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49170B -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49170B
CN109349170B CN201811361178.3A CN201811361178A CN109349170B CN 109349170 B CN109349170 B CN 109349170B CN 201811361178 A CN201811361178 A CN 201811361178A CN 109349170 B CN109349170 B CN 1093491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round
control range
ecological
transpar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611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49170A (zh
CN109349170A8 (zh
Inventor
易继舫
刘灯红
胡志鹏
陈永柏
李翀
李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chang Sanjiang Fisher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ichang Sanjiang Fisher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chang Sanjiang Fisher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filed Critical Yichang Sanjiang Fish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6117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491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49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4917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49170A8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49170A8/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49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49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的建立,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包括培育浮游植物控制范围10-100mg/L、培育浮游动物控制范围3-10mg/L、水温控制范围≤32℃、溶氧控制范围3‑20mg/L、氨氮控制范围≤0.6mg/L、透明度控制范围50‑100cm、放养密度控制范围50‑300kg/亩。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对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的调控,减少圆口铜鱼人工养殖过程中致命性传染病的爆发机率,实现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养殖成活率达到80%以上,从而改变了现有圆口铜鱼养殖过程中主要依靠药物来治疗致命性传染病方法,将现有的以治为主改为本发明专利的以防为主。

Description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人工养殖技术,具体说是圆口铜鱼的一种新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背景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鮈亚科(Gobioninae)、铜鱼属 (Coreius),别称水密子,方头,肥沱,麻花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上、中游干支流、金沙江下游和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杂食性,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最大个体可达4 公斤,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也是长江上中游江段的主要经济鱼类。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生境破坏、水利工程建设等各种原因,圆口铜鱼的资源量急剧下降。从受威胁程度、物种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圆口铜鱼已到急切保护状态。为保护此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和增殖自然种群资源的必要措施,而且长江中上游多个城市和水电工程已将圆口铜鱼列为增殖放流对象,对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90年代以来,国内多家单位相继开展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和繁殖研究,但因该物种适应人工环境能力差、易感染鱼病,人工驯养难度极大,该项研究始终没有突破。
