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6510B -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6510B
CN109076510B CN201680084937.9A CN201680084937A CN109076510B CN 109076510 B CN109076510 B CN 109076510B CN 201680084937 A CN201680084937 A CN 201680084937A CN 109076510 B CN109076510 B CN 109076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mi
base station
pairing
paired
m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49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6510A (zh
Inventor
何龙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6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6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6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65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用于实现对UE进行配对调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包括:基站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基站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基站利用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这样,基站先确定两个UE配对后增益大于门限,从而保证了两个UE配对后能够产生较大的系统增益,提高了的基站与两个UE之间数据传输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英文全称:Multi-User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英文缩写: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英文全称: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英文缩写:MIMO)技术通过在基站和用户设备中使用多天线技术来抑制信道衰落,从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信道的容量、网络覆盖范围和频谱利用率。MIMO技术包括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技术和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英文全称:Single User-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英文缩写:SU-MIMO)技术。对于MU-MIMO技术,用户设备(英文全称:User Equipment,英文缩写:UE)将测量的下行信道信息向基站反馈,基站根据调度策略,选择适合的UE进行配对。基站在相同的通信资源上与配对成功的UE进行数据传输。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MU-MIMO,由于配对UE间的干扰问题,以及测量导频开销问题,导致MU-MIMO的系统性能相对于SU-MIMO没有明显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可以实现MU-MIMO,并有效获取MU-MIMO的系统增益。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基站获取第一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第二UE的第二PMI,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基站调度第一UE,并选择第二UE与第一UE进行配对,配对后第一UE的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第二UE的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基站判断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是否大于预设门限,若大于,基站利用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为: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加上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减去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后第一UE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第一UE的吞吐量;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后第二UE的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第二UE的吞吐量;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前第一UE的MCS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前第一UE的吞吐量。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对后第一UE的MCS为:
将第一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第一UE的信噪比,将第一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第一UE的临时MCS,将第一UE的临时MCS加上第一CQI调整量作为配对后第一UE的MCS;
配对后第二UE的MCS为:
将第二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第二UE的信噪比,将第二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第二UE的临时MCS,将第二UE的临时MCS加上第二CQI调整量作为配对后第二UE的MCS;
由于第一UE与第二UE的RANK均为1,在进行配对后在RANK为2的资源块上进行数据传输,若使用其未配对时的MCS会偏大,可能会导致传输错误率增加,基于此原因,可以对其MCS按照上述方式进行修正,从而提升配对的传输正确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基站为第二UE分配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资源单元RE位于配对前基站的PDCCH占据的符号内。
为了不引起PDCCH符号的扩张,造成信道资源的减少,而导致的吞吐量损失,基站将第一次未能分配PDCCH成功的UE不进行与第一UE的配对,因此第二UE在第一次PDCCH分配时则分配成功,这样,避免了信道资源的减少以及吞吐量的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示的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的基站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示的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的基站包括:
处理器以及收发器;
收发器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收发器还用于,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处理器用于,利用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基站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为基站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所述基站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所述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2,所述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所述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所述基站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2;
