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87610B -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87610B
CN109187610B CN201810804789.4A CN201810804789A CN109187610B CN 109187610 B CN109187610 B CN 109187610B CN 201810804789 A CN201810804789 A CN 201810804789A CN 109187610 B CN109187610 B CN 109187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ment concentration
casting blank
range
region
sim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047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87610A (zh
Inventor
钱亮
韩占光
高文星
陈志凌
裴国良
周干水
谢长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Tec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Tec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Tec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Tec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0478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876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87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87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87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87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2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 G01N23/225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using electron or 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ontinuous C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包括:测量铸坯设定区域内的微观偏析度,所述微观偏析度包括铸坯微观尺度上的元素浓度差和相应的间距;根据钢种和元素浓度差确定铸坯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范围,将不大于元素浓度差对应的间距作为间距范围;根据所述元素浓度范围和间距范围构建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根据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模拟不同加热时间元素的扩散过程,结合终材性能要求制定铸坯在加热炉的加热时间。所述方法建立从连铸坯到加热和轧钢等后续流程的组织演变模拟基础,能够评价连铸坯质量的改善。

Description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冶金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连铸坯的质量可以影响后期工艺的质量,比如影响加热炉工艺、轧钢工艺、甚至于正火处理工艺,最终决定终材组织性能优劣和缺陷。现状是:利用现有连铸阶段的技术手段,铸坯的内部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中心缩孔、中心疏松和偏析取得了明显提升,而对于终材组织却没有显著改善。
目前并没有系统的方法研究连铸坯质量如何定性定量地影响后续工艺最终终材组织,因为没有建立能定量评价连铸坯微观组织的指标,无法从全流程角度评价铸坯质量改善效果,更无法实现从连铸坯到终材的质量演变模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立从连铸坯到加热和轧钢等后续流程的组织演变模拟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包括:
步骤S1,测量铸坯设定区域内的微观偏析度,所述微观偏析度包括铸坯微观尺度上的元素浓度差和相应的间距,所述元素浓度差是指微观尺度上相邻元素浓度高点和低点的元素浓度差;
步骤S2,根据钢种和元素浓度差确定铸坯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范围,将不大于元素浓度差对应的间距作为间距范围;
步骤S3,根据所述元素浓度范围和间距范围构建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
步骤S4,根据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模拟不同加热时间元素的扩散过程,结合终材性能要求制定铸坯在加热炉的加热时间。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所述设定区域包括铸坯中心设定范围内的区域和铸坯锭型偏析高点区域,所述设定范围和高点区域根据钢种和铸坯尺寸设定。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在步骤S1中,在设定区域测量设定数量的相邻高点和低点之间元素浓度差及间距,将所述设定数量的元素浓度差的最大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将多个间距的最大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在步骤S1中,在设定区域测量设定数量的相邻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元素浓度差及间距,将所述设定数量的元素浓度差的均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将多个间距的均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至少测量20个以上的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在步骤S1中,采用电子探针测量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在步骤S1中,采用原位分析方法获得元素浓度差。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在步骤S1中,对铸坯进行酸洗,将设定区域的高点和低点之间的二次枝晶间距的最大值的一半或取平均值的一半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将铸坯二次枝晶组织的图像中的表示偏析高点出现黑点区域的跨度作为高点和低点之间的二次枝晶间距。
