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9316B -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9316B
CN109089316B CN201710448350.8A CN201710448350A CN109089316B CN 109089316 B CN109089316 B CN 109089316B CN 201710448350 A CN201710448350 A CN 201710448350A CN 109089316 B CN109089316 B CN 1090893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blind detection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time
bl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483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89316A (zh
Inventor
彭金磷
唐浩
王轶
汪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483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89316B/zh
Priority to EP18818509.4A priority patent/EP3627935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91336 priority patent/WO201822849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089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9316A/zh
Priority to US16/712,541 priority patent/US1115303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89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9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调度技术。在一种调度方法中,第一设备根据载波类型或者载波组配置控制信道的盲检参数;或者,为不同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周期;或者,为控制信道的USS和CSS配置盲检周期;为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DCI配置盲检周期;之后,发送承载盲检参数(可包含盲检周期)的配置信令,盲检参数用于第二设备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或者,在使用第一载波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的跨载波调度场景下,第一设备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传输时间单元内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目标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为M个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中,用于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的第一传输时间单元。

Description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调度技术。
背景技术
3GPP组织提出的LTE标准已经被全世界广泛使用,被称作4G通信技术。在LTE/LTE-A(LTE-Advanced)中,对终端而言,在某个传输时间单元(数据以一个传输时间单元为粒度进行传输)是否有数据需要接收或者被调度传输,取决于其是否能检测到含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消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DCI经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承载。因此终端需要在每个传输时间单元去盲检PDCCH,当检测到DCI后,则根据DCI中的调度信息去接收或者发送数据。
而其他通信技术则可能与LTE/LTE-A不尽相同。例如,LTE/LTE-A中载波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1ms;而在其他通信技术中会存在不同载波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不同的情况,其传输时间单元可以是子帧、传输时间间隔(其中一个传输时间间隔等于若干个子帧长度和,或者若干个传输时间间隔之和等于一个子帧长),也可以是1个时域符号、多个时域符号、1个时隙(slot)、多个时隙聚合、1个迷你时隙(mini-slot)、多个迷你时隙聚合,或者迷你时隙和时隙聚合等,即可以理解为符号数可变,此外,其他通信技术技术中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可能为15kHz*2^n,其中n为整数,不同子载波间隔对应不同的时域符号长度、进而导致不同的传输时间单元。
由于二者不尽相同,则LTE/LTE-A中提出的调度方式,并不适用于其他通信技术(例如未来通信技术),如何在其他通信技术中实现调度是目前需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以在其他通信技术中实现调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调度方法,包括:第一设备根据载波类型或者载波组配置控制信道的盲检参数(为不同载波类型或载波组配置的盲检参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发送承载所述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盲检参数,并根据上述盲检参数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具体的控制信道可为下行控制信道,例如PDCCH。在具体实现时,可预定义不同载波类型或载波组对应的控制信道的盲检参数,例如,可在协议中制定好不同载波类型对应的控制信道的盲检参数。当然,也可由基站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令为不同载波类型分别配置盲检参数。预定义方式可以节省信令开销,而信令方式可以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此外,第一设备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消息、系统信息块(systeminformationblock,SIB)消息、无线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control element,MAC CE)或者DCI作为配置信令承载上述盲检参数。或者,也可通过广播消息作为配置信令承载上述盲检参数,尤其是载波级别的盲检参数,可通知广播消息通知各终端。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设备根据载波类型或载波组配置盲检参数,第二设备对于同一类或同一组的载波使用同样的盲检参数进行控制信道的盲检,当检测到含调度信息的DCI后,可根据DCI中的调度信息去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从而实现了调度。此外,在现有技术是针对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有多少条载波就会有多少条配置信令,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类或一组载波对应一条配置信令,这样可减少配置信令的开销。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载波类型包括第一载波类型、第二载波类型和第三载波类型;其中: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承载第一控制信道和第二控制信道;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为用于本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为用于其他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承载所述第一控制信道:归属于第三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被其他载波调度。相应的,第一设备可为第一类的载波和第二类的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参数。此外,载波类型也可按照根据载波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进行划分,例如,可将相同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分为一类(比如15k为一类,30k为一类);或者将某一区段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的载波分为一类(比如15k~30k为一类,60k~120为一类)。根据载波类型配置盲检参数可实现有针对性的配置盲检参数,即根据载波上存在多少载波的控制信息配置盲检参数,实现灵活的参数配置、盲检次数均衡(比如存在其他载波调度信息的载波需要更多的候选位置)和配置信令节省(不需要为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盲检参数可包括聚合等级集合、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搜索空间参数、DCI格式、控制资源集合和盲检周期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聚合等级集合可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等级值;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可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等级值对应的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当然,也可全部或部分聚合等级共用一个因子。上述搜索空间参数表征检测特定搜索空间、检测公共搜索空间,或者,检测特定搜索空间和公共搜索空间。上述任一盲检参数均具有减少盲检次数的作用。
再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调度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为不同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周期,并发送承载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所述盲检参数可选地包括所述盲检周期。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盲检参数并根据上述盲检参数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在一个示例中,可根据载波所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配置盲检周期。示例性的,可为不同传输时间单元分别配置盲检周期。更具体的,可为较短的传输时间长度配置相对较长的盲检周期,以减少盲检次数;在另一个示例中,可将载波分为使用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载波(第一类载波)和使用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的载波(第二类载波)。其中,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的时长要大于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时长。在配置盲检周期时,可为第一类载波配置第一盲检周期,所述第一盲检周期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N倍,所述N>=1;为第二类载波配置第二盲检周期;所述第二盲检周期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的M倍,所述M>=1。示例性的,还可令M<N。以保证给定时间比如1ms内,传输时间单元不同的载波的盲检次数总和与现有LTE技术相比不增加太多;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设备可根据子载波间隔配置盲检周期,为不同的子载波间隔的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周期。在又一个示例中,基站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USS和CSS配置盲检周期。在又一个示例中,基站可根据子载波间隔、USS和CSS配置盲检周期。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子载波间隔、USS和CSS中的至少一项灵活配置盲检周期,减少了盲检次数。
