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0427B - 高性能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性能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0427B
CN109070427B CN201780007446.9A CN201780007446A CN109070427B CN 109070427 B CN109070427 B CN 109070427B CN 201780007446 A CN201780007446 A CN 201780007446A CN 109070427 B CN109070427 B CN 1090704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ooling
film tube
molten film
cool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74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0427A (zh
Inventor
R·E·科瑞
W·J·伦道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d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Adde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997,08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104054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Addex Inc filed Critical Addex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17/01356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124035A1/en
Publication of CN109070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0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15Cooling of hollow articles
    • B29C48/912Cooling of hollow articles of tubular films
    • B29C48/9125Cooling of hollow articles of tubular films intern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9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 B29C48/10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flexible, e.g. blown fo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8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shaping by orienting, stretching or shrinking, e.g. film blo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15Cooling of hollow articles
    • B29C48/912Cooling of hollow articles of tubular films
    • B29C48/913Cooling of hollow articles of tubular films extern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16Cooling
    • B29C2035/1658Cooling using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16Cooling
    • B29C2035/1658Cooling using gas
    • B29C2035/1666Cooling using gas dried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28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blown tubular films, e.g. by inf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1/00Use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101/12Thermoplast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23/00Tubular articles
    • B29L2023/001Tubular films, slee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却的装置,其包括吹塑薄膜模具,其能够操作以产生熔融薄膜管的流;和用于接收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发散冷却元件,其具有发散冷却界面。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朝着由熔融薄膜管的流和第一出口末端限定的第一出口间隙在与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朝着由熔融薄膜管的流和第二出口末端限定的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发散冷却界面包括发散冷却气体偏转器,其能够操作以沿着与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以及沿着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导向被排出的冷却气体。第一出口间隙和第二出口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发散冷却界面与熔融薄膜管的流之间的最小间隙。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冷却的方法。

Description

高性能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冷却的方法和装置。本公开尤其涉及用于高性能冷却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塑料领域中制造热塑性吹塑薄膜的各种方法是众所周知的,并且通常涉及形成连续、竖直定向、无缝的环形塑料薄膜,这种塑料薄膜通常被称为“管”或“泡”。热塑性材料被挤出机通过吹塑薄膜机头(模具)熔化并泵送,作为熔融薄膜的环状流离开,其被一对从动挤压辊连续地向上拉动。气体通常通过模具手动地注入到正在离开的熔融薄膜的环形流的内部。从动挤压辊用于防止气体逸出,将注入的气体捕获在内部,形成被注入的气体吹胀的熔融薄膜管,直到达到期望的尺寸,并且模具被密封以防止吹胀气体逸出。熔融薄膜管被从动挤压辊向上拉动,通常从模具向上流动通过冷却系统,在该冷却系统处其绕着现在被捕获的注入气体柱伸展、膨胀并冷却,直到它在固化线处固化成固化薄膜管。固化薄膜管通过各种稳定装置并进入整平装置,该整平装置将管转换成被称为“平铺体”的经整平的双厚度热塑性薄膜片材。平铺体通过从动挤压辊,并被传送到诸如卷绕机和制袋机的下游转换装置,以进行进一步加工。
为了保持竞争力,吹塑薄膜制造商必须最大化生产率和质量,但是冷却系统的性能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每单位时间挤出的热塑性塑料的重量除以模具出口的周长提供了对处理量性能的常用测量,并且以PPH/英寸的单位(每英寸模具出口周长的每小时磅数)表达。已经开发并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冷却系统,无论是在管的外部还是内部,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这些系统已经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吹塑薄膜冷却系统通常在熔融薄膜管的外部提供冷却气流,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在熔融薄膜管的内部,提供冷却气流。冷却系统使用众所周知的伯努利和柯恩达原理设计,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施加冷却气体以大体沿着熔融薄膜管的表面流动来在熔融薄膜管上产生保持力,从而给熔融薄膜管提供稳定性和冷却。如果存在过大的保持力,则会在该工艺中引起振动、颤动和高噪音水平,并且可能拉动熔融薄膜管与冷却元件发生不希望的接触,从而在熔融薄膜管中产生阻力并导致痕迹和不稳定性。在其它情况下,冷却气体替代地被大体抵靠熔融薄膜管的表面施加,通常产生具有排斥力的湍流冷却,这需要单独的装置来稳定熔融薄膜管。
通常提供用于稳定和冷却熔融薄膜管的主要装置的外部冷却系统通常易于操作并且用于大多数吹塑薄膜挤出工艺。外部冷却系统提供沿着熔融薄膜管的外表面的冷却气流,其通常产生保持力同时冷却熔融薄膜管,直到冷却气体消散到周围气氛中。不太典型的是,冷却气体通常在冷却熔融薄膜管的同时向内产生排斥力,不希望地需要单独的装置来保持和稳定熔融薄膜管。
现有技术的外部冷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冷却元件组成。最早的冷却元件(所谓的“单流气圈”)如今仍然普遍使用,在熔融薄膜管周围施加单个冷却气流。单流冷却元件通常产生良好的薄膜质量,但是处理速率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额外的冷却气流被添加到冷却元件,以形成各种多流设计,例如“双流”、“三流”或“四流”设计,并且一些外部冷却系统根据应用将冷却元件配对成各种构型,以形成一般称为“串联(Tandem)”的气圈。外部冷却系统通常被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但是可以在模具上方高度可调,以使得冷却表面区域能沿着熔融薄膜管延伸,以便产生更高的处理量,但是也导致冷却元件和模具之间较大的无支撑表面积,这是熔融薄膜管最热和最薄弱的部分,这可能导致稳定性下降,使其更难以操作并且可能导致薄膜尺寸的范围变窄。
相比之下,内部冷却系统通常不提供主要稳定性,并且通常被选择性地使用来产生超出外部冷却系统的能力的额外处理量。内部冷却系统取代了手动的气体注入,并且利用通过模具进入的内部供应气流来吹胀熔融薄膜管。尽管一些最近的高处理量内部冷却系统施加冷却气体以产生保持力,但更典型地,冷却气体沿着熔融薄膜管的内表面被引导,以用于通常排斥和冷却熔融薄膜管的内表面。如众所周知和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由于内部供应气流被截留在气泡内,并且不能散发到气氛中,因此使用复杂的控制系统来平衡通过模具离开的内部废气流,以便保持恒定的气泡大小。取决于诸如操作员技能、热塑性材料特性以及相关模具的物理尺寸和设计等因素,内部冷却系统可能很难或甚至不可能使用。
