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6786B -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96786B
CN109196786B CN201680085944.0A CN201680085944A CN109196786B CN 109196786 B CN109196786 B CN 109196786B CN 201680085944 A CN201680085944 A CN 201680085944A CN 109196786 B CN109196786 B CN 1091967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dom access
uplink signal
symbol
beamforming
antenna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59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96786A (zh
Inventor
崔彰洵
朴海圣
潘承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 Tele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 Tele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 Teleco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96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6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96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6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2Hybri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6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 H04W74/0891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for synchronize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04W56/0015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one node act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MIMO系统中的基站和终端之间的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并且提供可利用波束成形来提高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性能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和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Description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MIMO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技术。
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当在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发送用于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时,通过提出使用波束成形的新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来提升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容量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波束成形技术中,通常理解的是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各自包括多个天线。
存在基于波束成形技术执行通信的各种技术,在这些技术中,预期在不使用额外的频率或功率的情况下发送容量的改进与发送/接收天线的数目成比例。这些技术的代表性技术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
在使用MIMO技术的通信系统(以下称为MIMO系统)中,可通过波束成形从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中最大程度地获得发送容量增益。
对于基于波束成形技术彼此通信的发送/接收装置,当它们通过可由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形成的各个方向的天线波束当中的具有彼此匹配的波束成形方向的天线波束来发送信号时,可获得通过波束成形的增益。
在现有的波束成形技术中,尚未提出在诸如用户设备(UE)的发送装置向诸如基站(BS)的接收装置发送的用于BS/UE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信号(例如,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中使用波束成形的详细方案。
因此,在MIMO系统中,因为UE与BS之间的波束成形方向的不匹配,所以UE的上行链路信号可能无法成功到达BS。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避免UE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失败的详细方法,从而提高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性能。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在MIMO系统中使用波束成形的新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在MIMO系统中提高用于BS/UE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性能。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基于波束成形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备包括:波束成形同步单元,该波束成形同步单元被配置为对基站(BS)执行波束成形同步,所述基站(BS)针对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天线波束;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被配置为在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识别单元,该识别单元被配置为识别用于被选的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以及信号发送控制单元,该信号发送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和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使用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多个码元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和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匹配的所述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
具体地,所述特定无线电资源可以与周期性分配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对应,并且所述BS可在执行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时,按照与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针对所述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具体地,所述选择单元可被配置为选择通过所述波束成形同步与所述BS进行波束成形同步的特定发送天线波束。