又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调度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使用第一载波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的跨载波调度场景;其中所述第一载波使用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以U1表示),所述第二载波使用第二传输时间单元(以U2表示);所述第二传输时间单元是所述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M倍,所述M不小于2;M个连续的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与一个第二传输时间单元对齐;所述方法包括: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传输时间单元内传输所述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所述目标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为M个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中,用于传输所述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的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第二设备则在上述目标U1上检测控制信息。所述M个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中的目标第一传输时间单元按照预定义方式确定或通过信令配置,所述信令包括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更具体的,上述第一载波可传输一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也可传输多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进一步的,上述至少一个目标U1可为M个U1中的部分第一传输时间单元。在一个示例中,对于在第一载波传输一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的情况,可在第一载波的部分U1上承载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在M个U1的部分U1上存在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后续终端只需在部分U1上检测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对于在第一载波传输多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的情况,可以将U1的索引和第二载波之间建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协议预定义U1的索引和各第二载波的对应关系,或者按某种规则确定或者通过信令配置U1的索引和各第二载波的对应关系。预定义规则可以减少信令通知开销,而信令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除了适用于“第二传输时间单元是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M倍(M不小于2)”的场景外,也适用于无此约束的场景,例如,也可适用于“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等于第一传输时间单元”场景。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M个U1中的至少一个U1内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这样可以不必在每个U1上盲检第二载波的调度信息,从而减少了盲检次数。另外,以上所有实施例除适用于跨载波调度场景外,也适用于单载波场景。在单载波场景,可将上述“第一载波”替换为“下行”,将“第二载波”替换为“上行”,即上下行采用不同传输时间单元或者子载波间隔时,不需要在每个下行传输时间单元都存在上行调度的控制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传输上述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之前,第一设备还可为M个第一传输时间单元配置各自的盲检参数。通过为U1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可实现灵活的参数配置,此外,通过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可减少了盲检次数。更具体的,可通过配置不同的备选PDCCH个数因子集合,或者不同的控制资源集合来实现不同的传输时间单位对应不同的盲检候选位置。通过为U1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可实现灵活的参数配置,减少盲检次数。
又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调度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为M个U1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并发送承载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第二设备则接收配置信令,并根据上述盲检参数,在各U1上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在一个示例中,不同U1配置的盲检参数对应不同或相同的盲检候选资源,则终端在各U1对应的盲检候选资源上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更具体的,可通过配置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或者控制资源集合来实现为不同的U1配置盲检候选资源(候选位置)。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为不同U1分别配置可能承载的(载波的)控制信息或控制信道。通过为U1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可实现灵活的参数配置。以上可能的设计也可以理解为:为不同的传输时间单元各自配置盲检参数。例如为第1个第一载波时间单元配置有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为第2个第一载波时间单元配置不存在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以上可能的设计还可以理解为:盲检参数和传输时间单元位置相关。比如第一个U1对应第一CORESET,和/或,第一DCI集合;而第二个U1对应第二CORESET,和/或,第二DCI集合。示例性的,第一DCI集合可包含第一载波的调度DCI和第二载波的调度DCI,第二DCI集合包含第一载波的调度DCI。
又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调度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为控制信道的特定搜索空间(USS)和公共搜索空间(CSS)分别配置盲检周期,并发送承载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所述盲检参数用于第二设备对所述控制信道进行盲检,所述盲检参数可选得包括所述盲检周期。第二设备则接收配置信令,并根据上述盲检参数,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可选的,第二设备可采用为USS配置的盲检周期检测USS,而采用为CSS配置的盲检周期检测CSS。示例性的,第一设备可为载波1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1,为载波1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2,为载波2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3,为载波2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4。在一个示例中,基站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USS和CSS配置盲检周期。例如为上述第一载波类型(或上述第一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1,为上述第一载波类型(或上述第一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2,为上述第二载波类型(或上述第二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3,为上述第二载波类型(或上述第二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4,以此类推,在此不作赘述。在又一个示例中,基站可根据子载波间隔、USS和CSS配置盲检周期。例如为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1,为子载波间隔为15KHz(第一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2,为子载波间隔为30KHz(第二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3,为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4,以此类推,在此不作赘述。
又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调度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为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格式配置盲检周期,或,根据DCI格式配置DCI格式盲检周期,并发送承载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或,发送承载DCI格式盲检周期的配置信令;所述盲检参数用于第二设备对所述控制信道进行盲检,所述盲检参数可选得包含所述盲检周期。而第二设备则根据DCI格式对应的盲检参数或DCI格式盲检周期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具体的,可为各DCI格式分别配置盲检参数。以盲检周期为例,可为各DCI格式分别配置盲检周期。例如,为DCI格式1配置盲检周期1,为DCI格式2配置盲检周期2。其它盲检参数的配置与盲检周期的配置相类似,可以参考前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DCI可能为调度下行数据的DCI格式和调度上行数据的DCI格式,用于调度下行数据的DCI和用于调度上行数据的DCI其格式不同。因此,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为调度上行数据的DCI格式(以DCI格式1表示)配置盲检参数1(比如盲检周期为P1),为调度下行数据的DCI格式(以DCI格式2)配置盲检参数2(比如盲检周期为P2),如此若上下行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则可以为上下行调度或者盲检设置解耦;对于上下行采用不同的传输时间单元长度或不同子载波间隔的场景,更具体的,可为调度较短的传输时间长度对应的DCI格式配置相对较长的盲检周期,以减少盲检次数;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以为用途或功能不同的DCI格式分别配置盲检周期。根据DCI格式配置盲检参数,实现了灵活的参数配置。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数据发送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例如生成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数据发送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设备根据载波类型或载波组配置盲检参数,第二设备对于同一类或同一组的载波使用同样的盲检参数进行控制信道的盲检,当检测到含调度信息的DCI后,可根据DCI中的调度信息去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从而实现了调度。此外,在现有技术是针对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有多少条载波就会有多少条配置信令,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类或一组载波对应一条配置信令,这样可减少配置信令的开销。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的示例性结构图;
图2c和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设备的示例性结构图;
图3a为本载波调度的示意图;
图3b为跨载波调度的示意图;
图4、6、7、10、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度方法的示例性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载波类型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传输时间单元与第一传输时间单元之间的对比示例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与第一子载波间隔之间的对比示例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M个U1中承载控制信道的示例图;
图9b和图9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M个U1中U1的索引和第二载波之间建立关系的示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行盲检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技术方案,先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终端在为其分配的时频资源上接收或被调度传输数据。其中,时频资源包含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时频资源的粒度可为传输时间单元,频域资源的粒度可为载波或者更小的粒度,例如子载波等。
在载波聚合技术中,终端可使用多个载波(例如10个),在本申请中载波与小区(cell)概念等同:当为终端配置辅载波时,会同时携带辅载波的载波索引和工作在该辅载波的辅小区的小区标识(Cell Indentify,Cell ID),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载波与小区的概念等同。
