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00802A - 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00802A CN109100802A CN201810744116.4A CN201810744116A CN109100802A CN 109100802 A CN109100802 A CN 109100802A CN 201810744116 A CN201810744116 A CN 201810744116A CN 109100802 A CN109100802 A CN 1091008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ility
- sampling point
- preserves
- characterization
- seismic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9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1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9000004927 cl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1615 p wav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26 dia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260 vegetative to reproductive phase transition of meriste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074085 Scophthalmus aquos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66 anti-cip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25 perc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 G01V2210/6244—Poro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根据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根据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根据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由于该方案利用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确定出基于钻井数据的第一储集能力,再根据第一储集能力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建立出能够利用地震数据近似表征第一储集能力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进而可以利用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进行储层确定,从而解决现有方法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油气勘探中,储层岩石的储集能力通常被认为是指示优质储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一般储集能力越强的区域往往会存在着油气发育的优质储层。
目前,为了确定出有油区发育的优质储层,通常需要先对目标区域进行钻井获取钻井数据,再根据钻井数据计算出储层岩石的储集能力,根据储集能力从目标区域中确定出优质储层。但是由于钻井的施工成本通常相对较高,具体实施时往往只能得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以及部分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而不可能获取整个目标区域的钻井数据。因此,基于现有的储层确定方法只能确定出钻井区域中的优质储层,而无法准确地确定出没有钻井的区域中的优质储层。即,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存在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够利用地震数据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优质油气储层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
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
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模拟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
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包括:
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已钻井区域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得到建模结果;
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选取多个样点,并获取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包括:
从所述建模结果中获取纵波阻抗曲线、纵横波速度比曲线;
对所述纵波阻抗曲线、所述纵横速度比曲线进行交会分析,得到交会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交会分析结果,建立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包括: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中的各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ft=k1·poret-k2·vclt
其中,ft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k1为第一权重系数,poret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总孔隙度,k2为第二权重系数,vclt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黏土含量,t为样点的编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确定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公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其中,x为待测点纵波阻抗,y为待测点的纵横波速度比,P(x,y)为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f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i为样点的编号,n为样点的总数,lj为待测点到编号为j的样点的交会距离,li为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i、j为样点的编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
其中,x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波阻抗,y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横波速度比,a为第一归一化因子,b为第二归一化因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检验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
在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增加所述样点的数量,以重新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包括:
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从已钻井区域中确定出参照点,所述参照点为已钻井区域中油气储层的位置点;
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并将所述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作为储集能力阈值;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
将目标区域中第二储集能力大于等于所述储集能力阈值的待测点所在的区域确定为油气储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层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模拟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已钻井区域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得到建模结果;
第一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选取多个样点,并获取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建立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确定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第二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利用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确定出基于钻井数据的第一储集能力;再根据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一储集能力与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的关系,模拟建立出基于地震数据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以便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没有钻井数据的区域的储集能力,从而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够利用地震数据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优质油气储层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确定装置的组成结构图;
图3是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的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纵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交会图和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示意图;
图5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相对储集能力的分布示意图;
图6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纵波阻抗与先谷底储集能力交互图的示意图;
