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7980A -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7980A
CN109417980A CN201710734973.1A CN201710734973A CN109417980A CN 109417980 A CN109417980 A CN 109417980A CN 201710734973 A CN201710734973 A CN 201710734973A CN 109417980 A CN109417980 A CN 109417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fixed
annular sleeve
basin
mi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349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7980B (zh
Inventor
冯起
郭瑞
贾冰
李建国
刘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filed Critical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71073497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179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17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7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01G13/02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lants; Coverings for the ground; Devices for laying-out or removing coverings
    • A01G13/0243Protective shelters for young plants, e.g. tubular slee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7/00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 C09K17/40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containing mixtur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101/00Agricultural u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105/00Erosion preven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属于沙漠处理领域,该方法包括将经过室内培育的树苗移栽至定植盆中;在待绿化的荒漠中开设多排定植行,将定植盆定植到待绿化的荒漠中;以每个定植盆为中心,并在半径为1‑2米,且处于定植盆底部1‑2米的环形区域均匀布设多个集水装置;将集水装置、定植盆掩埋后在掩埋表面铺设沙土改良剂,并每隔15‑20天翻晒距树苗半径为1‑2米内的表面沙土,直至树苗高度高于2米以上;该方法通过采用特定的栽培装置并结合沙土改良剂与栽培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降低荒漠植物根系土壤中水分蒸发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沙漠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风沙危害区域广阔,从分布地域统计,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底西段,东至松嫩平原西部,并横贯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东西长约5000千米,南北宽度约为600千米的断续弧形沙漠带,横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带,涵盖我国八大沙漠以及四大沙地分布区。尤其是在近几年以来,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交通线路建设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大力推进等因素,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显现更为严重,并逐渐成为一个需迫切解决的生态难题。
基于沙漠化危害的严重性,利用人工植被防治沙害已经拥有几十年的历史,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沙区生态重建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飞播牧草和种植灌木用于沙漠绿化,但是飞播牧草对于治理有一定植被的平缓地区沙地会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流动性较大沙地或者常年刮风的沙地,效果并不显著。主要是由于牧草种子和灌木种子容易被风吹走,难以实现定植。仅有的少量固定的种子由于沙地苛刻的生态环境,也存在出苗率或者成活率很低的问题。种植灌木植物对于荒漠化程度不是很严重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但是对于生态环境恶略的区域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尤其是在很多荒漠区域,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数十甚至几十倍,采用常规的种植方式实现植被固沙,树苗的成活率极低。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旨在通过采用特定的栽培装置并结合沙土改良剂与栽培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降低荒漠植物根系土壤中水分蒸发的效果。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经过室内培育的树苗移栽至定植盆中;
