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88285A -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88285A
CN109388285A CN201811115826.7A CN201811115826A CN109388285A CN 109388285 A CN109388285 A CN 109388285A CN 201811115826 A CN201811115826 A CN 201811115826A CN 109388285 A CN109388285 A CN 109388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creen
touch display
working mode
touch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158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聪
莫斐
郑灿杰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158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882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88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882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本申请实现了在触摸显示屏点亮之后,切换触摸显示屏和红外接近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从而能够提高屏幕亮屏速度,节省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中的显示屏(TouchPad,简称TP)接近传感器和红外接近传感器分别工作在不同的场景下,比如TP接近传感器工作在亮屏场景,红外接近传感器工作在熄屏场景。目前,控制上述两者切换的条件是显示屏点亮、或熄灭的变换。但是发明人发现,这种切换方式,会导致显示屏亮屏速度较慢,耗时较长,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根据屏幕点亮或熄灭的变换,控制TP接近传感器和红外接近传感器切换时,导致屏幕亮屏速度较慢,耗时较长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本申请又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触摸显示屏、接近传感器、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触摸显示屏下方,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本申请再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本申请再一方面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并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当确定触摸屏点亮后,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由此,实现了在触摸显示屏点亮之后,切换触摸显示屏和红外接近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从而能够提高屏幕亮屏速度,节省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平面示意图;
图2至图1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沿B-B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导光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导光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各实施例,针对相关技术中根据屏幕点亮或熄灭的变换,控制TP接近传感器和红外接近传感器切换时,导致屏幕亮屏速度较慢,耗时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首先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并当确定触摸屏点亮后,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由此,实现了在触摸显示屏点亮之后,切换触摸显示屏和红外接近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从而能够提高屏幕亮屏速度,节省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对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进行清楚的说明,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
参见图1-3,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包括触摸显示屏103,接近传感器16、光感应器5、处理器23,触摸显示屏103包括显示层13,显示层13包括显示区1311,接近传感器16设置在显示区1311下方,接近传感器16用于发射红外光并接收被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以检测物体至电子设备100的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子进行说明。手机通过设置接近传感器16以确定手机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能够防止用户的误操作和有利于节省手机的电量。当用户将手机靠近头部时,接近传感器16经过计算发射器发出红外光和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的时间生成检测信息,处理器23根据该检测信息打开显示层13。当手机远离头部时,处理器23再次根据接近传感器16反馈回来的检测信息重新关闭显示层1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层13包括OLED显示层。
可选的,OLED显示层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够较好地透过可见光和红外光。因此,OLED显示层可以在展现内容效果的情况下,也不影响接近传感器16发射和接收红外光。显示层13也可以采用Micro LED显示层,Micro LED显示层同样具有对可见光和红外光良好的透光率。当然,这些显示层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另外,显示层13可设置在壳体20上。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摸显示屏103还包括透光盖板11和触控层12。透光盖板11设置在触控层12上,触控层12设置在显示层13上,显示层13的上表面131朝向触控层12,透光盖板11和触控层12对可见光透光率和红外光透光率均大于90%。
可选地,触控层12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信号并传送到电路板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获得用户触碰触控层12的具体位置。需要指出的是,触控层12设置在显示层13上可以指的是触控层12与显示层13接触,例如,可以采用In-Cell或者On-Cell贴合技术,将触控层12与显示层13进行贴合,能够有效地减轻显示层13的重量和减少显示层13的整体厚度。触控层12设置在显示层13上也可以指的是触控层12设置在显示层13上方,并与显示层13间隔。
另外,将透光盖板11设置在触控层12上,能够有效地保护触控层12及其内部结构,避免了外界作用力对触控层12及显示层13的损坏。透光盖板11和触控层12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透光率均大于90%,不仅有利于显示层13较好地展现内容效果,而且还有利于设置在显示层13下的接近传感器16稳定地发射和接收红外光,保证了接近传感器16的正常工作。