图7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纵横波速度比反演剖面和相对储集能力剖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的储层确定方法,往往需要依赖钻井数据,即需要先对目标区域进行钻井,以获取目标区域的钻井数据,再根据钻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储层岩石的储集能力,以便可以根据储集能力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但是,由于钻井施工成本相对较高,往往不可能对整个目标区域进行钻井。因此,只能获取目标区域中已钻井的部分区域的钻井数据,导致基于现有方法确定油气储层时,往往只能较为精确地确定出已钻井区域中的油气储层,而无法对包括没有钻井的区域的整个目标区域进行准确的储层确定。即,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适用范围有限、确定储层准确度差的技术问题。针对产生上述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因,本申请考虑到由于受限于钻井成本,通常无法获得整个目标区域的钻井数据,但可以通过地震采集方法获得整个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地震数据和钻井数据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因此,可以利用已钻井区域中的钻井数据确定出已钻井区域中储层岩石的储集能力(即第一储集能力),再分析已钻井区域中储集能力与已钻井区域中地震数据的关系,进而可以建立出基于地震数据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这样基于上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可以不依赖钻井数据,而是利用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出目标区域各个位置点的近似于储集能力的第二储集能力,以便后续根据第二储集能在整个目标区域中寻找优质的油气储层,从而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够利用地震数据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优质油气储层的技术效果。
基于上述思考思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确定方法。具体请参阅图1所示的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目标区域具体可以是含有碎屑岩的区域。通常大多油气藏都发育于沉积岩层,其中,又以沉积岩层中的碎屑岩层为主。因此,通常含有碎屑岩的区域具有较大概率存在油气发育的优质储层。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含有碎屑岩的区域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推广应用到其他类型的区域,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考虑到钻井成本相对较高,可以在目标区域中选定部分区域作为钻井区域,在钻井区域中进行钻井,以获取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对于整个目标区域,则可以采用施工成本相对较低的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例如采集单炮记录等)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获取的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了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钻井数据至少可以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等数据。这是由于在地质上,岩石的储集能力(即第一储集能力)通常受黏土含量、总孔隙度等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对于碎屑岩储层。因此,后续可以利用钻井数据中的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等数据分析储集能力。其中,上述储集能力具体可以表征出岩层具有的连通孔隙,以及储层允许的存储和渗滤的能力的大小。通常储集能力越高的岩层具有越高的概率属于优质储层。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钻井数据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引入除上述所列举的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连同上述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等作为钻井数据进行获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具体考虑到黏土含量、总孔隙度等数据通常对应于地震数据中的岩石弹性参数。其中,岩石弹性参数具体可以包括: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阻抗等数据。而黏土含量、总孔隙度等是对储集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的钻井数据。因此,分析储集能力会与地震数据中的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阻抗等数据存在一定的联系。又基于可以根据黏土含量、总孔隙度等钻井数据确定储集能力,考虑可以利用地震数据中的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阻抗等数据确定出近似于储集能力的指标数据,即第二储集能力。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储集能力是一种与储集能力近似的参量数据,也能较好地反应出地层岩层所具备的连通孔隙,以及允许油气存储和渗滤的能力的大小。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以第二储集能力替代需要依赖钻井数据的第一储集能力作为指标数据,进而可以利用基于地震数据所确定的第二储集能力,从目标区域中确定出有油气发育的优质储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地震数据中的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阻抗等数据通常与第二储集能力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上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至少可以包括: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阻抗等数据。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数据只是一种示意性说明。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精度要求还可以引入除上述所列举的数据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地震数据连同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阻抗等作为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进行获取。例如,还可以同时获取岩石弹性参数中的泊松比、体积模量等数据作为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
S12: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已钻井区域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得到建模结果;
S2: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S3: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选取多个样点,并获取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S4: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和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对已钻井区域开展精细岩石物理建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从所述建模结果中获取纵波阻抗曲线、纵横波速度比曲线;
S2:对所述纵波阻抗曲线、所述纵横速度比曲线进行交会分析,得到交会分析结果;
S3:根据所述交会分析结果,建立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选取了纵波阻抗、纵横速度比这两个地震数据作为主要研究的岩石弹性参数,因此从建模结果中提取了纵波阻抗曲线、纵横波速度比曲线。如果所选定的地震数据中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岩石弹性参数,例如泊松比、体积模量等,还可以从所述建模结果中获取其他类型的曲线,参与后续的交会分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交会分析结果,建立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可以包括:根据交会分析结果,在交会图中绘制包含有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等数据,以获得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上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能够综合已钻井区域中的钻井数据和地震数据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且同时反映出已钻井区域中各个位置点的钻井数据和地震数据。例如,通过上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可以准确地确定出已钻井区域的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等钻井数据,也可以通过查询获得该点的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等地震数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研究已钻井区域中不同位置点的第一储集能力与地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按照预设规则,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选取多个位置点为所述多个样点,其中,所述预设规则具体可以包括:相邻位置点之间的间距大于阈值间距,且所选取的多个位置点所构成的范围面积大于阈值面积。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保证所选取的样点分散,且覆盖整个已钻井区域,使得所获取的样点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后续所建立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所选取的多个样点的代表性,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将根据已钻区域的岩石类型将已钻区域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岩石类型区;再从所述多个不同的岩石类型区中分别选取多个中心位置点作为上述多个样点。具体的,例如,可以先根据已钻区域的岩石类型,将已钻区域划分为优质砂岩区、致密砂岩区、泥质砂岩区、泥岩区;再分别从上述优质砂岩区、致密砂岩区、泥质砂岩区、泥岩区各选出靠近类型区中心位置的3至4个位置点作为上述多个样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照上述方式从岩石组分定量模板中选取了多个样点的同时,可以通过岩石组分定量模板读取多个样点中各个样点的总孔隙度、黏土含量,以获取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中的各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ft=k1·poret-k2·vclt
其中,f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k1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一权重系数,pore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总孔隙度,k2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二权重系数,vcl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黏土含量,t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编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权重系数、第二权重系数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获取已钻井区域的岩心数据;通过统计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岩心数据确定所述第一权重系数和第二权重系数。