对终端而言,在其所使用的载波上,在某个传输时间单元内是否有数据需要接收或者被调度传输,取决于其是否能检测到含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消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DCI经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承载。
终端用户的不断增长,用户业务量和数据吞吐量不断增加,对通信速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无线频谱资源短缺,很难找到连续的大带宽供移动通信采用,因此,在LTE中引入了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技术,把多个连续或不连续的频谱聚合使用,从技术上解决了移动通信对于大带宽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无线频带中零散频谱的利用率。例如,请参见图1a,终端可通过两个载波:CC1和CC2,与基站进行同时通信。
在载波聚合技术中,终端可以配置为跨载波调度或者不跨载波调度。其中,不跨载波调度如图3a所示,每个小区上发送的PDCCH携带的DCI对应本小区的下行资源分配或上行资源分配。其中,CC1-CC3表示载波1-载波3。
而跨载波调度如图3b所示,允许一个小区上的PDCCH调度另一个小区上的无线资源。例如,CC2上的PDCCH 1对应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或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在另一个小区(CC1)上传输。
如果终端被配置了跨载波调度,基站会通知终端在哪个载波(通知载波编号)上去接收相应的PDCCH。跨载波调度时,在一个子帧中,可选地跨载波调度其它载波的一次下行数据传输或者一次上行传输。
PDCCH占用的时频资源以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为单位,一个CCE包括36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基站可选择使用1、2、4或8个CCE承载一条DCI,称为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AL)。网络侧可根据传输的信息量及信道条件配置相应的聚合等级。
终端在控制区域中需要搜索DCI的CCE聚合等级和CCE起始位置,这一过程称为PDCCH盲检(blind decoding)。
LTE标准规定了每个聚合等级对应的PDCCH侯选个数(PDCCH candidate),或称为PDCCH候选资源。在聚合等级L∈{1,2,4,8}上的搜索空间
Figure BDA0001321808950000061
(CCE资源集合)定义为PDCCHcandidates的集合。
搜索空间分为公共搜索空间(Common Search Space,CSS)和用户专用搜索空间(UE—specific search space,USS)。CSS是小区中所有终端都需要检测的,聚合等级可以是4或8,USS是针对每个终端的,聚合等级可以是1、2、4或8。
终端会在一个子帧内监听上述PDCCH candidates集合,这意味着终端需要根据所要监听的DCI格式来尝试解码该集合中的每一个PDCCH。对于每一个PDCCH侯选位置,终端需要尝试解码两个不同长度的DCI(具体DCI由网络配置的传输模式确定)。因此一个下行子帧内终端需要进行最多44次盲检。
在LTE系统,子帧k的搜索空间
Figure BDA0001321808950000071
内某PDCCH candidate m所占用的CCE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1321808950000072
其中,L为聚合级别的大小,NCCE,k为子帧k包含的控制区域的CCE个数,i=0,…,L-l且m=0,…,M(L)-1。M(L)为给定的搜索空间内需要监听的PDCCH candidate数,M(L)与聚合等级、搜索空间的关系如下表1所示。
Figure BDA0001321808950000073
表1
对于CSS,m′=m;
对于USS,当终端没有被配置为跨载波调度时,m′=m;当终端被配置为跨载波调度时,m′=m+M(L)·nCI,nCI为被跨载波调度的载波编号。
CSS从CCE 0开始;USS的起始位置可以通过前面给出的公式(对应i=0)计算得出。
对于CSS,Yk为0,而对于USS,Yk定义为:Yk=(A·Yk-1)modD,其中Y-1=nRNTI≠0,A=39827,D=65537而
Figure BDA0001321808950000074
ns为一个系统帧中的时隙(slot)号(取值范围为0~19)。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终端被配置为跨载波调度时,搜索空间会有偏移,偏移值为M(L)·nCI
如上表1所示,在LTE中,在USS中检测一种尺寸(SIZE)的DCI格式需要16次的盲检。若同时考虑CSS,检测一种SIZE的DCI格式需要22次的盲检。而考虑载波聚合:每加一个激活载波,检测一种SIZE的DCI格式多出16次盲检(假设只考虑USS)。
为此LTE-AR13提出了一些减少盲检次数的方法:针对每个聚合等级和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终端可根据配置的盲检参数进行盲检,以达到减少盲检次数的目的。例如,对上表1中聚合等级1配置尺度因子a=0.33,则终端只需对聚合等级1尝试0.33*6=2次的盲检(默认只对前两个PDCCH侯选位置进行盲检),而不需要按表中所示的6次盲检。
其他通信技术,尤其是未来通信技术可能与LTE/LTE-A不尽相同。
以5G接入网技术(New Radio,NR)为例,在5G NR中会存在聚合的载波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不同的情况。首先,5G NR技术支持不同子载波间隔,其子载波间隔主要为15kHz*2^n(n为正整数),也即子载波间隔为15kH、30kHz等,不同子载波间隔对应不同的符号时间长度、传输时间单元。此外,在5G NR的数据传输过程中,传输时间单元可以是子帧、传输时间间隔(其中一个传输时间间隔等于若干个子帧长度和,或者若干个传输时间间隔之和等于一个子帧长),也可以是1个时域符号、多个时域符号、1个时隙(slot)、多个时隙聚合、1个迷你时隙(mini-slot)、多个迷你时隙聚合,或者迷你时隙和时隙聚合等,即可以理解为符号数可变。因此NR中聚合的载波会使用的不同传输时间单元。而LTE/LTE-A中被聚合的载波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都相同,均为1ms。另外,在5G NR技术中,一个载波的上下行也可能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或不同的传输时间间隔,或者不同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P)也可能配置不同传输时间单元。
同时,相比LTE,5G NR中需要支持更多的业务和更丰富的频谱资源,比如需要同时支持低频和高频传输。高频段的频谱资源具有较大的带宽,是实现大数速率通信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由于高频段的无线传播特性,高频段的路径损耗和穿透损耗相对于低频而言要差。另外,受限于终端发射功率,LTE以及未来5G NR上下行覆盖并不平衡,上行覆盖要明显弱于下行覆盖;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上下行业务需求也存在着不平衡,下行业务需求高于上行。为了提升5G网络上行覆盖能力,考虑到现有4G网络频段资源利用率较低,5G网络可能会复用现有4G LTE频段,如1.8GHz等。对于5G网络来说,上行覆盖是瓶颈,5G网络可能考虑采用上下行解耦的方式,即仅在上行复用LTE频段,下行使用新频段如3.5GHz频段。
5G NR高频上行覆盖严重受限,低频部署以LTE部署为主,但是LTE轻载时,特别是LTE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上行载波,频谱利用率低。为了充分利用LTE FDD上行载波的频谱资源,5G NR上行传输和LTE FDD上行传输可以共享同一个载波,使用LTE FDD上行载波上未使用的时频资源传输5G NR上行的L1/L2反馈信息、NR上行数据。5G NR上行和LTE FDD上行共享同一个载波资源,既充分利用了上行频谱资源,同时也可以提高NR的上行覆盖。也即,未来将可能存在LTE和NR共存的场景。
此外,双链接技术(dual connectivity)使UE同时接入2种以上制式的技术(比如LTE和NR),也可以保证覆盖或者高吞吐量。
由于其他通信技术与LTE不尽相同,则LTE/LTE-A中提出的调度方式(例如减少盲检次数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其他通信技术(例如未来通信技术),如何实现其调度是目前需研究的课题。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在其他非LTE通信技术中实现调度。
先介绍上述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的系统运行环境,本申请描述的技术可以采用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例如采用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时分多址(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SC-FDMA)等接入技术的系统,还适用于后续的演进系统,如第五代5G(还可以称为新无线电(new radio,NR))系统等。
图1b示出了包含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一种示例性通信系统架构。在该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设备101和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图中示出了三个第二设备102),第一设备101和各第二设备102之间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通信。
应理解,图1b所示的通信系统架构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一设备101的情形,但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上述通信系统中还可包括除第一设备101以外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传输业务的近邻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每个第一设备的覆盖范围内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无线通信设备。进一步可选的,图1b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在的通信系统还可以包含其他网络实体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所应用的通信系统可以为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及其他应用正交频分(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2a和图2c,图2a为图1b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第一设备101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2a所示,第一设备可以包括天线阵列、双工器、发射机(Transmitter,TX)、接收机(Receiver,RX)(TX和RX可以统称为收发机TRX)、以及基带处理部分。
其中,双工器用于实现天线阵列,既可用于发送信号,又可用于接收信号;TX用于实现射频信号和基带信号之间的转换,通常TX可以包括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数模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和变频器。而RX可以包括低噪声放大器(Low-Noise Amplifier,LNA)、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和变频器等。
基带处理部分用于实现所发送或接收的信号的处理,比如层映射、预编码、调制/解调、编码/编译等,并且对于物理控制信道、物理数据信道、物理广播信道、参考信号等进行分别的处理。进一步的,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部分,用于进行调度和资源分配、导频调度、用户物理层参数配置等。
控制部分与其他其他设备协调工作,可用于实现下述图4、6、7、10、1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调度方法。
图2b为上述第一设备101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包括:配置单元1和通信单元2,本文后续将结合设计方法介绍各单元的功能。
图2c为图1b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第二设备102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第二设备可以包括天线、双工器、TX和RX(TX和RX可以统称为收发机TRX),以及基带处理部分。
如图2c所示,第二设备具有多天线(即天线阵列)。应理解,第二设备也可以具有单天线。
其中,上述的双工器使天线阵列实现既可用于发送信号,又可用于接收信号;TX用于实现射频信号和基带信号之间的转换,通常TX可以包括PA、DAC和变频器,而RX可以包括LNA、ADC和变频器。
基带处理部分用于实现所发送或接收的信号的处理,比如,层映射、预编码、调制/解调、编码/译码等,并且对于物理控制信道、物理数据信道、物理广播信道、参考信号等进行分别的处理。进一步的,第二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部分,用于请求上行物理资源、判断下行数据包是否接收成功等。
上述第一设备可为基站,或其他可发送控制信道的设备。本申请所涉及到的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用以为第二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基站控制器,发送和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point,TRP)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基站的具体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网络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NodeB,eNB或e-NodeB),在后续的演进系统中,还可以称为新无线节点B(new radio nodeB,gNB)。