具体地,所述选择单元可被配置为在对所述BS的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选择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具体地,所述选择单元可被配置为在对所述BS的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期间,从在所述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中形成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中选择具有最佳接收信号质量的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具体地,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所述信号发送控制单元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特定发送天线波束的所述码元位置和所述波束标识符,使用所述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多个码元的所述码元位置和所述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具体地,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所述信号发送控制单元可被配置为基于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选择的每个发送天线波束的所述波束标识符和所述码元位置,使用所述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位置和与所述每个码元位置匹配的每个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波束成形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对基站(BS)的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所述基站(BS)针对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天线波束;识别用于被选的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以及基于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和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使用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多个码元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和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匹配的所述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具体地,所述特定无线资源可以与周期性分配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对应,并且所述BS在执行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时,按照与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针对所述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具体地,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步骤可包括:选择通过所述波束成形同步与所述BS进行波束成形同步的特定发送天线波束。
具体地,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步骤可包括:在对所述BS的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选择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具体地,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基于所述特定发送天线波束的所述码元位置和所述波束标识符,使用所述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多个码元的所述码元位置和所述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具体地,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基于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选择的每个发送天线波束的所述码元位置和所述波束标识符,使用所述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位置和与所述每个码元位置匹配的每个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有益效果
本公开可得到用于在MIMO系统中提高BS/UE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应用本公开的MIMO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的配置;
图3和图4示出了本公开中的通过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结构的实施方式;以及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技术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而并不意图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应被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除非这些术语被定义为另一含义,而不应被解释为过度包含的含义或过分排他的含义。当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是没有准确地表达本公开的思想的不准确技术术语时,该技术术语应当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准确的技术术语代替。此外,本公开中所使用的一般术语应当根据字典定义在上下文中解释,而不应被解释为具有过度有限的含义。
另外,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表达包括复数表达,只要它们在上下文中清楚地区分即可。在本公开中,术语“包括”或“包含”不应被解释为必须包括本文所公开的各种元件或各种步骤的全部,而是应当理解为可不包括元件或步骤中的一些,或者可进一步包括附加元件或步骤。
另外,尽管可使用包括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分开来的目的。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其重复描述。
此外,在本公开的技术的以下描述中,当并入本文中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题更加不清楚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此外,应当注意,附图仅用于容易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并且该技术构思不应被解释为受附图的限制。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向每个附图中的元件添加附图标记时,尽管相同的元件被示出在不同的附图中,但是如果可能的话,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此外,在本公开的以下描述中,当确定并入本文中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可能使得本公开的主题更加不清楚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一种预期在不使用额外的频率或功率的情况下发送容量增益与发送天线的数目和接收天线的数目成比例的技术。在上述MIMO技术中,能够通过波束成形从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中最大程度地获得发送容量增益。
MIMO系统所使用的波束成形技术分为数字波束成形、模拟波束成形和混合波束成形。
由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所产生的多个波束可用于改进接收终端的分集以提高信号的质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NR),并且还可用于允许通过不同的波束划分多个接收终端以接收不同的信号的复用。
然而,因为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所产生的波束的数目由RF链的数目决定,所以会增加安装成本。
此外,由模拟波束成形技术所产生的多个波束仅限制性地用于改进接收终端的分集以提高信号质量(SINR)。
最后,因为数字波束成形技术需要高安装成本并且模拟波束成形技术具有有限的性能增益的缺点,所以MIMO系统主要使用将上述波束成形技术组合的混合波束成形技术。
因此,在下文中,将在本公开中参考混合波束成形技术。
如图1所示,关于在MIMO系统中使用诸如应用本公开的混合波束成形技术的波束成形技术彼此通信的发送/接收装置,当它们通过可由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形成的各个方向的天线波束当中的具有彼此匹配的波束成形方向的天线波束来发送信号时,可获得通过波束成形的增益。
在现有的波束成形技术中,尚未提出在UE向BS发送的用于BS/UE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信号(例如,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中使用波束成形的详细方案。
因此,在MIMO系统中,因为UE与BS之间的波束成形方向的不匹配,所以UE的上行链路信号可能无法成功到达BS。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在MIMO系统中使用波束成形的新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
具体地,使用波束成形的新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通过本公开所提出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来实现。
参照图1,BS 10包括多个天线,UE 100也包括多个天线。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假设BS 10包括8个天线并且UE 100包括四个天线。
这里,本公开所提出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可以是UE 100或在UE 100内部操作的内部装置。
在下文中,假设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是UE 100。
在应用本公开的MIMO系统中,BS 10针对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
UE 100与针对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的BS 10执行波束成形同步。
