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51791A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51791A CN109451791A CN201780000742.6A CN201780000742A CN109451791A CN 109451791 A CN109451791 A CN 109451791A CN 201780000742 A CN201780000742 A CN 201780000742A CN 109451791 A CN109451791 A CN 1094517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rier
- grouping
- link carrier
- target
- desce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101000777301 Homo sapiens Uteroglob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2100031083 Uteroglob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LDZYURQCUYZBL-UHFFFAOYSA-N 2-[3-[(2-hydr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propylimino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C=C1C=NCCCN=CC1=CC=CC=C1O KLDZYURQCUYZB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09140 Tritic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307 Triti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1098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3921 delayed sleep phase type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92 media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8—List acknowledgements,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consisting of a list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08—Wavelet-divi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本公开中,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下行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是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用来克服无线移动信道时变性和多径衰落对信号传输影响的重要手段。下行HARQ结果反馈是终端对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反馈,告知基站PDSCH的解码是否成功。
在CA(Carrier Aggregation,上行载波聚合)场景下,PUCCH(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只能在终端对应的主小区上传输,因此一个终端在一个子帧内只能传输一个PUCCH。这意味着,多个下行成员载波发送的下行数据所对应的HARQ结果需要在同一个上行成员载波上发送。
为了增加上行控制信息的可靠性传输,在新的PUCCH格式中,终端将在信道编码前添加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比特,在基站侧会对接收到的PUCCH信息进行CRC校验。由于信道条件变化可能导致PUCCH传输信息错误,导致PUCCH CRC校验失败,此时基站就无法收到终端在该PUCCH上反馈的HARQ结果,需要对该反馈信息对应的所有载波上的数据进行重发,这极大地浪费了传输资源,降低系统性能。
另外,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Release(版本)13中对LAA(License Assisted Access,授权辅助接入)技术进行了标准化,LAA是利用非授权频谱解决LTE网络扩容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在3GPP Release14中又对eLAA(enhanced License Assisted Access,增强的授权辅助接入)进行了标准化。然而将LTE部署在非授权频谱存在很多限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与其它系统的友好共存。为此,规定了在数据传输之前可以进行LBT(Listen Before Talk,会话前监听)操作,即在数据传输之前进行CCA(Channel Clear Assessment,空闲信道评估)以确定信道可用状态,避免对其他系统产生干扰。也就是说,对于LAA系统,可能会由于LBT失败导致数据无法传输,即非授权载波的可用性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会出现由于CRC校验失败导致该PUCCH所对应的所有下行载波上的下行数据重传的问题,另外,还可能存在由于LBT失败而导致非授权频谱存在信道可用性不确定的问题。综上,相关技术中,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可选地,所述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
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
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
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可选地,所述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
当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超过第一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下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少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同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所述第二阈值到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所述目标数目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其中,用于承载优先级超过预设优先级的目标数据的下行载波属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
可选地,所述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
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上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上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可选地,所述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包括:
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所述目标数目时,建立每个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一个时,建立所述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包括:
通过目标信令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包括以下任一个:
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HARQ的反馈方法,所述方法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可选地,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包括:
如果所述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则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进行对话前监听LBT,获得LBT结果;
根据所述LBT结果,在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选取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包括:
如果所述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
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对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分组子模块,被配置为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
第二分组子模块,被配置为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
映射关系建立子模块,被配置为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组子模块包括:
第一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当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超过第一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下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第二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少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同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第三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所述第二阈值到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所述目标数目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其中,用于承载优先级超过预设优先级的目标数据的下行载波属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组子模块包括:
第四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上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上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可选地,所述映射关系建立子模块包括:
第一建立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所述目标数目时,建立每个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第二建立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一个时,建立所述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可选地,所述发送模块包括:
发送子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目标信令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包括以下任一个:
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HARQ的反馈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第三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反馈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可选地,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执行子模块,被配置为如果所述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则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进行对话前监听LBT,获得LBT结果;