人们非常希望克服现有技术的热塑性冷却系统的缺点,并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显著提高生产率,最大化空气动力学保持力,允许的熔融管的相对较大的未支撑区域同时具有良好稳定性,产生宽范围的薄膜尺寸,防止熔融薄膜表面的拖拽力,最小化湍流、振动和颤动,不会产生高的声功率水平,简单且易于控制。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内容,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冷却的方法和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吹塑薄膜模具,所述吹塑薄膜模具能够操作以产生熔融薄膜管的流;以及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至少一个冷却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元件包括具有发散冷却界面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外壳,所述外壳包括能够操作以接收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元件的所述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腔体,以大致保持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预定压差。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包括:所述第一出口间隙和所述第二出口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限定所述发散冷却界面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之间的最小间隙。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元件是可堆叠的。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外壳包括保持可变排气装置的端口,所述可变排气装置能够操作以将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腔体通过所述端口排出到周围气氛,以便保持预定压差。
本公开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吹塑薄膜模具提供熔融薄膜管的流。该方法还包括通过至少一个冷却元件冷却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元件包括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具有发散冷却界面,其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被排出的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由至少一个外壳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外壳包括腔室,所述腔室能够操作以保持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预定压差。
本公开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能够操作以产生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吹塑薄膜模具、以及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第一冷却元件,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包括具有发散冷却界面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第二冷却元件,所述第二冷却元件包括具有发散冷却界面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第二冷却元件邻近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稳定环和第二稳定环,所述第一稳定环邻近第一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在第一冷却元件和第二冷却元件之间,邻近第二冷却元件所述第二稳定环可操作地堆叠在第一稳定环和第二冷却元件之间。
本公开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吹塑薄膜模具提供熔融薄膜管的流,以及通过第一冷却元件和间隔开的第二冷却元件冷却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冷却元件各自包括具有发散冷却界面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稳定环和第二稳定环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各自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冷却元件之间。
本公开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能够操作以产生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吹塑薄膜模具、以及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第一冷却元件,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具有冷却界面,所述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第二冷却元件,所述第二冷却元件具有冷却界面,所述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朝着所述第一冷却元件至少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以及邻近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冷却元件之间的第一稳定环。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稳定环,所述第二稳定环邻近第二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在第一稳定环和第二冷却元件之间。
本公开的第九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能够操作以产生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吹塑薄膜模具、以及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单向冷却元件,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具有单向冷却界面,所述单向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装置还包括邻近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的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具有发散冷却界面,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三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从第二冷却元件排出的冷却气体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被朝着第一冷却元件导向,以及第一稳定环邻近第一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在第一冷却元件与第二冷却元件之间。
本公开的第十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吹塑薄膜模具提供熔融薄膜管的流,以及通过单向冷却元件和间隔开的发散冷却元件冷却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具有单向冷却界面,所述单向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具有发散冷却界面,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三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确定。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2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冷却元件的特写横截面视图。
图3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选示例性冷却元件的特写横截面图。
图4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选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5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流动缓冲器的特写视图。
图6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用于执行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和装置的逻辑流程图。
图8是适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可选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对冷却元件的一半的内部部分的特写横截面图。
图9是适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可选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0是根据用于执行本公开的可选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和装置的逻辑流程图。
图11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2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的一半的特写横截面图。
图13是适用于实践本公开的可选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一半的特写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涉及用于吹塑薄膜管状挤出工艺的高性能冷却系统,其高质量地提供增加的生产率。高性能冷却系统的实施例可选地包括一个或多个外壳或受控压力外壳,其绕着熔融薄膜管形成气体体积腔室(腔室),将熔融薄膜管与周围气氛隔离。腔体直接接收从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冷却元件大体沿着熔融薄膜管的外表面发出的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腔体的范围由外壳壁、与所述腔体接触的冷却元件的部分(也被称为冷却元件腔体部分)以及与所述腔体接触的熔融薄膜管的部分(也被称为熔融薄膜腔体部分)的组合形成。
每个外壳包括可变排气装置,该可变排气装置可调节地将气体从相关联的腔室通过外壳中的端口传输到周围气氛,以使得能关于每个外壳内的腔室的周围气氛进行压力调节。当熔融薄膜管绕着被容纳在熔融薄膜管内的捕获内部气体体积伸展并形成时,产生大致恒定的内管压力,该压力通常远低于1”H2O(相对于周围气氛)。产生的腔体压力直接作用在熔融薄膜腔体部分的外部表面上,并且内部管压力直接作用在熔融薄膜腔体部分的内部表面上,以产生跨过熔融薄膜腔体部分的预定压力差。预定压力差被调节以最大化熔融薄膜腔体部分的稳定性和冷却元件腔体部分的冷却效率,以提供更高的处理速率和更好的薄膜质量。