发明内容
野生圆口铜鱼携带小瓜虫病源,转入人工培育环境后该病源难以根治,且反复感染,大量致死,培育成活率极低,为圆口铜鱼驯养的难点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构建并调控池塘关键生态因子的方法,实现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在不依靠抗生素的情况下,使成活率达到80%以上。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可控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的建立,包括培育浮游植物控制范围10-100mg/L、培育浮游动物控制范围3-10mg/L、水温控制范围≤32℃、溶氧控制范围3-20mg/L、氨氮控制范围≤0.6mg/L、透明度控制范围50-100cm、圆口铜鱼放养密度控制范围50-300kg/亩。
进一步讲,所述培育浮游植物控制范围10-100mg/L,当浮游植物小于 10mg/L或大于100mg/L时,必须在7-10天内施肥调控至10-100mg/L。
进一步讲,培育浮游动物控制范围3-10mg/L,当浮游动物小于3mg/L或大于10mg/L时,必须在5-7天内调控至3-10mg/L。
进一步讲,当水温超过32℃时,必须在24小时内调控至≤32℃以下。
进一步讲,当溶氧高于20mg/L时,必须在1小时内调控至3-20mg/L。
进一步讲,当氨氮超过0.6mg/L时,必须在24小时内调控至≤0.6mg/L。
进一步讲,在所述的可控生态池塘中设有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所述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包括设在可控生态池塘上部的发光体及设在水中的感光体,所述的感光体包括透明隔水仓,在所述透明隔水仓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多个感光片,多个所述感光片分别与中心芯片连接,中心芯片与显示器连接,感光片能接收发光体发出的光线。
进一步讲,当透明度低于50mg/L时或高于100mg/L时,必须在5-7天内调控至50-100cm。
进一步讲,可控生态池塘面积大于等于3亩,水深1.5-3.5米。
进一步讲,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还包括生态池塘的处理,生态池塘的处理包括以生石灰清塘,清塘后施底肥,施用底肥后缓慢进水与熟化,在5-7d 内达到最高水位,达到最高水位10-15d后逐渐熟化。
本发明专利的优点,1)本发明专利提出了“可控生态池塘”培育模式,即通过对比试验找出影响圆口铜鱼致命性病害发生率的关键性池塘生物和/或物理指标,并在养殖圆口铜鱼的过程中严格控制关键性池塘生物和物理指标,使各项关键性指标都在设定范围内,不仅为圆口铜鱼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更关键的是有效控制致命性病害特别是小瓜虫病的暴发,从而实现了不依靠抗生素使圆口铜鱼成活率达到80%以上。
2)圆口铜鱼性腺发育观察,是研究亲鱼性腺发育与成熟规律的重要手段。解剖观察不同季节圆口铜鱼的性腺发育情况,测量亲鱼的体长、体重、卵巢重量、卵径等,观察记载卵巢形状、颜色等外观特征,分析亲鱼发育规律,准确把握催产时机,完成人工繁殖。
3)实施本发明实现圆口铜鱼培育和人工繁殖。
附图说明
图1、池塘生态系统示意图。
图2、生态池塘食物链示意图。
图3、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
图4、Ⅰ期卵巢。
图5、Ⅱ期卵巢。
图6、Ⅲ期卵巢。
图7、Ⅲ期末卵巢。
图8、Ⅳ期初卵巢。
图9、Ⅳ期末卵巢。
图10、2016年年度溶氧调控情况。
如图中,发光体1、感光体2、中心芯片3、透明隔水仓21、感光片22。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构可控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的建立;
所述可控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包括培育浮游植物控制范围10-100 mg/L、培育浮游动物控制范围3-10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与圆口铜鱼构成可控生态池塘的三级食物链如图1、2)、水温控制范围≤32℃、溶氧控制范围3-20mg/L、氨氮控制范围≤0.6mg/L、透明度控制范围50-100cm、圆口铜鱼放养密度控制范围50-300kg/亩。
将收集的新鱼投入可控生态池塘,进行所述可控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养殖,所述可控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包括培育浮游植物控制范围10-100,当浮游植物小于10mg/L或大于100mg/L时,必须在7-10天内施肥调控至10- 100mg/L、培育浮游动物控制范围3-10mg/L,当浮游动物小于3mg/L或大于 10mg/L时,必须在5-7天内调控至3-10mg/L(优选的过施肥调节池塘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含量在控制范围内)、水温控制范围≤32℃,当水温超过 32℃时,必须在24小时内调控至≤32℃以下(优选的当水温超过32℃时,通过补充低温水来调控)、溶氧控制范围3-20mg/L,当溶氧高于20mg/L时,必须在1小时内调控至3-20mg/L(优选的高于20mg/L时,通过补充新水、开启增氧机、涌浪机来调控)、氨氮控制范围≤0.6mg/L,当氨氮超过0.6mg/L 时,必须在24小时内调控至≤0.6mg/L(优选的当氨氮超过0.6mg/L时,通过加注新水、暂停施肥措施来调控)、透明度50-100cm,当透明度低于50mg/L时或高于100mg/L时,必须在5-7天内调控至50-100cm(优选的当透明度低于50mg/L时,通过加新水稀释、暂停施肥来调控;当透明度低于100mg/L 时,通过施肥、培育浮游植物至达标范围调节)。
