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1700B - 等离子阻雷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阻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1700B
CN109301700B CN201811413065.3A CN201811413065A CN109301700B CN 109301700 B CN109301700 B CN 109301700B CN 201811413065 A CN201811413065 A CN 201811413065A CN 109301700 B CN109301700 B CN 109301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be column
shanyuan
lei
lightning
pro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130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1700A (zh
Inventor
李德东
宁军
张利华
程聪颖
彭晓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lue Lake Development Center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lue Lake Development Center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lue Lake Development Center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lue Lake Development Center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14130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017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01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1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1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1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等离子阻雷装置,包括阻雷机构、收放机构和升降机构,阻雷机构上设置有第二探针柱,第二探针柱下端与阻雷机构的阻雷单元上端转动连接以使第二探针柱的上端可以沿靠近或远离第一探针柱的方向摆动,收放机构用于驱使第二探针柱靠近或远离第一探针柱,升降机构设置在阻雷单元下方,带动阻雷机构上下移动。如此设置,在较低位置处对阻雷机构进行安装,通过升降机构将其升起至相应的高度,上移过程中,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展开;当需要对阻雷机构进行检测维修时,通过升降机构将其降至低处,下移过程中,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向中间聚拢,如此减小了阻雷机构在非工作状态时所占空间,便于对阻雷机构的安装、检测与维修。

Description

等离子阻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等离子阻雷装置。
背景技术
雷电是带异性电荷的雷云间或是带电荷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现象,其对建筑物自身及内部的设备会产生极大的破坏。现有的阻雷装置一般由接闪器和接闪杆组成,要求接闪器必须高于被保护物体,使其更接近雷云。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增强阻雷装置的阻雷效果,一般会增加接闪器的数量,若干个接闪器呈放射状分布,接闪器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增加避雷装置的体积,占用空间大,在维修或安装等非工作状态时,不便于运输。此外,阻雷装置一般固定安装在高大的建筑物的顶端上,如高楼、电视塔或电力塔架上,阻雷装置的安装位置较高且其位置固定,不方便对其进行安装、检测或维修,尤其是对机动设备的雷电防护,对阻雷装置的架设、撤收更为不便。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的阻雷装置因自身体积大且位置固定造成的不便于运输、安装、检测或维修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等离子阻雷装置,在低处对阻雷机构进行安装,通过升降机构将其升到相应高度;在需要对阻雷机构进行检测维修时,可以通过升降机构降落至低处;在下降过程中,收放机构可以驱使第二探针柱收拢,从而减小阻雷机构的占用空间。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等离子阻雷装置,包括阻雷机构,包括阻雷单元、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阻雷单元上端面中部的第一探针柱和倾斜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探针柱周围的第二探针柱,所述第二探针柱下端与所述阻雷单元上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探针柱的上端可以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的方向摆动;收放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探针柱周围,用于驱使所述第二探针柱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阻雷单元下方,带动所述阻雷机构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的下端固定,上端与所述阻雷单元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当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阻雷单元向下移动时,所述收放机构驱使所述第二探针柱向所述第一探针柱方向聚拢;当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阻雷单元向上移动时,所述收放机构驱使所述第二探针柱向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方向展开。