可变排气装置优选为风扇构件,所述风扇构件选择为具有下述操作特性,即不会产生足够大的预定压力差以拉伸熔融薄膜管的流动并因此拉伸冷却元件之间的熔融薄膜腔体部分以及在相关的冷却元件上终止导致熔融薄膜管的流动中断。典型的风扇设计具有明确定义和广泛的操作特性(公布为“风扇曲线”),其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选择。为了简化预定压力差的调节,允许更广泛地选择可变排气装置,并进一步防止终止,流动缓冲器被优选地添加到每个壳体,以允许气体在腔体和周围气氛之间进行交换。流动缓冲器的最简单形式是流体连接腔体与周围气氛的通过壳体壁的通道。当通过可变排气装置的气流相对于冷却气体腔体部分被调节时,产生通过通道的气流。通过通道的气流产生相对于周围气氛压力的相关通道压降,所述相关通道压降建立腔体压力以产生期望的预定压力差。可变排气装置和通道的尺寸设定为在冷却气流的整个预期范围内产生期望范围的预定压力差,所述可变排气装置和通道共同作用以形成快速作用腔体压力调节器。
有利地,自由摆动的挡板通常通过重力大体悬挂在流动缓冲器通道内。当腔体压力等于大气压力时,没有气体流过通道,并且挡板垂直向下悬挂,从而在通道中形成最大阻碍。当进行预定的压力差调节时,通过通道的气流改变,导致挡板的可变偏转,所述可变偏转沿着通过通道的气流方向可变地阻碍通道。挡板的位置提供了易于解释的视觉指示,指示通过通道的气流的方向和大小。
通过给挡板预定的重量和几何形状,可以容易地设定流动缓冲器的压力调节特性。通道的几何形状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即形状)以实现非常平滑、快速作用的压力调节,通过可变排气装置容易地调节。流动缓冲器的实施例包括更复杂的设计,只要它们允许与腔体和周围气氛之间的相关的限定压降的可变气体交换。
还提供了能够被堆叠以实现更高处理量的一个或多个冷却元件,所述一个或多个冷却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发散冷却元件,其包括冷却气体偏转器和一对相对的冷却元件,所述一对相对冷却元件具有相应相对的气道表面(表面)。所述表面和所述冷却气体偏转器形成发散冷却界面,所述发散冷却界面导向冷却气体使其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以产生吸力。这些吸力稳定熔融薄膜管(熔融物)并保持其以受到冷却的方式接近发散冷却元件。被相反导向的冷却气流在发散冷却界面和熔融物之间在以下路径上排出:(i)朝着与熔融物形成第一出口间隙的第一气道出口末端沿着第一表面在与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与熔融物形成第二出口间隙的第二气道出口末端沿着第二表面在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
发散冷却界面包括气道出口末端,气道出口末端朝着熔融薄膜管的表面向内倾斜,并且比发散冷却元件的任何其它部分延伸得更靠近熔融薄膜管。发散冷却界面的所有部分远离熔融薄膜管凹入到气道出口末端以内,防止悬挂引导拖拽。气道出口末端的倾斜用于压缩冷却气流,提供缓冲熔融薄膜管中的振动和颤动的缓冲作用,并消除过高的声功率水平。此外,气道出口末端的倾斜的作用类似于文丘里管,以将沿着熔融薄膜管流动的冷却气流加速至更高的速度,冷却气体由于气道出口末端处的相关冷却构件的影响而排出并沿着熔融薄膜管的流动。这种更高速度的冷却气流转化为更高的冷却效率和处理量。
此外,沿着气道表面优先采用一个或多个复合角。较大的表面角度(高达与熔融薄膜表面平行的约45度)提供较大的冷却气体压缩,这有利地提高了冷却效率,但不幸的是,这也会导致不希望的保持力降低。复合角的使用使冷却气流平稳地包裹在冷却元件气道表面周围,在到达气道出口末端之前,冷却元件气道表面有利地布置成在冷却气流方向上从相对于熔融薄膜管的较大角度变化到相对于熔融薄膜管的较小角度。这种方法允许较大的初始冷却构件气道表面角度,其用于积极地压缩冷却气流,以获得最大冷却效率,随后是较小的表面角度,恰好在气道出口末端之前并达到气道出口末端,其用于加速冷却气流,将保持力恢复到最大值。在冷却构件气流表面中具有复合角度的发散冷却元件表现出非常高的冷却效率、最大保持力和优异的稳定性,没有振动、颤动或高的声功率水平。
有利的是,在第一冷却构件和第二冷却构件之间设置简化的单个空气输送通道,其供给径向向内的冷却气流,所述冷却气流布置成撞击在冷却气体偏转器的外壁上,防止直接抵靠吹塑薄膜管的冷却气流,并将该气流分成被相反地导向的第一环形冷却气流和第二环形冷却气流。冷却气体偏转器通常布置在冷却构件和熔融管中间,使得冷却气体偏转器的内壁比相关联的冷却构件末端与熔融管间隔得更远,以防止拖曳。可以有利地增加额外的冷却气流,但不是必需的。
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具有流动缓冲器的单个外壳,围绕有集成高性能冷却元件的四(4)级短堆叠装置,所述高性能冷却元件具有22.5度的一个或多个复合角度冷却构件气道表面、随后是7.5度气道出口末端。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堆叠的顶上的传统双流冷却装置,其中,正常的双流低流量空气被来自堆叠的最高流量的空气替代。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稳定操作可以通过冷却元件之间的大于4英寸的间隔开的尺寸来实现。此外,可以实现熔融薄膜管内的零内压,从而提供稳定的直立(从最终冷却元件的)管形成。另外,可以增加内部管压力,从而产生通常能够生产的更大的薄膜尺寸的完整范围。与传统的双流冷却手段相比,吞吐量速率可提高超过65%。
图1示出了采用外壳28的典型吹塑薄膜挤出方法和采用本发明的发散冷却元件的短堆叠冷却系统的横截面图。在图1至图6中,指示方向的所有细箭头(例如标记为AF)仅用于说明目的,并指示流体(例如,冷却气体)的方向流动。此外,指示方向的粗箭头(例如标记为MF)仅用于说明目的,并指示塑料薄膜材料(例如,熔融薄膜管)的方向流动。通过进料斗2将热塑性树脂引入挤出机4中,在挤出机4中树脂被熔化、混合并加压。熔融树脂通过熔融物管道6输送到模具装置8中,该模具装置8使熔融树脂形成为环形熔融流,该环形熔融流通常从模具装置8的顶表面作为熔融薄膜管12离开。
内部气体供应导管10可操作地通过模具装置8将内部冷却/吹胀气体提供到熔融薄膜管12和固化薄膜管16的内部。内部气体排出导管9根据需要可操作地通过模具装置8移除内部冷却/吹胀气体,以在熔融薄膜管12和固化薄膜管16内维持所期望的气体的被捕获管体积(trapped tube volume ofgas),所述固化薄膜管16被进一步包含在轧辊20中。通过内部气体供应导管10和内部气体排出导管9的气流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方法来控制。熔融薄膜管12绕着气体的被捕获管体积向外膨胀,并且被轧辊20向上拉动,同时被冷却以在固化线14处固化,从而形成固化薄膜管16。固化薄膜管16在通过轧辊20之前被整平引导器18塌缩,以形成经整平的薄膜22。随后,经整平的薄膜22被输送到下游装置,以根据需要转化成可用的产品。
环形冷却元件23、24a-c和26与熔融薄膜管12同轴地布置并且在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方向上。冷却元件23、24a-c和26各自供应有来自合适的外部源的冷却气体,将相关联的冷却气体沿着熔融薄膜管12的侧部导向,大体在与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的方向相同和/或相反的方向上,以用于稳定和冷却熔融薄膜管12。
向上的冷却气体从冷却元件23和24a-b大体在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方向上行进,而向下的冷却气体从冷却元件24a-c大体与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方向相反地行进,直接流入绕着熔融薄膜管12的腔体C中。腔体C由外壳28容纳并与周围气氛隔离,并且具有由与腔体C接触的冷却元件23和24a-c的部分(冷却元件腔体部分)以及与腔体C接触的熔融薄膜管12的部分(熔融薄膜腔体部分)形成的附加范围。进入腔体C的冷却气体沿着熔融薄膜管12的侧部流动并冷却熔融薄膜管12,并且在冷却元件23和24a-c之间排出,被收集以由外壳28进一步处理。通常,来自冷却元件26的被向上导向的冷却气体不受限制地沿着熔融薄膜管12流动,直接受到周围气氛的影响,同时冷却熔融薄膜管12并允许其自由膨胀。
安装在通过外壳28的端口中的可变排气装置30将气体从腔体C输送到周围气氛。可变排气装置30的选择很重要。如果可变排气装置30太大或功率太大,则可能在外壳28内产生过于大的腔体C压力,足以导致熔融薄膜管12的挂起。可变排气装置30优选地选择为低压、高流动设计,这足以提供期望的压力和流动。腔体C相对于周围气氛的压力由使用可变控制装置32的可变排气装置30调节,以在熔融膜腔体部分上形成预定压差,其最大化熔融薄膜腔体部分的稳定性和冷却元件腔体部分的冷却效率,以提供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薄膜质量。
外壳28的实施例可以包括流动缓冲器34,其最低限度地包括穿过外壳28的壁将腔C流体地连接到周围气氛的通道。当通过可变排气装置30的气流相对于进入腔体C的冷却气体被调节时,通过流动缓冲器34的气流改变。通过流动缓冲器34的气流产生了相对于周围气氛压力的相关压降,其建立了腔体C压力和熔融膜腔体部分上的相关预定压差。
选择性地增加的自由摆动挡板36通常通过重力悬挂在流动缓冲器34的通道内。当腔体C压力等于气氛压力时,没有气体流过流动缓冲器34,并且挡板垂直向下悬垂,从而在通道中形成最大阻碍。当进行预定的压差调节时,气体流过流动缓冲器34,引起挡板36的可变偏转,挡板36在气体流动通过通道的方向上可变地阻碍流动缓冲器34。挡板36的位置提供了易于解释的气体流动通过流动缓冲器34的方向和大小的视觉指示。取决于可变排气装置30的选择,可选的流动缓冲器34的特性可以容易地通过预先确定挡板36的重量和几何形状以及流动缓冲器34的通道几何形状来设定,以便在熔融薄膜腔体部分上的预定压差的期望范围内实现腔体C压力的非常平稳、快速的作用调节,其能够由可变控制装置32调节。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发散冷却元件的一半的内部部分的横截面图。每个发散冷却元件(图1的24a-c)设有任何合适形状和尺寸的内部供气室38,其导向相关的供应冷却气体大致径向地向内流动通过形成于冷却构件42和44之间的环形通道40。环形通道40朝着冷却气体偏转器46给送冷却气体,冷却气体偏转器46通过诸如螺钉和垫圈的常用、容易获得的紧固装置(未示出)从冷却构件42和/或44向内支撑。冷却气体偏转器46防止冷却气流直接抵着熔融薄膜管12,并将冷却气流分成被相反地导向的冷却气流48和50。冷却气流48在气道表面52和熔融薄膜管12之间大体在与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冷却气流50在气道表面54和熔融薄膜管12之间大体在与熔融薄膜管12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
气道表面52和54在恰好终止在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之前在相应的气流方向上朝着熔融薄膜管12向内环形地倾斜,在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处冷却气流48和50分别离开气道表面52和54的影响并以冷却接触的方式沿着熔融薄膜管12的表面流动。优选地,沿着气道表面52和54采用复合角度,使相对于最靠近冷却气体偏转器46的熔融薄膜管12的角度较大,并且使相对于邻近相应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定位的熔融薄膜管12的角度较小。重要的是,具有包括冷却气体偏转器46、气道表面52和54以及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的发散冷却界面没有任何部分比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中的任一或两者更靠近熔融薄膜管,以确保不会与熔融薄膜管12发生机械接触。