为提高透明度检测精度,在所述的生态池塘中设有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如图3中,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包括设在生态鱼池上部的发光体1(优选的,发光体1可以白色灯和/或红色和/或绿色等有色灯,白天有红色、绿色等有色灯,夜间用白色灯,)及设在水中的感光体2,所述的感光体2包括透明隔水仓21,在所述透明隔水仓21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多个感光片22(优选的为CCD(电荷藕合)元或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多个所述感光片22 分别与(中心芯片3能接收感光片22数据,并将感光片22的数据转化为代码) 连接,中心芯片3与显示器连接,感光片22能接收发光体1发出的光线。
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工作原理:在水面以上设置一个光源(光源可以二十四十小时开启或是分时开启),在水面以下垂直于水面留依次设置多个可接受光源的感光体(感光装置),芯片收集不同感光体的感光强度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的数据输送至显示器,工作人员根据显示器上显示的数据判断透明度,为了防止浮游生物在透时隔水仓表面富集,可以定期将隔水仓从池塘中取出进行清选。
上述数据的取得来自申请人于2013年10月开始的一项试验,试验地点在宜昌市取A、B、C三个试验地点,生态池塘分布基地与面积图见表1生态池塘分布基地与面积。
表1生态池塘分布基地与面积(单位:亩、℃)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041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051
试验过程规范说明如下:
水温取样与测量方法:由于受气温和空间较小的影响,池塘水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剧烈。池塘水温在同一区域不同水层、同一水层不同区域、同一水层不同时间都有差异性。为了相对准确地反映池塘水温状况,规定较有代表性的取样时间和取样点。取样时间为每天7:00和15:00各测量一次,反映池塘日低温与日高温;取样区域为进水口与最远端的中间附近。
溶氧取样与测量方法:溶氧有时空分布差异。同一点的溶氧在一天不同时间,因阳光的强弱有很大的差异性,池塘同一区域不同水层、同一水层不同区域的溶氧也各不相同。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测量池塘的溶氧状况。为相对准确地反映池塘溶氧水平,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时间和地点。取样时间为每天 7:00和15:00各测量一次,反映日低值与日高值;取样区域为生态池塘进水口与对应最远端的中间附近为取样区域;碘量法测量,单位以mg/L记。
透明度是池塘水体浮游生物密度变化的反映,是水体富营养化(肥度)的指示指标之一,透明度监测方法:前期以黑白透明度盘测量透明度,并运用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进行测试,以比较二者数据是否相似,后期主要运用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进行测试,每天测量二次,白天12点一次、夜间8点一次。
每个生态池塘安装增氧机、涌浪机和耕水机各一台,功率为0.3-0.5kw/亩。
试验步骤如下:
1、亲鱼收集
2013年,亲鱼大部分从长江泸州江段船体网箱收集,少部分通过长江宜昌江段渔民捕捞收集。
泸州江段收集时间主要安排在9-10月进行,避开高温与低温影响。
2、生态池塘准备
按常规方法以生石灰清塘,用量150-200kg/亩;清塘后施底肥,选用发酵的鸡粪、生物肥作为底肥,用量按鲜鸡粪200-400kg/亩,或生物肥50-100 kg/亩;施用底肥后缓慢进水与熟化,在5-7d内达到最高水位,10-15d后逐渐熟化,此时监测关键生态因子,符合浮游植物范围10-100mg/L、浮游动物范围3-10mg/L、水温范围≤32℃、溶氧范围3-20mg/L、氨氮范围≤0.6mg/L、透明度范围50-100cm,放养圆口铜鱼,密度50-300kg/亩。
3、放养
亲鱼培育池塘(为生态池塘为A-3#塘\A-4#塘\A-9#塘\A-12#塘\A-13# 塘\B-6#塘),非生态池塘(不控温、不控溶氧、不控透明度)A-11#塘\A-10# 塘\A-7#塘\A-14#塘\A-15#塘\B-7#塘\C-2#塘,主养圆口铜鱼,套养少量草鱼、凶猛鱼类等,主养与配养比例5:0.6-1.1。
选择体质健壮、体形正常、无病残、无畸型的亲鱼放养,放养密度50-300kg/ 亩,亲鱼选择标准为雌性6龄以上、体重500g以上,雄性在5龄以上、体重 400g以上,雌雄放养比例1:1。
4、饲料与投喂
圆口铜鱼是以营底栖生活、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辅助必要营养。
圆口铜鱼的平均饵料系数2.5-4.45。
