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0646A -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0646A
CN109460646A CN201811550430.5A CN201811550430A CN109460646A CN 109460646 A CN109460646 A CN 109460646A CN 201811550430 A CN201811550430 A CN 201811550430A CN 109460646 A CN109460646 A CN 109460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messag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iphertex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04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504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606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60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06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属于互联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用于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本公开一方面通过WIFI协议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认证,无需增加外置装置,可以实现用户之间身份的快速识别。另一方面,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便捷地对外广播用户自身的身份信息,以及监听其他相关用户的身份信息,整个过程无感知、无鉴权,过程流畅,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可以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这样通过特定的技术快速、便捷地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将大大提高商机发布与合作、单位工作与管理、在线招聘与应聘、日常生活与学习等场景的用户体验。
移动用户识别是指在使用移动设备完成识别用户身份的过程。目前移动用户身份识别的主流技术是通过RFID射频技术、人脸图像识别、蓝牙连接等技术来实现。其中上述RFID等技术,由于需要通过加装外部装置、授权认证等附加环节,较难做到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识别到一定范围内的用户身份,用户身份识别的过程不够流畅,用户体验差。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还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用于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
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
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包括:
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转义和加密得到密文;
通过对所述密文中应用层数据的长度进行控制,得到不同的密文长度;
对所述密文长度按照编码表进行相应的编码,得到所述报文;
其中所述编码表包括所述密文长度和编码含义的映射关系。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文长度为所述密文中网络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传输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应用层数据的长度以及预设常量之和,其中所述网络层协议为ipv4,所述传输层协议为用户数据协议UDP。
1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码表中所述编码含义至少包括起始符、结束符、间隔符和数据符号,所述编码表的生成包括:
对用户标识信息按照第一转义方式进行转义,得到转义信息;
对所述转义信息进行加密,得到密文;
对所述密文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到密文长度;
当所述密码长度与之前得到的密码长度相同时,变更为按照第二转义方式进行转系,得到新的转义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转义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一转义方式;
对所述新的转义信息进行加密以及密文长度的统计,得到不同的密文长度;
对多个所述不同的密文长度分别定义所对应的编码含义,组成所述编码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包括:
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起始符,则开始记录收到的报文,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结束符,则结束记录收到的报文。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报文中结合所述编码表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之前,还包括:
对监听报文的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二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继续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如果所述第二用户未通过权限校验,则结束。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一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包括:
标识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用于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
编码模块,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
广播监听模块,被配置为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第一用户的启动请求;
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返回给第一用户,以便第一用户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并对所述报文广播,第二用户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报文进行监听,通过所述报文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根据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启动请求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对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从预存的用户系统中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包括:
认证系统,被配置为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用户系统,被配置为预存用户的标识信息与身份信息的对应关系,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启动请求;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返回给第一用户,以便第一用户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并对所述报文广播,所述第二用户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报文进行监听,通过所述报文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用于所述处理器控制如上所述的方法步骤的指令。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一方面,通过WIFI协议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认证,无需增加外置装置,可以实现用户之间身份的快速识别。另一方面,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便捷地对外广播用户自身的身份信息,以及监听其他相关用户的身份信息,整个过程无感知、无鉴权,过程流畅,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802.11数据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实现身份识别方法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整个系统中信息处理流向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公开的相关实施例中,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的技术,通常使用2.4G UHF或5G SHF ISM射频频段。连接到无线局域网通常是有密码保护的;但也可是开放的,这样就允许任何在WLAN范围内的设备可以连接上。Wi-Fi是一个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由Wi-Fi联盟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也可以把使用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局域网就称为无线保真,或者把Wi-Fi等同于无线网际网路(Wi-Fi是WLAN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公开通过传统的wifi广播消息技术,能够让用户在无感知的情况下,快速识别到一定范围内的其他用户身份信息。
图1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客户端,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1所示,在步骤S110中,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如图1所示,在步骤S120中,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
如图1所示,在步骤S130中,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一方面,通过WIFI协议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认证,无需增加外置装置,可以实现用户之间身份的快速识别。另一方面,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便捷地对外广播用户自身的身份信息,以及监听其他相关用户的身份信息,整个过程无感知、无鉴权,过程流畅,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供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应用场景可以为职场中需要快速辨认附近相关人员信息、统计会议室内人员信息等。
以下结合图1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公开提供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具体如下: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主要用于第二用户所在的客户端。
在步骤S110中,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的启动请求来自第一用户,例如可以是第一用户在其所在终端设备的界面上通过触摸或点击相应的模拟按键(或实体按键)发出启动请求,该启动请求发送给认证系统,以便对用户的合法身份和权限进行鉴别和校验,从而授权相关用户可以查询其他用户的身份等相关信息。这里用户的标识信息就是用户的唯一识别码,如用户名aa或用户id123456等。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一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通过认证系统对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然后再进一步获取第一使用户的标识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用户系统获取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用户系统用于记录用户相关的详细身份信息,并提供添加、查询、修改身份信息等功能。
根据WIFI通用的IEEE 802.11标准,图2示出802.11数据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802.11数据帧中包括帧控制(Frame Control)、持续时间(Duration ID)、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接收端地址(RA)、顺序控制字段(Seq-Ctl)、发送端地址(TA)和帧校验序列(FCS),各部分的单位为字节(byte)。其中帧控制(Frame Control)中进一步包括协议版本(Protocol Version)、帧类型(Type)、帧的子类型(Subtype)、To DS(表明该帧是否是BSS向DS发送的帧)、From DS(表明该帧是否是DS向BSS发送的帧)、More Fragment(用于说明长帧被分段的情况,是否还有其它的帧,如果有则该值设置为1)、Retry(重传域,表示该分段是先前传输分段的重发帧)、Power Management(表示传输帧以后,站所采用的电源管理模式)、More Data(表示有很多帧缓存到站中。即至少还有一个数据帧要发送给STA是设置为1)、Protected Frame(表示根据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算法对帧主体进行加密,如果帧体部分包含被密钥套处理过的数据,则设置为1,否则设置为0)和Order(序号域,在长帧分段传送时,该域设置为1表示接受者应该严格按照顺序处理该帧,否则设置为0),上述各部分的单位为比特(bit)。Type用于指明帧的类型,00表示管理帧,01表示控制帧,10表示数据帧,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标记10(第三位第二位的顺序,因此是10)则说明是数据帧。Subtype用于指明帧的子类型(第七位第六位第五位第四位的顺序),如图2所示,Data=0000,Data+CF-Ack=1000,Data+CF-Poll=0100,Data+CF-Ack+CF-Poll=1100,CF-Ack=1010,CF-Poll=0110,CF-Ack+CF-Poll=1110。
在步骤S120中,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包括:
首先,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转义和加密得到密文;其次,通过对所述密文中应用层数据的长度进行控制,到不同的密文长度;然后,对所述密文长度按照编码表进行相应的编码,得到所述报文,其中所述编码表包括所述密文长度和编码含义的映射关系。
基于上述,对于第一用户(即发送方)而言,根据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进行转义,得到转义信息,对于该转义信息在发出之前需要进行加密,得到密文,因此第一用户发出的报文由密文长度进行编码而得到。对于第二用户(即接收方)而言,通过监听得到第一用户的报文,然后根据相关协议标准,对接收到的802.11数据帧就可以提取出载荷数据(即图2中所示的Subtype部分),载荷数据是以密文的方式存在的,但是密文长度可识别。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载荷数据部分的密文长度为所述密文中网络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传输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应用层数据的长度以及预设常量之和,其中所述网络层协议为ipv4,所述传输层协议为用户数据协议UDP。
基于上述,密文长度包括ipv4网络层协议的头部为定长20字节,传输层协议UDP协议头部为定长8字节,因此密文长度=20+8+应用层数据+算法常量,其中20、8以及算法常量均是固定的,这样可以通过控制应用层数据的长度,来控制密文的长度,然后通过对密文长度进行系统的相关编码,可以得出一个编码表,并按照该编码表进行广播。
