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3344B -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3344B
CN109213344B CN201710514071.7A CN201710514071A CN109213344B CN 109213344 B CN109213344 B CN 109213344B CN 201710514071 A CN201710514071 A CN 201710514071A CN 109213344 B CN109213344 B CN 1092133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unit
contact information
operation instruction
touch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140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3344A (zh
Inventor
黄建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arvest Intelligence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arvest Intelligence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arvest Intelligence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arvest Intelligence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140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13344B/zh
Priority to CN202011077023.4A priority patent/CN112162656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79608 priority patent/WO2019001029A1/zh
Priority to US16/627,350 priority patent/US11137845B2/en
Priority to TW107116060A priority patent/TWI7033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13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33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33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33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3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associated to a digitizer, e.g. laptops that can be used as pen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the display being foldable up to the back of the other housing with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e.g. by 360° rotation over the axis defined by the rear edge of the base enclosu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20Image preprocessing
    • G06V10/24Aligning, centring, orienta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image
    • G06V10/242Aligning, centring, orienta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image by image rotation, e.g. by 90 degre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30/00Character recognition; Recognising digital ink; Document-oriented image-based pattern recognition
    • G06V30/10Character recognition
    • G06V30/14Image acquisition
    • G06V30/142Image acquisition using hand-held instrumen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instru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65Matching; Classif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由于第一触控面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第一触控面可以直接对用户的第一触点信息进行采集。当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时,处理单元会将触控识别区以及当前与第一触控面相接触的第二触控部对应投影至第二触控面上,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第二触控部,以使得第二触控面上的虚拟第二触控部处于虚拟触控识别区内,这样,背面朝向用户的第一触控面的触控识别区就可以获取到第二触点信息。解决屏内指纹识别器件在折叠后多指指纹操作不便、折叠式移动装置全屏配置指纹识别器件的导致安装成本高、以及用户交互体验差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触摸移动装置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笔记本计算机等,都已被广泛应用于用户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这些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常伴随着大量的用户信息,因而信息安全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信息安全保护方式中,指纹识别加密是其中的重要一项。现有指纹识别技术大多还停留在终端的开机解锁或屏幕解锁功能上,需要设置一专门的按键(如苹果手机的home键),并在按键的下方置入电容式指纹识别传感器,用以采集用户在按键上留下的指纹。由于需要设置电容式指纹识别传感器,一方面增加了终端加工安装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终端整体的厚度,限制了终端屏幕薄型化、全屏化及可卷曲式应用的发展。因此,开发嵌入显示屏内的指纹识别技术与操作方法,达到全屏显示且配备多指指纹识别的功能,才能满足移动装置完美的用户体验。
此类装置共同必备之器件乃是触摸显示屏,而当前显示技术已往柔性显示屏之方向快速发展。柔性显示屏可广泛应用在可折叠式移动装置或是可卷曲式行动装置,并衍伸出目前硬式移动装置截然不同的外观和功能。例如:可折叠式智能手机可展开成智能平板,搭配外置键盘成为可携式笔记本计算机等等。藉由柔性显示屏的功能实现,可将多种个别行动装置的特征融合成单一装置,且实现装置轻薄便携的用户体验,例如美国专利US8804324、美国专利US9176535等专利所述。
目前显示屏技术包括液晶显示(LCD)屏或有源阵列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屏等,皆是以薄膜电晶管(TFT)结构扫描并驱动单一画素,以实现屏上画素阵列之显示功能。形成TFT开关功能的主要结构为半导体场效晶体管(FET),其中熟知的半导体层主要材料有非晶硅、多晶硅、氧化铟镓锌(IGZO)、或是混有碳纳米材料之有机化合物等等,藉由耐高温之高分子聚合物基材,例如:聚酰亚胺薄膜,可将此类薄膜晶体管器件实现在柔性基材上。
由于光侦测二极管(Photo Diode)的结构亦可采用此类半导体材料制备,且生产设备也兼容于TFT阵列的生产设备,因此近年来TFT光侦测二极管开始以TFT阵列制备方式作生产,并广泛应用在X光感测平板器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CN103829959B、CN102903721B所描述。相较于传统结晶材料制备之影像传感器件,所述TFT光感测阵列薄膜材料之光能隙(Bandgap)皆以可见光为主要吸收范围,因此较易受环境可见光之干扰形成噪声,导致信号噪声比(SNR)较低。受限于此,TFT光感测阵列初期的应用乃是以X光感测平板器件应用为主,主因即为X光属短波长光且准直性高,X光影像先入射到感测平板上配置之光波长转换材料,将X光影像转换较长波长之可见光再直接于感测平板内部传输至TFT光感测阵列薄膜上,避免了周围环境之可见光形成噪声干扰,如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CN103829959B、CN102903721B所描述。
若将此类熟知的TFT可见光感测阵列薄膜以柔性基材制备,并配置在柔性显示屏结构内,可作为将光侦测功能集成在柔性显示屏之一种技术,依光波理论运算重建解析出原始影像,以实现在折叠式显示屏内实现指纹识别之方案。然而,基于成本考虑,并非折叠式显视屏的全区屏内都会配置所述光侦测薄膜来作为指纹识别器件。以双屏折叠式显示屏的应用为例,若移动装置前一次使用为折叠之后双屏皆朝外,用户拿起移动装置再次启动时刚好只有背面朝外(人眼另一面)的该面显示屏有屏内指纹识别器件,用户仍需翻转移动装置并寻找显示屏指示之指纹识别区进行按押方能实现身分识别功能,无法改善折叠式全屏内指纹识别的用户体验,也限制了显示屏内多指指纹识别操作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的技术方案,用以解决屏内指纹识别器件在折叠后多指指纹操作不便、折叠式移动装置全屏配置指纹识别器件的导致安装成本高、以及用户交互体验差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触控面,所述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可相向折叠或展开,所述第一触控面上设置有触点识别区,所述触点识别区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所述传感单元用于捕捉用户的触点信息;所述装置包括触点信息预设单元、处理单元、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和第二判断单元;
所述触点信息预设单元用于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所述预设触点信息包括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
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且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时,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
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一触点信息,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用于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若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处理单元用于控制第二触控面显示虚拟第二触控部和虚拟触点识别区,所述虚拟触点识别区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触点识别区在第一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相对应,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当前第二触控部在第一触控面上的位置相对应;
