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0430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0430A
CN109150430A CN201710454015.9A CN201710454015A CN109150430A CN 109150430 A CN109150430 A CN 109150430A CN 201710454015 A CN201710454015 A CN 201710454015A CN 109150430 A CN109150430 A CN 109150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ignal
service
antenna port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540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li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nli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nli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nli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5401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04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150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043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采用本发明,可以为数据传输时天线端口的配置提供不同方法,可以使天线端口的配置灵活性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业务量的急剧增加,新空口(New Radio,NR)技术正在紧张的进行标准化。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物理信道处理流程包括:发送端对来自高层的数据流进行信道编码形成码字,对码字(codeword,CW)进行加扰、调制处理,得到调制符号,然后对调制符号进行层映射处理,再对层映射处理之后的调制符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再对预编码处理之后的符号进行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映射处理,将预编码处理之后的符号映射到时频资源上,最后,生成时频调制信号并通过天线端口(antennaport)进行发送。
由于多天线技术,预编码之后的符号可以被映射到不同的天线端口上,不同的天线端口对应不同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被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等。目前,在天线端口的映射方面,通常采用的是将预编码之后的符号映射到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或者终端特定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也就是说,是以数据流的发送端或接收端为参考对象进行天线端口的映射。现有技术的方案虽然也解决了天线端口的映射问题,但是端口配置的灵活性较差,对于应用场景较多的NR系统,一种天线端口映射方式很难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为数据传输时天线端口的配置提供了不同方法,使得天线端口的配置灵活性更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映射单元,用不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应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服务器、基站等。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五方面,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通过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为数据传输时天线端口的配置提供了不同方法,可以使天线端口的配置灵活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口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端口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通常由小区组成,每个小区包含一个基站(Base Station,BS),基站向多个终端设备提供通信服务,其中基站连接到核心网设备,如图1所示。其中,基站包含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和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BBU和RRU可以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例如:RRU拉远,放置于离高话务量的开阔区域,BBU放置于中心机房。BBU和RRU也可以放置在同一机房。BBU和RRU也可以为一个机架下的不同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系统(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系统(Enhanced Data rate forGSM Evolution,EDGE)、宽带码分多址系统(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码分多址2000系统(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2000)、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Time Division-Synchronizat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LTE)、5G系统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传输接入点(Transmission Receiver point,TRP)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系统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在第三代(3rd Generation,3G)系统中,称为节点B(Node B,NB)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Terminal),还可以包括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手机(smart phone)、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手持设备(handset)、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设备。
请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适用于下行数据链路,例如NR下行数据链路。在下行数据链路的实施场景中,数据传输装置即发送端为基站,接收端为终端设备。
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S101,基站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待发送的数据信号可以是来自高层的数据流,也即比特流,包括1ms的子帧内含有的编码前的比特数;也可以是数据流经过物理信道处理生成的复值调制符号。具体来说,为了保证信道传输的可靠性,通常需要对数据流进行物理信道处理,具体包括步骤S1011-S1014:
步骤S1011,基站将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信道编码生成码字。
基站在获取到待发送的数据流后,通过信道编码(例如Turbo码、LPDC码或者Polar码)之后形成码字。不同的码字区分不同的数据流,其目的是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发送多路数据,实现空间复用。其中,待发送的数据流的数量不超过接收端最多支持的天线数量。例如,当接收端(如终端设备)最多支持的天线数量为4时,则待发送的数据流的数量不超过4。
步骤S1012,基站对码字进行加扰和调制,生成复值调制符号。
加扰的目的主要在于将干扰信号随机化,下行链路加扰可以区分小区和信道,在基站用小区专用扰码序列进行加扰,终端设备再进行解扰,只有本小区内的终端设备才能根据本小区的标识形成的小区专用扰码序列对接收到得本小区内的信息进行解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邻小区间的干扰。然后,使用一个高频信号作为载波,把每个加扰之后的码字混入载波中,经过调制之后生成复值调制符号,便于天线发射。
步骤S1013,基站将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层。
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复值调制符号重新映射到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层,即层映射。根据码字数量和传输层数的不同,层映射的方法也有多种。
如图4所示,CW1为码字1调制后的复值调制符号1,CW2为码字2调制后的复值调制符号2。Layer1、Layer2、Layer3以及Layer4分别表示不同的传输层。
在单码字的实施场景中,如果只有一层传输层(Layer1),那么CW1则映射到Layer1;如果有两层传输层(Layer1和Layer2),那么CW1可以被拆分为两个CW1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1和Layer2上。如果有三层或四层传输层时的映射方法可以以此类推。
在多码字的实施场景中,存在三层或四层传输层的两种情况。如果有三层传输层(Layer1、Layer2和Layer3),那么可以将CW1拆分为两个CW1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1和Layer2上,将CW2直接映射到Layer3上;如果有三层传输层(Layer1、Layer2、Layer3和Layer4),那么可以将CW1拆分为两个CW1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1和Layer2上,将CW2拆分为两个CW2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3和Layer4上。
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1-4层传输可以支持单码字,5-8层传输可以支持多码字,3-4层传输可以支持多码字也可以不支持多码字,这里不作限定。
步骤S1014,基站将各传输层上的复值调制符号进行预编码。
预编码可以方便终端接收时进行信号检测。经过预编码之后的复值调制符号即为数据信号。
