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741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741B
CN109416741B CN201880001658.0A CN201880001658A CN109416741B CN 109416741 B CN109416741 B CN 109416741B CN 201880001658 A CN201880001658 A CN 201880001658A CN 109416741 B CN109416741 B CN 1094167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target object
receiving module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16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6741A (zh
Inventor
龙伟红
周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shi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6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7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1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备,包括主体、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所述发射模组可透过所述主体发射对象识别信号到目标对象上,所述接收模组可透过所述主体接收从目标对象反射的所述对象识别对象识别信号。本发明设备包括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能够实现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对象识别功能。此外,本发明的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在设备主体内部,不占用显示区域,因此本发明设备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体验较好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电子设备,人们要求具有更多功能和时尚外观。目前,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是轻薄、接近全面屏,同时具有前置摄像头自拍和人脸识别等功能。而随着电子设备支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需要设置的元件数量也越来越多,需要占据一部分显示区域的位置,影响美观和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用户体验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所述主体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板、第一电路层、第一电极层、多个发光单元、第二电极层、第二电路层和保护层,所述第一电路层包括薄膜晶体管电路层,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路层用于控制施加到发光单元的工作电压,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设置在所述基板内部,或者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电路层,所述发射模组可透过至少部分所述显示模组发射对象识别信号到目标对象上,所述接收模组可透过至少部分所述显示模组接收从目标对象反射的所述对象识别对象识别信号。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模组是红外光发射器,所述接收模组是红外光接收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识别信号是红外光信号,包括泛光和/或结构光。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是光波,电磁波,声波或超声波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是泛光,结构光信号或调制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通过双目或多目成像法获取目标对象深度信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的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可通过TOF方式获取目标对象的深度信息,进而进行相应三维图像绘制或特征比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对象识别信号能够获得目标对象的3D深度信息,可用于目标对象的3D信息识别或3D图像绘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模组包括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所述第一接收单元与第二接收单元之间具有一定间距。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顶部中间的相机模组,用于接收外部可见光并生成对应的图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中的一种。
一种电子设备,其用于对象特征识别,包括主体、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所述主体包括显示模组,用于显示画面,定义所述电子设备正面显示画面的区域为显示区域,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板、第一电路层、第一电极层、多个发光单元、第二电极层、第二电路层和保护层,所述电子设备正面除了显示区域的其它区域为非显示区域;所述发射模组用于发射对象识别信号到目标对象上,所述接收模组用于接收从目标对象反射的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模组和所述接收模组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另一者正对显示区域而非所述非显示区域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内部或者在所述基板上方的第一电路层。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模组是红外光发射器,所述接收模组是红外光接收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是泛光,结构光信号或调制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通过双目或多目成像法获取目标对象深度信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的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可通过TOF方式获取目标对象的深度信息,进而进行相应三维图像绘制或特征比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对象识别信号能够获得目标对象的3D深度信息,可用于目标对象的3D信息识别或3D图像绘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电子设备包括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能够实现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对象识别功能。此外,本发明的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设置在电子设备主体内部,不占用显示区域,因此本发明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包括主体11、发射模组12和接收模组13。所述电子设备10用于对象特征识别。所述发射模组12可以透过所述主体11发射对象识别信号到目标对象上,所述接收模组13可以透过所述主体11接收从目标对象反射的所述对象识别对象识别信号。所述发射模组12和接收模组13设置在所述主体11内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1可以包括显示屏,所述发射模组12和接收模组13透过显示屏发射和接收对象识别信号。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本发明其他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不包括显示屏,但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外部显示器,例如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人体动作感应装置,特别是用于体形训练或者体感游戏的人体动作感应装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是红外结构光信号,所述电子设备10可用于二维和/或三维目标对象识别,例如人脸识别。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可用于生成关于目标对象的二维和/或三维的识别图像并进行识别,所述电子设备根据识别结果产生对应操作。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可以是泛光信号,结构光信号等。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可以是红外波段光线,也可是其他光波,或其他电磁波信号,声波信号,超声波信号等。所述对象识别信号以及所述电子设备20可用于生物特征识别,例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所述实施例的变更实施例中,通过发射模组12发射红外泛光信号,接收模组13接收被目标对象反射的泛光信号,运用双目成像法可以获取目标对象的深度信息,并可以进行三维识别,例如人脸识别,或其他生物特征识别。一些变更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1可包括用于显示的显示模组,例如:显示屏。所述发射模组12和接收模组13设置在显示模组内部或背后。所述发射模组12透过所述显示模组发射对象识别信号到目标对象上。所述接收模组13透过所述显示模组接收从目标对象反射的所述对象识别对象识别信号。所述发射模组12和接收模组13设置在所述主体11内部。