5、2014年观察控温池塘(A-3#塘\A-4#塘\A-9#塘\A-12#塘\A-13#塘\ B-6#塘)6、7、8月的日最高水温,与不控温池塘(A-11#塘\A-10#塘\A-7# 塘\A-14#塘\A-15#塘\B-7#塘\C-2#塘)同期日最高水温比较。统计表明,控温池塘在6、7、8月有效的降低了日最高水温,明显降低了月变幅。6-8月,控温A-3#塘\A-4#塘\B-6#塘月最高水温29℃,不控温C-2#塘最高水温36℃,降低7℃;控温A-3#塘\A-4#塘\B-6#塘平均月变幅6.8℃,不控温C-2#塘的平均月变幅9.3℃,控温A-9#塘\A-12#塘\A-13#塘月最高水温29.2℃,不控温B-7#塘\A-7#塘最高水温36.5℃,降低7.3℃;控温A-9#塘\A-12# 塘\A-13#塘平均月变幅6.7℃,不控温B-7#塘\A-7#塘的平均月变幅7.1℃ (见2014年控温池塘与不控温池塘高温季节水温比较),通过调节低温水流量,控制日最高温同时,还有效降低了日温差变幅,统计2014年7月至2015 年6月间(一个培育年度),调控池塘的A-3#塘\A-4#塘\B-6#塘日温差结果统计了248d,其中日温差2℃以内155d,2-3℃71d,3℃以上22d;A-9# 塘\A-12#塘\A-13#塘统计了242d,其中日温差2℃以内162d,2-3℃72 d,3℃以上8d,差为2℃的达标天数分别达到62.5%、68.2%。
2014年控温池塘与不控温池塘高温季节水温比较(单位:℃)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071
而非控温的A-11#塘\A-10#塘\A-7#塘\A-14#塘\A-15#塘\B-7#塘\C-2# 塘的差为2℃的达标天数仅为29.5%-48.1%。
6溶氧调控效果
生态池塘具有一定肥度基础,因光合作用的影响,溶氧的日变化很大。设计生态池塘溶氧控制范围3-20mg/L,统计分析了生态池塘溶氧调控结果。
(1)调控与不调控池塘的日溶氧比较结果
比较了调控池塘(A-3#塘\A-4#塘\A-9#塘\A-12#塘\A-13#塘\B-6#塘) 与不调控池塘(A-11#塘\A-10#塘\A-7#塘\A-14#塘\A-15#塘\B-7#塘\C-2# 塘),2014年5月10-31日,共21天的溶氧日变化情况。调控池塘日最低值5.8 mg/L,最高值12.4mg/L、日变幅最大5.3mg/L,没有低于5mg/L的情况;不调控池塘日最低值1.6mg/L,最高值13.4mg/L、日变幅最大9.6mg/L,最低为 1.6mg/L(见调控与不调控池塘的溶氧日变化比较)。结果表明,调控池塘的溶氧安全性、稳定性明显优于不调控池塘。
调控与不调控池塘的溶氧日变化比较(单位:mg/L)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072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081
(2)溶氧月变化调控结果
统计分析2014年A-3#塘\A-4#塘\A-9#塘\A-12#塘\A-13#塘\B-6#塘和A-11#塘\A-10#塘\A-7#塘\A-14#塘\A-15#塘\B-7#塘\C-2#塘年度溶氧调控结果。
A-3#塘\A-4#塘\A-9#塘\A-12#塘\A-13#塘\B-6#塘溶氧调控效果较好,年度溶氧值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为3.2mg/L,最高值出现在5月为18.2mg/L,年平均值为8.1mg/L;A-11#塘\A-10#塘\A-7#塘\A-14# 塘\A-15#塘\B-7#塘\C-2#塘溶氧调控效果略差,年度溶氧值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夏季略低冬春季略高,最低值出现在6月为2.0mg/L,最高值出现在4月为18.3mg/L,年平均8.3mg/L(如2014年生态池塘溶氧月度调控情况)。
2014年生态池塘溶氧月度调控情况(单位:mg/L)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082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091
(3)溶氧年变化趋势
2016年3-10月,逐日统计A-13#塘(仅以这个作为说明,其它可调控塘与这个塘数据相差值在百分之一点五以内)上午、下午的溶氧变化,计算溶氧日变化值,绘制溶氧年变化趋势图(图8为2016年年度溶氧调控情况)。结果表明,生态池塘下午溶氧普遍高于上午溶氧,表明具有一定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上午溶氧变化区间大多在5-10mg/L之间,下午溶氧区间大多在6-13mg/L 之间,溶氧日变幅大多在1-5mg/L之间。从年溶氧变化趋势看,并不符合夏季随水温升高溶氧逐步降低、秋季随水温降低而溶氧升高的普遍规律,说明生态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相对稳定,表明可控池塘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稳定,如图 10。
溶氧年变化趋势充分说明,生态池塘溶氧调控达到稳定可靠的调控目标。
7透明度调控效果
透明度调控是生态池塘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分析,设定透明度调控范围50-100cm。
(1)调控与不调控池塘的透明度变化结果
2015年7月-2016年6月,比较调控池塘(A-3#塘\A-4#塘\A-9#塘\A-12# 塘\A-13#塘\B-6#塘)与不调控池塘(A-11#塘\A-10#塘\A-7#塘\A-14#塘 \A-15#塘\B-7#塘\C-2#塘)的透明度变化情况。调控塘的透明度总体平稳,保持在50-100cm之间,旬间波动很小,平均72.9cm。不调控塘的透明度总体波动很大,变动在40-130cm之间,平均94.7cm(见调节透明度统计)。
调节透明度统计(单位:cm)2015年7月-2016年6月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01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11