所述基站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所述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2,所述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所述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所述基站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中,基站获取第一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第二UE的第二PMI,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基站调度第一UE,并选择第二UE与第一UE进行配对,配对后第一UE的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第二UE的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基站判断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是否大于预设门限,若大于,基站利用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这样,第一UE与第二UE实现配对,且两个UE配对后增益大于门限,使得基站与配对后的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系统增益增大,提高了的基站与两个UE之间数据传输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应用的网络架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应用的架构的示意图,该架构中包括基站与UE,其中,UE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中,UE向基站反馈预编码矩阵指示(英文缩写: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英文缩写:PMI)以及信道质量指示(英文全称: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英文缩写:CQI)和秩指示(英文全称:RANK Indicator,英文缩写:RI);基站根据UE反馈的CQI为UE确定该UE的调制编码方式(英文全称: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英文缩写:MCS);基站还需为UE分配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英文全称: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英文缩写:PDCCH)。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包括2/4/8条发射天线(英文全称:2/4/8Transmission,英文缩写:2T/4T/8T)网络中,也适用于具有更多的发射天线的网络。
图1中的基站可以通过图2基站200实现,基站200包括处理器202以及收发器203,基站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01以及通信接口205,其中,处理器202、存储器201、收发器203和通信接口205可以通过总线204实现彼此之间的通信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等其它手段实现通信。
存储器201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英文: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access memory,缩写: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缩写:ROM),快闪存储器(英文:flash memory),硬盘(英文:hard disk 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英文:solid state drive,缩写:SSD);存储器201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在通过软件来实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用于实现本申请图3提供的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中所需要执行的步骤,计算机指令保存在存储器201中,并由处理器202来执行,基站200的接收和发送功能由处理器202调度存储器201中的计算机指令控制收发器203实现。处理器202可以为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缩写:CPU)。
收发器203,用于获取第一UE的第一PMI,所述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控制收发器203还用于,通过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所述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所述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所述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处理器202,用于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优选的,处理器202在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处理器202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是否大于预设门限,若大于,处理器202则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200也适用于第一UE的RANK为1,第二UE的RANK为2,或者第一UE与第二UE的RANK均为2的情况。
本申请所提供的基站200在选择与第一UE进行配对的第二UE时,先确定两个UE配对后增益大于门限,从而保证了两个UE配对后能够产生系统增益,提高了的基站与两个UE之间数据传输的质量。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图1中的基站以及图2的基站200在运行时执行该方法,其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
301、基站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当基站需要给UE下发数据时,UE均需要反馈UE的PMI以及UE的RANK给基站,PMI为索引,在索引表中用数字表示,每个索引在索引表中对应着PMI的权值。比如,第一UE的第一RANK为1,其PMI为0,则对应的权值为[0.5,0.5,0.5,0.5]。
在长期演进(英文全称:Long Term Evolution,英文缩写:LTE)网络中,当基站同时需要向多个UE进行数据下发时,基站会为该多个UE分配调度优先级,基站根据其调度优先级的高低依次调度UE进行数据传输。在本申请实施例的MU-MIMO系统中,基站需要对UE进行两两之间的配对调度,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基站需先调度第一UE,再从其它UE中选择与第一UE能够配对的第二UE。由于配对是根据UE的PMI对应的权值而进行的,所以基站需要先获取第一UE的第一PMI,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是对RANK为1的UE进行配对,因此,基站所调度的第一UE的第一RANK为1。