第一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LBT结果,在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选取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执行子模块,被配置为如果所述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
第二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对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基站,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将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由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其中,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上述过程,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下行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果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超过第一阈值,则可以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无重叠分组,得到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同时,将所有上行载波分为所述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其中,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每个第一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基站可以将不同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上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不同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果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少于第二阈值,则可以将所有下行载波分为同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将所有上行载波同样划分为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对应每个上行载波分组。通过上述过程,基站可以将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不同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只要基站对其中一个PDCCH的CRC校验成功,就无需进行下行数据的重传,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果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第二阈值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则基站可以将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目标数目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其中,优先级较高的目标数据所在的下行载波可以分配到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同样地,将所有上行载波同样划分为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每个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通过上述过程,基站可以将优先级较高的目标数据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配到至少两个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不同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上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不同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提高了终端反馈优先级高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可以通过目标信令将上述映射关系和上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包括以下任一个: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实现简便,可用性高。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之后,可以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进一步地,终端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目标HARQ结果。其中,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上述过程,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提供给终端的目标方式可以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终端可以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进行对话前监听LBT,获得LBT结果,从而根据所述LBT结果,选择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者中可以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并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对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通过上述过程,终端可以根据LBT结果来选取目标上行载波,从而有效减轻了PUCCH配置在非授权载波上信道可用性不确定的问题,提高了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A至1B是根据相关技术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场景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场景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
图5A至5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场景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场景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
图9A至9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场景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
图19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运行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运行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运行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运行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相关技术中,上行CA只支持主小区上的PUCCH,所有下行PDSCH在一个上行PUCCH上反馈,则通过PUCCH反馈HARQ结果的映射方式如图1A所示。在3GPP Release 13中引入了在从小区上的PUCCH,最多可以支持2个PUCCH。但PUCCH只配置在授权载波上,通过PUCCH反馈HARQ结果的映射方式如图1B所示。
为了解决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会出现由于CRC校验失败导致该PUCCH所对应的所有下行载波上的下行数据重传的问题,另外,还可能存在由于LBT失败而导致的非授权频谱存在信道可用性不确定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以下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场景如图2所示,在LTE和LAA系统直接实现双连接的场景下,主基站部署在授权频谱上,从基站部署在非授权频谱上,且对于LAA系统实现增强的聚合载波;另外一个终端可以支持多个PUCCH,每个PUCCH均可以承载HARQ结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参照图3所示,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可以用于基站,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01中,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在步骤102中,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在步骤103中,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将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由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其中,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上述过程,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下行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针对上述步骤101,可选地,参照图4所示,图4是根据图3所示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步骤101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01-1中,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
本步骤中,基站可以对所有的下行载波进行分组,从而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可选地,可以根据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进行分组:
第一种情况,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超过第一阈值。
此种情况下,下行成员载波的数目较多,对应的需要反馈的HARQ结果也较多,可能会造成PUCCH负荷过重的情况,因此在进行下行载波分组时,可以对下行载波进行无重叠分组。将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下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例如,在DC场景下的非授权频谱上部署增强的载波聚合时,下行聚合了32个载波,终端支持2个PUCCH,此时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较多,超过了第一阈值,可以将所有的下行载波分为无重叠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1和第一下行载波分组2,如图5A所示,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16划分为一组,下行载波CC17至下行载波CC32划分为另一组。
第二种情况,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少于第二阈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上述的第一阈值。此种情况下,下行成员载波的数目较少,通过一个PUCCH完全可以承载所有下行载波对应的HARQ结果,则可以进行完全重叠的分组。将所有的下行载波分为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后续通过不同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所有下行载波对应的HARQ结果,从而增加了反馈的HARQ结果的可靠性。
例如,在DC场景下的非授权频谱上部署增强的载波聚合时,下行聚合了5个载波,终端支持2个PUCCH,此时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较少,低于第二阈值,则可以将所有的下行载波分为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如图5B所示,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5划分为同一组。