步骤S102,基站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业务类型可以包括5G中定义的增强移动宽带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业务和高可靠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业务,还可以包括未来5G通信中可能涉及的更多业务类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包含控制信息,基站可以根据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息就可以确定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可选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可以携带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进一步可选的,指示信息可以由待发送的数据流中的控制比特位承载。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不包含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由专门的控制信道发送,基站可以根据控制信息可以确定该控制信息对应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预先定义了分别与不同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例如定义一个天线端口支持eMBB业务的传输,定义另一个天线端口支持URLLC业务的传输。相应的,每个天线端口上定义一种参考信号,这里的参考信号是业务级的参考信号,也即是针对不同业务类型为参考对象设定的,可以认为是对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进行传输控制的一种控制信号。业务级的参考信号可以起到区分不同业务类型的作用,例如,新定义的参考信号可以是比特位序列,01代表eMBB业务,10代表URLLC业务。进一步地,随着业务类型的增加,参考信号的比特大小可以不仅限于只有2个值的比特位,可以进行后续的扩展。进一步可选的,新定义的参考信号也可以复用传统参考信号的功能,比如信道反馈等。
由于已经预先定义了新的天线端口,基站根据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就可以将数据信号映射到与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定义eMBB业务对应的天线端口为port 9,定义URLLC业务对应的天线端口为port 10,如图5a所示的示意图中,存在两种业务类型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eMBB业务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 9,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URLLC业务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 10。
步骤S103,基站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当基站确定了发送数据信号的天线端口后,就可以将数据信号以及该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发送至终端设备,以便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数据。
在NR下行数据链路中,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OFDM)调制,数据信号进行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映射处理,即将数据信号按照规则依次地映射到不同的RE上。同时,参考信号也按照预设的规则映射到了相应的RE位置上。从而天线端口上可以产生复值的时域OFDM符号。进而,在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的OFDM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天线端口并不是物理端口,天线端口和物理端口也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物理端口对应一个物理天线,多个物理端口可以对应同一个天线端口,一个物理端口也可以对应多个独立的天线端口。
进一步可选地,也可以将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映射到同一个天线端口上去,此时,由于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在处理时时域上可以错开,因此,可能将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映射到同一个天线端口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在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该天线端口可以是新定义的一个天线端口来传输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息,同时该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也是新定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该天线端口可以是原有的天线端口,该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可以是基于小区或者基于终端设备的参考信号。小区参考信号是指这个参考信号与基站的一个天线端口相对应,终端设备特定参考信号指的是这个参考信号与一个特定的终端设备对应。
那么,当基站选择例如小区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终端设备特定参考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或者新定义的天线端口映射数据信号时,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就可能被映射在同一个天线端口上。例如,假设采用新定义的支持不同业务类型的天线端口映射数据信号,如图5b所示的示意图中,存在两种业务类型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eMBB业务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 11,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URLLC业务时,仍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 11。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通过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根据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数据信号映射到与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在天线端口上发送数据信号以及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为数据传输时天线端口的配置提供了不同方法,可以使天线端口的配置灵活性更高。
请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适用于NR上行数据链路。在NR上行数据链路的实施场景中,数据传输装置即发送端为终端设备,接收端为基站。
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S201,终端设备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待发送的数据信号可以是来自高层的数据流,也即比特流,包括1ms的子帧内含有的编码前的比特数;也可以是数据流经过物理信道处理生成的复值调制符号。具体来说,为了保证信道传输的可靠性,通常需要对数据流进行物理信道处理,具体包括步骤S2011-S2014:
步骤S2011,终端设备将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信道编码生成码字。
终端设备在获取到待发送的数据流后,通过信道编码(例如Turbo码、LPDC码或者Polar码)之后形成码字。不同的码字区分不同的数据流,其目的是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发送多路数据,实现空间复用。其中,待发送的数据流的数量不超过接收端最多支持的天线数量。
步骤S2012,终端设备对码字进行加扰和调制,生成复值调制符号。
加扰的目的主要在于将干扰信号随机化,上行链路加扰的作用是区分用户。然后,使用一个高频信号作为载波,把每个加扰之后的码字混入载波中,经过调制之后生成复值调制符号,便于天线发射。
步骤S2013,终端设备将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层。
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复值调制符号重新映射到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层,即层映射。根据码字数量和传输层数的不同,层映射的方法也有多种。
如图4所示,CW1为码字1调制后的复值调制符号1,CW2为码字2调制后的复值调制符号2。Layer1、Layer2、Layer3以及Layer4分别表示不同的传输层。
在单码字的实施场景中,如果只有一层传输层(Layer1),那么CW1则映射到Layer1;如果有两层传输层(Layer1和Layer2),那么CW1可以被拆分为两个CW1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1和Layer2上。如果有三层或四层传输层时的映射方法可以以此类推。
在多码字的实施场景中,存在三层或四层传输层的两种情况。如果有三层传输层(Layer1、Layer2和Layer3),那么可以将CW1拆分为两个CW1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1和Layer2上,将CW2直接映射到Layer3上;如果有三层传输层(Layer1、Layer2、Layer3和Layer4),那么可以将CW1拆分为两个CW1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1和Layer2上,将CW2拆分为两个CW2片段分别映射到Layer3和Layer4上。
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1-4层传输可以支持单码字,5-8层传输可以支持多码字,3-4层传输可以支持多码字也可以不支持多码字,这里不作限定。
步骤S2014,终端设备将各传输层上的复值调制符号进行预编码。
预编码可以方便终端接收时进行信号检测。经过预编码之后的复值调制符号即为数据信号。