当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位于虚拟触点识别区时,所述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第二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二触点信息,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用于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所述“触点信息预设单元用于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指令,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用于显示触点识别区;
所述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用户在所述触点识别区上的触点信息并保存;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用于显示一操作指令标识列表,所述操作指令标识列表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操作指令对应的标识,每一操作指令标识对应一操作指令;
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操作指令标识的选择指令,建立所选中的操作指令标识对应的操作指令与传感单元捕捉的触点信息的对应关系并保存。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指令包括系统启动指令、文字操作指令、图像操作指令、视频操作指令、应用操作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是否捕捉到用户特征信息,若是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进一步地,所述特征信息包括人脸特征信息、人耳特征信息、嘴唇特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感知到的环境光强是否低于预设光强值,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检测到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触点数量,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进一步地,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通过传感单元或第一显示面板的触控面板进行检测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点信息或第二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一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或者,“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二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第二判断单元判定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或者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时,发出提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信息、图像提示信息、光线提示信息、视频提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包含大于两个的触控面,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之间还折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触控面。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单元包括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乃是以有源阵列薄膜晶体管作为扫描驱动与传输数据的显示屏,包括AMOLED显示屏、LCD液晶显示屏、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量子点显示屏、或是电子墨水显示屏。
进一步地,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传感单元的下方还设置有背光单元,所述传感单元设置于背光单元和LCD液晶显示屏之间、或者设置于背光单元和电子墨水显示屏之间。
进一步地,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包括红外感应层,所述红外感应层为红外光敏二极管或红外光敏电晶管所形成的阵列。
进一步地,,所述触点识别区包括多个触点识别子区域,每一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对应设置一传感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和传感单元控制电路,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启动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用于开启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操作指令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关闭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用于关闭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触控面,所述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可相向折叠或展开,所述第一触控面上设置有触点识别区,所述触点识别区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所述传感单元用于捕捉用户的触点信息;所述装置包括触点信息预设单元、处理单元、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和第二判断单元;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触点信息预设单元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所述预设触点信息包括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
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且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
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传感单元获取第一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一触点信息,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若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处理单元控制第二触控面显示虚拟第二触控部和虚拟触点识别区,所述虚拟触点识别区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触点识别区在第一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相对应,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当前第二触控部在第一触控面上的位置相对应;
当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位于虚拟触点识别区时,传感单元获取第二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二触点信息,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所述步骤“触点信息预设单元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包括:
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设置指令,第一显示面板显示触点识别区;
传感单元获取用户在所述触点识别区上的触点信息并保存;
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显示一操作指令标识列表,所述操作指令标识列表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操作指令对应的标识,每一操作指令标识对应一操作指令;
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操作指令标识的选择指令,建立所选中的操作指令标识对应的操作指令与传感单元捕捉的触点信息的对应关系并保存。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指令包括系统启动指令、文字操作指令、图像操作指令、视频操作指令、应用操作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是否捕捉到用户特征信息,若是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进一步地,所述特征信息包括人脸特征信息、人耳特征信息、嘴唇特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感知到的环境光强是否低于预设光强值,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检测到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触点数量,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进一步地,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通过传感单元或第一显示面板的触控面板进行检测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点信息或第二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所述步骤“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一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或者,步骤“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二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处理单元在第二判断单元判定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或者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时,发出提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信息、图像提示信息、光线提示信息、视频提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包含大于两个的触控面,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之间还折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触控面。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单元包括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乃是以有源阵列薄膜晶体管作为扫描驱动与传输数据的显示屏,包括AMOLED显示屏、LCD液晶显示屏、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量子点显示屏、或是电子墨水显示屏。
进一步地,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传感单元的下方还设置有背光单元,所述传感单元设置于背光单元和LCD液晶显示屏之间、或者设置于背光单元和电子墨水显示屏之间。
进一步地,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包括红外感应层,所述红外感应层为红外光敏二极管或红外光敏电晶管所形成的阵列。
进一步地,所述触点识别区包括多个触点识别子区域,每一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对应设置一传感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和传感单元控制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启动指令,传感单元控制电路开启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