结果表明,调控池塘的透明度波动小、透明度稳定性都明显优于不调控的池塘。
(2)氨氮调控效果
生态池塘的氨氮调控效果较好。氨氮值大部分时间在0.1-0.4mg/L的最佳范围,偶尔在0.4-0.6mg/L范围。
(3)强化浮游生物(及植物)调控,通过适时施肥保持浮游生物合理稳定的密度,有利于透明度指标的控制。
8鱼病防治技术研究
(1)主要鱼病概述
圆口铜鱼鱼病较多,已发现各种鱼病11种。其中寄生虫病4种,细菌性病 4种,真菌性病1种,其它病害2种。其中仔幼鱼病害有7种,成鱼病害有9 种。
仔幼鱼鱼病主要为寄生虫病,其中以小瓜虫病和车轮虫病危害最大。成鱼鱼病主要是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病,小瓜虫病危害最大(见圆口铜鱼鱼病种类及危害性分析)。
圆口铜鱼鱼病种类及危害性分析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12
☆-表示易感性程度★-表示危害性程度
(2)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小瓜虫病是圆口铜鱼最主要的病害,感染后不获得免疫能力,终生可反复感染,是制约圆口铜鱼实现人工繁殖的关键因素。小瓜虫的病程大约为10-15天,发展严重后死亡率很高。统计圆口铜鱼感染15次小瓜虫病,3次大量死亡、1 次较轻死亡、1次重度死亡,死亡共921尾(见小瓜虫病生态治疗效果),占全部死亡(失踪)数的54.6%。
小瓜虫病病因:小瓜虫病病因主要是当生态池塘透明度达到100cm以上后,池塘透光率升高,圆口铜鱼易受各种光照、飞鸟等因素刺激诱发应激反应,表现在鱼群更加集中、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导致抵抗力下降,同时,透明度升高后池塘生态系统抑制小瓜虫病源能力下降,两种因素导致发病。
统计5次小瓜虫病发生都与透明度升高密切相关(见小瓜虫病生态治疗效果),均是发生在透明度100cm以上,其中2次发生在透明度120cm以上且是感染强度极高的状态,二次发生在透明度110cm以上且是感染强度较高的状态,一次是发生在透明度100cm以上且是感染强度较轻的状态。
研究了其中5次发病与发病前透明度超标天数的关系,分别超标12天至19 天时发病,并且主要发生在不调控池塘(A-11#塘\A-10#塘\A-7#塘\A-14#塘 \A-15#塘\B-7#塘\C-2#塘)中。
小瓜虫病生态防治结果:预防小瓜虫病主要措施是将透明度控制在110cm 以下(见小瓜虫发病与透明度超标天数关系),可大大降低小瓜虫病的发病率。小瓜虫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将透明度调到50-100cm范围,可有效抑制小瓜虫的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效果。2014年至2016年,对10次小瓜虫病采取降低透明度的治疗方法,8次治愈,2次因感染强度高,生态治疗效果较差(见小瓜虫病生态治疗效果)。生态治疗小瓜虫确有明显疗效,但应早发现早治疗。
小瓜虫发病与透明度超标天数关系(单位:cm)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21
小瓜虫病生态治疗效果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31
(3)锚头蚤病防治技术
锚头蚤病是圆口铜鱼主要病害,幼鱼、成鱼均可感染,可造成严重危害。6 次发病中,1次大量死亡、1次少量死亡,共死亡292尾,占全部死亡(失踪) 数的17.5%。
锚头蚤病病因:锚头蚤病主要原因是清塘不彻底或水源带入病源,在生态池塘透明度超过90cm时容易发病。统计6次发病都与透明度升高密切相关,其中4次发生在透明度110cm以上(见透明度与主要鱼病发病关系)。
透明度与主要鱼病发病关系(单位:次)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32
锚头蚤病预防结果:预防锚头蚤病主要措施是生石灰彻底清塘、严格控制水源带入病源,将透明度控制在50-100cm之间,可大大降低锚头蚤病的发病率。
锚头蚤病药物治疗结果:锚头蚤病药物治疗采用敌百虫池塘遍洒的治疗方法。在准确测量水体体积后,采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塘遍洒,使塘水浓度达到0.5mg/L,间隔10-15天,连用二次。治疗效果良好,有5次治愈,1次因感染严重治疗不及时而大量死亡。
(4)烂鳃病防治技术
烂鳃病是圆口铜鱼主要病害,对成鱼可造成较大危害。6次发病,因治疗及时,每次只有少量死亡,共死亡113尾,占全部死亡(失踪)数的6.8%。目前仔、幼鱼尚未发生此病。
烂鳃病病因:烂鳃病主要原因是清塘不彻底、池塘水质不稳定、透明度低于 60cm时,容易发病。统计6次发病,有4次发生在透明度30-60cm之间(见透明度与主要鱼病发病关系)。
烂鳃病防治结果:预防烂鳃病主要措施是生石灰彻底清塘、定期施用有益菌,将透明度控制在50-100cm之间,可大大降低烂鳃病的发病率。烂鳃病药物治疗采用氟苯尼考(30%含量)拌饵内服治疗。拌饵比例为1000:3,连续内服5天为一个疗程,6次发病全部治愈,有较好疗效。
结果:在生态池塘中养殖的圆口铜鱼成活率达到80%以上(见生态鱼塘圆口铜鱼亲鱼培育成活率统计表),而在非生态池塘中养殖的圆口铜鱼成活率仅为 20%左右(见非生态鱼塘圆口铜鱼亲鱼培育成活率统计表)。
生态鱼塘圆口铜鱼亲鱼培育成活率统计表(%)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41
非生态鱼塘圆口铜鱼亲鱼培育成活率统计表(%)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42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51
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具体内容如下;