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层13包括上表面131和下表面132,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涂布在下表面132且覆盖接近传感器16的第一涂布层14,第一涂布层14用于透过红外光和拦截可见光,接近传感器16用于透过第一涂布层14和显示层13发射和/或接收红外光。
可选地,设置第一涂布层14透过红外光是为保证接近传感器16的正常工作,第一涂布层14拦截可见光能够实现从外部观看电子设备100时,达到接近传感器16不可见的效果。
参见图4及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16包括发射器1611和接收器1612,发射器1611用于透过第一涂布层14和显示层13发射红外光,接收器1612用于接收经物体发射的红外光以检测物体与电子设备100的距离。
可选地,一般情况下,当用户在接听或者拨打电话时,电子设备100靠近人体头部,发射器1611发出红外光,接收器1612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光,处理器23计算红外光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便发出相应指令控制屏幕关闭背景灯,当电子设备100远离头部时,处理器23再次根据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发出指令,便重新打开屏幕背景灯。如此,不仅防止了用户的误操作,而且节省了手机的电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16在下表面132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涂布层14在下表面132的正投影内。
可选地,在进行工艺装配的过程中接近传感器16的安装通常需要预留装配间隙,导致接近传感器16与其他元件之间出现缝隙,使可见光从缝隙里进入,出现漏光现象。因此,在接近传感器16和显示层13层叠的方向上,第一涂布层14在下表面132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接近传感器16在下表面132的正投影的面积,能够在不影响接近传感器16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一涂布层14充分遮挡接近传感器16,实现从外部观看电子设备100时,达到接近传感器16不可见的效果。
参见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16在下表面132的正投影与第一涂布层14重合。
可选地,在接近传感器16和显示层13层叠的方向上,也可以设置第一涂布层14正投影于下表面132的面积等于接近传感器16正投影于下表面132的面积。如此,能够在不影响接近传感器16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一涂布层14刚好遮挡接近传感器16,实现从朝向并垂直于显示层13上表面131的方向观看电子设备100时,达到接近传感器16不可见的效果。
参见图6,进一步地,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下表面132且包围接近传感器16的遮光层17。
可选地,当设置第一涂布层14正投影于下表面132的面积等于接近传感器16正投影于下表面132的面积的情况时,由于在放置接近传感器16的空间体积比接近传感器16的体积大,导致从外部环境观看电子设备100时,围绕接近传感器16周围的空间出现漏光现象。因此,通过设置包围接近传感器16的遮光层17,填补了接近传感器16与周围空间的缝隙,可以消除这种漏光现象。遮光层17可以是采用黑色材质制成的泡棉,也可以是其他黑色的泡沫塑料或者橡胶。当然,这些材料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涂布层包括IR油墨,IR油墨对红外光的透光率大于85%,IR油墨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小于6%,IR油墨可透过的红外光的波长为850nm-940nm。
可选地,由于IR油墨具有对可见光低透光率的特性,所以从外部观看电子设备100时,基于人眼的视觉观察不到设置在第一涂布层14下的接近传感器16。同时,IR油墨兼具对红外光高透光率的特性,能够使接近传感器16稳定地发射和接收红外光,保证了接近传感器16的正常工作。
参见图7和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涂布在下表面132且与第一涂布层14相接的第二涂布层15。
可选地,第一涂布层14主要用于透过红外光和遮挡接近传感器16,但由于第一涂布层14使用的IR油墨的成本较普通黑色油墨高,若将下表面132全部涂布IR油墨,将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普通黑色油墨相比IR油墨对可见光的透光率能够达到更低,遮挡效果更为突出。如此,通过设置第二涂布层15,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遮挡效果更符合工艺要求。
参见图9和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覆盖下表面132且避让接近传感器16的缓冲层18。
可选地,缓冲层18用于减缓冲击力和防震以保护触控层12和显示层13及其内部结构,避免显示层13因受到外界的冲击作用而损坏。缓冲层18可以由泡棉或者泡沫塑料或者橡胶或者其他软质材料制成。当然,这些缓冲材料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此外,在设置缓冲层18的过程中避让接近传感器16,是为了防止缓冲层18遮挡接近传感器16,以免接近传感器16在发射和接收红外光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参见图11和图12,进一步地,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覆盖缓冲层18且避让接近传感器16的金属片19。
可选地,金属片19用于屏蔽电磁干扰及接地,具有扩散温升的作用。金属片19可以采用铜箔、铝箔等金属材料裁剪而成。当然,这些金属材料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此外,在设置金属片19的过程中避让接近传感器16,是为了防止金属片19遮挡接近传感器16,以免接近传感器16在发射和接收红外光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参见图13-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壳体20、收容壳200、导光件51及光感应器5,收容壳200滑动地与壳体20连接,并能伸出壳体20或缩回壳体20中,收容壳200设有入光孔2006,导光件51收容于收容壳200内部且部分伸入入光孔2006,导光件51具有相背的入光面511和出光面512,入光面511朝向收容壳200外部,出光面512朝向收容壳200内部,光感应器5收容于收容壳200内部且正对出光面512。
如此,由于入光孔2006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收容壳200中,而非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触摸显示屏103,因此入光孔2006的设置既能够满足光感应器5接收环境光的需求,还不会限制触摸显示屏103的屏占比,使得电子设备100的屏占比较大。
可选地,参照图13-14,以电子设备100处于该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电子设备100具有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及厚度方向Z,长度方向Y垂直于宽度方向X,厚度方向Z垂直于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
壳体20还包括顶端面1002和与顶端面1002相背设置的底端面1003。一般的,顶端面1002和底端面1003可沿宽度方向X延伸。也即顶端面1002和底端面1003为电子设备100的短边。底端面1003用于排布电子设备100的连接器、麦克风、扬声器等。
如图14,壳体20的顶部上开设有容纳槽1004,容纳槽1004自壳体20的顶部向壳体20内部凹陷。容纳槽1004贯穿壳体20的侧面。收容壳200于容纳槽1004中与壳体20滑动连接。换言之,收容壳200滑动连接壳体20,以伸出或缩回容纳槽1004。