可选的,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也适用于第一UE的第一RANK为2的情况。比如,第一UE的RANK为2,第一PMI在索引表中为8,则对应的权值为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091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基站调度第一UE时,并未开始对第一UE的进行数据下发,基站调度第一UE时,完成了基站对第一UE的PDCCH分配,以及MCS的计算等必要操作。基站调度第一UE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下发数据的多个UE的调度优先级来确定,所述第一UE为所述多个UE中调度优先级最高的UE。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传输中UE可能对基站发送的数据解调失败,基站会对第一UE进行重传数据的调度,即重传调度,因此,所述基站调度第一UE可以是基站对第一UE进行初传调度,也可以是基站对第一UE进行重传调度。
302、所述基站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所述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所述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所述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基站在调度第一UE后,为了实现UE之间的配对,则需要在其它UE中选择第二UE与第一UE进行配对。可选的,基站可以选择其它UE中调度优先级最高的第二UE与第一UE进行配对。
具体的,以基站为4T为例来说明:
RANK为1的PMI包括16个索引,分别以数字0~15表示,RANK为2的PMI包括16个索引,分别以数字0~15表示,其具体对应的权值为:
RANK为1的各个PMI对应的权值为:
PMI 0:[0.5,0.5,0.5,0.5];
PMI 1:[0.5,0.5i,-0.5,-0.5i];
PMI 2:[0.5,-0.5,0.5,-0.5];
PMI 3:[0.5,-0.5i,-0.5,0.5i];
PMI 4:[0.5,0.3536+0.3536i,0.5i,-0.3536+0.3536i];
PMI 5:[0.5,-0.3536+0.3536i,-0.5000i,0.3536+0.3536i];
PMI 6:[0.5,-0.3536-0.3536i,0.5i,0.3536-0.3536i];
PMI 7:[0.5,0.3536-0.3536i,-0.5i,-0.3536-0.3536i];
PMI 8:[0.5,0.5,-0.5,-0.5];
PMI 9:[0.5,0.5i,0.5,0.5i];
PMI 10:[0.5,-0.5,-0.5,0.5];
PMI 11:[0.5,-0.5i,0.5,-0.5i];
PMI 12:[0.5,0.5,0.5,-0.5];
PMI 13:[0.5,0.5,-0.5,0.5];
PMI 14:[0.5,-0.5,0.5,0.5];
PMI 15:[0.5,-0.5,-0.5,-0.5]。
RANK为2的各个PMI对应的权值为:
PMI 0: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01
PMI 1: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
PMI 2: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2
PMI 3: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3
[0.5,0.3536+0.3536i,0.5i,-0.3536+0.3536i;
PMI 4: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4
[0.5,-0.3536+0.3536i,-0.5i,0.3536+0.3536i;
PMI 5: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5
[0.5,-0.3536-0.3536i,0.5i,0.3536-0.3536i;
PMI 6: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6
[0.5,0.3536-0.3536i,-0.5i,-0.3536-0.3536i;
PMI 7: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7
PMI 8: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8
PMI 9: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9
PMI 10: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0
PMI 11: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1
PMI 12: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2
PMI 13: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3
PMI 14: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4
PMI 15: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5
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规则为,第一PMI对应的权值和第二PMI对应的权值所组成的RANK为2的第三PMI对应的权值。
如果第一UE的RANK为1,第二UE的RANK为1,那么两者配对配所组成的RANK为2的第三PMI需要为如表一中的一种,且配对后两个UE的码字序号可通过查询表一得到配对后的第三PMI及使用的码字序号。
表一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116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21
表一的组合的原则,即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规则为:第一PMI对应的权值为第三PMI对应的权值中某一行的权值,第二PMI对应的权值为第三PMI对应的权值中另外一行权值,例如:
第一UE的第一PMI为0,对应的权值为[0.5,0.5,0.5,0.5];
第二UE的第二PMI为8,对应的权值为[0.5,0.5,-0.5,-0.5];
而RANK为2的第三PMI对应的权值中的为8的PMI的权值为: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22
为8的第三PMI的权值以分数表达式的形式表达,那么具体的,第一PMI对应的权值属于为8的第三PMI对应的权值中分子中某行(该举例中为第二行)的权值,第二PMI对应的权值属于为8的第三PMI对应的权值中分子中某行(该举例中为第一行)的权值。为8的第三PMI的权值符合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规则,那么第一UE与第二UE配对后的第三PMI为8。
第一PMI对应的权值跟为8的第三PMI的第二行一致,因此第一UE的数据放在第1个码字上,即配对后第一UE的码字序号为1;第二UE的PMI对应权值跟第一行一致,因此第二UE的数据放在第0个码字上,即配对后第二UE的码字序号为0。
可选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一UE的RANK可以为1,第二UE的RANK可以为2时,即本申请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第一UE的RANK为1,第二UE的RANK为2的情况,其配对规则是:第一PMI对应的权值属于第二PMI对应的权值;由于第二UE的RANK为2,那么第二PMI与第三PMI一致。
如果第一UE的RANK为1,第二UE的RANK为2,那么两者配对配所组成的RANK为2的第三PMI需要为如表一中的一种,且配对后两个UE的码字序号可通过查询表一得到配对后的第三PMI及使用的码字序号。
表二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31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41
表二的组合的原则,即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规则为:第一UE的PMI对应的权值属于第二UE的PMI对应的权值中某行的权值,例如:
第一UE的第一PMI为0,对应的权值为[0.5,0.5,0.5,0.5];
第二UE的第二PMI为8,对应的权值为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42
第二PMI对应的权值以分数表达式的形式表达,那么具体的,第一PMI对应的权值属于第二PMI对应的权值中某行的权值具体为:第一PMI对应的权值属于第二PMI对应的权值中分子中某行(该举例中为第二行)的权值。为8的第二PMI的权值符合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规则,那么第一UE与第二UE配对后的第三PMI为8,此时,第二PMI与第三PMI一致。