其中,定植盆自上而下包括具有空腔的环形套、设置在环形套一个端部的固定盆,环形套远离所述固定盆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端,其与固定盆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设置多个透水孔,且透水孔处于环形套空腔内的一侧设置有渗透膜;固定盆为一中空的截头圆锥,且其远离环形套的一端的底面积大于与所述环形套相接触一端的底面积;环形套内填充有水,固定盆内设置有土与沙土改良剂;
2)、在待绿化的荒漠中开设多排定植行,将定植盆定植到待绿化的荒漠中;每个定植行中,每相邻两个定植盆的间距为2.5-4.5米;每相邻两排定植行之间的距离为1.5-2.5米;
3)、以每个所述定植盆为中心,并在半径为1-2米,且处于定植盆底部1-2米的环形区域均匀布设多个集水装置;
4)、将集水装置、定植盆掩埋后在掩埋表面铺设沙土改良剂,并每隔15-20天翻晒距树苗半径为1-2米内的表面沙土,直至树苗高度高于2米以上。
在本申请中,通过特定结构的环形套以及固定盆实现对树苗的定植,由于环形套和固定盆的特定结构,树苗定植后环形套内的水分可以通过渗透膜缓慢渗透到固定盆中并实现给树苗持续补水的效果,同时由于在树苗的根部添加了特定组份的沙土改良剂,该改良剂不但可以给树苗提供养分,同时还可长期实现沙土修复的效果,进一步保证树苗的健康生长,更为关键的是在本申请中,以每个定植盆为中心,并在半径为1-2米,且处于定植盆底部1-2米的环形区域均匀布设多个集水装置,该区域基本可以覆盖到树苗的树冠线区域,多个集水装置可以大大地减少该区域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地保障了树苗对水分的需求。
优选的,环形套通过一个固定设置在其外壁的固定环与固定盆的侧壁相连接;固定盆的侧壁上固定一圈卡槽,固定环卡扣在卡槽内。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树苗的根部穿过环形套抵达固定盆,且环形套内可持续注水,因此固定盆与环形套之间的连接紧固性异常重要,一旦出现松动,则可能会使环形套内的水流失,所以固定盆优选通过固定环与卡槽卡扣连接的方式实现卡接。更为优选的,固定环远离环形套的一端体积大于其与环形套相连的一端,且卡槽也进行相对应的形状设置,这样一旦实现卡扣后,可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牢固性。
优选的,在步骤1)中,具体包括:
在固定盆内放置土与沙土改良剂的混合物,并预留根系栽植孔,将环形套与固定盆固定连接后使得树苗的根部穿过环形套并抵达到根系栽植孔,并将树苗的根部掩埋。
该种栽培树苗的方式非常方便,易于操作,沿着竖直方向将树苗的根部依次从环形套插入,并抵达固定盆中,由于固定盆中预留了根系栽植孔以供树根足够的存储空间,树根抵达后只需要掩埋即可,省时省力,移栽高效。
优选的,集水装置为一个中空条形框,所述条形框包括集水端和出水端,集水端和出水端均设置有渗透网;且集水端的面积为所述出水端面积的10-20倍,中空条形框的外壁设置有保温膜,中空条形框的内壁上设置有由集水端到出水端方向延伸的引流槽。
在本申请中,设置在树苗根部周边的集水装置是减少沙土内部水分蒸发的关键装置之一,其结构设置对于减少水分蒸发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优选集水装置为一个中空条形框,条形框包括集水端和出水端,集水端和出水端均设置有渗透网;集水端的面积为所述出水端面积的10-20倍,这样在偶遇大量降雨的过程中,渗透至地表层内部的水分可以通过较大面积的集水端进入到装置内部存储起来,由于中空条形框的外壁设置有保温膜,水分不易蒸发,而且会顺着引流槽抵达出水端,在出水端处设置了渗透膜,且所有集水装置的出水端向着树苗的根部延伸,这样收集的水会大量的存储在出水端,并慢慢渗透至树苗根部,以起到为植株持续保水的效果。
优选的,定植盆由可降解材料制成。
树苗在后期生长的过程中,根部会逐步扩大,因此在前期保证根部吸水后,只要树苗过了危险期(移栽后3个月),后续的成活率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定植盆是刚性材料,那么势必会对树苗的根系生长起到限制,同时也不利于环保,所以,优选的定植盆由可降解材料制成。此外,对于环形套也为了适应不断增粗的树干需求,也优选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优选的,固定盆的侧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
固定盆在前期往往会聚集较多的水分,而树苗根部在前期毛细根不太发达,所以吸收水分的能力比较有限,大量的水分聚集则可能会造成厌氧环境,因此固定盆的侧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通过透气孔实现树根部位水分和空气的交换效果,进而保证了树根部的良好生长环境,同时也为固定盆内的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养分。
优选的,在步骤1)中,土与所述沙土改良剂的重量比为(10-25):1;其中,以重量份数计,沙土改良剂主要由以下组份制成:
硅藻土100-150份、粉煤灰80-120份、高岭土50-70份、草炭80-120份、植物秸秆粉末120-160份、含藻载体12-20份、有机肥40-60份、腐殖质40-70份、沸石粉20-35份、玻璃微珠20-30份、硅石粉18-25份和微生物菌液20-30份;
尿素10-15份、磷酸一铵8-10份、中药废渣粉30-40份、废茶渣20-40份、黄腐酸浓缩液8-24份、酒糟40-60份、腐叶土30-60份、木屑40-60份,砻糠灰20-30份、松磷10-30份、椰糠50-70份和缓释肥30-40份。
对于沙土改良剂,选择了具有特定配伍关系的各种组份,具体可以分为改良组份和固沙组份。其中,固沙组份中,以聚丙烯醇和膨润土为主要组份,以实现对疏松土(沙)质固定的功能,形成成型的固沙层,更为关键的是,在本申请中,还含有以高岭土、粉煤灰、硅藻土、草炭、有机肥、腐殖质、中药废渣粉和废茶渣等构成的改良组份。这些组份按照既定的配伍关系配比后即可形成非常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且该环境也非常利于微生物快速生长代谢(黄腐酸浓缩液、腐殖质起到主要效果);黄腐酸浓缩液和腐殖质共同作用,可用于改善种子表面微环境,还能抑制有害真菌的生长,且供给苗期生长所需养分,促进苗期根系发育生长;作用温和,可生物降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开创性地配伍了以含藻载体、玻璃微珠、硅石粉、微生物菌液、黄腐酸浓缩液、废茶渣、中药废渣粉、砻糠灰等组成的改良组份,该几种组份混合搭配后,意外地发现,该组合对于待改良土质的保水性和透气性的具有非常显著地提高。
优选的,所述沙土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a)、高岭土以及粉煤灰混合均匀,并加入水搅拌成团,团状物置于30-35℃条件下加热1-1.5小时,得到第一混合料;
b)、将硅藻土和草炭混匀后加入黄腐酸浓缩液,再加水继续混匀,得到第二混合料;
c)、将植物秸秆粉末加入秸秆腐熟剂腐熟后与有机肥、腐殖质、中药废渣粉和废茶渣混合,并堆积发酵后与酒糟、腐叶土、木屑、砻糠灰、松磷和椰糠混和后拌匀,并于20-30℃静置2-3天,得到第三混合料;
d)、将沸石粉、玻璃微珠和硅石粉混合后搅拌均匀;得到第四混合料;
e)、将所述第二混合料、所述第三混合料混匀后加入尿素、磷酸一铵和缓释肥,并进行分散搅拌,再向其中加入所述第一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搅拌均匀后加入含藻载体以及微生物菌液,继续混匀后摊铺至25-30℃环境下2-5小时,得到沙土改良剂。
该制备方法从改良剂的组成出发,结合特定的组份选择特定的工艺参数,进而实现高效改良剂的制备。
优选的,在步骤4)中,当集水装置被掩埋至集水端时,在多个集水装置的集水端之间的部位铺设塑料膜后继续掩埋。
铺设塑料膜之后,可以更加便利地收集沙土中的雨水,并顺利地通过集水端导入到积水装置中,以实现增大雨水收集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特定结构的环形套以及固定盆实现对树苗的定植,由于环形套和固定盆的特定结构,树苗定植后环形套内的水分可以通过渗透膜缓慢渗透到固定盆中并实现给树苗持续补水的效果。
(2)、设置在树苗根部周边的集水装置是减少沙土内部水分蒸发的关键装置之一,集水装置优选为一个中空条形框,条形框包括集水端和出水端,集水端和出水端均设置有渗透网;集水端的面积为所述出水端面积的10-20倍,这样在偶遇大量降雨的过程中,渗透至地表层内部的水分可以通过较大面积的集水端进入到装置内部存储起来,由于中空条形框的外壁设置有保温膜,水分不易蒸发,而且会顺着引流槽抵达出水端,在出水端处设置了渗透膜,且所有集水装置的出水端向着树苗的根部延伸,这样收集的水会大量的存储在出水端,并慢慢渗透至树苗根部,以起到为植株持续保水的效果。
(3)、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沙土改良剂配伍关系考究,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集固沙、改良以及生态养护为一体,形成多层面立体改良效果,通过固沙稳定微生物以及植物的繁衍以及生长环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修复效果。
(4)、对于沙土改良剂中的植物秸秆粉末的组成进行了优选限定,一方面实现废物再利用,另一方面,该植物秸秆粉末与其他原料混配腐熟并发酵后形成的混合料具有非常高的肥效,对改变土质团粒结构,生境状态的良性转换非常有益。
(5)、本申请中,开创性地同时引入微生物、藻类双重重修复方式,并且为了实现这双重修复方式优选配伍了几十种不同的营养成分,为沙土改良修复提供了性的思路和方向。
(6)、本申请的沙土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可操作性强,并且工艺参数选择合理恰当,所制成的沙土改良剂体现出高活性,高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定植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环形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环形套底部端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水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水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植行与定植盆分布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环形套-101;空腔-102;固定盆-103;进水端-104;透水孔-105;固定环-201;集水装置-301;出水端-302;集水端-303;引流槽-3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请参考图1-图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经过室内培育的树苗移栽至定植盆中;