在图3中,冷却气体偏转器46被位于冷却构件42和44中间的冷却气体偏转器46a代替,以形成一对环形通道40a和40b。来自内部供气室38的冷却气体大体径向地向内流动,独立地通过环形通道40a和40b,分别作为被相反地导向的冷却气流48和50离开冷却气体偏转器46a的影响。冷却气流48在气道表面52和熔融薄膜管12之间大体在与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冷却气流50在气道表面54和熔融薄膜管12之间大体在与熔融薄膜管12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
如图2所示,气道表面52和54在恰好终止在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之前在相应的气流方向上朝着熔融薄膜管12向内环形地倾斜,冷却气流48和50分别离开气道表面52和54的影响并以冷却接触的方式沿着熔融薄膜管12的表面流动。优选地,沿着气道表面52和54采用复合角度,使相对于最靠近冷却气体偏转器46的熔融薄膜管12的角度较大,并且使相对于邻近相应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定位的熔融薄膜管12的角度较小。重要的是,具有包括冷却气体偏转器46、气道表面52和54以及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的发散冷却界面没有任何部分比气道出口末端56和58中的任一或两者更靠近熔融薄膜管,以确保不会与熔融薄膜管12发生机械接触。
图4描绘了具有本发明的高性能发散冷却元件和外壳28的吹塑薄膜冷却系统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的外壳28包括相关联的可变排气装置30、可变控制装置32以及如前所述的具有自由摆动挡板36的流动缓冲器34。还增加冷却气体供应导管60,大体在冷却元件23、24a、24b和24c内并绕着其周边间隔开,以形成公共的冷却气体供应。冷却气体供应导管60还用于使每个相关的冷却元件23、24a、24b和24c间隔开并且使它们与熔融薄膜管12同心地设置。冷却元件24d有利地显示为与冷却元件26共同提供有冷却气体,从而形成高性能的三流式气圈。冷却元件26被描绘为具有一个单流冷却气体,但是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冷却气流,以与本发明的冷却元件24d组合地形成更高性能的多流型式,该冷却气流直接受到周围气氛的影响、大体向上并沿着熔融薄膜管12不受限制地流动离开,同时冷却熔融薄膜管12并允许其自由膨胀。也可以省略冷却元件26,使得从位于最上方的高性能发散冷却元件排出的冷却气体位于固化线14下方并允许自由膨胀,或者位于固化线14上方并限制熔融物薄膜管12。
图5示出了具有包括挡板36的可选流动缓冲器34的外壳28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外壳28设置有可选的流动缓冲器34,流动缓冲器34最低限度地被安装为穿过外壳28的壁的通道并且包括自由摆动的挡板36,挡板36在重力的作用下大体悬挂在流动缓冲器34的通道内并绕着枢轴37自由摆动。空气被允许在壳体28的内部部分(腔体C)和周围气氛之间在通过流动缓冲器34的任一方向上通过,以在流动缓冲器34上形成相关的压力差。当空气在任一方向上流过流动缓冲器34时,自由摆动的挡板36绕着枢轴37转动以在气流方向上在重力的影响下运动,或在无流动的条件下垂直向下悬挂,以在形成于通道范围和挡板36之间的流动缓冲器34内形成与流动有关的可变横截面。流动缓冲器34的压力调节特性可以容易地通过调整相关的通道几何形状以及自由摆动的挡板36的几何形状和重量来设定,以实现对被包括在外壳28内的腔体C的非常平稳、快速的压力调节。
图6示出了利用采用本发明的多个外壳28的堆叠冷却系统的典型吹塑薄膜挤出工艺的横截面图。每个外壳28由相关联的可变控制装置32以及相关联的可选流动缓冲器34调节,可变控制装置32作用在相关联的可变排气装置30上,可选流动缓冲器34具有相关联并且进一步可选的自由摆动挡板36,每个流动缓冲器34以如前所述的方式独立地作用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冷却元件上。冷却元件23和24a之间的区域被描绘为没有相关联的外壳28,以形成直接受周围气氛影响的不受控区域,但是可选地可以直接地或与其它冷却元件分组地构造有相关联的外壳28。任何数量的外壳28和不受控区域可以以任何顺序使用,各自结合任意数量的冷却元件,如所示的发散冷却元件24a-e或其它形式的冷却元件,而没有限制。另外,设置在堆叠中的冷却元件的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尽可能多或少。
所描绘的短堆叠的冷却系统优选地包括先前描述的高性能的发散冷却元件。如图4所示的冷却气体供应导管60可以有利地根据需要使用,以形成冷却气体的公共供应,以将每个相关联的冷却元件23、24a、24b、24c、24d和24e间隔开并使其与与熔融薄膜管12隔开同心地设置。
一个附加的冷却元件24e被描绘为位于冷却堆叠内,布置为堆叠式吹塑薄膜冷却系统中最后的冷却元件。如果固化线14布置在冷却元件24e上方,则来自冷却元件24e的向上流动的冷却气体沿着熔融管12流动并且允许熔融管12自由膨胀。可选地,如果固化线14设置成位于冷却元件24e处或其下方,来自冷却元件24e的向上流动的冷却气体沿着现在固化的薄膜管16流动,防止自由膨胀并将熔融薄膜管12约束在冷却系统内。
本发明呈现在向上吹塑薄膜挤出工艺中,但同样适用于水平或向下型式的吹塑薄膜挤出工艺,而没有限制。
参考图7,呈现了根据用于执行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和装置的逻辑流程图。方框702表示从吹塑薄膜模具提供熔融薄膜管的流;以及通过至少一个冷却元件冷却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元件包括具有发散冷却界面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界面可操作地在以下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与熔融金属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以及(i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其中,被排出的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被至少一个外壳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外壳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可操作地保持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预定压差。随后,方框704涉及:所述第一出口间隙和所述第二出口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限定所述发散冷却界面和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之间的最小间隙。
随后,方框706规定:至少一个发散冷却界面包括冷却气体偏转器,所述冷却气体偏转器用于沿着与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以及沿着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导向被排出的冷却气体。方框708指示: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元件是可堆叠的。方框710规定:所述预定压差保持熔融薄膜管的流的稳定性和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元件的冷却效率。方框712规定:所述至少一个外壳包括保持可变排气装置的端口,所述可变排气装置用于将一部分所述冷却气体从腔体通过端口排出到周围气氛,以保持预定压差。
随后,方框714涉及:所述至少一个外壳包括流动缓冲器,所述流动缓冲器包括进入腔体的通道,所述通道将腔体流体地连接到周围气氛以使得气流能进入和离开腔体。随后,方框716规定:所述至少一个流动缓冲器包括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能够操作以:(i)可变地阻碍通过通道的气流并(ii)指示通过通道的气流的方向和大小。最后,方框718规定:从所述至少一个发散冷却元件排出的冷却气体以在0.5和5(磅/小时)/(英寸模具周长)之间的速率充分冷却熔融薄膜管。
逻辑流程图可以被视为说明操作方法。逻辑流程图也被视为一种特定的方式,其中装置的部件被构造成使该装置运行,无论这种装置是吹塑薄膜管状挤出装置、受控的压力外壳、还是发散冷却元件、或者它们的一个或多个的部件。
在可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装置包括至少第一冷却元件和第二冷却元件(例如,如图1至图4、图8和图9所示)。第一冷却元件和第二冷却元件彼此相邻地同轴堆叠并且彼此间隔开,使得第一冷却气流从第一冷却元件沿着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发出。第二冷却气流沿着与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从第二冷却元件发出,以使得两股冷却气流在第一冷却元件和第二冷却元件之间沿着熔融薄膜管的表面被定向成彼此相反地流动。这种实施例包括与第一冷却气流和第二冷却气流中的每个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稳定环。每个稳定环与冷却元件相邻地同轴堆叠并且与冷却元件间隔开,使得来自每个冷却元件的冷却气流的至少一部分在相关联的稳定环和熔融薄膜管之间流动。每个稳定环面向熔融薄膜管的表面可以是平坦的、弯曲的、凸起的或凹入的。每个稳定环面向熔融薄膜管的表面也可以在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朝着熔融薄膜管收敛(如图8所示在稳定环59和稳定环57上),或者远离熔融薄膜管发散。实施例提供了相邻的冷却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稳定环彼此不接触,从而使得冷却气体能绕着每个稳定环的表面流动。换言之,在相邻的冷却元件和稳定环之间形成间隙,以使得冷却气体能根据需要流动,以便减轻作用在熔融薄膜管上的不平衡和/或不稳定的力。这种可选实施例提供了改进的熔融薄膜管的输出速率,改进的薄膜保持力以保持熔融薄膜管的稳定性,以及更容易/更宽范围的调节以优化熔融薄膜输出速率的性能,而不存在高噪声水平或熔融薄膜管的有害振动、熔融薄膜管的颤动以及拖曳。此外,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在冷却元件之间允许增大的间隔,从而以更少的冷却元件获得相似的输出速率。
参考图8,示出了一对冷却元件23和24a(如图1至图6所示和所述)的一半的内部部分的特写横截面图,一对冷却元件23和24a能够操作以从每个冷却元件排出相反地流动的冷却气体。可选地,成对的冷却元件同样可以是冷却元件24a和24b,24b和24c,24c和24d或者24d和24e。在图8和图9中(如在图1至图6中),指示方向的所有细箭头(例如,被标记为AF)仅用于说明目的,并指示流体(例如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此外,指示方向的粗箭头(例如,被标记为MF)仅用于说明目的,并指示塑料薄膜材料(例如熔融薄膜管)的流动方向。冷却气流50在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流动,冷却气流48在与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流动。使用诸如螺钉和垫圈的常用间隔件和紧固件,稳定环57与冷却元件的顶表面45间隔开以允许绕着稳定环57的表面的冷却气体连通,并且稳定环57被定位成使得冷却气流50的至少一部分能在稳定环57和熔融薄膜管12之间流动。以类似的方式被保持在位,稳定环59与冷却元件的底表面43间隔开以允许绕着稳定环59表面的冷却气体连通,并且稳定环59被定位成使得冷却气流48的至少一部分能在稳定环59和熔融薄膜管12之间流动。稳定环57和59也彼此间隔开,以限定允许冷却气体在稳定环57和59之间流动的间隙或空间。稳定环57和59在图8中分别被示出为大体平坦的并且倾斜以导向来自例如冷却元件23和24a的冷却气流,以沿着相关联的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朝着熔融薄膜管12收敛。应该理解的是,稳定环57和59的实施例包括熔融薄膜面对表面,该表面远离熔融薄膜管倾斜(或者从熔融薄膜管发散)。稳定环57和59的实施例还包括凸形或凹形的熔融薄膜管12面对表面。应该理解的是,虽然稳定环57和59已经被描述为分开的元件,但是实施例包括稳定环57和稳定环59彼此联接的情况,假设其间仍存在空间或间隙,以允许冷却流气体在以下之间的流动:(i)在稳定环57、59与熔融薄膜管12之间,以及(ii)稳定环57与稳定环59之间。