第一PMI对应的权值跟第二PMI对应的权值中的第二行一致,因此第一UE的数据放在第1个码字上,即配对后第一UE的码字序号为1,配对后第二UE的码字序号为0。
如果第一UE的RANK为2,第二UE的RANK为2的情况,其配对规则与配对结果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做赘述。
可选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一UE的RANK可以为2,第二UE的RANK也可以为2,即本申请实施例也适用于第一UE与第二UE的RANK均为2的情况。其配对规则是:第一PMI对应的权值等于第二PMI对应的权值。
例如:结合表一与表二,第一PMI为8,对应的权值为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43
第二PMI为8,对应的权值为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44
为8的PMI的权值符合第一UE的PMI的权值与第二UE的PMI的权值的配对规则,那么第一UE与第二UE配对后的第三PMI为8,此时,第一PMI、第二PMI以及第三PMI三者一致。
在确定配对后第一UE与第二UE的码字序号之前,先将第一UE的码字序号为1,第二UE的码字序号为0进行配对增益的计算,再将第一UE的码字序号为0,第二UE的码字序号为1进行配对增益的计算,其中,两次配对增益计算的顺序可以置换,根据两次配对增益计算的结果中,选择配对增益较大的计算方式,从而确定第一UE的码字序号为1或0;则配对后第二UE的码字序号为0或1。
303、所述基站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当基站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配对后,基站则能够用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计算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为: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加上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减去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其中,调度优先级为比例公平(Proportional Fair,PF)调度优先级。
PF调度优先级是指频谱效率除以吞吐量得到的值。配对后第一UE的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第一UE的吞吐量,则得到了配对后第一UE的PF调度优先级,其中,配对后第一UE的MCS为配对后第一UE所对应的码字序号的MCS,配对后第一UE的吞吐量为配对后第一UE在一定周期内传输的数据量;配对后第二UE的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第二UE的吞吐量,则得到了配对后第二UE的PF调度优先级,其中,配对后第二UE的MCS为配对后第二UE所对应的码字序号的MCS,配对后第二UE的吞吐量为配对后第二UE在一定周期内传输的数据量;配对前第一UE的MCS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前第一UE的吞吐量,则得到了配对前第一UE的PF调度优先级,其中,配对前第一UE的吞吐量为配对前第一UE在一定周期内传输的数据量。
可选的,若第一UE与第二UE的RANK均为2时,那么计算配对后第一UE的PF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后第一UE的第一码字的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加上第二码字的MSC所对应的频谱效率,再以二者之和除以配对后第一UE吞吐量;计算配对后第二UE的PF调度优先级亦同。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UE的RANK为1时,基站计算第一UE配对时的MCS具体包括:
基站接收第一UE反馈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基站根据第一UE配对时所反馈的应答(英文全称:Acknowledgement,英文缩写:ACK)消息和否定应答(英文全称:Negative Acknowledgment,英文缩写:NACK)消息计算所述第一UE的初传误块率IBLER;
当第一UE配对后,在与基站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第一UE会向基站发送若干个ACK和/或NACK回应基站,所以基站可以在预设周期内统计的第一UE的ACK以及NACK的反馈,从而计算对应的IBLER测量值,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61
其中,IblerMeas表示初传误块率IBLER,NumOfNackI表示NACK的个数,NumOfAckI表示ACK的个数。
基站根据预设目标IBLER与第一UE的IBLER计算得到第一UE的CQI调整量;
CQI调整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述:
Figure GPA0000251875210000162
CQIAdj(t)=CQIAdj(t-1)+CqiAdjStep*CurCqiAdj
其中,CurCqiAdj代表瞬时CQI调整量,IblerTarget代表预设目标IBLER,IblerMeas代表上述计算得到的初传误块率;CQIAdj(t)代表当前的CQI调整量,即进行历史累加后的调整量,CQIAdj(t-1)代表前一次的调整量,CqiAdjStep表示调整的步长,CqiAdjStep为可配参数,默认取值为0.1。每个UE的每个码字单独维护一个CQIAdj(t)。
基站将所述第一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所述第一UE的信噪比,将所述第一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所述第一UE的临时MCS,将所述第一UE的临时MCS加上第一CQI调整量作为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MCS;
由于第一UE的RANK为1,在进行配对后在RANK为2的资源块上进行数据传输,若使用其未配对时的MCS会偏大,可能会导致传输错误率增加,基于此原因,可以对其MCS按照上述方式进行修正,从而提升配对的传输正确率。其中,降低3dB为一种实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具体降低多少分贝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置。
可选的,若第一UE的RANK为2,那么则不需要对第一UE的MCS进行修正,那么配对后第一UE的MCS与配对前第一UE的MCS一致,具体的,由第一UE反馈的CQI转换的MCS加上CQI调整量得到第一UE的MCS。
计算第二UE的配对时的MCS与配对前的MCS的方式与上述描述类似,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中,第二UE为从多个待选择的UE集合中所选择的一个UE与第一UE进行配对,在实际应用中,从UE集合中选择第二UE的选择方式包括多种,而由于每个UE与第一UE配对后都会产生配对增益,配对增益较大时,有利于数据传输,因此,在从UE集合中选择第二UE时,基站需判断第二UE与第一UE配对后的配对增益是否大于预设门限,即配对增益是否较大,有利于数据传输。因此在本申请中,基站还需通过计算UE集合中各个UE与第一UE配对后的配对增益,从而选择优选的第二UE最终与第一UE进行配对。
而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基站可以将UE集合中每个UE与第一UE进行配对增益的计算,从中选择配对增益最大的第二UE与第一UE进行配对。
在基站获取第二UE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所述第一UE的PMI之前,基站已经计算得到第一UE未配对时的MCS;
基站首先调度了第一UE,第一UE反馈了第一UE的PMI以及CQI,此时,基站则可以确定第一UE未配对时的MCS,确定第一UE未配对时的MCS的计算方式与上述确定第一UE配对时的MCS类似,区别在于,第一UE反馈ACK以及NACK为第一UE未配对时进行数据交互反馈的,由于第一UE未配对时不存在干扰问题,因此即使第一UE包含一个码字,对第一UE的CQI转换为对应的MCS后,对应的MCS无需进行修正。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配对失败时,所述基站调度所述第一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使用未配对时的MCS。