UE 100在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的过程期间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此外,UE 100识别用于至少一个被选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
此后,基于至少一个识别出的码元位置和至少一个预先识别出的波束标识符,UE100在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码元的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处使用与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匹配的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例如,随机接入前导码)。
这里,UE 100通过其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例如,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特定无线电资源可以是周期性分配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
当识别在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过程期间所选择的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时,UE 100在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内的码元的所识别的码元位置处使用与所识别的码元位置匹配的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针对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内的每个码元,BS 10可以在执行与UE 100的波束成形同步时,按照与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来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结果,根据本公开,BS 10在执行波束成形同步时,按照与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针对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此外,在本公开中,UE 100通过关于在执行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时选择(确定)的发送天线波束(=接收天线波束)的波束成形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此时,在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时,UE 100通过针对BS 10的波束成形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使得上行链路信号到达BS 10不会由于UE 100和BS 10之间的波束成形方向的不匹配而失败,从而提高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性能。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案,并且将描述得到本公开的效果的过程。
将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
为了便于描述,假设根据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是UE 100。
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100可包括:波束成形同步单元110,该波束成形同步单元110被配置为对BS 10执行波束成形同步,BS 10针对无线电资源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选择单元120,该选择单元120被配置为在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识别单元130,该识别单元130被配置为识别用于至少一个被选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以及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该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被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识别出的码元位置和至少一个识别出的波束标识符,在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处使用与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匹配的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向BS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
波束成形同步单元110对BS 10执行波束成形同步。
在应用本公开的MIMO系统中,通过从能够由UE形成的多个方向上的天线波束和能够由BS形成的多个方向上的天线波束中选择具有最佳信道环境的最佳波束来进行BS和UE之间的同步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100(即,UE 100)执行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
基于在针对同步所预定的无线电资源中周期性发送的同步信号来执行BS 10和UE100之间的波束成形同步。
当然,除了通过选择具有最佳信道环境的最佳波束执行的波束成形同步之外,还可在BS和UE之间执行定时同步。然而,在本公开中,省略了BS与UE之间的定时同步的描述。
下面将简要描述执行波束成形同步的过程。如图3和图4所示,用于同步的下行链路信道被分配给无线电资源的每个帧(例如,子帧0至49,10ms)中的预定位置处的子帧(a)。用于装置之间的同步的同步信号可周期性地(即,每5ms)通过下行链路同步信道来发送。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用于装置之间的同步的无线电资源(即,子帧(a))被称为同步子帧。
这里,同步子帧(a)由多个码元(例如,14个OFDM码元)组成。
BS 10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以用于装置之间的同步。
当BS 10包括8个天线并且同步子帧(a)由14个OFDM码元组成时,如以上示例中所述,BS 10在同步子帧(a)内的一个码元中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8个发送天线波束,其中可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形成8个发送天线波束。
因此,BS 10可在同步子帧(a)中形成总共112(8*14)个发送天线波束。
BS 10通过经由在同步子帧(a)中形成的112个发送天线波束发送同步信号(即,用于波束成形同步的波束参考信号(BRS))来执行与UE 100的波束成形同步。
根据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100(即,UE 100)通过UE 100中所包括的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天线,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不同方向的接收天线波束。
当UE 100如上所述包括四个天线时,UE 100可在同步子帧(a)内的一个码元中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四个接收天线波束,其中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形成四个接收天线波束。
UE 100(即,波束成形同步单元110)可通过经由如上所述的在同步子帧(a)中形成的多个接收天线波束接收同步信号(即,用于波束成形同步的BRS)来执行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
在这方面,在本公开中,在基于通过选择具有最佳信道环境(接收信号质量)的最佳波束(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UE 100的最佳接收天线波束)而由BS 10发送和由UE100接收的BRS来进行BS 10和UE 100之间的同步的详细过程方面没有限制,并且可通过各种过程来执行波束成形同步。
选择单元120在由波束成形同步单元110执行的波束成形同步过程期间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选择单元120可选择通过波束成形同步与BS 10进行波束成形同步的特定发送天线波束,即,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选择单元120可在对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无线电资源(即,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选择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更具体地,选择单元120可在对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选择一个发送天线波束。所选择的发送天线波束在每个码元中所形成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中具有最佳接收信号质量。
也就是说,选择单元120在对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选择BS 10的具有最佳接收信号质量(信道环境)的14个发送天线波束。