S13: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具体分析已钻井区域中多个样点中的各个样点基于钻井数据的储集能力(即第一储集能力)与各个样点的地震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以通过数据拟合,建立出用以近似表征地震数据与储集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上述第二储集能力具体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近似的第一储集能力,通过第二储集能力可以类似于通过第一储集能力反映出岩层的连通孔隙,以及油气存储和渗流能力,即反映出属于优质储层的可能性。上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具体可以用于表征第二储集能力与地震数据中的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的对应关系。进而后续可以基于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根据地震数据中的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计算出对应的第二储集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确定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S2: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公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其中,x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纵波阻抗,y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的纵横波速度比,P(x,y)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fi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i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编号,n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总数,lj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到编号为j的样点的交会距离,li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i、j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编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
其中,xi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波阻抗,yi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横波速度比,a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一归一化因子,b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二归一化因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建立出较为精确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具体实施时,可以将上述第一归一化因子的数值具体设置为1/900,将上述第二归一化因子的数值具体设置为1。这样可以使得基于上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确定出的第二储集能力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当然,上述所列举的第一归一化因子的数值、第二归一化因子的数值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精度要求,将上述第一归一化因子、第二归一化因子设置为其他数值。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S14: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从已钻井区域中确定出参照点,所述参照点为已钻井区域中油气储层的位置点;
S2: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并将所述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作为储集能力阈值;
S3: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
S4:将目标区域中第二储集能力大于等于所述储集能力阈值的待测点所在的区域确定为油气储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从已钻井区域中确定出参照点,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综合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以及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将已钻井区域中已经确定为优质油气储层的位置点作为上述参照点。进而可以通过岩石组分定量模板获得参照点所对应的纵波阻抗和纵横波速度比等地震数据,再将参照点的纵波阻抗和纵横波速度比等地震数据代入上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中,计算得到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将目标区域中第二储集能力大于等于所述储集能力阈值的待测点所在的区域确定为油气储层,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前反演,得到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纵波阻抗反演体和纵横波速度比反演体;
S2:将所述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纵波阻抗反演体和纵横波速度比反演体代入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中,得到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数据体;
S3:将所述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数据体中第二储集能力大于等于所述储集能力阈值的待测点所在的区域确定为油气储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现有方法,通过利用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确定出基于钻井数据的第一储集能力;再根据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一储集能力与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的关系,模拟建立出基于地震数据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以便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没有钻井数据的区域的储集能力,从而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够利用地震数据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优质油气储层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后,所述方法具体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将上述油气储层所在区域确定为优质油气储层发育区,并对所述优质油气储层发育区进行针对性的油气勘探开发。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所建立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精确度,在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后,所述方法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检验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
S2:在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增加所述样点的数量,以重新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检验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包括:将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代入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中,得到已钻井区域中位置点的第二储集能力;根据上述已钻井区域中位置点的第二储集能力建立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二储集能力分布图;检验所述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二储集能力分布图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的图像趋势的差异程度是否大于容许误差;在所述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二储集能力分布图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的图像趋势的差异程度不大于容许误差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满足要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从岩石组分定量模板中所选取的样点的数量,以增加所选取的样点的代表性;进而可以利用新增加的多个样点和之前选取的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以及对应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重新建立准确度更高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从而可以使得后续基于准确度更高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确定油气储层时具有相对更好的准确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通过利用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确定出基于钻井数据的第一储集能力;再根据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一储集能力与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的关系,模拟建立出基于地震数据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以便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没有钻井数据的区域的储集能力,从而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够利用地震数据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优质油气储层的技术效果;又通过根据岩石组分定量模板,检验所建立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在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增加样点的数量,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拟合出第一储集能力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得到精确度更高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提高了储层确定的精确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储层确定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储层确定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储层确定方法相似,因此储层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储层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请参阅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图,该装置具体可以包括:获取模块21、第一确定模块22、建立模块23、第二确定模块24,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获取模块21,具体可以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具体可以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等,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等,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等;
