些其他传输节点作为服务节点的协作节点,这样服务节点可以对协作节点进行控制和调度,形成虚拟小区。
需说明的是,步骤503-507是在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进入激活状态且虚拟小区激活后执行的。
步骤503、服务节点调度协作节点。
这里,服务节点可以对协作节点的波束进行管理协调。即服务节点除了自身以第二预设周期发送携带相关信息的第二宽波束外,还控制协作节点进行波束发送,其中服务节点可以通过信令将第二宽波束的发射周期、发射资源、天线虚拟化指示等新城第二宽波束的指示,发射资源可以是发射第二宽波束的端口,天线虚拟化指示可以包括天线阵子数和预编码参数。
步骤504、服务节点与协作节点按照既定周期发送第二宽波束。
这里,服务节点与协作节点发送的第二宽波束和采用的既定周期可以如图7所示,按照既定周期t2内发送第二宽波束,对应的,服务节点在允许发送第二宽波束的OFDM符号位置1、3、5、7、15、17、19、21、28处(图7中未全部示出)发送第二宽波束。其中,如图7所示长周期t1的时长大于既定周期t2。
同时,服务节点和传输节点可以根据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一定的波束发送范围,向终端所在的波束发送范围发送第二宽波束,这样能够加快同步跟踪终端的过程。
步骤505、UE扫描第二宽波束。
这里,在UE侧UE对第二宽波束进行扫描。UE对第二宽波束扫描时可以采用循环扫描方式进行扫描,如果扫描测量到的第二宽波束的信号功率超过设定门限,则认定扫描成功,否则进入下一周期的扫描。
波束扫描的要点在于UE与传输节点包括服务接节点和协作节点的联合操作,即存在着UE与传输节点两个方面的波束循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波束发射与扫描方案。
步骤506、UE反馈多个第二宽波束指示。
这里,UE扫描到了多个第二宽波束之后,会上报多个第二宽波束指示。第二宽波束指示是一种资源指示,例如是告知传输节点可以是服务节点哪个第二宽波束的CSI-RS资源上的信号较强。传输节点可以是服务节点接收到第二宽波束指示之后,就可以判断哪些第二宽波束是指向UE的。由于存在多个协作节点,所以反馈的波束指示要大于等于2。
其中,由于UE扫描的是第二宽波束。因此,UE反馈第二宽波束指示时,也以第二宽波束的方式反馈第二宽波束指示。
步骤507、服务节点在指定的第二宽波束发送范围内发送窄波束。
步骤508、服务节点与协作节点发送周期性窄波束。
其中,即步骤507-508为传输节点包括服务节点和协作节点在指定的第二宽波束发送范围内发送窄波束。
这里,基于UE反馈的第二宽波束指示,系统侧将获取服务节点与传输节点的波束信息。服务节点将配置窄波束的传输参数,包括窄波束的预编码参数、窄波束的周期、窄波束的资源分配参数、窄波束的天线阵子数等以形成窄波束。其中,窄波束的资源分配参数可以是发送窄波束的发送端口、窄波束的天线虚拟化控制参数可以是形成窄波束的。
传输节点发送窄波束的周期及每一周期发送的窄波束的数量可以如图8所示,其中发送窄波束的周期与发送第二宽波束的周期t2相同,对应地,服务节点在允许发送窄波束的OFDM符号位置1、2、3、4、8、9、10、11、15、16、17、18、22、23、24、25处(图8中未全部示出)发送第二宽波束。图6-8中的OFDM符号是一种时间的表示方式,为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组。
同时,服务节点也对协作节点的波束控制,即服务节点可以通过信令的方式指示协作节点周期性地发送窄波束。其中,服务节点与协作节点之间的波束控制过程可以如图9所示,其中包括:服务节点901和协作节点902.由于系统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只需要在服务节点901上传输即可。因此,在信号同步阶段,协作节点902只需传输包含粗同步与精同步信号,对应的为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两种波束,为图9中的902-2窄波束和902-3窄波束,即是协作节点发送的两个同步信号,从而起到降低功耗与干扰的作用。而图9中的902-1窄波束和902-4窄波束是协作节点中用于发送系统信息的两个波束,在此过程中服务节点901控制协作节点902不发送902-1窄波束和902-4窄波束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为了实现同步过程,这里的窄波束发送同步信号。
步骤509:UE扫描窄波束。
这里,在UE侧,UE对窄波束进行扫描。扫描窄波束的原理跟扫描第二宽波束的原理相同。即UE侧对窄波束扫描时也采用循环扫描方式进行扫描,如果扫描测量得到的窄波束的信号功率超过设定门限,则认定扫描成功,否则进入下一周期的扫描。
步骤510:UE反馈多个窄波束指示。
这里,与反馈第二宽波束指示类似,UE扫描到了多个窄波束之后,会上报多个窄波束指示。窄波束指示中包括资源指示,例如是告知传输节点那个CSI-RS资源上的信号较强的波束资源位置指示,窄波束指示中也可以包括波束预编码指示。传输节点接收到波束指示之后,就可以判断波束对齐。由于存在多个协作节点,所以反馈的波束指示也要大于等于2。
此时,由于UE扫描的是窄波束。因此,UE反馈窄波束指示时,也以窄波束的方式反馈窄波束指示。
步骤511:数据传输过程。
以上的步骤即可完成快速同步,后续可以进一步实施随机接入或数据传输过程。
在本发明图1-2、9对应的波束传输方法实施例中,波束传输系统可以如图10所示,包括以下模块:增强服务传输节点1001、增强协作传输节点1002和增强UE1003,需说明的是,增强服务传输节点1001对应的为本发明中的服务节点、增强协作传输节点1002为本发明中的协作节点、增强UE1003为本发明中的终端。具体的,这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为:
1、微蜂窝包括增强服务传输节点1001和增强协作传输节点1002对应的微蜂窝处于休眠状态时,增强服务传输节点1001和增强协作传输节点1002以较长周期传输宽波束,以便于增强UE1003发现该蜂窝小区;
2、当微蜂窝被激活以后,增强服务传输节点1001和增强协作传输节点1002以特定周期发送宽波束(此宽波束的波束宽度小于等于休眠期发送的宽波束的波束宽度);
3、增强协作节点1002基于增强服务节点1001的调度发送所需波束,达到节约波束资源并降低功耗的作用。
4、增强UE1003方面,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波束扫描,通过反馈实现快速同步与接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波束宽度的调节可以通过发射端天线虚拟化功能即波束宽度调节原理实现。
其中,需说明的图10是A服务节点、B协作节点和C UE是现有技术,D增强服务节点是增了了休眠状态的波束传输与两级波束扫描、并对增强协作节点进行波束调度与管理、波束宽度自适应调节功能等功能的服务节点;E增强协作节点是增加了休眠状态的波束传输与两级波束扫描、波束宽度自适应调节功能等功能的协作节点;F增强UE是增加了两级波束扫描与反馈模块等功能的UE。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方法,在高频段微蜂窝密集部署中,当微蜂窝小区覆盖范围内没有需要服务的UE时,该微蜂窝对应的传输节点可以设置为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传输节点会以较长周期发送一种宽波束,以保证进入休眠微蜂窝的UE能够发现并激活该蜂窝小区。当该蜂窝小区被激活之后,微蜂窝的传输节点将基于设定的周期发送另一种宽波束。当UE扫描到了另一种宽波束时,UE则反馈另一种宽波束指示。基于另一种宽波束指示,基站以特定周期发送窄波束,实现快速同步。另一方面,基于服务节点的调度功能,每个传输节点可以发送不同的波束以传输不同的信息,从而减少了波束开销,并降低了功耗。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波束传输程序,处理器执行该波束传输程序实现图1~2、5对应的实施例及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基站11,可应用于图1、5对应的实施例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方法中,参照图11所示,该第一基站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通信总线1103及计时器1104,其中:
通信总线1103用于实现处理器1101和存储器1102之间的连接通信;
处理器1101用于执行存储器1102中存储的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其中,第一反馈信息是终端接收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其中,第二反馈信息是终端接收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这里,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之后,处理器1101还用于执行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发送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至第二基站;接收终端反馈的第三反馈信息;其中,第三反馈信息是终端扫描到第三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基于第三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一次数;如果第一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