第三种情况,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所述第二阈值到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
此种情况下,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第二阈值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如果将所有下行载波对应的HARQ结果通过一个PUCCH反馈可能会造成PUCCH负载过重,但是如果分为完全无重叠的多个下行载波分组,又会造成浪费。因此,可以对所有的下行载波进行部分重叠分组,将承载了较高优先级的数据的下行载波重叠的分到不同的下行载波分组中,获得多个第三下行载波分组,所述第三下行载波分组的数目同样可以为终端支持的PUCCH的数目,增加了反馈的HARQ结果的可靠性。
例如,在DC场景下的非授权频谱上部署增强的载波聚合时,下行聚合了16个载波,终端支持2个PUCCH。其中,下行载波CC8和下行载波CC9承载的下行数据的优先级较高,如图5C所示,可以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9划分为一组,将下行载波CC8至下行载波CC16划分为另一组。其中,优先级较高的下行载波CC8和下行载波CC9同时属于第三下行载波分组1和第三下行载波分组2。
在步骤101-2中,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
本步骤中,基站还可以对所有的上行载波进行无重叠的分组,且将所有上行载波分组目标数目的分组。其中,所述目标数目是终端支持的PUCCH的数目。
例如,在DC场景下的非授权频谱上部署增强的载波聚合时,上行聚合了5个载波,如图6所示,终端支持2个PUCCH。则可以将上行载波CC1至上行载波CC3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1,将上行载波CC4和上行载波CC5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2。
在步骤101-3中,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本步骤中,基站已经对所有的下行载波和所有的上行载波进行了划分,如果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所述目标数目,由于上行载波分组的数目同样为目标数目,则可以建立每个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例如,所述目标数目为2,基站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16划分为第一下行载波分组1,下行载波CC17至下行载波CC32划分为第一下行载波分组2,另外,基站将上行载波CC1至上行载波CC3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1,将上行载波CC4和上行载波CC5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2。则建立起的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果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一个,则可以建立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的映射关系。
例如,基站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5划分为同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另外,基站将上行载波CC1至上行载波CC3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1,将上行载波CC4和上行载波CC5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2。则建立起的映射关系可以如表2所示。
表2
针对上述步骤102,基站除了为终端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之外,还可以为终端确定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
其中,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就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来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例如,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包括上行载波CC1、上行载波CC2和上行载波CC3,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为第一下行载波分组1,其中包括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16。目标上行载波就是上行载波CC1、上行载波CC2和上行载波CC3中的一个,且用来承载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16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用于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基站可以指定任意一种方式作为终端在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
针对上述步骤103,基站在确定了上述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目标方式之后,可以通过目标信令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
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可以是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消息、MAC CE(MAC Control Element,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或物理层信令等。
当然,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可以预先在通信协议中进行规定,终端可以根据通信协议中的规定,对所有下行载波和所有上行载波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分组,进一步地,形成所述映射关系。另外,终端也可以直接根据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内容,来确定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参照图7所示,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可以用于终端,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201中,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在步骤202中,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在步骤203中,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之后,可以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进一步地,终端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目标HARQ结果。其中,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上述过程,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针对上述步骤201,基站会在确定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之后,通过目标信令发送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给终端,所述终端直接接收即可。
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其中,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针对上述步骤202,终端可以根据基站指定的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目标上行载波。
本步骤中,如果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则终端可以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按照相关技术进行LBT,从而获得每个上行载波对应的LBT结果。
进一步地,终端根据每个上行载波对应的LBT结果,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假设一个信道只可能处于被一种信号源占用或释放(空闲)的状态,当占用信道的信号源释放信道时,信道就变为空闲状态,该信道即为空闲信道。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上行载波是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例如,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包括上行载波CC1至上行载波CC3,根据LBT结果可以确定上行载波CC3是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则终端将上行载波CC3作为目标上行载波。
采用此种目标方式确定目标上行载波时,可以增大传输正确率。此外,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目标方式来确定目标上行载波,所述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则终端可以先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会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其中,信令通知的顺序可以是基站通过目标信令通知给所述终端的选取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的顺序,可选地,所述目标信令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例如,基站可以通过上述目标信令中的任一个信令将按照编号由小到大的顺序发送给终端。
而预先定义的顺序可以是通信协议中已经定义好的选取目标上行载波的顺序,例如通信协议中已经规定了终端可以按照编号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选取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
例如,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包括4个上行载波,编号后分别为CC1、CC2、CC3和CC4,则终端先对上行载波CC1进行LBT,如果LBT结果为成功,则将上行载波CC1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如果上行载波CC1的LBT结果为失败,则终端继续对上行载波CC2进行LBT,如果上行载波CC2对应的LBT结果为成功,则将上行载波CC2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如果上行载波CC2对应的LBT结果为失败,则继续对上行载波CC3进行LBT,以此类推,直到找到目标上行载波为止。
通过上述第二种目标方式来确定目标上行载波,可以极大的降低基站对PUCCH进行盲检的复杂度。
通过上述过程,终端可以根据LBT结果来选取目标上行载波,从而有效减轻了PUCCH配置在非授权载波上信道可用性不确定的问题,提高了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终端均可以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假设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终端在上行载波分组1中采用以上任意一种方式获得的目标上行载波为上行载波CC3,在上行载波分组2中获得的目标上行载波为CC5,则下行载波分组、上行载波分组以及目标上行载波的映射关系可以如表3所示。
表3
针对上述步骤203,终端可以按照相关技术,通过上述步骤确定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目标HARQ结果,也就是说,通过目标上行载波反馈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所有下行载波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例如,下行载波分组、上行载波分组以及目标上行载波的映射关系如表3所示。终端可以通过上行载波CC3来反馈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16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上行载波CC5来反馈下行载波CC16至下行载波CC32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其中,所述HARQ结果可以包括ACK(Acknowledgement,确认应答)或NACK(NegativeACKnowledgment,否定应答)。基站如果接收到ACK,则确定对应的下行数据终端已经成功接收,基站如果接收到NACK,则确定对应的下行数据终端未成功结果,需要进行重传。
