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57878B - 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57878B CN109357878B CN201811164316.9A CN201811164316A CN109357878B CN 109357878 B CN109357878 B CN 109357878B CN 201811164316 A CN201811164316 A CN 201811164316A CN 109357878 B CN109357878 B CN 1093578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um
- heat exchanger
- wall
- state
- pip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5/00—Testing of engines
- G01M15/02—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testing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5/00—Testing of eng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Testing Of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的使用方法,换热器包括管体和壳体,管体内为第一介质通道,管体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介质通道;其方法如下:S1、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第一介质通道供给第一介质,同时按照试验预定值向第二介质通道供给第二介质;S2、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S3、确定按照试验预定值,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S4、将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由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供给调节至按照试验预定值供给;S5、保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按照实验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S6、完成换热器的调试,换热器进入试验工作的稳定状态。本发明大幅缩短试验时间,降低试验成本,避免能源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验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背景技术
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是冷热流体间进行换热的设备,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等部门,换热器广泛用作加热器、冷却器和冷凝器。对于发动机试车台,换热器也是关键部件,其用于加热发动机模拟实验的进气,在发动机多状态验证试验中,要求一组进气参数达到一个状态点的设定值并稳定后,记录其性能参数和/或考核其性能后进入下一个状态点的试验,现有使用换热器加热发动机模拟实验的进气时,没有准确的方法确定换热器是否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即无法准确确定被加热的发动机进气的温度是否进入稳定状态,只能通过大幅提高换热器在一个状态点的运行时间的方式保证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导致试验时间大幅增长,试验成本大幅提高,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浪费,同时,现有使用换热器加热发动机模拟实验的进气时,没有准确的方法确定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的方法,只能通过多次更换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的方式保证换热器冷流输出温度达到预定值,这也导致试验时间大幅增长,试验成本大幅提高,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换热器的使用方法,换热器包括管体和壳体,管体位于壳体内部,管体内为第一介质通道,管体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介质通道;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第一介质通道供给第一介质,同时按照试验预定值向第二介质通道供给第二介质;
S2)、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3)、根据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确定按照试验预定值,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4)、将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由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供给调节至按照试验预定值供给;
S5)、保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按照实验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6)、完成换热器的调试,换热器进入试验工作的稳定状态。
进一步的,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为换热器所能承受的第一介质的最高压力、最高温度和最高流量;试验预定值的参数包括介质入口和出口的压力,介质的流量和介质的温度。
进一步的,试验预定值小于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
进一步的,步骤S2中,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为T1;步骤S5中,保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按照实验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为T2;T1和T2均按照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确定;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为:
式中:Tx为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的时间,单位为s;m为整个管体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mp为管体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h为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i为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h为在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h为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c为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e为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c为在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c为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
进一步的,步骤S3中,根据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确定按照试验预定值,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具体为通过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公式确定换热器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公式为
式中:
Thi为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单位为K;Tco为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单位为K,为已知量;cpc为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h为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i为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h为在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h为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c为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e为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c为在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Tci为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单位为K,为已知量。
使用上述方法进行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管路与热气源连通,出口与外界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发动机进气模拟气源连通,出口与被试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第一介质通道供给热气流,同时按照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向第二介质通道供给发动机进气模拟气;
S2)、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3)、根据第一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4)、将热气流供给状态由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供给调节至按照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
S5)、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6)、完成换热器的调试,换热器进入试验工作的稳定状态,开始发动机第一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至该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结束;
S7)、根据第N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8)、同时将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的供给状态调节至按照第N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其中,N≥2;
S9)、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N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开始发动机第N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至该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结束;
S10)、重复步骤S7-S9,直至完成所有模拟试验点的试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现有技术中,对于换热器的使用均是按照试验预定值向换热器输入热气流,导致管体温度提升慢,温度分布不均,换热器工作状态不稳定,以致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时间过长,本发明的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创造性的在启动时,先使用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换热器输入热气流,使换热器的内管满负荷工作,以最快的速度热起来,管体温度提升速度快,温度分布均匀,再由满负荷状态调整为试验预定值,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时间大幅缩短。