收容壳200内还可以设置功能元件300,功能元件300例如为摄像头、听筒或激光发射器等,摄像头通过入光孔2006露出,例如功能元件300通过收容壳200的侧面的入光孔2006露出。在收容壳200伸出壳体20时,摄像头可以拍摄电子设备100的外部图像。摄像头例如为RGB摄像头等摄像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收容壳200具有外侧面,入光面511部分或全部相对外侧面凸出。如此,收容壳200对入光面511的遮挡较少,甚至完全不遮挡入光面511,使得入光面511能够接收更多环境光线,导光件5151能够更好地引导外界光线进入光感传感器5。
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壳200的外侧面包括顶面2003,顶面2003开设有入光孔2006。导光件51与位于顶面2003的入光孔2006对应。或者说,光感应器5通过导光件51接收经过位于顶面2003的入光孔2006的光线。如此,无论收容壳200伸出还是缩回壳体20,光感应器5均能感测环境光。入光面511部分或全部相对顶面2003凸出。
参见图15-图17,入光面511具有中心区域5111和围绕中心区域5111设置的边缘区域5112。中心区域5111相对边缘区域5112凸出。此时,入光面511的面积较大,更多的外界光线能够进入导光件51。其中,入光面511为弧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收容壳200具有内侧面2063,内侧面2063形成定位槽2064,定位槽2064连通入光孔2006,导光件51包括入光部513和出光部514,入光面511为入光部513背离出光部514的端面,出光面512为出光部514背离入光部513的端面,入光部513穿设于入光孔2006,出光部514部分或全部嵌设于定位槽2064。
此时,导光件51与收容壳200彼此固定,不易滑动。同时,出光部514朝向入光部513的面上可粘接密封件,密封件连续地环绕入光部513513设置。密封件被抵持在出光部514与定位槽2064的槽壁面上,以实现密封,防止外界粉尘、水汽等经入光孔2006进入收容壳200的内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出光面512的面积大于入光面511的面积,在入光面511向出光面512的方向上,入光部513的横截面积递增。
可选地,入光部513的形状大致呈圆台形,有利于光线在入光部3513中传递,且能够扩散开,以均匀进入出光部51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光件51还包括定位部515,定位部515与出光部514围设出容置空间516,容置空间516用于收容光感应器5。收容于容置空间516的光感传感器5能够被定位部515及出光部514所保护,避免在电子设备100跌落或受到撞击时受损。其中,出光面512与光感传感器5的感光区52之间形成间隙。
参见图18,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该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可选的,本实施例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方式一:
通过电子设备中的预设按键,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其中,预设按键可以是电子设备的电源键或其他按键,此处对其不作具体限定。
在实际使用时,为了节省电子设备的电量,当用户未使用电子设备时,通常电子设备的触摸显示屏处于休眠状态。而当用户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不同操作时,则需要将触摸显示屏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在具体实现时,用户可以通过触发电子设备中的预设按键,向电子设备发送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使电子设备根据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将触摸显示屏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方便用户的操作。
例如,电子设备为手机,当用户想要使用手机拨打电话时,若此时手机处于休眠状态,则可通过触发手机的电源键发送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使电子设备的触摸显示屏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方式二:
在黑屏通话业务过程中,若根据接近传感器输出信号确定触摸显示屏外界物体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则确定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其中,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话业务,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执行的拨号业务、接听业务等等。
本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可以为红外接近传感器。
第二阈值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场景进行适应性设置,此处对其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实际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通话业务时,通常会将电子设备靠近耳边,此时为了避免用户的误操作、节省电子设备的电量,可控制电子设备的触摸显示屏从唤醒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而当用户需要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操作时,会将电子设备拿离耳边,此时接近传感器会检测到触摸显示屏与用户头部的距离,并将该距离通过输出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处理器,以使处理器根据该距离确定是否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的点亮指令。
其中,在获取到接近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处理器可对接近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解析,当确定触摸显示屏与外界物体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时,则可确定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可通过设置触摸显示屏与外界物体间的距离阈值,并根据触摸显示屏与外界物体间的距离与预设的距离阈值间的关系,控制触摸显示屏处于休眠状态或唤醒状态。
步骤102,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步骤103,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其中,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是电子设备中触摸芯片分别对应的两个不同的工作模式。
在实际使用时,为了保证触摸芯片能够以第一工作模式进行上电操作,本实施例可以首先将触摸芯片的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设置为有效状态,之后再控制触摸芯片上电。由于第一工作模式中未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从而使得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时,上电速度快,从而使得触摸显示屏的点亮速度快。
进一步的,当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并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之后,即可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之前,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首先设置触摸芯片的第二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有效状态,并设置触摸芯片的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无效状态,以使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