在选择单元120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逐个选择的BS 10的14个发送天线波束当中,可存在与BS 10进行波束成形同步的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
识别单元130识别由选择单元120选择的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识别单元130识别同步子帧(a)内的发送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以及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波束标识符。
参照图3,可识别在同步子帧(a)内发送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topt)以及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波束标识符(#4)。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识别单元130识别同步子帧(a)内的码元位置以及在每个码元中选择的BS 10的14个发送天线波束中的每一个的波束标识符。
如图4所示,在针对BS 10的14个发送天线波束识别出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当中,可存在用于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topt)和波束标识符(#4)。
基于识别单元130所识别出的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和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在特定无线电资源内的码元的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处使用与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匹配的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例如,随机接入前导码)。
这里,用于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特定无线电资源可以是周期性分配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
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将位于无线电资源的每个帧(例如,子帧0至49,10ms)中的预定位置处的子帧(b)分配为用于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需要与BS连接的UE 100可通过PRACH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在下文中,将子帧(b)称为PRACH。
PRACH(b)由多个码元(例如,14个OFDM码元)组成。
BS 10针对特定无线电资源(即,用于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的PRACH(b))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
这里,对于BS 10重要的是,针对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即,PRACH(b))内的每个码元,按照与在执行波束成形同步时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当BS 10如上所述包括8个天线并且PRACH(b)由14个OFDM码元组成时,BS 10按照与在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中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在PRACH(b)内的一个码元中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8个接收天线波束,其中可针对PRACH(b)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形成8个接收天线波束。
因此,BS 10可以按照与同步子帧(a)的图案相同的图案在PRACH(b)中形成总共112(8*14)个接收天线波束。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100(即,UE 100)内的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识别UE 100是否需要连接到BS 10,即,随机接入。
当UE 100初始接入网络(RRC连接建立)时、当UE 100再次接入网络(RRC连接重建)时、当发起切换时或者当重新启动数据发送(重启上行/下行链路数据发送)时,需要随机接入。
当基于识别单元130所识别出的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和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识别出需要随机接入时,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在特定无线电资源(即,PRACH(b))内的码元的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处使用与至少一个码元位置匹配的至少一个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更具体地,当UE 100处于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时,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基于特定发送天线波束(即,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topt)和波束标识符(#4)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在PRACH(b)内的码元的码元位置(topt)处使用波束标识符(#4)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根据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网络在UE 10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执行随机接入操作之前向UE 10分配可仅由UE 100使用的前导码序列。
因此,当UE 100处于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时,在由UE 10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时不存在冲突。
这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对应于需要随机接入的情况的重启下行链路数据发送(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的重启)的情况或者切换的情况。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适合于UE 100的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这是由于在PRACH(b)中发送一次上行链路信号。
更具体地,当UE 100处于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时,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基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识别出的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topt)和波束标识符(#4)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在PRACH(b)内的码元的码元位置(topt)处使用波束标识符(#4)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在PRACH(b)中发送一次波束成形后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来执行随机接入操作。
如图3所示,BS 10按照与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针对PRACH(b)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并且UE 100在PRACH(b)内的形成BS 10的最佳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的时间点(topt)发送针对BS 10的最佳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进行波束成形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当UE 100处于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时,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基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选择的每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使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的与码元位置匹配的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的情况下,包括位于BS 10的小区内的UE 100的多个UE共享前导码序列。因此,当UE 100处于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时,由UE 100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可能与和UE 100共享同一前导码序列的另一UE的上行链路信号冲突。