上述实施例中,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参照图8所示,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301中,基站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
在步骤302中,基站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
在步骤303中,基站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在步骤304中,基站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
其中,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所述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在步骤305中,基站通过目标信令发送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给终端。
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实现简便,可用性高。
在步骤306中,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在步骤307中,终端通过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下行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对上述过程进一步举例说明如下。
如图9A所示,DC场景下的非授权频谱上部署增强的载波聚合时,下行聚合了32个载波,上行聚合了5个载波。终端支持2个PUCCH。考虑到此时下行载波数目较多,采用下行载波无重叠分组。可以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16分为第一下行载波分组1,映射到上行载波分组1传输;将下行载波CC16至下行载波CC32分为第一下行载波分组2,映射到上行载波分组2传输。将上行载波CC1至上行载波CC3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1,将上行载波CC4和上行载波CC5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2。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
终端可以通过LBT结果,选择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CC1和上行载波CC4分别传输PUCCH1和PUCCH2,PUCCH1和PUCCH2分别对应传输第一下行载波分组1和第一下行载波分组2所包括的所有下行载波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将不同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上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不同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如图9B所示,DC场景下的非授权频谱上部署增强的载波聚合时,下行聚合了5个载波,上行聚合了4个载波。终端支持2个PUCCH。考虑到此时下行载波数目较少,采用下行载波完全重叠分组。可以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5分为同一组,即第二下行载波分组传输。将上行载波CC1和上行载波CC2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1,将上行载波CC3和上行载波CC4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2。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
终端可以通过LBT结果,选择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CC1和上行载波CC3分别传输PUCCH1和PUCCH2,PUCCH1和PUCCH均对应传输第二下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所有下行载波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将所有下行载波上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不同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只要基站对其中一个PDCCH的CRC校验成功,就无需进行下行数据的重传,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如图9C所示,DC场景下的非授权频谱上部署增强的载波聚合时,下行聚合了16个载波,上行聚合了6个载波。终端支持2个PUCCH。考虑到此时下行载波数目在第二阈值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则可以采用下行载波部分重叠分组。其中,下行载波CC8和下行载波CC9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优先级较高。
此时,可以将下行载波CC1至下行载波CC9分为一组,获得第三下行载波分组1;将下行载波CC17至下行载波CC32分为一组,获得第三下行载波分组2。将上行载波CC1至上行载波CC3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1,将上行载波CC4至上行载波CC6划分为上行载波分组2。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
终端可以通过LBT结果,选择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CC1和上行载波CC5分别传输PUCCH1和PUCCH2,PUCCH1和PUCCH均对应传输第三下行载波分组1和第三下行载波分组2所包括的所有下行载波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将优先级较高的目标数据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配到至少两个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不同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上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不同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提高了终端反馈优先级高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公开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公开,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
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公开所必须的。
与前述应用功能实现方法实施例相对应,本公开还提供了应用功能实现装置及相应的实施例。
参照图10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装置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410,被配置为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第二确定模块420,被配置为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发送模块430,被配置为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将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由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其中,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上述过程,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下行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参照图11,图11是根据图10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第一确定模块410包括:
第一分组子模块411,被配置为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
第二分组子模块412,被配置为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
映射关系建立子模块413,被配置为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分别对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进行分组,从而为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建立映射关系,确保后续可以通过不同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的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目标HARQ结果,所述目标HARQ结果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所包括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提高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参照图12,图12是根据图1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第一分组子模块411包括:
第一分组单元4111,被配置为当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超过第一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下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第二分组单元4112,被配置为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少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同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第三分组单元4113,被配置为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所述第二阈值到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所述目标数目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其中,用于承载优先级超过预设优先级的目标数据的下行载波属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将下行载波划分为不同的下行载波分组,如果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较多,则可以进行无重叠的分组,获得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如果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较少,则可以进行完全重叠的分组,将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一组,从而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如果下行载波的总数目适中,即在第二阈值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则可以进行部分重叠分组,将承载优先级较高的下行数据的下行载波划分到至少两个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通过上述过程,可以确保后续通过不同的目标上行载波反馈下行载波分组中所包括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提高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参照图13,图13是根据图1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第二分组子模块412包括:
第四分组单元4121,被配置为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上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上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由基站对上行载波进行无重叠分组,以便与下行下载分组建立映射关系,可用性高。