上述第二设备具体可以是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device),包括有线终端和无线终端。其中无线终端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经无线接入网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例如,无线终端可以为移动电话、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和电子书阅读器(e-book reader)等。又如,无线终端也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设备。再如,无线终端可以为移动站(mobil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另外,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为终端的一种,是在LTE系统中的称谓。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后续的描述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
以第二设备为手机为例,图2d示出的是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手机200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参考图2d,手机200包括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210、存储器220、其他输入设备230、显示屏240、传感器250、音频电路260、I/O子系统270、处理器280、以及电源2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d中示出的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本领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显示屏240属于用户界面(UI,User Interface),且手机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或者更少的用户界面。
下面结合图2d对手机200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RF电路2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280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2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5G接入网技术(New Radio,NR)等。
存储器2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2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手机2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2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2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
此外,存储器2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其他输入设备2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手机2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230可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光鼠(光鼠是不显示可视输出的触摸敏感表面,或者是由触摸屏形成的触摸敏感表面的延伸)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他输入设备230与I/O子系统270的其他输入设备控制器271相连接,在其他设备输入控制器271的控制下与处理器280进行信号交互。
显示屏2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手机200的各种菜单,还可以接受用户输入。具体的,显示屏240可包括显示面板241,以及触控面板242。其中显示面板24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241。触控面板242,也称为触摸屏、触敏屏等,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接触或者非接触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242上或在触控面板242附近的操作,也可以包括体感操作;该操作包括单点控制操作、多点控制操作等操作类型),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
可选的,触控面板242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姿势,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处理器能够处理的信息,再送给处理器280,并能接收处理器2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242,也可以采用未来发展的任何技术实现触控面板242。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142可覆盖显示面板241,用户可以根据显示面板241显示的内容(该显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软键盘、虚拟鼠标、虚拟按键、图标等等),在显示面板241上覆盖的触控面板242上或者附近进行操作,触控面板242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操作后,通过I/O子系统270传送给处理器280以确定用户输入,随后处理器280根据用户输入通过I/O子系统270在显示面板2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2d中,触控面板242与显示面板2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手机200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242与显示面板241集成而实现手机200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手机200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2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2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手机2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2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手机200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260、扬声器261,麦克风262可提供用户与手机20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2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信号,传输到扬声器261,由扬声器2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麦克风2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信号,由音频电路2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至RF电路2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220以便进一步处理。
I/O子系统270用来控制输入输出的外部设备,可以包括其他设备输入控制器271、传感器控制器272、显示控制器273。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其他输入控制设备控制器271从其他输入设备230接收信号和/或者向其他输入设备230发送信号.
其他输入设备230可以包括物理按钮(按压按钮、摇臂按钮等)、拨号盘、滑动开关、操纵杆、点击滚轮、光鼠(光鼠是不显示可视输出的触摸敏感表面,或者是由触摸屏形成的触摸敏感表面的延伸)。
值得说明的是,其他输入控制设备控制器271可以与任一个或者多个上述设备连接。
所述I/O子系统270中的显示控制器273从显示屏240接收信号和/或者向显示屏240发送信号。显示屏240检测到用户输入后,显示控制器273将检测到的用户输入转换为与显示在显示屏240上的用户界面对象的交互,即实现人机交互。传感器控制器272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250接收信号和/或者向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250发送信号。
处理器280是手机2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220内的数据,执行手机2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2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2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280中。
手机20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290(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2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等功能。
尽管未示出,手机2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器280执行存储器220中所存放的程序以及调用其他设备,可用于实现下述图4、6、7、10、1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调度方法中终端完成的动作。
本申请可应用于载波聚合场景,其他通信技术与LTE共存的场景,双链接场景,一个载波的上下行场景,一个载波的不同BP场景。为了便于阐述,后面主要以载波聚合场景为例进行阐述,其他场景类似,不再赘述。
下面,将以第一设备为基站、第二设备为移动终端、控制信道为PDCCH(未来通信技术中也有可能叫做NR-PDCCH)为例,对调度方案进行介绍。
图4示出了调度方法的一种示例性交互流程。上述交互流程可应用于前述提及的应用场景,例如可应用于载波聚合场景,多通信技术共存的场景等。
上述交互流程至少包括:
S401:基站根据载波类型或者载波组配置PDCCH的盲检参数。
具体的,可为不同载波类型或载波组分别配置盲检参数。
举例来讲,若载波分为三种类型,则可为这三种类型各自配置盲检参数。同理,若载波分为两组,可为这两组分别配置盲检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在用户级别上配置盲检参数。例如,基站可针对某一终端,根据该终端所使用载波的载波类型或归属的载波组配置盲检参数;或者,基站可在载波级别上配置盲检参数。举例来讲,基站总共可使用N个载波,这N个载波归属于P个载波类型或Q个载波组,则可为这P个载波类型各自配置盲检参数,或者,为这Q个载波组各自配置盲检参数。
在一个示例中,载波类型可根据载波所支持的控制信道划分为第一载波类型、第二载波类型和第三载波类型;其中,请参见图5:
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以X-CC表征)支持承载第一控制信道和第二控制信道;第一控制信道为用于本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第二控制信道为用于其他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
也即,终端可在X-CC上盲检本载波的搜索空间1和其他载波的搜索空间2。
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以S-CC表征)支持承载第一控制信道。也即,终端可在S-CC上仅盲检本载波的搜索空间1。
归属于第三载波类型的载波(以others表征)支持被其他载波调度。
相应的,在本示例中,上述“根据载波类型配置盲检参数”可具体包括:为第一类的载波和第二类的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如此可以有针对性的配置盲检参数,即根据载波上存在多少载波的控制信息配置盲检参数,实现灵活的参数配置、盲检次数均衡(比如存在其他载波调度信息的载波需要更多的候选位置)和配置信令节省(不需要为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
在另一示例中,载波类型也可按照根据载波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进行划分,可选地,可将相同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分为一类(比如15k为一类,30k为一类);或者将某一区段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的载波分为一类(比如15k~30k为一类,60k~120为一类)。例如:
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为子载波间隔为X1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1的载波;
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为子载波间隔为X2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2的载波;