这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对应于在需要随机接入的情况当中的UE 100初始接入网络(RRC连接建立)的情况、UE 100再次接入网络(RRC连接重建)的情况或者重新启动上行链路数据发送(重新开始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的情况。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中发送波束成形后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适合于UE 100的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
更具体地,当UE 100处于竞争随机接入状态时,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基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选择/识别的用于BS 10的每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使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的与码元位置匹配的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在竞争状态下,信号发送控制单元140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中发送波束成形后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来执行随机接入操作。
如图4所示,BS 10按照与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针对PRACH(b)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并且UE 100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中发送针对BS 10的良好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进行波束形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UE 100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中多次发送针对BS 10的良好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进行波束成形的上行链路信号。因此,即使UE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在一个码元中与另一UE的上行链路信号冲突,由于上行链路信号通过另一码元来发送,因此也可提高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性能。
如上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即,本公开所提出的UE 100)在适合于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二者的PRACH(b)中发送波束成形后的上行链路信号,使得上行链路信号到达BS 10不会由于UE 100和BS 10之间的波束成形方向的不匹配而失败,从而提高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性能。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为了便于描述,UE 100将被描述为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以与前面的描述一致。
在S100中,作为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的UE 100周期性地执行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
将简要描述执行波束成形同步的过程。如图3和图4所示,BS 10针对无线电资源(即,用于装置之间的同步的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发送天线波束。
当BS 10如上所述包括8个天线并且同步子帧(a)由14个OFDM码元组成时,BS 10在同步子帧(a)内的一个码元中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8个发送天线波束,其中可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形成8个发送天线波束。
因此,BS 10可在同步子帧(a)中形成总共112(8*14)个发送天线波束。
BS 10通过经由在同步子帧(a)中形成的112个发送天线波束发送同步信号(即,用于波束成形同步的波束参考信号(BRS))来执行与UE 100的波束成形同步。
根据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100(即,UE 100)通过终端100中所包括的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天线,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不同方向的接收天线波束。
当UE 100如上所述包括四个天线时,UE 100可在同步子帧(a)内的一个码元中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4个接收天线波束,其中可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形成4个接收天线波束。
UE 100可通过经由如上所述的在同步子帧(a)中形成的多个接收天线波束接收同步信号(即,用于波束成形同步的BRS)来执行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
在这方面,在本公开中,在基于通过选择具有最佳信道环境(接收信号质量)的最佳波束(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UE 100的最佳接收天线波束)而由BS 10发送的和由UE100接收的BRS进行BS 10与UE 100之间的同步的详细过程方面没有限制,并且可通过各种过程来执行波束成形同步。
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在S110中,在与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过程期间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关于第一实施方式,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可选择通过波束成形同步与BS 10进行波束成形同步的特定发送天线波束,即,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
关于第二实施方式,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可在对BS 10的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选择BS 10的具有最佳接收信号质量(信道环境)的发送天线波束。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针对至少一个被选发送天线波束识别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可识别同步子帧(a)内的发送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topt)以及BS 10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波束标识符(#4)。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可识别同步子帧(a)内的码元位置以及在每个码元中选择的BS 10的14个发送天线波束中的每一个的波束标识符。
此后,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在S120中,UE 100识别是否需要与BS 10连接,即,随机接入。
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当识别出UE 100需要随机接入时(S120为“是”),在S130中确定UE 100是处于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还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
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当UE 100处于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S130中为“非竞争”)时,UE 100基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BS的最佳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topt)和波束标识符(#4)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UE 100在PRACH(b)内的码元的码元位置(topt)处使用波束标识符(#4)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在非竞争状态下,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在PRACH(b)中发送一次波束成形后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来执行随机接入操作。