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101还用于执行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如果接收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基于预设的第一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基于预设规则和第一反馈信息中的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向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在其他实施例中,向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二波束之后,处理器1101还用于执行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发送第一配置参数和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二基站。
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101还用于执行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第二反馈信息,基于第二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二次数;如果第二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时,基于预设的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三波束;向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101还用于执行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如果第二次数小于第二阈值时,开启计时器1104计时;在计时器1104计时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基于接收到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如果第三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基于第二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三波束;其中,第三阈值为第二阈值与第二次数之差;向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101还用于执行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接收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一配置参数和第一反馈信息;基于第一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基于第一反馈信息中的终端的位置信息和预设规则确定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向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101还用于执行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接收第三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响应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发送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至终端。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包括:按照第一预设周期发送第一波束;其中,第一预设周期是第三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
所述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包括:按照第二预设周期发送第二波束;其中,第二预设周期是第一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第一预设周期的时长大于第二预设周期的时长。
所述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包括:按照第三预设周期发送第三波束;其中,第二预设周期是第二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第二预设周期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周期的时长。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类型的波束的波束宽度比第二类型的波束的波束宽度大。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第一波束的发送次数小于第二波束的发送次数,第二波束的发送次数小于第三波束的发送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各个单元和模块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参照图1、5对应的实施例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方法中的交互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基站,首先当第一基站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然后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终端,最后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则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终端;这样,第一基站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并在休眠状态时发送第一波束,保证终端进入该第一基站的第一波束覆盖范围内时,该终端可以发现该第一基站并使该第一基站进入激活状态,然后该第一基站可以发送两种不同类型的波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保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发射高频毫米波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和运营成本较高问题,降低了部署的大规模基站和天线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12,可应用于图2、5对应的实施例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方法中,参照图12所示,该终端包括: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2及通信总线1203,其中:
通信总线1203用于实现处理器1201和存储器1202之间的连接通信;
处理器1201用于执行存储器1202中存储的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
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如果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至第一基站;
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各个单元和模块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参照图2、5对应的实施例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方法中的交互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波束,如果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则终端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这样,终端可以接收第一基站在休眠状态时发送的第一波束,并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一定条件时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一基站,以便于第一基站能够进入激活状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保持大规模基站和天线正常发射高频毫米波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和运营成本较高问题,降低了部署的大规模基站和天线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消息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消息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消息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消息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消息产生包括消息装置的制造品,该消息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消息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消息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当第一基站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之后,还包括:
第一基站发送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至第二基站;
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三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三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扫描到所述第三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第一基站基于所述第三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一次数;
如果所述第一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第一基站与所述终端进行数据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所述终端,包括:
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基于预设的第一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第一基站基于预设规则和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
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所述第二波束之后,还包括:
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配置参数和第一反馈信息至第二基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二反馈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二次数;
如果所述第二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时,第一基站基于预设的第二配置参数对所述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所述第三波束;
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所述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次数小于第二阈值时,第一基站开启计时器计时;
第一基站在所述计时器计时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终端标识信息,统计相同终端标识信息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
如果所述第三次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第一基站基于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对所述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所述第三波束;其中,所述第三阈值为所述第二阈值与所述第二次数之差;
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所述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一配置参数和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第一基站基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对待输出波束进行配置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类型的所述第二波束;
第一基站基于预设规则和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
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波束的发送范围内发送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
第一基站响应所述用于指示发送同步信号的消息,发送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至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包括:第一基站按照第一预设周期发送所述第一波束;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周期是第三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
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所述终端,包括:第一基站按照第二预设周期发送所述第二波束;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周期是第一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所述第一预设周期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周期的时长;
第一基站所述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包括:第一基站按照第三预设周期发送所述第三波束;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周期是第二配置参数中的一个参数,所述第二预设周期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预设周期的时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波束的波束宽度比所述第二类型的波束的波束宽度大;
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波束的符号位置与发送所述第二波束的符号位置不同,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波束的符号位置与发送所述第三波束的符号位置不同,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波束的符号位置与发送所述第三波束的符号位置不同。
11.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终端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基站;
终端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如果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终端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
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12.一种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总线及计时器;其中: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当自身处于休眠状态时,发送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接收到终端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进入激活状态并发送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如果接收到所述终端反馈的第二反馈信息,发送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至所述终端;其中,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是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波束时生成的反馈信息。
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波束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一类型的第一波束;