归属于第三载波类型载波为子载波间隔为X3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3的载波;
……
以此类推,在此不作赘述。
如此可以有针对性的配置盲检参数,即根据载波上传输时间单元长度或子载波间隔配置盲检参数,实现灵活的参数配置、盲检次数均衡(比如对于较短的传输时间单元的载波在每个传输时间单元上配置较少的盲检候选位置,以保证给定时间比如1ms内盲检次数总和与现有LTE技术相比不增加太多),以及配置信令节省(不需要为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
在具体实现时,可预定义不同载波类型对应的PDCCH的盲检参数,例如,可在协议中制定好不同载波类型对应的PDCCH的盲检参数。当然,也可由基站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令为不同载波类型分别配置盲检参数。预定义方式可以节省信令开销,而信令方式可以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同理,载波组也可按照各载波所支持的控制信道、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的长度和子载波间隔中的至少一项进行分组。在具体实现时,可预定义不同载波组对应的PDCCH的盲检参数,例如,可在协议中制定好不同载波组对应的PDCCH的盲检参数。当然,也可由基站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令为不同载波组分别配置盲检参数。预定义方式可以节省信令开销,而信令方式可以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可由前述的配置单元1执行步骤401。
S402:基站发送承载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
盲检参数用于第二设备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的盲检参数也可称为监测参数或检测参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的盲检也可称为监测或检测。
更具体的,基站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消息、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消息、无线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element,MAC CE)或者DCI作为配置信令承载上述盲检参数。
或者,也可通过广播消息作为配置信令承载上述盲检参数,尤其是载波级别的盲检参数,可通知广播消息通知各终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类或一组载波对应一条配置信令:若基站支持三种载波类型或某终端分配的载波包含三种类型,则基站最多发送三条配置信令即可。假定,某终端支持10个载波,其中载波1-3为第一类,载波4-7为第二类,载波8-10为第三类。则基站最多向终端发送三条配置信令。
而现有技术中,是针对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的,有多少条载波就会有多少条配置信令,因此,若终端分配有10个载波,则需要向其发送10条配置信令。显然,本申请实施例可减少配置信令的开销。
下面介绍盲检参数。
盲检参数可包括聚合等级集合、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搜索空间参数、DCI格式、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和盲检周期中的至少一种。其中:
(一)聚合等级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等级值。以上述X-CC和S-CC为例,可为X-CC和S-CC分别配置需要检测USS和/或CSS的聚合等级集合。
对于某一载波类型,为其配置的聚合等级集合中可仅包含一个聚合等级值,当然,也可包含两个、三个乃至更多聚合等级值,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仍以X-CC和S-CC为例,示例性的,为X-CC配置的聚合等级集合包含聚合等级值{1,2,4},为S-CC配置的聚合等级集合包含聚合等级值{2,4,8}。这样,后续终端不需要如上表1所示,各载波都需要检测聚合等级1,2,4,8。从而减少了盲检次数。
(二)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等级值对应的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各聚合等级值可统一对应一个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也可分别对应各自的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
以前述X-CC为例,可为X-CC配置需要检测USS的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为{0.33,0.66,1,1}。如此X-CC上USS在各聚合等级上的盲检次数分别为{0.33*6,0.66*6,1*2,1*2}(也即,{2,4,2,2})。
这样,后续终端不需要如上表1所示,各聚合等级的盲检次数分别为6,6,2,2,从而减少了盲检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可进一步配置(信令配置或预定义)盲检(检测)顺序或盲检(检测)位置。例如,以X-CC上USS在聚合等级1上的盲检次数为2为例,可配置按正向(由第一个CCE指向最后一个CCE的方向为正向)顺序、倒向(由最后一个CCE指向第一CCE的方向为倒向)顺序进行盲检。则如果按正向,则后续终端将以计算出的起始位置开始,按正向顺序检测两个PDCCH侯选位置。如果按倒向,则后续终端将以计算出的起始位置,按倒向顺序检测两个PDCCH侯选位置。
此外,还可配置从中间开始按正向或倒向顺序进行盲检。或者,配置从哪个PDCCH侯选位置开始,按正向或倒向顺序进行盲检。例如,可配置从第3个PDCCH侯选位置开始,按正向顺序进行盲检,若在聚合等级1上的盲检次数为2为例,则对第3-4个PDCCH侯选位置进行盲检。
同理,示例性的,对于S-CC,可配置S-CC需要检测USS的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为{0.66,0.33,1,1},如此X-CC上USS在各聚合等级上的盲检次数分别为{0.66*6,0.33*6,1*2,1*2}(也即,{4,2,2,2})。可进一步配置(信令配置或预定义)盲检顺序或盲检位置。
(三)搜索空间参数用于表征检测特定搜索空间、检测公共搜索空间,或者,检测特定搜索空间和公共搜索空间。
在一个示例中,搜索空间参数可有三种取值,第一种取值表征检测特定搜索空间,即USS,第二种取值表征检测CSS,第三种取值表征USS和CSS均检测。
具体的,基站可为每种类型载波或每一载波组配置搜索空间参数,后续终端可根据搜索空间参数来确定是否检测USS或CSS。
进一步的,还可为每一聚合等级值配置搜索空间参数,以决定在某一聚合等级上,是否检测USS或CSS。
(四)可根据载波类型或载波组配置需要检测的DCI格式。
以上述X-CC和S-CC为例,可为X-CC和S-CC分别配置需要检测的DCI格式。
(五)可以为每种载波类型或每一载波组配置可能承载控制信息的CORESET(control resource set,控制资源集合,即承载控制信息/控制信道/搜索空间的时频资源集合)),后续终端可在给定的CORESET上盲检PDCCH。
具体的,可以为不同载波类型或不同载波组配置各自的CORESET。
(六)盲检周期指示了每隔多少时间进行一次盲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为不同载波类型或不同载波组分别配置盲检周期,以达到减少盲检次数的目的,盲检周期的单位可以是传输时间单元比如1个slot或者绝对时间比如1ms。
可由前述的通信单元2执行步骤402。
S403:终端接收上述配置信令,并根据上述盲检参数,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具体的,终端可根据自身所分配载波所归属的载波类型或载波组,采用相应的盲检参数进行盲检。
举例来讲,假定终端支持10个载波,其中载波1-3为第一类,载波4-7为第二类,载波8-10为第三类,基站向终端发送了第一类和第二类的配置信令。为区分起见,将第一类对应的盲检参数称为盲检参数1,第二类对应的盲检参数称为盲检参数2。终端从而可根据盲检参数1对载波1-3承载的控制信道进行盲检,根据盲检参数2对载波4-7承载的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设备根据载波类型或载波组配置盲检参数,第二设备对于同一类或同一组的载波使用同样的盲检参数进行控制信道的盲检,当检测到含调度信息的DCI后,可根据DCI中的调度信息去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从而实现了调度。此外,在现有技术是针对每个载波配置盲检参数,有多少条载波就会有多少条配置信令,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类或一组载波对应一条配置信令,这样可减少配置信令的开销。
图6示出了上述调度方法的另一种示例性交互流程。上述交互流程可应用于前述提及的应用场景,例如可应用于载波聚合场景,多通信技术共存的场景,或者双链接场景等。
该交互流程包括:
S601:基站为不同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周期。
例如,为载波1配置盲检周期1(即为调度载波1数据(比如PDSCH或PUSCH,NR也可能称为NR-PDSCH或NR-PUSCH)的控制信道配置盲检周期1),为载波2配置盲检周期2(即为调度载波2数据(比如PDSCH或PUSCH,NR也可能称为NR-PDSCH或NR-PUSCH)的控制信道配置盲检周期2)。
除盲检周期外,基站也可配置其他盲检参数,配置方式可参见本文前述401和402部分的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下面介绍如何配置盲检周期。
在一个示例中,可根据载波所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配置盲检周期。
在具体实现时,可预定义不同传输时间单元对应的盲检周期,例如,可在协议中制定好不同传输时间单元对应的盲检周期。当然,也可由基站根据实际情,通过信令为不同传输时间单元配置各自的盲检周期。
前述提及了,聚合的载波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可能不同。因此,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将载波进行分类。例如:
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是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1的载波;
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是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2的载波;
归属于第三载波类型载波是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3的载波;
……
以此类推,在此不作赘述。
在配置盲检周期时,可为不同传输时间单元分别配置盲检周期。更具体的,可为较短的传输时间长度配置相对较长的盲检周期,以减少盲检次数。例如,假定三类载波的传输时间单元长度按从短到长排序分别为L1、L2、L3,为这三类载波配置的盲检周期长度分别为T1、T2、T3,示例性的,可配置T1=m*L1,T2=n*L2,T3=L3。
除上述分类方式外,也可将载波分为使用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载波(第一类载波)和使用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的载波(第二类载波)。其中,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的时长要大于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时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设置一个时长阈值,大于等于该时长阈值的传输时间单元为第二传输时间单元,小于该时长阈值的传输时间单元为第一传输时间单元。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跨载波调度的场景,例如使用第一载波承载调度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可将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中,传输时间单元较短的载波作为第一类载波,另一载波作为第二类载波。
相应的,配置盲检周期可具体包括:
A:为上述第一类载波配置第一盲检周期;
更具体的,第一盲检周期的时长为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N倍(N>=1)。这样,可每隔N个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盲检一次第一类载波数据对应的PDCCH,从而不必每一第一传输时间单元均盲检第一类载波数据对应的PDCCH,减少了盲检次数。
举例来讲,对于小于1ms的第一传输时间单元,可每隔N个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盲检一次第一类载波数据对应的PDCCH。进一步的,可设计令N*第一传输时间单元=1ms。
B:为上述第二类载波配置第二盲检周期。
更具体的,第二盲检周期的长度为第一传输时间单元或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的M倍(M不小于1)。例如,对于长度为1ms的传输时间单元,可每隔1ms对第二类载波数据对应的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在一个示例中,可令M<N。以保证给定时间比如1ms内,传输时间单元不同的载波的盲检次数总和与现有LTE技术相比不增加太多。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在用户级别上配置盲检周期。例如,基站可针对某一终端,根据该终端所使用载波配置盲检周期;或者,基站可在载波级别上配置盲检周期。举例来讲,基站总共可使用N个载波,可直接为这N个载波各自分别配置盲检周期,或者,可令这N个载波划分为第一类载波和第二类载波,为第一类载波和第二类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周期。