其中,定植盆自上而下包括具有空腔102的环形套101、设置在环形套101一个端部的固定盆103,环形套101远离固定盆103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端104,其与固定盆103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设置多个透水孔105,且透水孔105处于环形套-101空腔内的一侧设置有渗透膜;固定盆103为一中空的截头圆锥,且其远离环形套101的一端的底面积大于与环形套101相接触一端的底面积;环形套101内腔填充有水,固定盆103内设置有土与沙土改良剂;
2)、在待绿化的荒漠中开设多排定植行,将定植盆定植到待绿化的荒漠中;每个定植行中,每相邻两个定植盆的间距为2.5-4.5米;每相邻两排定植行之间的距离为1.5-2.5米;
3)、以每个定植盆为中心,并在半径为1-2米,且处于定植盆底部1-2米(即向地下的深度)的环形区域均匀布设多个集水装置301;
4)、将集水装置301、定植盆掩埋后在掩埋表面铺设沙土改良剂,并每隔15-20天翻晒距树苗半径为1-2米内的表面沙土,直至树苗高度高于2米以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开可以对环形套-101、集水装置301和定植盆的结构组成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和增加;接下来,结合以上的内容,对本发明的固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举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1沙土改良剂及其制备
按照重量份数计,其原料组份包括:硅藻土100份、粉煤灰80份、膨润土70份、高岭土50份、草炭80份、植物秸秆粉末120份、含藻载体12份、有机肥40份、腐殖质40份、沸石粉20份、玻璃微珠20份、硅石粉18份、微生物菌液20份;聚丙烯醇10份、尿素10份、磷酸一铵8份、中药废渣粉30份、废茶渣20份、黄腐酸浓缩液8份、酒糟40份、腐叶土30份、木屑40份,砻糠灰20份、松磷10份、椰糠50份和缓释肥30份。
制备方法
S11、高岭土以及粉煤灰混合均匀,并加入水搅拌成团,团状物置于30℃条件下加热1小时,得到第一混合料;
S12、将硅藻土和草炭混匀后加入黄腐酸浓缩液,再加水继续混匀,得到第二混合料;
S13、将植物秸秆粉末加入秸秆腐熟剂腐熟后与有机肥、腐殖质、中药废渣粉和废茶渣混合,并堆积发酵后与酒糟、腐叶土、木屑、砻糠灰、松磷和椰糠混和后拌匀,并于20℃静置2天,得到第三混合料;
该步骤中,植物秸秆粉末为杨树和柳树粉碎后的等比例混合粉末,发酵时间为2-3天。
S14、将沸石粉、玻璃微珠和硅石粉混合均匀;得到第四混合料;
S15、将所述第二混合料、所述第三混合料混匀后加入尿素、磷酸一铵和缓释肥,并进行分散搅拌,再向其中加入所述第一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搅拌均匀后加入含藻载体以及微生物菌液(为单一的硫酸盐还原菌纯培养液),继续混匀后摊铺至25℃环境下2小时,得到预用粉料;
S16、在膨润土加入质量为其2倍的水和质量为其1%的无机盐,经搅拌或者挤压改性,再进行分级和纯化,得到粒度90%以上小于10μm的浆液;将所述浆液与已溶于水的聚丙烯醇水溶液、水进行混配,并以2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均匀后单独封装,得到预用液料
实施例2沙土改良剂及其制备
按照重量份数计,其原料组份包括:硅藻土150份、粉煤灰120份、膨润土90份、高岭土70份、草炭120份、植物秸秆粉末160份、含藻载体20份、有机肥60份、腐殖质70份、沸石粉35份、玻璃微珠30份、硅石粉25份、微生物菌液30份;聚丙烯醇120份、尿素15份、磷酸一铵10份、中药废渣粉40份、废茶渣40份、黄腐酸浓缩液24份、酒糟60份、腐叶土60份、木屑60份,砻糠灰30份、松磷30份、椰糠70份和缓释肥40份。
制备方法
S21、高岭土以及粉煤灰混合均匀,并加入水搅拌成团,团状物置于30℃条件下加热1小时,得到第一混合料;
S22、将硅藻土和草炭混匀后加入黄腐酸浓缩液,再加水继续混匀(至可以流动的粘稠状即可),得到第二混合料;
S23、将植物秸秆粉末(同实施例1)加入秸秆腐熟剂腐熟后与有机肥、腐殖质、中药废渣粉和废茶渣混合,并堆积发酵后与酒糟、腐叶土、木屑、砻糠灰和松磷混合椰糠混和后拌匀,并于20℃静置3天,得到第三混合料;
S24、将沸石粉、玻璃微珠和硅石粉混合均匀,得到第四混合料;
S25、将所述第二混合料、所述第三混合料混匀后加入尿素、磷酸一铵和缓释肥,并进行分散搅拌,再向其中加入所述第一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搅拌均匀后加入含藻载体以及微生物菌液(单一的经过纯培养的巨大芽孢杆菌菌液),继续混匀后摊铺至30℃环境下5小时,得到预用粉料;
S26、在膨润土加入质量为其4倍的水和质量为其4%的无机盐(包含钾、钠、镁等常见无机盐),经搅拌或者挤压改性,再进行分级和纯化,得到粒度90%以上小于10μm的浆液;将所述浆液与已溶于水的聚丙烯醇水溶液、水进行混配,并以20-3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均匀后单独封装,得到预用液料。
实施例3沙土改良剂及其制备
按照重量份数计,其原料组份包括:硅藻土120份、粉煤灰100份、膨润土80份、高岭土60份、草炭100份、植物秸秆粉末140份、含藻载体16份、有机肥50份、腐殖质55份、沸石粉30份、玻璃微珠25份、硅石粉20份、微生物菌液25份;聚丙烯醇15份、尿素12份、磷酸一铵12份、中药废渣粉35份、废茶渣30份、黄腐酸浓缩液16份、酒糟50份、腐叶土45份、木屑50份,砻糠灰250份、松磷20份、椰糠60份和缓释肥35份。
其中,植物秸秆粉末包括以重量百分数计的如下组份:
玉米杆粉8%、玉米芯粉14%、土豆秸秆粉25%、沙棘秸秆粉10%、骆驼刺秸秆粉10%、水稻秸秆粉10%、胡麻秸秆粉8%、小麦秸秆粉5%、高粱秸秆粉5%和豌豆秸秆粉5%;
微生物菌液为将放线菌、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巨大芽孢杆菌、硫酸盐还原菌培养发酵后的菌液;
含藻载体为负载有共球藻、假共球藻、列丝藻、伪枝藻、鞘丝藻、微鞘藻、鱼腥藻、粘球藻和念珠藻的高分子聚合材料。
制备方法
S31、高岭土以及粉煤灰混合均匀,并加入水搅拌成团,团状物置于32℃条件下加热1.5小时,得到第一混合料;
S32、将硅藻土和草炭混匀后加入黄腐酸浓缩液,再加水继续混匀(至可以流动的粘稠状即可),得到第二混合料;
S33、将植物秸秆粉末加入秸秆腐熟剂腐熟后与有机肥、腐殖质、中药废渣粉和废茶渣混合,并堆积发酵后与酒糟、腐叶土、木屑、砻糠灰、松磷和椰糠混和后拌匀,并于25℃静置3天,得到第三混合料;
S34、将沸石粉、玻璃微珠和硅石粉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第四混合料;
S35、将所述第二混合料、所述第三混合料混匀后加入尿素、磷酸一铵和缓释肥,并进行分散搅拌,再向其中加入所述第一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搅拌均匀后加入含藻载体以及微生物菌液,继续混匀后摊铺至28℃环境下4小时,得到预用粉料;
该步骤中,含藻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海藻酸钠、聚羟基脂肪酸酯和纤维素以5:2:1的重量比混匀,灭菌后将经过与经过纯化培养的藻类混合,并制成2mm的球状物,将所述球状物置于0.08M的氯化钙水溶液中,保持50分钟,取出球状物,晾干后获得含藻载体。
S36、在膨润土加入质量为其3倍的水和质量为其3%的无机盐,经搅拌或者挤压改性,再进行分级和纯化,得到粒度90%以上小于10μm的浆液;将所述浆液与已溶于水的聚丙烯醇水溶液、水进行混配,并以25转/分钟的转速搅拌均匀后单独封装,得到预用液料。
实施例4沙土改良剂及其制备
按照重量份数计,其原料组份包括:硅藻土100份、粉煤灰80份、膨润土90份、高岭土50份、草炭120份、植物秸秆粉末160份、含藻载体12份、有机肥40份、腐殖质40份、沸石粉20份、玻璃微珠25份、硅石粉20份、微生物菌液25份;
聚丙烯醇15份、尿素10份、磷酸一铵9份、中药废渣粉35份、废茶渣30份、黄腐酸浓缩液18份、酒糟40份、腐叶土30份、木屑60份,砻糠灰30份、松磷30份、椰糠50份和缓释肥30份。
其中,植物秸秆粉末包括以重量百分数计的如下组份:
玉米杆粉8%、玉米芯粉14%、土豆秸秆粉25%、沙棘秸秆粉10%、骆驼刺秸秆粉10%、水稻秸秆粉10%、胡麻秸秆粉8%、小麦秸秆粉5%、高粱秸秆粉5%和豌豆秸秆粉5%;
微生物菌液为将放线菌、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巨大芽孢杆菌、硫酸盐还原菌培养发酵后的菌液;
含藻载体为负载有共球藻、假共球藻、列丝藻、伪枝藻、鞘丝藻、微鞘藻、鱼腥藻、粘球藻和念珠藻的高分子聚合材料。
制备方法
除了原料用量和组成存在差异外,该实施例的制备方法中其他的工艺参数同实施例3,在此不做赘述。
对比例1
该对比例中,硅藻土、粉煤灰、高岭土以及草炭分别采用80份、50份、20份、50份;并且不含植物秸秆粉末、腐殖质、酒糟、腐叶土。其它的组份含量以及制备路线均同实施例3。
对比例2
该对比例中,硅藻土、粉煤灰、高岭土以及草炭分别采用80份、50份、20份、50份;并且不含植物秸秆粉末、腐殖质、酒糟、腐叶土。同时,不含有沸石粉、玻璃微珠和硅石粉;其它的组份含量以及制备路线均同实施例3。
试验例:
按照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2所示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剂的制备,分别形成6种不同类型的改良剂,并在室内模拟的环境下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实验:
将各实施例/对比例所得预用液料喷洒(1-2千克/m2)至用于模拟形成的沙地表皮,待形成底层粘结层后,将预用粉料均匀摊铺至固沙层上(填铺厚度为50-100mm),形成摊铺层后,在顶层喷洒预用液料(3-5千克/m2)并形成顶层粘结层;统计各性能指标,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各实施例以及对比例测试结果统计
实施例5
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包括:
S51:将经过室内培育的树苗移栽至定植盆中;
其中,定植盆自上而下包括具有空腔102的环形套101、设置在环形套101一个端部的固定盆103,环形套101远离固定盆103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端104,其与固定盆103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设置多个透水孔105,且透水孔105处于环形套101的空腔102内的一侧设置有渗透膜;固定盆103为一中空的截头圆锥,且其远离环形套101的一端的底面积大于与环形套101相接触一端的底面积;环形套101内腔填充有水,固定盆103内设置有土与沙土改良剂;环形套101通过一个固定设置在其外壁的固定环201与固定盆103的侧壁相连接;固定盆103的侧壁上固定一圈卡槽,固定环201卡扣在卡槽内。定植盆由可降解材料制成;固定盆103的侧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
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固定盆103内放置土与沙土改良剂的混合物,并预留根系栽植孔,将环形套101与固定盆103固定连接后使得树苗的根部穿过环形套101并抵达到根系栽植孔,并将树苗的根部掩埋。土与沙土改良剂的重量比为20:1;另外,沙土改良剂为实施例3中制成的产品。