为了顺利进行催产,根据亲鱼性腺发育随着年度节律变化。观察到Ⅱ期性腺从8月至第二年3月下旬;Ⅲ期性腺从3月下旬至4月;Ⅳ期性腺从4月至7 月;Ⅴ期、Ⅵ期性腺为6月至7月,然后转入到Ⅱ期阶段,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
分别观察到了圆口铜鱼Ⅰ-Ⅵ期阶段的性腺发育特征(见图4-9 为Ⅰ期卵巢、Ⅱ期卵巢、Ⅲ期卵巢、Ⅲ期末卵巢、Ⅳ期初卵巢、Ⅳ期末卵巢)。
Ⅰ期:性腺细线状,无色透明,肉眼不能鉴别雌雄。全年可以观察到未成熟的个体性腺处于Ⅰ期。
Ⅱ期:卵巢为带状,白色透明,重1.0-3.0g,卵径0.1-0.3mm,卵粒中无卵黄沉积,成熟系数0.27—0.72。此期持续时间最长,观察到从8月下旬开始至第二年的3月下旬为止共约8个月。精巢细带状,白色透明。
Ⅲ期:卵巢为淡红色,半透明,卵粒开始沉积卵黄,解剖后肉眼可观察到不透明的白色颗粒,重4.0-6.5g,成熟系数0.7-0.82。精巢为淡红色。观察持续时间为3月至4月。
Ⅳ期:卵巢从青灰色变为金黄色,分布有血管。卵粒大量沉积卵黄,卵径 O.7-2.2mm。成熟系数1.55-7.9。此期从4月上旬到7月上旬。精巢带状,乳白色。观察持续时间为5月至7月。
Ⅴ期:临产状态的鱼为Ⅴ期,卵巢上的血管减少,卵粒灰黄色、圆形易分散,游离在卵巢腔中;精巢乳白色,轻轻挤压鱼体腹部,精子能自动流出体外。Ⅴ期持续时间很短。
Ⅵ期:产后鱼的卵巢萎缩、松软、充血,呈紫红色,性腺重量明显减小。卵巢中有少量未产卵,精巢中有少量精子。此期在7-8月出现,持续时间很短,很快恢复到Ⅱ期(见不同季节雌鱼性腺发育解剖情况)。
不同季节雌鱼性腺发育解剖情况(cm、mm、g、%)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61
催产,是从圆口铜鱼亲鱼中挑选成熟达标鱼(1、雌雄鉴别:在圆口铜鱼繁殖季节,依据外观与性腺发育情况区别雌雄。成熟雄鱼的胸鳍上有肉眼明显可见的珠星,手摸有粗糙感;成熟雌鱼没有珠星,但体形稍大,腹部明显膨大;2 成熟度鉴别:在繁殖盛期雄性珠星明显粗大,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从生殖孔流出;雌性腹部明显膨大,手摸松软、有弹性,生殖孔红肿突出,用取卵器可轻松取出卵粒。成熟卵径在1.9-2.1mm,卵色淡黄色至金黄色,在透明液中处理,卵核明显偏移者可进行人工催产。)进行催产(性腺发育成熟季节与最佳繁殖时期,检查发现圆口铜鱼雄鱼的成熟季节早于雌鱼,成熟的持续时间很长,雄鱼从少量个体开始成熟到大量集中成熟约需要33-39天。根据两年的统计分析,从雄鱼开始成熟到雌鱼首次繁殖成功,需要33-41天,两个间隔期基本一致(见雄鱼成熟时间与雌鱼预产期),据此我们将这一间隔时期暂定为“雄雌首熟间隔期”,简称“预产期”,对今后判断雌鱼发育完全成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圆口铜鱼最佳繁殖期的判断以“预产期”来大致确定),雌鱼注射两针催产剂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HCG+LRH-A(促黄体素释放激素)+DOM(马来酸地欧酮)组合都有很好的催产效果,第一针剂量占总剂量的25-32%,第二针占总剂量的68-75%,针次间隔大于11小时,雄鱼一针注射与雌鱼第二针同时进行,催产时关键是控制二针催产的时间间隔。
雄鱼成熟时间与雌鱼预产期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71
雄鱼催产后11-13h采集精液,镜检合格后,避光存放于2℃冰箱备用。雌鱼催产18-23h后每2h检查一次催产反应,开始排卵后,用毛巾包裹鱼体,轻压腹部,卵从生殖孔排出,收集鱼卵测量卵量后人工受精。
将卵放入干燥的受精盆中,将合格的精液放入受精盆中,迅速将授精用水倒入受精盆,用鸡毛均匀搅拌1min后,加入新鲜水冲洗2-3次,待受精卵充分吸水膨胀后,转入孵化器孵化。
选择锥形孵化桶进行孵化,孵化器容积100L,上口直径50cm,底部进水,调节流量,使受精卵上浮至孵化桶的中上部,没有受精的坏卵逐渐上浮到表面后清除,孵化水温18-23℃。
人工催产技术:
(1)亲鱼成熟情况
统计了2014年、2015年圆口铜鱼亲鱼成熟尾数,观察了亲鱼的性腺发育成熟持续时间。
2014年圆口铜鱼雌鱼成熟5尾、雄鱼成熟165尾;2015年雌鱼成熟24尾、雄鱼成熟197尾。
(2)性腺发育成熟季节与最佳繁殖时期
检查发现,圆口铜鱼雄鱼的成熟季节早于雌鱼,成熟的持续时间很长,雄鱼从少量个体开始成熟到大量集中成熟约需要33-39天。根据两年的统计分析,从雄鱼开始成熟到雌鱼首次繁殖成功,需要33-41天,两个间隔期基本一致(见雄鱼成熟时间与雌鱼预产期)。据此将这一间隔时期暂定为“雄雌首熟间隔期”,简称“预产期”。对今后判断雌鱼发育完全成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雄鱼成熟时间与雌鱼预产期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72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81
圆口铜鱼最佳繁殖期的判断以“预产期”来大致确定。
(3)人工催产
2015年-2016年两年间共选出圆口铜鱼成熟亲鱼13组,催产5批次,顺产 6尾,半产3尾,催产成功率69.2%。共采卵47730粒,尾均5303粒(见圆口铜鱼催产情况)。
雌鱼体重520-880g,均重677.6g。雄鱼体重445-720g,均重560g。
圆口铜鱼催产情况
Figure GDA0001911389800000182
催产激素组合试验证明,单用HCG与HCG+LRH-A+DOM组合都有很好的催产效果。
雌鱼体重520-880g,均重677.6g。雄鱼体重445-720g,均重560g。
孵化采用孵化桶,每尾鱼单独孵化。2014年-2015年两年共孵化圆口铜鱼受精卵5批共47730粒,出苗26570尾,总孵化率55.7%,单批最高孵化率93.7%。