或者,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关闭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关闭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为: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且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时,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由于第一触控面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当传感单元接收到与预设触点信息相匹配的第一触点信息时,则执行对应操作。当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第一触控面背向当前用户时,处理单元会将当前与第一触控面相接触的第二触控部以及触控识别区对应投影至第二触控面上,用户可以通过观察以移动第二触控部使得第二触控部位于虚拟触控识别区内,进而使得背面朝向用户的第一触控面的触控识别区获取到第二触点信息,当接收到的第二触点信息与预设触点信息相匹配时,则执行对应操作。本发明可以解决屏内指纹识别器件在折叠后多指指纹操作的不便缺点、减少折叠式移动装置全屏配置指纹识别器件的安装成本、并扩展折叠式移动装置应用的安全加密质量,以实现其人机交互界面薄型化、全屏化的用户体验,可同时满足用户隐私保密与感官体验的多重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传感单元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传感单元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1、第一显示面板;111、第二显示面板;
102、传感单元;
103、背光单元;
104、触点信息预设单元;
105、操作指令接收单元;
106、处理单元;
107、判断单元;117、第一判断单元;127、第二判断单元;
108、存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的示意图。所述装置为具有两个以上折叠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如具有柔性显示面板的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智能移动设备。
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11,所述第一显示面板101包括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111包括第二触控面,所述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可相向折叠或展开,所述第一触控面上设置有触点识别区,所述触点识别区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102,所述传感单元102用于捕捉用户的触点信息;所述装置包括触点信息预设单元104、处理单元106、判断单元107;所述判断单元107包括第一判断单元117和第二判断单元127。
所述触点信息预设单元104用于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所述预设触点信息包括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触点信息为触控部与显示面板接触后输入的信息,触控部可以为人体一部分,如手指等。预设触点信息为用户事先录入存储的触点信息,每一触点信息可以与一个操作指令建立关联;每一个操作指令可以对应多个触点信息,即当接收到这些触点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时,都可以触发对应的操作指令。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可以存储于装置的存储单元108中,如手机的内存、计算机的硬盘中,也可以存储于服务器的存储单元中,当需要获取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时,只需让装置与服务器建立通讯连接,而后装置再从服务器获取即可,所述通讯连接包括有线通讯连接或无线通信连接。
通常,折叠显示屏中的每一显示面板具有一个触控面和非触控面(显示面板的背面),这样折叠显示屏处于折叠状态时就具有两者形态。以双折(具有两个显示面板)显示屏为例,当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触控面与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触控面相向折叠贴合时,折叠显示屏处于未使用状态;当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触控面与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触控面背向折叠贴合时,此时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又由于仅有第一显示面板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因而当第二触控面朝向用户时,用户需要先对这种状态下的显示屏进行翻转,以使得第一触控面朝向用户,以便用户在第一触控面上输入第一触点信息,进而执行对应操作(如解锁操作)。这给用户带来了不良体验,为解决这一问题,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且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以下简称“折叠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判断单元117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
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传感单元102用于获取第一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一触点信息,所述第二判断单元127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106用于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106不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所述第一触点信息为第一触控部与第一触控面后接触后输入的触点信息。在折叠使用状态下,当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时,由于第一显示面板设置有传感单元,用户可以直接在传感单元上输入第一触点信息。
若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处理单元用于控制第二触控面显示虚拟第二触控部和虚拟触点识别区,所述虚拟触点识别区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触点识别区在第一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相对应,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当前第二触控部在第一触控面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触点信息为第二触控部与第一触控面后接触后输入的触点信息。在折叠使用状态下,当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时,由于第二显示面板未设置传感单元,用户输入在第二触控面上输入的触点信息无法被下方传感单元所识别。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触控面上又存在着第二触控部与之相接触,但是由于第一触控面背对用户,用户无法准确地将第二触控部移动至触点识别区内,因而会将第一触控面上的第二触控部与触点识别区投影至第二触控面上,即在第二触控面上生成虚拟第二触控部和虚拟触点识别区,以便用户操作。
又由于第二触控面上显示的虚拟第二触控部位置与第一触控面上真实的第二触控部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即真真实的第二触控部发生移动,虚拟第二触控部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也对应发生移动。因而当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位于虚拟触点识别区时(说明此时真实的第二触控部页处于触点识别区内),所述传感单元102用于获取第二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二触点信息,所述第二判断单元127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106用于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106不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下面以触控部为用户手指、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触点识别区为位于第一触控面中心的矩形区域为例,对本实施例的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通常,用户在使用终端时,会采用一只手(如右手)握住手机,并用大拇指进行指纹解锁。假设第一触点信息为右手大拇指的指纹信息,第二触点信息为右手除大拇指之外的另外四个手指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的指纹信息,当装置处于折叠使用状态时,且第一判断单元检测到第一触控面朝向用户(即第一触控面对准人眼一侧)时,由于第一触控面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因而用户在握住手机后,可以采用右手大拇指按压触点识别区,以便传感单元接收到大拇指的指纹信息,进而在指纹信息匹配后完成解锁操作。当装置处于折叠使用状态时,且第一判断单元检测到第二触控面朝向用户(即第一触控面背对人眼一侧)时,这种情况下用户右手除了大拇指之外的另外四根手指中的某一根或多根与第一触控面仍然有接触,只是由于第一触摸面背朝用户人眼,用户无法精准地将另外四根手指的某一根(如无名指)移动至触点识别区内。因而处理单元控制第二触控面上显示虚拟的4根手指(或虚拟的无名指)以及虚拟触点识别区,由于第二触控面是朝向用户人眼一侧的,因而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将虚拟第二触控部移动至虚拟触点识别区内(具体可以通过移动第一触控面上真实的第二触控部实现)。以第二触控部为右手无名指为例,当虚拟无名指位于虚拟触点识别区内时,说明与第一触控面接触的右手无名指也移动至了触点识别区内,此时传感单元可以捕捉右手无名指上的指纹信息,进而与预设指纹信息进行比对,并在比对通过过完成解锁操作。通过上述方案,当装置处于折叠显示状态时,无论是第一触控面还是第二触控面对准用户,用户都无需翻转装置即可进行触点识别操作,简化了用户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105,所述“触点信息预设单元用于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指令,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用于显示触点识别区。设置指令可以通过用户点击第一触控面或第二触控面上设置栏中的某一按钮触发,装置接收到设置指令后,将对触点识别区进行显示,便于用户将触控部放置于触点识别区以便传感单元捕捉触点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触点识别区可以包括:提高触点识别区的亮度或在触点识别区上显示一提示输入框。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接收用户设置指令之前,还包括接收用户的账号信息,所述账号信息包括用户ID及密码。用户需要以语音控制、眼球控制、或是按键密码控制等方式输入正确的用户ID及密码,登录用户账号后,才可触发所述设置指令,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触控配置信息(即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设置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在一个装置上区分不同用户、保存不同的触控配置信息的效果。