S52:在待绿化的荒漠中开设多排定植行,将所述定植盆定植到待绿化的荒漠中;每个定植行中,每相邻两个定植盆的间距为2.5-4.5米;每相邻两排定植行之间的距离为1.5-2.5米;
S53:以每个所述定植盆为中心,并在半径为1-2米,且处于定植盆底部1-2米的环形区域均匀布设多个集水装置301;
集水装置301为一个中空条形框,条形框包括集水端303和出水端304,集水端303和出水端304均设置有渗透网;且集水端303的面积为出水端304面积的10-20倍,中空条形框的外壁设置有保温膜,中空条形框的内壁上设置有由集水端303到出水端304方向延伸的引流槽302。
S54:将集水装置301、定植盆掩埋后在掩埋表面铺设沙土改良剂(实施例3提供),并每隔15-20天翻晒距树苗半径为1-2米内的表面沙土,分别统计2个月、3个月、4个月以及6个月后定植盆中的湿度以及微生物含量和移栽树苗的成活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5各指标测量结果
项目 湿度 微生物含量(个/g) 成活率
2月后 24% (5-6)×10<sup>7</sup> 94%
3月后 21% (4-6)×10<sup>8</sup> 92%
4月后 27% (6-7)×10<sup>8</sup> 90%
6月后 20% (8-9)×10<sup>8</sup> 88%
通过以上结果可知,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沙土改良剂以及特定的降低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其通过改良沙土质的效果使得大大的增加了所含微生物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生根层内的湿度,并且使得移栽的成活率大大提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荒漠化治理手段。
尽管已用具体实施例来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应意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许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这意味着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包括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

Claims (9)

1.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经过室内培育的树苗移栽至定植盆中;
其中,所述定植盆自上而下包括具有空腔的环形套、设置在环形套一个端部的固定盆,所述环形套远离所述固定盆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端104,其与所述固定盆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设置多个透水孔,且透水孔处于环形套空腔内的一侧设置有渗透膜;所述固定盆为一中空的截头圆锥,且其远离所述环形套的一端的底面积大于与所述环形套相接触一端的底面积;所述环形套内填充有水,所述固定盆内设置有土与沙土改良剂;
2)、在待绿化的荒漠中开设多排定植行,将所述定植盆定植到待绿化的荒漠中;每个定植行中,每相邻两个定植盆的间距为2.5-4.5米;每相邻两排定植行之间的距离为1.5-2.5米;
3)、以每个所述定植盆为中心,并在半径为1-2米,且处于定植盆底部1-2米的环形区域均匀布设多个集水装置;
4)、将所述集水装置、定植盆掩埋后在掩埋表面铺设沙土改良剂,并每隔15-20天翻晒距树苗半径为1-2米内的表面沙土,直至树苗高度高于2米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套通过一个固定设置在其外壁的固定环与所述固定盆的侧壁相连接;所述固定盆的侧壁上固定一圈卡槽,所述固定环卡扣在所述卡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具体包括:
在固定盆内放置土与沙土改良剂的混合物,并预留根系栽植孔,将所述环形套与所述固定盆固定连接后使得树苗的根部穿过所述环形套并抵达到根系栽植孔,并将树苗的根部掩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装置为一个中空条形框,所述条形框包括集水端和出水端,所述集水端和出水端均设置有渗透网;且所述集水端的面积为所述出水端面积的10-20倍,所述中空条形框的外壁设置有保温膜,所述中空条形框的内壁上设置有由集水端到出水端方向延伸的引流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物固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盆由可降解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盆的侧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土与所述沙土改良剂的重量比为(10-25):1;
其中,以重量份数计,所述沙土改良剂主要由以下组份制成:
硅藻土100-150份、粉煤灰80-120份、高岭土50-70份、草炭80-120份、植物秸秆粉末120-160份、含藻载体12-20份、有机肥40-60份、腐殖质40-70份、沸石粉20-35份、玻璃微珠20-30份、硅石粉18-25份和微生物菌液20-30份;
尿素10-15份、磷酸一铵8-10份、中药废渣粉30-40份、废茶渣20-40份、黄腐酸浓缩液8-24份、酒糟40-60份、腐叶土30-60份、木屑40-60份,砻糠灰20-30份、松磷10-30份、椰糠50-70份和缓释肥30-40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沙土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a)、高岭土以及粉煤灰混合均匀,并加入水搅拌成团,团状物置于30-35℃条件下加热1-1.5小时,得到第一混合料;