参照图14,图14是根据图12或图1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映射关系建立子模块413包括:
第一建立单元4131,被配置为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所述目标数目时,建立每个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第二建立单元4132,被配置为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一个时,建立所述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映射关系。
上述实施例中,如果下行载波分组的数目为目标数目,则可以建立每个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如果下行载波分组的数目为一个,则可以建立所述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映射关系。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下行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为终端指定获取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进而由终端根据基站指定的目标方式,在当前的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需要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目标上行载波。有效减轻了PUCCH配置在非授权载波上信道可用性不确定的问题。
参照图15,图15是根据图10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发送模块430包括:
发送子模块431,被配置为通过目标信令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包括以下任一个:
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可以通过目标信令将上述映射关系和上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包括以下任一个: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实现简便,可用性高。
参照图16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装置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510,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第三确定模块520,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反馈模块530,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之后,可以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进一步地,终端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来反馈目标HARQ结果。其中,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通过上述过程,在LTE系统和LAA系统之间实现双连接时,如果基站对某一个PDCCH的CRC校验失败,则只需要重传该上行载波分组所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即可,有效减轻了基站对一个PUCCH CRC校验失败导致重传大量数据的问题,提高了LAA系统中PUCCH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参照图17,图17是根据图1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第三确定模块520包括:
第一执行子模块521,被配置为如果所述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则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进行对话前监听LBT,获得LBT结果;
第一确定子模块52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LBT结果,在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选取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参照图18,图18是根据图1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框图,所述第三确定模块520包括:
第二执行子模块523,被配置为如果所述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
第二确定子模块524,被配置为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对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上述实施例中,基站提供给终端的目标方式可以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终端可以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进行对话前监听LBT,获得LBT结果,从而根据所述LBT结果,选择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者中可以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并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对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通过上述过程,终端可以根据LBT结果来选取目标上行载波,从而有效减轻了PUCCH配置在非授权载波上信道可用性不确定的问题,提高了反馈HARQ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公开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用于基站侧任一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用于终端侧任一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基站,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如图19所示,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1900的一结构示意图。装置1900可以被提供为一基站。参照图19,装置1900包括处理组件1922、无线发射/接收组件1924、天线组件1926、以及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处理组件1922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处理组件1922中的其中一个处理器可以被配置为:
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2000,该装置2000可以是计算机,移动电话,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终端。
参照图20,装置20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2001,存储器2002,电源组件2003,多媒体组件2004,音频组件2005,输入/输出(I/O)的接口2006,传感器组件2007,以及通信组件2008。
处理组件2001通常控制装置20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20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009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20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2001和其它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2001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2004和处理组件2001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2002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20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20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20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2003为装置20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2003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它与为装置20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2004包括在所述装置20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2004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20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2005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2005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20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2002或经由通信组件2008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2005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2006为处理组件2001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2007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20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2007可以检测到装置20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20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2007还可以检测装置2000或装置20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20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20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20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2007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2007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2007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2008被配置为便于装置2000和其它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20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2008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2008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它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20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2002,上述指令可由装置2000的处理器2009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其中,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装置2000能够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用于终端侧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者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6)
1.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HARQ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
