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1946B -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 Google Patents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1946B
CN109151946B CN201710504685.7A CN201710504685A CN109151946B CN 109151946 B CN109151946 B CN 109151946B CN 201710504685 A CN201710504685 A CN 201710504685A CN 109151946 B CN109151946 B CN 1091519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value
relay
noise ratio
opti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046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1946A (zh
Inventor
米悦
龚世民
黄晓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71050468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19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51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1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1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1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02J50/23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tting antennas, e.g. directional array antennas or Yagi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所述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包括: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本申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Description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对于一些能量受限的无线网络,无线设备的电池蓄电量已经成为无线技术发展的瓶颈。
以无线传感网络为例,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在特殊环境中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三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如生态监测与灾害预警、基础设施状态监测以及辅助农业生产和医疗护理等。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传感器节点大都通过线缆或电池取电,由于传感器节点众多并且可能长时间放置在野外或人体内,因此通过更换电池或重新给电池充电经济成本高且不方便。为此,能量收集技术应运而生。
能量收集技术是指无线设备可以从基站、电视塔以及无线热点等无线信号源中吸收并储存能量,从而保障设备在没有线缆或者电池供电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持续工作,解决无线设备的续航问题。此外,稀缺的频谱资源也成为无线设备互联互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为此,现有技术中采用协作中继技术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
现有的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优化方案研究大部分采用简单的三个节点的系统模型,即一个发送端、一个中继节点以及一个接收端,但实际的网络模型远比此模型复杂,而且系统中所有的设备都是单天线的,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传输性能不稳定等。
因此,本技术领域还需提供一种新的协作中继传输优化方案,以解决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实用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所述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包括:
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
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多天线发送端,设于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包括:
处理器,用于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
收发器,用于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所述协作中继传输系统包括至少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以及多个单天线接收端,所述多天线发送端采用上述的多天线发送端。
上述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通过架构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其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接着,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最终,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通过多天线、多中继等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实用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基于能量收集的多天线发送端模块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的架构图,其中,还显示了具体工作时所涉及的能量收集区域、信息传输区域、以及实线箭头所示的信息流和虚线箭头所示的能量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为一实施例中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步骤。
S101,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在S101中,多天线发送端可以为多天线的无线接入点,具体可以为无线局域网的中心点,以供其它装有无线网卡的计算机等设备通过它接入无线局域网;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多天线发送端对有线局域网络提供长距离无线连接,或对小型无线局域网络提供长距离有线连接,从而延伸网络范围。
S102,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S102的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包括但不限于: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41
其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42
是系统信噪比,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需要指出的是,不难理解的是,上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是非凸的,即难以直接计算得到,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还可以包括: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
具体而言,所述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具体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系统信噪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作为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取得中间值;
求解以所述多天线发送端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为变量的非凸的可行域,其中,本实施例的迭代优化公式包括: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51
在迭代优化公式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52
表示使用二分法搜索最优信噪比时的平均值。
不难理解的是,通过迭代最优方法求解此优化问题可以判断上述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是否有可行解,具体来说,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固定P值和W值,用Matlab凸优化CVX工具得到B的最优值;
使用P值和得到的B值,用CVX工具求W的最优值;
使用得到的B值和W值,用CVX工具求最优的P值,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
其中,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指定范围可以是差值相差足够小,其可以人为设定或者智能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具体可以包括:
如果没有可行的W值、或有可行的W值但W的迹大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没有可行解,并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
如果有可行的W值且W的迹小于等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有可行解,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小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直至两次二分法搜索得到的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相差的差值达到预设值,得到最优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的值、以及系统信噪比,并结束循环。
S103,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中继进行能量存储之后,需要把信息继续传递给接收端等,在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以多天线发送端为实施例,对中继及接收端不作限定和赘述。