在另一个示例中,则可通过如下方式配置盲检周期包括:为控制信道的USS和CSS分别配置盲检周期。例如为载波1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1,为载波1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2,为载波2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3,为载波2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4。
在又一个示例中,基站可根据子载波间隔配置盲检周期,为不同的子载波间隔的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周期。
在又一个示例中,基站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USS和CSS配置盲检周期。例如为第一载波类型(或第一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1,为第一载波类型(或第一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2,为第二载波类型(或第二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3,为第二载波类型(或第二类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4,以此类推,在此不作赘述。
在又一个示例中,基站可根据子载波间隔、USS和CSS配置盲检周期。例如为子载波间隔为15KHz(第一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1,为子载波间隔为15KHz(第一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2,为子载波间隔为30KHz(第二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USS配置盲检周期为P3,为子载波间隔为30KHz(第二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所承载控制信道的CSS配置盲检周期为P4,以此类推,在此不作赘述。
可由前述的配置单元1执行步骤601。
S602:基站发送承载盲检参数(可以包含盲检周期)的配置信令。
更具体的,基站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消息、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消息、无线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element,MAC CE)或者DCI作为配置信令承载上述盲检参数。或者,也可通过广播消息作为配置信令承载上述盲检参数,尤其是载波级别的盲检参数,可通知广播消息通知各终端。
可由前述的通信单元2执行步骤602。
S603:终端接收上述配置信令,并根据上述盲检参数,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作为示例但不限定,若盲检周期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的,则终端根据各载波所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采用相应的盲检周期进行盲检。
而若盲检周期是根据USS和CSS配置的,则终端对USS采用相应的盲检周期进行盲检,对CSS采用与CSS对应的盲检周期进行盲检。
而若盲检周期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USS和CSS配置的,则终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USS和CSS采用相应的盲检周期进行盲检。沿用前例,则终端对第一类载波的USS采用盲检周期P1进行盲检,为第一类载波的CSS采用盲检周期P2进行盲检,为第二类载波的USS采用盲检周期P3进行盲检,为第二类载波的CSS采用盲检周期P4进行盲检。
而若盲检周期是根据子载波间隔、USS和CSS配置的,则终端根据子载波间隔、USS和CSS采用相应的盲检周期进行盲检。沿用前例,则终端对第一子载波间隔的载波的USS采用盲检周期P1进行盲检,为第一子载波间隔的载波的CSS采用盲检周期P2进行盲检,为第二子载波间隔的载波的USS采用盲检周期P3进行盲检,为第二子载波间隔的载波的CSS采用盲检周期P4进行盲检。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根据传输时间单元、子载波间隔、USS和CSS中的至少一项灵活配置盲检周期,减少了盲检次数。
图7示出了调度方法的又一种示例性交互流程。上述交互流程可应用于跨载波调度场景。
请参见图8a和图8b,在本场景中,使用第一载波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其中,第一载波使用第一传输时间单元或者第一子载波间隔(用U1表示第一传输时间单元或者第一子载波间隔),第二载波使用第二传输时间单元或者第二子载波间隔(用U2表示第二传输时间单元或者第二子载波间隔);第二传输时间单元是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M倍(M不小于2),在图8a中,第二传输时间单元是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4倍,并且,M个连续的U1与一个U2对齐。在图8b中,第二子载波间隔是第一子载波间隔的4倍。
上述交互流程包括:
S701:在M个U1中,基站在至少一个目标U1内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
目标U1为M个U1中用于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的第一传输时间单元。
第一载波可传输一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也可传输多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
在本场景下,没必要在第一载波的每个U1上均承载同一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因为相同时间内,短时间单位数目比长时间单位数目多),否则终端需要在每个U1上盲检该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盲检开销大。
在一个示例中,对于在第一载波传输一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的情况,可在第一载波的部分U1上承载该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也即,在M个U1的部分U1上存在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后续终端只需在部分U1上检测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
举例来讲,请参见图9a,优选地,可以在M个U1中的第1个U1上承载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和本载波的控制信息,其余M-1个U1上仅承载本载波的控制信息。
而具体在哪个或者哪几个U1上承载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可通过协议预定义或者通过信令配置。可以使用的信令如上文所述(比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信令、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消息、系统信息块(systeminformation block,SIB)消息、无线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element,MAC CE)或者DCI)。
在另一个示例中,对于在第一载波传输多个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的情况,可以将U1的索引和第二载波之间建立关系。
可选地,可设计在M个U1中,任意两个U1对应的第二载波完全不重合。
举例来讲,请参见图9b,M个U1的索引简单记作索引1-M,第一载波以CC1表示,三个第二载波分别以CC2-CC4表示,则可令索引1与CC2建立关系,索引2与CC3建立关系,索引3与CC4建立关系,则第1个U1可以承载CC2的控制信息;第2个U1可以承载CC3的控制信息;第3个U1可以承载CC4的控制信息。如此可以避免均在1个U1上承载所有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从而避免阻塞。
当然,也可设计为任意两个U1对应的第二载波部分重合。例如,沿用前例,请参见图9c,可令索引1与CC2和CC3建立关系,索引2与CC3建立关系,则两U1对应的第二载波部分重合。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协议预定义U1的索引和各第二载波的对应关系,或者按某种规则确定或者通过信令配置U1的索引和各第二载波的对应关系。预定义规则可以减少信令通知开销,而信令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可以使用的信令如上文所述(比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MIB)消息、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消息、无线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element,MAC CE)或者DCI)。
可由前述的通信单元2执行步骤701。
S702:终端在上述目标U1上检测控制信息。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M个U1中的至少一个U1内传输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这样可以不必在每个U1上盲检第二载波的调度信息,从而减少了盲检次数。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除了适用于“第二传输时间单元是第一传输时间单元的M倍(M不小于2)”的场景外,也适用于无此约束的场景,例如,也可适用于“第二传输时间单元等于第一传输时间单元”场景。
另外,以上所有实施例除适用于跨载波调度场景外,也适用于单载波场景。在单载波场景,可将上述“第一载波”替换为“下行”,将“第二载波”替换为“上行”,即上下行采用不同传输时间单元或者子载波间隔时,不需要在每个下行传输时间单元都存在上行调度的控制信息。
图10示出了调度方法的又一种示例性交互流程。上述交互流程可应用于诸如图8所示的跨载波调度场景。
上述交互流程包括:
S1001:基站为M个U1分别配置盲检参数。
在一个示例中,不同U1配置的盲检参数对应相同或不同的盲检候选资源。
举例来讲,假设M=4,第二载波(以CC2表示)需要盲检的候选位置的可能个数为44,则可以为4个U1各配置11个可能的候选位置。当然,也可每个U1配置的候选位置的个数不同,例如,为第1个U1配置12个可能的候选位置,为第2个U1配置10个可能的候选位置等等,在此不作赘述。以为4个U1各配置11个可能的候选位置为例,终端在盲检时,对于第一个U1,将不再检测全部的44个候选位置,而只需检测配置的11个候选位置,同样,对于第二个U1,也不需要检测全部的44个候选位置,而只需检测配置的11个候选位置,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更具体的,可通过配置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或者控制资源集合来实现为不同的U1配置盲检候选资源(候选位置)。
以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为例,假定为4个U1各配置11个可能的候选位置,示例性的,可配置所有聚合等级的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为0.25,此外,还可进一步配置盲检顺序或盲检位置(请参见前述402部分的记载)。
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和控制资源集合的相关描述可参见本文前述介绍,在此不作赘述。
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为不同U1分别配置可能承载的(载波的)控制信息或控制信道。
举例来讲,参见图9a,假设M=4,可为第1个U1配置可能承载本载波的控制信息和第二载波的控制信息,而为第2~4个U1配置只可能承载本载波的控制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可能承载”意指,无数据调度时无需传输DCI,则虽在U1上配置了DCI但在该U1上并不传输DCI,有数据调度时才在U1上传输配置好的DCI。
可由前述的配置单元1执行步骤1001。
S1002:基站发送承载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
S1002与前述的S402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S1003:终端接收上述配置信令,并根据上述盲检参数,在各U1上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具体的,若基站通过盲检参数为不同U1配置了相同或不同的盲检候选资源,则终端在各U1对应的盲检候选资源上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而若基站为不同U1分别配置可能承载的(载波的)控制信息或控制信道,则终端在各U1上检测可能承载的控制信息或控制信道。
在其他实施例中,以上实施例也可以理解为:为不同的传输时间单元各自配置盲检参数。例如为第1个第一载波时间单元配置有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为第2个第一载波时间单元配置不存在第二载波的控制信道。
在其他实施例中,以上实施例还可以理解为:盲检参数和传输时间单元位置相关。比如第一个U1对应第一CORESET,和/或,第一DCI集合;而第二个U1对应第二CORESET,和/或,第二DCI集合。
示例性的,第一DCI集合可包含第一载波的调度DCI和第二载波的调度DCI,第二DCI集合包含第一载波的调度DCI。
通过为U1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可实现灵活的参数配置。示例性的,通过分别配置盲检参数可不必每个U1进行最多44次的盲检,减少了盲检次数。