2、本发明的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以及创造性的对数据曲线拟合,确定了高准确度的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能够准确确定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的时间,大幅缩短试验时间,降低了试验成本,避免了能源浪费。
3、本发明的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以及创造性的对数据曲线拟合,确定了高准确度的换热器热流输入计算公式,能够准确确定的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大幅缩短试验时间,降低了试验成本,避免了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换热器的使用方法中换热器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抵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换热器的使用方法,所述换热器包括管体10和壳体20,所述管体10位于所述壳体20内部,所述管体10内为第一介质通道,所述管体10的外壁与所述壳体20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介质通道;换热器的使用方法,所述换热器工作时,第一介质在第一介质通道内流通,第二介质在第二介质通道内流通,第一介质温度高于第二介质,所述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通过所述管体10的管壁实现换热;
包括如下步骤:
S1)、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第一介质通道供给第一介质,同时按照试验预定值向第二介质通道供给第二介质;其中,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为换热器所能承受的第一介质的最高压力、最高温度和最高流量;试验预定值的参数包括介质入口和出口的压力,介质的流量和介质的温度,试验预定值小于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
S2)、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3)、根据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确定按照试验预定值,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4)、将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由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供给调节至按照试验预定值供给。
S5)、保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按照实验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6)、完成换热器的调试,换热器进入试验工作的稳定状态。
优选的,步骤S2中,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为T1;步骤S5中,保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按照实验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为T2;T1和T2均按照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确定;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为:
式中:Tx为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的时间,单位为s;m为整个管体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mp为管体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h为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i为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h为在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h为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c为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e为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c为在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c为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
优选的,步骤S3中,根据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确定按照试验预定值,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具体为通过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公式确定换热器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公式为
式中:
Thi为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单位为K;Tco为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单位为K,为已知量;cpc为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h为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i为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h为在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h为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c为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e为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c为在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Tci为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单位为K,为已知量。
使用上述方法进行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管路与热气源连通,出口与外界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发动机进气模拟气源连通,出口与被试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
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的参数包括热气流的压力,流量和温度;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参数包括发动机进气的压力,流量和温度,所有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均小于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所述换热器工作时,热气流在第一介质通道内流通,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在第二介质通道内流通,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通过所述管体10的管壁换热。
所述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第一介质通道供给热气流,优选的,热气流的温度为600K-1050K;同时按照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向第二介质通道供给发动机进气模拟气。
S2)、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3)、根据第一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4)、将热气流供给状态由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供给调节至按照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
S5)、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6)、完成换热器的调试,换热器进入试验工作的稳定状态,开始发动机第一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至该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结束。
S7)、根据第N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8)、同时将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的供给状态调节至按照第N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其中,N≥2。
S9)、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N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开始发动机第N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至该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结束。
S10)、重复步骤S7-S9,直至完成所有模拟试验点的试验。
优选的,步骤S2中,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步骤S5中,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步骤S9中,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N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均按照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确定。
优选的,步骤S3中,根据第一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步骤S7中,根据第N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均由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公式确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换热器包括管体和壳体,管体位于壳体内部,管体内为第一介质通道,管体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介质通道;
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第一介质通道供给第一介质,同时按照试验预定值向第二介质通道供给第二介质;
S2)、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3)、根据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确定按照试验预定值,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4)、将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由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供给调节至按照试验预定值供给;
S5)、保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按照实验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6)、完成换热器的调试,换热器进入试验工作的稳定状态;