其中,应用层数据可以为任意的数据,只要保证最后的数据长度即可,算法常量可以取为10,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取数值。而“通过控制应用层数据的长度,来控制密文的长度”可以具体为:假设要使密文长度为1000个字节,用来表示起始符,那就应该控制应用层的数据长度为1000-20-8-10(算法常量)=962个字节,因此只需要填962个1即可达到目的,其余密文长度的情况可以进行类推得知。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码表中的编码含义至少包括起始符、结束符、间隔符和数据符号。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编码表的生成包括以下步骤:
1)对用户标识信息按照第一转义方式进行转义,得到转义信息;
2)对所述转义信息进行加密,得到密文;
3)对所述密文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到密文长度;
4)当所述密码长度与之前得到的密码长度相同时,变更为按照第二转义方式进行转系,得到新的转义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转义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一转义方式;
5)对所述新的转义信息进行加密以及密文长度的统计,得到不同的密文长度;
6)对多个所述不同的密文长度分别定义所对应的编码含义,组成所述编码表。
例如,用户标识信息为字母a,采用ASCII编码先进行转义(可以是其他转义方式,如utf-8等)为97,97通过IEEE802.1的加密后假设得到密文为1234567890,此段密文长度为10,那么编码表中的一行为长度10表示字母a,字母a对应关系为a-->97-->10;用户标识信息为字母b,经过ASCII转义后为98,再经过IEEE802.1加密后密文为1234567777,密文长度同样为10,此时由于该密文长度与之前字母a的密文长度相同,因此需要调整转义后98的数字,比如98+100=198,198再经过IEEE802.1加密后密文为12345678901,密文长度为11,字母b的对应关系为b-->98+100-->11,以此类推,只要得到的密文长度发生重复,通过调整转义规则即可得到完整的编码表。
表1示出编码表对应的释义说明,具体包括:
表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连续5个字节的起始符作为传输开始的标识,以连续5个结束符作为传输结束的标识,其中的“5个”是设定的,在本公开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的。
在步骤S130中,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将报文按照WIFI协议规则进行广播,而且是以持续的方式不断对外广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包括:
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起始符,则开始记录收到的报文,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结束符,则结束记录收到的报文,以此完成本次报文的传输。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报文中结合所述编码表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具体为根据编码表和收到的报文中帧负载的密文长度,解析获取到第一用户的相关用户标识,得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之前,还包括:
对监听报文的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二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继续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如果所述第二用户未通过权限校验,则结束。
经过该步骤对监听报文的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从而对获取用户身份信息的用户进行鉴权,以解决用户信息暴露导致安全性降低的问题,进而对用户信息提供安全保障。
基于上述编码表,对整个广播过程进行简单说明如下:
假设发送方需要将用户名ab进行加密时,根据编码表的路径,对于a,先用ASCII转义得到97,97再通过IEEE802.1标准进行广播,监控端(即接收方)得到密文长度为10;针对b,同理,先用ASCII转义得到98,再加100得到198,198再通过IEEE802.1进行广播,监控端得到密文长度11,监控端根据编码表即可得到用户的标识信息为ab。
基于上述,本公开基于WIFI协议的消息广播机制,通过控制WIFI消息广播中的密文长度来实现用户身份编码的广播,用户通过解码广播消息中其他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能够快速查询到身边相关用户的详细信息。
图3示出实现上述身份识别方法的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300涉及到的系统和模块有:用户系统310、编码模块320、认证系统330、WIFI模块340等,通过这些模块之间的信息和数据交互,实现用户之间身份的快速识别,其中编码模块320和WIFI模块340均处于用户所在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移动终端)上。用户系统310中用于记录用户相关的详细身份信息,并提供添加、查询、修改身份信息等功能,编码模块320用于将用户标识信息按照系统编码规则转换成特定长度的密文,同时也提供将特定长度的密文转换为用户标识信息,认证系统330用于鉴别用户的合法身份和权限后,授权相关用户查询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WIFI模块340将编码模块320编码后的密文按照相关协议规则进行广播,同时通过监听方式接收报文,并将接收到的特定密文转移到编码模块320进行转化。
接下来,结合图1所示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和图3所示的系统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图4示出整个系统中信息处理流向的示意图,图4中以用户a和用户b两个用户为例,如图4所示,涉及用户a的编码模块、用户a的WIFI模块、用户b的编码模块、用户b的WIFI模块、认证系统和用户系统,具体为: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1中,用户a的终端设备上,利用APP开始启动请求。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2中,认证系统根据该启动请求对用户a进行权限校验,用户a校验通过后,登录用户系统。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3中,在用户系统中根据启动请求获取用户a的标识信息。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4中,用户a所在终端设备中的编码模块将用户a的标识信息根据编码规则(参见前文介绍)进行相关编码,将从用户系统返回的用户a的标识信息转化为符合编码方案的若干个密文,每个密文的长度与编码表中一致,得到包含用户a身份信息的报文。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5中,用户a的WIFI模块在接收到编码模块推送的密文后,按照WIFI相关协议(如802.11帧协议)对报文进行广播,以持续的方式,不断地对外广播此批报文。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6中,在广播过程中,用户b的WIFI模块通过持续的监听环境中的802.11帧,当发现符合连续的5个起始符格式的相关帧后,开始记录此后一系列的相关帧,直到监听到符合连续的5个结束符格式的相关帧后结束记录,从而接收到特定的报文。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7中,用户b的WIFI模块将收到的报文推送到用户b的编码模块,编码模块根据系统的编码表和对报文解析得到的帧负载的密文长度,转换获取到用户a的相关用户标识。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8中,用户b通过认证系统获取用户系统的查询权限,并根据用户a的标识信息获取到用户a的详细用户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以该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应用在统计会议室内人员信息的情景为例,在图4所示流程中,可以在用户系统中对各个用户的权限等级进行设定,假设,用户a可以是会议的发起者或组织者,设定用户a的权限级别是最高的,是可以查询所有被监听到的用户身份信息,而其他用户的权限级别次之,仅仅是可以对外广播自己的身份信息,并没有监听和获取其他用户身份信息的权限。基于这种情景,用户a可以对参见会议的人员的到会情况进行统计。