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中,在步骤S1中,通过铸坯疏松偏析模型模拟铸坯组织和元素浓度分布,从而得到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
本发明所述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建立了一种定性定量评价铸坯组织的可行方法,给出了具体参数获得方法,基于此可以建立从连铸坯到终材组织的模拟和评价,从而使得实现通过模拟定性定量获得加热和轧钢的工艺,从全流程角度进行工艺优化,最终提高终材性能,而非只是孤立地关注连铸坯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并且随着对本发明的更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所述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测量铸坯二次枝晶间距的示意图;
图3是铸坯为此枝晶组织的显微镜图片;
图4是铸坯中心等轴晶区的显微镜图片;
图5a是铸坯中心的原位分析结构图;
图5b是铸坯1/4处的原位分析结构图;
图5c是铸坯表面的原位分析结构图;
图6是采用本发明所述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的一种加热时间的终材带状组织图;
图7是采用本发明所述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的另一种加热时间的终材带状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这些实施例。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所述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测量铸坯设定区域内的微观偏析度,所述微观偏析度包括铸坯微观尺度上的元素浓度差和相应的间距,所述元素浓度差是指微观尺度上相邻元素浓度高点和低点的元素浓度差;
步骤S2,根据钢种和元素浓度差确定铸坯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范围,将不大于元素浓度差对应的间距作为间距范围;
步骤S3,根据所述元素浓度范围和间距范围构建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
步骤S4,根据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模拟不同加热时间元素的扩散过程,结合终材性能要求制定铸坯在加热炉的加热时间。
上述铸坯的设定区域可以是分散的区域,但要求能覆盖铸坯研究的重点区域,优选地,所述设定区域包括铸坯中心设定范围内的区域和铸坯锭型偏析高点区域,所述设定范围和高点区域根据钢种和铸坯尺寸设定,例如,铸坯中心区域20*20mm以内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在设定区域测量设定数量的相邻高点和低点之间元素浓度差及间距,将所述设定数量的元素浓度差的最大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将多个间距的最大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在设定区域测量设定数量的相邻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元素浓度差及间距,将所述设定数量的元素浓度差的均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将多个间距的均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至少测量20个以上相邻高点和低点的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的铸坯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或/和间距,可以通过下述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获得:
方法1,采用电子探针(EPMA)测量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其中元素浓度差可以通过测量设定区域内一定个数(n)的元素浓度差求其最大值,间距可以通过测量一定个数(n)的微观偏析出现的间距求其最大值获得;也可以通过获得一定个数(n)的元素浓度差和对应的间距,取微观元素浓度差平均值和间距平均值,作为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和间距;
方法2,采用原位分析(OPA)方法获得元素浓度差,可以获得设定区域一定个数(m)的元素浓度,将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作为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偏析间距可以通过设定(根据铸坯生产经验设定)给出,从而模拟现有元素浓度范围和给定偏析间距条件下的后期组织演变情况,作为定性评估工艺的手段;
方法3,对铸坯进行酸洗,将设定区域的二次枝晶间距的最大值的一半或取平均值的一半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元素浓度差可以通过方法1或者方法2获得,也可以通过设定(根据铸坯生产经验设定)给出,从而模拟现有偏析间距和设定元素浓度差情况下后期的元素扩散情况,作为定性评估工艺的手段;
方法4,通过铸坯疏松偏析模型模拟铸坯组织和元素浓度分布,从而得到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
当采用多种方法测试铸坯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或/和间距时,可以取最大值或者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在方法3中,中心等轴晶区的二次枝晶并不典型,优选地将铸坯二次枝晶组织的图像中的表示偏析高点出现黑点区域的跨度作为高点和低点之间的二次枝晶间距。
在步骤S3中,可以根据下式(1)通过所述元素浓度范围和间距范围构建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
Figure BDA0001737942410000041
其中,C为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范围,x为设定区域的间距范围,t为扩散时间,D为元素扩散系数。
但是本发明的扩散模型并不限于式(1)的模型,可以是在式(1)基础上所作的变形的扩散模型,例如,可以是添加了与形状有关的系数、碳的扩散激活能的模型。