b)、将硅藻土和草炭混匀后加入黄腐酸浓缩液,再加水继续混匀,得到第二混合料;
c)、将植物秸秆粉末加入秸秆腐熟剂腐熟后与有机肥、腐殖质、中药废渣粉和废茶渣混合,并堆积发酵后与酒糟、腐叶土、木屑、砻糠灰、松磷和椰糠混和后拌匀,并于20-30℃静置2-3天,得到第三混合料;
d)、将沸石粉、玻璃微珠和硅石粉混合后搅拌均匀;得到第四混合料;
e)、将所述第二混合料、所述第三混合料混匀后加入尿素、磷酸一铵和缓释肥,并进行分散搅拌,再向其中加入所述第一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搅拌均匀后加入含藻载体以及微生物菌液,继续混匀后摊铺至25-30℃环境下2-5小时,得到沙土改良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当集水装置被掩埋至集水端时,在多个集水装置的集水端之间的部位铺设塑料膜后继续掩埋。
CN201710734973.1A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Active CN1094179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34973.1A CN109417980B (zh)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34973.1A CN109417980B (zh)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7980A true CN109417980A (zh) 2019-03-05
CN109417980B CN109417980B (zh) 2023-11-24

Family

ID=65501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34973.1A Active CN109417980B (zh)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1798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0644A (zh) * 2019-05-26 2019-07-26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传导型粉煤灰赤泥腐殖质制备固沙装置草皮的种植方法
CN110050643A (zh) * 2019-05-26 2019-07-26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渗透型煤灰渣腐殖质制备固沙装置草皮的种植方法
CN110100646A (zh) * 2019-06-19 2019-08-09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无灌溉植树装置及其防护罩和无灌溉植树方法
CN111670741A (zh) * 2020-06-29 2020-09-18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一种风沙环境风光互控水肥调蓄造林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498723A (zh) * 2021-06-11 2021-10-15 登封市邵林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节约型规模化培育盆养牡丹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67012Y (zh) * 2007-05-30 2008-06-04 张传明 植物生长控制容器
CN101601359A (zh) * 2008-06-11 2009-12-16 袁宏文 荒山荒漠植树瓶
CN102440170A (zh) * 2011-10-18 2012-05-09 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沙漠造林方法
CN106495949A (zh) * 2016-10-26 2017-03-15 广西鑫雅皇庭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土壤沙化生物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使用方法
CN106664860A (zh) * 2017-01-23 2017-05-17 重庆恒佳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沙漠地区盐碱地土地治理体系
CN106717219A (zh) * 2017-01-23 2017-05-31 重庆恒佳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沙漠地区盐碱地土地治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67012Y (zh) * 2007-05-30 2008-06-04 张传明 植物生长控制容器
CN101601359A (zh) * 2008-06-11 2009-12-16 袁宏文 荒山荒漠植树瓶
CN102440170A (zh) * 2011-10-18 2012-05-09 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沙漠造林方法