除上述之外,除了设定两种权限等级之外,还可以设定三个设置更多等级,例如可以设定三种权限等级,其中一个级别最高的可以是会议的发起者或组织者,权限范围是可以查询所有用户的身份信息,然后是多个级别稍次之的是参见会议中的部门负责人,权限范围是可以查询本部门下的员工的身份信息,最后是级别最低的就是普通的参与员工,权限范围是只有对外广播自己的身份信息的权限,而无监听其他用户身份信息的权限。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权限等级进行相应的设定,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图4所示的流程,使得在同一系统下的相关用户,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户之间免鉴权、免添加外置装置的情况下,通过通用的WIFI协议,便捷地对外广播自身的身份信息,并监听到邻近相关用户的身份信息,实现了用户之间迅速地交换身份信息。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一方面,通过WIFI协议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认证,无需增加外置装置,可以实现用户之间身份的快速识别。另一方面,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便捷地对外广播用户自身的身份信息,以及监听其他相关用户的身份信息,整个过程无感知、无鉴权,过程流畅,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图5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用户身份识别装置500中包括:标识获取模块510、编码模块520和广播监听模块530。
标识获取模块510被配置为通过响应启动请求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启动请求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编码模块520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广播监听模块530被配置为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标识获取模块510中的启动请求来自第一用户,例如可以是第一用户在其所在终端设备的界面上通过触摸或点击相应的模拟按键(或实体按键)发出启动请求,该启动请求发送给认证系统,以便对用户的合法身份和权限进行鉴别和校验,从而授权相关用户可以查询其他用户的身份等相关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中还包括校验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一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通过认证系统对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然后再进一步获取第一使用户的标识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用户系统获取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用户系统用于记录用户相关的详细身份信息,并提供添加、查询、修改身份信息等功能。
根据WIFI通用的IEEE 802.11标准,图2示出802.11数据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802.11数据帧中包括帧控制(Frame Control)、持续时间(Duration ID)、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接收端地址(RA)、顺序控制字段(Seq-Ctl)、发送端地址(TA)和帧校验序列(FCS),各部分的单位为字节(byte)。其中帧控制(Frame Control)中进一步包括协议版本(Protocol Version)、帧类型(Type)、帧的子类型(Subtype)、To DS(表明该帧是否是BSS向DS发送的帧)、From DS(表明该帧是否是DS向BSS发送的帧)、More Fragment(用于说明长帧被分段的情况,是否还有其它的帧,如果有则该值设置为1)、Retry(重传域,表示该分段是先前传输分段的重发帧)、Power Management(表示传输帧以后,站所采用的电源管理模式)、More Data(表示有很多帧缓存到站中。即至少还有一个数据帧要发送给STA是设置为1)、Protected Frame(表示根据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算法对帧主体进行加密,如果帧体部分包含被密钥套处理过的数据,则设置为1,否则设置为0)和Order(序号域,在长帧分段传送时,该域设置为1表示接受者应该严格按照顺序处理该帧,否则设置为0),上述各部分的单位为比特(bit)。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编码模块520从所述标识信息中按照所述WIFI协议标准提取载荷数据部分,得到密文以及密文长度。并对所述密文长度按照编码表进行相应的编码,得到所述报文,其中所述编码表包括所述密文长度和编码含义的映射关系。
基于上述,根据相关协议标准,对接收到的802.11数据帧就可以提取出载荷数据(即图2中所示的Subtype部分),载荷数据是以密文的方式存在的,但是长度可识别。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载荷数据部分的密文长度为所述密文中网络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传输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应用层数据的长度以及预设常量之和,其中所述网络层协议为ipv4,所述传输层协议为用户数据协议UDP。
基于上述,密文长度包括ipv4网络层协议的头部为定长20字节,传输层协议UDP协议头部为定长8字节,因此密文长度=20+8+应用层数据+算法常量,这样可以通过控制应用层数据的长度,来控制密文的长度,然后通过对密文长度进行系统的相关编码,可以得出一个编码表,并按照该编码表进行广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码表中的编码含义至少包括起始符、结束符、间隔符和数据符号,编码表及对应的释义说明参见表1,此处不再重复。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广播监听模块530将报文按照WIFI协议规则进行广播,而且是以持续的方式不断对外广播。
另外,广播监听模块530还用于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起始符,则开始记录收到的报文,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结束符,则结束记录收到的报文,以此完成本次报文的传输。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报文中结合所述编码表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具体为根据编码表和收到的报文中帧负载的密文长度,解析获取到第一用户的相关用户标识,得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也需要校验模块对监听报文的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二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继续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如果所述第二用户未通过权限校验,则结束。
经过校验模块对监听报文的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从而对获取用户身份信息的用户进行鉴权,以解决用户信息暴露导致安全性降低的问题,进而对用户信息提供安全保障。
基于上述,本公开基于WIFI协议的消息广播机制,通过控制WIFI消息广播中的密文长度来实现用户身份编码的广播,用户通过解码广播消息中其他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能够快速查询到身边相关用户的详细信息。