本申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通过多天线和多中继等方式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实用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请结合上述实施例参阅图2,图2为一实施例中基于能量收集的多天线发送端模块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多天线发送端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21和收发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基于能量收集的多天线发送端20,可以设于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20、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21,用于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所述处理器21,还用于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接着,所述收发器22,用于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其中,所述处理器21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的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可以包括: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61
其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20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71
是系统信噪比,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20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20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如前所述,所述处理器21,还用于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处理器21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具体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系统信噪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作为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取得中间值;
求解以所述多天线发送端20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为变量的非凸的可行域,其中,本实施例的迭代优化公式包括: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72
在迭代优化公式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20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20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20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BDA0001334355190000081
表示使用二分法搜索最优信噪比时的平均值。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处理器21迭代优化公式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固定P值和W值,用Matlab凸优化CVX工具得到B的最优值;
使用P值和得到的B值,用CVX工具求W的最优值;
使用得到的B值和W值,用CVX工具求最优的P值,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
针对上述处理过程,所述处理器21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具体还包括:
如果没有可行的W值、或有可行的W值但W的迹大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没有可行解,并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
如果有可行的W值且W的迹小于等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有可行解,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小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直至两次二分法搜索得到的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相差的差值达到预设值,得到最优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的值、以及系统信噪比,并结束循环。
在其他实施例中,中继进行能量存储之后,需要把信息继续传递给接收端等,在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以多天线发送端为实施例,对中继及接收端不作限定和赘述。
本申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通过多天线和多中继等方式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实用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请接着参阅图3,图3为一实施例中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的架构图,其中,还显示了具体工作时所涉及的能量收集区域、信息传输区域、以及实线箭头所示的信息流和虚线箭头所示的能量流。
本实施例所述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包括至少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R1、Ri……RM以及多个单天线接收端D1、Dj……Rk,所述多天线发送端优选地采用任一上述实施例的多天线发送端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20优选地为无线接入点。
所述多天线发送端20与中继之间,通过上述方式计算得到功率分割系数,则多天线发送端20与中继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之间按照所述功率分割系数进行划分并传输,接着,中继将信息传输给接收端进行处理。
本申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频谱资源稀缺、传输性能不稳定、现有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通过多天线和多中继等方式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实用而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包括:
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
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其中,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包括: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11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12
Δ(B)Δ(P)≤η(E-Δ(P))
Tr(W)≤1 andΔ(P)≤E
其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13
是系统信噪比,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天线发送端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还包括:
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系统信噪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作为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取得中间值;
求解以所述多天线发送端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为变量的非凸的可行域,迭代优化公式包括: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21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22
Δ(B)Δ(P)≤η(E-Δ(P))
其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23
表示使用二分法搜索最优信噪比时的平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固定P值和W值,用Matlab凸优化CVX工具得到B的最优值;
使用P值和得到的B值,用CVX工具求W的最优值;
使用得到的B值和W值,用CVX工具求最优的P值,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具体包括:
如果没有可行的W值、或有可行的W值但W的迹大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没有可行解,并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
如果有可行的W值且W的迹小于等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有可行解,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小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直至两次二分法搜索得到的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相差的差值达到预设值,得到最优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的值、以及系统信噪比,并结束循环。
6.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多天线发送端,设于在至少包含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天线发送端包括:
处理器,用于获取自身的波束形成矩阵、多个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以及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
收发器,用于根据所述系统信噪比发射传输包含信息/能量的信号到所述中继,以供所述中继进行信息收集和/或能量存储;
其中,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确认系统信噪比的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包括: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31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32
Δ(B)Δ(P)≤η(E-Δ(P))
Tr(W)≤1 andΔ(P)≤E
其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33
是系统信噪比,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天线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天线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通过二分法搜索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最优系统信噪比,利用迭代最优方法求非凸的最优化的方式、求解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对应的可行域,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系统信噪比计算公式的系统信噪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作为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取得中间值;