所述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用户在所述触点识别区上的触点信息并保存。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判断获取的触点信息是否已存储于存储单元中,当判定为是时提示用户该触点信息已录入;当判定为否时将该触点信息保存至存储单元。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触点信息的重复录入。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用于显示一操作指令标识列表,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操作指令标识的选择指令,建立所选中的操作指令标识对应的操作指令与传感单元捕捉的触点信息的对应关系并保存。所述操作指令标识列表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操作指令对应的标识,每一操作指令标识对应一操作指令。选择指令可以通过用户点击勾选、双击等方式触发。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指令包括系统启动指令、文字操作指令、图像操作指令、视频操作指令、应用操作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系统启动指令包括开机启动指令,所述文字操作指令包括对文字的分享、转发、增加、删除、修改等指令,所述图像操作指令包括对图像的分享、转发、增加、删除、修改等指令,所述视频操作指令包括对视频的分享、转发、增加、删除、修改等指令,所述应用操作指令包括对应用程序的开启、删除、移动等指令。简言之,操作指令的类型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设定,用户可以对一些关键信息的开启或者应用程序的启动,设置触点信息进行加密,一提高信息存储的安全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是否捕捉到用户特征信息,若是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进一步地,所述特征信息包括人脸特征信息、人耳特征信息、嘴唇特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以人脸特征信息为例,所述人脸特征信息包括人脸轮廓信息,当用户将人体脸部对准第一触控面时,触控面下方的传感单元会对人脸特征轮廓信息进行采集,从而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感知到的环境光强是否低于预设光强值,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同样以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为例,当用户手部握住折叠使用状态下的移动终端时,若第一触控面背向用户,那么其表面被用户的掌部所遮挡,其所感知的环境光强比第一触控面朝向用户时来得弱,因而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单元感知的环境光强来判断当前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用户。预设光强值为某一数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检测到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触点数量,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以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为例,当用户手部握住折叠使用状态下的移动终端时,若第一触控面背向用户,那么通过会有两个以上的手指(即触控部)与第一触控面接触,因而可以通过检测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来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用户。优选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通过传感单元或第一显示面板的触控面板进行检测的。
简言之,“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的方式有多钟,具体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要确定,有效提高了装置的适用场景范围,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点信息或第二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一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或者,“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二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指纹信息的比对可以通过指纹识别算法来比对,指纹识别算法包括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处理、数据特征提取、特征匹配、指纹识别等步骤,可以用多种算法来实现,这些算法都是成熟的现有技术,现已被应用于各个加密解密领域,此处不再展开赘述。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第二判断单元判定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或者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时,发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信息、图像提示信息、光线提示信息、视频提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声音提示信息包括提示用户“当前获取的触点信息与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的语音提示信息,所述图像提示信息包括提示用户“当前获取的触点信息与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的弹窗提示信息,所述视频提示信息包括提示再次在触点识别区内输入触点信息以使传感单元可以捕捉到用户触点信息的动画提示信息,光线提示信息包括改变屏幕亮度或者让显示屏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包含大于两个的触控面,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之间还折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触控面。例如以装置还包括第三显示面板为例,第三显示面板包括第三触控面,当装置处于折叠使用状态时,第三触控面可以与第一显示面板的背面(非触控面)相贴合,第三显示面板的非触控面可以与第二显示面板的背面(非触控面)相贴合,使得折叠显示屏整体只有两个触控面朝外设置。装置包括多于三个显示面板的情况,与包括三个显示面板的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简言之,只需保证装置在折叠使用状态下,保证两个触控面朝外设置即可。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节约装置成本,触点识别区的形状为矩形,矩形的中心位于第一触控面的中心位置,对应的,传感单元的形状为矩形薄膜,设置于触点识别区的下方。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单元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只需满足多个传感单元拼接成与与触点识别区相适配的大小、并置于触点识别区的下方即可。
如图5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单元包括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所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包括光侦测感应层,所述光侦测感应层为光敏二极管所形成的阵列。液晶显示(LCD)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皆是以TFT结构驱动扫描单一像素,以实现面板上像素阵列的显示功能。形成TFT开关功能的主要结构为半导体场效晶体管(FET),其中熟知的半导体层材料主要有非晶硅、多晶硅、氧化铟镓锌(IGZO)、或是混有奈米碳材料之有机化合物等等。由于光感测二极管的结构亦可采用此类半导体材料制备,且生产设备也兼容于TFT阵列的生产设备,因此近年来TFT光侦测二极管开始以TFT阵列制备方式进行生产。本实施方式所述的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即为上述提到的TFT光侦测二极管(如图5中的光感测二极管区域部分),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美国专利US6943070B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CN204808361U中对传感单元结构的描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的生产工艺与显示面板TFT结构不同的是:原本在显示面板的像素开口区域,在生产工艺上改为光感测区域。其TFT制备方式可以采用薄型玻璃为基材,亦可采用耐高温塑性材料为基材,如美国专利US6943070B2所述。
图5所示的传感单元易受周围环境光或者显示屏像素所发出的可见光的反射、折射等因素影响,造成光学干扰,严重影响内嵌于显示面板下方的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的信号噪声比(SNR),为了提高信号噪声比,可以对图5所示的传感单元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使得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可以侦测识别用户特征信息的红外信号。为了使得在黑暗环境下第一触控面仍然可以获取到触点信息,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敏二极管为红外光敏二极管,所述红外光敏二极管包括红外感应层,所述红外感应层可用于感知红外信号,以便传感单元在黑暗环境下也可以捕捉到用户的触点信息,进而实现对装置执行操作指令。
如图6所示,为了将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能够识别的光信号波长从可见光范围扩展至红外光范围,对图5的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进行改进,具体是采用红外光敏二级管替换图5中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的光二极管层,红外光敏二极管包括微晶硅光电二极管或非晶硅化合物光电二极管。
实施例一:将非结晶硅p型/i型/n型光电二极管结构(图5中的光二极管层)改由微晶硅p型/i型/n型光电二极管结构。在此实施例中,光电二极管的微结晶程度主要是在化学气象沉积过程中,以适当氢气浓度混入气体硅烷(SiH4)去控制氢原子键结非晶硅之悬空键(dangling bond),以实现微晶硅p型/i型/n型光电二极管结构之镀膜。藉由调整化学气象沉积的氢气浓度,微晶光电二极管的操作波长范围可以扩展到光波长600nm到1000nm的范围。
在采用微晶光电二极管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光电转换之量子效率,微晶硅光电二极管也可采用双结以上p型/i型/n型结构串接形成。该光电二极管第一结层p型/i型/n型材料仍然为非结晶结构,第二结层以上p型/i型/n型材料可以为微晶结构、多晶结构。
实施例二:将非结晶硅p型/i型/n型光电二极管结构(图5中的光二极管层)改为掺有可扩展光敏波长范围之非结晶硅化合物之p型/i型/n型光电二极管结构,优选之化合物实施例为非晶硅化锗。在此实施例中,光电二极管的本质层(i型)在以化学气象沉积镀膜过程中,通以气体锗烷(GeH4)混入硅烷(SiH4),以实现非结晶硅化锗p型/i型/n型光电二极管之光敏范围达到光波长600nm到1000nm的范围。
在采用非结晶硅化合物光电二极管之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光电转换之量子效率,非晶硅光电二极管也可采用双结以上p型/i型/n型结构串接形成。该光电二极管第一结层p型/i型/n型材料仍然为非晶硅结构,第二结层以上p型/i型/n型材料可以为微晶结构、多晶结构或是掺有可扩展光敏波长范围之化合物材料。