这里,对于BS 10是重要的是,针对在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即,PRACH(b))内的每个码元,按照与在执行波束成形同步时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当BS 10如上所述包括8个天线并且PRACH(b)由14个OFDM码元组成时,BS 10按照与在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中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在PRACH(b)内的一个码元中形成具有不同方向的8个接收天线波束,其中可针对PRACH(b)内的14个OFDM码元中的每一个形成8个接收天线波束。
因此,BS 10可按照与同步子帧(a)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在PRACH(b)中形成总共112(8*14)个接收天线波束。
如图3所示,BS 10按照与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针对PRACH(b)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并且UE 100可在PRACH(b)内的形成BS 10的最佳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的时间点(topt)发送针对BS 10的最佳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进行波束形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当UE 100处于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S130中为“竞争”)时,在根据本公开的UE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基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选择/识别的BS 10的每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向BS 1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使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的与码元位置匹配的波束标识符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到BS 10。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在竞争状态下,通过根据本公开的针对PRACH(b)中的每个码元发送波束成形后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来执行随机接入操作。
如图4所示,BS 10按照与针对同步子帧(a)内的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图案,针对PRACH(b)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并且UE 100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中发送针对BS 10的良好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进行波束形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中,UE 100在PRACH(b)内的每个码元中多次发送针对BS 10的最佳接收天线波束(发送天线波束)进行波束形成的上行链路信号。因此,即使UE100的上行链路信号针对一个码元与另一UE的上行链路信号冲突,由于上行链路信号通过另一码元来发送,因此也可提高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性能。
在根据本公开的UE 1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中,除非UE关闭,否则重复执行各个步骤中的操作(S160中为“否”)。
结果,本公开可通过在MIMO系统中提出在用于BS/UE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中使用波束成形的新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案来提高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性能。
本公开中所描述的功能操作和主题的实现方式可通过数字电子电路、通过本公开中所描述的结构以及包括计算机软件、固件或硬件的等同物来实现、通过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组合来实现。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主题的实现方式可在一个或更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即,与在有形程序存储介质上编码以控制处理系统的操作或通过操作的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命令相关的一个或更多个模块)中实现。
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存储装置、机器可读存储板、存储器装置、影响机器可读无线电波信号的材料的组合或其一个或更多个的组合。
在说明书中,术语“系统”或“装置”例如涵盖可编程处理器、计算机或用于数据处理的包括多处理器和计算机的各种类型的机制、装置和机器。除了硬件之外,处理系统还可包括在请求时为计算机程序创建执行环境的代码,诸如构造处理器固件、协议栈、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或其一个或更多个的组合的代码。
计算机程序(也称为程序、软件、软件应用、脚本或代码)能够以包括编译或解释语言、声明或过程语言的任何形式的编程语言进行编写,并且能够以包括独立程序或模块、组件、子例程或适于在计算环境中使用的另一单元的任何形式部署。计算机程序可以但不一定对应于文件系统中的文件。程序能够被存储在针对所请求程序提供的单个文件中,被存储在多个协调文件(例如,存储一个或更多个模块、子例程或部分代码的文件)中,或者被存储在保持其它程序或数据的文件的一部分(例如,存储在标记语言文档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脚本)中。计算机程序能够被部署为在一个计算机上或在位于一个站点上或分布在多个站点上并通过通信网络互连的多个计算机上执行。
适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命令和数据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所有形式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介质和存储器装置,例如,诸如EPROM、EEPROM和闪速存储器装置之类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以及诸如外部硬盘或外部磁盘、磁光盘、CD-ROM和DVD-ROM盘之类的磁盘。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由专用逻辑电路添加或被集成在逻辑电路中。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主题的实现方式能够在计算系统中实现,所述计算系统包括诸如数据服务器的后端组件、诸如应用服务器的中间件组件、诸如具有网页浏览器或图形用户界面(用户可将网页浏览器或图形用户界面与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主题的实现方式进行交互)的客户端计算机的前端组件、或者后端组件、中间件组件和前端组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所有组合。系统的组件能够通过任何类型的数字数据通信(诸如通信网络或介质)相互连接。
尽管本说明书包括多个具体实现方式细节,但具体实现方式细节不应被解释为对任何公开内容或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限制,而是作为特定公开内容的特定实施方式特有的特征的描述。在单独实施方式的背景下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定特征也能够在单个实施方式中组合实现。相反,在单个实施方式的背景下描述的各种特征也能够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实现。此外,尽管特征可以在上面被描述为以特定组合起作用并且甚至最初如此声明,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来自所要求保护的组合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可以从组合中排除,并且所要求保护的组合可以针对子组合或子组合的变型。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例示了操作,但是不应理解为,以所示的特定顺序来执行操作或者以获得优选结果的顺序来执行所有示出操作。在特定情况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优选的。此外,不应该理解为,在所有实施方式中都需要上述实现方式中的各种系统组件的分离。此外,应该理解为,所描述的程序组件和系统通常可被集成在单个软件封装件中或者可被封装到多个软件产品中。
如上所述,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特定术语不意图限制本公开。因此,尽管已经参照上述示例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一些部分进行修改、改变或变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而不是详细描述来限定。因此,将解释为从权利要求的含义和范围及其等同物所得出的所有修改和变型都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基于波束成形向包括多个第一天线的基站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备,该设备包括多个第二天线并且通过使用所述多个第二天线形成多个接收天线波束,以从所述BS接收在无线电资源的预定同步子帧中形成的波束参考信号BRS,该设备包括:
波束成形同步单元,该波束成形同步单元被配置为通过经由所述多个第二天线接收所述BRS来执行对所述BS的波束成形同步,其中,所述BS通过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多个发送天线波束来发送所述BRS;
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多个发送天线波束当中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识别单元,该识别单元被配置为识别用于被选的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以及
信号发送控制单元,该信号发送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用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所识别的码元位置和所识别的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与周期性分配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对应,并且所述BS按照与在执行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时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方式,针对所述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单元被配置为在对所述BS的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每个码元选择每个发送天线波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选择的一个发送天线波束是在对所述BS的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期间,在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所述每个码元中形成的所述多个发送天线波束中的、具有最佳接收信号质量的发送天线波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所述信号发送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用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多个码元的所识别的码元位置和所识别的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所述信号发送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针对所选择的每个发送天线波束的与所述每个码元位置匹配的每个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7.一种基于波束成形向包括多个第一天线的基站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该方法由包括多个第二天线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使用所述多个第二天线形成多个接收天线波束,以从所述BS接收在无线电资源的预定同步子帧中形成的波束参考信号BRS;
通过经由所述多个第二天线从所述BS接收所述BRS来执行对所述BS的波束成形同步,其中,所述BS通过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每个码元形成多个发送天线波束来发送所述BRS;
在所述多个发送天线波束当中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
识别用于被选的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码元位置和波束标识符;以及
基于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所识别的码元位置和所识别的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与周期性分配的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对应,并且所述BS按照与在执行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时针对每个码元形成的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相同的方式,针对所述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子帧内的每个码元形成接收天线波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波束的步骤包括:在对所述BS的所述波束成形同步期间,针对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每个码元选择每个发送天线波束。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使用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多个码元的所识别的码元位置和所识别的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状态下,基于所述无线电资源的所述预定同步子帧内的针对所选择的每个发送天线波束的与所述每个码元位置匹配的每个波束标识符,向所述BS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CN201680085944.0A 2016-06-24 2016-12-28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Active CN1091967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79312 2016-06-24
KR1020160079312A KR102021089B1 (ko) 2016-06-24 2016-06-24 업링크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업링크신호 전송 방법
PCT/KR2016/015425 WO2017222132A1 (ko) 2016-06-24 2016-12-28 업링크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업링크신호 전송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6786A CN109196786A (zh) 2019-01-11
CN109196786B true CN109196786B (zh) 2021-10-08

Family

ID=60783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5944.0A Active CN109196786B (zh) 2016-06-24 2016-12-28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9664B2 (zh)
EP (1) EP3444958B1 (zh)
JP (1) JP6873161B2 (zh)
KR (1) KR102021089B1 (zh)
CN (1) CN109196786B (zh)
ES (1) ES2869289T3 (zh)
WO (1) WO20172221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2863A (zh) * 2017-01-05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测量信号的指示方法及装置
US10939441B2 (en) 2018-01-31 2021-03-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nomous uplink with analog beams
WO2020060340A1 (ko) * 2018-09-21 2020-03-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송수신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220039033A1 (en) * 2020-07-29 2022-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timing misalignment reporting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1161A (zh) * 2011-10-19 2014-06-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5080646A1 (en) * 2013-11-27 2015-06-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wireless device, methods therein, for sending and detecting, respectivel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an associated information