步骤S202,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业务类型可以包括5G中定义的增强移动宽带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业务和高可靠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业务,还可以包括未来5G通信中可能涉及的更多业务类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包含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息就可以确定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可选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可以携带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进一步可选的,指示信息可以由待发送的数据流中的控制比特位承载。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不包含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由专门的控制信道发送,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控制信息可以确定该控制信息对应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预先定义了分别与不同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例如定义一个天线端口支持eMBB业务的传输,定义另一个天线端口支持URLLC业务的传输。相应的,每个天线端口上定义一种参考信号,这里的参考信号是业务级的参考信号,也即是针对不同业务类型为参考对象设定的,可以认为是对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进行传输控制的一种控制信号。业务级的参考信号可以起到区分不同业务类型的作用,例如,新定义的参考信号可以是比特位序列,01代表eMBB业务,10代表URLLC业务。进一步地,随着业务类型的增加,参考信号的比特大小可以不仅限于只有2个值的比特位,可以进行后续的扩展。进一步可选的,新定义的参考信号也可以复用传统参考信号的功能,比如信道反馈等。
由于已经预先定义了新的天线端口,终端设备根据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就可以将数据信号映射到与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定义eMBB业务对应的天线端口为port 9,定义URLLC业务对应的天线端口为port 10,如图5a所示的示意图中,存在两种业务类型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eMBB业务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 9,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URLLC业务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 10。
步骤S203,终端设备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当终端设备确定了发送数据信号的天线端口后,就可以将数据信号以及该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发送至基站,以便基站正确的接收数据。
在NR上行数据链路中,可以采用OFDM调制,也可以采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调制。其中,采用OFDM调制时的处理方式与NR下行数据链路一致,在天线端口上可以产生复值的时域OFDM符号,进而,在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的OFDM符号。当采用SC-FDMA调制时,数据信号进行RE映射,即将数据信号按照规则依次地映射到不同的RE上。同时,参考信号也按照预设的规则映射到了相应的RE位置上。从而天线端口上可以产生复值的时域SC-FDMA符号。进而,在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的SC-FDMA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天线端口并不是物理端口,天线端口和物理端口也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物理端口对应一个物理天线,多个物理端口可以对应同一个天线端口,一个物理端口也可以对应多个独立的天线端口。
进一步可选地,也可以将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映射到同一个天线端口上去,此时,由于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在处理时时域上可以错开,因此,可能将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映射到同一个天线端口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在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该天线端口可以是新定义的一个天线端口来传输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息,同时该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也是新定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场景中,该天线端口可以是原有的天线端口,该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可以是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或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其中,DMRS主要用于上行控制和数据信道的相关解调,SRS主要用于估计上行信道频域信息,做频率选择性调度。
那么,当基站选择例如DMRS对应的天线端口、SRS对应的天线端口或者新定义的天线端口映射数据信号时,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信号就可能被映射在同一个天线端口上。例如,假设采用新定义的支持不同业务类型的天线端口映射数据信号,如图5b所示的示意图中,存在两种业务类型的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eMBB业务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 11,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为URLLC业务时,仍然将该数据信号映射到port11。
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通过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根据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数据信号映射到与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在天线端口上发送数据信号以及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为数据传输时天线端口的配置提供了不同方法,可以使天线端口的配置灵活性更高。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基站或者终端设备。在下行数据链路的实施场景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基站;在上行数据链路的实施场景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610,用于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映射单元620,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发送单元630,用于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所述映射单元620用于: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分别对应的不同的天线端口上;或,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共同对应的相同的天线端口上。
可选的,发送单元630还用于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或者承载于控制信道中。
可选的,所述业务类型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或高可靠通信URLLC业务。
可选的,所述数据信号包括数据流经过物理信道处理生成的调制符号。
可选的,所述发送单元630用于:
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OFDM符号;或,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SC-FDMA符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通过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根据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数据信号映射到与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在天线端口上发送数据信号以及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为数据传输时天线端口的配置提供了不同方法,可以使天线端口的配置灵活性更高。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7、存储器72以及收发器73。处理器71连接到存储器72和收发器73,例如处理器71可以通过总线连接到存储器72和收发器7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基站或终端设备,在上行数据链路的实施场景中,数据传输装置为终端设备;在下行数据链路的实施场景中,数据传输装置为基站。
处理器71被配置为支持数据传输装置执行图2或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方法。该处理器7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英文:network processor,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英文: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英文: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英文: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英文: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72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信号以及程序代码等。存储器7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英文: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access memory,缩写:RAM);存储器7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缩写:ROM),快闪存储器(英文:flash memory),硬盘(英文:hard disk 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英文:solid-state drive,缩写:SSD);存储器7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收发器73用于与其他网络设备连接。