举例来说,假设触摸芯片对应的第一工作模式即为普通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为除了普通工作模式具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的工作模式。当电子设备的触摸显示屏在休眠状态时,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时,为了快速的将触摸显示屏点亮,以方便用户使用,此时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可在触摸芯片对应的工作模式中,选择功能少、耗电量小的普通工作模式作为上电模式,对触摸芯片进行上电操作。并且,在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成功、触摸显示屏被点亮之后,再切换触摸芯片的工作模式由普通工作模式切换为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的工作模式,以实现在触摸显示屏被点亮之后,通过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进行检测操作。
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首先根据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设置触摸芯片对应的普通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有效状态,之后控制触摸芯片上电,并在检测到触摸芯片上电成功、触摸显示屏被点亮之后,设置触摸芯片对应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的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有效状态、普通工作模式位为无效状态,以将触摸芯片的工作模式,从普通工作模式切换为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的工作模式。
也就是说,触摸芯片对应的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使得触摸芯片在以第二工作模式进行上电操作时,耗电量大,且耗时长。相反地,第一工作模式则不具有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从而使得第一工作模式所具有的功能相对于第二工作模式少,使得以触摸芯片对应的第一工作模式进行上电操作时,触摸显示屏点亮速度快。因此,本申请在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时,控制触摸芯片以对应的第一工作模式进行上电,来提高触摸显示屏的点亮速度。之后,再将触摸芯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二工作模式,以实现触摸芯片在第二工作模式下,通过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执行对应的检测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在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时,通过设置触摸芯片的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置有效,控制触摸芯片上电,并在触摸显示屏点亮后,设置触摸芯片的第二工作模式状态位置有效、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置无效,以使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以提高触摸显示屏的亮屏速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首先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并当确定触摸屏点亮后,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由此,实现了在触摸显示屏点亮之后,切换触摸显示屏和红外接近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从而能够提高屏幕亮屏速度,节省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控制触摸屏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由于第二工作模式中包括触摸屏接近检测功能,从而使电子设备工作在该模式时,所消耗电能更多,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在电子设备的触摸显示屏点亮后,还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中实际运行的业务,控制触摸显示屏的工作状态。下面结合图19,对本申请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上述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步骤202,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步骤203,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中当前运行的业务是否为通话业务,若是则执行步骤204,否则执行步骤207。
步骤204,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其中,本申请实施理中的通话业务,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执行的拨号业务、接听业务等等。当确定电子设备中当前运行的业务为通话业务时,则说明用户可能会将电子设备放至耳边。从而即可将电子设备触摸显示屏的工作模式切换位第二工作模式,即启动触摸显示屏的接近检测功能,以在用户将电子设备放至耳边时,将显示屏熄灭,来降低通过业务对用户大脑的辐射影响,并降低终端的电能消耗,改善用户的体验。
在实际使用时,在启动触摸显示屏的接近检测功能后,用户将电子设备放至耳边的过程中,由于面部及耳朵等具有皮肤的部位为导体,触摸芯片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与人体头部的距离产生不同的信号值,从而判断用户是否已经完成将电子设备放至耳边的动作。
步骤205,若根据所述触摸芯片输出的信号确定所述触摸显示屏与预设物体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触摸显示屏进入休眠状态,并启动接近传感器。
由于触摸显示屏为电容式触摸显示屏,电容式触摸显示屏可以根据物体与触摸显示屏的距离大小输出不同的电容值,以根据触摸显示屏输出的电容值及电容值的数量可以确定触摸显示屏是否被遮挡。例如,触摸显示屏输出的电容值为5个,5个电容值基本一致时判定触摸显示屏被遮挡。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当前运行的业务为通话业务时,用户一般会将电子设备放置耳边,此时电子设备与用户头部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并且当电子设备放至耳边之后,用户通常不会再观察电子设备触摸显示屏,此时可控制触摸显示屏进入休眠状态,并不会影响用户的正常通话,还能节省电子设备的电量。
此外,在控制触摸显示屏进入休眠状态之后,本申请实施例还可启动接近传感器,以实现在触摸显示屏处于黑屏状态下,检测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避免触摸显示屏在点亮状态下,启动接近传感器,使得触摸显示屏上出现红点,影响用户的使用。
步骤206,在所述电子设备中通话业务结束时,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二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
可选的,当检测到电子设备中通话业务结束时,由于用户不会将电子设备移动至耳边,无须检测电子设备触摸显示屏与用户的距离,从而可以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二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以降低电子设备在亮屏状态下的损耗,提高电池的待机时长。