CN105122662A (zh) * 2012-12-26 2015-12-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具有大量天线的通信系统中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061737A1 (zh) * 2014-10-20 2016-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37639A4 (en) * 2011-07-28 2015-04-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BEAM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30125903A (ko) 2012-05-10 2013-1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140056561A (ko) * 2012-10-29 2014-05-1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빔을 운영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 및 단말의 동작 방법
KR102139223B1 (ko) * 2013-07-02 2020-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시스템에서 동기 설정 및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4734759B (zh) * 2013-12-20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Mimo波束赋形通信系统中波束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KR20150088742A (ko) * 2014-01-23 2015-08-03 (주)휴맥스 홀딩스 Lte 스몰셀의 온 오프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US10355761B2 (en) * 2014-10-07 2019-07-16 Mediatek Inc. Beam administration methods for cellular/wireless networks
US20160119958A1 (en) * 2014-10-27 2016-04-2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andom access channel with a grid of beam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1563469B1 (ko) * 2015-06-17 2015-10-27 중앙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스위치드 빔포밍을 통해 랜덤 액세스를 수행하는 이동 단말 및 그 제어 방법과, 기지국의 제어 방법
WO2017022870A1 (en) * 2015-08-03 2017-0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itial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852705B (zh) * 2015-08-20 2022-05-06 苹果公司 发送波束成形
US20180359044A1 (en) * 2015-12-01 2018-12-1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Transmission of synchronization inform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1161A (zh) * 2011-10-19 2014-06-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122662A (zh) * 2012-12-26 2015-12-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具有大量天线的通信系统中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080646A1 (en) * 2013-11-27 2015-06-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wireless device, methods therein, for sending and detecting, respectivel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an associated information
WO2016061737A1 (zh) * 2014-10-20 2016-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Support for Beam Based Common Control Plane.《3GPP TSG-RAN WG1#85 R1-165364》.2016, *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in NR;Samsung;《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4 R2-163372》;20160512;第1-4页 *
Support for Beam Based Common Control Plane;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3GPP TSG-RAN WG1#85 R1-165364》;20160513;第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44958A4 (en) 2019-10-30
JP6873161B2 (ja) 2021-05-19
US20190306886A1 (en) 2019-10-03
CN109196786A (zh) 2019-01-11
KR20180000950A (ko) 2018-01-04
KR102021089B1 (ko) 2019-09-11
JP2019525513A (ja) 2019-09-05
WO2017222132A1 (ko) 2017-12-28
US11019664B2 (en) 2021-05-25
EP3444958B1 (en) 2021-03-31
ES2869289T3 (es) 2021-10-25
EP3444958A1 (en) 2019-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96786B (zh)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装置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方法
US10893542B2 (en) Random access method in BDMA system and random access method in pattern/polarized BDMA system
CN112514281B (zh) 雷达探测与无线通信的共存
US10999872B2 (en) Random access techniqu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beamforming
EP286815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forming
US1034204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027595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andom access
EP3718235B1 (en) Customizing transmission of a system information message
KR20130125903A (ko) 통신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200110672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컴퓨터 저장 매체
US11071075B2 (e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ynchronous signal, terminal for receiving synchronous signal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40113639A1 (en)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144352A1 (en) Beam management for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operation
US20220150013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initial access
US20220295570A1 (en) Rach-based tx beam refinement procedure
CN112789921A (zh) 新无线电非授权的探测参考信号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WO202006933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multi trp systems
KR102021086B1 (ko) 업링크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업링크신호 전송 방법
RU2810605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отказа луча
US8995408B2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2235448A1 (en) Front-loaded fast beam tracking pilots
CN118019130A (zh)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144351A1 (en) Beam management during initial access
CN111512350A (zh) 用于控制远程机器的安全功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