由于在对第一UE选择配对的第二UE过程中,可能不存在与第一UE进行配对的第二UE,因此,基站则单独调度第一UE进行数据传输,此时,第一UE使用未配对时的MCS。
可选的,所述基站为所述第二UE分配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资源单元RE位于配对前所述基站的PDCCH占据的符号内。
按照现有的PDCCH信道分配方式,若基站在第一次未能给UE分配PDCCH成功,那么基站会将PDCCH的符号增加1个,待到下一次基站则能成功为该UE分配PDCCH成功。例如:当前PDCCH符号个数为1个,如果该UE配对后PDCCH的资源单元(英文全称:Resource Element,英文缩写:RE)不够,相当于子载波不够,导致该UE的PDCCH分配失败,正常情况下,下一个时刻就会把PDCCH符号的个数增加到2个。由于PDCCH符号增加,相应的数据信道可用的资源就会减少,控制信道符号增加1个,则数据信道资源减小大约为1/12,吞吐量相应损失1/12,会严重影响配对后的增益。而若该UE预分配的结果不保存到最终的PDCCH道中,则下一个时刻的PDCCH符号不会增加。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把PDCCH预分配失败的UE去除掉,不进行配对。
基站根据UE未配对的MCS对PDCCH进行预分配,遍历所有UE的时候前面UE的PDCCH分配不影响后面UE的PDCCH分配,即每个UE的预分配不保存到最终的PDCCH分配结果中。如果当前UE的PDCCH预分配失败,则不引起PDCCH符号扩张,则该UE不进行配对,继续选择下一个UE。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为第二UE分配的PDCCH的RE位于配对前所述基站的PDCCH占据的符号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现了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且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基站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这样,基站在选择与第一UE进行配对的第二UE时,先确定两个UE配对后增益大于门限,从而保证了两个UE配对后能够产生系统增益,提高了的基站与两个UE之间数据传输的质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不引起PDCCH符号的扩张,造成信道资源的减少,而导致的吞吐量损失,基站将第一次未能分配PDCCH成功的UE不进行与第一UE的配对,这样,避免了信道资源的减少以及吞吐量的损失。本申请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第一UE的RANK为1,第二UE的RANK为2,或者第一UE的RANK与第二UE的RANK均为2的情况,这样,无论第一UE的RANK为1或2,第二UE的RANK为1或2,基站都能对第一UE与第二UE进行配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站400,该设备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基站或图2所示的基站200实现,还可以通过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缩写:ASIC)实现,或可编程逻辑器件(英文: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缩写:PLD)实现。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英文: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缩写: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英文全称: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英文缩写:FPGA),通用阵列逻辑(英文:generic array logic,缩写:GAL)或其任意组合。该基站400用于实现图3所示的基站所执行的方法。通过软件实现图3所示的基站所执行的方法时,该基站400也可以为软件模块。
基站400的组织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获取单元401和处理单元402。
获取单元401,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获取单元401还用于,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处理单元402,用于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可选的,处理单元402在还用于,在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判断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是否大于预设门限。
可选的,处理单元402还用于计算第一UE与第二UE的配对增益,具体计算方式为:
将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加上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减去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
可选的,处理单元402还用于计算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具体计算方式为:将配对后第一UE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第一UE的吞吐量;
处理单元402还用于计算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具体计算方式为:将配对后第二UE的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第二UE的吞吐量;
处理单元402还用于计算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具体计算方式为:将配对前第一UE的MCS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前第一UE的吞吐量。
可选的,处理单元402还用于计算配对后第一UE的MCS,具体计算方式为:
将第一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第一UE的信噪比,将第一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第一UE的临时MCS,将第一UE的临时MCS加上第一CQI调整量作为配对后第一UE的MCS;
处理单元402还用于计算配对后第二UE的MCS,具体计算方式为:
将第二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第二UE的信噪比,将第二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第二UE的临时MCS,将第二UE的临时MCS加上第二CQI调整量作为配对后第二UE的MCS;
可选的,处理单元402还用于为第二UE分配PDCCH,其中,该PDCCH的资源单元RE位于配对前基站的PDCCH占据的符号内。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基站400同样适用于第一UE的RANK为1,第二UE的RANK为2,或者第一UE的RANK与第二UE的RANK均为2的情况。
本申请所提供的基站400在选择与第一UE进行配对的第二UE时,先确定两个UE配对后增益大于门限,从而保证了两个UE配对后能够产生系统增益,提高了的基站与两个UE之间数据传输的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所述基站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所述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所述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所述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所述基站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为:
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加上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减去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吞吐量;所述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吞吐量;所述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前所述第一UE的MCS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前所述第一UE的吞吐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MCS为:
将所述第一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所述第一UE的信噪比,将所述第一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所述第一UE的临时MCS,将所述第一UE的临时MCS加上第一CQI调整量作为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MCS;
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MCS为:
将所述第二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所述第二UE的信噪比,将所述第二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所述第二UE的临时MCS,将所述第二UE的临时MCS加上第二CQI调整量作为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MCS。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为所述第二UE分配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资源单元RE位于配对前所述基站的PDCCH占据的符号内。
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所述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所述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所述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为:
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加上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减去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后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吞吐量;所述配对后第二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MCS所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吞吐量;所述配对前第一UE的调度优先级为配对前所述第一UE的MCS对应的频谱效率除以配对前所述第一UE的吞吐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MCS为:
将所述第一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所述第一UE的信噪比,将所述第一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所述第一UE的临时MCS,将所述第一UE的临时MCS加上第一CQI调整量作为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一UE的MCS;
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MCS为:
将所述第二UE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转换为对应所述第二UE的信噪比,将所述第二UE的信噪比降低3dB再转换为所述第二UE的临时MCS,将所述第二UE的临时MCS加上第二CQI调整量作为所述配对后所述第二UE的MCS。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为所述第二UE分配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资源单元RE位于配对前所述基站的PDCCH占据的符号内。
1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器以及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第一UE的第一秩RANK为1;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获取第二UE的第二PMI,所述第二UE的第二秩RANK为1,所述第一PMI的对应权值和所述第二PMI的对应权值组成RANK为2的第三PMI的对应权值;
所述处理器,用于利用所述第三PMI通过相同的时频资源分别与配对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UE与所述第二UE的配对增益大于预设门限。
CN201680084937.9A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Active CN1090765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80680 WO2017185330A1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6510A CN109076510A (zh) 2018-12-21
CN109076510B true CN109076510B (zh) 2020-12-08

Family

ID=60161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4937.9A Active CN109076510B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输出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2296B2 (zh)
EP (1) EP3442287B1 (zh)
KR (1) KR20180132929A (zh)
CN (1) CN109076510B (zh)
WO (1) WO20171853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21423A1 (en) * 2018-08-08 2021-10-14 l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YDERABA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a pool of resources to a plurality of user equipments
US11252770B1 (en) * 2020-01-30 2022-02-15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Massive MIMO pairing criteria adjustments
CN112685151B (zh) * 2020-12-24 2022-02-01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优化的权重模型的资源调度系统
WO2023144773A1 (en) * 2022-01-28 2023-08-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coder matrix indicator (pmi)-assisted user equipment (ue) spatial relationship establishm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20428A1 (zh) * 2009-08-20 2011-0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用于实现下行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68932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信道质量估计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229578A (zh) * 2010-09-15 2013-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系统和方法