参见上述实施例,图3还示出用于本实施的身份识别装置的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涉及到的系统和模块有:用户系统310、编码模块320、认证系统330、WIFI模块340等,通过这些模块之间的信息和数据交互,实现用户之间身份的快速识别,其中编码模块320和WIFI模块340均处于用户所在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移动终端)上。用户系统310中用于记录用户相关的详细身份信息,并提供添加、查询、修改身份信息等功能,编码模块320用于将用户标识信息按照系统编码规则转换成特定长度的密文,同时也提供将特定长度的密文转换为用户标识信息,认证系统330用于鉴别用户的合法身份和权限后,授权相关用户查询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WIFI模块340将编码模块320编码后的密文按照相关协议规则进行广播,同时通过监听方式接收报文,并将接收到的特定密文转移到编码模块320进行转化。
接下来,结合图1所示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和图3所示的系统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图4示出整个系统中信息处理流向的示意图,图4中以用户a和用户b两个用户为例,如图4所示,涉及用户a的编码模块、用户a的WIFI模块、用户b的编码模块、用户b的WIFI模块、认证系统和用户系统,具体为: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1中,用户a的终端设备上,利用APP开始启动请求。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2中,认证系统根据该启动请求对用户a进行权限校验,用户a校验通过后,登录用户系统。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3中,在用户系统中根据启动请求获取用户a的标识信息。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4中,用户a所在终端设备中的编码模块将用户a的标识信息根据编码规则(参见前文介绍)进行相关编码,将从用户系统返回的用户a的标识信息转化为符合编码方案的若干个密文,每个密文的长度与编码表中一致,得到包含用户a身份信息的报文。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5中,用户a的WIFI模块在接收到编码模块推送的密文后,按照WIFI相关协议(如802.11帧协议)对报文进行广播,以持续的方式,不断地对外广播此批报文。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6中,在广播过程中,用户b的WIFI模块通过持续的监听环境中的802.11帧,当发现符合连续的5个起始符格式的相关帧后,开始记录此后一系列的相关帧,直到监听到符合连续的5个结束符格式的相关帧后结束记录,从而接收到特定的报文。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7中,用户b的WIFI模块将收到的报文推送到用户b的编码模块,编码模块根据系统的编码表和对报文解析得到的帧负载的密文长度,转换获取到用户a的相关用户标识。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08中,用户b通过认证系统获取用户系统的查询权限,并根据用户a的标识信息获取到用户a的详细用户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以该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应用在统计会议室内人员信息的情景为例,在图4所示流程中,可以在用户系统中对各个用户的权限等级进行设定,假设,用户a可以是会议的发起者或组织者,设定用户a的权限级别是最高的,是可以查询所有被监听到的用户身份信息,而其他用户的权限级别次之,仅仅是可以对外广播自己的身份信息,并没有监听和获取其他用户身份信息的权限。基于这种情景,用户a可以对参见会议的人员的到会情况进行统计。
除上述之外,除了设定两种权限等级之外,还可以设定三个设置更多等级,例如可以设定三种权限等级,其中一个级别最高的可以是会议的发起者或组织者,权限范围是可以查询所有用户的身份信息,然后是多个级别稍次之的是参见会议中的部门负责人,权限范围是可以查询本部门下的员工的身份信息,最后是级别最低的就是普通的参与员工,权限范围是只有对外广播自己的身份信息的权限,而无监听其他用户身份信息的权限。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权限等级进行相应的设定,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图4所示的流程,使得在同一系统下的相关用户,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户之间免鉴权、免添加外置装置的情况下,通过通用的WIFI协议,便捷地对外广播自身的身份信息,并监听到邻近相关用户的身份信息,实现了用户之间迅速地交换身份信息。
该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身份识别装置,一方面,通过WIFI协议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认证,无需增加外置装置,可以实现用户之间身份的快速识别。另一方面,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便捷地对外广播用户自身的身份信息,以及监听其他相关用户的身份信息,整个过程无感知、无鉴权,过程流畅,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基于上述系统,图6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服务端,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6所示,在步骤S610中,接收来自第一用户的启动请求;
如图6所示,在步骤S620中,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返回给第一用户,以便第一用户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并对所述报文广播,第二用户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报文进行监听,通过所述报文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如图6所示,在步骤S630中,根据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其中步骤S602中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启动请求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其中步骤S603中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对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从预存的用户系统中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其中具体过程参见上述图1和图3的实施例,该方法能够实现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重复。
图7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的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用户身份识别装置700包括认证系统710和用户系统720。
认证系统710被配置为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用户系统720被配置为预存用户的标识信息与身份信息的对应关系,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启动请求;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返回给第一用户,以便第一用户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并对所述报文广播,所述第二用户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报文进行监听,通过所述报文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综上所述,该装置能够实现与上述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重复。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存储用于上述处理器控制以下方法的操作指令:
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用于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下面参考图8,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800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计算机系统8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8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807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8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803中,还存储有系统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8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8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8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809。通信部分8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8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805。可拆卸介质8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8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808。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8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8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8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发送单元、获取单元、确定单元和第一处理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发送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向所连接的服务端发送图片获取请求的单元”。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设备执行时,使得该设备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用于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应清楚地理解,本公开描述了如何形成和使用特定示例,但本公开的原理不限于这些示例的任何细节。相反,基于本公开公开的内容的教导,这些原理能够应用于许多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Claims (15)

1.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用于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
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
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包括:
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转义和加密得到密文;
通过对所述密文中应用层数据的长度进行控制,得到不同的密文长度;
对所述密文长度按照编码表进行相应的编码,得到所述报文;
其中所述编码表包括所述密文长度和编码含义的映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文长度为所述密文中网络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传输层协议的头部字段的长度、应用层数据的长度以及预设常量之和,其中所述网络层协议为ipv4,所述传输层协议为用户数据协议UDP。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表中所述编码含义至少包括起始符、结束符、间隔符和数据符号,所述编码表的生成包括:
对用户标识信息按照第一转义方式进行转义,得到转义信息;
对所述转义信息进行加密,得到密文;
对所述密文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到密文长度;
当所述密码长度与之前得到的密码长度相同时,变更为按照第二转义方式进行转系,得到新的转义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转义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一转义方式;
对所述新的转义信息进行加密以及密文长度的统计,得到不同的密文长度;
对多个所述不同的密文长度分别定义所对应的编码含义,组成所述编码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包括:
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起始符,则开始记录收到的报文,如果所述报文中发现符合预设格式的结束符,则结束记录收到的报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报文中结合所述编码表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之前,还包括:
对监听报文的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二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继续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如果所述第二用户未通过权限校验,则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校验,如果所述第一用户通过权限校验,则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9.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标识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用于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
编码模块,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
广播监听模块,被配置为按照WIFI协议对所述报文进行广播,以便通过对广播的报文进行监听,并通过所述报文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10.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用户的启动请求;
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返回给第一用户,以便第一用户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并对所述报文广播,第二用户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报文进行监听,通过所述报文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根据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启动请求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对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从预存的用户系统中获取到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13.一种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认证系统,被配置为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权限进行认证;