步骤S2中,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为T1;步骤S5中,保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按照实验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所需时间为T2;T1和T2均按照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确定;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计算公式为:
式中:Tx为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的时间,单位为s;m为整个管体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mp为管体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h为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i为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h为在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h为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c为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e为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c为在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c为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为换热器所能承受的第一介质的最高压力、最高温度和最高流量;试验预定值的参数包括介质入口和出口的压力,介质的流量和介质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试验预定值小于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3中,根据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确定按照试验预定值,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具体为通过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公式确定换热器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公式为
式中:
Thi为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单位为K;Tco为第二介质的出口温度,单位为K,为已知量;cpc为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h为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i为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h为在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cph为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单位为J/kg·K,为已知量;hc为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为已知量;Ase为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单位为m2,为已知量;mc为在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的质量,单位为kg,为已知量;Tci为第二介质的入口温度,单位为K,为已知量。
5.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方法进行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管路与热气源连通,出口与外界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发动机进气模拟气源连通,出口与被试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向第一介质通道供给热气流,同时按照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向第二介质通道供给发动机进气模拟气;
S2)、保持步骤S1的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3)、根据第一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4)、将热气流供给状态由以换热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工况值供给调节至按照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
S5)、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一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S6)、完成换热器的调试,换热器进入试验工作的稳定状态,开始发动机第一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至该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结束;
S7)、根据第N模拟状态点中,第二介质通道出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介质的质量,第二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内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内壁面积,第一介质通道内第一介质的质量,第一介质的定压比热,管体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整个管体的外壁面积和第二介质通道入口的第二介质总温,确定第一介质的供给温度;
S8)、同时将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的供给状态调节至按照第N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其中,N≥2;
S9)、保持热气流和发动机进气模拟气均按照实验第N模拟试验状态点的预定值供给状态至换热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开始发动机第N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至该状态点进气模拟试验结束;
S10)、重复步骤S7-S9,直至完成所有模拟试验点的试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64316.9A CN109357878B (zh) | 2018-10-05 | 2018-10-05 | 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64316.9A CN109357878B (zh) | 2018-10-05 | 2018-10-05 | 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57878A CN109357878A (zh) | 2019-02-19 |
CN109357878B true CN109357878B (zh) | 2020-04-17 |
Family
ID=65348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64316.9A Active CN109357878B (zh) | 2018-10-05 | 2018-10-05 | 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57878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28389A (zh) * | 2015-12-30 | 2016-06-01 | 北京航天三发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试车台状态点模拟控制方法 |
-
2018
- 2018-10-05 CN CN201811164316.9A patent/CN1093578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28389A (zh) * | 2015-12-30 | 2016-06-01 | 北京航天三发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试车台状态点模拟控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液体冲压发动机直连试车台方案设计及参数分析;闫熙;《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I辑》;20160315(第3期);第1-59页 * |
闫熙.液体冲压发动机直连试车台方案设计及参数分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I辑》.2016,(第3期),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57878A (zh) | 2019-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86560B (zh) | 变工况下地源热泵竖直单u型地埋管流体温度分布预测方法 | |
CN100442042C (zh) | 多次循环加热式热泵热水机性能试验装置 | |
CN104483349B (zh) | 一种用于测量管束换热特性的系统和方法 | |
CN110346158B (zh) | 管壳式换热器能效定量的测量方法 | |
CN103884220B (zh) | 适用于结霜工况下的翅片管式制冷换热器用椭圆穿孔翅片 | |
CN109357873B (zh) | 一种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方法 | |
CN109357878B (zh) | 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的方法 | |
CN107729600B (zh) | 蒸发器仿真计算方法 | |
CN109342063B (zh) | 一种换热器热流输入温度的确定方法 | |
CN110189593B (zh) | 一种精确的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 |
CN113791115B (zh) | 一种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 |
CN104133186B (zh) | 空气型标准电阻器检定或校准用的空气恒温箱 | |
CN109357877B (zh) | 超音速换热器使用方法及发动机多状态进气模拟试验方法 | |
CN207439985U (zh) | 管壳式换热器单相换热实验测试平台 | |
CN105956329A (zh) | 换热器各通道增益的机理建模计算方法 | |
CN109239126B (zh) | 一种管道式多功能气体换热器测试装置 | |
CN115290693B (zh) | 一种改进的基于双工质的微细管外对流换热系数测量方法 | |
CN117619471A (zh) | 一种基于阵列射流冲击的冷凝实验装置 | |
CN109187031B (zh) | 一种超音速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 |
Bury et al. |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es of finned cross flow heat exchangers efficiency under non-uniform gas inlet flow conditions | |
CN110376239B (zh) | 油水工质管壳式换热器能效定量的测量方法 | |
Mhaske et al. | Experimental and CFD analysis of tube in tube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 |
CN116779203A (zh) | 仿核反应堆热工流体的实验装置 | |
CN109115506B (zh) | 一种发动机试车台进气系统的使用方法 | |
Hanuszkiewicz-Drapała et al. | Analysis of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impact in cross-flow tube and fin heat exchang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