步骤207,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首先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并当确定触摸屏点亮后,确定电子设备中当前运行的业务是否为通话业务,若为通话业务则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然后根据触控芯片输出的信号确定触摸显示屏与预设物体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则控制触摸显示屏进入休眠状态,并启动接近传感器。由此,实现了在触摸屏点亮之后,根据电子设备中运行的业务,控制触摸显示屏工作模式的切换,从而即使得触摸显示屏实现了接近检测功能,又尽量降低了接近检测功能带来的电能损耗,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
图20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0所示,本申请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1、第一控制模块42、第二控制模块43。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41用于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第一控制模块42用于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第二控制模块43用于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模块42具体用于:设置所述触摸芯片的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有效状态,并控制所述触摸芯片上电。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
其中,设置模块用于设置所述触摸芯片的第二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有效状态;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43,具体用于:
设置所述触摸芯片的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无效状态,以使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获取模块41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电子设备中的预设按键,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或者,
在黑屏通话业务过程中,若根据接近传感器输出信号确定所述触摸显示屏与外界物体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则确定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首先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并当确定触摸屏点亮后,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由此,实现了在触摸显示屏点亮之后,切换触摸显示屏和红外接近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从而能够提高屏幕亮屏速度,节省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图21为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邮件处理装置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1,本申请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1、第一控制模块42、第二控制模块43。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41用于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第一控制模块42用于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第二控制模块43用于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一确定模块44。
其中,第一确定模块44用于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中当前运行的业务为通话业务。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模块45。
其中,第三控制模块45用于若根据所述触控芯片输出的信号确定所述触摸显示屏与预设物体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触摸显示屏进入休眠状态,并启动接近传感器。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还包括:第四控制模块46。
其中第四控制模块46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通话业务结束时,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二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的实施过程和技术原理参见前述对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的解释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首先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并当确定触摸屏点亮后,确定电子设备中当前运行的业务是否为通话业务,若为通话业务则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然后根据触控芯片输出的信号确定触摸显示屏与预设物体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则控制触摸显示屏进入休眠状态,并启动接近传感器。由此,实现了在触摸屏点亮之后,根据电子设备中运行的业务,控制触摸显示屏工作模式的切换,从而即使得触摸显示屏实现了接近检测功能,又尽量降低了接近检测功能带来的电能损耗,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图22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显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22所示,上述电子设备3000包括:触摸显示屏3100、接近传感器3120、处理器3130和存储器3140;
所述接近传感器3120设置在所述触摸显示屏3100下方,所述处理器3130用于:
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形式中,如图23所示,该电子设备3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3140及处理器3130,连接不同组件(包括存储器3140和处理器3130)的总线3230,存储器314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处理器3130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邮件处理方法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总线3230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