优选地,所述收放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阻雷单元上方、与所述第二探针柱对应的第一阻挡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探针柱上的第二阻挡件,当所述阻雷单元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一阻挡件与所述第二阻挡件相互作用以使所述第二探针柱向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的方向摆动;当所述阻雷单元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阻挡件与所述第二探针柱相互作用以使所述第二探针柱向靠近所述第一探针柱的方向摆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阻挡件为可定轴转动的转轮,所述第二阻挡件为扇形块,所述第二探针柱设置在所述扇形块的圆周面靠近所述第一探针柱的一端,所述阻雷单元的上端设置有供所述扇形块穿过并摆动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为沿从所述第一探针柱至所述第二探针柱的方向延伸的条形孔。
优选地,所述阻雷单元的上端为向上凸出的半球形,所述扇形块与所述阻雷单元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探针柱呈收拢状态时,所述扇形块凸出于所述阻雷单元的上端表面;所述第二探针柱呈展开状态时,所述扇形块的圆周面与所述阻雷单元的半球形上端表面平齐。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阻挡件的、水平设置的支撑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件上方的第三阻挡件,所述第三阻挡件与所述第一探针柱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阻挡件与所述第一探针柱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阻挡件的表面设置有聚四氟材料。
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多个套设在一起的升降杆,多个所述升降杆的轴线重合,所述升降杆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以使相邻所述升降杆之间相对移动;所述传动组件的一侧还连接有向其输入动力的动力输入组件。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移动所述阻雷单元位置的移动单元,所述升降机构、所述收放机构和所述阻雷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移动单元上。
优选地,还包括位置固定、用于对所述阻雷单元、所述第一探针柱和所述第二探针柱进行保护的防护罩,所述阻雷单元向上移动至最高位置时,所述第一探针柱和所述第二探针柱位于所述防护罩外部上方;所述阻雷单元向下移动至最低位置时,所述探针柱位于所述防护罩内部。
优选地,所述移动单元上设置有竖直固定板和水平固定板,所述防护罩的侧壁与所述竖直固定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底端与所述水平固定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竖直固定板与所述移动单元之间设置有减震件,所述竖直固定板与所述水平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防护罩呈两端均设有第二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阻雷单元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并穿过所述防护罩两端的所述第二开口,所述防护罩远离所述移动单元的一个侧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凹面一侧面向所述阻雷单元。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阻雷装置中,包括阻雷机构、收放机构和升降机构,其中,阻雷机构包括阻雷单元、沿竖直方向固定在阻雷单元上端面中部的第一探针柱和倾斜地设置在第一探针柱周围的第二探针柱,第二探针柱下端与阻雷单元上端转动连接以使第二探针柱的上端可以沿靠近或远离第一探针柱的方向摆动;收放机构设置在第二探针柱周围,用于驱使第二探针柱靠近或远离第一探针柱;升降机构设置在阻雷单元下方,带动阻雷机构上下移动,升降机构的下端固定,上端与阻雷单元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当升降机构带动阻雷单元从上而下移动时,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向第一探针柱方向聚拢;当升降机构带动阻雷单元从下而上移动时,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向远离第一探针柱方向展开。如此设置,在较低位置处对阻雷机构进行安装并将其固定在升降机构的上端,通过升降机构将其升起至相应的高度在阴雨天气时进行阻雷;当需要对阻雷机构进行检测维修时,可通过升降机构将其降落至低处,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了安全性;在阻雷机构下降过程中,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向第一探针柱方向聚拢,减小了阻雷机构在非工作状态时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对安装环境的要求。