第一确定模块2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具体可以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
建立模块23,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具体可以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
第二确定模块24,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上述第一确定模块2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单元:
建模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已钻井区域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得到建模结果;
第一建立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获取单元,具体可以用于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选取多个样点,并获取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第一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上述第一建立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执行:从所述建模结果中获取纵波阻抗曲线、纵横波速度比曲线;对所述纵波阻抗曲线、所述纵横速度比曲线进行交会分析,得到交会分析结果;根据所述交会分析结果,建立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中的各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ft=k1·poret-k2·vclt
其中,f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k1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一权重系数,pore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总孔隙度,k2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二权重系数,vcl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黏土含量,t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编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上述建立模块23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单元:
第二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确定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第二建立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建立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公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其中,x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纵波阻抗,y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的纵横波速度比,P(x,y)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fi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i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编号,n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总数,lj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到编号为j的样点的交会距离,li具体可以表示为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i、j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编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建立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
其中,xi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波阻抗,yi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横波速度比,a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一归一化因子,b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二归一化因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所建立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精确度,所述装置具体还可以包括检验模块,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检验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在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增加所述样点的数量,以重新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4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单元:
第三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从已钻井区域中确定出参照点,所述参照点为已钻井区域中油气储层的位置点;
第四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并将所述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作为储集能力阈值;
第五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
第六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将目标区域中第二储集能力大于等于所述储集能力阈值的待测点所在的区域确定为油气储层。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装置,通过第一确定模块利用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确定出基于钻井数据的第一储集能力;再通过建立模块根据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一储集能力与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的关系,模拟建立出基于地震数据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以便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没有钻井数据的区域的储集能力,从而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够利用地震数据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优质油气储层的技术效果;又通过检验模块根据岩石组分定量模板,检验所建立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在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增加样点的数量,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拟合出第一储集能力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得到精确度更高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提高了储层确定的精确度。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具体可以参阅图3所示的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的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具体可以包括输入设备31、处理器32、存储器33。其中,所述输入设备31具体可以用于输入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所述处理器3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模拟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所述存储器33具体可以用于存储经输入设备31输入的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以及处理器32生成的中间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设备具体可以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之一。所述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光笔、手写输入板、语音输入装置等;输入设备用于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所述输入设备还可以获取接收其他模块、单元、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所述处理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处理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等等。所述存储器具体可以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用于保存信息的记忆设备。所述存储器可以包括多个层次,在数字系统中,只要能保存二进制数据的都可以是存储器;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如内存条、TF卡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具体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申请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储层确定方法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模拟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缓存(Cache)、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者存储卡(Memory Card)。所述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网络通信单元可以是依照通信协议规定的标准设置的,用于进行网络连接通信的接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的程序指令具体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在某工区中确定出优质的油气储层。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阅以下内容执行。