电子设备3000典型地包括多种电子设备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电子设备3000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存储器3140还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24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250。电子设备3000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3260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23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尽管图23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CD-ROM,DVD-ROM或者其他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3230相连。存储器314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3270的程序/实用工具328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3140中,这样的程序模块3270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他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3270通常执行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电子设备30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329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3291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30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30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他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3292进行。并且,电子设备30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3293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3293通过总线3230与电子设备3000的其他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3000使用其他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实施过程和技术原理参见前述对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的解释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首先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以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并当确定触摸屏点亮后,控制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由此,实现了在触摸显示屏点亮之后,切换触摸显示屏和红外接近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从而能够提高屏幕亮屏速度,节省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其中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包括:
设置所述触摸芯片的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有效状态,并控制所述触摸芯片上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之前,还包括:
设置所述触摸芯片的第二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有效状态;
所述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包括:
设置所述触摸芯片的第一工作模式状态位为无效状态,以使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之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中当前运行的业务为通话业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之后,还包括:
若根据所述触摸芯片输出的信号确定所述触摸显示屏与预设物体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触摸显示屏进入休眠状态,并启动接近传感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中通话业务结束时,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二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包括:
通过所述电子设备中的预设按键,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或者,
在黑屏通话业务过程中,若根据接近传感器输出信号确定所述触摸显示屏与外界物体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则确定获取到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8.一种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摸显示屏、接近传感器、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触摸显示屏下方,所述处理器用于:
获取触摸显示屏点亮指令;
控制触摸芯片以第一工作模式上电;
在确定触摸显示屏点亮后,控制所述触摸芯片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含触摸显示屏接近检测功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显示屏包括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相背的下表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涂布在所述下表面且覆盖所述接近传感器的第一涂布层,所述第一涂布层用于透过红外光和拦截可见光,所述接近传感器用于透过所述第一涂布层和所述触摸显示屏发射和/或接收红外光。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壳体、收容壳、导光件及光感应器,所述收容壳滑动地与所述壳体连接,并能伸出所述壳体或缩回所述壳体中,所述收容壳设有入光孔,所述导光件收容于所述收容壳内部且部分伸入所述入光孔,所述导光件具有相背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收容壳外部,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收容壳内部,所述光感应器收容于所述收容壳内部且正对所述出光面,所述触摸显示屏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壳具有内侧面,所述内侧面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连通所述入光孔,所述导光件包括入光部和出光部,所述入光面为所述入光部背离所述出光部的端面,所述出光面为所述出光部背离所述入光部的端面,所述入光部穿设于所述入光孔,所述出光部部分或全部嵌设于所述定位槽。
13.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14.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
CN201811115826.7A 2018-09-25 2018-09-25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093882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15826.7A CN109388285A (zh) 2018-09-25 2018-09-25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15826.7A CN109388285A (zh) 2018-09-25 2018-09-25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88285A true CN109388285A (zh) 2019-02-26