当红外感应层为红外光敏二级管所形成的阵列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藉由TFT作扫描驱动外加一偏压(包括正向偏压,或零偏压或负偏压)在p型/i型/n型光电二极管之间,实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发出红外光功能,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触发信号可以通过在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之间施加正向偏压触发,第二触发信号可以通过在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之间施加零偏压或负偏压触发。例如红外光敏二极管所形成的阵列假设有10列(假设编号为1-10),那么可以对编号为奇数的像素点阵列施加正向偏压,以使得奇数列像素点阵列可发出红外光信号,并对编号为偶数的像素点阵施加零偏压或负偏压,以使得偶数列像素点阵列处于侦测红外光状态,以捕捉触控部反射回的红外光并转换为红外图像加以输出。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发信号可以通过在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之间施加零偏压或负偏压触发,第二触发信号可以通过在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之间施加正向偏压触发。所述第一触发信号可以为光源触发信号,所述第二触发信号可以为侦测触发信号;当然,第一触发信号也可以为侦测触发信号,所述第二触发信号可以为光源触发信号。
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交替在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之间施加正向偏压,或零偏压或负偏压,以触发所述第一触发信号或第二触发信号。同样以红外光敏二极管所形成的阵列有10列像素点阵为例,在第一周期内对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施加正向偏压,使得10列像素点阵均处于发出红外光状态;在第二周期内对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施加零偏压或负偏压,使得10列像素点阵均处于红外光侦测状态,用于捕捉触控部反射回的红外光信息,并生成相应的红外图像输出;在第三周期内又对p型/i型/n型红外光敏二极管施加正向偏压,使得10列像素点阵均处于发出红外光状态,反复交替,以此类推。光源触发信号(第一触发信号)与侦测触发信号(第二触发信号)交替切换,并符合一预设频率。相邻的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优选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TFT阵列驱动扫描每一帧(Frame)红外光敏二极管阵列至少能接收到一帧完整的影像信号所需的时间,即预设频率为每经过上述时间间隔进行一次切换。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乃是以有源阵列薄膜晶体管作为扫描驱动与传输数据的显示屏,包括AMOLED显示屏、LCD液晶显示屏、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量子点显示屏、或是电子墨水显示屏。如图4所示,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传感单元的下方还设置有背光单元103,所述传感单元设置于背光单元和LCD液晶显示屏之间、或者设置于背光单元和电子墨水显示屏之间。由于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不属于自发光元件,因而在安装时需要在传感单元的下方增加背光单元。背光单元可以为LCD背光模组,也可以为其他具有自发光功能的电子元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单元为AMOLED显示屏或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量子点显示屏时,由于这些显示屏属于自发光元件,因而无需设置背光单元。通过上述两种方案的设置,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厂家的生产需求,提高终端的适用范围。
在某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包括红外感应层,所述红外感应层为红外光敏二极管或红外光敏电晶管所形成的阵列。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不属于自发光元件,因而需要设置图6的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才可感知到实现对触点信息的识别。对于AMOLED显示屏或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量子点显示屏而言,由于这些显示屏属于自发光元件,因而既可以采用图5的传感单元即可实现触点信息检测识别(如指纹识别功能),当然也可以图6的传感单元结构,以提高传感单元的波长检测范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触点识别区包括多个触点识别子区域,每一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对应设置一传感单元。所述装置还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和传感单元控制电路,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启动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用于开启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操作指令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关闭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用于关闭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启动指令可以通过用户开启折叠显示屏电源开关触发,也可以通过检测到当前显示屏处于折叠使用状态时触发。
以触点识别子区域的数量为两个为例,两个触点识别子区域可以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均匀分布于第一触控面,也可以以其他排列方式分布于第一触控面中。在使用过程中,传感单元控制电路接收用户触发的启动信号,将两个触点识别子区域下方的光侦测器件(即传感单元)都设置成开启状态。优选的实施例中,两个触点识别子区域构成的范围覆盖了第一触控面的中心区域位置(如以屏幕为中心,尺寸为2cmx2cm的矩形区域)。这样可以保证当两个触点识别子区域下方的光侦测器件都设置成开启状态时,进入触点识别区的光信号可以被下方的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即光侦测器件)所吸收,从而捕捉到用户的触点信息。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触点识别子区域构成的范围也可以占整个显示屏面积的2/3、3/4等。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设置某一个触点识别子区域下方的光侦测器件开启,另一个触点识别子区域下方的光侦测器件关闭。在不需要对装置进行操作时,还可以将两个触点识别子区域下方的光侦测器件均设置为关闭状态。简言之,各个触点识别子区域下方的光侦测器件下方处于开启或关闭,可以根据用户自身喜好进行设置。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应用于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触控面,所述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可相向折叠或展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面上设置有触点识别区,所述触点识别区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所述传感单元用于捕捉用户的触点信息;所述装置包括触点信息预设单元、处理单元、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和第二判断单元。
触点信息预设单元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所述预设触点信息包括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所述第一预设触点信息为事先录入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第一触控部输入的触点信息,所述第二预设触点信息为事先录入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第二触控部输入的触点信息。
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且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首先进入步骤S101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
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进入步骤S102传感单元获取第一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一触点信息,步骤S102后可以进入步骤S103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进入步骤S104处理单元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进入步骤S105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若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进入步骤S106处理单元控制第二触控面显示虚拟第二触控部和虚拟触点识别区,所述虚拟触点识别区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触点识别区在第一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相对应,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当前第二触控部在第一触控面上的位置相对应;
步骤S106后还可以进入步骤S107当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位于虚拟触点识别区时,传感单元获取第二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二触点信息。步骤S107后可以进入步骤S108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进入步骤S109处理单元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进入步骤S110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通过上述方案,一方面用户可以直接在显示屏上输入触点信息,无需额外设置触点传感器,有效减少了装置的厚度,另一方面当装置处于折叠使用状态时,即便是没有安装有传感单元的触控面朝向用户,用户无需对显示屏进行翻转,也可以完成触点信息的输入,有效减少了用户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如图2所示,所述装置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所述步骤“触点信息预设单元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包括:首先进入步骤S201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设置指令,第一显示面板显示触点识别区;而后进入步骤S202传感单元获取用户在所述触点识别区上的触点信息并保存;而后进入步骤S203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显示一操作指令标识列表;所述操作指令标识列表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操作指令对应的标识,每一操作指令标识对应一操作指令;而后进入步骤S204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操作指令标识的选择指令,建立所选中的操作指令标识对应的操作指令与传感单元捕捉的触点信息的对应关系并保存。用户可以通过交互界面自由选择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完成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对应关系的设置,有效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是否捕捉到用户特征信息,若是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所述特征信息包括人脸特征信息、人耳特征信息、嘴唇特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感知到的环境光强是否低于预设光强值,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检测到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触点数量,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优选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通过传感单元或第一显示面板的触控面板进行检测的。