分析该工区内岩层类型,主要发育有泥岩、泥质砂岩、致密砂岩、优质砂岩四类岩性类型,且通常对应的储集能力由大到小排列为:优质砂岩、致密砂岩、泥质砂岩、泥岩,其中,优质砂岩通常为该工区具有较大可能发育优质储层的岩性区域,后续可以对该岩性区域进行更加细致地分析、确定。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S1:对该工区内钻遇目的层的井(即已钻区域)开展精细岩石物理建模,根据建模结果得到较为准确的弹性参数曲线即纵波阻抗曲线与纵横波速度比曲线,并将纵波阻抗曲线与纵横波速度比曲线进行交会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在交会图中绘制岩石组分(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等)定量模板。具体可以参阅图4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纵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交会图和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示意图,图中散点为井曲线的交会样点,细线为绘制的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S2:在上述交会图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虚拟点作为训练样点(即选取多个样点)。具体选择训练样点要求尽量分散,且能覆盖大部分井数据样点(这样能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根据岩石组分定量模板读出各样点的总孔隙度值与黏土含量值,随后采用下述公式计算各点的储集能力,其公式为:
ft=k1·poret-k2·vclt
其中,f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k1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一权重系数,pore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总孔隙度,k2具体可以表示为第二权重系数,vclt具体可以表示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黏土含量,t具体可以表示为样点的编号。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从已钻区域中选择10个样点,可以参阅图5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相对储集能力的分布示意图,图中样点3、样点4、样点6、样点7分别为优质砂岩、致密砂岩、泥质砂岩、泥岩的样本区域的中心点。
S3:在上述交会图中,采用以下公式拟合相对储集能力(即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其中,x为待测点纵波阻抗,y为待测点的纵横波速度比,P(x,y)为待测点的相对储集能力(即第二储集能力),f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储集能力(即第一储集能力),i为样点的编号,n为样点的总数,lj为待测点到编号为j的样点的交会距离,li为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i、j为样点的编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
其中,x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波阻抗,y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横波速度比,a为第一归一化因子,b为第二归一化因子。在该实例中a的取值具体可以设置为b的取值具体可以设置为1。
S4:根据上述拟合公式在上述交会图中分别计算出各点的相对储集能力值P(x,y),形成相对储集能力分布图,并判断该分布图是否可较好反映岩石组分定量模板趋势,如果趋势吻合度不够高,应回到步骤S2,适当增加样点,并重新拟合相对储集能力。
该实例中,最终仍采用10个样点拟合结果,参阅图5为拟合的相对储集能力分布图,图中颜色越淡的区域相对储集能力越强,相对储集能力增强的趋势与岩石组分定量模板中黏土含量降低、孔隙度增高趋势基本一致。
S5:采用上述拟合公式,计算已钻井的相对储集能力曲线,并根据该曲线及录测井资料确定优质储层门槛值(即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可以参阅图6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纵波阻抗与先谷底储集能力交互图的示意图,其中,相对储集能力大于0.03,因此可以以相对储集能力0.03作为该区优质储层的门槛值。
S6:通过对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前反演求解得到纵波阻抗反演体及纵横波速度比反演体,并利用步骤S4所确定的拟合公式计算出相对储集能力体(即第二储集能力数据体),从而可以预测储集能力变化情况并确定优质储层发育区(即优质油气储层)。在本实例中,由于该工区中的优质砂岩相对较薄,且发育在大套致密砂岩顶部,能否准确预测优质砂岩范围是该区储层研究重点。具体可以参阅图7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纵横波速度比反演剖面和相对储集能力剖面的示意图。其中,a为纵横波速度比反演剖面,b为相对储集能力剖面。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于应用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在相对储集能力剖面上优质砂岩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预测,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对该工区中的优质储层的预测精度。
通过上述场景示例,验证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通过利用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确定出基于钻井数据的第一储集能力;再根据已钻井区域中的第一储集能力与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的关系,模拟建立出基于地震数据的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以便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没有钻井数据的区域的储集能力,确实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够利用地震数据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优质油气储层的技术效果。
尽管本申请内容中提到不同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行业标准或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等,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判断方式等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实施方式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Claims (12)
1.一种储层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
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
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模拟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
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包括:
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已钻井区域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得到建模结果;
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选取多个样点,并获取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包括:
从所述建模结果中获取纵波阻抗曲线、纵横波速度比曲线;
对所述纵波阻抗曲线、所述纵横速度比曲线进行交会分析,得到交会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交会分析结果,建立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包括: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中的各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ft=k1·poret-k2·vclt
其中,ft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k1为第一权重系数,poret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总孔隙度,k2为第二权重系数,vclt为编号为t的样点的黏土含量,t为样点的编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确定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公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其中,x为待测点的纵波阻抗,y为待测点的纵横波速度比,P(x,y)为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f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i为样点的编号,n为样点的总数,lj为待测点到编号为j的样点的交会距离,li为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i、j为样点的编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待测点到编号为i的样点的交会距离:
其中,x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波阻抗,yi为编号为i的样点的纵横波速度比,a为第一归一化因子,b为第二归一化因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检验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
在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的准确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增加所述样点的数量,以重新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包括:
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从已钻井区域中确定出参照点,所述参照点为已钻井区域中油气储层的位置点;
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并将所述参照点的第二储集能力作为储集能力阈值;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确定目标区域中待测点的第二储集能力;