外观发育观察:初孵仔鱼形似蝌蚪,鳍条从4日龄开始出现到18日龄完全形成。鳞片从19日龄开始出现至50日龄完全形成,此时具有与成鱼相近的体型。运动行为观察:仔鱼阶段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变化,初孵仔鱼具有强趋光性, 7日龄后趋光性减弱,至18日龄出现避光反应;初孵仔鱼开始为垂直游动,到 4日龄变为水平运动,到38日龄开始出现集群,进入底栖生活。摄食行为观察: 4日龄开始摄食进入混合营养阶段,8日龄卵黄完全吸收后进入外营养阶段,摄食量增加,早期食性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饵料,18日龄从喜食水蚤变为喜食水蚯蚓、摇蚊幼虫,可能与进入底栖生活有关。
经过试验证明,关键生态因子各个因子是一个整体,不可进行单独分割,例如PH值虽然重要,但圆口铜鱼致命性病害的发生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关键生态因子中就没有给予考虑和特别严格控制,只要不影响圆口铜鱼正常生长即可,调控生态池塘的关键生态因子能有效控制圆口铜鱼致命性病害的发生率、特别是针对小瓜虫病暴发,并大幅减少抗生素(原来的养殖方式过程中主要依靠抗生素来治疗圆口铜鱼致命性病害)用量,通生对池塘关键性因子的控制,实现圆口铜鱼在可控生态池塘中正常生长、发育成熟,使成活率达到 80%以上。

Claims (4)

1.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可控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的建立;
所述可控生态池塘关键生态因子包括培育浮游植物控制范围10-100 mg/L、培育浮游动物控制范围3-10 mg/L、水温控制范围≤32℃、溶氧控制范围3-20mg/L、氨氮控制范围≤0.6 mg/L、透明度控制范围50-100cm、圆口铜鱼放养密度控制范围50-300kg/亩;
生态池塘下午溶氧普遍高于上午溶氧;
所述培育浮游植物控制范围10-100 mg/L,当浮游植物小于10 mg/L或大于100 mg/L时,必须在7-10天内施肥调控至10-100 mg/L,培育浮游动物控制范围3-10 mg/L,当浮游动物小于3 mg/L或大于10 mg/L时,必须在5-7天内调控至3-10 mg/L;
当水温超过32℃时,必须在24小时内调控至≤32℃以下;
当溶氧高于20mg/L时,必须在1小时内调控至3-20 mg/L;
当氨氮超过0.6 mg/L时,必须在24小时内调控至≤0.6 mg/L;
利用控制生态池塘透明度控制小瓜虫病发生率,小瓜虫病发病主要原因是当生态池塘透明度达到100 cm以上后,池塘透光率升高,圆口铜鱼易受光照、飞鸟因素刺激诱发应激反应,表现为鱼群更加集中、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导致抵抗力下降,将生态池塘透明度控制在100cm以下能有效控制小瓜虫病发生率;
自动透明度检测系统包括设在可控生态池塘上部的发光体及设在水中的感光体,所述的感光体包括透明隔水仓,在所述透明隔水仓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多个感光片,多个所述感光片分别与中心芯片连接,中心芯片与显示器连接,感光片能接收发光体发出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当透明度低于50mg/L时或高于100 mg/L时,必须在5-7天内调控至50-10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可控生态池塘面积大于等于3亩,水深1.5-3.5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还包括生态池塘的处理,生态池塘的处理包括以生石灰清塘,清塘后施底肥,施用底肥后缓慢进水与熟化,在5-7 d内达到最高水位,达到最高水位10-15 d后逐渐熟化。
CN201811361178.3A 2018-11-15 2018-12-18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Active CN109349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1178.3A CN109349170B (zh) 2018-11-15 2018-12-18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1178.3A CN109349170B (zh) 2018-11-15 2018-12-18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49170A CN109349170A (zh) 2019-02-19
CN109349170A8 CN109349170A8 (zh) 2019-08-30
CN109349170B true CN109349170B (zh) 2021-08-31

Family

ID=65345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61178.3A Active CN109349170B (zh) 2018-11-15 2018-12-18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491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2854B (zh) * 2019-08-09 2021-12-07 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口铜鱼鱼苗的高存活率培育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9656U (zh) * 1991-11-26 1992-10-21 杭州杭汇应用技术成套服务公司 液体透明度仪