简言之,“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的方式有多钟,具体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要确定,有效提高了装置的适用场景范围,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点信息或第二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所述步骤“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一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或者,步骤“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二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处理单元在第二判断单元判定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或者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时,发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信息、图像提示信息、光线提示信息、视频提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这样,当触点信息与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时,用户可以及时获知,以便再次输入触点信息,使得终端尽快执行对应的操作指令。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包含大于两个的触控面,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之间还折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触控面。例如以装置还包括第三显示面板为例,第三显示面板包括第三触控面,当装置处于折叠使用状态时,第三触控面可以与第一显示面板的背面(非触控面)相贴合,第三显示面板的非触控面可以与第二显示面板的背面(非触控面)相贴合,使得折叠显示屏整体只有两个触控面朝外设置。装置包括多于三个显示面板的情况,与包括三个显示面板的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简言之,只需保证装置在折叠使用状态下,保证两个触控面朝外设置即可。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和传感单元控制电路,所述方法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启动指令,传感单元控制电路开启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或者,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关闭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关闭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简言之,各个触点识别子区域下方的光侦测器件下方处于开启或关闭,可以根据用户自身喜好进行设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由于第一触控面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第一触控面可以直接对用户的第一触点信息进行采集。当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时,处理单元会将触控识别区以及当前与第一触控面相接触的第二触控部对应投影至第二触控面上,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第二触控部,以使得第二触控面上的虚拟第二触控部处于虚拟触控识别区内,这样,背面朝向用户的第一触控面的触控识别区就可以获取到第二触点信息。解决屏内指纹识别器件在折叠后多指指纹操作不便、折叠式移动装置全屏配置指纹识别器件的导致安装成本高、以及用户交互体验差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6)

1.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触控面,所述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可相向折叠或展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面上设置有触点识别区,所述触点识别区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所述传感单元用于捕捉用户的触点信息;所述装置包括触点信息预设单元、处理单元、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和第二判断单元;
所述触点信息预设单元用于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所述预设触点信息包括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
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且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时,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
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一触点信息,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用于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若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处理单元用于控制第二触控面显示虚拟第二触控部和虚拟触点识别区,所述虚拟触点识别区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触点识别区在第一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相对应,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当前第二触控部在第一触控面上的位置相对应;
当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位于虚拟触点识别区时,所述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第二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二触点信息,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用于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所述“触点信息预设单元用于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指令,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用于显示触点识别区;
所述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用户在所述触点识别区上的触点信息并保存;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用于显示一操作指令标识列表,所述操作指令标识列表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操作指令对应的标识,每一操作指令标识对应一操作指令;
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操作指令标识的选择指令,建立所选中的操作指令标识对应的操作指令与传感单元捕捉的触点信息的对应关系并保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指令包括系统启动指令、文字操作指令、图像操作指令、视频操作指令、应用操作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是否捕捉到用户特征信息,若是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信息包括人脸特征信息、人耳特征信息、嘴唇特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感知到的环境光强是否低于预设光强值,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检测到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触点数量,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通过传感单元或第一显示面板的触控面板进行检测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信息或第二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一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或者,“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二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第二判断单元判定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或者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时,发出提示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信息、图像提示信息、光线提示信息、视频提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含大于两个的触控面,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之间还折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触控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单元包括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乃是以有源阵列薄膜晶体管作为扫描驱动与传输数据的显示屏,包括AMOLED显示屏、LCD液晶显示屏、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量子点显示屏、或是电子墨水显示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传感单元的下方还设置有背光单元,所述传感单元设置于背光单元和LCD液晶显示屏之间、或者设置于背光单元和电子墨水显示屏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传感单元为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所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包括红外感应层,所述红外感应层为红外光敏二极管或红外光敏电晶管所形成的阵列。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识别区包括多个触点识别子区域,每一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对应设置一传感单元。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和传感单元控制电路,所述操作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启动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用于开启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操作指令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关闭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用于关闭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