处理器71可以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时,处理器71具体用于: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分别对应的不同的天线端口上;或,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共同对应的相同的天线端口上。
可选的,处理器71,还用于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或者承载于控制信道中。
可选的,所述业务类型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或高可靠通信URLLC业务。
可选的,所述数据信号包括数据流经过物理信道处理生成的复值调制符号。
可选的,处理器71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时,具体用于:
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OFDM符号;或,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SC-FDMA符号。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单元组合执行完成。软件单元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骤和单元,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实施例的步骤及组成。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包括: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分别对应的不同的天线端口上;或,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共同对应的相同的天线端口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或者承载于控制信道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类型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或高可靠通信URLLC业务。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信号包括数据流经过物理信道处理生成的复值调制符号。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包括:
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OFDM符号;或,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SC-FDMA符号。
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发送的数据信号;
映射单元,用不根据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将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天线端口上;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数据信号以及所述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单元用于: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分别对应的不同的天线端口上;或,
将业务类型不同的所述数据信号映射到各业务类型共同对应的相同的天线端口上。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信号的业务类型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待发送的数据信号中或者承载于控制信道中。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类型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或高可靠通信URLLC业务。
11.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信号包括数据流经过物理信道处理生成的复值调制符号。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用于:
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OFDM符号;或,在所述天线端口上发送承载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参考信号的SC-FDMA符号。
13.一种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应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1710454015.9A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ithdrawn CN1091504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4015.9A CN109150430A (zh)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4015.9A CN109150430A (zh)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0430A true CN109150430A (zh) 2019-01-04

Family

ID=64830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54015.9A Withdrawn CN109150430A (zh) 2017-06-15 2017-06-1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5043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614A (zh) * 2019-06-24 2019-09-24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数据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430554A (zh) * 2019-06-28 2019-1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614A (zh) * 2019-06-24 2019-09-24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数据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278614B (zh) * 2019-06-24 2020-12-18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数据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430554A (zh) * 2019-06-28 2019-1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430554B (zh) * 2019-06-28 2023-11-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43058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传输接收节点、终端及介质
CN110035527B (zh) 资源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913490B (zh)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435875B (zh) 发送和接收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51851A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7295674A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AU2019296415B2 (en) Data scrambling method and relevant device
WO2019137058A1 (zh) 资源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8462552A (zh) 一种多码字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038644B2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1817798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RU2667501C1 (ru) Способ,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CN111867086B (zh)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1602445B (zh) 通信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8737039A (zh) 随机接入及响应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186703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398604A (zh) 信息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2218375A (zh) 确定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33747B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JP7153035B2 (ja) 信号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と端末装置
CN109150430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9137299A1 (zh) 通信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16127412A1 (zh) Pbch重复传输的方法及基站
WO2022205022A1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5004828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