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
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
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
当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超过第一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下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少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同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所述第二阈值到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所述目标数目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其中,用于承载优先级超过预设优先级的目标数据的下行载波属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
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上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上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包括:
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所述目标数目时,建立每个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一个时,建立所述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映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包括:
通过目标信令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包括以下任一个:
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
8.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HARQ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包括:
如果所述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则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进行对话前监听LBT,获得LBT结果;
根据所述LBT结果,在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选取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包括:
如果所述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
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对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12.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分组子模块,被配置为对所有下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下行载波分组;
第二分组子模块,被配置为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多个上行载波分组;
映射关系建立子模块,被配置为在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组子模块包括:
第一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当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超过第一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目标数目的第一下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下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第二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少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同一组,获得第二下行载波分组;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第三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目在所述第二阈值到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内时,将所述所有下行载波划分为所述目标数目的第三下行载波分组;其中,用于承载优先级超过预设优先级的目标数据的下行载波属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下行载波分组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组子模块包括:
第四分组单元,被配置为对所有上行载波进行分组,获得目标数目的上行载波分组,其中,任意两个所述上行载波分组所包括的上行载波均不相同,所述目标数目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数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建立子模块包括:
第一建立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所述目标数目时,建立每个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第二建立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下行载波分组的分组数目为一个时,建立所述下行载波分组与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映射关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包括:
发送子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目标信令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其中,所述目标信令包括以下任一个:
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系统信息、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控制单元和物理层信令。
19.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HARQ的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第三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反馈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方式包括: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或
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执行子模块,被配置为如果所述目标方式包括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将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目标上行载波,则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每个上行载波进行对话前监听LBT,获得LBT结果;
第一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LBT结果,在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选取空闲信道中信道质量最好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执行子模块,被配置为如果所述目标方式为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按照信令通知的或是预先定义的顺序选取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对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上行载波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
第二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按照所述编号的顺序将首个对话前监听LBT结果为成功的上行载波作为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
2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权利要求8-11任一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
25.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基站,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确定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
确定在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目标方式,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将所述映射关系和所述目标方式发送给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后,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所述目标HARQ结果。
26.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接收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和目标方式;所述映射关系是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和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方式是用于在每个上行载波分组中获得目标上行载波的方式;
根据所述目标方式,在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确定所述目标上行载波;
通过所述目标上行载波反馈目标HARQ结果;
其中,所述每个下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下行载波,所述每个上行载波分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载波;所述目标上行载波是当前上行载波分组中用于承载所述目标HARQ结果的上行载波,所述目标HARQ结果包括:与所述当前上行载波分组对应的下行载波分组中的所有下行载波所承载的下行数据的HARQ结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7/094964 WO2019019171A1 (zh) | 2017-07-28 | 2017-07-28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51791A true CN109451791A (zh) | 2019-03-08 |
CN109451791B CN109451791B (zh) | 2021-08-31 |
Family
ID=65039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0742.6A Active CN109451791B (zh) | 2017-07-28 | 2017-07-28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68255B2 (zh) |
EP (1) | EP3661088B1 (zh) |
CN (1) | CN109451791B (zh) |
WO (1) | WO2019019171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39756A (zh) * | 2020-06-24 | 2021-12-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Pucch资源分配方法、uci信息发送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73511B2 (ja) * | 2018-02-12 | 2022-05-23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通信デバイス、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US11582077B2 (en) * | 2019-02-25 | 2023-02-1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over multiple carriers in unlicensed spectrum |