19.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触控面,所述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可相向折叠或展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面上设置有触点识别区,所述触点识别区下方设置有传感单元,所述传感单元用于捕捉用户的触点信息;所述装置包括触点信息预设单元、处理单元、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和第二判断单元;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触点信息预设单元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所述预设触点信息包括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
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且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均朝外设置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
若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传感单元获取第一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一触点信息,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一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若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则处理单元控制第二触控面显示虚拟第二触控部和虚拟触点识别区,所述虚拟触点识别区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触点识别区在第一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相对应,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在第二触控面上的显示位置与当前第二触控部在第一触控面上的位置相对应;
当所述虚拟第二触控部位于虚拟触点识别区时,传感单元获取第二触控部在触点识别区的第二触点信息,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处理单元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若不匹配则处理单元不执行第二预设触点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所述步骤“触点信息预设单元设置预设触点信息与操作指令的对应关系”包括:
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设置指令,第一显示面板显示触点识别区;
传感单元获取用户在所述触点识别区上的触点信息并保存;
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显示一操作指令标识列表,所述操作指令标识列表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操作指令对应的标识,每一操作指令标识对应一操作指令;
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操作指令标识的选择指令,建立所选中的操作指令标识对应的操作指令与传感单元捕捉的触点信息的对应关系并保存。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指令包括系统启动指令、文字操作指令、图像操作指令、视频操作指令、应用操作指令中的一种或多种。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是否捕捉到用户特征信息,若是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信息包括人脸特征信息、人耳特征信息、嘴唇特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当前传感单元感知到的环境光强是否低于预设光强值,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第一判断单元判断第一触控面是否朝向当前用户”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检测到的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触点数量,若是则判定第二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否则判定第一触控面朝向当前用户。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前第一触控面上的触点数量是通过传感单元或第一显示面板的触控面板进行检测的。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信息或第二触点信息为指纹信息;所述步骤“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一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或者,步骤“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获取的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是否匹配”包括:第二判断单元根据传感单元捕捉到的第二触点信息计算其特征值,并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进行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误差时,判定为匹配,否则判定为不匹配。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处理单元在第二判断单元判定第一触点信息与第一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或者第二触点信息与第二预设触点信息不匹配时,发出提示信息。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信息、图像提示信息、光线提示信息、视频提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3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含大于两个的触控面,当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触控面和第二触控面之间还折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触控面。
3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单元包括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
3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第二显示面板乃是以有源阵列薄膜晶体管作为扫描驱动与传输数据的显示屏,包括AMOLED显示屏、LCD液晶显示屏、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量子点显示屏、或是电子墨水显示屏。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传感单元的下方还设置有背光单元,所述传感单元设置于背光单元和LCD液晶显示屏之间、或者设置于背光单元和电子墨水显示屏之间。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显示面板为LCD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时,所述传感单元为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所述TFT影像感测阵列薄膜包括红外感应层,所述红外感应层为红外光敏二极管或红外光敏电晶管所形成的阵列。
3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识别区包括多个触点识别子区域,每一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对应设置一传感单元。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操作指令接收单元和传感单元控制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启动指令,传感单元控制电路开启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
或者,操作指令接收单元接收用户对触点识别子区域的关闭指令,所述传感单元控制电路关闭所述触点识别子区域的下方的传感单元。
CN201710514071.7A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92133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4071.7A CN109213344B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CN202011077023.4A CN112162656A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和装置
PCT/CN2018/079608 WO2019001029A1 (zh) 2017-06-29 2018-03-20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US16/627,350 US11137845B2 (en) 2017-06-29 2018-03-20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ognizing contact of foldable display screen
TW107116060A TWI703374B (zh) 2017-06-29 2018-05-11 折疊式顯示屏的觸點識別方法和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4071.7A CN109213344B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7023.4A Division CN112162656A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3344A CN109213344A (zh) 2019-01-15
CN109213344B true CN109213344B (zh) 2020-10-30

Family

ID=647427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7023.4A Pending CN112162656A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和装置
CN201710514071.7A Active CN109213344B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7023.4A Pending CN112162656A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7845B2 (zh)