可选地,可以添加分别与稳定环57和59间隔开的附加稳定环57a和59a。稳定环57a和59a在图8中示出为具有凸形的流动表面(即,熔融薄膜面对表面),然而,稳定环57a和59a的实施例还包括倾斜以在相关联的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朝着熔融薄膜管12收敛或发散的熔融薄膜管12面对表面,或者具有凹形的流动表面。应当理解的是,只要在相邻的稳定环之间形成间隙,则可以在相邻的冷却元件之间添加任何数量的稳定环,以实现期望的性能。冷却气体朝着熔融薄膜管或者远离熔融薄膜管12流动通过形成在相邻的冷却元件顶表面45、冷却元件底表面43、稳定环57和59以及可选的稳定环57a和59a之间的间隙,以根据需要在任一方向上流动,以便释放作用在熔融薄膜管12上的任何不平衡和/或不稳定的力。冷却气流50的剩余部分与稳定环57和59(或可选的稳定环57a和59a、或者进一步可选添加的稳定环)之间的冷却气流48的剩余部分碰撞,并且在相关联的冷却元件和/或稳定环之间向外排出。
图9示出了采用外壳28的典型吹塑薄膜挤出工艺和采用发散冷却元件的短堆叠冷却系统的的横截面图,所述发散冷却元件类似于图4但是具有本实施例的稳定环。与图4不同,可变排气装置30以简化的布置示出,没有可选的流动缓冲器34以及相关联的挡板35,并且附加的冷却气体供应导管60单独地提供到冷却元件24d的冷却气流,但以其它方式保持与冷却元件26接触。各个稳定环57和59位于冷却元件23和24a之间、冷却元件24a和24b之间、冷却元件24b和24c之间以及冷却元件24c和24d之间。未示出可选的稳定环57a和59a,但是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以增强关于如图8所示的稳定环57和59的系统性能。虽然图9描绘了外壳28、可变排气装置30和可变控制装置32的存在,只要稳定环57和59(以及可选的稳定环57a和59a,如果添加的话)存在于系统中,实施例包括不存在这些元件。
现在参考图10,呈现了根据用于执行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选方法和装置的示例性逻辑流程图。方框1002表示从吹塑薄膜模具提供熔融薄膜管的流;(b)通过第一冷却元件和间隔开的第二冷却元件冷却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冷却元件各自包括具有发散冷却界面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第一出口间隙在与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以及(c)通过第一稳定环和第二稳定环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各自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第一冷却元件与所述第二冷却元件之间。方框1004涉及: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各自与所述熔融薄膜管充分间隔开,以允许排出的冷却气体在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与所述熔融薄膜管之间流动。
在方框1004之后,方框1006规定:所述第一稳定环与所述第一冷却元件间隔开,以允许排出的冷却气体在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一稳定环之间流动,所述第二稳定环与所述第二冷却元件隔开,以允许排出的冷却气体在所述第二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稳定环之间流动。随后,方框1008表示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间隔开的第三稳定环和间隔开的第四稳定环接收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第三稳定环和所述第四稳定环各自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冷却元件之间。最后,方框1010进一步表示:所述第一稳定环、所述第二稳定环、所述第三稳定环、所述第四稳定环、所述第一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冷却元件各自彼此间隔开,以允许排出的冷却气体在它们之间流动。
图10所示的逻辑流程图可被视为说明操作方法。该逻辑流程图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的方式,其中装置的部件被构造成使得该装置操作,无论这种装置是吹塑薄膜管状挤出装置、受控压力外壳,还是单向冷却元件、或者它们的一个或多个的部件。
图11示出了采用具有堆叠在冷却元件24a上方的冷却元件26的短堆叠冷却系统的吹塑薄膜挤出过程的横截面图。还示出了堆叠在冷却元件上方并与其隔开的冷却元件24a。冷却元件23邻近模具装置8并且类似于图9,稳定环57和59位于冷却元件23和24a之间。在图11至图13中(如在图1至图10中),指示方向的所有细箭头(例如,被标记为AF)仅用于说明性目的,并指示流体(例如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此外,指示方向的粗箭头(例如,被标记为MF)仅用于说明目的,并指示塑料膜材料(例如熔融薄膜管)的流动方向。冷却气体供应导管60可选地从公共源向冷却元件23和24a提供冷却气体,冷却元件26设置有单独的冷却气体源。可选地,冷却元件23、24a和26可以供应来自单个源的冷却气流,或者可以以包括来自各个冷却气体源的任何组合的方式供应冷却气流。此外,冷却元件26可选地示出为具有双流气圈的气圈冷却界面64的单流气圈,第一环形间隙被移除。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冷却元件26可以是单流、双流、三流和多流气圈中的任一种。另外,外壳28、可变排气装置30和可变控制装置32(在图1、图4和图6中共同示出)可以可选地与该实施例一起使用。
参考图12,示出了图11中描述的装置的一半的特写横截面图。冷却元件23是单向冷却元件,其具有包括冷却气体偏转器46u、气道表面54u和气道出口末端58u的单向冷却界面,并且还包括任何合适形状和尺寸的内部供气室38u,所述内部供气室38u朝着单向冷却界面导向相关的供应冷却气体,以使其大致径向地向内流过形成于冷却构件42u和44u之间的环形通道40u。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气体偏转器46u被形成为冷却构件42u的延伸部。冷却气体偏转器46u防止冷却气流以大致垂直的角度接触熔融薄膜管12,而是导向冷却气流50u使其在单向冷却界面和熔融薄膜管12之间大体在与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如所描述的,冷却气体偏转器46u是矩形的,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冷却气体偏转器46u的实施例包括可操作地使冷却气体在熔融薄膜管12的流动路径上朝着改变方向的任何形状(例如,三角形或弯曲的)。
气道表面54u在恰好终止于气道出口末端58u之前在冷却气流的方向上朝着熔融薄膜管12向内环形地倾斜,在气道出口末端58u处冷却气流50u离开气道表面54u的影响,并且继续以冷却接触的方式沿着熔融薄膜管12的表面流动。如图2和图3所示,沿着气道表面54u采用复合角度,使相对于最靠近冷却气体偏转器46u的熔融薄膜管12的角度较大,并且使邻近相应气道出口末端58u的熔融薄膜管12的角度较小。应该理解的是,气道表面54u的实施例不需要包括复合角度,但是只要气道表面54u和熔融薄膜管12的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隙位于气道出口处末端58u,则可以包括相对于熔融薄膜管12倾斜或弯曲的表面。具有包括冷却气体偏转器46u、气道表面54u和气道出口末端58u的单向冷却界面的冷却元件23没有任何部分比气道出口末端58u更靠近熔融薄膜管。为了确保不会与熔融薄膜管12发生机械接触,重要的是将冷却气体偏转器46u的所有部分从模具装置8的出口点径向向外间隔开,在模具装置8的出口点离开模具装置8的环形熔融流形成熔融薄膜管12。冷却元件23通常与模具装置8直接相邻,大致防止与模具装置8之间的周围气氛的空气交换。冷却元件23相对于模具装置8的位置与从环形通道40u离开流向冷却元件23的单向冷却界面的冷却气体的结合使得真空力能够可操作地作用于熔融薄膜管12的流上,从而促使熔融薄膜管12的流靠近气道出口末端58u。在一些实施例中,熔融薄膜管12的流与气道出口末端58u之间的接近距离小于约1/4英寸。如图11和图12所示,冷却元件24a是发散冷却元件,其如上参考图2和图3描述地作业。位于冷却元件23和24a中间的稳定环57、59、57a和59a如上参考图8描述地作业。
冷却元件26如上参考图4描述地作业,并且是具有气圈冷却界面64的单流、双流、三流和多流气圈中的一种,所述气圈冷却界面64分别具有相关联的单流、双流、三流和多流气道,在顺着熔融薄膜管12的流的方向的路径上提供一股或多股冷却气流。如图11和图12所示,冷却元件26是第一(或底部)环形间隙被移去的双流气圈。冷却元件26可操作地将冷却气体通过环形通道66大致向上并在熔融薄膜管12的流的路径上排出。从冷却元件26排出的冷却气体大体被允许流动并且在被排出后直接受到周围气氛的影响。在接收到来自冷却元件26的冷却气体之后,熔融薄膜管12被允许在冷却元件26上方自由膨胀。冷却元件26通过环形通道66排出冷却气体,并且被描绘为具有呈双流气圈的形式的气圈冷却界面64,其中第一环形间隙被移除,被移除的第一环形间隙由冷却元件24a代替。如图12所示,冷却元件24a与冷却元件26接触,使得大致防止冷却气体在冷却元件24a和冷却元件26之间的流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冷却元件24a可以与冷却元件26隔开,使得排出的冷却气体可以在其间通过。
参考图13,示出了图11中描述的装置的一半的特写横截面图,图13的操作类似于图12,其中稳定环67在熔融薄膜管12的流的方向上邻近冷却元件24a添加,以可操作地随着熔融薄膜管的流进入冷却元件26来稳定熔融薄膜管12的流。随着熔融薄膜管12的流进入气圈冷却界面64,可以可选地添加一个或多个附加的稳定环67a,以便进一步稳定熔融薄膜管12的流。稳定环67和67a的实施例与气圈冷却界面64间隔开,使得排出的冷却气体被允许在以下之间流动:(1)稳定环67、67a与熔融薄膜管12的流之间;以及(2)稳定环67、67a与气圈冷却界面64之间流动。还应该理解的是,稳定环67与冷却元件24a的顶部间隔开,从而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冷却元件24a的顶部和稳定环67之间的流动。应当进一步理解到,外壳28、可变排气装置30和可变控制装置32(在图1、图4、图5、图6和图9)可以与图11至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一起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允许在单向冷却元件23和发散冷却元件24a之间添加任意数量的发散冷却元件24和稳定环57、59、57a和59a。