US20230209613A1 (en) * | 2021-12-23 | 2023-06-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ul) transmission in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ch) on flexible cell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15093A (zh) * | 2010-04-09 | 2011-10-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传输的反馈方法、基站及用户终端 |
EP2485425A2 (en) * | 2009-10-01 | 2012-08-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harq feedback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656934A (zh) * | 2009-03-13 | 2012-09-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分配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
CN102938680A (zh) * | 2011-08-15 | 2013-02-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CN103929800A (zh) * | 2013-01-11 | 2014-07-1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pucch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3974319A (zh) * | 2013-01-29 | 2014-08-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载波聚合下的功率余量上报方法和设备 |
EP2782289A2 (en) * | 2010-04-05 | 2014-09-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edbac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multiple carriers |
CN105991260A (zh) * | 2015-01-30 | 2016-10-05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针对大规模载波聚合的下行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
EP3125459A1 (en) * | 2014-03-24 | 2017-02-01 | LG Electronics Inc. |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dual connectivity and apparatus using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93383B2 (en) * | 2005-03-29 | 2014-04-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CN101064592A (zh) * | 2006-04-29 | 2007-10-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避免数字用户线收发器虚假初始化的方法 |
US9084206B2 (en) * | 2009-06-23 | 2015-07-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998584B (zh) | 2009-08-12 | 2013-07-3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WO2017183912A1 (en) * | 2016-04-19 | 2017-10-26 | Lg Electronics Inc. | Way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ttis |
-
2017
- 2017-07-28 CN CN201780000742.6A patent/CN10945179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28 US US16/632,876 patent/US1136825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7-28 EP EP17918788.5A patent/EP3661088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7-28 WO PCT/CN2017/094964 patent/WO201901917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6934A (zh) * | 2009-03-13 | 2012-09-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分配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
EP2485425A2 (en) * | 2009-10-01 | 2012-08-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harq feedback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782289A2 (en) * | 2010-04-05 | 2014-09-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edbac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multiple carriers |
CN102215093A (zh) * | 2010-04-09 | 2011-10-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传输的反馈方法、基站及用户终端 |
CN102938680A (zh) * | 2011-08-15 | 2013-02-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CN103929800A (zh) * | 2013-01-11 | 2014-07-1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pucch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3974319A (zh) * | 2013-01-29 | 2014-08-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载波聚合下的功率余量上报方法和设备 |
EP3125459A1 (en) * | 2014-03-24 | 2017-02-01 | LG Electronics Inc. |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dual connectivity and apparatus using same |
CN105991260A (zh) * | 2015-01-30 | 2016-10-05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针对大规模载波聚合的下行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MIKIO IWAMURA等: ""Carrier aggregation framework in 3GPP LTE-advanced [WiMAX/LTE Update]"",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 |
杨鸿文等: ""一种基于ACK反馈的多用户分组调度方法"",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39756A (zh) * | 2020-06-24 | 2021-12-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Pucch资源分配方法、uci信息发送方法和装置 |
WO2021259006A1 (zh) * | 2020-06-24 | 2021-12-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Pucch资源分配方法、uci信息发送方法和装置、基站、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61088A1 (en) | 2020-06-03 |
EP3661088A4 (en) | 2020-07-22 |
US11368255B2 (en) | 2022-06-21 |
CN109451791B (zh) | 2021-08-31 |
WO2019019171A1 (zh) | 2019-01-31 |
EP3661088B1 (en) | 2023-10-25 |
US20200213042A1 (en) | 2020-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73315A1 (en) |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11294177B (zh) | 资源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配置方法及装置 | |
CN109451791A (zh)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结果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
CN106788936B (zh) | 信息反馈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 |
US20220279584A1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ntention window,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US2022032127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9196805A (zh) | 传输重传码本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0832800B (zh) | Harq反馈增强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1209557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and storage medium | |
EP4075699A1 (en) | Harq-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2823482B (zh)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 |
US11923989B2 (en) | Uplink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9983724A (zh) | 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3348684B (zh) | 物理直连链路反馈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0574332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0809868B (zh) | Harq反馈传输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121464A (zh) | 下行harq反馈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
US20220376835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267358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20240063954A1 (en) | Harq-ack feedback method | |
CN114982164B (zh) | 数据重传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020840B (zh) | 自动重传的指示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ue及存储介质 | |
CN118869159A (zh) | 数据重传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567663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