如果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生成第一反馈信息并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基站;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所述第一类型的第二波束;
如果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生成第二反馈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
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属于第二类型的第三波束。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波束传输程序,所述波束传输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0或11中任一项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的步骤。
CN201710797735.5A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4628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97735.5A CN109462889B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97735.5A CN109462889B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2889A true CN109462889A (zh) 2019-03-12
CN109462889B CN109462889B (zh) 2023-05-02

Family

ID=65606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97735.5A Active CN109462889B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6288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9924A (zh) * 2019-04-02 2020-10-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1082732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5794A (zh) * 2011-09-01 2014-04-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选择最佳波束的装置和方法
US20140148107A1 (en) * 2012-11-28 2014-05-29 Alexander Maltsev Using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Beamforming Assista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6341170A (zh) * 2015-07-07 2017-01-18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
WO2017032230A1 (zh) * 2015-08-27 2017-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宽窄波束接入的高频同步实现方法、系统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5794A (zh) * 2011-09-01 2014-04-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选择最佳波束的装置和方法
US20140148107A1 (en) * 2012-11-28 2014-05-29 Alexander Maltsev Using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Beamforming Assista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6341170A (zh) * 2015-07-07 2017-01-18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
WO2017032230A1 (zh) * 2015-08-27 2017-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宽窄波束接入的高频同步实现方法、系统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9924A (zh) * 2019-04-02 2020-10-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769924B (zh) * 2019-04-02 2023-08-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1082732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2889B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43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ell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u et al. An overview of sustainable green 5G networks
Shi et al.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 RIS-aided cell-free massive MIMO system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lwal et al. A survey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oward 5G radio access networks
CN104796918B (zh) 无线通信组网的方法
CN101965743B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关联和重新关联的布置
CN109219024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737609A (zh) 用于无线接入虚拟化的系统和方法
CN103826306B (zh) 一种高密集无线网络中基于博弈的下行动态干扰协调方法
CN101902251B (zh) 基于lte的协作频谱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03746729B (zh) 分布式mimo系统基站侧天线位置优化方法
CN103650579A (zh) 用于移动台辅助的干扰减轻的接入点
CN102104963A (zh) 一种多点协作传输中的协作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06063357A (zh) 用于具有非理想回程的交叉节点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4080126A (zh) 基于多点协作传输的蜂窝网络节能方法
CN103703807A (zh) 用于移动台辅助的干扰减轻的系统和方法
Zheng et al. Mobile cell-free massive MIMO: Challenges, solu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Liu et al. How can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drive 5G-advanced wireless networks: A standardization perspective
CN109462889A (zh)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Lv et al. Blockage avoidance based sensor data dissemination in multi-hop mmwave vehicular networks
CN103249124A (zh) 密集分布式无线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CN104618003A (zh) 一种CoMP下行系统中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和相应的系统
CN106688287A (zh) 用户设备、接入节点设备、中央网络控制器以及对应方法
CN107666682A (zh) 通信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系统
CN107105439A (zh) 一种波束间协同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