在步骤S4中,设定加热炉的加热时间时,可以考虑铸坯所有元素随加热时间的扩散程度,也可以只考虑关键元素随时间扩散的扩散程度,甚至可以只考虑C元素随时间扩散的扩散程度,因为铸坯中最主要的是C元素。另外,铸坯的设定区域可以选择多个区域,也可以选择铸坯的关键区域(中心区域、铸坯1/4处、铸坯表面等),甚至可以只考虑中心区域,因为中心区域的缺陷是最严重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以某钢厂GCr15为例,一般铸坯中心区域的疏松、缩孔和偏析最严重,所以更加关注中心区域的微观偏析度,当然本方法适合铸坯任何区域。
微观偏析和铸坯的疏松度有紧密的关系,从铸坯显微组织中测试二次枝晶间距λ2可以作为微观偏析度中间距变量的来源,如图2所示,从铸坯的显微照片看,黑点是偏析高点出现的位置,如图3所示,铸坯不同位置处枝晶组织不太相同,在枝晶区测量二次枝晶间距相对容易,而铸坯中心区域一般为等轴晶区,如图4所示,测量二次枝晶间距相对较难,此时可以统计偏析高点出现黑点区域的跨度作为微观偏析度的间距变量来源。
在图4的铸坯中心区域枝晶显微照片,测量至少20个以上黑点的跨度获得微观偏析的间距尺寸,如图4所示的中心区域,如果取测量点的最大间距值为280μm,如果取测量点的平均值作为间距则具体为220μm,这样就获得了微观偏析度的间距变量值。
采用了原位分析(OPA)统计铸坯的中心区域、距离铸坯一侧表面(边部)1/4处和铸坯一侧表面(边部)的C元素分布(即图5中的统计偏析度:C元素在直径为1mm范围内的元素百分含量),如图5a-5c及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1737942410000051
从5a-5c和上表1中给出了不同位置处原位分析得到的元素分布,从中可以看出铸坯中心处的偏析程度最厉害。通过图5a中铸坯中心的C元素分布,可以得到C元素的元素浓度差,即1.949%-0.801%=1.148%。其中1.949为铸坯中心的C元素最大元素浓度,0.801为铸坯中心的C元素最小元素浓度。
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得到GCr15钢种的铸坯样中心区域的两种微观偏析度:
第一种为:最大间距和最大元素浓度差,即280μm和1.148%;
第二种为:平均间距和最大元素浓度差,即220μm和1.148%。
采用第一种微观偏析度得到GCr15钢种的铸坯中心区域的元素浓度范围为1%±0.574%,间距范围为≤280μm。
根据上述元素浓度范围和间距范围变化的采用公式(1)的扩散模型模拟C元素的扩散过程,在高温扩散温度为1150℃,高温扩散时间为5小时后,C元素的最高元素浓度为1.492%,将加热处理后的铸坯经过轧制后得到的终材的带状组织如图6所示,评价等级为3.3,不能满足轴承钢产品的要求,在相同工艺条件下,高温扩散时间为12小时后,C元素的最高元素浓度为1.244%,对应的终材的带状组织如图7所示,评价等级为1.6,可以满足轴承钢产品的要求。
尽管前面公开的内容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注意,在不背离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根据这里描述的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权利要求的功能、步骤和/或动作不需以任何特定顺序执行。此外,尽管本发明的元素可以以个体形式描述或要求,但是也可以设想具有多个元素,除非明确限制为单个元素。

Claims (5)

1.一种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测量铸坯设定区域内的微观偏析度,所述微观偏析度包括铸坯微观尺度上的元素浓度差和相应的间距,所述元素浓度差是指微观尺度上相邻元素浓度高点和低点的元素浓度差;
步骤S2,根据钢种和元素浓度差确定铸坯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范围,将不大于元素浓度差对应的间距作为间距范围;
步骤S3,根据所述元素浓度范围和间距范围构建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
步骤S4,根据元素浓度分布扩散模型模拟不同加热时间元素的扩散过程,模拟现有元素浓度范围和偏析间距条件下终材组织演变情况,结合终材性能要求制定铸坯在加热炉的加热时间,
其中,在步骤S1中,采用电子探针测量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或采用原位分析方法获得元素浓度差,或,
在步骤S1中,对铸坯进行酸洗,将设定区域的高点和低点之间的二次枝晶间距的最大值的一半或取平均值的一半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并且,将铸坯二次枝晶组织的图像中的表示偏析高点出现黑点区域的跨度作为高点和低点之间的二次枝晶间距,或,
在步骤S1中,通过铸坯疏松偏析模型模拟铸坯组织和元素浓度分布,从而得到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区域包括铸坯中心设定范围内的区域和铸坯锭型偏析高点区域,所述设定范围和高点区域根据钢种和铸坯尺寸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在设定区域测量设定数量的相邻高点和低点之间元素浓度差及间距,将所述设定数量的元素浓度差的最大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将多个间距的最大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在设定区域测量设定数量的相邻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元素浓度差及间距,将所述设定数量的元素浓度差的均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元素浓度差,将多个间距的均值作为铸坯所述设定区域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测量20个以上的元素浓度差及其对应的间距。
CN201810804789.4A 2018-07-20 2018-07-20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Active CN1091876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04789.4A CN109187610B (zh) 2018-07-20 2018-07-20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04789.4A CN109187610B (zh) 2018-07-20 2018-07-20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87610A CN109187610A (zh) 2019-01-11
CN109187610B true CN109187610B (zh) 2022-03-18

Family