求解以所述多天线发送端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为变量的非凸的可行域,迭代优化公式包括: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41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42
Δ(B)Δ(P)≤η(E-Δ(P))
其中,W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N×N维的波束形成矩阵,B表示中继的功率放大系数矩阵,P表示中继的功率分割系数矩阵,Tr(·)表示给定矩阵的迹,D(·)表示以给定向量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gk表示中继和第k个单天线接收端之间的链路增益向量,o表示矩阵Hadamard乘积,PS表示多天线发送端的发射功率,Δ表示与给定矩阵对角元素相同的对角矩阵,H表示多天线发送端和中继之间的链路增益矩阵,η表示中继能量转换效率系数,E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FDA0003128599370000043
表示使用二分法搜索最优信噪比时的平均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天线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迭代优化公式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固定P值和W值,用Matlab凸优化CVX工具得到B的最优值;
使用P值和得到的B值,用CVX工具求W的最优值;
使用得到的B值和W值,用CVX工具求最优的P值,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天线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按此依次迭代求解最优的B、W及P值,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的W值的差值相差在指定范围内,停止迭代,具体包括:
如果没有可行的W值、或有可行的W值但W的迹大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没有可行解,并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大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
如果有可行的W值且W的迹小于等于1,则判断所述迭代优化公式的非凸的可行域问题有可行解,将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赋值给系统信噪比的最小值,进入下一次二分法搜索;直至两次二分法搜索得到的系统信噪比的中间值相差的差值达到预设值,得到最优的所述波束形成矩阵、所述中继的所述功率放大系数矩阵和所述功率分割系数矩阵的值、以及系统信噪比,并结束循环。
11.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中继传输系统包括至少一多天线发送端、多个中继以及多个单天线接收端,所述多天线发送端采用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多天线发送端。
CN201710504685.7A 2017-06-28 2017-06-28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Active CN1091519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04685.7A CN109151946B (zh) 2017-06-28 2017-06-28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04685.7A CN109151946B (zh) 2017-06-28 2017-06-28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1946A CN109151946A (zh) 2019-01-04
CN109151946B true CN109151946B (zh) 2021-08-24

Family

ID=64805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04685.7A Active CN109151946B (zh) 2017-06-28 2017-06-28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519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1826A (zh) * 2017-12-20 2019-06-28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d2d多中继协同通信优化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0380769B (zh) * 2019-06-03 2022-11-15 中央民族大学 一种基于多天线能量捕获的短包通信传输方法
CN110708716B (zh) * 2019-08-28 2023-02-17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基于多天线能量捕获的短包通信传输性能分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4975A (zh) * 2015-06-23 2015-09-30 北京交通大学 Ofdm蜂窝网络中进行能量收集的d2d协作通信方法
WO2016054440A1 (en) * 2014-10-01 2016-04-07 Analog Devices, Inc. Wireless network power distribution and data aggregation system and associated appl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4440A1 (en) * 2014-10-01 2016-04-07 Analog Devices, Inc. Wireless network power distribution and data aggregation system and associated applications
CN104954975A (zh) * 2015-06-23 2015-09-30 北京交通大学 Ofdm蜂窝网络中进行能量收集的d2d协作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oint Transceiver Design Algorithms for Multiuser MISO Relay Systems With Energy Harvesting;Yunlong Cai等;《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20161031;第64卷(第10期);4147-4164 *
能量收集双向中继网络的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李玮等;《电讯技术》;20161130;第56卷(第11期);1255-1259 *
能量收集双向中继网络的高能效联合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算法;丁长文等;《电子学报》;20170531;第45卷(第5期);1124-112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1946A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i et al. Computation energy efficiency maximization for a NOMA-based WPT-MEC network
CN104811313B (zh) 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最佳能量波束和时间分配设计方法
Alzahrani et 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cognitive IoT systems with RF energy harvesting in smart cities
CN105680920B (zh) 一种多用户多天线数能一体化通信网络吞吐量优化方法
CN109640371A (zh) 一种基于反向散射传输的无线携能中继通信方法和网络
CN109151946B (zh)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及多天线发送端
Lv et al. Energy-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of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in digital twins
Yao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characterization in heterogeneous IoT system with UAV swarms based 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12564779B (zh) 反向散射通信网络基于传输公平的吞吐量优化方法
Zhang et al. Impact of primary networks on the performance of energy harvesting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CN108462975B (zh) D2d无线供电通信网络中功率与时间联合分配方法
Park et al. Kolkata paise restaurant game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N115175347A (zh) 一种无线携能通信网络资源分配优化方法
CN106357315B (zh) 一种具有不完全csi的大型多天线网络能效资源分配方法
He et al. On maximizing max–min source rate in wireless-powered Internet of Things
KR102062432B1 (ko) 무선 에너지 하베스팅 네트워크 시스템을 위한 베이스 스테이션 및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Majid Butt et al. Relay selection schemes to minimise outage in wireless power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7835043B (zh) 一种快速评估无线供电通信中信息传输中断概率的方法
KR101590290B1 (ko) Wi-Fi 백스캐터 시스템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협력 통신 방법
CN109587088A (zh) 一种基于无线信息与能量协同传输的大规模接入方法
US20240056989A1 (en) Precod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access points in a cell-free communication system
Oliveir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nergy availability in RF energy harvesting networks
Rezaei et al. Stochastic power control policies for battery-ope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9672997B (zh)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工业物联网多维资源联合优化算法
Sun et al. Optimal time allocation for throughput maximization in backscatter assisted wireless power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