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等离子阻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二探针柱呈完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阻雷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阻雷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阻雷单元-1;第一探针柱-2;第二探针柱-3;第一阻挡件-4;第二阻挡件-5;第一开口-6;支撑板-7;第三阻挡件-8;升降杆-9;动力输入组件-10;防护罩-11;竖直固定板-12;水平固定板-13;加强板-14;上电极-15;下电极-16;绝缘介质-17;螺栓-18;通孔-19;凸台-20;环形极板-21;永磁体组-22;第一导电针-23;第二导电针-24;堵盖-2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离子阻雷装置,在低处对阻雷机构进行安装,通过升降机构将其升到相应高度;在需要对阻雷机构进行检测维修时,可以通过升降机构降落至低处;在下降过程中,收放机构可以驱使第二探针柱收拢,从而减小阻雷机构的占用空间。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参照图1~5,示出了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等离子阻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包括阻雷机构、收放机构和升降机构,其中阻雷机构包括阻雷单元1、沿竖直方向固定在阻雷单元1上端面中部的第一探针柱2和倾斜地设置在第一探针柱2周围的第二探针柱3,第二探针柱3下端与阻雷单元1上端转动连接以使第二探针柱3的上端可以沿靠近或远离第一探针柱2的方向摆动;收放机构设置在第二探针柱3周围,用于驱使第二探针柱3靠近或远离第一探针柱2;升降机构设置在阻雷单元1下方,带动阻雷机构上下移动,升降机构的下端固定,上端与阻雷单元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当升降机构带动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时,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3向第一探针柱2方向聚拢;当升降机构带动阻雷单元1向上移动时,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3向远离第一探针柱2方向展开。
如此设置,在较低位置处对阻雷机构进行安装并将其固定在升降机构的上端,通过升降机构将其升起至相应的高度在阴雨天气时进行阻雷;当需要对阻雷机构进行检测维修或移动位置时,可通过升降机构将其降落至低处,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了安全性;在阻雷机构下降过程中,收放机构驱使第二探针柱3向第一探针柱2方向聚拢,减小了阻雷机构在非工作状态时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对安装空间的要求。
上述阻雷单元包括上电极15、下电极16和绝缘介质17,绝缘介质17下端嵌入下电极16上端内,绝缘介质17的上端嵌入上电极15下端内且绝缘介质17上端面与上电极15的内顶面之间保留空腔,上电极15下端面与下电极16上端面保留间隙。上电极15为筒形,上端面为向上凸出的半球形,其下端部内圆与绝缘介质17上端通过螺纹进行连接,该处螺纹的螺距较小,使绝缘介质17可以进行微量的上升或下降,绝缘介质17下端直接嵌入下电极16内并通过下电极16底面的多个螺栓18固定。绝缘介质17由上至下设置一个通孔19,该通孔19的内缘的凸台20上设置一个环形极板21,环形极板21如图所示,其外缘与上电极15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上电极15下端面与下电极16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以及下电极16上端面与环形极板21外缘之间的距离相同。如此,上电极15、绝缘介质17和下电极16之间产生第一处阻挡放电,并由此产生电子崩,而环形极板21处也会在雷云电荷的感应下产生第二处阻挡放电,该第二处阻挡放电进一步推动第一处阻挡放电产生的带电离子向绝缘介质17外扩散,由此实现了第一处阻挡放电后的正电荷在雷雨天地表的上升气流作用下和雷云负电荷的吸引下迅速上升并与雷云底部的负电荷结合,而负电荷由于其自身的活跃性,迅速被地面正电荷捕获并中和。
此外,还可以在通孔19的内缘由上至下设置两个相对位的永磁体组22,两个永磁体组22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隙,每个永磁体组22内设置偶数个永磁体且径向均匀设置在通孔19内缘,每个永磁体组22中相邻的两个永磁体的端部的磁极相同,沿通孔19轴向相对位的两个永磁体相同端部的磁极相同。如此,可使第一处阻挡放电产生的带电离子在磁场的推动下快速扩散,也增加了电荷的中和速度,能更快的将雷云的能量消耗掉。
无论是环形极板21的结构,还是永磁体组22的结构,在通孔19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堵盖25,两个堵盖25向通孔19内延伸的凸出相互对位,两个堵盖25形成一个通道,该通道将上电极内的空腔通过下电极底面开出的透气孔连通大气。
上述第二探针柱3在阻雷单元1上端面设置多圈,每圈的第二探针柱3的数量为偶数个。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的上端均设置有一个竖直向上的第一导电针23和若干个第二导电针24,第一导电针23与第二导电针24之间的夹角为60度。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的上端的处于最高位置处的导电针的上端处于大致的一个水平面内,这样可以使所有的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在雷云下行时能够同时进行雷云电荷的吸引,同时可以有效吸引产生侧击雷的电荷并迅速聚集能量。
本实施例中,上述收放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阻雷单元1上方、与第二探针柱3对应的第一阻挡件4和设置在第二探针柱3上的第二阻挡件5,在第二探针柱3转动过程中,第二阻挡件5凸出于阻雷单元1的上端表面。当阻雷单元1向上移动时,第一阻挡件4与第二阻挡件5接触并相互挤压,由于第一阻挡件4位置固定,则第一阻挡件4推动第二阻挡件5带动第二探针柱3向远离第一探针柱2的方向摆动,从而使阻雷机构呈展开状态;当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时,第一阻挡件4与第二探针柱3接触并相互挤压,由于第一阻挡件4位置固定,第一阻挡件4推动第二探针柱3向靠近第一探针柱2的方向摆动,从而使阻雷机构呈收拢状态。