CN106495949A (zh) * 2016-10-26 2017-03-15 广西鑫雅皇庭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土壤沙化生物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使用方法
CN106664860A (zh) * 2017-01-23 2017-05-17 重庆恒佳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沙漠地区盐碱地土地治理体系
CN106717219A (zh) * 2017-01-23 2017-05-31 重庆恒佳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沙漠地区盐碱地土地治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伟东等: "《微生物学》", 31 August 2015,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0644A (zh) * 2019-05-26 2019-07-26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传导型粉煤灰赤泥腐殖质制备固沙装置草皮的种植方法
CN110050643A (zh) * 2019-05-26 2019-07-26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渗透型煤灰渣腐殖质制备固沙装置草皮的种植方法
CN110100646A (zh) * 2019-06-19 2019-08-09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无灌溉植树装置及其防护罩和无灌溉植树方法
CN111670741A (zh) * 2020-06-29 2020-09-18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一种风沙环境风光互控水肥调蓄造林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670741B (zh) * 2020-06-29 2022-04-08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一种风沙环境风光互控水肥调蓄造林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498723A (zh) * 2021-06-11 2021-10-15 登封市邵林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节约型规模化培育盆养牡丹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7980B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7980A (zh) 一种降低荒漠水分蒸发的植物种植方法
CN108949184A (zh) 一种沙漠用土壤改良剂及其沙漠土壤改良方法
CN102875243B (zh) 一种复合水稻育苗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70475A (zh) 一种蔬菜育苗营养基质配方
CN102701840A (zh) 一种水稻育苗基质的制备方法
CN105284478A (zh) 一种油茶芽苗砧轻基质嫁接容器苗的一步法培育方法
CN104322311A (zh) 一种杂交水稻机插秧盘育秧基质
CN108949183A (zh) 一种沙漠绿化方法
CN105028123A (zh) 一种盐碱地富有机质微咸水灌溉方法及其在串叶松香草种植中的应用
CN100586595C (zh) 容器育苗介导菜田土壤修复法
CN104396623A (zh) 番茄育苗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87585A (zh) 一种重度盐碱地微生物改良方法
CN103333695A (zh) 一种粘性土壤改良剂
CN106508535A (zh) 一种双季水稻高产种植方法
CN105348012A (zh) 一种花卉营养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18436A (zh) 一种茄子嫁接育苗方法
CN108610175A (zh) 一种土壤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94825B (zh) 一种烟草漂浮育苗根系定向生长方法
CN115735685A (zh) 一种三相共生技术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7258267A (zh) 一种大棚黄瓜的种植方法
CN104609910B (zh) 一种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18678A (zh) 抗重茬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18929B (zh) 蚓粪、堆肥或蚓粪-堆肥浸提液浸种在草坪植物中的应用
CN108848837A (zh) 一种水稻-油菜轮作高效施肥方法
CN101147455A (zh) 制造可化解的植物营养钵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5

Address after: 730000 No.318 Donggang West Road,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730000, Institute of cold and drough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20 Donggang West Road,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