已经具体参考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到,可以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进行变化和修改。因此,目前公开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表示,并且落入其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旨在被包含在其中。

Claims (22)

1.一种用于冷却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a)吹塑薄膜模具,所述吹塑薄膜模具能够操作以产生熔融薄膜管的流;
(b)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发散冷却元件,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具有发散冷却界面,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由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和第一出口末端限定的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由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和第二出口末端限定的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发散冷却界面包括发散冷却气体偏转器,所述发散冷却气体偏转器能够操作以沿着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以及沿着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导向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间隙和所述第二出口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限定所述发散冷却界面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之间的最小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单向冷却元件、以及第一稳定环和第二稳定环,所述发散冷却元件邻近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具有单向冷却界面,所述单向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朝着第三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第一稳定环邻近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之间,所述第二稳定环邻近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与所述熔融薄膜管充分间隔开,以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与所述熔融薄膜管之间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定环与所述单向冷却元件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二稳定环与所述发散冷却元件间隔开,以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i)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一稳定环之间以及在(ii)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稳定环之间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间隔开的第三稳定环和间隔开的第四稳定环,所述第三稳定环和所述第四稳定环各自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定环、所述第二稳定环、所述第三稳定环、所述第四稳定环、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各自彼此间隔开,以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其间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单流气圈、双流气圈、三流气圈和多流气圈中的一种气圈,所述气圈具有邻近所述发散冷却元件的气圈冷却界面,所述气圈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与单流气圈、双流气圈、三流气圈和多流气圈中的所述一种气圈接触,以大致防止与介于单流气圈、双流气圈、三流气圈和多流气圈中的所述一种气圈与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之间的周围气氛进行气体交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单流气圈、双流气圈、三流气圈和多流气圈中的所述一种气圈与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之间限定空间,以允许与周围气氛进行气体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流气圈是第一环形间隙被移除的双流气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稳定环,所述至少一个稳定环被邻近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堆叠在所述气圈冷却界面和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稳定环能够操作以在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进入所述气圈冷却界面时稳定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至少一个稳定环可操作地与所述气圈冷却界面间隔开,以允许所述被排出的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在其间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同轴地堆叠在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中间的至少一个附加的发散冷却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位于相邻的冷却元件中间的至少两个稳定环,所述至少两个稳定环能够操作以稳定所述相邻的冷却元件之间的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外壳,所述至少一个外壳包括用于接收所述被排出的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腔体,所述至少一个外壳能够操作以维持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预定压差,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被保持在所述腔体内。
15.一种用于冷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从吹塑薄膜模具提供熔融薄膜管的流;
(b)通过发散冷却元件冷却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具有发散冷却界面,所述发散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i)朝着由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和第一出口末端限定的第一出口间隙在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上以及(ii)朝着由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和第二出口末端限定的第二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发散冷却界面包括发散冷却气体偏转器,所述发散冷却气体偏转器能够操作以沿着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相反的路径以及沿着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导向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间隙和所述第二出口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限定所述发散冷却界面与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之间的最小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单向冷却元件和间隔开的发散冷却元件冷却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以及通过第一稳定环和第二稳定环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具有单向冷却界面,所述单向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朝着第三出口间隙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各自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之间,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各自与所述熔融薄膜管充分间隔开,以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所述第一稳定环和所述第二稳定环与所述熔融薄膜管之间流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定环与所述单向冷却元件间隔开,以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一稳定环之间流动,所述第二稳定环与所述发散冷却元件间隔开,以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和所述第二稳定环之间流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间隔开的第三稳定环和间隔开的第四稳定环接收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第三稳定环和所述第四稳定环各自可操作地堆叠在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定环、所述第二稳定环、所述第三稳定环、所述第四稳定环、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各自彼此间隔开,以允许被排出的冷却气体在其间流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单流气圈冷却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所述单流气圈具有气圈冷却界面,所述气圈冷却界面能够操作以在顺着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路径上排出冷却气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流气圈是第一环形间隙被移除的双流气圈。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至少一个外壳接收所述被排出的冷却气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至少一个外壳包括用于接收被排出的冷却气体的腔体,所述至少一个外壳能够操作以维持所述熔融薄膜管的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预定压差,所述单向冷却元件和所述发散冷却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被保持在所述腔体内。