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还可以是调制信号,包括脉冲调制信号或连续波调制信号,所述电子设备10的发射模组12和接收模组13可通过TOF(time offlight)方式获取目标对象的深度信息,进而进行相应三维图像绘制或特征比对。
本发明对于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及识别方式并不限定在上面描述实施例,任意其他不经过创造性劳动作出的更改、替换或改变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包括发射模组22、接收模组23和用于收容所述发射模组22和所述接收模组23的主体21。所述主体21通常可包括用于显示的显示模组,例如:显示屏。所述接收模组23包括第一接收单元231和第二接收单元232。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31和第二接收单元23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
所述发射模组22可用于透过所述主体21发射对象识别信号,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31和第二接收单元232用于透过所述主体21接收反射的对象识别信号。
本实施例和变更实施例中,所述主体21可以包括显示屏211。所述对象识别信号穿过所述显示屏211后照射到对目标对象上,例如:图3所示人脸。目标对象将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反射,至少部分所述反射的对象识别信号穿过所述显示屏211后被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31和第二接收单元232接收。根据双目成像原理,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31和第二接收单元232接收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并可用于生成和目标对象对应的三维图像。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模组22包括红外光发射器,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31和第二接收单元232包括红外光传感器。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是红外泛光和/或结构光。
请参阅图4,所述显示屏211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板212、第一电路层213、第一电极层214、多个发光单元215、第二电极层216、第二电路层217和保护层21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层213包括薄膜晶体管(TFT)电路层,用于控制施加到发光单元215的工作电压;所述第一电极层214包括反射阳极,所述发光单元215包括有机发光体,例如:OLED;所述第二电极层216包括半透明阴极层,所述第二电路层217包括触控电路,所述保护层218包括玻璃盖板。
所述发射模组22和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31、第二接收单元232设置在所述基板212下方。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31、第二接收单元232设置在所述基板212和所述基板212可以紧密贴合或者相隔一定间隙设置。
请参阅图5,一个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模组22和第一接收单元231、第二接收单元232设置在所述基板212上方的第一电路层213。请参阅图6,一个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模组22和第一接收单元231、第二接收单元232设置在所述基板112里面。
本发明其他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模组22和第一接收单元231、第二接收单元232还可具有其他不同结构设置,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7,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包括相机模组34、发射模组32、接收模组33和用于收容所述相机模组34、发射模组32、接收模组33的主体31。所述相机模组34用于接收外部可见光并可生成对应的图像。所述相机模组34通常包括前置摄像头,可用来自拍图像或者视频。所述发射模组32、接收模组33设置在所述主体31内部。所述发射模组32可用于发射对象识别信号,所述对象识别信号照射到对目标对象上发生反射,至少部分所述反射的对象识别信号被所述接收模组33接收。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31包括可显示画面的显示屏,所述发射模组32、接收模组33设置在所述显示屏一侧。所述发射模组32发射对象识别信号穿过所述显示屏到达目标对象,在发生反射后穿过显示屏被所述接收模组33接收。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30可以连接外部显示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包括泛光和结构光,可用于识别对象二维和/或三维特征。所述泛光和结构光优选的可为红外波段光线。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波长的光,或者电磁波或超声波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30大致具有立方体形状。所述主体31的显示屏是触摸控制显示屏,OLED屏,AMOLED屏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模组32包括红外光发射器和衍射光学元件,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发射红外波段光线并通过衍射光学元件形成作为对象识别信号的泛光和3D结构光图案。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可以是VCSEL(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所述衍射光学元件可以是DOE(Diffraction Optical Element)。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可以是3D空间结构光或3D时间结构光(例如使用TOF技术)信号。
本发明其他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主体31中的扬声器、麦克风等。所述电子设备3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或其他具有对象识别功能的移动电子设备。所述相机模组34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30顶部中间,所述电子设备30具有全面屏效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电子设备包括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能够实现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对象识别功能。此外,本发明的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设置在电子设备主体内部,不占用显示区域,因此本发明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另外,可变更地,定义电子设备正面显示画面的区域为显示区域,电子设备正面除了显示区域的其它区域为非显示区域。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发射模组也可设置在非显示区域。比如,发射模组发射红外泛光至目标对象,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透过显示屏或主体接收由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泛光,通过双目感测原理获得目标物体的深度信息。替换地,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也可设置在非显示区域,发射模组正对显示区域设置。如此,也是可以减少占用显示区域的面积。
进一步地,除了本申请上面涉及的双目感测原理,也可为多目感测原理,例如通过设置三个接收单元或更多个接收单元来获得目标物体的深度信息,也都是可以的。