用户系统,被配置为预存用户的标识信息与身份信息的对应关系,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启动请求;根据所述启动请求生成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返回给第一用户,以便第一用户根据所述标识信息按照预设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报文并对所述报文广播,所述第二用户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报文进行监听,通过所述报文获取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用户反馈的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存储用于所述处理器控制如权利要求1-8或10-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15.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或10-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CN201811550430.5A 2018-12-18 2018-12-18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Pending CN1094606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50430.5A CN109460646A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50430.5A CN109460646A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0646A true CN109460646A (zh) 2019-03-12

Family

ID=65613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0430.5A Pending CN109460646A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6064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9085A (zh) * 2019-07-08 2019-10-25 福建星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术室身份许可及无感鉴权的方法及其综合管理系统
CN111831987A (zh) * 2020-06-19 2020-10-27 中民筑友有限公司 设计文件的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367178A (zh) * 2020-10-26 2021-02-12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信息交换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7503A (zh) * 2013-12-10 2014-04-23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及接入装置
WO2016062200A1 (zh) * 2014-10-21 2016-04-28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认证的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N105681328A (zh) * 2016-02-26 2016-06-15 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430092A (zh) * 2018-01-30 2018-08-21 上海连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获取、提供无线接入点接入信息的方法、设备以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7503A (zh) * 2013-12-10 2014-04-23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及接入装置
WO2016062200A1 (zh) * 2014-10-21 2016-04-28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认证的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N105681328A (zh) * 2016-02-26 2016-06-15 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430092A (zh) * 2018-01-30 2018-08-21 上海连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获取、提供无线接入点接入信息的方法、设备以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DYLAUREN: "smartconfig技术原理"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9085A (zh) * 2019-07-08 2019-10-25 福建星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术室身份许可及无感鉴权的方法及其综合管理系统
CN110379085B (zh) * 2019-07-08 2024-04-19 福建星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术室身份许可及无感鉴权的方法及其综合管理系统
CN111831987A (zh) * 2020-06-19 2020-10-27 中民筑友有限公司 设计文件的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367178A (zh) * 2020-10-26 2021-02-12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信息交换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11152B (zh) 一种无线接入认证方法及装置
US108182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acting information
CN106533669B (zh) 设备识别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581901B (zh) 一种Wi‑Fi无线网络接入配置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8012267A (zh) 一种网络认证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5357242B (zh) 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法和系统、短信推送平台、门户系统
CN101771541B (zh) 一种用于家庭网关的密钥证书生成方法和系统
CN105337740B (zh)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客户端、中继设备及服务器
CN103636162A (zh) 经由两个通信设备的认证系统
JPWO2006101065A1 (ja) 接続パラメータ設定システム、その方法、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サーバ、無線端末、およびパラメータ設定装置
CN102017572A (zh) 用于提供单一服务签入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5119900B (zh) 信息安全传输方法、联网接入方法及相应的终端
CN104253801B (zh) 实现登录认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929748A (zh) 一种物联网无线终端及其配置方法和无线网络接入点
CN109460646A (zh)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06936577A (zh) 一种用于证书申请的方法、终端和系统
KR20130072790A (ko) 사용자 인증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7888603A (zh) 一种物联网智能设备注册、认证方法及物联网
CN106603579B (zh) 一种无线终端的远程控制系统和方法及其无线终端
CN109815666B (zh) 基于fido协议的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3188229A (zh) 用于安全内容访问的方法和设备
CN105120454B (zh) 信息传输方法、联网接入方法及相应的终端
CN105897784A (zh) 物联网终端设备加密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6375123A (zh) 一种802.1x认证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4683111A (zh) 一种基于md5的加密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