CN201780007446.9A 2016-01-15 2017-01-13 高性能冷却系统 Active CN109070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997,082 2016-01-15
US14/997,082 US11104054B2 (en) 2016-01-15 2016-01-15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system
US15/348,640 2016-11-10
US15/348,640 US11298865B2 (en) 2016-01-15 2016-11-10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system
PCT/US2017/013562 WO2017124035A1 (en) 2016-01-15 2017-01-13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427A CN109070427A (zh) 2018-12-21
CN109070427B true CN109070427B (zh) 2022-09-02

Family

ID=59313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7446.9A Active CN109070427B (zh) 2016-01-15 2017-01-13 高性能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8865B2 (zh)
EP (1) EP3402648B1 (zh)
CN (1) CN1090704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18200B2 (en) * 2020-03-17 2023-04-04 Michael P. Bucko External cooling air ring for blown-film extrusion
CN114347423A (zh) * 2021-12-31 2022-04-15 华南理工大学 多层型芯多向旋转的薄膜吹塑成型方法及装置
US11826941B1 (en) 2022-06-28 2023-11-28 Daniel R. Joseph Air ring for blown-film extrusion apparatus
CN116572518B (zh) * 2023-07-13 2023-09-19 山东方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吹膜机的吹膜机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8277A (en) * 1986-12-30 1988-03-01 Mirek Planeta Film-handling devices for thin flexible fil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1876A (en) * 1959-09-14 1962-11-06 Union Carbide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ermoplastic tubing
US3210803A (en) 1963-11-12 1965-10-12 Poly Plastic Products Inc Plastic tubing extrusion die air ring
GB1045899A (en) * 1964-10-13 1966-10-19 Shell Int Research A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s
IL29315A (en) * 1967-02-10 1971-10-20 Bemberg Ag Production of cylindrical sheets
GB1120075A (en) 1967-06-26 1968-07-17 Shell Int Research Device and process for cooling an extruded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US3904342A (en) * 1970-04-03 1975-09-09 Showa Denko Kk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f tubular biaxially stretched film having improved thickness uniformity
US3778205A (en) * 1970-06-11 1973-12-11 Dow Chemical Co Apparatus for cooling blown polymer films
US3888609A (en) 1970-10-12 1975-06-10 Leco Industries Lt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fil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lown tube process
US3754067A (en) 1970-10-12 1973-08-21 Leco Industries Ltd Blown tube production
US4011128A (en) * 1971-09-09 1977-03-08 Nippon Ekika Seike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cross-oriented film
US3835209A (en) 1971-11-09 1974-09-10 Owens Illinois Inc Process of extruding a foamed extrudate and controlling the thickness thereof
GB1404947A (en) * 1972-08-09 1975-09-03 Ici Ltd Stabilising sleeve
US3852392A (en) * 1972-12-18 1974-12-03 Borden Inc Method of removing plasticizer mist from air
US3867083A (en) * 1973-06-04 1975-02-18 Mobil Oil Corp Shape imposition apparatus for the extrusion of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US3959425A (en) 1973-06-04 1976-05-25 Mobil Oi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xtruding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US4022558A (en) 1974-05-06 1977-05-10 Mobil Oi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the extrusion of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US3976732A (en) * 1974-05-06 1976-08-24 Mobil Oi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he extrusion of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DE2610818C2 (de) * 1976-03-15 1984-06-20 Windmöller & Hölscher, 4540 Lengerich Kühlvorrichtung für mittels eines Folienblaskopfes hergestellte Kunststoff-Schlauchfolien mit Luftkühlung
US4118453A (en) * 1976-08-30 1978-10-03 Mobil Oi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extrusion of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US4115048A (en) 1976-12-27 1978-09-19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internally cooling a plastic tubular film bubble
US4174932A (en) * 1977-02-09 1979-11-20 Mobil Oi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extruding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US4272231A (en) 1977-12-12 1981-06-09 Gloucester Engineering Co., Inc. Air cooling ring for plastic film with independent lubricating air for film guide surface
US4145177A (en) 1977-12-12 1979-03-20 Gloucester Engineering Co., Inc. Air cooling ring for plastic film with independent lubricating air for film guide surface
US4259047A (en) * 1978-01-24 1981-03-31 Cole Robert J Air r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blown film
DE2836808A1 (de) * 1978-08-23 1980-03-06 Demag Kunststofftech Blaskopf zur herstellung von schlauchfolien im extrusionsverfahren
US4402656A (en) * 1978-11-30 1983-09-06 Gloucester Engineering Co., Inc. Control of tubular film size
US4330501A (en) * 1980-06-30 1982-05-18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film bubble of low strain hardening polymers