Family

ID=65418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5826.7A Pending CN109388285A (zh) 2018-09-25 2018-09-25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8828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8122A1 (zh) * 2018-08-22 2020-02-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近事件检测元件切换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1856476A (zh) * 2019-04-30 2020-10-30 昇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接近传感器操作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接近传感器
CN112035050A (zh) * 2020-09-10 2020-12-0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终端设备
WO2021052181A1 (zh) * 2019-09-16 2021-03-25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幕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028470A1 (zh) * 2020-08-05 2022-02-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红外模组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3031A (zh) * 2011-06-03 2014-02-12 苹果公司 基于运动的设备操作
CN103929538A (zh) * 2014-04-09 2014-07-16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接近传感器的移动终端接听方法及其系统
JP2017215866A (ja) * 2016-06-01 2017-1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入力装置
CN107908313A (zh) * 2017-11-22 2018-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08521480A (zh) * 2018-03-28 2018-09-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3031A (zh) * 2011-06-03 2014-02-12 苹果公司 基于运动的设备操作
CN103929538A (zh) * 2014-04-09 2014-07-16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接近传感器的移动终端接听方法及其系统
JP2017215866A (ja) * 2016-06-01 2017-1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入力装置
CN107908313A (zh) * 2017-11-22 2018-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08521480A (zh) * 2018-03-28 2018-09-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8122A1 (zh) * 2018-08-22 2020-02-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近事件检测元件切换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1856476A (zh) * 2019-04-30 2020-10-30 昇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接近传感器操作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接近传感器
CN111856476B (zh) * 2019-04-30 2023-08-04 昇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接近传感器操作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接近传感器
WO2021052181A1 (zh) * 2019-09-16 2021-03-25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幕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028470A1 (zh) * 2020-08-05 2022-02-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红外模组控制方法
CN112035050A (zh) * 2020-09-10 2020-12-0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8285A (zh) 接近检测模式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81904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EP354426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EP371658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9167857B (zh) 校准方法、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8769354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8810195B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61044B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040417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8512960B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21480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设备
CN108848259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WO2018086382A1 (zh) 智能设备的屏幕背光控制系统与方法
CN109510885B (zh) 电子装置
CN108600418B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80089B (zh) 弹性套
CN108718349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0062084A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108833615B (zh) 电子装置
CN108989566A (zh) 控制方法、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710119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8803947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09710109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8989490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8650339B (zh) 电子装置、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