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中,将第一阻挡件4设置为可定轴转动的转轮,将第二阻挡件5设置为扇形块,转轮的圆周面与扇形块的圆弧面接触,以使第二探针柱3在第一阻挡件4和第二阻挡件5相互作用时缓慢转动,保证第二探针柱3展开或收拢过程的平稳性;此外在转轮和扇形块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转轮可定轴转动,如此可减小转轮与扇形块之间的硬性挤压,保证阻雷机构的受力平衡。阻雷单元1的上端为向上凸出的半球形,阻雷单元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6,第一开口6为沿从第一探针柱2至第二探针柱3的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以供扇形块穿过并摆动。第二探针柱3设置在扇形块的圆周面靠近第一探针柱2的一端,扇形块与阻雷单元1的上端转动连接,当第二探针柱3呈收拢状态时,扇形块凸出于阻雷单元1上端表面,以确保第一阻挡件4在阻雷单元1再次上升过程中,能接触并挤压到扇形块,保证扇形块能顺利地带动第二探针柱3转动;当第二探针柱3呈展开状态时,扇形块的圆周面与半球形表面平齐,保证阻雷装置的电器性能及其美观性。当扇形块转动至条形孔远离第一探针柱2的一端时,扇形块的直边抵在条形孔远离第一探针柱2的一端,此时第二探针柱3转动至最大角度,即阻雷机构展开至最大开度;当扇形块转动至条形孔靠近第一探针柱2的一端时,扇形块的另一直边抵在条形孔靠近第一探针柱2的一端,此时第二探针柱3转动至最小角度,即阻雷机构收拢至最小开度,此时所占用的体积最小。
进一步地,为方便第一阻挡件4的安装固定,第二探针柱3周围还设置有水平放置的支撑板7,第一阻挡件4安装在支撑板7上。第一阻挡件4正上方设置有第三阻挡件8,第三阻挡件8与第一阻挡件4的位置一一对应,且第三阻挡件8与第一探针柱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阻挡件4与第一探针柱2之间的距离,当升降机构带动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时,第二探针柱3跟随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向下移动过程中,先与第三阻挡件8接触,对第二探针柱3进行预收拢,保证第二探针柱3的受力平衡。为减小第二探针柱3与第三阻挡件8之间的接触应力,避免其两者之间的作用力过大对第二探针柱3造成损坏,在第三阻挡件8的表面设置一层聚四氟材料,聚四氟材料材质较软,对第二探针柱3的外表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的存在,降低了对阻雷机构使用环境的需求,无需高大建筑物即可实现对阻雷机构的安装,减少了对高大建筑物的依赖程度。升降机构包括多个套设在一起的升降杆9,升降杆9的直径各不相同,但多个升降杆9的轴线重合,直径大的升降杆9套设在直径小的升降杆9的外面,多个升降杆9套设在一起,上述升降机构与阻雷单元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上面的升降杆9的上端和阻雷单元1的下端均设置法兰,法兰上设置有通孔,升降杆9的上端的法兰与阻雷单元1下端的法兰通过螺栓进行连接。相邻的升降杆9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以使相邻升降杆9之间相对移动,传动组件的一侧还连接有向其输入动力的动力输入组件10。
上述动力输入组件10可以为与传动组件连接的摇杆,通过摇杆带动传动组件运转,从而为传动组件及升降机构的动作提供动力。摇杆的回转轴线可以沿任意方向,可以根据操作者的习惯或具体的安装环境进行确定。为方便操作,一般将摇杆的回转轴线设置为沿水平方向。
为减少人工操作,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上述动力输入组件也可以选择为电机,通过将电机与传动组件连接,带动传动组件运转,进而为传动组件及升降机构的动作提供动力。
上述传动组件可以为机械传动,也可以为液压传动。采用机械传动时,通过设置在升降杆9内部的牵引带和齿轮组等将各个升降杆9带动升起至不同的高度;采用液压传动时,通过液压缸和电磁阀等液压元件对各个升降杆9施力并将其顶起。
实施中,为便于对阻雷装置的移动,该阻雷装置还包括用于移动阻雷单元1位置的移动单元,升降机构、收放机构和阻雷机构均设置在移动单元上。通过移动单元可实现对阻雷单元1位置的移动,无需对阻雷单元1及探针柱进行拆卸,即可将阻雷单元1移动至未安装阻雷装置的位置对相应区域进行保护。
优选实施例中,在阻雷单元1和第二探针柱3周围还设置有位置固定、用于对阻雷单元1、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进行保护的防护罩11,阻雷单元1向上移动至最高位置时,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位于防护罩11外部上方;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至最低位置时,探针柱位于防护罩11内部,便于对阻雷机构的安装、检测与维修以及移动单元的行进。如此设置,在对阻雷单元1进行移动位置之前,先将阻雷单元1降落至最低位置,使阻雷单元1、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位于防护罩11内部,可在移动阻雷单元1位置的过程中对阻雷单元1、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进行保护,既可避免外界物体对第一探针柱2、第二探针柱3及阻雷单元1的损坏,又可避免第一探针柱2和第二探针柱3损伤外界物体。
实施中,防护罩11呈两端均设有第二开口的筒状结构,阻雷单元1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并穿过防护罩11两端的第二开口。防护罩11远离移动单元的一个侧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凹面一侧面向阻雷单元1,如此在移动单元移动过程中,可减小空气阻力对移动单元及防护罩11的影响。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实施中,为便于对升降机构和防护罩11的安装及保证升降机构安装的稳定性,在移动单元上设置有竖直固定板12和水平固定板13,升降机构的底端与水平固定板13可拆卸连接,防护罩11的侧壁与竖直固定板12可拆卸连接,防护罩11也可与移动单元直接连接。通过竖直固定板12和水平固定板13增加了升降机构和防护罩11的固定安装施力点,有效保证安装的稳固性。