图11示出了调度方法的又一种示例性交互流程。上述交互流程可应用于前述提及的应用场景,例如可应用于单载波场景(非载波聚合场景)或载波聚合场景或多通信技术共存的场景或双链接场景等。
上述交互流程至少包括:
S1101:基站根据DCI格式配置控制信道的盲检参数,或,根据DCI格式配置DCI盲检周期。
具体的,可为各DCI格式分别配置盲检参数。
上述盲检参数可包括聚合等级集合、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搜索空间参数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和盲检周期中的至少一种。
下面以盲检周期为例,可为各DCI格式分别配置盲检周期。例如,为DCI 1配置盲检周期1,为DCI 2配置盲检周期2。其它盲检参数的配置与盲检周期的配置相类似,可以参考前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DCI可能为调度下行数据的DCI格式和调度上行数据的DCI格式,用于调度下行数据的DCI格式和用于调度上行数据的DCI格式不同。因此,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为调度上行数据的DCI格式(以DCI格式1表示)配置盲检参数1(比如盲检周期为P1),为调度下行数据的DCI格式(以DCI格式2)配置盲检参数2(比如盲检周期为P2),如此若上下行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时间单元长度,则可以为上下行调度或者盲检设置解耦。
对于上下行采用不同的传输时间单元长度或不同子载波间隔的场景,更具体的,可为调度较短的传输时间长度对应的DCI格式配置相对较长的盲检周期,以减少盲检次数。例如,假定DCI格式1用于调度上行数据,其对应的上行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1,DCI格式2用于调度下行数据,其对应的下行传输时间单元长度为L2,且L2小于L1。则可为DCI 1和DCI 2分别配置盲检周期T1和T2。示例性的,可配置T2=m*L2,T1=L1或n*L1。进一步的,还可令T1=T2。
若2*L2=L1,则请参见图12,可每隔一个下行传输时间单元盲检调度上行数据的DCI或者控制信道。
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以为用途或功能不同的DCI格式分别配置盲检周期,例如,在一些场景下(例如触发随机接入过程),DCI可能用于承载公共调度信息,在另一些场景下,DCI可能用于调度数据传输,因此可以为用于承载公共调度信息的DCI格式配置盲检周期P1,为用于调度数据传输的DCI格式配置盲检周期为P2。这主要是考虑到公共调度信息(比如随机接入过程相关的DCI,或者寻呼相关的DCI,或者用于功控、或SRS切换、或通知时隙格式指示(Slot format indication)、或通知URLLC抢占指示的用户组DCI)不是每个时间单元都出现的,这只会在特定时间单元需要。
在又一个示例中,可以为调度子载波间隔不同的DCI分别配置盲检周期,例如,可为对应子载波间隔1的DCI配置盲检周期P1,为对应子载波间隔2的DCI配置盲检周期P2,为对应子载波间隔3的DCI配置盲检周期P3等,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对于其他盲检参数,也可采用类似于盲检周期的配置思路进行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DCI盲检周期,可作如是理解:有调度才会传输DCI,但终端并不知道是否有调度,所以哪怕没有DCI传输,终端还是需要盲检,只有盲检后才知道有没有DCI。
举例来讲,基站配置DCI盲检周期为W,则终端会按照周期W去进行盲检DCI,但是否可检测出DCI,要视基站是否调度而定。
可由前述的配置单元1执行步骤1101。
S1102:基站发送承载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或,基站发送承载DCI盲检周期的配置信令。
S1102与前述的S402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S1103:终端接收上述配置信令,并根据DCI对应的盲检参数或DCI盲检周期对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传输时间单元指调度数据(PUSCH,PDSCH)或者数据传输的单位,传输时间单元可以是子帧、传输时间间隔(其中一个传输时间间隔等于若干个子帧长度和,或者若干个传输时间间隔之和等于一个子帧长),也可以是1个时域符号、多个时域符号、1个时隙(slot)、多个时隙聚合、1个迷你时隙(mini-slot)、多个迷你时隙聚合,或者迷你时隙和时隙聚合等,子载波间隔可以为15kHz*2^n(n为正整数),也即子载波间隔为15kH、30kHz等。因此,以上所有实施例涉及传输时间单元的配置方案或描述,可替换为涉及子载波间隔的配置方案或描述。
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用户设备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载波类型或者载波组配置控制信道的盲检参数;其中,所述载波类型和所述载波组按照各载波所支持的控制信道、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的长度和子载波间隔中的至少一项进行划分;
发送承载所述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检参数用于第二设备对所述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波类型包括第一载波类型、第二载波类型和第三载波类型;其中:
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承载第一控制信道和第二控制信道;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为用于本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为用于其他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
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承载所述第一控制信道:
归属于第三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被其他载波调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载波类型配置盲检参数包括:
为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和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参数。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检参数包括聚合等级集合、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搜索空间参数、DCI格式、控制资源集合和盲检周期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聚合等级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等级值;
所述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聚合等级值对应的备选控制信道个数因子;
所述搜索空间参数表征检测特定搜索空间、检测公共搜索空间,或者,检测特定搜索空间和公共搜索空间。
7.一种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载波类型或者载波组配置控制信道的盲检参数;其中,所述载波类型和所述载波组按照各载波所支持的控制信道、使用的传输时间单元的长度和子载波间隔中的至少一项进行划分;
通信单元,用于发送承载所述盲检参数的配置信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检参数用于第二设备对所述控制信道进行盲检。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波类型包括第一载波类型、第二载波类型和第三载波类型;其中:
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承载第一控制信道和第二控制信道;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为用于本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为用于其他载波数据调度的控制信道;
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承载所述第一控制信道:
归属于第三载波类型的载波支持被其他载波调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载波类型配置盲检参数的方面,所述配置单元具体用于:
为归属于第一载波类型的载波和归属于第二载波类型的载波分别配置盲检参数。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程序指令。
CN201710448350.8A 2017-06-14 2017-06-14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Active CN1090893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48350.8A CN109089316B (zh) 2017-06-14 2017-06-14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EP18818509.4A EP3627935B1 (en) 2017-06-14 2018-06-14 Scheduling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PCT/CN2018/091336 WO2018228491A1 (zh) 2017-06-14 2018-06-14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6/712,541 US11153035B2 (en) 2017-06-14 2019-12-12 Scheduling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48350.8A CN109089316B (zh) 2017-06-14 2017-06-14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9316A CN109089316A (zh) 2018-12-25
CN109089316B true CN109089316B (zh) 2020-11-17

Family

ID=64660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48350.8A Active CN109089316B (zh) 2017-06-14 2017-06-14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3035B2 (zh)
EP (1) EP3627935B1 (zh)
CN (1) CN109089316B (zh)
WO (1) WO20182284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53528A1 (en) * 2018-12-26 2022-02-17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for allocating time domain resources,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11837431B (zh) * 2018-12-28 2022-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278004B (zh) * 2019-01-08 2021-06-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候选的位置确定方法、终端、介质及网络设备
CN111447043A (zh) * 2019-01-17 2020-07-24 夏普株式会社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CN112154702A (zh) * 2019-01-18 2020-12-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944902B (zh) * 2019-03-22 2024-02-2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317379B2 (en) * 2019-07-30 2022-04-26 Mediatek Inc. Blind detection and CCE alloc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12399580A (zh) * 2019-08-16 2021-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123438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dcch检测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584A (zh) * 2009-08-12 201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014494A (zh) * 2009-09-29 2011-04-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调度信息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EP2424138A2 (en) * 2009-04-20 2012-02-29 LG Electronics Inc. Carrier construction for effective control channel decoding
CN102368871A (zh) * 2011-11-10 2012-03-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dcch资源的配置应用方法及装置