EP2771993A1 (en) * 2011-10-27 2014-09-03 Ntt Docomo, Inc. A low-complexity, rank extendable, codebook design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precoding matrix feedback for multi-user and single-user mimo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8665B (zh) * 2009-05-13 2013-03-13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本地调度器的多点协同传输方法
CN101998301B (zh) * 2009-08-21 2013-1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CoMP场景下多用户MIMO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10319027A1 (en) * 2010-06-25 2011-12-29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3249162B (zh) * 2012-02-10 2018-07-20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多点协作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326814B (zh) * 2012-03-23 2017-1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821476B (zh) * 2012-07-26 2014-12-31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加权和度量的多小区联合处理方法
US9042255B2 (en) * 2013-01-18 2015-05-2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scheduling
EP3267753B1 (en) 2015-04-22 2020-01-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multiple users in mimo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20428A1 (zh) * 2009-08-20 2011-0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用于实现下行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3229578A (zh) * 2010-09-15 2013-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系统和方法
CN102468932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信道质量估计方法和用户设备
EP2771993A1 (en) * 2011-10-27 2014-09-03 Ntt Docomo, Inc. A low-complexity, rank extendable, codebook design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precoding matrix feedback for multi-user and single-user mimo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6510A (zh) 2018-12-21
EP3442287A1 (en) 2019-02-13
US10742296B2 (en) 2020-08-11
US20190068269A1 (en) 2019-02-28
WO2017185330A1 (zh) 2017-11-02
KR20180132929A (ko) 2018-12-12
EP3442287A4 (en) 2019-04-03
EP3442287B1 (en) 2020-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3620B (zh) 用于复用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9577724B2 (en)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feedback method, receive end, and transmit end
US9980260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user equipment
US10630361B2 (en) Method for feeding bac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E and system
KR101618333B1 (ko) 상향 링크 전력 제어 방법, 전력 제어 파라미터의 배치방법 및 그 장치
JP5813761B2 (ja)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の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端末
WO2016168998A1 (zh) Mimo系统中多用户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263796A1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reporting a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1412455B1 (ko) 다중-사용자 mimo 시스템들에 대한 피드백
EP2737651B1 (en) Transmission mode adapt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742296B2 (en)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U-MIMO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2013008375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0536428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WO201617452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csi for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
US20140314166A1 (en) Adaptive Signaling and Feedback for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EP3609114B1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18522485A (ja) 下りプリコーディング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EP2850742A1 (en) Calculating and reporting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WO2011082641A1 (zh) 一种传输信道质量信息的系统、终端及方法
WO2014008795A1 (zh) 一种周期csi上报方法及终端
US10735056B2 (en) Channel quality index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544201B1 (en)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s,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CN11197003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17157123A1 (zh) 一种预编码处理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