本发明说明书中可能出现的“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不应理解为将发明限制于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对象特征识别,包括主体、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所述主体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板、第一电路层、第一电极层、多个发光单元、第二电极层、第二电路层和保护层,所述第一电路层包括薄膜晶体管电路层,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路层用于控制施加到发光单元的工作电压,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设置在所述基板内部;或者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的第一电路层,所述发射模组可透过至少部分所述显示模组发射对象识别信号到目标对象上,所述接收模组可透过至少部分所述显示模组接收从目标对象反射的所述对象识别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组是红外光发射器,所述接收模组是红外光接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是泛光,结构光信号或调制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通过双目或多目成像法获取目标对象深度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可通过TOF方式获取目标对象的深度信息,进而进行相应三维图像绘制或特征比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对象识别信号能够获得目标对象的3D深度信息,可用于目标对象的3D信息识别或3D图像绘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组包括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所述第一接收单元与第二接收单元之间具有一定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顶部中间的相机模组,用于接收外部可见光并生成对应的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中的一种。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对象特征识别,包括主体、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所述主体包括显示模组,用于显示画面,定义所述电子设备正面显示画面的区域为显示区域,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板、第一电路层、第一电极层、多个发光单元、第二电极层、第二电路层和保护层,所述第一电路层包括薄膜晶体管电路层,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路层用于控制施加到发光单元的工作电压,所述电子设备正面除了显示区域的其它区域为非显示区域;所述发射模组用于发射对象识别信号到目标对象上,所述接收模组用于接收从目标对象反射的所述对象识别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模组和所述接收模组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另一者正对显示区域而非所述非显示区域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内部或者在所述基板上方的第一电路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通过双目或多目成像法获取目标对象深度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对象识别信号能够获得目标对象的3D深度信息,可用于目标对象的3D信息识别或3D图像绘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组是红外光发射器,所述接收模组是红外光接收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射模组和接收模组可通过TOF方式获取目标对象的深度信息,进而进行相应三维图像绘制或特征比对。
CN201880001658.0A 2018-09-28 2018-09-28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9416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08494 WO2020062108A1 (zh) 2018-09-28 2018-09-28 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6741A CN109416741A (zh) 2019-03-01
CN109416741B true CN109416741B (zh) 2021-05-14

Family

ID=65462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1658.0A Active CN109416741B (zh) 2018-09-28 2018-09-2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16741B (zh)
WO (1) WO20200621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8531A (zh) * 2019-10-15 2020-01-17 浙江晶鲸科技有限公司 红外光结构模组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46972B2 (en) * 2015-04-06 2017-12-19 Scope Technologies U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 to multiple clients
CN106325615B (zh) * 2015-06-15 2019-09-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7025451B (zh) * 2017-04-27 2019-11-0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40526B (zh) * 2017-04-27 2023-11-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171178A (zh) * 2017-12-29 2018-06-1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控制方法及触控面板、显示装置
CN207780668U (zh) * 2018-01-17 2018-08-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496172A (zh) * 2018-04-18 2018-09-04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身份识别方法
CN108551503B (zh) * 2018-04-25 2020-08-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器件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9167942U (zh) * 2018-09-28 2019-07-26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设备
CN209168033U (zh) * 2018-09-28 2019-07-26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62108A1 (zh) 2020-04-02
CN109416741A (zh) 2019-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69402B1 (en) User interface interaction paradigms for eyewear device with limited field of view
CN116615686A (zh) 用于语音翻译的包括手语的护目镜
KR100911376B1 (ko) 투명 디스플레이를 이용한 증강 현실 구현 방법 및 장치
CN114080800A (zh) 利用双摄像头进行连续摄像头捕捉
US11740313B2 (en) Augmented reality precision tracking and display
US11215846B1 (en) Wearable proximity sensing array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CN115735178A (zh) 具有对话气泡和翻译的增强现实眼戴器
CN112771856A (zh) 可分离失真视差确定
CN116209942A (zh) 具有应变仪计算的护目镜
CN116249873A (zh) 具有异步滚动快门相机的护目镜
CN113260951A (zh) 基于指距或手接近的淡入用户界面显示
CN109416741B (zh) 电子设备
CN115735179A (zh) 增强现实眼戴器与情绪共享
CN209167942U (zh) 设备
CN109407758A (zh) 一种设备
CN209168033U (zh) 设备
EP4272051A1 (en) Augmented reality precision tracking and display
CN209330167U (zh) 一种设备
CN209170426U (zh) 一种设备
CN116324579A (zh) 使用虚拟眼戴器光束的增强现实游戏
US20230168522A1 (en) Eyewear with direction of sound arrival detection
CN109753870A (zh) 电子设备
CN109508069A (zh) 一种设备
CN109189157A (zh) 一种设备
US20220323286A1 (en) Enabling the visually impaired with ar using force feedb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