CN103457688A (zh) * 2012-05-29 2013-1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盲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4135355A (zh) * 2013-05-03 2014-11-05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4936206A (zh) * 2014-03-20 2015-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的配置、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578608A (zh) * 2015-12-23 2016-05-1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68351A1 (en) * 2003-06-27 2004-12-30 Nokia Corporation Scheduling with blind signaling
US20100215011A1 (en) * 2009-02-26 2010-08-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a resource assignment mode for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 carriers
US8675565B2 (en) * 2009-05-14 2014-03-18 Lg Electronic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control channel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KR101777416B1 (ko) * 2009-11-26 2017-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통신 방법 및 단말
CN101790190B (zh) * 2010-01-08 2014-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WO2011122852A2 (ko) * 2010-03-30 2011-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채널을 모니터링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10267948A1 (en) * 2010-05-03 2011-11-03 Koc Ali T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managing conges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989022B2 (en) * 2010-06-16 2015-03-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control channel and device therefor
EP2639989A1 (en) * 2012-03-16 2013-09-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arch space for ePDCCH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n OFDM-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49395B2 (en) * 2012-04-30 2017-01-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ynamic allocation of radio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MX347782B (es) * 2012-09-21 2017-05-12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para transmitir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de enlace descendente, dispositivo del lado de la red, y equipo de usuario.
BR112015006774A8 (pt) * 2012-09-26 2019-09-17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de detecção de canal de controle e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estação base
CN104519515B (zh) * 2013-09-27 2019-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下行配置信息通知、获取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JP6389905B2 (ja) * 2014-07-07 2018-09-1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受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EP3195508A1 (en) * 2014-09-08 2017-07-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with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durations
WO2016064048A1 (en) * 2014-10-21 2016-04-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onitor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US10264571B2 (en) * 2015-01-29 2019-04-16 Lg Electronics Inc.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recept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an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10952209B2 (en) * 2015-04-29 2021-03-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LC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CN107852313B (zh) * 2015-07-24 2021-08-03 Lg 电子株式会社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发送方法和基站
EP3172856B1 (en) * 2015-09-25 2021-06-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EP3363121B1 (en) * 2015-10-12 2020-02-1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Discovery signal transmission in cellular system
CN106937383B (zh) * 2015-12-30 2021-12-2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确定缩短子帧调度的方法及设备
US11129152B2 (en) * 2016-02-04 2021-09-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dow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6793145B (zh) * 2016-05-09 2020-07-17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laa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18021370A1 (ja) *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24138A2 (en) * 2009-04-20 2012-02-29 LG Electronics Inc. Carrier construction for effective control channel decoding
CN101998584A (zh) * 2009-08-12 201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014494A (zh) * 2009-09-29 2011-04-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调度信息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2368871A (zh) * 2011-11-10 2012-03-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dcch资源的配置应用方法及装置
CN103457688A (zh) * 2012-05-29 2013-1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盲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4135355A (zh) * 2013-05-03 2014-11-05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4936206A (zh) * 2014-03-20 2015-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的配置、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578608A (zh) * 2015-12-23 2016-05-1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53035B2 (en) 2021-10-19
EP3627935A1 (en) 2020-03-25
WO2018228491A1 (zh) 2018-12-20
CN109089316A (zh) 2018-12-25
EP3627935B1 (en) 2022-02-23
US20200145131A1 (en) 2020-05-07
EP3627935A4 (en) 2020-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9316B (zh) 调度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9474400B (zh)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EP3709706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CN109392151B (zh) 一种确定pdcch搜索空间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971322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EP3843472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information and terminal
EP3595354B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control channel
JP7210708B2 (ja) 伝送指示信号の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端末
CN111263399B (zh) Csi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930271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756504A (zh)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8201938A1 (zh) 资源映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7889243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相关装置以及系统
WO2022214013A1 (zh) 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901076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1294101B (zh) Csi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0460406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EP3442149B1 (e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pilot signal
CN116671218A (zh) 配置srs传输资源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9863805B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KR102591425B1 (ko) 정보 전송 방법, 네트워크 기기 및 단말
CN108811108B (zh) 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5443709A (zh)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17113151A1 (zh) 多载波处理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15399011A (zh) 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