进一步,为减小移动单元行进过程中对阻雷单元1、第一探针柱2、第二探针柱3和升降机构的影响,在竖直固定板12与移动单元之间还设置有减震件,以此减小震动。更进一步地,竖直固定板12与水平固定板13之间设置有加强板14,保证竖直固定板12与水平固定板1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移动单元可以为机动车,便于移动位置,省时省力,降低使用者的劳动强度。上述竖直固定板12和水平固定板13可固定在机动车的车厢壁和车厢底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阻雷机构,包括阻雷单元(1)、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阻雷单元(1)上端面中部的第一探针柱(2)和倾斜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探针柱(2)周围的第二探针柱(3),所述第二探针柱(3)下端与所述阻雷单元(1)上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探针柱(3)的上端可以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2)的方向摆动;
收放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探针柱(3)周围,用于驱使所述第二探针柱(3)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2);
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阻雷单元(1)下方,带动所述阻雷机构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的下端固定,上端与所述阻雷单元(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当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时,所述收放机构驱使所述第二探针柱(3)向所述第一探针柱(2)方向聚拢;当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阻雷单元(1)向上移动时,所述收放机构驱使所述第二探针柱(3)向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2)方向展开;
所述收放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阻雷单元(1)上方、与所述第二探针柱(3)对应的第一阻挡件(4)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探针柱(3)上的第二阻挡件(5),当所述阻雷单元(1)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一阻挡件(4)与所述第二阻挡件(5)相互作用以使所述第二探针柱(3)向远离所述第一探针柱(2)的方向摆动;
当所述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阻挡件(4)与所述第二探针柱(3)相互作用以使所述第二探针柱(3)向靠近所述第一探针柱(2)的方向摆动;
所述第一阻挡件(4)为可定轴转动的转轮,所述第二阻挡件(5)为扇形块,所述第二探针柱(3)设置在所述扇形块的圆周面靠近所述第一探针柱(2)的一端,所述阻雷单元(1)的上端设置有供所述扇形块穿过并摆动的第一开口(6),所述第一开口(6)为沿从所述第一探针柱(2)至所述第二探针柱(3)的方向延伸的条形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雷单元(1)的上端为向上凸出的半球形,所述扇形块与所述阻雷单元(1)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探针柱(3)呈收拢状态时,所述扇形块凸出于所述阻雷单元(1)的上端表面;所述第二探针柱(3)呈展开状态时,所述扇形块的圆周面与所述阻雷单元(1)的半球形上端表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阻挡件(4)的、水平设置的支撑板(7)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件(4)上方的第三阻挡件(8),所述第三阻挡件(8)与所述第一探针柱(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阻挡件(4)与所述第一探针柱(2)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阻挡件(8)的表面设置有聚四氟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多个套设在一起的升降杆(9),多个所述升降杆(9)的轴线重合,所述升降杆(9)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以使相邻所述升降杆(9)之间相对移动;
所述传动组件的一侧还连接有向其输入动力的动力输入组件(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移动所述阻雷单元(1)位置的移动单元,所述升降机构、所述收放机构和所述阻雷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移动单元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置固定、用于对所述阻雷单元(1)、所述第一探针柱(2)和所述第二探针柱(3)进行保护的防护罩(11),所述阻雷单元(1)向上移动至最高位置时,所述第一探针柱(2)和所述第二探针柱(3)位于所述防护罩(11)外部上方;所述阻雷单元(1)向下移动至最低位置时,所述探针柱位于所述防护罩(11)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上设置有竖直固定板(12)和水平固定板(13),所述防护罩(11)的侧壁与所述竖直固定板(12)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底端与所述水平固定板(13)可拆卸连接,所述竖直固定板(12)与所述移动单元之间设置有减震件,所述竖直固定板(12)与所述水平固定板(13)之间设置有加强板(1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阻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1)呈两端均设有第二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阻雷单元(1)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并穿过所述防护罩(11)两端的所述第二开口,所述防护罩(11)远离所述移动单元的一个侧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凹面一侧面向所述阻雷单元(1)。