ID=64936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04789.4A Active CN109187610B (zh) 2018-07-20 2018-07-20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8761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7209B (zh) * 2010-12-15 2012-10-03 重庆研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镁合金铸态组织成分均匀性的方法
IN2015DN01600A (zh) * 2012-08-31 2015-07-03 Toshiba Mitsubishi Elec Inc
CN104384469B (zh) * 2014-12-16 2016-04-20 东北大学 一种钢连铸结晶器内初凝坯壳厚度的预测系统及方法
CN106148673B (zh) * 2015-04-21 2018-07-0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碳钢高温加热扩散控制方法
CN105302952A (zh) * 2015-10-20 2016-02-03 首钢总公司 一种预测弹簧钢铸坯脱碳的有限元方法
CN107887263B (zh) * 2016-09-30 2020-06-23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用于锌扩散的装置及其锌扩散方法
CN107229803A (zh) * 2017-06-16 2017-10-03 东北大学 一种预测连铸生产的铸坯微观组织的方法
CN108088773A (zh) * 2017-12-15 2018-05-29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低碳钢表面镀镍层合金化扩散模型的建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87610A (zh) 2019-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maya Assessment of local deformation using EBSD: Quantification of local damage at grain boundaries
Cepeda-Jiménez et al. Prominent role of basal slip during high-temperature deformation of pure Mg polycrystals
Stoudt et al. Location-specific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within IN625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enchmark test artifacts
Bugat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damage initiation in duplex stainless steels
Verbeke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ɛ martensite in a Fe-based shape memory alloy by means of EBSD
CN102847901B (zh) 一种连铸生产中控制铁素体不锈钢板坯宽度的方法
CN109187610B (zh) 铸坯微观组织模拟方法
Bombač et al. Amelioration of surface cracking during hot rolling of AISI D2 tool steel
CN104949912A (zh) 金属腐蚀特征与腐蚀时间相关性的检测方法
Wang et al. The orientation spreading in γ-fiber of electron beam melted Ta-2.5 W alloy during cold rolling
Krajewski et al.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simulation of surface crack formation in continuous casting
Rozman et al. Long-Term Creep Behavior of a CoCrFeNi Medium-Entropy Alloy
Li et al. Study of cold roll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304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JPH07113769A (ja) クリープ寿命予測方法
CN113029778A (zh) 快速判断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晶粒直径的方法
Xiong et al.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Precipitation Mechanism of Nb Microalloyed Bainite–Martensite Offshore Platform Steel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Janeček et al. Substructure evolution and flow behaviour of AISI 316L stainless steel polycrystals at room temperature
Singh et al. Predicting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yield strength of microalloyed hot rolled steel plate
CN110059892A (zh) 一种多物理量监控以进行工业生产优化的方法
Hojny et al. Physical simulation of steel deformation in the semi-solid state
CN117181825B (zh) 一种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边界控制方法
JP2019173096A (ja) 製造方法、情報処理装置、関係式算出装置、および、製造システム
Kabaldin et al. Damage assessment of materials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the parameter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CN109772905B (zh) 模拟连铸板轧前加热过程中芯部组织演变的方法
Kaijalainen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a cellular automata simulation of martensite formation during coo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