CN (2) CN112162656A (zh)
TW (1) TWI703374B (zh)
WO (1) WO20190010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50879A1 (zh) * 2019-01-22 2020-07-3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系统、液晶显示屏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886000B (zh) * 2019-02-01 2024-03-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加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069192A (zh) * 2019-03-08 2019-07-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2395925B (zh) * 2019-08-19 2024-03-26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注册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10795020A (zh) * 2019-10-25 2020-02-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解锁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1990499B2 (en) 2020-08-24 2024-05-21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2530926B (zh) * 2020-08-24 2023-04-18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拼接式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9594A (zh) * 2012-03-12 2013-09-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输入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309549A (zh) * 2012-03-13 2013-09-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输入及显示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5630225A (zh) * 2014-11-24 2016-06-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11101A (en) * 2003-09-10 2005-03-16 Benq Corp Dual-scre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6053678A (ja) * 2004-08-10 2006-02-23 Toshiba Corp ユニバーサルヒューマンインタフェース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US8259080B2 (en) * 2008-03-31 2012-09-04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US20110241998A1 (en) * 2010-03-30 2011-10-06 Mckinney Susan Flexibl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246315B (zh) * 2012-02-07 2018-03-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具有多种显示形态的电子设备及其显示方法
US8963857B2 (en) * 2012-02-21 2015-02-24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1661526B1 (ko) * 2012-04-08 2016-10-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ui 방법
KR102104588B1 (ko) * 2012-07-11 2020-04-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20140046327A (ko) * 2012-10-10 2014-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입력 펜,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CN103793163A (zh) * 2012-10-30 2014-05-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2141044B1 (ko) * 2012-12-03 2020-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터치스크린을 가지는 휴대 장치 및 복수의 터치스크린을 가지는 휴대 장치의 사운드 출력방법
KR102130797B1 (ko) * 2013-09-17 2020-07-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CN104460851A (zh) * 2013-09-24 2015-03-25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触控电子设备以及一种触控方法
KR102212632B1 (ko) * 2014-05-12 2021-02-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문 인식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5528130B (zh) * 2014-10-24 2020-07-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2423184B1 (ko) * 2015-05-29 2022-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면 출력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160143115A (ko) * 2015-06-04 2016-1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용자 단말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20160372083A1 (en) * 2015-06-18 2016-12-22 Intel Corporation Facilitating increased user experience and efficient power performance using intelligent segmentation on flexible display screens
CN105718176B (zh) * 2016-01-20 2019-06-04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可弯曲移动终端屏幕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020656A (zh) * 2016-06-30 2016-10-1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操作双面显示屏移动终端的装置及方法
US10802549B2 (en) * 2018-07-31 2020-10-13 Dell Products, L.P. Multi-form factor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HS) with multi-layered hinge
US10254803B1 (en) * 2018-07-31 2019-04-09 Dell Products, L.P. Multi-form factor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HS) with layered, foldable, bendable, flippable, rotatable, removable, displaceable, and/or slideable component(s)
US10831346B2 (en) * 2018-10-30 2020-11-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rgonomic and sensor analysis base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US10503207B1 (en) * 2018-12-12 2019-12-10 Dell Products, L.P. Dock for a multi-form factor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H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9594A (zh) * 2012-03-12 2013-09-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输入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309549A (zh) * 2012-03-13 2013-09-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输入及显示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5630225A (zh) * 2014-11-24 2016-06-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37845B2 (en) 2021-10-05
TW201905554A (zh) 2019-02-01
WO2019001029A1 (zh) 2019-01-03
TWI703374B (zh) 2020-09-01
US20200159355A1 (en) 2020-05-21
CN109213344A (zh) 2019-01-15
CN112162656A (zh) 2021-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3344B (zh) 一种折叠式显示屏的触点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10502177B (zh) 一种同步验证指纹信息的屏幕解锁方法和装置
US1122713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ynchronously collecting fingerprint information
US11911133B2 (en) Ope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hysiological health detection
TWI681382B (zh) 終端及終端顯示亮度調節的方法
US1131496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ingerprint recognition-based electronic device
US11334195B2 (en) Optical detection apparatus
TWI720484B (zh) 一種同步驗證指紋資訊的觸控元件操作方法和裝置
TW202029549A (zh) 顯示裝置
US1150718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yeball tracking operation
US1125025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ris recognition
TW201839668A (zh) 一種眼球追蹤操作的方法和裝置
TWI715832B (zh) 一種虹膜識別的方法和裝置
US1191480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iometric recognition
CN110050280A (zh)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11079667A (zh) 显示面板、显示设备、指纹解锁方法及触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