CN201811413065.3A 2018-11-23 2018-11-23 等离子阻雷装置 Active CN1093017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13065.3A CN109301700B (zh) 2018-11-23 2018-11-23 等离子阻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13065.3A CN109301700B (zh) 2018-11-23 2018-11-23 等离子阻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1700A CN109301700A (zh) 2019-02-01
CN109301700B true CN109301700B (zh) 2023-11-28

Family

ID=65144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13065.3A Active CN109301700B (zh) 2018-11-23 2018-11-23 等离子阻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01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0519B (zh) * 2019-06-13 2024-09-24 李德东 一种无源等离子防雷设备
CN111654966A (zh) * 2020-06-05 2020-09-11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一种等离子体测量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911607U (zh) * 2016-06-27 2017-01-25 安徽天玄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伞状收缩式避雷针
CN107910752A (zh) * 2017-10-30 2018-04-13 张学维 一种等效离子阻雷单元及综合防雷系统
CN108616037A (zh) * 2018-08-22 2018-10-02 林仕长 一种断续式脉冲电晕放电避雷针及其使用方法
CN208890103U (zh) * 2018-11-23 2019-05-21 北京蓝湖空间科技发展中心 等离子阻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911607U (zh) * 2016-06-27 2017-01-25 安徽天玄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伞状收缩式避雷针
CN107910752A (zh) * 2017-10-30 2018-04-13 张学维 一种等效离子阻雷单元及综合防雷系统
CN108616037A (zh) * 2018-08-22 2018-10-02 林仕长 一种断续式脉冲电晕放电避雷针及其使用方法
CN208890103U (zh) * 2018-11-23 2019-05-21 北京蓝湖空间科技发展中心 等离子阻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1700A (zh) 2019-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1700B (zh) 等离子阻雷装置
KR101884340B1 (ko) 회전 이동식 낙뢰보호 시스템
CN107548170A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地面通信基站
CN208890103U (zh) 等离子阻雷装置
CN214542925U (zh) 一种雷达架设现场用避雷装置
CN107399697A (zh) 一种易于维护的地面通信基站
CN116564632B (zh) 一种可调式避雷器
CN112235657A (zh) 一种具有抗风性能的5g基站
CN104518731A (zh) 基站聚风光伏发电系统
CN115810897A (zh) 一种电力时间授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KR20210032700A (ko) 태양광 발전용 접속반
CN112103771B (zh) 一种5g基站避雷针设备
CN115710936A (zh) 一种智能泄压抑爆井盖及其方法
CN211829540U (zh) 用于架空配电线路防雷的塔顶避雷针
CN109972889B (zh) 带机库的电力通信防雷信号塔
EP4414313A1 (en) Gantry cran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machine and use method thereof
CN210956539U (zh) 一种户外柱上高压开关
CN110771595A (zh) 一种高压线塔内部自摇摆式驱鸟装置
CN118610788B (zh) 一种风力发电接地装置
KR20070014502A (ko) 신재생 에너지 복합 발전 장치가 된 승하강식 발전타워 및그 제조방법
CN109659814B (zh) 避雷装置及其传输模块
CN214206114U (zh) 一种可防倾倒的防爆操作柱
CN220013455U (zh)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预警装置
KR101211517B1 (ko) 건설용 리프트 장치의 전원 공급장치
CN219959685U (zh) 一种升降杆快速架设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