将目标区域中第二储集能力大于等于所述储集能力阈值的待测点所在的区域确定为油气储层。
10.一种储层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包括目标区域中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所述钻井数据至少包括:总孔隙度、黏土含量,所述地震数据至少包括: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储集能力是根据总孔隙度、黏土含量确定的;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模拟建立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储集能力是根据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确定的;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所述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钻井数据、所述已钻井区域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已钻井区域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得到建模结果;
第一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建模结果,建立岩石组分定量模板;
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选取多个样点,并获取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确定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岩石组分定量模板,确定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
第二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第一储集能力、所述多个样点的总孔隙度和黏土含量,模拟建立所述第二储集能力的表征关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44116.4A CN109100802B (zh) | 2018-07-09 | 2018-07-09 | 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44116.4A CN109100802B (zh) | 2018-07-09 | 2018-07-09 | 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00802A true CN109100802A (zh) | 2018-12-28 |
CN109100802B CN109100802B (zh) | 2020-04-10 |
Family
ID=64845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44116.4A Active CN109100802B (zh) | 2018-07-09 | 2018-07-09 | 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10080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84506A (zh) * | 2021-01-28 | 2021-04-20 |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 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70397B2 (en) * | 2003-07-09 | 2005-11-29 | Gas Technology Institute | Determination of fluid properties of earth formations using stochastic inversion |
CN105044770A (zh) * | 2015-07-06 | 2015-11-11 | 成都理工大学 | 致密砂砾岩气藏储层定量预测方法 |
CN105651966A (zh) * | 2016-01-18 | 2016-06-08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种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方法及参数确定方法 |
CN106202879A (zh) * | 2016-06-29 | 2016-12-0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纵横波速度动态估算方法 |
CN107367762A (zh) * | 2017-06-27 | 2017-11-21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储层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
-
2018
- 2018-07-09 CN CN201810744116.4A patent/CN1091008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70397B2 (en) * | 2003-07-09 | 2005-11-29 | Gas Technology Institute | Determination of fluid properties of earth formations using stochastic inversion |
CN105044770A (zh) * | 2015-07-06 | 2015-11-11 | 成都理工大学 | 致密砂砾岩气藏储层定量预测方法 |
CN105651966A (zh) * | 2016-01-18 | 2016-06-08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种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方法及参数确定方法 |
CN106202879A (zh) * | 2016-06-29 | 2016-12-0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纵横波速度动态估算方法 |
CN107367762A (zh) * | 2017-06-27 | 2017-11-21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储层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曹小璐 等: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优质储层预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
谷宁 等: "基于概率分析的非常规油气选区方法", 《油气田开发》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84506A (zh) * | 2021-01-28 | 2021-04-20 |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 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CN112684506B (zh) * | 2021-01-28 | 2024-01-12 |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 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00802B (zh) | 2020-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zizmohammadi et al. | Is the permeability of naturally fractured rocks scale dependent? | |
Gringarten et al. | Teacher's aide variogram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ing | |
US8275593B2 (en) | Reservoir modeling method | |
AU2009244726B2 (en) | Modeling dynamic systems by visualizing and narrowing a parameter space | |
Priest | Determination of discontinuity size distributions from scanline data | |
CN107817535A (zh) | 薄夹层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CN108397130B (zh) | 钻井方法和装置 | |
CN107366534B (zh) | 粗化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US10718188B2 (en) |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fluid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heterogenous geological formation | |
Grana |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o rock physics modeling | |
CN107402176A (zh) | 裂缝孔隙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CN107807396B (zh) | 地层基质电阻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CN109115987A (zh) | 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流体因子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 |
CN108387931B (zh) | 储层孔隙压力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Costa et al. | Hybrid three-scale model for evolving pore-scale geometries | |
EP3400546A1 (en) | Effective permeability upscaling for a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 |
Fanchi | Integrated flow modeling | |
Rocha et al. | Interface spaces based on physics for multiscale mixed methods applied to flows in fractured-like porous media | |
Juanes et al. | A locally conservative variational multiscale method for the simulation of porous media flow with multiscale source terms | |
CN109100802A (zh) | 储层确定方法和装置 | |
Abdideh et al. | A comparison of various statistical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 estimating the 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 rocks | |
CN107991716A (zh) | 薄层的沉积相图和沉积体厚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Zhang et al. | A generalized dynamic transfer function for ultra-tight dual-porosity systems | |
Kasiri et al. | Status of dual-continuum models for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simulation | |
US11204442B2 (en) | Implementing free advection in basin model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