CN103190364A (zh) * 2013-03-29 2013-07-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野生圆口铜鱼护理方法及所用护理注射液
CN103766253A (zh) * 2013-12-09 2014-05-07 苏州市相城区新时代特种水产养殖场 一种基围虾的养殖方法
CN104221958A (zh) * 2014-08-19 2014-12-2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圆口铜鱼人工催产方法
CN205844181U (zh) * 2016-05-19 2016-12-28 淮阴师范学院 淡水水体透明度观测装置
CN108040955A (zh) * 2018-02-11 2018-05-18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一种圆口铜鱼苗简易循环水养殖方法及装置
CN108293919A (zh) * 2017-01-12 2018-07-20 周时金 一种鸭嘴鱼苗的大棚训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9656U (zh) * 1991-11-26 1992-10-21 杭州杭汇应用技术成套服务公司 液体透明度仪
CN103190364A (zh) * 2013-03-29 2013-07-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野生圆口铜鱼护理方法及所用护理注射液
CN103766253A (zh) * 2013-12-09 2014-05-07 苏州市相城区新时代特种水产养殖场 一种基围虾的养殖方法
CN104221958A (zh) * 2014-08-19 2014-12-2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圆口铜鱼人工催产方法
CN205844181U (zh) * 2016-05-19 2016-12-28 淮阴师范学院 淡水水体透明度观测装置
CN108293919A (zh) * 2017-01-12 2018-07-20 周时金 一种鸭嘴鱼苗的大棚训养方法
CN108040955A (zh) * 2018-02-11 2018-05-18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一种圆口铜鱼苗简易循环水养殖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49170A (zh) 2019-02-19
CN109349170A8 (zh) 2019-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73280A1 (zh) 一种区块式仿生态池塘繁殖育苗设备及方法
CN112243894A (zh) 一种杂交鳜人工饲料驯食方法
CN101103706B (zh) 一种美国鲥鱼人工养殖亲鱼的繁殖方法
CN101999331A (zh) 一种人工授精的乌鳢繁殖方法
CN103931525A (zh) 新疆裸重唇鱼的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方法
CN108967278A (zh) 一种金钱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CN101647412B (zh) 纹缟虾虎鱼人工催产授精繁育方法
CN108142328B (zh) 一种小黄鱼的早繁及快速育苗方法
CN110024722A (zh) 一种星斑裸颊鲷的人工繁殖方法
CN101480170B (zh) 一种野生湘华鲮的诱导驯化方法
CN106069895B (zh) 一种异源杂交鲌品系的构建方法及其苗种培育方法
CN102007873A (zh) 胭脂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方法
CN102919186B (zh) 一种多鳞鱚的人工繁育方法
Barnabe Mass rearing of the 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L.
CN102783445B (zh) 一种全雌化虹鳟的培育方法
CN109349170B (zh) 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方法
CN105265362A (zh) 一种长身鳜生长性状的杂交养殖方法
CN107155971A (zh) 一种鱤鱼与青鱼杂交新品系育种方法
CN112167118A (zh) 一种齐尔白鲑的人工繁殖方法
CN100512639C (zh) 一种香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CN103081828B (zh) 长春鳊人工繁殖的方法
CN111109166B (zh) 一种侧条厚唇鱼人工繁育方法
CN106577376A (zh) 一种杂交鲂种苗繁育的技术
CN106900604B (zh) 一种野生川陕哲罗鲑人工催产方法
CN106259126B (zh) 雅砻江鲈鲤人工增殖放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Application Date

Correct: 2018.12.18

False: 2018.11.15

Number: 08-0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35

Correction item: Application Date

False: 2018.11.15

Number: 08-01

Volume: 35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