US4373273A (en) * 1981-04-13 1983-02-15 Gloucester Engineering Co., Inc. Air ring having a circular array of a large multiplicity of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ell-like passages in the air flow path leading to the outlet
KR880001768B1 (ko) * 1981-10-30 1988-09-13 스즈끼 세이지 인플레이션필름 성형장치
US4472343A (en) * 1981-11-28 1984-09-18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Ltd. Tubular film process
US4447387A (en) * 1982-09-30 1984-05-08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of tubular film
US4479766A (en) * 1983-06-14 1984-10-30 Macro Engineering Company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astic film
EP0147570B1 (en) * 1983-11-30 1990-11-14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symmetric, porous membranes and product thereof
CA1239261A (en) * 1984-04-09 1988-07-19 Quantum Chemical Corporation Blown film extrusion
US4606879A (en) * 1985-02-28 1986-08-19 Cerisano Frank D High stalk blown film extru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749346A (en) * 1986-10-30 1988-06-07 Mirek Planeta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astic film
CA1274366A (en) * 1987-03-31 1990-09-25 Robert J. Cole Bubble forming and stabilizing device for use in a continuous extrusion process for making a blown film
US4842803A (en) * 1988-03-25 1989-06-27 Union Camp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ruding blown thermoplastic film tubes
US4826414A (en) * 1988-08-22 1989-05-02 Mirek Planeta Air rings for production of blown plastic film
US4994324A (en) * 1989-01-19 1991-02-19 Union Camp Corporation Hot-fill polyethylene bags
US4929162A (en) * 1989-03-09 1990-05-29 Mirek Planeta Air rings for production of blown plastic film
US5288219A (en) * 1991-03-25 1994-02-22 Battenfeld Gloucester Engineering Co., Inc. Air ring for controlling blown film thickness
CA2100431C (en) * 1992-07-15 1997-04-15 Toshio Tak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lding inflation film
US5368460A (en) * 1993-06-17 1994-11-29 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Blown film die enclosure
JP2937079B2 (ja) 1995-05-23 1999-08-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自動番組制御装置
US5700489A (en) * 1996-04-08 1997-12-23 Pearl Technologies, Inc. Bubble stabilizer and sizing cage with wear strips
US6293778B1 (en) * 1997-02-14 2001-09-25 Daniel R. Joseph Automatically balancing a blower in a blown film extrusion line
US6068462A (en) * 1997-12-02 2000-05-30 Brampton Engineering, Inc.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forming a blown film
US6273699B1 (en) * 1998-05-19 2001-08-14 Udo Finke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plastic film
US6196827B1 (en) * 1998-12-09 2001-03-06 Pearl Technologies, Inc. Swing arm stabilizing cage
DE20022174U1 (de) * 1999-09-09 2001-05-17 Kdesign Gmbh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und Regelung des Dickenprofils bei der Blasfolienherstellung
WO2003064137A1 (fr) * 2002-02-01 2003-08-07 Kohjin Co., Ltd. Mandrin interne
US7556762B2 (en) * 2003-09-17 2009-07-07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Method of inflation extrusion molding, extrusion molding apparatus therefo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US7883327B2 (en) * 2004-06-24 2011-02-08 Gerd Fahling Device for producing blown film
US20080061460A1 (en) * 2006-09-08 2008-03-13 Richard Zimmerman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blown tubular film
CA2629990C (en) 2007-04-17 2011-07-19 Kdesign Gmbh A method of and device for cooling blown film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blown film
DE102007027280B4 (de) * 2007-06-11 2011-06-30 Ohlendorf, Friedrich, Dr. Ing., 21335 Blasfolienextrusionsanlage
EP2140998A1 (de) * 2008-06-30 2010-01-06 Kdesign GmbH Hochleistungsinnenkühlvorrichtung
WO2011088060A2 (en) * 2010-01-12 2011-07-21 Greenrock, Ltd. Paper-like film and process for making it
WO2011139919A1 (en) * 2010-05-06 2011-11-10 Clear Lam Packaging, Inc. Synergistic biopolymer blown film extrusion system and method
US9017053B2 (en) * 2010-12-14 2015-04-28 Windmoller & Holscher Kg Device for cooling a film
DE102013108045B9 (de) * 2013-07-26 2017-09-21 Windmöller & Hölscher Kg Blasfolien-Extrusionsvorrichtung, Temperaturregelung für eine Blasfolien-Extrusion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zur Temperaturregelung einer Blasfolien-Extrusionsvorrichtung
GB201318252D0 (en) * 2013-10-15 2013-11-27 Ap Plastics Ltd Blown film extrusion system and process
WO2015172226A1 (en) 2014-05-13 2015-11-19 Brampton Engineering Inc. Pressure chamber for blown film extrusion
ITUB20151292A1 (it) * 2015-05-28 2016-11-28 Doteco S P A Apparato e metodo per produrre un film estruso in bolla
US10391697B2 (en) * 2016-01-15 2019-08-27 Addex, Inc. Controlled pressure enclosure
US10357914B2 (en) * 2016-01-15 2019-07-23 Addex, Inc.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8277A (en) * 1986-12-30 1988-03-01 Mirek Planeta Film-handling devices for thin flexible fil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427A (zh) 2018-12-21
US11298865B2 (en) 2022-04-12
EP3402648B1 (en) 2022-12-21
EP3402648A1 (en) 2018-11-21
EP3402648A4 (en) 2019-07-24
US20170203474A1 (en) 2017-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3556B (zh) 受控压力壳体
US11919218B2 (en)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element
CN109070427B (zh) 高性能冷却系统
US11787099B2 (en)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system
CN108883561B (zh) 高性能冷却元件
US20240173910A1 (en)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element
US20210370573A1 (en)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